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赵云-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时,深知董卓底细的陇西地方官吏便极力向朝廷推荐董卓。

延熹十年、永康元年,董卓担任羽林郎,统管元郡羽林军。

不久,他升为军司马,跟从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反叛的羌人。

征战中,董卓极力表现自己,充分发挥他勇猛强悍的优势,纵横冲杀,左右开弓。

由于战绩突出,因功迁升为郎中,后来又因功升迁为广武令、郡守北部都尉、西域戌已校尉。

此次西羌又发生叛乱,朝廷启用南阳出身的张温,实属无奈之举。

凉州三明是指东汉末期同属古凉州人的三位杰出的军事将领:皇甫规、张奂与段颎。

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

因为三位的表字都有个明字,又都几乎同时在治羌中立功扬名,故而在当时,京师称为凉州三明云。

这三个人,对羌战争都有过很杰出的战绩,在羌人中也都很有威名。但是,这三个人在剿抚方面则分为两个阵营。

皇甫规、张奂赞同抚,而段颎则赞同剿。汉对外战争中功勋卓著,多次以恩信安抚、招降外族,使得北方宁静一时。

张奂后入朝,为宦官所利用,率军前往进击窦武。事后自责不已,拒受封侯。拜少府,迁任大司农,又上疏为窦武等人伸冤。

不久迁太常,因得罪宦官被诬陷罢免。最终回乡教授弟子,不再出仕。

皇甫规出身将门世家,颇有见识,熟习兵法。

早年曾任郡功曹、上计掾、郎中等职,为泰山太守时,成功平定叔孙无忌起义。

后历任中郎将、度辽将军等职,多次击破、降服羌人,并缓和汉羌矛盾,官至护羌校尉。

熹平三年,皇甫规逝世,享年七十一岁,获赠大司农。

而段颍曾被封太尉,因与宦官集团接触频繁,遭到士子集团的反扑,在狱中自杀身亡。

三人虽然都死的死,归隐的归隐,可他们的影响力仍然存在。

皇甫规的儿子皇甫嵩,现为北地太守,为凉州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假如灵帝还稍微有那么一点戒心,就不可能任由他继续壮大。

果然,张温一到,就扶持董卓,与皇甫规对抗。

可以说,西羌的叛乱是因为三明的没落,而朝廷的讨伐大军,则陷入深深的内耗之中。

不管董卓曾经多么厉害,可在上层人物眼中,他不过是一个中级武将而已。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作为外援的幽州军被张温划拨到董卓账下。

不得不说,凉州与幽州同为边疆之地,两边的风土人情相差无几,都比较豪爽。

领军的徐荣一见董卓,就被他深深折服,直呼主公,从此,董卓的实力开始一天比一天膨胀。

以前,不管他曾在西羌之地影响力有多大,可手下全是豪爽人物,基本上没有人会练兵。

徐荣一到,弥补了他这块短板。可以说,董卓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未完待续。)

第八十六章一封家书

真定和颍川,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环境,尽管才来了不长的时间,荀妮已经分不清究竟是这里好还是生活了十多年的娘家好。

娘家?她嘴角泛起苦笑.几个月来的经历,让她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大姑娘变成一个小妇人。

或许曾经,颍川荀家是自己的娘家,可他们对夫君的支持力度显然不够大,自己这一支人算是彻底放弃了颍川的一切,从今以后,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说真定荀家?

从来没有想过,这么快就会对生育自己的老家渐渐遗忘,一切缘起那一天,她心里有些惴惴,终于见到了早就想见的一个人.

在荀妮的内心里,她总觉得人的名气和长相是不成正比的,就如自己的父亲,她并不觉得他老人家长得很好看.

好吧,儿不嫌母丑子不掩父过,她掩嘴一笑.不过,她看到自家夫君的第一眼,觉得不可思议,原来才貌双全是有的.

母亲主动给自己提亲的那一刹那,荀妮的心骤然提了起来,她害怕对方已然定亲了.

没什么奇怪的,曾经的赵家尽管没有荀家有名气,却也是大门大户,富可敌国.不管是家里的儿子或者闺女,幼年定亲有啥不对?

所幸,他没有,望向自己的那一眼,荀妮知道,今后一辈子就要和这人在一起生活了.

