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大丈夫-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恩?敌人去做比自己做更方便?”皇太极喃喃地重复了一遍,猛然间若有所悟。

过了一会儿,皇太极忽道:“你准备借十四弟的手占领朝鲜?”

“呵呵,朝鲜乃大明的藩属国,贸然强占名不正言不顺,如何能让人心服?怎么也得让人心甘情愿才行。”李景笑道。

“好手段!好手段!现在大清已亡,十四弟已无法再要求朝鲜认大清为主,要想继续控制朝鲜必然采取强压的手段,但无论十四弟如何强压,以现在的情形,朝鲜无论如何也不会顺从十四弟的,必然会跟十四弟对抗到底,但是朝鲜万万不是十四弟的对手,在他们走投无路之时只能要求内附。”皇太极喃喃说道。

叹了口气,皇太极忽然看向李景说道:“数月前你答应跟我和谈,就是希望我能出兵朝鲜,那时你就开始布局了是吧?”

李景轻轻点了点头:“差不多吧,不过事情也没你想的那么容易,多尔衮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才,这段

时间他驻军朝鲜,但并未太过刺激朝鲜人,因此朝鲜方面虽然小动作频繁,但对多尔衮并未形成威胁,我还得给朝鲜方面加把料才行。

我已经让曹文诏调动李定国的部队给多尔衮施压,多尔衮只需把大部分精力用于防范李定国,就无法控制朝鲜的局势,朝鲜到时必定民变四起,而多尔衮要想继续待在朝鲜,就只能全力进行镇压,等朝鲜彻底顶不住了,才会要求内附,到那时,我就正式出兵,然后将朝鲜纳入大明的版图。”

“朝鲜已经是大明的藩属国,为何一定要把朝鲜纳入大明的版图?”皇太极不解道。

李景笑道:“藩属国终究不是大明所有,而且有一天,藩属国也会强大起来,我可不想等他们强大起来咬大明一口,还是把朝鲜并入大明更安心一些。”

皇太极轻轻叹了口气:“我以前以为你只想平定辽东,却不想你的胃口如此之大,你不但想为大明收复失地,还想为大明开疆拓土。”

“呵呵,我辈男儿来此世上走一遭,自当建功立业,成就不世奇功。”李景笑道。

皇太极闻听默然。

过了一会儿,皇太极叹道:“你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我真的不如你。”

李景摇摇头:“我以前经常对下属们说,靠我一个人是成不了事的,必须大家群策群力方能建立不朽的功勋,皇太极,现在辽东百废待兴,我希望你能帮我。”

皇太极摇摇头,轻轻叹了口气道:“我答应帮你劝说满人,却不会出任大明的官职,至于其中的缘由,我想你应该明白。”

李景闻言默默点了点头,皇太极毕竟是曾经当过皇上的人,让他出任地方官员,他的颜面何存?

想了想,李景问道:“那你有什么人选推荐么?”

皇太极沉吟了一会儿,缓缓摇了摇头:“本来多尔衮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在满人中威望极高,而且能力出众,不过现在多尔衮手握重兵,而且寓居朝鲜,根本不可能出任辽东的布政使。

就算多尔衮肯投降并且出任辽东的布政使,可就多尔衮那心高气傲的脾气,怎肯久居人下?日后必定会起兵造反,那样只会害了满人。

另外还有一个人选就是岳托,岳托文武双全,能力

出众,而且深通用人之道,可惜岳托被我数次打压,在满人中已然威望不在,再加上这次领军作战,令数万将士殁于此役,无数人对他恨之入骨,因此岳托也不是合适的人选,而除了这两个人,满人当中再无能担当重任的人选了。”

李景闻听默默点了点头。

李景当然知道皇太极这番话并不是说满人当中没有人才,而是说没有合适的人担任辽东的地方主官。

对皇太极的看人眼光李景自然是毫不怀疑,皇太极既说没有合适的人选,那就是没有合适的人选。

轻轻敲击着桌面,李景沉吟良久忽然说道:“皇太极,虽然你不肯投降大明,更不肯出任大明的官职,但我终究不能把你这样的人弃之山野。

我的意思是封你一个爵位,在辽东给你建一座府邸,有你在辽东,不管谁担任辽东布政使,只要能得到你的帮助,就可以顺利把大明的政令在满人当中推行开来。”

皇太极闻听霍然抬头,紧紧地盯着李景的眼睛道:“你肯放我回辽东?”

