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大丈夫-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谓因敌制宜,就是分析敌人的弱点,然后针对敌人的弱点下手。

以前曹文诏还从没有见识过李景实行什么战术,现在看来,李景的战术意识恐怕绝不在他之下。

不过曹文诏也知道,李景更擅长的是制定战略,战术细节以后必然不会过多的考虑,这一次来大同,很可能是李景最后一次亲自制定战术。

在济世军年轻一代还没有成长起来以前,战术的实施基本就着落在高奇和他的身上。

而他统领的是骑兵,平原地带作战这一块基本上都会由他来指挥。

曹文诏没有去想日后可以带兵攻打楼国,也没想着能有机会攻取安南吕宋等国,只要让他征服蒙古和东虏他就很满足了。

而要想有这个机会,现在就必须好好表现。

因此他把诱敌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侄子。

不是曹文诏不相信别人,而是在骑兵师的几位主要的军事主官当中,曹变蛟处事最稳。

骑兵师除了曹文诏之外,还有四名军事主官,分别是曹变蛟、马科、孙虎头和李定国。

如果是培养李景义子的话,这个重任该当交给孙虎头或者李定国,因为这两个人日后必定是骑兵师的接班人。

不过这次作战不光是战术实施,还有一个战略目标,也就是杀敌要控制住尺度。

孙虎头年轻气盛,要是让他诱敌,这小子备不住根本就不去执行诱敌的任务,直接就跟后金开掐。

如果孙虎头把东虏吓跑,没有达到消灭的人数,那这次战术就失去了价值,如果打的太狠又违背了李景的战略意图,因此孙虎头直接就被曹文诏排除在外。

不派孙虎头,自然就不能派李定国去,长幼有序,派李定国去的话,曹文诏担心孙虎头为此嫉恨自己。

孙虎头要是嫉恨自己,那自己日后可没好果子吃。

到了曹文诏这样的地位,考虑问题自然不会简单,单单一个用人,就得思量许久。

曹变蛟没有辜负曹文诏的期望,先是给了东虏一个下马威,看到东虏的注意力被他吸引之后,迅速驰往官屯堡。

官屯堡在得胜堡东二十里处,往东是阳高,接着是天镇,怀安,然后是宣府,恰是长城的走向,因此官屯堡算是大同跟宣府之间的一个节点。

选在官屯堡进行埋伏,一是地形有利,再一个就是它的位置不会引起后金军的怀疑。

像得胜堡这样的重镇,两军交战时,除非取胜,否则绝不会轻启关门。

因为一旦关门洞开,敌军很可能会尾随败军闯关进城。

只有经官屯堡逃亡宣府方向才是正常的逃跑路线,因为这一带乃是山峦地形,并有长城关隘,在这条线上,只要甩脱敌军,便可通过隘口进入长城,然后顺着长城,或向宣府,或向大同。

可以说选在这个方向进行伏击,李景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以强军示威,吸引敌军追击,然后在正常的逃跑路线进行伏击,方能令后金不至怀疑。

收起2楼2013…12…03 08:33 |

第276章 火力全开

曹变蛟率部疾驰二十余里,终干将后金军引到官屯堡以东二泉山一带。

到了山脚下曹变蛟不走了,拉开架势准备跟后金决战。

这个举动在后金看来乃是跑错了路,到了无路可逃的境地准备拼死决战,于是后金军也开始展开阵形准备突击。

就在后金军开始列阵的时候,忽见山上出现一面红旗,那红旗轻摇了几下,随即从山脚下突然冒出一支步兵部队。

这支部队的人数大约在两千左右,面对上万后金军竞然夷然不惧,从从容容地走到那支逃跑的骑兵阵前开始列阵。

这个举动令后金军更是疑惑不解,自古以来还从没见过步兵站在骑兵前面的,这是要送死么,送死你也别连累后面的骑兵啊!你们挡着骑兵,骑兵也没法跑啊!

但是这支步兵的古怪举动还没有完,在列阵的同时,他们居然把炮架上了!

