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小驸马-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玄点点头,并未开言,抬抬手示意接着讲,姜述道:“其三立志向学,勤勉不息。“志”是教育的大前提,一个人求知为学,为人做官,都必须“立其志”,“正其志”,“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有了志向目标,就要孜孜不倦,勤勉不息,达到目标,实现理想。其四循序渐进,博学精思。学习求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序”过程。既不能停止间断,又不能急于求成。老师应循序而教,学生应循序而学。求学的渐进过程积累功夫,每天勤学苦读,由日积月,期月成年,经过这样的渐进功夫,学习方可有成。学有所成,还必须博学精思。其五学贵心悟,去疑求新。为了思之精,察之微,就要使心常在,常存,心思有疑释之,去之,便会获得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义理。应“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的学问之法及求知精神,用心、熟读、精思、经常、不懈、去疑、求新、勿助、勿长、讲论、开塞、实作、实行。其六,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在施教过程中,老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的求知意识,学习兴趣。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说到这里,郑玄就坐不住了,他自谓当世教育大家,听这少年谈论施教,原本只以为能谈点皮毛,不料每语皆中要点,见姜述略微停顿一下,问道:“姜家公子因何知晓为师之道?”

姜述答道:“我在族学读书,常思如何读书,如何记得快,理解得快,逐渐总结经验,又经常思考,所以想出这些办法,实施族学,甚有效果。后来又见老师授书,就琢磨若是我为人师,应该如何施教,然后与老师沟通,获得老师认可。这些是我平常观察所得,只是用于族学,也不知对也不对。”

郑玄不由汗流浃背,心道我一行致力教育,教人无数,还没总结出这些经验,这位少年只在族学读书,为了族中子弟教育,不仅想出《三字经》的点子,还在总结学习办法和教学办法,自己这一生干得是什么?郑玄问道:“不知公子为族学老师想出什么教学办法?”

姜述大学论文就有一篇研究张载学说,方才取了他的横渠四句,当下连他的教学办法也拿了出来,道:“我与族学老师沟通之后,首先用得是‘叩其两端’法。即从正反面来讲解,或从起因和结果两头入手分析问题,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正确答案。‘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是以鄙夫有问,仲尼竭两端而空空。’”然后又用‘扣钟法’,‘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就是说:‘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知,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后教之也。’又用‘时雨法’。对人的教育如同‘时雨之化’,适时而教,当可而告,及时答问,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近日我又想出‘不待讲论法’。有些知识,不须讲论,一问便知,知而明之则可,故‘不待讲论’,‘更不须讲’。圣人于文章不讲而学,盖讲者有可否之疑,须问辨而后明,学者有所不知,问而知之,则可否自决,不待讲论。意思是问而知之,可否之疑。自己决断,不要受老师可否的影响,自己决定是非取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也是启发诱导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郑玄抚掌而立,大呼妙哉。孔融开口也开口叫好,道:“方才姜家公子所言,似有意犹未尽之处,可是方才所言施教之事未曾说完?

姜述道:“只是我总结的学习方法,既然大人说起,我也是敢藏私。方才所言已有六条,其七是虚心求知,择善而从。虚心方能接纳百物,汇合各种知识,进入神明之境。虚心就是不以己有之知存于心中,干扰接纳新知,所以‘虚心’就是‘静心’。‘天地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人求学问,必须去除“意、必,固、我”,达到至诚,存德,虚静。要向各种人物学习,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八是学贵有用,道济天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教育学生做一个对天下,对人民有用的人。所以特别强调“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反对空知不行,学而不用,坐而论道。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圣人如果不以国家人民为忧患,圣人也是没用的。”

“姜家公子所言施教已经受教,然后再如何实施道呢?”郑玄问道。

姜述猛省方才所语已经过了,道:“小子眼下只来得及想出施教,德化民众,至于后续如何,还未来得及思考。”

郑玄问完话以后,与孔融相视苦笑,这已是千古奇闻,一个九岁少年思“道”,并且悟出许多,将史书翻一翻,可曾有之?若真指望他悟出如何实施道,岂非孔夫子转世?

