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资本大唐-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房玄龄两人本来准备要告辞的,不过唐俭忽然再次提醒道:“六郎,这次你一下子搞了三千万贯,功劳自然不必说,不过你这次惹出的乱子却也不小,要不是陛下一直帮你压着,再加上许多朝臣看在这三千万贯的面子上,也都偏向于你,否则就算是以你的身份,恐怕这次也不好收场啊!”

第一百四十五章儒商引发的争吵

唐俭的话虽然看似突兀,不过在场地的三人全都能听懂。其中房玄龄听后是摇头苦笑,而李愔则是嘿嘿傻笑,因为他在报纸发表的文章,又惹出一桩极大的风波。

这件事说来也怪李愔,他为了表彰钱贵那几个积极的大商人,同时也为了吸引更多有钱的大商人购买土地券,胆大包天的提出了儒商的概念。

千万别小瞧这两个字的威力,儒是什么?儒是士人阶层形成的基础,也是士人把持国家政权的基础。而商又是什么?商是贱业,在几年之前,商人是在大唐的政治阶层中,处于最下层的地位,只要你和商人沾了边,无论以后你能坐到什么地位,都会受到人们的鄙视。

这点武媚娘的父亲武士彠就是典型的代表,虽然被封为应国公,但因为以前是木材商人出身,所以处处遭人鄙视,而在他死后,两个儿子又不争气,应国公府现在已经彻底没落了,甚至有不少人根本不知道,大唐竟然还有这么一位国公。

儒代表的是最高层的统治阶级,商人则是最低贱的职业,虽然现在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就整体而言,与士人阶层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可是李愔倒好,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将两个本来天差地别的字放在一起,这让无数高傲的士子都感到愤怒,所以纷纷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责李愔侮辱圣贤。

对于士人们的指责,李愔一反常态,开始陆续发表文章,与反对他的士人们展开了论战。这种事若是放在以前,他估计想都不敢想,毕竟一个连论语都背不全的人,怎么能在文章上与那些士子相比?

不过现在却不同了,李愔上次掀起了白话文论战,再加上大唐日报也开办了白话报,甚至有不少地方报也有白话文版块,随着这些报纸的传播与影响,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排斥白话文,甚至有不少初识字的人,也只能看懂白话文。

也就是仗着这点,李愔才敢大胆的将自己的文章发到报纸上,以自己这个后世人的见识和观点,与那些士子们打起了嘴仗。对方的人数虽多,不过吵吵闹闹无非也就一个观点,那就是说李愔侮辱圣贤、不尊孔孟之道。

对此李愔却另走偏锋,祭出孔子‘有教无类’这句话做武器,高呼商人虽然重利,但若是得到孔孟之道的教诲,去掉在行商过程中的各种不法行为,同时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为行为准绳,使得商人的各种行为更加切合儒家的行事标准,如此一来,岂不是更显示了儒家博大的胸怀,也更能体现圣人对世人的教诲。

还真别说,李愔这套以儒家为基础的理论,确实折服了不少的诗书人,慢慢软化了态度,甚至还有不少人公开支持李愔。之所以如此容易让这部分诗书人改变态度,这主要还是李愔采用的策略正确,没有选择与对方正面硬顶,而且是将儒家的理论拿过来,当成自己武器,以儒对儒,无论是哪方面赢了,儒家都没有什么名誉上的损失。

当然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支持李愔的读书人还是少数,大部分都还是抱着老思想,不但在报纸上指责李愔,而且在朝堂上,也不时有御史参李愔几本,甚至连孔颖达那帮顽固的老臣,也一连几天上本,参奏李愔辱没皇家风范等等。

这些事要不是有李世民压着,再加上大部分朝臣,看在那三千万贯收入的面子上保持中立,恐怕李愔早就受到处罚了。

不过这件事到现在还没完,儒报上对李愔提出儒商的事依然口诛笔伐,而支持李愔的那些诗书人也在大唐日报和工商报上发表文章,再加上一些商人雇佣的无良文人帮腔,现在两方人马吵的越来越凶,甚至很有可能盖过上次的白话文事件。也正是因为如此,唐俭才会好心提醒李愔,让他一切小心行事,千万不可大意了。

