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大丈夫-第2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景微笑着摇了摇头。

轻轻叹了口气,朱由检接道:“眼见大明的状况越来越好,而李兄的身体越来越差,我的心里真的很纠结。

李兄,我跟你说实话,袁先生去世的时候,你生了一场大病,那次我真的是没怎么放在心上,甚至还希望你最好是一病不起。

是去年临近过年的时候你病的那次我是真的急得不行。

因为我知道你颁布的那些政令都是刚在大明推行,还有很多人反对这些政令,大家之所以不敢违背你的命令,是惧于你的威望和铁腕手段。一旦你倒下,继任的人没有你的威望和手段,你制定的那些政令统统都会被反对你的人给推翻,大明又会重蹈覆辙。

李兄,你还记得你病愈回京的时候,我带百官在城外迎接,用皇帝的礼仪甚至还称呼你万岁么?”

李景轻轻点了点头。

朱由检叹道:“其实,要不是周延儒的提议正合我的心思,我怎会犯那么大的错误?”

顿了顿,朱由检接道:“李兄,一直以来你为大明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是我身为大明的皇帝却没帮上你什么忙。

今天你跟这些地方官员说的话一下子提醒了我,大明还有那么多地方,各地不知有多少问题,我打算四处看看,把看到的问题汇总起来,然后告诉你,你再安排人予以解决,这样你就省了很大的心力。”

李景闻言默默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儿,李景笑道:“皇上,你能这么想我很欣慰。以前我对你说过,希望我们君臣携手中兴大明。其实我也想到处看看,看看各地都有什么问题,是我的事情实在太多。皇上能代我到各地走一趟,实在是帮我解决了很大的难题。这样,回头咱俩商量一下先应该到什么地方考察,等处理完孔衍植的事以后,你就按照制定的路线去考察。”。。。

第六百三十八章 封爵的学问

朱由检闻言大喜:“李兄放心,我一定认真现问题。 ”

李景笑着摆摆手:“皇上,有些问题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官员们有多混账你不是不知道,他们要是不想让你看到问题,你根本就现不了问题。

你下去以后多跟老百姓交流,就像前年你到山西赈灾时那样,只有从老百姓的嘴里,你才能听到真话,才能知道地方官员执行政令得不得力,才能知道地方官员是不是在为老百姓做事情。”

朱由检点点头笑道:“我喜欢跟那些老百姓打交道,咱们的老百姓心地是最朴实的,你只要对他们一点好,他们就会对你千恩万谢。

前年我和皇后到山西赈灾,只给那些灾民几斗粮食,老百姓就对我感恩戴德。我当了那么多年皇帝,从来不知道老百姓爱戴一个人会是那个样子。”

李景笑道:“呵呵,要说爱戴,皇上不及皇后娘娘,我看老百姓爱戴皇后更胜过你这个皇上。”

朱由检笑道:“是啊,山西的老百姓爱戴皇后确实胜过我。”

李景微笑道:“这是因为皇后是女人,老百姓看到皇后深入民间,会感到更加亲切,这是我们男人永远也比不过女人的地方。”

“呵呵,所以这次出来,你就让我把皇后带上。”朱由检笑道。

“我希望你和皇后以后多做做亲民的事情,让普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大明的皇帝和皇后是如何关心老百姓的。”李景笑道。

朱由检看了看李景轻轻叹了口气道:“其实老百姓更应该爱戴你,是你却把这个名声让给了我。”

李景摆摆手:“皇上,你是咱们大明的象征,正该受到老百姓的爱戴。”

“我会告诉大明的老百姓,是谁在为他们着想。”朱由检郑重说道。

李景摇头笑道:“没必要,这是你做皇帝应得的荣耀,皇上,你的子孙以后也会是大明的皇帝,你要给后人做好表率。”

“李兄放心,我会教导后世子孙,应该如何做一个好皇帝。”朱由检郑重道。

李景点了点头,想了想道:“我们还要制定一个关于立储的法令,以前立储讲究的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个规矩要改一改,以后立储要立贤,不分嫡庶。”

顿了顿,李景接道:“当然,要是王子同样贤德,就按照嫡长尊的顺序确立储君。”

朱由检轻轻点了点头:“是啊!这个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规矩确实有很大问题,就因为这个规矩,才有那么多庸才得以继任皇帝之位。不过,我的太子已经确立了,这个不能改,你要改规矩,得定在太子继位以后。”

李景笑了笑:“我答应你的亲事自不会反悔,但是我的女儿能不能当上皇后,还得看太子有没有人君之德,要是太子不成器,那还是不要让他继位。”

朱由检摇摇头叹了口气道:“你是够狠的,那是你的女儿啊。”

李景摇头说道:“我的女儿怎么了?我的女儿就一定得当皇后?”