姜述讲完以后,房内十分安静,包括郑玄和孔融皆昏昏噩噩,尚在回味姜述带来的强烈震憾。过一阵子,郑玄方才清醒过来,向孙乾道:“可曾全部记下?”

孙乾恭声答道,“记得很草,回去尚须整理一遍。”

孔融谓郑玄道:“整理后能否送本官一份?”

郑玄苦笑道:“这有何不可?想我等整日研究经义,尚不如一个少年想得深远。我一生致力教育,还不如姜家公子总结得多,唉,天下能为此子之师者,恐怕难寻。”

郑玄上午与姜述相谈甚欢,起了收徒之念,怎奈饭后一番对话,自觉不能胜任其师,这才说出这番话来。

孔融、郑玄等人听到这里,感觉再谈论下去索然无味,两人对视一眼,孔融先道:“打扰时间已长,本官明日起程返回北海,先行告辞。有一个要求,不知公子能否答应?”

姜述忙道:“太守大人但说无妨。”

孔融道:“能否将房中所书字幅,让本官带上十余幅回去?”

姜述不假思索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太守大人但请挑选,小子整理奉上。”

孔融起身选了几幅,选到书写《三字经》字幅之时,郑玄起身道:“孔北海其余可选,那几幅字暂不要动。”

孔融奇道:“这是为何?”

郑玄上前几步,对孔融说道:“大人从头读上一遍,可能体味出其中玄妙?”

孔融见郑玄言语郑重,不似说笑,从头阅读一遍,笑道:“莫非是先生所著启蒙之书?”

郑玄摇头道:“启蒙之书不假,但非老朽所作,而是姜家公子所思。”

孔融转向姜述,道:“公子大才,若成书后必赠本官一套。”

姜述道:“此书尚是初稿,稿成后还须编写讲义,到时一并送给大人。”

第一卷姜述篇第21章流言之祸1

孔融大笑一声,道:“好,有志不在年高,今日听道,心意已足,本官告辞。”

孔融走后,郑玄随即告辞离去,离开时索要了十余幅字。孔融走后不久,众人也随即散去,姜述、姜战、周氏陪着田希在客厅说话。

姜述是田希妻侄,又得了姜战口信,田希已将姜述当成自家女婿,见姜述近日大放异彩,小小年纪便已得到孔融与郑玄两位大家看重,日后前程不可限量。田希心中生出计较,先为姜飞叶一事郑重向姜家道歉,又语重深长地教导姜述几句。

此时周氏见天色已晚,刚要吩咐下人安排晚宴,田家下人匆匆来报,说四叔田楷回家探亲。田希四叔田楷现在京任职,品级虽然不高,实权却是不小。田希虽然身为家主,但是不敢怠慢,匆匆告辞回去。

孔融、郑玄影响力巨大,两人对姜述又是不吝赞誉,青州神童的美名迅速传播出去。姜述新创的楷书,随着孔融、郑玄的褒扬,一时间成了最为时尚的字体,尤其是年轻人,十有**开始练习楷书。

青州当地士子深慕其名,上门讨教者络绎不绝,让姜述烦不胜烦,最终想出一个办法,在门前立了一个石碑,碑文大意是:“因为得到孔融、郑玄两位先生赞誉,而略有薄名。来访者皆诸郡名士,相互交流为小子荣幸。本是少年,学问不足,正是埋头苦读之时。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天天迎来送往,学业将会因此耽误,从今日起小子要闭门读书,不能接待诸位,请诸位见谅。”

来访者皆是士人,见到石碑,明白姜述的苦衷,不好意思进门打扰。众人大多是来学习新字体,现在无须进门,只须临募碑上所书即可。因此,探访者大多只在石碑前留恋,甚少有上门打扰者。

数月时间过去,姜述已经真正融入这个时代。姜述天授神识的传言,即便是知"qingren"姜战、周氏等小心谨慎,也免不了在族人中开始流传。流言使姜述在族人和下人眼中地位暴涨,也让姜家人心开始凝聚起来,在各地开枝散叶的旁系纷纷派人回籍,借祭祖之名向主支靠拢。却不知一场弥天大祸正在酝酿之中,若不小心应对,随时会将姜家连根拔起。