也许曾经的赵家麒麟儿在她的耳朵里时常有人提起,但她是谁?荀家这一代当之无愧的小公主,一个才子而已,名气再大有自家父亲大吗?

所谓的青年俊杰,到荀家来的如过江之鲫,有些还指名道姓要见自己.当然,见不见都要看荀妮的心情,也在心情不错的时候,暗中见过几人,不过尔尔.

人都是爱屋及乌。自从荀妮的命运和赵云绑在一起的那一天起,她就什么都从夫君的角度去考虑,连曾经听过好多遍关于他的轶事都听得津津有味.

父亲是厉害,然则。他老人家小时候有夫君的名气吗?有夫君的才气吗?

没有,古往今来,不知道此后有没来者,却已前无古人.

再说了,父亲只是文才。但他老人家拿得出手的诗句有多少?从小到现在,都比不上夫君几年的作品.

好吧,女生外向,反正荀妮都只想听别人说赵云好的,否则,当场就会翻脸.

记得北上的时候,堂兄荀彧在自己面前开玩笑酸溜溜的说堂妹有了夫家就不认荀家了,还说同窗几年,赵云也没啥好的.

就这一句话,荀妮可是差不多一个月没理他。要不是看他和夫君那亲密的模样,就一辈子不理他,谁让他说自家夫君的?

得知赵云竟然在自己之前还有媳妇的那一刻,她犹如五雷轰顶,连续两三天都吃不下饭,就连哭都得背着人.

后来,荀妮也慢慢想通了,这么优秀的夫君,哪怕自己是皇家的公主,也不可能只有自己一个人来占据.

生在荀家。关于驸马都尉那些逸闻趣事,也听得不少,他们表面上没有其他女人,私底下。加起来有一个曲都不止.

窗外寒风呼啸,今天荀妮和蔡琰约定,不再去婆婆那里.

尽管她老人家时常责怪自己姊妹两个,说天天去请安干嘛,但两人都看得出,婆婆很是喜欢和自己两人说话.

赵张氏对自己的二儿子有些偏爱。这在赵家是公开的秘密,据说小时候大伯哥还抱屈,认为自己不是母亲生的,不然母亲为何对弟弟比对自己好?

手心手背都是肉,身为当娘的,她一直都把大儿子当大人.小儿子却颇有主见,自己啥事儿都插不上手,越是这样,就越想插手.

这样,落在别人眼里,就成了对二儿子的偏爱.不过赵云本身就是来自两千年后,喜欢母亲在嘴巴上就说了出来.

这个年代的人,可没有儿子是母亲上世的情人这一说话.丈夫赵孟本身就不是一个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好在赵云不时给了她安慰.

他会经常说:"娘,你长得越来越美,就是天上的仙子都比不上你."

有时候就是去农庄一会儿,回来就会讲:"娘,儿想你啦,下次你带我去好不好?"

荀妮的眼里满是笑意,她一会儿挥毫,一会儿又歪着脑袋想想.

坐在对面的蔡琰也差不了多少,年幼的自己,曾被人称为雒阳第一才女.

那是啥地方?汉庭的首都啊,雒阳第一不啻于天下第一.有人打趣蔡邕,说他女儿是卓文君再生,蔡琰很生气.

姓卓的在她眼里不是啥好鸟,一个寡妇勾引司马相如,还被流传下来,很光荣吗?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客人,是父亲的朋友,叫赵温,蔡琰至今都还记得,那天他说动父亲,要给自己结亲的事情.

幼年的昭姬根本对夫妇没有多大概念,后来发现了一些端倪,经常来自家的人好像陡然之间少了很多,那些人经常在父亲面前说自己长大了嫁到他们家去的.

也就在那一天,她第一次听说了赵云的名字,然后心里就不服气,不就是几首诗吗?本姑娘也会作诗.

于是,蔡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差不多一天都没出门,傍晚时,她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的作品给父亲,希望能得到夸奖.

这是第一次,昭姬见到日常总是对自己赞不绝口的父亲只是淡淡点头.

破赵云,有什么了不起?打那以后,蔡家大小姐更是成了雒阳的一个传说,她走路吃饭都拿着竹木简在看.

她的诗作,偶尔觉得十分满意的,也拿给父亲品鉴,可惜,那神态语气和以前大不一样,有些蔡邕甚至看了一两句就丢在一边,转而问她有没做女红.

可笑之极,我堂堂蔡家大小姐,怎能如平常家儿女一样?