后金军虽然还没完全开化,但是大明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还是见过世面的。

他们知道大明的火炮很厉害,不过在女真人的印象当中,明军的火炮主要用来守城,还从来没见过火炮野战。

这也难怪,大明己经多年未曾主动进攻后金了,不主动攻击,自然不会把火炮搬到外面野战。

而且这时的火炮确实也不适合野战,即便是使用子母镜,安置火捻到点燃引信再到炮弹发出,都需要不短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骑兵早就冲到炮兵的眼皮底下了。

对干火炮的缺点,女真人还是知道的,因此当他们看到这些步兵开始安装火炮的时候,先是一惊,随即放声大笑起来。

不过他们很快就笑不出了,因为这只部队安装火炮的速度极快,只一眨眼的工夫,火炮就架了起来。

如果现在是高迎祥那帮流寇看到这种情形的话,肯定是二话不说,撒腿就跑。

可惜女真人不是流寇,他们还没见识过济世军的厉害。

何况在这帮愚昧的人的眼中,从来不觉得火炮和火枪有多厉害,在他们想来只要一个冲锋就可以冲到这些人的眼前,剩下的就可以任他们为所欲为了。

在这帮人的心中,弓马骑射才是最强的,这种观念甚至还延续了二三百年。

实际上,大明的武器装备己经领先了后金不知多少条街,可惜没人把这种武器优势发挥出来。

而李景生产的武器又领先了大明不知多少代,并且李景非常清楚应该如何运用这些武器。

战争其实是一件很奇妙的东西,人类每次科学进步似乎都离不开战争。

最初人类不懂得使用铁,当无意中发现铁质的武器比铜武器更锋利的时候,于是铜武器被铁武器取代同时人类把铁运用到各个领域,铁的使用加快人类发展的步伐。

中国古代有一个宗教,这个宗教的教徒们向往长生不老,为了长生不老,这些人鼓捣丹药,在炼丹的时候发生了爆炸,子是火药就此诞生。当后人把火药用子战争的时候,各种新技术也随之诞生。

不过令科学发展最快的时候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研制了各种武器,最有名的当然是原子弹。后来人类发现核能不光可以运用在军事当中,还可以民用,于是有了核电站。

另外,医学能够得到质的飞跃,同样得益子二次世界大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无数俘虏被当成实验品,用作医学实验。战后,很多以前根本治不了的病,都找到了治疗的办法。

说战争促进了人类进步,应该并不过分。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民族,这个民族叫女真族,当别人在战争当中研究更强大的武器,研究更先进的技术的时候,他们整天想的则是怎么通过围猎练习弓马骑射。

要说他们一点也不惧怕火器那也不对,在攻打大明的时候,他们可没少在火器之下吃亏。

但是在吃过亏之后,他们发现明军火器有很大的缺陷。

比如说火炮,其时明军的火炮大多是实心弹,炮弹落地后,借助势能会向前滚动一段距离。

这种火炮靠的是路线杀伤,只要避开炮弹碾过的路线,便不会受伤。

即便是开花弹,也主要是靠火药里面夹带的弹丸,形成散弹杀伤,由于火药的威力有限,散弹大多不会置人死命。

同时,明军的火炮攻击距离有限,有效杀伤距离只有几百步。

另外,火炮最大的缺陷就是装填,发射的速度不快。只要躲过或者是冒着头一波被炸的危险冲过去,以后就没事儿了。

但是他们没想到火器的技术是可以提高的,缺陷是可以弥补的。

脑子总是一根筋,抱着一成不变的思维不求变革,这样的民族注定是要被淘汰的。

李景来到大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淘汰这个民族,大同会战,是李景给这个民族第一次教训。

就在后金的骑兵列好阵形准备进攻之际,济世军的火炮开始轰鸣。

现时作为机动性最强的兵种,骑兵有一个最大的缺陷。

那就是骑兵不是想发动冲锋就能发起来的,中间需要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而且距离不能太短,一般来说,骑兵从起步,提速,加速到冲锋,至少需要一里以上的路程。