家有一老,胜似三宝。姜战年纪在族中不能算老,但其出仕多年,见多识广,猛然触起此事,不由汗流浃背。姜战出仕多年,知道若是有心人在后面添枝加叶,将姜述神话得越厉害,灭族的危险系数将会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姜家已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姜战的顾忌也让姜述大吃一惊,不由懊恼周氏常常将自己在外人面前显摆。哪家父母不喜欢自家儿"nvyou"秀?这实在是人之常情,要怪只能怪姜述比同龄儿童优秀太多,相差太大,不是妖孽之才吗?所谓祸福相依,好事好过了头就变成大大的坏事了。

来自后世的姜述最能理解封建王族的自私,对于可能威胁其统治的人,除了宋朝,无一不是采取“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的信条。得到姜战提醒以后,姜述心底里冒出一股凉气,心道这个社会可非后世言论自由之时,本想为了保命而出名,可万万不能因为出名而丧了小命,因此静下心来思考应对之策。

在这个神权维上的年代,皇帝愚民不是自谓天之子吗?中国民众思想从何时开始解放?在八国联国的武力下新式教育被迫在国内生根发芽,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西方文化的入侵让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索,最终对抗,最终部分有职权的知识分子认识到皇权授于天的可笑性,在外国势力的帮助下将清政府赶下台去,民识渐开的民众再也不承认皇帝,从而中国开始了民主制度。当然民主制度需要一个过程,封建王朝的神权思想统治时间太久,渗透到每一个社会角落,改变这一思想需要漫长的时间,也需要出现许多颠覆百姓思想的大事件,催动民众意识转变。

儒学统治中国文化的时间十分长久,自汉武帝时期到清末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儒学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被皇权利用得淋漓尽致,儒生们为了获得当权者青睐,一次次将儒家文化曲解,潜移默化到中国人的骨子里。

历观各朝各代,所谓明君都会指示手下儒生发动文化革命,将儒学进行曲解,根据形势变化打着儒学幌子吐故纳新,将统治者的特权一次次神话,装扮成皇权顺应天道的假像。

解决方法只有三种,一是堵,即封口,强令知"qingren"闭口,知晓内情之人不多,但是听过传言之人却太多,强行让人闭口不现实。二是备,提前准备,未雨绸缪,加大实力,免得事到临头手足无措,毫无抵抗之力。三是疏,即对外宣扬有利的信息,自己编造故事总比别人编造故事要好。编故事对于姜述来讲是小菜一碟,又得郑玄、孔融两位影响力巨大的大儒青睐,让两位学术巨匠去讲故事,会影响许多文人士子,这些文人士子在关键时刻虽然不能阻止皇家所为,至少能影响皇家如何决断。

姜述最终选择了疏与备相结合的办法。如何让孔融、郑玄相信自己所编的故事并宣扬出去,对于姜述来讲难度不大,何况姜述手中还有一张关键的底牌,可以一举将世族大家拉进他的阵营。

在这个背景下,新版《三字经》迅速出炉,每个世家大族人口众多,每家优秀人物都有让人称道的故事,因此《三字经》刻意加大了相关内容,例于“融四岁,能让梨。”讲得便是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这样一来,既报了孔融知遇之恩,又将孔家拖了进来。再如“荀八子,皆通达。”便将荀家拉拢过来。姜述绞尽脑汁,将大汉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世族大家牵扯到新版《三字经》之中,又在其中核心位置,加入“皇之位,乃天赐。”之类抬高皇家地位的话语。

洛阳身处中原腹地,自古物阜民丰,商贾云集,历来都是川陕和江南等地货物的集散之地。南大街直往内便是灰砖黄瓦的大汉皇宫,占地面积极大,院阔庭深。皇宫内殿里,汉灵帝刘弘刚刚荒唐完毕,听闻赵忠有事禀报,打发四位还未及穿戴整齐的宫女出去,传赵忠入内。赵忠一边服侍灵帝整理衣物,一边慢声细语说道:“这些日子传闻青州出了位天才神童,文名十分不俗,听说孔北海还要拜他为师。”

“前些日子朕也听说过,此子方是少年,便有如此大才,异日说不定是朝廷柱石。只是此子年纪尚轻,入朝为官太小了些。”灵帝听得赵忠话中之意,似有为此子求官之意,淡然说道。

“听说此子出生之际,天有异变,满院红光。”赵忠不急不慢说道。

“天生大才,必有异相,此子日后前程不小。”灵帝笑道。

“有人传言此子曾经自号涂高。”赵忠接着说了一句。

灵帝脸色大变,霍然站起身来,盯着赵忠大声问道:“此话当真?”