对于唐俭的好意,李愔自然十分感激,道谢之后,并亲自将两人送出府门。看着唐俭和房玄龄离开的背影,李愔心中有些感慨。自己与唐俭相识,原因只不过是都爱好美食,在一起也就是吃吃喝喝,讨论一下天下各地的奇珍佳肴,其它方面并没有深交,算起来顶多是对酒肉朋友。

另外唐俭此人平时懒散好色,给李愔的印象其实就是个满头白发的纨绔子弟,但没想到在这种时候,人家还能想到提醒自己,相比较而言,因为房遗爱的关系,自己与房玄龄的关系比唐俭还要亲密一些,可是房玄龄从头到尾都没有提醒自己,反而是酒肉朋友的唐俭率先开口。

当然了,房玄龄身为百官之首,顾虑的事情肯定要比没心没肺的唐俭要多,但也正是这样,让李愔对唐俭这个人又多了一层好感,心想若是以后有好处,一定要拉上唐府,更何况人家的儿子还是自己的姐夫呢。

手中有了钱,李世民的胆气立刻壮了起来,先是在朝堂上对李愔大加赞赏一番,然后以高昌身为属国不尊号令,擅自出兵攻打焉耆,阻断大唐的商路为由,任命侯君集为交河行军大总管,薛万均被任命为副总管,辖下的将领还包括赵元楷、阿史那社尔等人,率步骑10万,以及附属的突厥、契苾之众征讨高昌。

不过在侯君集出征那天,离开长安的除了军队之外,另外还有一支十分庞大的商人队伍,与一脸肃穆的战士不同,所有商人都是眉开眼笑,指挥着雇佣的护卫带着各种各样的货物,随着大军一起西行。

在高句丽战场上,有商人参与的战争,已经让大唐军队的上上下下都看到了好处,所以高句丽战争一结束,大唐立刻颁布法律,鼓励商人进入战场,当然了,这次能进战场的商人都要经过兵部与工部的联合确认,并发放凭证,否则是没有资格进入战场的,这么做主要是怕有敌人乔装成商人刺探军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行的这些商人,虽然带着各式各样的货物,但是与以前相比,他们身上却并没有带多少铜钱,大大的减轻了商队的重量,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却还是要多亏了大唐银行的介入。

原来在启程之前,也不知是谁想到的办法?这些随军的商人,已经将要带的铜钱全都存入银行,让银行给他们开出一张张面额不等的存款凭证,然后带着这些存款凭证进入战场,想要向战士购买战利品时,他们可以直接用这存款凭证结算,反正大唐将士是第一个认可银行的人群,他们也愿意收下这薄薄的一张纸,算起来这应该是大唐商人自发搞出来的纸币了。

征伐高昌大军的开拔,暂时转移了不少人的目光,使得报纸上关于儒商的争吵减少了许多,开始报道起西征大军的行程,以及这次的对方,高昌国的一些情况,另外对于西突厥在此战中扮演的角色,也有不少所谓的专家发表了看法。只是这些砖家水平不一,还没分析出什么结果,最后反而自己先吵了起来。

看到这种乱哄哄的局面,李愔干脆厚着脸皮找到李靖,请他也写篇文章分析一下,没想到老头一听还很高兴,想都没想就写了篇自己对这场战争的看法,结果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不小的轰动,毕竟这是除了李愔这个闲王之外,第一个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大唐高层,而且有不少人也能看出,卫公这篇文章对还未发生的高昌之战所做的分析,比前些天报纸上的那些人要强出不知多少倍。

征伐高昌的大军出发了,报纸上关于儒商的争吵也少了,李愔总算轻松下来,不过他却知道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趁着现在这段时间,干脆先把军校的事搞定,毕竟现在李世民手中有钱又有人,早一点建好军校,大唐的军队建设也能早一刻走上正轨。

这天李愔一大早就进了宫,先去陪杨妃吃了早餐,再过一个月,杨妃肚子里的孩子就要出生了,这时候算是最关键的时刻,所以李愔每天都要进宫陪母亲一会。

等到早朝过后,李愔径直去两仪殿找到李世民,行礼之后,刚想说军校的事,不过却听李世民忽然开口说道:“六郎,你来的正好,先看看这个吧!”

