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小驸马-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有道理,骨子里已是信了八分。
姜述停口不言,让在座众人消化片刻,又道:“黄巾大乱之后,中年六年,灵帝驾崩,朝堂混乱。天下自此混乱,姜家可以趁机割据青州,恢复祖上荣光,重建大齐伟业。”
众人皆是姜家血脉,闻知复国有望,不由热血沸腾。姜述见众人无人提出异议,道:“时间紧迫,我欲按序将诸位调入青州各地,或主政或掌军,相关人做好准备。回乡前我凭借入选《三字经》一事,已与部分官员、常侍背后达成协议。上党尉姜东调任辽东太守,族伯有异议否?”
姜东年近五十,在上党军中甚有威望,是名很有能力的文武全才。原本到了这个年纪,姜东已觉仕途到头,没想到竟会谋得此位,不由大喜道:“无异议。”
姜述道:“姜家以青州为根本,而之所以谋取辽东,一为马,二为铁。我已做好诸般具体计划,族伯会后到我书房,我有具体事务与你交待。”
姜东应喏一声,随即坐下。
姜述接着说道:“卫尉丞姜勇调任东莱郡尉,族叔可有异议否?”
东莱定位为未来根基,绝对不容有失,姜述与姜战商议数次,方才定下这个人选。姜勇在朝中名声甚好,为人机警,做事干练,虽然身为外地旁支,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卫尉丞虽然清贵,只是千石官员,郡尉之职却是实权,又属比二千石官员,姜勇自无不允。姜述又道:“族叔会后亦到我书房详谈。”
姜述接着将欲谋人事变动公布一遍,剧县令姜乐调任济南尉,博士祭酒姜合调任乐安尉,姜家南阳分枝的太祝令姜清调任城阳太守等等。其余姜家低级官员,也按姜述与姜战商定的计划,开始在青州各郡县逐步安插。姜家心腹亲朋为官身者,也将趁机操作,因为密谋割据为族灭之事,时机未到,机密之事暂时不能让其参与。
倘若姜述筹划成真,青州大部分郡县将在不动声色之间,为姜家悄然掌控。将姜战推上青州刺史或者青州兵曹之职,也是势在必行之事。辽东作为战略布局重要一环,亦不容有失。
姜述又强调道:“在未来三年内,将是姜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相关人等务要低调行事,督导家人亲朋远离太平教,以免受到牵连,千万不可因酒误事,要将恢复祖宗大业当成重中之重。”
此次会议确定了姜述在家族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恢复齐国成为姜家的远景目标,各项相关事宜分解到相关人员手中,按计划分阶段开始实施。
成事的各个要素基本齐全,面对之后的乱世,姜述还有两件至关重要的大事要办,一是人才,二是钱粮。曹操、刘备、孙策,起事之初身边都有大批人才相助,又得世家大族或是巨商捐助,人才和钱粮才是乱世立身的根本。目前姜述的前期布局,尽可能借助族人力量,在黄巾之乱前期尽可能打压太平教在青州的渗透,悄无声息之间夺取基本完整的青州,而非历经战火、支离破碎的青州。若是准备充足,从史书所载黄巾军战力来看,合一州之力抵挡黄巾军应当无虞。
为了保密,姜述又制定一份密码本,以《三字经》为脚本,将译码程序仔细告知重要人员,以防密信出现意外而惹出大祸。
三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很多,姜述前世对《三国演义》甚是熟悉,也喜欢《易中天品三天》,较为了解三国主要人物。历史上曹操手下文臣,主要有荀、荀攸、郭嘉、贾诩、程昱、刘晔等人,武将除夏候渊、夏候淳、曹仁、曹洪、曹纯等宗族大将以外,名将有司马懿、张辽、张合、徐晃、于禁、乐进等;刘备手下文臣,主要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手下将才颇多,主要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李严等。孙策兄弟帐下主要文武有张昭、鲁肃、周瑜、陆逊、诸葛谨、甘宁、周泰、吕蒙等。
