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大丈夫-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景听了,转头对小五说道:“去把你沈爷爷和张叔叫来,就说我给他找了两员大将,不过这两员大将不肯帮忙,得让他们过来陪着喝酒才行。”
小五点头,急忙往户部衙门跑去。
对众人招了招手,李景笑道:“咱们就别再这里等着了,咱们到五哥的地盘,去他那儿蹭一顿。”
众人闻言尽皆大笑起来。
京城景记醉客楼以前也来过不少贵客,但是却从来没有像今夭这样一下子来这么多贵客,而且这帮客人的谱儿也太大了,前有侍卫开路,后有侍卫保驾。
有知机的见这帮人来势汹vi ;急忙会账走人。
不过难免有喝多了的,借着酒劲儿,不把这帮人当一回事儿。但是等他们看清来人的时候,不少人酒顿时醒了大半。
因为他们虽然不认识为首之人,但是在人群当中有两个人却不能不认识。
其中一人就是这家酒楼的老板,现任大明安全警戒司提督马五,据说大明最奥名卓著的两大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不到三个月的工夫就被他给收拾的干干净净。
另一人则是现任京城卫戍都督陈国柱,这人进京时间不长,只有几个月,但是手段之狠实是不输于马五,整顿京师部队,任你多强的门路此人也不放在眼中,京城之中无数王公贵族的子弟都在他手里吃过瘪,那些在禁军当中混饭吃的贵族子弟,据说是被他用枪押着,用大棍子赶出禁军。京城十万部队,整顿完以后,据说现在只剩下不到三万人。
但是现在这两个跺一跺脚,京城就得颤三颤的厉害角色,居然只能混在人群里面赔人说话。看到这种清形,有人己经猜出为首之人是谁了。
只有新任内阁副总理大臣,五军大都督李景才能有这个架势。
这一行人确是李景等人,出来吃饭拿出如此大的阵仗李景也是无奈,因为这群人当中不光有李景等人,连朱由检也跟着来了,可以说大明最有权力的人全在这群人当中。
李景知道关外的女真人无时不刻不想刺杀自己,京城之中肯定有女真人安排的刺客,自己带这些人出来吃饭,保不齐这些刺客就会出手,这群人当中任谁出了什么三差二错,都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到醉客楼吃饭,房间是马五提前安排好的,李景等人出来吃饭,无论如何都要提前准备一下。尤其现在这个时间正是饭口时间,酒楼大多都是满的,不满也坐不下这么多人。
当然,以马五在京城当中的实力,肯定不会让李景等人没处吃饭,要知道马五在京至少购买了六七家酒楼。
不过马五了解李景的性格,他要是把客人撵出去,被李景知道了非骂他不可。
醉客楼是京城最好的酒楼,消费水平当然也是京城酒楼当中最高的,这样的酒楼客人相对来说总是会少一些,大多时候都会有空闲的房间。
马五要的房间是醉客楼当中最大的一间,当然,也是条件最好的一间。
在马五的引领下,李景和朱由检等人进了二楼雅间,随即众侍卫占据各处要害的位置。
待众人坐定,李景指着陈大虎和刘二愣笑道:“今天是兄弟聚会,不分君臣,也不分上下尊卑,大家尽管开怀畅饮,不过在喝以前我得先把话给你俩说明白了,免得你俩喝醉了以后赖账。”
“大哥,你这话是啥意思?合着还真准备让我和老刘去千布政使啊?”陈大虎急道。
李景笑了笑道:“我跟你俩说,这活儿还真就得你俩去千,别人干这个活儿可能还不如你俩。”
“这话怎么说?”刘二愣接道。
见杨柳风等人也是不解地看着自己,李景笑道:“有句老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什么意思大家都明白吧。我这两位兄弟不光是兵,还是土匪,你们说那些读书人还有那些士绅敢跟他俩讲理么?”
