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英雄-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张贼选人极为严苛,就是对于战俘稍微看不顺眼或者有些年纪的便处理掉或释放。只挑选那些在我们看来还未可靠的少年。我们起初始终没有找到机会,不过是在东昌的时候才有了一些眉目。”
“有眉目就好,只要他们不到处流窜而是打算壮大,那必然有我们的机会。”
“早就按您的吩咐,按照近、中、远期,死间、活间的要求部署了四路人马。一路为探听那里虚实情报的活间,以近期和最快为要求;一路为刺杀为主的人马,分内间和外路多个组,即针对张贼头目也针对寻常骨干。一路为远期需要很长时间准备才能落实的人马。下以财,老以财;上以色,少以色。还有负责长期潜伏以谋求发展的暗间。绝对不会让那些人安安稳稳的成事!”
“暂时还是不要心急,循序渐进,以免打草惊蛇。”魏忠贤叮嘱道。
。。。
第108章 淄川会议
李峰以一个连的兵力用最快的速度在对手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时候就击溃了在博山为数不多的当地民团武装。(。)这些地方的民众临时武装起来的民团看起来并不比二流的明军战兵逊色多少。在这通信不发达的时代,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就是同乡间的风闻传播比速度。
没有多少人愿意离开故土,李峰也只得以武力动员这附近整乡的人对那些被俘中的某些乡勇头目和明军残余用“石刑”以做跟随队伍的投名状,然后将并将人群男女分营以束伍。
当李峰等人带着几千人的队伍在淄川同张海等人汇合,又吃掉了那里的煤矿的时候,整个队伍膨胀到上万人。
这一万余人中虽说至少有六成左右是举家跟随的老弱妇儒,张家队伍之外真正募集来的青壮不过三千人左右。但即便如此,因为至少要维持上千匹拉车运送缴获过来的铜铁铅钱甚至木器等物资,整个队伍也扩张也接近了一个极限。
“人数再多我们就要分兵行军了,要在行军中可以保证时常获得充足的粮食而不影响行军速度,还要保证温饱饮水。近万人的消耗就是一个极限,即便在这中原之地。”负责掌管勤务的刘洪涛对张海说道。
攻克了淄川县城之后的临时会上,张海对担任各队管理的核心弟子认真的询问道:“你们看这些人的质量怎么样?”
自起事以来,张家队伍所面临的几次失利和险境都和临时征集起来的武装缺乏足够的战斗力难堪大任有关。
“说实在话,如果不是师傅在家乡旧有威名,人群的凝聚力尚可的话;这山东内地的百姓其实要比我们在盐山起家时的那些乡里强出不少,虽然我们那里也算是半个习武之乡。”一名弓箭中队的小队长首先发言道,但随后他又摇了摇头:“这些人大多是我们强征而来的,起初的不满和畏惧情绪现在虽然稍稍安定,但我怕这些队伍依然缺乏基本的战斗力。守战中也难堪大任。”
张海思考了良久,觉得过往的策略也确实有不足之处。农民起义若要获得堪战的兵源在没有多少时间训练的情况下那就只有一种方法:战场锻炼。而战场锻炼的本质其实并非是对每一个参战的战士都有战斗力的正面作用的。很大程度上它更像是一种鉴定和考核,用“敢不敢”“能不能战”的实践检验大浪淘沙般的筛选出其中那些有培养潜力的苗子。
即便按照这种传统套路,当下的队伍也不是没有独有优势。首先在已经拥有了战力强悍的核心队伍的情况下,可以尽量避免败仗和不应有的损失。尽量通过节奏可控的攻城战锻炼筛选出可以依靠的力量。想另一位面的李自成如果没有开封围城战,也难以轻易的取得之后那些对来援明军的决定性胜仗。
“那月底以前我们就打打青州试试看吧?青州哪里的情况怎么样?”张海随即向众人询问道。
从学塾弟子到核心弟子各骨干都明白时常要注意消息的汇总和甄别,这也是在人手势力不足的情况下队伍上比较重要的情报来源了。