于是,蔡琰读书更勤,终于有一天,父亲告诉自己,和赵云比起来,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不过是拾人牙慧的东西.

父亲被流放了,蔡家的来客屈指可数.只有燕赵风味的人,时不时给自家送这送那.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蔡琰突然一夜间就长大了,她觉得有一个有钱的夫家真好.

尽管时不时收到父亲的消息,她的心却已经靠向那个素未谋面的赵云.

有一件事蔡琰感到很奇怪,燕赵风味的人知道自家亲事,赵温也亲自上门做媒,为何一直都不告诉真定赵家和赵云本人.

到了赵家以后,这疑团才解开.

原来,京城赵家的人认为赵温老爷肯定会通知.赵青文就算是一个负责人,也不过是一个身份略高的打工仔,部曲而已,他怎么敢随意向主家汇报家事?

这乌龙真大呀,直到传来赵云和荀家定亲的消息,蔡琰懵了.

不管蔡邕走后她有多出色,毕竟是一个没经过世事的小姑娘,不晓得该怎么办,只有到江海之间去见他老人家.

她见到了又爱又恨的那个人,赵云那一脸不知所措,不似作伪.一路的奔波,蔡琰自认为这点判断力还是有的.

爱莲说一出,蔡琰再也不能自已,有品性这么高洁的夫君,她很自豪.

有赵家的一路相护,父亲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到处潜匿踪影.

成婚的那一晚,蔡琰很庆幸,有个荀妮真好,夫君太强了,自己一个人要被搞死的.

想到这里,她羞红了脸,不由自主看向一旁的荀妮,那边也停住了笔,两人相视而笑.

随后,又不约而同奋笔疾书,明天就让人给夫君送去.她们不好意思当着赵云的面,说那些羞人的话,在信里也是浅谈即止.

窗外的北风还在呜呜吹着,屋里有暖气,更有两颗滚烫的心,满室皆春.(未完待续。)

PS:  回到家里,电脑修好了,可是和原来不一样,尼玛,资料没了也就没了,可sougou输入法怎么全角半角都不能分?哥郁闷,再研究研究,看看是不是找修电脑的打一架,麻痹五百大洋,说这个硬盘好,开机快,速度不错。能不能别给我装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看了心塞塞,今后可不敢随意删除东西了。资料会慢慢补全。诸君,对不起,我水了好几章。

第八十七章魔教出世

塞北的天气真冷,这漫天的雪花飞舞,匈奴人又回到了曾经的发源地.

新生一代,他们常常围在老人的身边,听他们讲述汉家的美好,中原大地的富饶和美丽,还有中原的女人一个个都是细皮嫩肉,不是自家娘们儿能比拟的.

然而,这一切都一去不返,因为一个小小的扈从部落,把匈奴人赶跑.

其实,就连匈奴人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们的发源之地.

故老相传,当年的中原始终都是汉人的天下,他们筑起了长城,来抵御一些在马背上的民族,包括后来南下的匈奴人.

北海之滨,有一座山,名为神山,那里,住的是狼神大人的使者.

使者不止一个人,是他们教会了一代又一代匈奴人,如何去养马放牧,如何跟敌人作战.

匈奴的每个部落,都有圣女,每一代的圣女,都会被送到神山.至于她们有些什么结果,匈奴人从不担心,那里是神的地盘.

也有一些圣女曾经回到过养育自己的部族,那个部族注定辉煌,因为她们从神那里从使者大人们那里学了好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传说中,匈奴人刚开始南下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作战,射箭的时候,都一窝蜂而上,有时候还会射到自己人.

狼神大人的使者们又出现了,这是普通的匈奴民众第一次见到神的使者们.

当然,不可能是所有的匈奴人能见到,那些有幸得到召见的,都是大人物.

使者们大骂所谓的匈奴王是猪,连如何射箭都不晓得,竟然还会射自己人,这好像和猪没什么区别.再说,猪是什么东西?

在那些使者的教导下,当年的匈奴王知道了,原来。我们可以鸣镝,响箭所向,就是攻击目标.他第一支鸣镝箭射向了自己的父亲,因为他竟然敢不听狼神大人的话.

后来。他就成了匈奴之王,他的名字,成为匈奴人的传奇,因为他叫冒顿.