李景笑道:“我原本打算让你出任辽东的布政使,自然要放你回辽东。”

皇太极沉默了一会儿,长叹一声:“我原以为你不过是说说而已,刚才的话也有试探的意思,却不想你真的敢用我。”

“呵呵。”李景笑了笑道:“我知道你在试探我,不过我刚才说的都是真的,我是真的想用你。我也不瞒你,我根本不怕你回辽东搞什么动作。我记得我以前跟你说过,我这个人有时候是挺狠的,如果满人不知进退,非要跟大明为敌,我是不怕把满人斩尽杀绝的,别说一百万,就算再多我也杀得起。”

看着李景笑眯眯地说着杀气腾腾地话,皇太极心里忽然冒起一股凉气。

以前总听人说李景是笑面虎,今天亲见,皇太极才终于明白李景根本就不是笑面虎这么简单。

皇太极也杀过人,以前对大明用兵时,他也没少下令屠城,死在他手里的人没有十几万也有几万,但是拿上百万人命不当回事儿,皇太极自知自己做不到,更做不到李景这样轻描淡写。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李景的内心深处根本没把女真人或者说满人当一回事儿,对异族下手,李景根本毫无顾忌。

不过皇太极相信李景说的以后对满汉一视同仁的话也是真的,因为李景更多考虑的是国家层面的东西,让满人跟汉人享受同等待遇,会令满人更快归心,这显然更符合李景治国的需要。

呆呆地看了李景一会儿,皇太极终于长叹了一口气,这一刻,皇太极知道自己再无翻身的可能,哪怕李景让他回到辽东,让他继续管理辽东,他也不敢再起兵反明。

因为实力,李景拥有绝对的实力,拥有皇太极根本无法抗衡的实力。

皇太极不敢拿一百万满人的生命做赌注,皇太极知道李景这样的人是说得出就做得到的。

沉默了半响,皇太极终于缓缓说道:“给我一个爵位,我帮你的人治理辽东。”

李景笑了笑:“不是帮我的人治理辽东,而是为大明治理辽东,至于辽东布政使的人选我还是准备从满人当中选拔,毕竟让满人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更有助于收服民心。不过你们眼下还不清楚我制定的政令,我得给你们委派两名汉官当副手。”

皇太极闻听连连点头。

李景笑了笑道:“本来我是想请你喝杯酒的,不过想来你还有需要事情要考虑,另外尊夫人想必也在担心你的安危,因此这顿酒咱们改日再喝,你先回去休息休息,等过几日,你的状态恢复了,咱们再详谈。”

“多谢!”皇太极说道。

李景笑笑,扭头对小五说道:“给皇太极重新安排一个居所,把他的夫人和孩子跟他安排在一起,另外再安排几个人照顾他的起居,不可怠慢了。”

“是,大帅!”小五忙道。

李景摆摆手,小五和皇太极行礼告退。

看着身形有些佝偻的皇太极,李景轻轻叹了口气。

过了一会儿,文青拿着一摞写满字的纸来到李景面前道:“国公爷,这是您今天说的话,您要不要看一下?”李景摆摆手,叹了口气道:“不看了,是非功过,让后人评说吧。”文青轻轻点了点头,把刚才的记录仔细收好。

第四百五十七章 水师

小九闻言,急忙招呼侍卫护送李景回宫。

走了几步,小九扭头看了看跟在后面的文青,忽然低声说道:“大帅,您让文青记录您的言行做什么?”

李景笑了笑道:“我现在做的事说的话很多都涉及到大明的国策,很多是要被记录在史书上的,如果现在不做记录,事后史官记录时,便可能与事实有出入,那样后人便不知道我是在什么情况下作出这样的决定。

我让文青对我的言行进行记录,既是对后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这就像皇帝身边有起居注一样,是史官日后写史的依据。

另外,皇帝以前尚且无权查看起居注,我难道比皇帝还霸道?难道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让后人写史么?”