李峰从刘子云那里了解到不少关于山东有关的大致情况,仔细整理了下平时同**张海等人的学习所得讲道:“青州有山东第一府之称,城墙周长十三里,比济南府还要多一里。城墙高有三丈五尺不止,几乎同京师的城墙一般高了,比济南府还要高四尺。在青州还有规模不小的火器工厂乃至一个卫的驻军外加新编连不少退入城内的乡勇,守军的武装恐怕比我们进攻的人数还多。当然,我们的核心力量远优于对手,拿下青州城依然是有把握的。但要靠这些临时征集来的人?除了准备工城器具恐怕没有什么用处。”
“这不是关键,只要我们有把握打的下来就好。关键是,即便打下了青州,我们的方向在哪里?究竟以这‘山东第一府’为核心准备以城池为依据抵挡明年开春甚至一两个月后明军可能的大规模围剿?还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收获了青岛之后扫荡继续扫荡莱登,并以登州为依据?”刘洪涛则想到了更远一些的战略问题。
张海也陷入了沉思。毫无疑问,青州府孤立于山东腹地,从原则上来说相比登州之地不算是可靠的防地。但这只是对于一般的势力而言的,而对于致力于高效的建设高战斗力高质量队伍的张家队伍而言,这就不是一个劣势而是一个长处。
利用守城的大概一年左右时间,自己完全有把握发展出一支拥有三千战兵的精干力量。从突围进攻的角度讲,四面临敌的城墙反而增加了对手筑墙壕围困的难度,至少突围反击的选择更多一些。而在四面环山的登州,一方面队伍起初没有足够的合格兵力方位周遍要地,二来突围反击只能选择少数山谷山路,无疑大大的增加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我们可不可以选择去东江境外?”李峰忽然提议到,接着说道:“在很早以前就记得师傅说过:当我们的势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东虏和明朝的警惕。他们可能选择联合起来对付我们。这种情况下,我们打明廷则东虏可能来救援。而我们如果选择主动打东虏,明廷来援的可能性小的多,受局限也大的多。”
“那么你觉得我们有把握用一个冬天甚至半个冬天的时间搞出一套能够抵御东虏相当于明军二十个头等战兵营进攻的防御体系么?”张海问道,他忽然想到前世一部明穿架空小说的套路。
“先不说渡海的风险,从时间上看那也太紧了些。我们所有的人手都用于建设新的工事乃至破冰负担的话,还有多少精力用于训练?我们需要近一年的时间完成新征兵员和选训已经是很繁重的任务了。这个‘山东第一府’是给予我们足够时间的唯一选择,我们的力量如果再壮大四到五倍,那么才有资格讨论东虏和明廷先对付谁的问题。至少在这一年之内,我认为是不太肯能出现朝廷与东虏议和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情况。即便是那样,在这中原地带我们也有把握突围出去另训他路。”刘洪套仔细思索后认真的说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明日拔营先去青州看看吧!”张海对弟子们说道。不少人已经大致猜到,师傅大致赞同大弟子刘洪涛的观点。不过如果能够在青州一战中锻炼出能够满足守城最低限度要求的队伍,那么去莱登抄掠一翻再于隆冬之前返回青州也是一种选择。
。。。
第109章 攻城验兵
明末战乱之前山东曾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超过清末民国时的半数,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而从莱芜至博山再到淄川则是山东最重要的工矿业重心。
在张海在淄川的最后一次全面动员才发现仅仅这一县之地的手工业者不下三四万人,大部分还是规模颇为集中的以男性为主的工场。这不仅仅带来了不小的兵源潜力,还使得钱粮的筹集变的方面了许多。在没有地方行政系统的情况,维持万人以上规模的行军曾是不小的难题,而这下至少在眼前就变的简单起来。
“别看这么多人,我估计在我们不亲自督战的情况下城头敌人火器之下伤亡数十人左右就能大部分溃散。”
“我看这些人的气色还算朴实,没有多少浮滑之辈。至少有哪怕每人一贯钱的奖励和保证充足的食水,承受上百人的伤亡也不是没有可能。当年戚家军之前的义乌矿工们打群架,不是都能承受超过一成的伤亡么?”