这些文武众人,诸葛亮、庞统、陆逊现在年纪还小,年纪稍大的徐庶应该还在游学,才能经验皆不足以出仕。这些人多数还未踏入仕途,现在设计拉拢,难度不是很大。除了荀家、司马家、曹家、夏侯家之外,余人或出身寒门,或门弟已经败落,皆有可能召入麾下。
自汉武以儒治国,大汉讲究忠孝立国,召集文武并非简单之事,皇权高高在上,忠君思想根深蒂固。若是跟人直说:我们革命造反,要救百姓于水火,革命一定会成功!常人一般不会以为你是叛逆,而是会认为你是傻子。想要聚拢干才,首先得有大义之名,先召集众人围在身侧,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逐渐施加影响;相知到一定程度,再设法迁其家族随同,有了人质在手,才算真正拉入核心层。并非某些穿越大家所言,虎躯一震,文武拜服,写得简单,做起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为这帮文才武将求取官职,现在还不是时候,彼此互不了解,没有感情基础,费尽心思谋求众人官职,不过赚些恩德罢了,与大汉对立之时,其未必愿意追随身后,甚至会兵戈相向,起不了太大作用。
常人认为文武贤才得以名列青史,定然才能卓著,肯定会比姜家族人有用。诸人才华出众不假,但与族人有根本性区别,就是“忠心”两字。从大义上讲,诸人忠于大汉;从小义上讲,诸人忠于家族。古代造反诛连九族,如何让他人下定决心甘冒诛族风险跟随造反?家族观念自古根深蒂固,合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族人对家族的忠诚天经地义。一旦族中长老做出谋等重大决定,族人即便不知情,事败也会受到诛连。即使举报有功得以赦免,在封建社会,后面若无家族支持,势单力薄必然受人欺凌。
召集文人最简单有效的手段是办学,郑玄是一面旗帜,在士人中很有号召力,各大世家又有求于姜述,也会予以一部分支持,因此办学可以迅速聚拢一大批有名望的文人。
召集武将用何名义?以讲武堂为名聘请老师肯定不通,兵家族学开设兵课,是兵家大族的公开秘密,但也不能公开宣扬。创办武学思路很好,效果也最明显,但是时机未至,灵帝在世时断不能行。
历史上有几位三国名将出身贫寒,以护卫名义高薪聘请,难度不是很大。但这几名将领皆不识字,只能用为突将,却不是独挡一面的帅才。除了典韦、许褚等廖廖数人,张飞、关羽、赵云、甘宁、黄忠皆非寻常百姓出身,所谓穷文富武,寻常人家怎有能力聘请武者为师?
目前姜述年纪虽小,名望却大,背后还有刘辩这杆大旗。姜述分派族人动身,根据管承探听的众人信息,将文武贤臣先行网罗一遍。文人以聘为公学老师为名,武将则以招募护卫为名,若还不足以打动其心,则打出刘辩护卫的旗号。
姜述名望虽高,毕竟还是少年,除了典韦赤贫又有案,以护卫身份招募而来,余人起初皆托言婉拒。黄县太史慈、河间张合等家境不错,家族虽不是显赫豪门,也是当地望族,皆是文武双修,以其家族影响,出仕只是早晚之事。姜述名望再高,谁会放弃仕途来做护卫?
在这皇权至上的年代,担任皇子护卫,性质便截然不同。众人眼中皇权是天,皇上是天子,皇子也是可望而不及的存在,能够亲眼见到皇子一面,常人也会炫耀一时。况且圣上只有两位皇子,跟随大皇子左右,很有机会飞黄腾达。以姜述的诺大声望,又有白纸黑字的聘书,谁能料到姜述是在忽悠人呢?