笑了笑,李景接道:“所以,除了事关政令方面的细节对错我会去看,别的东西我是不会去看的。”

小九闻听轻轻点了点头,扭头看了看文青,见文青正在用心记忆李景刚才说的话,小九忽然笑道:“文大哥,我听说史笔如刀,咱家大帅在后人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就要靠你手里这支笔了,因此,有些东西你可不要乱写。”

文青忙道:“小九哥放心,晚生理会的。”

李景瞪了小九一眼:“净胡说,我在后人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咱们能够强加给他们的么?文青,不要听小九胡说,一切据实记录。”

文青默默点了点头,随即又皱了皱眉,不知这段话自己是不是也应该记录下来。

见文青一脸踌躇,李景笑道:“我让你来我身边,原是想让你帮我,后来见你把我的许多言行都记录下来,便想,不能只写为我歌功颂德的事情,有些我做的不一定对的事情也要记录下来。

我并不忌讳你把我不好的地方记录下来,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毕竟是人不是神,肯定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你若尽写我好的一面,后人一见便知许多事情被我们掩盖了。我既然让你记录,便不能弄虚作假,否则便是自欺欺人。因此,你一定要据实记录。”

文青闻言重重

地点了点头。

……

眼见来到皇宫门口,忽见一骑手持信匣,一边急驰,一边高呼:“六百里加急,闲杂人等闪开。”

李景闻听六百里加急,急忙命车夫停下马车对小九道:“拦住他。”

小九接令,当即大声喝道:“兴国公李景在此,速将书信送来。”

那信使闻听,急忙勒住坐骑,从马上一跃而下,然后抱着信匣,疾步向李景的马车走来。

小九上前,掏出令牌递给那人,那人接过仔细看了一下,然后将令牌连同信匣一起递给小九道:“此信乃是宗超宗大人所写,请马上交给大帅。”

李景闻听是宗超送回的书信,心头不由一震,一把掀开车帘,急声喝道:“勇超现在哪里?出什么事了?”

那信使忙道:“宗大人现在福建,数日前宗大人得知吕宋的夷人又在大肆排挤华人,已有不少华人死于夷人之手,现在吕宋的形势对华人极其不利,搞不好又会出现万历三十一年那样的大屠杀。”

李景闻言一惊,急忙从小九手中接过信匣打开,然后匆匆看了起来。

看完书信,李景双眉紧皱,沉吟了良久对那信使说道:“你马上回去告诉勇超,让他速速回京,我有事要跟他商议。”

那信使领命,转身就要上马,李景忽道:“你的坐骑已经疲惫不堪,不能再骑了,小九,把你们的坐骑给他两匹,另外把景记车马行的令符给他。”

小九闻言,急忙吩咐两名侍卫下马,同时摸出一枚令符交给那信使。

那信使接过令符,双手不由微微颤抖起来。

见信使接过令符,李景沉声说道:“这一路,凡是车马行的马匹任由你征用,同时沿路所经景记商号都会妥善安排你的食宿,你记住一点,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勇超,然后保护他安全回来。”

“卑职遵命!”那信使抱拳道。

李景点点头,看了看天色道:“小九,带他去祥鹤楼吃饭休息,吃完饭再上路。”

“多谢大帅。”那信使哽咽道。

李景摆摆手,放下车帘,命车夫快速赶回皇宫



到了东暖阁,却见朱由检正在屋内等候。

看到李景回来,朱由检嗔怪道:“李兄,你却见皇太极的女人,怎么不带我去?”

李景摆摆手,随便找了张椅子坐下,拿起宗超的书信再次看了起来。

见李景面沉似水,朱由检一怔:“怎么?皇太极……”

李景摇摇头:“皇太极已经答应归顺大明,并愿意帮咱们治理辽东。”

朱由检闻言奇道:“这是好事儿啊,怎么你一脸不开心的样子。”

李景轻轻叹了口气,把宗超送来的书信递给朱由检道:“你看看就明白了。”

朱由检接过书信匆匆地看了一遍,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朱由检沉声说道:“李兄,你打算怎么办?”

李景叹了口气道:“我有心派船将吕宋的华人接回来,可是我大明的水师部队能够远征的只有郑芝龙这一支部队,偏偏郑芝龙对朝廷阳奉阴违,完全不顾朝廷大局,看来不能再姑息郑芝龙了。”

“你准备对郑芝龙用兵?”朱由检惊道。

李景沉声道:“郑芝龙顶着大明福州水师提督的名义,却不为大明做事,我留着他有何用处?”

