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赵云-第2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南海太守史璜领着自己郡的球队上台领奖,脸上笑成了一朵老菊花。

军队的战斗,比起地方上要激烈很多,每一支队伍都没有明显的差距。

当然,只要是比赛,肯定就要决出最后的胜利者,冠军由赵虎率领的三苗联军获得,着实让人感到意外。

不过也在情理之中,三苗人参军的不少,他们哪怕身材比起中原人来稍显矮小。毕竟都是农民出身,军队里的高个子不多,那种强壮简直就像是推土机。

然而也发生了一些意外情况,在军队的逐次比赛中,居然有五个人踢断了腿。

好在华佗与张机这两个医学大拿在,肯定不会有啥后遗症的。

田丰的军正处参与了执法,他们不仅在部队里是黑面神,在赛场上更是成为焦点。

人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赵云只是说了一个想法,居然哨子就造出来了。哪怕听起来不是很响亮,也算是划时代的发明,不少其他州的人都买了很多带回去。

有一波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镇南岛上的喧嚣,他们神色严峻,一遍遍地测算,研究。

其中两人分外醒目,一人就是左慈,另一人则为于吉。

本来,赵云对于什么运气之类根本一无所知,在上清宫的人解释下,他才明白于吉老道原本有血光之灾,怎么都躲不过,这些在道家高人中间并不是啥秘密。

想必也是,在原本的轨迹中,他的弟子张角带着太平道众,发动黄巾起义。其中是死伤无数,作为始作俑者,张角倒是一死了之,连他的师傅都深受其害。

孙策也是茅房拉粑粑脸儿朝外的汉子,抓起来不管谁说情都没用,直接一刀砍了。

自顾成王败寇,冥冥之中也和世俗差不多吧,毕竟能够取得江山的人,几个手上不是血腥累累,尸横遍野?但老天爷就是承认。

于吉的罪孽不管有多深重,毕竟不是他自己的事情,而且还多次想劝说张角,可惜于事无补。一个人尝到了权利的滋味,就像是毒、品上瘾,不可能停止的。

因此,对镇南岛上的封印,于吉比谁都上心,尽管他自身不知道时来运转,修道的人,讲求念头通达,他发现如今不管是修炼还是做事心里一片清明。

两人和赵云密议以后,马上就回到了中原,召集一大批的道家人物,封印大陆龙脉。

故老相传,海里、湖里、河里,哪怕是有渊源的水井里面都有龙,那只不过是行云布雨的存在。而龙脉,则是陆地上的地脉形成的有关国运的物事。

当年朱崖洲的人也是狠角色,分享了岭南龙脉,让朱崖洲形成自己的龙气,独立于大汉之外。

既然赵云是朱崖洲都督,打战的事情,道家帮不上忙,截取龙气的事情,那是他们拿手的。或许刚开始出生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赵云对此不屑一顾。

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多现象根本就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不通,哪怕是到了穿越前的年代,对于一些异象,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持。

于吉当成了自己的事情,他整个人看上去有些狰狞,嘴里念念有词:“天地自然,秽气分散,洞中玄虚,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

“灵宝符命,普告九天;乾罗达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邪,度人万千。”

“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诵一遍,却病延年;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手,侍卫我轩;凶秽消散,道炁常存。急急如律令!”

“天地玄宗,万气本根。广修亿劫,证吾神通。三界内外,惟道独尊。体有金光,覆映吾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

“受持万遍,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万神朝礼,役使雷霆。鬼妖丧胆,精怪忘形。内有霹雳,雷神隐名。洞慧交彻,五炁腾腾。金光速现,覆护真人。急急如律令!”

“原始安镇,普告万灵;岳渎真官,上下祗神,左社右稷,不得妄惊;回向正道,内外澄清;各安方位,备守坛前;太上有令,搜捕邪精,护法神王,保卫诵金;皈依大道,元亨利贞。急急如律令!”