另外,骑兵在冲锋的时候还要给自己留一定的回转空间。因此,骑兵在实战对敌的时候,跟敌人的距离至少要有一里半到两里的距离。

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距离是不会受到明军的攻击的。

可惜的是,他们现在面对的不是明军而是济世军,这个距离恰恰在济世军的火炮攻击范围之内。

而且济世军发动炮击不早不晚,偏偏等到后金军布好阵型以后才开始发威。

一群人信心满满的列好队伍准备发动攻击,却不料打击突然从夭而降,可以想见,后金军被炸以后会乱成什么样子。

偏偏这时攻击的命令己经发出,前列的骑兵己经开始催马向前,这时前面的人就算想撤退都来不及。

好在济世军第一轮炮击属于试射,发射的炮弹不多,因此,后金虽然被炸的乱作一团,不过伤亡倒是不大。

不过这也给后金军传达了一个错误的信号,以后对面的明军火炮的威力不过如此,在度过初期的慌乱之后,后金主将义无反顾地下令继续发动攻击。

子是后金军的灾难来了。

经过一番调整,济世军第二轮炮击来了,这一次是所有的火力全开。

上百门火炮同时开炮产生的效果远非刚才那几发炮弹的威力可比,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后金骑兵成片成片的倒下。

这一轮炮击只把后金主将炸的目瞪口呆,这是什么火炮?怎么威力如此之大?

不过后金主将只是一愣神之后,马上下令继续突击。

在他想来,这一轮炮击之后,敌军必然要重新装弹,只要抓住这个时机,就可以冲过火炮轰炸的范围。

如果对面是大明的军队,以后金主将所了解的明军武器的特点,这样的做法绝不算错。

但是他面对的并不是以前他遇到的明军,而是济世军,而且他完全忽略了对面这支部队的战法跟明军完全不同。

对面的部队敢把炮兵布在最前沿,那必然不会只发一轮炮弹就没了下文。

这时最聪明的做法应该是马上离开炮击的攻击范围。

要知道,骑兵作战对战场的要求极高,上万骑兵,需要极大的面积才能展开。

此时前面乃是山脚,后金不可能把所有的兵力全部压上,因为一旦全部压上,前锋部队根本就没有腾拥r的空间。

没有腾挪空间,骑兵就丧失了机动性,骑兵如果原地不动,根本不是步兵的对手,步兵也不用攻击骑兵本人,只需把武器招呼到战马的身上,骑兵就会被受伤的战马给抛下身去。

另外女真人作战最大的特点是骑射,就是在马上射箭,如果没有距离,那么女真人这一优势就发挥不出来。

因此后金部队在发动攻击的时候并没有全部压上,前锋只有三千余人。

也就是说刚才遭到炮击的只有这三千来人。

这时撤退,虽然损失不小,不过毕竟主力未损。

但是后金主将下令继续突击这一命令,直接把这支部队推入到万劫不复当中。

随着后金主将一声令下,后续的后金军骑兵向济世军发起了攻击。

然后济世军的炮击又落到了这支部队的头上。

并且,在看到后金军大部己经投进战场,济世军的炮兵再不留手,一轮接一轮,炮弹雨点般砸了出去。

在猛烈地炮火之下,后金部队被炸得落花流水,战场之上,到处都是断臂残肢,受伤没死的扑倒在血泊之中惨叫不断。

一般来说,任何一支部队都有他所能承受的伤亡比例。

以明军为例,普通的部队伤亡达到一成,基本上就会退却或者说溃败。

精锐部队像曹文诏的关宁铁骑,洪承畴的洪兵,卢象升的天雄军这样的强军,如果达到三成的丧亡比例,那基本也会撤退。

后金部队的战斗力不差,不过由于人口基数太少,承受能力非常之低,达到两成的丧亡比例他们就会撤退。

收起2楼2013…12…04 14:47 |

第277章 背黑锅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丧亡人数指的是女真族人,不包括蒙古人,更不包括汉人。