众人闻听顿时恍然大悟。
李景看了看张鳌道:“张兄弟,京城这边有柱子帮忙,谅那些人没人敢挑头闹事儿,但是南直隶那边就不好说了,第一,咱们的势力还没有完全深入到那里,第二,那些士绅在南直隶一带都是根深蒂固,而且关系盘根错节,没有强有力的人物支持,你想在南边收税,怕是收不上来。”
张鳌听了连连点头:“大哥,说实话,在南边收税我就担心这一点。兄弟没啥本事,只知尽心做好大哥交办的事情,可是一旦激起民变,那兄弟可就罪莫大焉。”
收起2楼2014…02…09 16:02 |
第344章 私事和公事
李景摆摆手笑道:“兄弟,你的能力我是知道的,虽说没什么大本事,但是做事认真仔细,这一点咱们这帮老兄弟没几个人比得上你,而这恰恰是我最看重你的地方,不然的话我也不会把你留在红山岭主持政务,你可不要以为我把你扔在红山岭就不管了。”
张鳌忙道:“兄弟明白,做兄弟的命都是大哥给的,莫说还让兄弟做主事,就是让兄弟当一名小兵我都愿意。”
李景摆摆手:“你做事认真是你的优点,但是凡事较真又是你的缺点,尤其我交办的事情,你是无论如何都想做好,这样一来,难免会跟人较劲。
红山岭是咱的老家,咱们那些乡亲肯定会听你的,在京城,有我给你撑腰,谁也不敢反对你,但是到了南方恐怕就不行了,我要不派个人保护你,搞不好你小命都保不住。
我让大虎和二愣担任两江布政使就是为了给你撑腰,这二人虽说没什么学问,但是他俩行事霸气,有他俩在,在南边没人能动你一根手指头。”
“可是我和老刘也不会千什么布政使啊!”陈大虎急道。
李景看了陈大虎一眼笑道:“你以前连地都种不好,现在难道没带兵?”
“这些不是大哥教的么?”陈大虎接道。
李景摇摇头:“你在平阳府待的时日不算短了,平阳府是怎么做的你见过吧,政令都是现成的,你只要照搬就行,下面的人要是糊弄你,你只要能看穿就行,这一点没问题吧,”
“那没问题。”陈大虎笑道。
李景拍手道:“这不就结了么?你只要能看清官员们是不是认真干活儿就行,官员犯法有都察院帮你管,民间出案子有刑部的人帮你管,你就帮张鳌盯住收税就行,这你要还做不好那你说你还能干啥,”
“就这么简单?”陈大虎疑惑道。
李景笑道:“别人肯定不会这么简单,不过到你这里就是这么简单。而且我还告诉你,你这个布政使是挂将军衔的,你和二愣还兼着两江将军府的将军,你俩手里是有兵的,闹事的就给我抓人,抓完人就罚,你们只管放开胆子给我干。我告诉你们,我下面负贾收税的税官,只要是按条例办差的,谁伤了一根手指,我都不会放过那些伤他们的人。”
“他奶奶的,明白了,这要是还干不好,那还是人么?”陈大虎大喜道。
李景点点头,忽然脸色一肃道:“不过我警告你i两,想喝酒自己喝,最多跟自己的亲兵喝,要是有人请吃请喝,被我知道你们去了,看我怎么收拾你俩。”
“那肯定不能。”陈大虎闻言连连摇晃着脑袋,过了一会儿忽道:“对了,还有最后一件事,我俩去当布政使,带的是我们自己的兵么?”
李景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冷眼看着陈大虎道:“你说呢,不带自己的兵,就南方那些兵你信得过么?”
陈大虎也不理会李景讥讽,照刘二愣捶了一拳道:“老刘,这活儿好,他奶奶的,这次收拾不死那些南蛮子。”
刘二愣也是大喜道:“大哥这次安排这活儿有点意思,大哥,你就擎好吧!”