“老奴也是听了别人传言,不敢说此事是真是假。”赵忠了解灵帝性情,见他动怒,小心答道。

灵帝慢慢坐了下来,沉下心来一想便觉不对,心思姜家为青州大户,自然知晓皇家忌讳,怎会弄出如此灭族大祸?盯着赵忠,忽然问道:“此子可有仇家?”

赵忠见灵帝眼神犀利,似能看出他的心意,猛一激灵,连忙答道:“奴才也不知,要不老奴派人打探一下?”

汉末社会矛盾重重,世家大族不加节制进行土地兼并,大部分土地掌控在世家大族手中,交纳田赋的主体自耕农数量越来越少,朝廷税源减少,导致财政异常紧张。想要解决财政紧张的问题,又没有将刀举向世家大族的魄力,只能靠加赋增税。自耕农负担益重,最终破产将土地卖给大户,自身成为佃户,如此又减少了税源,这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朝中重臣多是世家大族出身,代表世家大族的利益,把持朝堂主要职务,对世家大族有利的旨意畅通无阻,稍微涉及到世家大族利益的措施,这些朝臣则会悄悄串通,暗中联合抵制。灵帝即位之前曾经就藩,比及一般皇家子弟,算是了解民间疾苦,知道朝堂弊端日重,曾想有所作为,然而数次动作,均被朝臣牵制,最终无功而终。

灵帝几番努力,最终弄得一榻糊涂,知晓若想改变现状,依靠朝臣定然不能成功,不得不改变策略,加重宦官权势,逐步分化朝臣权力。灵帝运作数年,以党争之名罢了不少重臣,借机将不少权力划归内府,又安插不少亲信入朝,士人集团势力削弱到了极致,灵帝这才在朝中取得真正的话语权。

第一卷姜述篇第22章流言之祸2

史书记载灵帝是昏君、十常侍为大奸大恶之徒的结论,实则与事实不符。究其缘由是有史以来,文人一直把持治史,骨子里自然而然为文臣说话,将灵帝与宦官写成导致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而深层次的原因却很少有人提及。

十常待本是阉人,身份低贱,本身又无后代,不会对皇家产生真正的威胁,又唯皇帝之命行事,应该说是皇帝的代言人。十常侍之所以权势滔天,是因为灵帝政治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因而分出不少权力移到内宫。灵帝视张让、赵忠等常侍为臂助,实是无奈之举,若非被士人集团逼得无路可走,又怎会出现如此怪现象?

世族大家在朝廷根深蒂固,同气连枝,相互联姻,势力大得让人难以想象。党争明面上是内侍取得胜利,实则背后的指挥官灵帝受益最大,这次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因为士人集团失败,史书上便称其为“祸”。灵帝刚登基时,是以一己之力对抗世家大族万万之众,扶持内侍逐步夺取上层权力的人,又岂是心思简单之辈?史书记载,灵帝死前,统治阶级上层三大力量,一是以何进为首的国戚,把持军权;二是以袁家为首的士人集团,把持部分朝政;三是十常侍为代表的内侍,把持宫中禁卫、内府和部分朝政;三派实力相当,朝堂势力分布比较均衡。应该说灵帝并非没有心机,而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君主,只是大汉弊端已重,朝堂权力平衡仅能维持现状,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后问题越来越严重,黄巾之乱将大汉的社会矛盾彻底引爆,一举压垮了摇摇欲坠的大汉帝国。

历史上何进实在是个最大的笑话,灵帝扶持他用来对抗世家大族,在最后关头却被世家大族利用,因为皇储一事与内侍势力互殴,最终两败俱伤。而另一派系世家大族的代表文官势力,也未得到什么便宜,因为没有兵权,让奉何进之命带兵进京的寒门武将董卓,用蛮横的武力将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应当说,灵帝驾崩前朝堂相互制衡的三大势力,在其驾崩以后因为内斗损耗太大,都败得一塌糊涂。