左慈峨冠博带,手持七星桃木剑,看到于吉有些力不从心,马上接了过来。

好像江上的水气就是一滞,他直接念了安土地咒。

要想龙气不泄,本地的土地必须要帮忙,光靠着道士,也不能移山赶海,那只是神话传说的故事。道士就是利用天地中的规则,驱使冥冥中的神邸做事。

“此水非凡水,北方壬癸水;一点在砚中,云雨须臾至;病者吞之,百病消除,邪魔消除。从此不南游,游龙速速归。急急如律令。去!”于吉逼出心头血,往桃木剑上一喷。

隐在暗处的赵云不由大震,天地间看不见的水灵气,纷纷从涨海上北灌。

赵天赵地赵玄赵黄赵宇赵宙,每一个人神情肃穆。以前,他们只相信自身,觉得成了大宗师,天下可去。

现在才明白,道士们的战斗力虽然比起自己等人差了不少,对于应用天地伟力,什么龙气龙脉之类的玄说,那是大家根本就无法想象的。

“三天之上,以道为尊;万法之中,焚香为首。今以道香、德香、无为香、无为清静自然香、灵宝惠香,超三界三境,遥瞻百拜真香。急急如律令。”

“太上说法时,金钟响玉音;百秽藏九地,诸魔伏骞林;天花散法雨,法鼓振迷层;诸天赓善哉,金童舞瑶琴;愿倾八霞光,照依归依心;搔法大法稿,翼侍五云深。急急如律令。”

于吉整个人披头散发,状如癫狂,心头血不要命的往法坛中间的长明灯上喷洒。

天空中突然起风,炸雷轰响,下起了瓢泼大雨。(未完待续。)

第两百四十九章千帆竞渡抵朱崖(1/7)

朱崖洲五指山周围,只有一个姓,那就是晁家,他们是这个海岛上实际的统治者。

除了极少数核心成员,一般人都不清楚家族有老祖宗的存在。

现在的两位大宗师强者晁汐生和晁霸都是一般人眼里的老祖宗,他们的居处在山里比较高的地方,没有任何人敢于上去打扰。

晁家是中原汉人的后裔无疑,尽管不像中原那边的规矩森严,但是下人对主人、小辈对长辈,这些规矩还要严格。特别是下人,一不小心犯错,就有可能被丢到蛇窟里面去。

晁汐生这两天感到很奇怪,总是都觉得坐卧不宁,不管是做什么,甚至有些力不从心。

他很想把此事去告诉老祖宗,却又怕他老人家责怪自己。

“什么,你也有这种感觉?”晁汐生惊呆了:“要不我们联袂去问问老祖宗,是否修炼的功法有误?也不对,我晁家在朱崖传承数百年,从没听说过有此等事。”

晁霸倒是比较乐观:“我只是觉得似乎空中的灵气少了很多,是不是老祖宗要突破了?那样的话,不要说整个五指山区,就是整个朱崖岛的灵气他老人家用来突破都不够。”

两人商量了半天,也只有这种解释了。晁汐生释然,原来是灵气少了啊,还以为是啥了不得的大事呢,看来在环境的感应上,自己比不上晁霸啊。

镇南将军府内赵云的书房中,于吉面白如纸,人依旧在昏迷之中。

本来为了在镇南岛上截取龙脉,是一件淘神费力的事情,左慈都觉得自己可能需要很久的功夫,才能让精气神全部恢复。

可惜他现在却不好意思去休息,于吉都这样了,即便他在镇南将军府什么都不做,别人也会谈到他的时候翘起大拇指,人把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张机和华佗两个人都在给于吉诊脉,不是说两人有分歧,在武者或者修道之人的诊断上,不管是谁,都必须慎重,与普通人有很大的差别。

赵云一动不动,打两人进来以后就保持着这个姿势。

有时候,他感到很奇怪,这个年代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

道家之人,说起来飘然物外,自称化外之人,遇到龙脉被泄这种事,撸起袖子就上。说实话,刚开始两人找赵云密谈的时候,他并没有当回事。

谁知一转眼,两人就从扬州荆州徐州豫州拉来了百十号人,浩浩荡荡做起了法事。

或许是普通人还以为道士们的行为是闹着玩儿的,可赵云尽管是一位宗师,感应比一般人敏锐得多,镇南岛附近的大雨不是假的,而且就只有周围这一块地方。

雷公火闪的,看上去就像整块天都要塌下来。后来左慈解释说,如果一直听之任之,分出去的龙脉也会有自己的意识,今后成为孽龙都说不定。

而且打那以后,镇南岛好像就是岭南这个地方的龙头,成为灵气汇聚之地。

又有不认识的道士精通阵法,使得整个将军府就好像沐浴在灵气里面一般,普通的下人整天都觉得有使不完的劲。

尽管这些灵气对于宗师大宗师强者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却比以往浓厚了数倍。

“元化公,如何?”赵云看到两人终于号脉完毕,忍不住开口问道。

“这是老朽第三次给他号脉,每次回去都要翻看下医书。”华佗没有直接作答:“感觉他的生机仍在,不知道是他不愿意醒转还是怎么回事儿。”