李景点点头,琢磨了一下接道:“你们记住,这次咱们收税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大户,小门小户的就不要收了,尤其今夭南方不少地方也出现了旱灾,收税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当地的具体情况。
这样吧,那些只有十亩以下土地的农户的粮赋今年就不收了,还有那些小店铺的税也不要收了。
嘿嘿,我估计那些豪门大户肯定会利用这一点逃税,不要紧,他们想逃就让他们逃,你们只需盯好一点,想把土地分流的,让他们把田契写清楚,这次让这些人偷鸡不成蚀把米,直接就把他们的土地分给那些佃户,我让他们到时找不到地方说理。”
张鳌一伸大拇指赞道:“大哥高见,靠强压让他们分田这些人肯定不干,咱们给这么一条优惠政策,肯定就有人想占这个便宜,这次让他们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李景点头笑道:“就是这个理儿。”
说到这里,李景忽然叹了口气道:“兄弟们,你们要记住,咱们都是穷苦人出身,不管到哪一夭都不要忘本。以后你们手里的权力可能会越来越大,你们可千万别忘记了自己的出身,一定要善待那些穷苦百姓,我不想有一天对自己的兄弟开刀。”
“谨遵大哥教诲!”众人齐声应道。
李景摆摆手,对众人道:“好了,今天不说公事了,大虎和二愣兄弟远道而来,兄弟们只管尽兴喝。
陈大虎等人闻言齐声叫好。
一般来说,跟李景一起喝酒,大家都会先敬李景,不过李景现在身体不大好,众人不敢让李景多喝,因此喝了几杯之后,众人便不再搭理李景,自己开始闹了起来。
见众人吐五喝六地划拳拼酒,李景微微一笑端起酒杯敬了朱由检和王承恩一杯。
王承恩这一生只偶尔跟朱由检单独喝过几次酒,像这样众人齐聚在一起,可从来没跟朱由检坐在一起过,眼见众人浑不把自己当外人,除了第一杯敬酒的时候敬了朱由检一杯酒,接下来大家都是敬李景,最后竟然连李景都不敬了,心中不免既高兴又忐忑。
看出王承恩有些紧张,李景笑了笑道:“王公公,我刚才说了,今夭咱们不论君臣,也不论上下尊卑你只管放开怀喝你的。”
见王承恩看向自己,朱由检笑道:“李兄说的不错,承恩你伺候我多年了,算起来咱们都是家人,你不用拘礼,该怎么喝就怎么喝!”
王承恩闻言轻轻笑道:“老奴的酒量不行,还是陪着皇上和大帅慢慢喝吧。”
李景笑了笑不再言语。
过了一会儿,李景说道:“皇上,明天你就要到山西巡视了,山西那边一应所需我都准备好了,户部的银子也拨了过来,你看还差什么?”
朱由检微微摇了摇头:“什么都不缺了。联……我这一生从未出过京城,这次能出京全靠李兄安排,别说李兄已经准备万全,哪怕就是差一些也无妨。”
李景轻轻点了点头:“皇上,按说你出京巡视我该陪着才是,不过眼下大明诸事太多,而且北方蒙古和东虏未平,等这两处平定,国家也完全稳定以后,我一定陪你好好逛一逛,到时咱们到南方去转一转。”
“一言为定!”朱由检大喜道。
李景伸掌向朱由检手掌一拍:“一言为定。”
随即李景转头看向王承恩道:“王公公,这次皇上出宫,安全方面你不用担心,只是有一点,这次皇上出行,条件十分简陋,因此你一定要照顾好皇上和皇后的生活起居。”
“大帅放心,老奴一定把皇上照顾地妥妥的。”王承恩忙道。
李景点点头,王承恩对朱由检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李景刚跟朱由检和王承恩交待完出巡事宜,便见沈正端着酒杯轻轻走了过来。
沈正跟朱由检问了声好,接着便对李景笑道:“济民,你刚才说不谈公事,这会儿怎么又说上了,要是被那几个小子听到,非罚你酒不可。”
李景闻言笑道:“岳父,这你可错了,我刚才还真没说公事,说的都是私事。”
沈正摇摇头,指着李景笑道:“你说我错了?我看你才错了,凡是涉及到皇上的事情怎么可能会是私事,包括你在内,你自己的事情在你看来可能是私事,但是在大家看来同样是公事。就像今天这顿饭,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应该是私事,但偏偏就是公事。所以,你得罚酒,你得陪我喝一杯。”
李景闻言一a,仔细地琢磨了一下沈正说的话,默默点了点头,然后举杯陪沈正干了一杯。
待沈正离开,李景举着空酒杯默默思索起来。沈正刚才说的话可能只是借着酒意说的闲话,可能并无什么含义,无非是想让李景陪他喝一杯酒,但是听在李景耳中蕴含的意义却截然不同。
这句话其实说出了所有人对上位者的看法。
比如说皇上无私事,但是皇上怎么可能没有私事?
皇上宠爱哪个妃子是不是私事?皇上喜欢哪个儿子是不是私事?