“那不一样,我们毕竟是外乡人,暂时还难以让这些人明确作战的目的。”
张海在弟子们负责整理各队午休时的间隙听到这些议论的时候不由皱了皱眉。虽然这些弟子是自童年跟着自己一起学习和训练,可终究还是免不了对异己群体及弱者的轻视。这在军队中是正常现象,可对自己对弟子们的期望可就差了很多。晚间临时军官会的时候,张海有些严肃的批评了这种态度:“没有什么人是天生合格的战士,我们的那些盐山走过来的少年,又是从多少人的队伍中考验出来又经历过什么样的训练呢?远得不说,当初在张宅第一次遇到那些乡勇民团的时候你们是什么反应难道都忘了?如果你们不把他们当成自己人,而是自己抱团,以后又怎么能够严格的要求战士们?这么办好了:以后中队以下的军官只要是负责管理那些应征来的人,与那些人一起吃饭。同宿不超过小组。毕竟重新分组之类的事情也不低。”
从淄川向东至青州的行军并不顺利,包括煤矿工在内募集来的两万多工人加上原有的一万人,再加上两万随属一共五万人上下的浩荡队伍即便按照封建军队里的军官要求还是超过了张海等人的管理能力。以每天四十里左右的速度花了三天时间才抵达青州城下。即便如此沿途掉队逃亡的人大约也有万人左右。城下清点人数的时候不算张家核心队伍,大概仅有包括一万五千青壮在内的四万余人。
浩荡而几乎没有统一服装的队伍倒使城头上观望的青州参将知府稍稍松了一口气:“但愿不是盐山的那伙瘟神。而是山东本地的乱民。”青州知府祈祷道。
青州参将在这商路发达的通衡之地对这伙人当然是有所耳闻:“我闻那伙武安的强贼素来对队伍征集颇为严苛,并不像其他的乱民那样随便裹胁人口。究竟如何一试便知。”
说罢,在西面浩荡的人群还没有行至步兵武器的作战范围的时候,四五十门大小将军炮和虎尊炮就集中在城西摆开了架势。当规模多达几万的人群行至距离城头一里左右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的时候随着青州城头上升起的点点白烟,猛烈的炮声伴随着半斤到一斤不等的铁弹飞了过来。
尽管学塾弟子及分派出去的不少战士尽量的控制队伍的队性及人群密度,还是有四五枚炮弹命中了人群较多的地方,一下就杀伤了十几余人。虽然没有像几千级的乌合之众在这样的杀伤下就有崩溃的危险,但也引起了一阵骚乱。直到张海继续传令让人们举着简单的木盾向两侧展开对几个主要城门实施包抄的时候才在骨干们的安抚下继续行动起来。
可也已经有不少人看到那高大的城墙觉得有一些不好的预感,头脑活络的不少人见没有人在后面督阵逃亡不少。
当在张海的传令下队伍接近到距离城墙一箭之地前后的时候,城墙上的箭弹火力接连不断的袭来。虽然在一百五十步左右的距离上不论是火铳的弹丸还是抛射过来的箭矢命中率都极低,猛烈的火力威胁却一时间使得构筑临时壕墙的作业根本无法进行。半个时辰之内的十余万枚射来的箭弹还是造成上百人负伤,还有一些人死亡。
“不要担心!城头上敌人的弹丸也是有限的!”张家队伍中的骨干安抚众人道。可仍然有不少报着混口饭吃来形态的人见到逃跑的人没有受到处罚,开始拉家带口的溜号起来。
张海当然是有意把队伍拉到城外一箭之地左右的地方构筑围墙接受战火的锻炼,因此也没有广泛的进行家庭分营和执行军法的队伍。
当城头上的敌人觉得对着这些人浪费大量弹药没有价值,很多火器在连续射击下也已经不安全的时候,火力才稀疏下来。可留下来认真干活的人到天黑之后的第二天清点的时候却只有抵达城下的一半左右。整个队伍也大概减少包括八千多名青壮在内的两万六七千人左右。
夜晚的时候即便是留下来的人也有不少人惶恐不安。青州是古九州之一也是兵家要地,不少人都私下里传扬明天的时候这伙东来的强寇必然要求大家蚁附攻城,那几十两银子的登城赏钱不是那么好拿的。这还不说这些强悍的外向少年人是否真的可以信赖。
但没有像这些人没有像以前的监工那样强迫裹胁来的人不准逃亡,却也赢得不少朴实之人的信任乃至好感。