“我和前辈的看法差不多,”张机见一旁两人的目光又盯在自己身上,苦笑着说:“应该与医术没有多大的关系,好像是传说中的天谴还是什么的。”

左慈闻言,脸色就是一变。

赵云眉毛一扬:“左仙翁意下如何?”

“糊涂!”左慈捶手顿足:“老道本身就清楚,做这样的事情,有干天和,毕竟一条快要开启灵智的龙脉,我们硬生生给扼杀了。”

他轻晃脑袋:“要不然,为何我们要回去找那么多帮手?就是每人分担一点。谁知在最后关头,他竟然承担了全部的罪责。”

赵云有些无语了,温言抚慰:“那左仙翁就在舍下住着,毕竟有你坐镇,于仙翁的病情更有好处。元化公与仲景兄他们长于医术,对修道一知半解。”

“就是!”华佗还是想到了什么,他凝神看了看张机,见后者微微点头,才缓缓道来:“即便这位于道长醒来,他的一身功力估计就全毁了。”

左慈一愣,苦笑着摇摇头:“没啥的,我们这些修道之人,本身就不求杀人伤人的,练武也是为了强身健体,有更好的身体来研究道术。估计往后,于道友会在修道上走得更远。”

对于道家这种精神,赵云説不敬佩是假的,自忖他都做不到。

徐闻正南面,这里本身平时利用得不多,一般情况下,船坞倒是有,以备不时之需。

大多数的船,都停靠在东面和西面。

今天,这里千帆齐发,赵云带着荀彧和贾诩登上主舰。

涨海前世叫南海,在朱崖洲之外,一些土著国家,还经常与华夏差生这样活着那样的纠纷。相信有自己带领的赵家军,那些国家不复存在。

要不然的话,自己这个穿越客也就太逊了。

“符树符林,从此处到朱崖大约多少时间?”尽管前世今生,赵云都是第一次坐船,却没有一般人那种对于大海的害怕。

毕竟冬天是台风的少发期,大部分都集中在夏季。

“回大帅,愚兄弟来的时候是小船,用了差不多一天的功夫。”符树苦笑道:“如今我们坐的大船,最多也就半日功夫。”

想不到有人晕船,并不是来自西北的贾诩而是荀彧,他在船舱倒无所谓,站在船上就觉得天晕地转。

按说已经是武者了,体质比普通人要好上不少。

不过这事情好像医学都治不好。

前世的赵子龙在念本科的时候有一个室友,从来和寝室的人出行,都不愿意坐车。

尼玛,有一次从长城上下面,打死也不坐车,走了好几个小时才到学校。

不能不说,徐闻到朱崖就是快,两个多时辰以后,已经看到了陆地的棱角。(未完待续。)

第两百五十章岛上汉人是一家(2/7)

说起朱崖洲,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贾捐之字君房,是贾谊的曾孙。

孝元帝刚即位时,他上疏谈论国家得失,被征召到京,在金马门侍应诏对。

当初,孝武帝征讨南越,元封元年建立儋耳、珠厓崖郡,都在南方海中州岛上,广袤大约纵横千里,共十一县,二万三千多户。

中原人都认为这里的居民凶暴、邪恶,自以为与大陆有海隔绝,屡次违反官府的法令,官吏也残酷地对待他们,大致几年就反叛一次,杀害官吏,汉朝就调兵攻打平定。

从最初设置郡县到孝昭帝始元元年,二十多年总共反叛六次。

孝昭帝始元五年,废除儋耳郡,并入珠厓郡。孝宣帝神爵元年,珠厓的三个县又造反。

反叛以后过了七年,孝宣帝甘露元年九个县造反,就调兵平叛。孝元帝初元元年,珠厓又反叛,汉朝又调兵前来。各县交替反叛,连年不能安定。

孝元帝与主管官吏商议大规模派兵,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应当攻打。

于是皇帝派派人问他:“珠厓归属大汉,成为大汉的一个郡,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背叛,你却说不应当攻打,助长蛮夷的叛乱,减损先帝的功德,在《六经》中符合哪条经义?”