那个年代,是匈奴人最鼎盛的时代。连汉人的皇帝都被围在白登山,何等的威风?

没有任何人愿意头上有个太上皇,冒顿也不愿意,他开始弱化狼神大人的影响.

匈奴人在长城之北肆意驰骋,惹毛了就南下中原,在花花世界大肆享受一番回到草原.

可惜,今天这一切都不再有,草原上到处都传颂着檀石槐的威名.匈奴,那是什么?一个快要灭绝的种族而已.

神山之上,并没有人想象中那种豪华。普普通通的茅草屋,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在这种冰天雪地的日子里,竟然身着短衫,还打着赤脚.

匈奴刚开始也不过是北海既后世的贝加尔湖畔的小部落,有一天,部落之主到了这里.

他看到了什么?我的天,竟然有人骑着一匹狼,那是怎样的狼啊?比起普通的战马都差不多高大,随意一眼,他胯下的马竟然跪在地上不敢起来.

世界上有什么能征服狼?那可是个让游牧部落都十分头疼的物种。时常成群结队,攻击牧人的牧场,战马和牧民都是被攻击的对象.

对了,那就是狼神。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征服桀骜不驯的狼.

长生天是草原人都知道的,但谁都不清楚长生天究竟在哪儿.于是,从那时候起,那座并不太高大的山,成了神山,那里就是最接近长生天的地方.

骄傲自满的匈奴人尝到了失败。从没想过被自己祖先赶到旮旯之地的小部族能够咸鱼翻身,把自己的部族杀得溃不成军.

那些数祖忘宗的的匈奴人,他们不配,竟然向曾经的对手汉庭屈服.

匈奴人是骄傲的,失败了就失败了,我们回到狼神大人那里,终有一天,我们会回来.

于是,部落的人都跪匐在狼神山下,期盼能得到狼神使者大人们的原谅.

自冒顿以后,大的部落不再进贡圣女,那应该都是自家的王享用的.

只有神山周围的一些小部族,只要看见神山上有红色的布条扬起,就会把圣女送到山下,供使者们挑选.

有些胆子大的发现,那些使者们好像和自己等人的相貌差不了多少.

不过,他们说的都是汉话,我的天,只有非常有身份地位的人,身边才有汉人幕僚.

这一次,使者们没有出现,任由那些失败者在那里跪着.

北归的匈奴人恐惧了,他们从老祖宗那里知道了狼神的传说,但谁愿意有比自己更有地位的人在头上供着?

冒顿曾说过一句话:神仙都是凡人做,狼神,不过是人,比普通人强一些的人而已.

神山上有终年不息的长流水,到了冬天也结冰了.

位于山顶的茅草屋,门缓缓打开,一位中年人缓缓从里面走出来.

他活脱脱就是一个匈奴人,但带有一股说不出的韵味.

"说吧,这次你们下山,得到了啥情报."中年人声音淡淡的,一如他的人.

"钜子,属下等乔装改扮,和一般的匈奴人一样,也不赤脚."那人看上去很是年轻:"好在草原上的人都不会导引术,竟然被我们摸到了鲜卑人的王庭."

"那些人不甘于蛰伏在弱水之滨,竟然在鲜卑人身后支持.据说,上一代的好多匈奴大人物,都是他们出手杀的."

"这没啥奇怪的,"钜子转过身看向东北:"他们也是被儒家打败,自然不甘于一直就在苦寒之地,不如我们墨家的人."

"当年匈奴人南下,你以为我们的先祖就没有杀过人吗?谁敢阻挡我们,就是墨家的敌人,不管是异族还是汉人都是一样."

"可是钜子,这些人不满足于眼前的状况,和檀石槐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年轻人并没有跪拜之类,在墨家大家都是平等的.

"中原的武人出手,那些人派去的不是酒囊饭袋,可全部铩羽而归,好似都折损了."

"中原地大物博,学过导引术的人不少,也没啥奇怪的."钜子的声音还是那么空灵:"我们碍于老祖宗的誓言,不得亲自出手,那些人不讲规矩了."

"然则,钜子,中原的赵家出手了.赵国的钜子当年最先背叛我们,是仇人."年轻人心里惴惴:"他们现在带领军队,要和檀石槐开战.那边又派人去了."

"再说,我们本身就是被中原人视为妖魔."

"不行!"钜子坚决摇头:"祖宗之法不可变,此事休提!"