李世民说着,将一个批过的奏折递给李愔,结果他接过来一看,立刻吓了一跳,这本奏折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却极为血腥,因为这是一本杀人的折子。

“父皇,这些人虽然可恶,但一下子杀了十几个,这会不会太多了?”李愔小心翼翼的问道。

“六郎,你什么都好,甚至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不错,虽然比不上为父当年,但也有几分胆气,不过你要记住,朝堂上有时比战场更加残酷,该杀人的时候,绝对不能手软!”李世民看了看李愔,却是一脸平静的说道。他年青的时候在战场上杀人无数,现在只不过是杀几个该杀之人,自然不会有任何的心软。

第一百四十六章开发流求大岛

崔魏,邢州刺史;李闵,魏州别驾;卢楚,潞州司马……

奏折上,写着一列列的人名与职位,而在奏折的最后,却写着‘以上人等阻拦朝廷土地置换、推广粗种之法,罪无可赦,杀!’

奏折上的人名虽然不多,加在一起也才十几个,但是这些人的职位最低都在从五品下,有些人甚至还是一州刺史,但是李世民说杀就杀了,阻拦朝廷政令虽然是大罪,但一下子杀了这么多高官,绝对是一件轰动整个官场的大事。刚才李愔就是想问一下土地置换那些政令推广的如何了,没想到却一下子看到如此血腥的一面。

“父皇,儿臣虽然不知他们平时官声如何,但既然能做到如此高位,想必自身也有不错的才能,只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出自五姓七望,受到族中的指使,才做出阻拦朝廷政令的错事,虽然将其杀了,可以震慑他们背后的家族,也能警告那些同样世家出身的官员,可是如此一来,必定会与那些世家大族闹僵,不过儿臣这里倒是有另外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从心中来说,李愔并不太喜欢杀人,毕竟这里不是战场,没必要搞的你死我活,哪怕对方是在和自己做对,但只要有其它的办法,他就不会选择杀人的路。而他前几天刚好接到陆青传来的消息,这让他灵机一动,想到处置这些官员更好的办法。

“哦~,什么办法?”李世民听后大感兴趣,世家大族上次发动族中的官员上书,以粮食减产为名打压工商业,对此朝廷大力推广李愔献上的土地置换与粗种之法,另外南方也在推广占城稻这种良种。

不过以五姓七望为首的世家大族可没那么容易认输,在各个新政的推广时,他们指使族中在各地的官员,百般阻挠新政的施行,甚至还散播流言诋毁各个新政,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忍无可忍,这才下令将这些职位最高、影响也最大的世家大族官员抓了起来,而且决定以血腥手段震慑他们背后的家族。

“父皇,借你这里的地图一用!”李愔说着,从旁边的书柜中拿出一卷全国地图。这里是李世民的书房,他也经常来,所以对这里的布置十分熟悉。

李愔将地图打开放在李世民面前的桌子上,然后这才说道:“父皇,这些世家出身的官员虽然可恶,但若是杀了不但会与世家大族交恶,而且也可惜了这些人一身的才能,所以不如交给儿臣,让儿臣把他们送到这里!”

李愔说着,伸手在地图上点了一下,而李世民看到他手指的地方,却是皱了一下眉头,有些不解的自语道:“流求大岛,你怎么会想到把他们送到那里?”

所谓流求大岛,其实就是后世的台湾岛,它处于流求岛链的最南端,因此古人就将其归入流求岛链中,所以才有了流求大岛这个称呼。

李愔听后却是嘻嘻一笑,有些神秘的说道:“父皇,这件事说来话长,若是您有时间,儿臣倒是可以和您详细讲一下!”