在刘辩这杆大旗号召下,解人关羽字长生、涿郡人张飞字益德、谯人许褚字仲康、河间人张合字俊、阳人徐晃字公明、东莱人太史慈字公义、卫国人乐进字文谦,陆续来到临淄。
郑玄名望很高,兴办公学又是积德之事,赋闲士人受聘者不少。最让姜述兴奋的来者,不是翼州大儒胡昭,而是贾诩贾文和。程立(后来改名程昱)因故未至,但亦未拒绝,只言办完私事再说。
第一卷姜述篇第36章未雨绸缪
因为教育资源的关系,天下读书人十有六七出身豪门,与其相对的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不足一二,还有一部分出身富商。豪门是附在东汉身上的毒瘤,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若是姜述当权,首先要做的就是除去豪门。有才华有名望的文人又多出自豪门,姜述打心底里不愿启用,这也是此次招聘文人名单极少的最大原因。郑玄号召力很大,振臂一呼,很快聚拢了许多名士,但其中出类拔萃又符合姜述条件者少之又少。
此时已是中平二年春,距离黄巾起义还有两年时间,留给姜述的时间越来越少。各项准备工作十分紧张,姜家上下各按本职,外松内紧,忙得热火朝天。
国学这个名字,在朝堂上引发争议,最终因为儒学确实是大汉国学,在蔡邑据理力争之下,最后得以批复。对于姜述来讲,国学就是培养人才的摇蓝,意义非同小可。
三月,青州国学得到朝廷正式批复。三月十五,公文发至青州衙门。姜述亲自出面,次日取得州、郡、县三级办学公文。朝廷财政拮据,除郑玄、贾诩数人由朝廷支付薪俸外,其余费用皆由国学自行筹集。
三月十八日,青州国学正式开张授课,郑玄为教育长,胡昭为副教育长,姜述为财督,贾诩为学督。开张当日,青州刺史尹度亲临,诸多豪门望族前来贺喜,捐助共达百万钱。
青州国学一期弟子经过姜述认真挑选,共二百八十四名,其中姜家、田家近支子弟七十一名,远支族人及家生子一百一十四名,其余皆是贾诩、关羽诸人亲近子弟。国学依照姜述建议,半天学文,半天习武。
关羽等众武艺高强,专门教授武术尚可,但皆无从军经历,腹中所学不尽如人意。所幸武将人数不多,姜述以将来代皇子掌兵为由,组织诸人秘密学习兵科。
兵科历来为各大兵家不传之秘,众人闻此喜讯,并未细思其中内涵,次第前来面谢姜述,叩谢栽培之恩。姜家兵科秘密授业,由姜家退役军官授课,姜述及亲信家丁族人也同来学习,随着相处时间渐长,关系融合迅速。
国学开办费用、诸家安置费用、工坊国学的建设运营费用、岛屿山地购置费用等逐一兑付,姜家产业再大,也经不起如此折腾。商业诸事再次提上日程,幸亏前期姜述聘请工匠研究的部分成果已有收获,而这些成果恰是牟取暴利的捷径。
姜述开始逐一策划,每一成果都依照当今行业情况开始推上市场,其策划的商业合作模式也逐渐成形,正在推敲其中细节。
国学刚刚稳定下来,姜信请来沛国谯人华佗。姜述闻讯大喜,华佗为历史上著名医学大家,其著作《青囊书》虽因种种原因没有流传到后世,但华佗在《三国演义》中依然留下深厚墨彩,乃至名扬后世。华佗兼通数经,内外科皆通,是不可多得的专科大才。姜述廷请华佗过来,并非要为家人诊断治病,而是计划增设医科,聘请他主持此事。
从姜述奉旨入京,姜信开始追随左右,姜信为人机智,善于变通,此次奔赴谯郡去请华佗,其间费了不少心思。华佗云游天下,游医四方,不久前刚回故里,被姜信堵在家中。华佗曾听说过姜述大名,见姜信持姜述书信而来,不敢忽视,让仆人请姜信相见,问道:“老夫曾闻贵家公子大名,今使你来,可是家有病人?”
姜信答道:“家公子慈悲为怀,族中老人多有病患者,想请神医前去医治,至于诊金,神医但请开口。”
华佗笑道:“老夫医人治病,并非重在诊金。既知贵家公子之意,但请先回,老夫游医方归,在家居住数日,再赴贵家不迟。”
姜信心道此老没有准信,若是回返临淄其又不到,这趟不是白跑了吗?思起公子修《三字经》一事,开口忽悠道:“家公子除了此事,还有一事欲与神医商议,因此请神医从速起行。”
华佗异道:“贵家公子天下闻名,然而并不相识,何事需与老夫商议?”
姜信答道:“家公子修《三字经》,关系医学方面却是外行,因此想请神医前去,听一下您的意见。家公子并未言及此中细节,故而不知其中详情。”
华佗顿时来了精神,想这《三字经》影响深远,自非平常诊医断病这等小事可比,略一思索,道:“且请在寒舍小住一晚,明日老夫便随你起行。”
如此华佗被姜信忽悠到了临淄,为姜家族人诊病费了两日工夫,第三日上午被姜述迎进客厅。华佗见姜述虽然天下闻名,毕竟只是十岁少年,道:“大人族人已诊治完毕,未知大人还有何事?”
姜述早听姜信细述此行经过,闻言已知其意,道:“《三字经》一书,尚缺医卜贤者事迹,然在下孤陋寡闻,对医学大家知之甚少,家中藏书亦少有记载,特请神医赶来,欲听神医建言。”
华佗道:“自古以来,医者众多,然有名者当属战国扁鹊,秦朝至今,名医无数,能赶超扁鹊者,却不曾有之。”
姜述笑道:“不然。”
华佗异道:“何人?”