突然,他感到心口一疼,一把匕首不知何时从后背刺入,从胸前露出了刺眼的刀尖.

"也许你们是对的,"钜子的脸上无喜无悲:"今后就别叫墨家了,不然我没脸去见列祖列宗."

"哼!"年轻人心里不由畅快已极,冲刺客摆摆手让他下去:"是你听说中原武人出手让我去打探的.今天还要压制我们?"

"我们现在还敢自称汉人吗?长相和山下的匈奴人有何区别?中原人说我们是妖魔,那我们就是魔!"

"也没有辱没墨家,发音还是一样的."他缓缓从钜子怀里掏出钜子令:"你放心地去吧,我们不叫墨家,是魔教!我是第一代教主!"

也不知道钜子有没听见,他的双眼望着天空,胸口的血液很快凝结,成为诡异的黑红色.(未完待续。)

PS:  好吧,起先点错了,今天还是只有两章,马上去上班。对不起,没点发布

第八十八章箕子后裔现身

箕子是中国商朝末年遗臣,名胥余,因封国在箕地,所以称箕子。

他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的三仁。

周初,释放了箕子。至于他是如何移居半岛,根据汉初儒生伏生所传《尚书大传》的说法,箕子是因为不愿意周朝来释放他,而自己前往朝鲜的。

周天子得知消息后,便顺势将朝鲜封给了他,承认既定事实。

箕子朝鲜存续了一千多年,直到被战国末年的燕国将军卫满所灭,王族残余势力南逃到三韩地区。

因此,如今的乐浪郡不仅要面对北方的高句丽,还要随时注意南方的三韩。

别看殷氏箕子朝鲜面对卫满的攻击时根本就没有反抗的余地,可其后裔到了混乱的三韩区域,却是一股庞大的势力。

三韩,指的是马韩、辰韩与弁韩,箕子朝鲜势力惶惶如惊弓之鸟,竟然逃到了最南端的弁韩,并取而代之。

很简单,一边是封建社会的武装,另一边还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的社会制度,要不能一击而下,那当年的朝鲜也太无能了。

弁韩东北面是辰韩,西北面是马韩,东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传说那边就是当年徐福奉始皇帝命令找长生不老药的瀛洲。

殷家人尽管在实力上与马韩和辰韩不相上下,可稍有动作,就会被两边联合压制。

他们也曾想过东渡,到传说中的瀛洲,可海上风大浪急,能去能回的船只百不存一,目前仅仅清楚在海中间还有一个名为倭的国家。

因此,殷家人乔装打扮北上,和乐浪郡联系,想重新投入到汉家的怀抱。

乐浪郡在辽东四郡中地域面积最大。其郡守滕述关起门来就是当之无愧的土皇帝。

缘何灵帝之始就把他派到这里当郡守至今仍未调换?无他,此地本身就是四战之地,别的人不愿意来,加上他时时给朝廷建言。这里如何如何混乱。

在刘宏看来,滕述就是一个大忠臣,天天都在面对三韩与高句丽,不断征战。

要是三韩地区统一了,那他这个汉庭最东边的无冕之王还混个屁呀。

于是。滕述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把弁韩来的使者给扣押了,防止他逃脱到北面的辽东或者玄菟郡报信。

好在殷家人其实并没有多大野心,他们还以为汉庭对自家并不待见。

想想也是,箕子东逃入朝鲜,早就一千多年过去了,或许中原人早就遗忘了在最东边还有一支人也是炎黄子孙。

滕述下面的人见殷家人很是听话,并不给自己找麻烦,看管也越来越松懈,至少。他们的仆人可以到街上来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而不被人监视。

钟有悔到王险城,没去见滕述,机缘巧合之下,竟然见到了殷家外出的仆人之一。

眼看事情有变,如果自己前去太守府,说不定会落入与弁韩使者一样的下场,直接就把人带回来了。

“你是殷家人?”赵云有些好奇。

他是第一次接触如此有古风的人,虽然有桌椅板凳,可他还是保留了自己的生活习惯。

只见此人犹如古人一样,席地而坐。峨冠博带,看上去并没有多少下人的样子。

“仆正是!”他的脸上十分沉静,好像对从一个软禁之地到了另一个陌生的地方,一点都不惊慌。

“敢问额下为谁?”他也在观察。终于确定和自己说话的是主事之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