之汉人在女真人的眼里就是炮灰,千的就是送死的活儿,死多少人女真人都不在乎。

蒙古人差点儿,待遇比汉人高一些(此时刚投过来的蒙古人地位也不是很高,只有最先投靠的科尔沁等部落的蒙古人地位很高)。不过死伤一定比例的人数,女真人也承受得起。

刚才第一波攻击,死的基本都是蒙古人,后金主将可以不在乎,但是第二波则基本都是由女真人组成的,被一顿炮火灭了大半,那主将就承受不起了。

眼见再不撤兵老本儿都得赔进去,那主将急忙下令吹号(号角)撤退。

就在后金撤退的号角响起的一刹那,山上猛地响起鼓声。

听过鼓声响起,炮兵马上停止炮击,迅速让开道路。

这时早己列好队形,并且休息了一段时间的骑兵,在曹变蛟的率领下开始催马上前。

曹变蛟率领的这支骑兵乃是以关宁铁骑为班底组成的,这帮人以前在辽东跟后金没少掐架,可以说大明唯一不休后金的就是这支部队。

不过关宁铁骑跟后金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还从来没打过今夭这样的仗。

虽然他们也知道火炮的威力很猛,却没想到只用几轮炮击就把后金打趴下了。

其实这也难怪,因为他们以前从来没见过上百门炮同时开炮的场面。

别说他们,就连曹文诏都没见过济世军同时使用上百门炮的场面。

但是曹文诏在加入到李景的魔下以后,听李景跟他解释过四种战术。

第一种是步炮协同,就是步兵和炮兵如何协同作战。

第二种是步骑协同,指的是步兵和骑兵协同作战。

第三种是骑炮协同,说的是骑兵和炮兵如何协同作战。

最后一种则是步骑炮三个兵种协同作战。

这四种战术有三种讲述的是如何使用炮兵。

李景在跟曹文诏讲解战术的时候,特别说明动用的火炮越多,威力就越大。

火炮数量翻一倍,可以产生几倍的效果。

因为火炮的数量越多覆盖的面积越大。

打仗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消灭敌人。

现时,消灭敌人最好用的武器就是火炮。

而且由于火炮的攻击距离远,以火炮杀敌,己方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对此曹文诏深以为然,曹文诏的看家老底儿是关宁铁骑,可以说关宁铁骑每一个人都是他的宝贝疙瘩,阵亡一个他都得心疼好久。

这次打伏击,李景给曹文诏配备了三百门火炮,曹文诏一不做二不休,调了一半埋伏在山脚附近。

不过当后金军进了埋伏圈以后,曹文诏临时改变了主意,不埋伏了,把炮兵亮出来从正面进行攻击。

曹文诏改主意是因为这里的地形限制了后金投入战场的兵力。

在山脚处作战,敌军决不会派出太多的兵力进行攻击。

炮兵埋伏在山林之中,安全是安全了,但是作用却发挥不出来。

这次曹文诏的目的主要就是杀伤敌人,敌军前锋投入的兵力过少,要是一顿炮把他们打跑了,曹文诏找谁说理去?

将炮兵暴露在敌军前面,敌军主将根据以往的作战经验,会认为只要冲到炮兵面前,很快就可以把他们消灭,要是炮兵躲在山林里进行炮击,敌军找不到攻击的目标,自然不会集结兵力突击。

可以说,把炮兵直接摆在敌军面前,同样也是在诱敌。

另外几千几万人打仗不是街头斗殴,一通乱拳打完就完了。

这时打仗讲究的是排兵布阵,整体攻击,后金部队发动攻击之前,必然要列阵,几千人站好阵型当靶子,炮击起来那才叫过瘾。

因此,当曹文诏看到后军追来,急命摇动红旗,止住曹变蛟继续后退,同时将步兵和炮兵派出去。

曹文诏这一招妙手使出,果然收到奇效,后金军在初期遭到炮击以后果断发起突击,随后又派出第二波部队参与进攻。

当第二波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之后,后金主将这才知道面前的炮兵跟他们以前见过的大明炮兵使用的火炮完全不一样,于是开始仓皇撤军。

见后金军溃败,曹文诏随即下令曹变蛟发动反击。

实际上,与其说曹变蛟是在率部进行反击,不如说逼迫更合适。

这个道理就跟刚才后金追击他是一样的,后金军追不上曹变蛟的部队,曹变蛟也不可能追上后金军,大家都是骑兵,马匹也基本一样,刚才曹变蛟跑得掉,后金军也同样跑得掉。

曹文诏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命令曹变蛟追击目的其实是不给后金军喘息的机会。

正常来说,一个人逃命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往家跑。

对于后金军来说,家就是大营,要返回大营自然是顺原路往回跑。

曹文诏安排的另外两路骑兵和步兵就在后金军回营的道路上。

不过曹文诏把敌军引到得胜堡二十里外的官屯堡,后金主将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会想到回路必有埋伏。因为要是正常决战的话,根本没必要跑这么远。