贾捐之家学渊源,而且是回到皇帝的问对,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

他从夏商周一直说到本朝,认为皇帝不能忍受一点小愤怒,打算驱赶士兵坠入大海,让他们去阴森幽暗的地方才称心如意,这不是解救饥饿保全人民的办法。

还觉得骆越人父子同河洗澡,彼此习惯于用鼻子喝水,与禽兽没有不同,原本就不值得设置郡县。

区区独居大海之中的州岛上,雾露潮湿,又有很多有毒的植物、昆虫、蛇类以及水土环境的危害,敌人未被俘虏,战士已自死亡。

又不只是珠厓才出产珍珠、犀角、玳王冒,舍弃那里不值得可惜,不进攻也不会减损汉朝威风。

那里的百姓就像鱼鳖一样,哪里值得贪取?我就拿往年征羌的军队来说吧,军队出征时间不到一年,范围没有超过千里,已耗费四十多亿钱。

希望最终舍弃珠,集中力量拯救关东百姓。

贾捐之回答责问的奏折呈上,孝元帝就此事询问丞相、御史。

御史大夫陈万年认为应当进攻,以维护大汉的威仪。

丞相于定国认为:“不久前连年调兵进攻那里,护军都尉、校尉以及丞共十一人,只有二人生还,士兵和转运粮草而死的人在万人以上,费用三亿多,还不能全部降服。”

“现在关东贫困疲乏,百姓很难征调,贾捐之的看法正确。”

孝元帝就听从了贾捐之的意见,于是下诏说“:珠杀害官吏百姓,背叛造反,现在参加朝廷讨论的人有的说可以进攻,有的说可以防守,有的想舍弃那里,意见各不相同。”

“朕日夜考虑各位的发言,认为威势不能控制那里的人,就主张征讨诛杀他们;犹豫不决回避困难的人,就认为应该防守屯田;了解时代形势发展变化的人,忧虑万民。”

“万民的饥饿与不讨伐远方蛮夷相比较,哪一个危害更大呢?再说祖先宗庙的祭祀之礼,逢灾荒之年还不能齐全,何况只是不能回避嫌疑的小耻辱呢?”

“现在关东地区很贫困,国家仓库空虚,没有粮食供给百姓,又加上动用军队,不只是让百姓劳苦,灾年还会连着到来。”

“废除珠郡,有思慕中原礼义、想归属大汉的百姓,所到之处,就地安置,不想归属的不要强迫。”

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个郡,珠厓在象郡的外徼。其实,珠厓珠崖和朱崖,在这个年代是通用的,并不是灵帝的封赏错误。

孝武帝汉元鼎六年,派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等讨战吕嘉,平定南越。西汉元封元年设置珠崖郡和儋耳郡两个郡、十一个县,有23000余户。

两郡领县是依据朱崖岛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以黎母山脉为中心,向四周倾斜至海地形,环岛沿海地区设置县份。