姜述道:“神医之名,名传天下,医术应超扁鹊。”
华佗面露喜色,谦道:“大人过誉。”
姜述道:“神医若能再做一件大事,可被天下医者奉为开山宗师,名垂千古。”
华佗好奇心陡然而生,问道:“何事?”
姜述道:“扁鹊医术,乃治一人之术,神医若行此事,则可救天下人也。”
华佗笑道:“大人之言谬也。老夫又无分身之术,医治一县之人尚未可知,如何救得天下人?”
华佗一生致力医学,曾被沛相陈举孝廉,太尉黄琬征辟,皆不就。在这个年代,官位代表利益,看轻利益者方是真君子。但这种人有个最大的共性弱点,就是一心想要发挥某个方面特长,譬如华佗,一门心思皆在如何研究发扬医学上面,只要攻其所好,并不是很难说服。
姜述问道:“先生行医半生,教授几位徒儿?”
华佗答道:“正式拜师者十余人,其中彭城樊阿、广陵吴普和西安李当之,皆闻名于世。”
姜述道:“若师徒行医一县,能否救得一县之人。”
华佗拈须微笑,面露自豪之意,道:“那是自然。”
姜述道:“倘若五年传授每人五十名学生,五年后五十名学生再各授五十名学生,三十年后,天下病人忧否?”
华佗思索片刻,摇头道:“不然,医者需有资质,又需识字明理。然而资质上佳又识字者,天下又有几人愿习医术?”
华佗所言确是事实,古代医者身份低微,与士人无法相提并论,士人皆以习医为耻。姜述正色道:“先生放心,生源不需忧虑。以后欲在青州国学设立医科,请先生就职医科督,一边传授医术,一边著书立传,先生之意如何?”
史书曾载,华佗一生有弟子多人,其中吴普著有《吴普本草》,李当之著有《李当之药录》,樊阿喜针灸,后来均成为有名望的医家。为了将医学经验留传于后世,华佗晚年精心于医书的撰写,计有《青囊经》、《枕中灸刺经》等多部著作,可惜失传。
创办医科,教授弟子之余,又不误著书立传,对于华佗来讲是两全其美的美事,若能寻找一批资质上佳的弟子,设立医科就会成为医学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医者身份也会因此提升,华佗若不动心才是怪事。
姜述明白其间环节,又道:“朝廷重臣多是传统士人,一向轻视医学,皆以医者为贱业,若公然在国学设科,必会遭到朝堂诸官攻击。我以为神医可以先择弟子教授,时机成熟之时再对外公布,神医以为如何?”
姜述所言非虚,华佗心思一会,问道:“何时方能公布天下?”
姜述正色道:“首批学生毕业之时,便是医科挂牌之日。”
华佗顿时放下心来,又想姜述还是少年,此事如此重大,如何能一言而决?不禁面露疑虑之色,又不好当面提出所惑,期期艾艾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姜述见华佗脸色有异,问道:“神医有何为难之处,但说无妨。”
华佗道:“大人虽然才高,但毕竟年少,真能做主?”
姜述笑道:“在下虽然年幼,幸得陛下抬爱,又蒙殿下所重,三年不敢保证,五年时间甚有把握。再说姜家家业颇大,即便得不到朝廷认同,也能负担其中费用,神医又有何虑?”
华佗当即定下心来,道:“老夫再无疑惑,当按大人所言行事。”
第一卷姜述篇第37章姜府家酿
姜述道:“明日我与先生去国学挑选学生,现在合校学生人员不多,不宜挑选太多,以十人为限。下期国学弟子先生可以挑选二十人,先生意下如何?”
华佗当即应诺。姜述又道:“神医可知在下曾得神授?”
华佗道:“路人皆知,自是晓得。”
姜述道:“曾听神人讲述,人体器官功能、位置等,与往常医学略有不符,以此与神医交流,或为神医借鉴。”
华佗喜道:“此为好事!”