“看看明天的情况再说,如果这些人逼着大家去无畏的牺牲。我们大不了那个时候反他娘,反正他们这些人虽然箭术强悍火器犀利也看不过来这么多人。”一位二十来岁的的矿工说道。
而与此同时,包括**和杨秋霞等人的不少人都在劝说张海不要在明天亲身犯险。
“这些事情交给弟子们来做就可以了。队伍扩张到现在,你这又是何必呢?”**有些认真的对张海说道。
“负责日常领导队伍的人是我,拥有可以威服众人潜力的人也是我。除了我亲自参与鉴定这些战士们,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让这些人对我们的队伍快速建立认同么?这还不说与城头的敌人对射是一项非常浪费弹药的战法,要尽可能节约的同时威慑住城头的敌人,也只有我与挑选出来的骨干亲自参战了。”张海思考片刻又说道:“大可放心,这次又不是登城陷阵。我会尽可能的避免无谓的风险的。”
。。。
第110章 攻城验兵(二)
阳历10月26日似冬季一般的寒风第一次袭来之前,上万名劳力在威胁下整整一天的时间终于在距离青州城城墙百步左右的一箭距离上于盾牌的掩护下挖出了简单的战壕。城头上射来的箭弹则造成了几十人死亡,二百多人负伤。不过依然留下来的人却比起初坚定了许多。经过一个晚上的淘汰,即便没有看管逃亡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对于这些无组织也没有经过纪律和政治基本动员的人来说,能有这样的表现已经让张家的弟子们着实高看了不少。
早饭的时候张海仅仅带了两三名亲随,身穿铠甲亲自来到简单木盾和壕沟掩护下的第一线壕沟嘘寒问暖,还询问有没有遭人欺负或者是否对今天的战时过度害怕。环城一周的巡视中张海除了表明自己的身份,还告诉人们除了自愿者不会强求人们攻城。
虽然很多人并不相信这样一个面相如此年轻的人会是武安那伙让人闻风丧胆武装的头目,但看其身材和穿戴也知道至少是上层人物的亲随。
这些奴工们自小到大都被视为下等人,就连平民百姓家的女眷往往也没有什么好脸色。一翻巡视虽然显得有些做作,给人们的感受却是从来未有过的。
不过还是有不少上了年纪的人有些怀疑:“就是不让我们攻城,恐怕也是要干些城头下挖洞的危险伙计。大家可不要被鼓惑!我就不信,他们征集我们这么多人为的只是观看那些人自己攻城!”这些话起初没有多少影响力。可是当张家队伍中抽派的人开始将八千多青壮进一步编组的时候不少人都开始恐慌紧张起来。
临阵的压力不少并非十分有天赋的战兵中队少年战士们是清楚的,光是心寒胃痛就能使寻常的人至少丧失四分之一的战斗力。
“不愿意出阵的请后退!”远处穿来张海的命令。
这命令是专门让人后退出众,又是分散下达给各队的,虽然狐疑的人不少,但还是留下了五千人青壮被编为五十个百人左右临时中队,以百步左右的间距集结在壕沟之后。
五千支左右的臼铳被发给众人并教授了基本的使用。五千人的战兵每人都获得了一支装好弹药的臼铳、两枚药包、两枚铅弹。
“就凭这些装备难道就能拿下青州城?”在有了心理安慰的同时,不少人也有些忧虑。
忽然火器中队及学塾弟子中挑选出的一百余名少年战士随张海一起来到了岱宗门外的一个临时中队青壮们的身前,分发给众人缴获来的铠甲。
没有想到刚刚编伍的人居然能获得铠甲,这着实让不少人感到不已。可临阵的紧张却让很多人迈不开脚步。
分成多个小队一曾又有层的将人们掩护起来,在张海亲自的安慰乃至战士们的单对单护送下才向城墙逼去。
负责推车盾的弟子的掩护下通过木板搭成的便桥,掩护着全副武装的张海等人展开三十米宽分为四五队的狐形小横队向城墙逼去。
“不要紧张,听到命令后再开火。这是我们天帝之使亲自负责为大家掩护参战,无需太过担心城头上的弹矢。只要大部分人把三发铅弹打出去就算完成了任务,就可以撤退了。队伍最多逼近到距离城头三十步。”战士们按照吩咐对大部分由矿工组成的青壮叮嘱道。
“没有攻城车又没有云梯,这是打算干什么?来做靶子么?”城头负责守城的青州卫明军疑惑道。负责西城们防御的军官当即下令放箭,同时把不少铳炮推了上来。