李世民看李愔神秘的样子,禁不住笑骂道:“臭小子,还和我卖关子,有话你就说吧,反正高昌大军已经开拔,为父刚好没什么大事。”

“嘿嘿,那儿臣就从头讲起,这件事说起来,还要从儿臣手下的那帮梁国旧臣说起!”看的出来,自从李愔解决了大唐的财政危机后,李世民这几天的心情一直不错,对他这个能干的儿子,也更加的看重,平时也有闲情开开玩笑。

“那帮梁国旧臣,他们以前不是一直在海外做海盗吗?难道说……”李世民的反应极快,从李愔的只言片语之中,就已经猜到一些事情。

“父皇英明!”李愔也是心服口服的说道,“陆青他们那帮人以前在南方为盗,老巢就设在流求大岛上,而且据他们禀报的情况,除了上次去登州的那两万余人外,在岛上还有三四万老弱家小,只不过他们心系故土,大多数人都想落叶归根,儿臣之所以能收服他们,这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李愔讲完自己与流求大岛的渊源后,接下来又详细解释了一下为什么要将那些官员送到岛上。原来他在得知陆青他们在台湾岛生活了十几年,在岛上也拥有极大的势力,若是将人全都迁回内陆,那就要将他们十几年打拼得来的成果全都丢弃掉,这种做法在李愔看来,简直就与败家子无异。

台湾岛可是个好地方,虽然矿产不是很丰富,但那里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岛上的森林资源极其丰富,而且可耕种的土地也极多,再加上四面都是海,因此无论是发展农业还是渔业,都是个极好的地方。另外还有一点,台湾北边是是流求岛链,南方就是东南亚各国,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李愔一直想要控制那里,现在有了陆青他们这帮人,他自然不会白白浪费如此好的一个机会。

因此在李愔离开登州之时,就将陆青及他手下的那两万多人又派了回去,当然了,陆青他们却背负着李愔的两个命令,第一就是要求他们尽量扫平岛上的其它势力,将整个岛屿纳入自己的控制。第二个命令就是大力发展当地的农业和渔业,除了种植占城稻外,还要大力发展各种种植园,比如甘蔗和茶叶等经济作物。

以李愔从陆青他们那里得知的信息,扫平台湾岛上的其它势力倒没有太大的问题,岛上除了几个汉人建立的势力外,最大的势力就是当地的土人。不过因为岛上缺少金属,所以无论是汉人还是土人,各方的战斗力都不是很强,陆青他们因为是南方最大的一股海盗,武器可以从外界补充,再加上有虎头军做为王牌,所以在岛上的汉人中,是实力最强的一股。这次他们回去虽然少了虎头军,但却已经被李愔招安,成为大唐的正规军,也得到了唐军的制式武器,战斗力提升了几个档次,只要不出意外,征服其它势力还是十分有把握的。

至于发展水稻和甘蔗的种植,则是李愔为下一步大规模移民做准备。毕竟想要开发台湾岛,没有大量的人手可不行,上次李愔在魏州遇袭,那些袭击他的黄河帮帮众,就全都被他打包送到了台湾岛上,前几天陆青来信,那些帮众已经全被他扔到甘蔗园里做苦力,而且都还比较老实,没人敢做出什么闹事的举动。

前几天陆青来的信中向李愔禀报一下他们在台湾岛的发展情况,果然如李愔事前所料,有陆青率领着两万多正规军装备的手下,很快就扫平了大部分汉人势力,至于土人,只要离的比较近的,也都已经被收服,现在都科乖乖的被汉人指导着种水稻和甘蔗。不过大部分土人都呆在岛中部茂密的森林和山川之间,汉人很难深入,所以想要征服他们实在有些难度。

当然了,在征服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陆青他们也遇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人手问题。上到领兵打仗的将领,下到被监工逼着干活的奴隶,无论哪方面都缺人。甚至陆青还特别提到,他手下现在最缺的其实是管理地方的官员,以前地盘小,倒没觉得什么,可现在拼命扩张,地盘增长了数十倍,人口也增长几倍,再用海盗的那一套管理就不行了,所以急需专业的官员管理治理地方。

听完李愔的话后,李世民却有些疑惑的问道:“六郎,你以前和为父说过,想要征服海洋,必须先征服高句丽三国以及倭国,现在高句丽已灭,剩下的新罗和百济也已经元气大伤,正是你大展身手的时候,怎么又把目光转向了南边?”

李愔听后却是微微一笑,他以前的确和李世民说过那句话:“父皇,时势在变化,儿臣以前定的计划自然也要随之变化,正如父皇您所说,高句丽三国只剩下新罗和百济,这两个小国兵寡民弱,想要征服他们根本没有任何的难度。”

李愔一脸豪气干云的说道:“至于倭国,儿臣早已经派人搜集情报,结果发现对方虽然号称一国,但国内势力林立,比之历史上的战国还要混乱,可谓是一盘散沙,想要征服这种国家,甚至根本用不着太多的兵力,只用其它手段就能将其搞的国将不国。因此儿臣根本没必要在它们三个国家身上浪费太大的精力,真正的大海要从流求大岛那里开始征服!”