这些肯定都是私事,但是下面的人是不这么看的。
他们可以把皇上的私事上升到公事这个层面。
最简单的一种是进行政治投机,投皇上宠爱的屺子和儿子之所好,然后让这个屺子吹枕头风,让这个皇子在皇上面前给自己说好话。一旦皇上听信,那便平步青云,升官发财,这就是把私事变成公事,最后变成利益。
还有一种则是政治角力,拿皇上的私事说事儿,然后跟皇上掰腕子,掰不过不要紧,臣子们都是为了国家,皇上一般不会把他们怎么样。要是m过了,那就好了,以后没事儿就跟皇上m腕子,直到把皇上弄的没it气了,然后臣子们便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这同样也是让私事变成公事,最后转化成利益。
纵观历史,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单就大明朝这样的事情就数不胜数。
收起2楼2014…02…10 07:11 |
第345章 花钱如流水
前有明成祖朱棣因太子之事,闹得国家差点出乱子,后有万历皇帝想立小儿子为太子,闹得国家几十年没有太子。
至于后妃的事情则更多,最有名的那个万贵妃差点没把皇上弄得绝了后,大臣们和皇上还有后宫几乎天天干仗,把个国家弄得是乌烟瘴气。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说白了就是因为皇帝公私不分,或者说大臣们公私不分,当然跟皇帝没制定一套完善的传承制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臣子们的眼中,皇位就应该传给长子,哪怕这个长子是个傻子都没关系。
这虽然跟中国的传统有一定关系,但实际上也是为了跟皇权做斗争留一个借口。
道理很简单,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会偏心,只要皇上偏心,大臣就可以以此为借口向皇帝发难。
说白了,一切都是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为了权力斗争的需要。
这些例子虽然都是发生在皇帝的身上,好像跟李景不搭边,但是李景现在除了名义上不是皇帝,论权势可比皇帝有权多了。
李景现在要兵有兵,要钱有钱,下面的人没一个敢反对李景的意志,叫千啥就千啥,就算朱元璋最鼎盛的时候恐怕也不过如此。可以说,李景现在就差坐在龙椅上称帝了。
那么这个时候,肯定会有无数人想要投李景所好,更想把发生在皇帝身上的事情在李景身上来一遍。
沈正刚才说的话虽然无心,却在李景心头敲响了警钟。
从心里说,李景确实是想把公事和私事分开,但是实际上也确如沈正所说,这只是他自己一厢情愿,因为在别人眼里,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公事,甚至明知是私事也要把他当成公事,哪怕这些人不是出于政治目的也会这么干。
为什么?很简单,为的是以后可以上行下效。
你吃饭可以是公事,我们吃饭为什么不可以?你吃饭谈论的是公事,我们吃饭谈论的也是公事。因此,只要先把你的私事定成了公事,那么下面的人的私事也成为了公事。
于是私都变成公,公随之又变成了私,最后公私不分,最后国家的利益变成了个人的利益。
其实为上者未必不明白下属的心思,但是他们宁愿装作不明白,至于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原因也不难猜,原因只有一个:贪图利益。
叹了口气,李景把酒杯倒满,然后举杯一饮而尽。
这些情形自己清楚,也想努力改变,但是以现在官员的素质,想让他们做到公私分明实在是太难了,有些东西不是单靠强权就能改变的。
摇摇头,李景喃喃地说了一句:“关键还是制度的问题。”
听李景含含糊糊地说了句话,王承恩不明所以,忙问:“大帅说什么?”