“只是,辽东的战事尚未结束,如果对郑芝龙用兵的话,我们两线作战,国库怕承受不起啊!”朱由检忙道。

李景摇摇头:“承受不起也得承受,不然的话,吕宋的华人必然重蹈万历三十一年之覆辙。”

“能有这么严重?”朱由检惊道。

李景默默点了点头。

朱由检闻听顿时不语。

万历三十一年吕宋发生的那起屠华事件,对大明来说可谓国耻,宫中曾有详细记载。

那一次,死难的华人大约为两万五千人到三万之间,华人损失的财产不计其数。而当时由于明朝刚进行了三场大规模战役(即万历三大征)。

(注:万历三大征分别为万历二十年平定蒙古人拜叛变的宁夏之役,万历二十年到万历二十六年历时七年的抗击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

朝鲜之役,以及万历二十七年到二十八年平定西南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这三次战役接踵而至,虽然三次战役全部打赢了,但是这三次战役对大明的军事能力和财政能力的消耗也是极大的。

据统计,宁夏之役耗费一百八十余万,朝鲜之役耗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又费二百多万。三次战役的军费开支高达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

因此,在得知吕宋大屠杀的消息之后,万历皇帝虽然有心对驻扎在吕宋的西班牙人兴师问罪,不过由于大明刚刚结束三大战役,实在是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了,最后只能以发文的方式责问西班牙人。

应该说大明政fu也算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其实若不是为了民族责任和大明的尊严,明政fu完全可以不去理会这些海商。

因为大明的商税极低,而海商连这点商税也不想交,为了逃税,海商大多进行走私,也就是说海商对大明政fu其实并无多大经济贡献。

对于这段历史朱由检和李景都十分清楚,从朱由检内心来说,这些海商根本就不值得可怜,但是由于他是大明的皇帝,自己的子民被屠杀,等于打他的耳光一样,因此朱由检不可能不愤怒。

不过愤怒归愤怒,真让朱由检大动干戈,朱由检肯定要计算一下值不值得。

而李景不同,李景是一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他制定的平定蒙古和辽东,以及收复西南失地的战略目标,说白了都是为了国家的荣誉,民族的尊严。套用前人的话,那就是犯我中华天威者,虽远必诛。

但是万历三十一年的事件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而大明或者说李景现在海上的实力太过弱小,纵然有心在海上与西夷一较长短,也是力有未逮。

在没有打造出一支强大的海军之前,李景暂时还不想跟侵占台湾的荷兰人和侵占吕宋的西班牙人动武。

只是李景没想到西班牙人又开始出现屠华的苗头,宗超在信中说,西班牙人又在重施故技,挑拨华人跟本地人的矛盾,有些地方已经有本地人跟华人冲突的事情发生,不少华人被本地人打死。而随着冲突升级,西班牙人必然会插手,到时屠华将不可避免。

其实如果宗超不知道李景的海外贸易政策的话,宗超肯定不会

在乎海商们的死活,也根本不可能给李景写这封信,但宗超既然知道李景的海外贸易政策,自然知道这些海商对李景的意义有多大,因此才用六百里加急给李景送信。应该说宗超确实比较了解李景,他知道李景决不会坐视海外的华商被屠杀,而且他知道李景暂时没有远征吕宋的能力。不过宗超知道大明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师部队,那就是郑芝龙麾下的舰队。

第四百五十八章 好日子到头了

应该说宗超和李景的想法不谋而合,在李景还没有自己的海上力量之前,将郑芝龙的船队夺来是最快的壮大自己海上实力的办法。

但是郑芝龙的实力在海上,如何将郑芝龙的船队夺来却是个难题。

宗超在福建待了半年,想必把郑芝龙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因此,李景这才让信使火速将宗超召回。

当然,不管如何,李景都要做好对郑芝龙用兵的准备。

而在用兵之前,首先要解决军费问题。

而现阶段要想尽快弄到钱,只能从藩王身上想办法。

好在李景原本就准备对藩王动手,并且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

琢磨了一会儿,李景对文青道:“给卢象升写信,让他带兵到洛阳把福王抓起来,家产全部充公,至于罪状,我会让骆养性的人把福王的罪状送给他。”

“抓起来?”朱由检惊道。

李景笑了笑:“皇上放心,我答应你的事决不会出尔反尔,等给福王定罪的时候,你来给福王求情,我会网开一面,留他活命。”

朱由检闻听恍然大悟:“你是想让福王承我的情?”