五指山是晁家的人来了以后,认为自家不是黎族,更遑论黎母了,改称五指山。

儋耳郡、珠崖郡两个郡,以东、西两部划分,分辖现在的朱崖。西部地区属儋耳郡,东部地区属珠崖郡。

而实际管辖所及者仅为朱崖的沿海沿河地区,形成朱崖岛的环岛实治建置。西汉时朝廷派地方官员巡视涨海一带水域。

尽管大汉在这里建立了一级行政机构,始终是外郡,县与县的边界也十分模糊。不要说后世的考古学者,就是本地人都不清楚具体是哪个县。

以前的十一个县分别是儋耳县、至来县、九龙、瞫都县、玳瑁县、苟中县、紫贝县、颜卢县、山南县、临振县、乐罗县,形成朱崖岛最早的沿海环岛建置布局。

汉始元五年,省儋耳郡并入珠崖郡。汉初元三年,罢珠崖郡,置朱卢为都尉治。朱崖自武帝立郡至此,共六十五年。

现代的人名地名,重叠的很多。譬如朱卢县,在合浦就有一个,而在这边,居然也出现了一个。或许是当地的官员从合浦而来,见到此地有如朱卢一样的红色就随口道来。

符树符林是黎人,但是在朱崖岛上,还有很多的汉人。毕竟大汉的人民只要有衣穿饭吃,晚上又没啥娱乐活动,一个男人有好些女人,哪怕存活不易,人口还是井喷式增长。

当年从中原移民过来的汉人,就居住在朱卢一带。

前世的赵子龙没有到过海南岛,他只能凭借记忆,让南征军往上辈子的海口那位置走。

不仅有蔡瑁,连甘宁都赶了回来,毕竟大帅前来朱崖是大事,其他的侵略活动也好,商业行为也罢,暂时就可以放开。

符树与符林哥俩面面相觑,他们除了家乡,也没在岛上转悠过,不知道其他地方。

“主公,这里的人着装不似中原人。”甘宁脸上满是不解。

尽管离海岸线还有一小段距离,两人的目力自然能看到清清楚楚。

“岸上有听懂汉话的出来下,”赵云有些纳闷儿,还是发了一声过去:“我们是汉军。”

汉军?岛上的汉人这些年貌似被朝廷抛弃了,再也没有任何官府的人过来,难不成真的有汉军过来吗?

岸边的汉人看到了军舰,发了疯一样朝海边跑,嘴里哇哇啦啦,说的啥估计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懂。

“是汉人!”赵云吁了一口气:“那是南海一带的口音!”(未完待续。)

第两百五十一章越人黎人大汉人(3/7)

大汉在朱崖洲上设置了十六个县,其实沿着岛屿的只有十一个县,中间有五个。

要不然的话,估计贾捐之也不会建议大汉政府撤掉珠厓郡,毕竟外郡再怎么着也是一个国家的领土,说啥都不会轻言放弃。

汉武帝穷兵黩武,至少能打得匈奴不敢南顾就能在史上留名,皇帝们对国土对异族的战争就像打了兴奋剂一般执着。

贾捐之在说那话的时候,珠厓郡十六个县,拢共有十三个县反叛,估计也就中间的县份,从来没有怎么和外界接触,等于是全境都在叛乱,那得需要多少军队前来平叛?

关键不管只珠厓郡、儋耳郡还是后来合并的珠厓郡,都是外郡,中间的五个县,连大汉都只是当年的官员随口命名,并不怎么着紧。

在大汉的开国历史不久,出现了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叫晁错。

不得不说,道家关于风水之类的说法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当然,也不可能全对。他出自颍川,就是诸多汉末世家崛起的风水宝地。

一个地区的兴衰,与其教育的程度成正比,那边的文化气候浓郁。不管怎么着,有汉以来,每一代都会出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他也是其中之一。

晁错力主振兴汉室经济,孝孝文帝十二年,他上了一篇《论贵粟疏》。

这篇疏继承了贾谊的重农思想,强调重农抑商。晁错在这篇疏中细致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之间的矛盾,导致农民流亡,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

他建议孝孝文帝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贵五谷而贱金玉。其二,贵粟。

这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孝文帝接受了。

接着,晁错又给孝文帝上了一篇关于减收农民租的疏。

对于匈奴的侵扰和西汉王朝中央政府的消极的和亲政策,他和贾谊一样,都是不满的。这家伙对匈奴的态度比较强硬,开始主张武力平定,

此议不为孝文帝所接受后,他仍主张积极备战,提出移民实边的策略。

孝文帝前十一年,晁错给孝文帝上一道《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

他并不是主张单纯地依赖蛮夷,而是企图使之与中国的军队相结合,使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主张主动地向匈奴出击,被孝文帝委婉地拒绝了。

接着晁错又向孝文帝提出了积极防御的策略,即《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

在《守边劝农疏》中,他分析了秦王朝戍边政策的失误,分析了匈奴民族活动的特点。提出了徙民实边的主张。

为了使募民徙边的工作做得更好,晁错在《募民实塞疏》中又提出了两条建议:

其一,对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其二,要学习古代的方法,将移民按军事建制严格地组织起来。

同时,晁错又在《论贵粟疏》中建议,全国百姓向边塞输纳粮食,以换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赎罪,这叫纳粟授爵。

这些由晁错主张或更定的措施,对汉初经济发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对晁错提出的移民实边、寓兵于农的政策,孝文帝立即付诸实施。这个政策不仅在当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