李景笑了笑,摆摆手道:“想了点心事,不说了,喝酒吧。”
见李景不说,王承恩不敢多问,忙给李景倒酒。
崇祯九年九月,大明皇帝朱由检离京到山西巡视。
自正德皇帝以后一百余年,这是大明皇帝第一次离京。
皇上离京自然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无数官员上书要求皇上返京,不过这些奏章统统被李景给压了下来 而且李景对这样的奏章向来是不看的,大明官员说废话的毛病一时半会儿还改不过来,李景自没心思去看那些废话。
何况李景现在哪有时间跟那些官员解释皇上到山西巡视的目的,李景现在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推行新的赋税制度上面。
大明积贫己久,国库早己入不敷出。数月前李景进京,首先就对那些贪官污吏下手,其实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钱。
李景知道大明虽然国库没钱,但是那些贪官污吏却各个身家丰厚,惩办贪官,既得了民心,又能罚没钱财以充国库,这样的事情李景自然不会放过。
但是李景随即便开始对军队进行整顿,虽然先期只是整顿了部分军队,但军队涉及到国家的稳定,那可是天大的事情,其重要性显然比惩办贪官还要大,没有足够的钱根本做不了这件事情。
因为整顿军队不是张嘴说说就行的,士兵退役后如何安置,让士兵们如何能够安心生活必须要全盘考虑清楚。
当然,如何安置这些士兵,李景在还未进京的时候就己经考虑清楚了,但实际运作的时候显然并不那么容易,首先必须有钱才能做这件事。
要知道这些士兵裁撤回家以后也要吃饭,也要养家活口,不能把他们打发回家就没事儿了,得给他们足够的安家银子,不然的话,这些士兵回家以后吃不上饭,不造反才怪了。
李景这次先期整顿的部队共有三个部分,首先是京师,京师要是不稳,李景就不敢放手去做别的事情,这个是必须要整顿的。
其次是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这几个人的部队,李景把军政大权交给他们,要是不把部队掌控在手里,怎能放心用这些人?
尤其左良玉等将虽然隶属于洪承畴和卢象升等人管辖,但是这些人手里的兵大多属于他们自己的私兵,说白了这些人都跟军阀差不多,如果不能做到令行禁止,李景自然不会重用这些人,可要想让这些人乖乖听命,就得把他们的军队重新进行安排。
最后是驻守在宣大一带的边军。
李景要对蒙古各部作战,宣府大同就是前出的基地,需要在这里囤积大量的军用物资,不把这里的军队整顿好了,如何保障前方顺利作战?
从表面上看,这几支部队除了京城的禁军有十万余人,剩下两处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先说洪承畴等人,这几个人用来围剿流寇的部队确实不多,几人加一起不过十万人,可是别忘了,配合他们作战的还有地方守各部队以及卫所部队,这些地方部队也归洪承畴等人管辖,加上这些人,那就是一支庞大的军队。
另外宣大一带的驻军也是如此,边军加上卫所部队也是接近十万余人。
最后统计下来,先期整顿的这些部队共有士兵近四十万人,当然,其中还是有不少水分的,大明的各级将领们岂有不吃空额的, 李景的人又不能一个一个去数,何况就算去数,这些将领也有别的法子蒙混过关。
对此,李景并没有跟这些将领们计较,陈年旧病,不是一下子就能治好的,这个道理李景还是知道的 李景需要掌握的不是裁撤下来多少人,而是保留下来的那部分部队,留下来的部队李景是绝不容有一点水分的。
最后统计的结果是:京城禁军整顿裁撤下来七万多人,洪承畴等人裁撤了近十五万,宣大一带裁撤了七万余人。
算下来,一共裁撤了近三十万人,保留士兵十万左右。
一下子裁撤这么多人,虽然有一定的水分,但实际人数也有二十多万,尤其宣大一带的士兵和地方部队还有卫所士兵大多没有土地,光给安家银子还不够,还得给他们分发可以养家糊口的土地。没有可供分配的土地,就得给他们买。
总之,如论如何也得把这些人安置好了才行。
最后,仅安置那些退役的士兵就用去了六百余万两银子,罚没的那些银子一下子就缩水一半,这还没算给士兵们分发的用以暂时度日的粮食。
另外,李景先前还补发了一笔拖欠的饷银,实际上这时候罚没的银子己经所剩无几了。
但是留用的士兵也得发军饷,整顿之后,士兵的军馆比原来几乎翻了一倍,平均每人每月为二两银子,几个月下来李景己经花了近一百万两银子。
再加上驻扎在山海关和宁锦一带的边军也需要李景支付军饷,到这时,李景己经有些应付不过来了。
其实李景原本打算把山海关以及关外的部队一起整顿,这支部队不是自己的嫡系,李景不可能允许如此重要的地方让不属于自己的部队驻守,只是考虑到银子不够这才罢手,只能等有钱了以后再整顿山海关的部队。
但是大明现在的财政状况实在太过紧张,如果不能马上想办法解决财政问题,大明随时随地都可能崩盘,哪里还有余钱整顿山海关的部队?
尤其曹文诏正以宣大为基地对北方的蒙古各部用兵,虽然曹文诏只动员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