看着李愔神采飞扬的样子,李世民也一脸欣慰的点了点头,他了解自己这个儿子的性格,若是没有万全的准备,绝对不会说出上面的话。而且正如李愔所说,无论是新罗、百济还是倭国,它们的那点实力的确是不够看的,再加上李愔一向是智计百出,说不定早就想好了什么阴损招数,正等着对付它们呢!

第一百四十七章建造军校

那些官员杀了也是杀了,而且还会与世家大族闹僵,既然如此,还不如全都送到流求大岛上,用李愔的话说,应该叫做废物利用。估计那些官员看来,这种惩罚甚至比砍头更加残酷,毕竟在大多数人眼里,与岭南隔海相望的流求大岛,自然也都是瘴气横行的蛮荒之地,到那里也是九死一生,还不如在长安被一刀砍了痛快。

父子两人在谈笑之间,就已经决定了十几人的生死,充分的体现了权力的可怕性,但这也正是权力的诱人之处,因为每个有野心的人,都不甘心让别人决定自己的生死,所以才会拼命的向上爬,为的就是有一天,将生死掌握在自己手中。

处置完了这些人,李愔又请教了一下各个新政的推广进度,结果从李世民那里了解到,他献上的那几条新政,只有推广占城稻这一政策施行的十分顺利,在江南各道已经设立了不少的试行点,稻子也已经种下去了,听说长势良好,的确比原来的稻种长的要快,而且还十分耐旱,到时只要产量不低的离谱,大规模推广肯定不是问题。

至于另外的土地置换和粗种之法,则在推广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比如被处置那些官员的阻挠,不被广大农户接受等等,不过这些问题在新政推广之前,朝廷已经有预料到了,所以并没有气馁,一直加大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其中报名参加土地置换的人,已经超过了两万户,加在一起有近十万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冲着那十倍的良田去的。

相比土地置换的自愿性,粗种之法却带着很大的强迫性,只是这种强迫却不是某人或朝廷施加的,而是受到一种大势所趋的强迫。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外出做工,再加上一些贫穷农户被土地置换的新政给吸引到了辽东和高句丽,使得一些大户的土地无人租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若是不想土地荒芜,只得采用朝廷推广的粗种之法,因此业和之法的推广倒是比土地置换要简单的多。

李愔心中对大唐几项新政的施行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后,总算是放下心来,虽然遇到各种问题,但从整体来看,还算是比较顺利的,当初自己献上的四条策略,现在只剩下那个广抓奴隶还没有施行,不过这个可就不只是朝廷的事了,他和程家等那些大奴隶贩子,才是这条策略的主要执行者,看来有时间得找程咬金等几个老家伙商量一下了。

新政的事情说完了,李愔总算有时间将军校的事提出来。李世民听后一拍脑袋,回到长安后,他就被李承乾和李泰两个儿子的破事缠着,之后又为西突厥和高昌的事伤脑筋,竟然把军校这么重要的事给抛在脑后,若不是李愔提醒,他还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想起来?

“军校事关我大唐江山社稷的传承,为父竟然差点忘了,看来真的是老喽!”李世民揉着发涨的太阳穴,一脸苦笑的感叹道。

“父皇言重了,您正值壮年,哪里谈的上老字?”李愔急忙劝慰道,“况且前段时间事情太多,再加上国库空虚,实在不是开办军校的好时机。”

李世民听后点点头,拍拍李愔的肩膀说道:“六郎所言不错,军校不办则已,一办就要办出个样子,如此一来,花费肯定不少,刚好你又给国库搞来那么多的收入,再加上这段时间没什么大事,正是开办军校的好时机!”

看到李世民同意,李愔也松了口气。不过李世民显然是个急性子,在殿中来回走动两圈后,立刻派人将李靖、李孝恭两人都叫了过来。他们两人是是难得的帅才,只不过因为功劳太大,为了避嫌才解去军权,整天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