从历史记载认真分析后还原真相,才能得出灵帝并非庸人的判断。赵忠为灵帝重用,倚之与朝臣对抗,又岂是易与之辈?赵忠了解灵帝性格,提及这件事情之时,不断观察灵帝神色,却不敢轻下断语。

灵帝心思转动,明白赵忠提起青州神童,并非为其讨要好处,而是想族灭其家。灵帝问道赵忠青州神童有何仇人,赵忠早就有所准备,不去回答此事是真是假,只是建议灵帝允许他派人打听。其间对答,虽是廖廖数语,却是各自动了不少心思,姜述的小命在两人交谈之时摇摇摆摆,倘若灵帝一个不慎,被赵忠糊弄过去,轻易发话诛族,姜述在这个世上,落荒而逃就成了唯一宿命。

幸亏灵帝刚刚激情过后,心底清明,明白涂高一说九成九是假。灵帝罕见得费心琢磨一会,便将赵忠的心思瞅得明明白白,若让赵忠派人调查,最终结果不言而喻,不出意外必会按照赵忠意愿禀报上来。

所谓帝心难测,灵帝想通其中蹊跷,当然不会沿着赵忠思路行事,吩咐道:“宣中旨,召青州姜家子入宫见驾。”

赵忠知晓此事再不能多言,躬身下去准备中旨。赵忠出殿以后,灵帝冷笑一声,让人传召张让过来,安排他几件事务,又仔细叮嘱一番。

孔融府上此时高朋满座,二十余位骚客文人汇聚一堂,正在高谈阔论。河北名士辛评此次受邀来北海小住,昨晚刚到,孔融今日辞了公务在家陪同。辛评闻听孔融讲述姜述论道一事,口中不言,眼中却露出不信之意,孔融也不多言,让书童取来文稿,让辛评过目。

辛评阅完,抚手问道:“果然是好才情。此言为何人所录?”

孔融笑道:“当初郑玄先生也在,此稿是其弟子孙乾整理。”

辛评叹道:“原本以为少年或有聪慧者,却不料竟有这般天才,小小年纪见识如此老辣独到,让人叹服。”

众人见状,索来稿件传阅。正在此时,下人送来一张名刺,孔融打开一看,不由大喜,笑道:“刚才尚在议论姜家子,如今却到了门前。”

说完竟然亲去府门迎接。众人听说传言中的姜家子到了,皆心生好奇,随在孔融身后,都想先睹为快。来到府门口,只见府门前立着十余人,为首一位十岁上下的少年,穿着考究,面目俊俏,风度不凡。十余位彪悍护卫牵马排在身后,甚是整齐,一见便知是大家子弟。

姜述见孔融亲自来迎,连忙上前施礼:“小子见过大人,大人如此厚待,却让小子受宠若惊。”

孔融笑着上前,拉着姜述,环视众人,笑道:“此便是本官小友姜述,此子大才,可为本官之师。”

姜述连忙谦道:“小子多谢太守大人抬爱,实则才学与大人相比,无地自容也。”

孔融将姜述接进门来,向诸人依次引见,众人落座,孔融问道:“与小友相别数月,小友又长高一些,家堂康健否。”

姜述答道:“多谢大人挂念,代家堂问大人安。”

孔融笑道:“方才与众人谈起小友论道,众人皆受益非浅。”

众人纷纷附合,不吝赞美之语。

姜述道:“小子拙见,谢诸位不吝指教之恩德。”

孔融道:“此次前来,莫非又有大作问世?”

姜述道:“小子不敢,因为《三字经》成书,特来请太守指教。”说完,姜述将一个包裹交给孔融。

孔融阅至“融四岁,能让梨”此句,不由笑道:“此书字字珠矶,只是将本官少年丑事写入其中,却有些不伦不类。”此书一出,必为后世童子启蒙之书,孔融能名列其中,为名传千古之美事,嘴上如此说话,欢喜之色却已洋溢脸上。

姜述笑道:“大人如此美德,当得儿童启蒙的最佳案例之一。大人且看下去,后面还附有讲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