让曹变蛟紧追不舍,一是不给后金军思考的时间,二是就算他们知道来路有伏兵,由于曹变蛟紧追不舍,他们也没有时间调整路线。

曹文诏身经百战,对战场上士兵的心理非常清楚,官屯堡之战他利用女真人的固有思维再加上人的惯性思维,成功把后金大军包了饺子。

待后金军进入埋伏圈,曹文诏一声令下,伏兵尽出,一顿炮轰枪打之下,一万余后军部队几乎被消灭殆尽,仅有不足千人逃回大营。

大明自萨尔浒之战以后,与后金作战鲜有胜绩,以前只要斩杀几百女真士兵便可称得上是大捷,不想这次竟然一次性消灭一万余后金部队。

与后金的伤亡人数相比,此战明军的伤亡人数极少,阵亡只有不足百人,受伤的也只有几百人。

按说打仗有伤亡是正常的事情,官屯堡之战以如此低的伤亡人数消灭上万敌军己可称得上是完胜。不过曹文诏对这个结果非常地不满意。

在曹文诏想来,这次战役伤亡的总数不应该超过一百人,现在伤亡的人数远过他的预期,曹文诏对此十分不解,遂派人调查。

经调查曹文诏才知道,这些人当中除了十来个士兵是因为马失前蹄从马上摔下来,后面的骑兵来不及避让,被战马踩踏造成的伤亡,其余的伤亡全是因为追得过猛,忘记跟后金军拉开距离造成的。

济世军作战时不着恺甲,防御力非常薄弱,追击过近,便很容易被后金的弓箭所伤,其中更有甚者竟然是近身时被后金砍伤。

听到这个结果,曹文诏大发雷a,把曹变蛟,孙虎头,李定国三人叫去一通臭骂。

曹文诏很清楚,李景对手下的士兵就像对待兄弟一样,出了这么多无谓的丧亡,李景就算嘴里不说,心里定然对他不满意。

实际上,出现伤亡的只有孙虎头的部队,这小子立功心切,率兵追得过急,这才出现这么多的伤亡。

不过曹文诏并没有单独训斥孙虎头,而是把侄子曹变蛟和李定国一起训斥了一顿。

所谓瞎子吃汤圆心里有数儿,孙虎头也知道曹变蛟和李定国是给自己垫背,对两人极为歉疚,为此请两人好生吃了顿酒。

听说三人喝完酒以后差点拜了把子,曹文诏心里这才踏实下来。

有时候吃亏是福,曹文诏很清楚该吃亏的时候就得吃点亏。

别看侄子跟着挨了顿骂,但是却因此跟孙虎头和李定国结下了交情,因此细细算来曹变蛟根本没有吃亏,有这个交情放在那里,日后孙虎头怎么也得照顾一下曾经帮他背黑锅的难兄难弟。

当然最大的黑锅还得曹文诏自己去背,在训斥完以后,曹文诏则把所有的过错都揽到自己的身上,说自己指挥不当才造成这么多的伤亡。

,听说阵亡了一百余人,受伤了数百人,李景一愣,以济世军如此优势的火力怎能有这么多人伤亡,待听曹文诏说自己指挥不当,李景微微皱了皱眉。

对曹文诏李景还是非常了解的,李景深知曹文诏作战虽勇,却绝不是莽撞之辈,打仗时,挖坑儿下套儿什么手段都用,绝不会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跟敌军近战。

不说两人事先定好的战略目标,但从战术角度来说曹文诏也不会做这么蠢的事情。

抛去李景的战略目标不说,单凭眼下两军的数量对比,后金部队在人数方面可谓占据了绝对优势,想靠野战把他们一次全歼根本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能一次全歼,那完全没必要追敌过甚,多打几仗就可以把敌军一点点消灭干净。

曹文诏要是连这点耐性都没有,怎么可能跟流寇打了那么多年仗部下却没有多少伤亡?

李景稍一琢磨便知曹文诏这是在替别人承担责任。

曹变蛟随曹文诏久历战阵,不可能轻敌冒进。

马科这次率领的是步兵和炮兵,此战打得最好的就是步兵和炮兵,而且步兵和炮兵根本没有伤亡,也就是说责任跟马科一点关系都没有。

剩下就是李定国和孙虎头。

李定国年龄虽比孙虎头小很多,但是做事极稳,不然李景也不会把骑兵师的重担交给他,说李定国轻敌冒进李景是绝不相信的。

那就只能是孙虎头了,也只有孙虎头犯错,才会让曹文诏替他背黑锅。

收起2楼2013…12…05 08:42 |

第278章 瞒天过海

李景转瞬间想明原委,不仅摇了摇头,李景很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