姜述执笔勾出一幅人形草图,按照脑中记忆,讲述一些现代医学知识。姜述前世不是医科专业,仅知一点皮毛,饶是如此,依然让华佗倍感震惊。听完姜述所言,华佗头脑如同开了一扇天窗,平常不通之处顿时通畅。华佗便听便提问题,与姜述沟通近两个时辰,浑浑噩噩地回去闭门静思。次日清晨,华佗前来求见姜述,行下大礼道:“老夫代天下医者感谢大人大恩。”
姜家不少子弟从商,管理各地姜家商铺,姜家势力相对集中在青州,商铺也多设在青州诸郡。姜述每季度开课三天,召集从商子弟授课,传授术数计算新法以及经济商业理论。后来姜述诸事颇多,让姜怀业代授术数,择其中成绩优异者代授理论,诸子弟自后皆习珠算,使用阿拉伯数字记账,因为众人皆有实际经验,数年以后皆成为姜家产业的高层管理人才。
青州国学顺利开办的同时,“姜府家酿”正式面世,这是自古以来首批高酒精度蒸溜酒。高度酒搭配天然香科,口感醇厚,回味香浓,很快风行青州各郡,一时间供不应求。商业巨鳄翼州甄家、徐州糜家,品尝“姜府家酿”以后,出于其市场敏锐性,皆派人赶赴临淄,商谈与姜家合作事宜。
史实上的曹操超级保镖典韦被姜述提前撬来,摇身一变成了姜述的贴身亲卫,卫护左右,形影不离。今天典韦带着十余名护卫,卫护姜述前往和富楼,与甄家代表商谈姜府家酿的合作事宜。
刚至酒楼门口,一名美女带着两名小婢迎上前来,道:“家主人出门相迎不便,让婢子在楼下迎候,请大人见谅。”说完,施礼让姜述先行。
姜述笑道:“姑娘真会说话,怪不得甄家生意这般兴隆。”心中却是暗自惊奇,此女落落大方,言谈举止有礼,如此人物在甄家只是下人,甄家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沿着红漆实木搭建的宽大木梯拾步而上,姜述游目四顾,酒楼厅壁上挂着各种布画,风格淡雅,书法端正,一看便知出自名家之手。到了三楼迎面先见一个檀木屏风,环首又见十余开放式小包间,皆用屏风相隔,高达八尺余,接近楼顶,屏风上面画着牡丹山水花鸟,笔墨简洁,意境深远,让人赏心悦目。
小包厢之后是正式包间,最里面一个包间南墙、西墙各开一个窗户,明亮透风,又可欣赏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显然是甄家特地留下。美女引领姜述到包间坐下,奉上一杯花茶,施了一礼,道:“大人稍坐片刻,小婢去通知家主人。”
姜述喝了一口茶,皱了一下眉头,此时花茶非后世花茶,虽也称为花茶,只是用花瓣等物煮些老茶叶,远远不及后世炒茶。姜述正触起炒茶之事,只见门外进来一行人,美婢当前引领,中间簇拥着一名艳丽少女,应是甄家主事之人。少女身着淡紫大袖对襟丝衫,下着拽地同色长裙,披着淡黄颜色绵帛,在素衣小婢陪同下袅袅走近。
少女云鬓高挽,眉目如画,全身上下透着迷人的风韵,看年纪不过十五六岁,给人淡雅高贵的纯情美感。女子款款行到姜述面前,施了一礼,娇笑道:“小女甄姜见过大人,门前迎候不便,又让大人久候,万分抱歉,请大人勿怪。”
姜述两世为人,见识自非常人,但是面对这位美女,心情却火烧火燎一般,似是浑身血液瞬间点燃,表面虽然平静,内心委实发慌,连忙上前还礼,在艳光四射之下不由感觉有些手忙脚乱,道:“不想甄家来的是如此美貌的女子。”
“家父数年前过世,家兄又不理世务,小女子只得抛头露面,让大人取笑了。”甄姜笑道。
“谁说女子不如男?自姐姐接掌甄家,听闻生意越发兴隆,姐姐之才令人敬佩。”姜述心情逐渐平静,言语顿时甜了起来。
“大人过誉。”甄姜笑道,绝无做作之态,自然美态更是倾国倾城。甄姜等小婢摆上香茶,只留贴身美婢侍候,挥手让余人转身去门外侍候。
甄姜亲手端起茶杯,请姜述品茶,道:“传闻姜家佳酿制作秘法为大人所创,大人除了文才扬名天下,还能思出此等绝妙之法,令小女子佩服不已。”
姜述听闻甄姜所言,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却动了心思,暗想这酿酒之法除了少数心腹,余人皆以为是姜家祖传秘方,甄姜一言道破配方出处,想是已经派人摸过底,若非酿酒配方已被严格控制,恐怕早就落于此女手中。
“此法实为家族祖传,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