大约距离城头大概百米六七十步左右的距离的时候,阵阵铳炮之声从城头响起。一轮猛烈的彻底让彻底让二百来人披挂整齐的队伍停滞下来。
然而当不断冒头的敌人打算展开第二轮射击的时候,张海却利用搭在车上露出观察缝射口的特制板条大盾掩护着全身,不断向城头那些露出头手来闪现出的目标快速放箭。
这种双方都有足够盾甲城墙掩护依托的对射,如果双方都没有能够破防的精锐射手,通常效率并不比19世纪西南战争时期或者淮军平捻乱那种两三千发子弹杀伤一人的效率高上多少。
然而对于经过多次实战本身又有天赋的张海来说几十分之一于寻常人的箭支散布面积加上几倍的射速几乎顶的上百余名弓手。在负责送箭战士的帮助下,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的一壶三十支箭左右就将城头一名露出头观望的敌人杀伤,箭支没入一名刚刚把头露出来观望之敌的下额。数十名携带了从缴获物资中优选出的鸟枪的战士们的上百次开火中也打伤了一名将手露出来的敌人。城墙当面露出的火力暂时稀疏下来。
张海赶到面对防守中的敌人进行精确射击,百米左右的距离还是有些远,便下令全队继续前进。
在两人严重负伤之后城头火力范围内集中起来的敌人变的谨慎起来,射向战士们的火力也稀疏了很多。可前进中的队伍还是给城头的敌人以压力,不断有人将弓拉好之后迅速放出。或是把装好弹药的火铳举过头顶向着大致的方向射击。迎着零星射来的箭弹,队伍终于前进到距离城墙三十步外的壕沟边。城头上的大型铳炮暂时没有威胁了,绝大部分临时编成的青壮都蜷缩在盾牌和车辆掩护之下。
“注意发射后再装药,注意把捅条拔出后再开火。”火器中队战士开始在监督下让那些刚刚掌握火器操作的人开火。有的人几乎是在战士们手把手的全程控制之下才勉强的把弹丸射了出去。大多数人也在紧张的压力下经常忘了装弹和装药的顺序。但仍然有一小部分人让火器中队的战士们也刮目相看。
城头上的明军开始将不少精干人员调集了过来,越来越多的强劲的箭支射透了插在车上的盾牌。甚至连放的火箭也破有声势的射了过来。但随即便遭到张海等人更为精确射杀伤。
数分种的对峙作战,那些临时征集来的青壮才把大部分铅弹打了出去。但在撤退的时候,还是不免有两人负伤。
就这样,张海及火器中队挑选出来的百余名精锐花了五六个时辰整整一个白天的时间一对一的亲自通过出战对射的方式“鉴定”这大浪淘沙出来的五十个中队以矿工为主体的新兵。当敌人懒得露头的时候,张海便命令展开对城头的佯攻。
就这样通过接连不断交火中杀伤的百余人也终于让城头上明军的士气有些低落,没有人想到以这样毫无效率的对战也能带来如此的威胁。
这一整天的“激战”也是张海在印象里自解决少时的训练以来最为疲惫的一天,一天下来射出了近两千支箭。比当年的王瞬臣还多了一倍。
这五十次出战中城头上射下来的无数弹矢还是让包括张海在内的不少人在连绵不断环绕城墙的作战中负了轻伤。车盾和铠甲可以防护住大部分方向的箭矢,可还是有从侧翼或者远处抛射过来的箭弹绕过了防护带来不可避免的挂彩。
张海出色的射术及敢为人先的精神所有参战的矿工都看在眼里,对于未来的疑惑和忧虑无形间减少了不少。
“各队的表现怎么样?”对右肩的小伤简单包扎后,张海在临时会议上让参加白天选训出战的那些火器中队战士们也参加了骨干会议的讨论。
“以我们队伍的标准当然并非合格,但其中表现突出的人的数量超出我们的意料。”
“我看这些留下来的五千多年纪还不算大的矿工中至少有近千人左右并不比武安作战之前的我们差,可以做为扩军的兵源。其他有些人表现也很突出,不过年纪有些大了。我怕在高强度训练下的可塑性不如年轻人,提高空间有限。”
学塾弟子说着的时候也将参加验兵作战战士们的报告递了上来。
张海也是参加过白天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