李景笑道:“当然要承你的情,不光是福王,别的藩王也要承你的情,你毕竟是老朱家的一家之主嘛!”

朱由检闻言大笑:“那我可要谢谢李兄给我面子了。”

李景摇头笑道:“皇上,你这么说就见外了不是?咱们之间还用得着说谢谢?就算要说谢谢,那也应该是我谢你才对。”

朱由检笑道:“这你可错了,真的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我知道你做对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而我毕竟还是大明的皇帝,大明名义上还是朱家的天下。你拿下那些蠹虫,就是拯救朱家的江山。”

“你能理解就好。”李景叹道。

朱由检笑了笑:“就算以前不理解,可咱俩相处了这么久,眼看着你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我要是还不理解你,那可就真成木头了。”

李景笑着点了点头。

待文青写完书信,李景接过看了看,取出印章盖上印,将信折叠封好,李景随手交给小九道:“马上派人送给卢象升。”

小九点点头,唤来一名侍卫,命他马上把信送往河南。

……

洛阳福王府,福王朱常洵一如往常一样饮酒寻欢。

朱常洵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郑贵妃所生,是第三子,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想废长立幼,众大臣和李太后极力反对,因为立谁为储,大臣们和万历皇帝斗争了十五年,万历皇帝甚至荒废朝政以示抗议,史称国本之争。

到了万历二十九年,万历皇帝最终让步,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朱常洵为福王。

按照制度,朱常洵既然受封福王便该就藩,但是万历皇帝和郑贵妃一直把朱常洵留在宫中不放,直到万历四十二年,朱常洵二十九岁方才到洛阳就藩。

而为了能让福王就藩,大臣们不得已答应郑贵妃的条件。

福王赐田两万顷(二百万亩),河南的良田不足,取山东和湖广的良田凑足。

籍没张居正的财业还存在官中的拨付给福王。

从扬州到安徽太平,沿江各种杂税拨付给福王。

四川盐井的一部分收益拨划给福王。

拨付淮盐一千三百引给福王。(每引可领盐三百斤,价值六两银子,一千三百引表面价值不多,但是有了盐引可以买盐卖盐,尤其是买私盐以后可以合法的贩卖,那可是暴利)。

朱常洵带着无数金银财宝道洛阳就藩,拉车的队伍前后长达一百多里。

而朱常洵拥有这么多钱财仍不满足,就藩后横征暴敛,侵渔小民,遍淫女娼,整日花天酒地,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

崇祯六年,河南发大水,朱常洵根本不理会百姓的死活,不但继续征收赋税,李景赈灾时,他甚至还向李景勒索钱粮。

这样一个人实在是死有余辜,但是为了国家大计,李景还是决定留他一条性命。

因为李景要对付不仅仅是福王,还有遍布全国的无数藩王,如果把福王杀了,别的藩王必然人人自危,势必会跟李景对抗到底。

李景当然不会为了杀福王,却把天下弄得大乱。

该忍的时候,李景还是能够忍住的。

而且对于朱常洵这样的人来说,剥夺他的财产,比杀了他还要令他难受。

说实话,朱常洵贪财归贪财,却还不是傻瓜,李景当政以后颁布了一系列政令,朱常洵担心李景会对付他,因此很是收敛了一段时间。

但是没过多久,朱常洵得知李景对朱由检十分恭敬,又见李景忙于各种建设,随后又对蒙古和辽东用兵,似乎忘记了自己颁布的政令,朱常洵顿时故态重萌。

朱常洵虽然不是傻瓜,却根本不懂治国,他根本不知道大明眼下应该先做哪些事情后做哪些事情,李景不是不想收拾他,而是没到收拾他的时候。

现在北方已然安稳,辽东也平得差不多了,李景在大明的威望已是如日中天,从湖广以北,大部分都是李景的势力,根基已然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