轻轻叹了口气,李景接道:“其实我更想我的女儿能过普通人的日子。不过她既然做了我的女儿,想过普通人的日子是不能了,这也是咱们这样人家的悲哀。”

朱由检闻言默默点了点头。

喝了口茶,李景轻轻拍了拍朱由检的肩头:“皇上,咱们为人父母,只要做好本职就行,凡事不必过于强求。”

顿了顿,李景又道:“不过,你若真想太子继承你的皇位,以后让他多深入一下民间,体验体验民间疾苦。

朱由检笑着点头称是。

“好了,时间不早了,他们也准备的差不多了,咱们该动身了。”李景起身道。

二人出了庭院,李景对小五招了招手,小五会意,当即传令准备起驾。

少顷,一众人等准备停当,李景和朱由检各自登上自己的车仗,在一众官员的恭送下离开天津。

按照原定的行程,李景本来是打算到荣山船厂看一下的,不过在路上李景接到福建刘二愣来的塘报,德包尔带着一众荷兰官员到福建了,不日将会抵达京城。

同时吕宋方面也传来消息,孙猛在吕宋的总督府掘地三尺,找到了西班牙人埋藏钱财的地下金库。共得黄金九万四千余两,白银六十余万两,另有奇珍异宝、珍惜物资若干。

另外还有一天更大的喜讯:明军经过仔细搜寻,现西班牙总督科奎拉率领残部藏身于一处矿山之中,被明军围困数日之后,科奎拉率领残部投降。

而明军占领矿山之后,在冶炼厂现大量已经冶炼出来的铜,同时还现一批已经装箱的金锭和银锭,经询问得知该矿乃是一座铜矿,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金银。(注:金矿属于伴生矿,而且有金的矿石大多还有伴生银。)

得知这个消息,李景不由仰天大笑。

这次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出兵吕宋,仅过三个多月便收到成效。

两次从西班牙人手中获得的金银便价值三百万两银子,足够弥补此次出兵的费用,而意外现一座已经开采的铜矿便是额外赚的,更遑论这座铜矿还蕴藏着金矿和银矿?

大喜之下,李景当即找来朱由检,让朱由检为郑芝龙封爵。

听说李景要给郑芝龙封爵,朱由检不由一怔,此战郑芝龙虽有大功,但是功劳却怎么也不能高过孙猛和孙传庭,孙猛和孙传庭还未封爵呢,怎么能给郑芝龙封爵?

对于朱由检的疑惑,李景笑着给朱由检解释,郑芝龙的功劳不在吕宋之战,而在满剌加之战。若不是郑芝龙占领了满剌加,封住了满剌加海峡,西班牙人在吕宋掠夺的财富恐怕早就运回国内了。不光是西班牙人,便是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在台湾和澳门积累地财富恐怕也运回国内了。

正是因为郑芝龙锁住了满剌加海峡的通道,对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令以上三国在东南亚掠夺的财富无法运回国内才便宜了大明。

从台湾,澳门,吕宋这三处大明一共获得的财富近五百万两,这么大一笔钱,皆因郑芝龙封锁满剌加海峡之功,何况郑芝龙还为大明开疆拓土占领了满剌加。

听了李景的解释,朱由检这才恍然大悟,对给郑芝龙封爵便无异议,不过朱由检认为孙猛和孙传庭是郑芝龙的上司,给郑芝龙封爵,这两人不封爵面子上不好看。而且孙猛和孙传庭也攻占了马尼拉城,难道说郑芝龙攻占满剌加是为大明开疆拓土,孙猛和孙传庭攻占马尼拉就不是开疆拓土?

见朱由检执意要为孙猛和孙传庭封爵,李景想了想终于同意。

李景不是不想给孙猛和孙传庭封爵,而是李景认为现在还不到给两人封爵的时候。因为马尼拉城和满剌加海峡从战略地位来讲根本不具有比性,十个马尼拉城也不如一个满剌加海峡重要。

李景原打算等孙猛和孙传庭把吕宋全部占领以后在给两人封爵,这样才有说服力。

但是朱由检的意见也不是没有道理,另外李景不想驳朱由检的面子。

朱由检这两年几乎没有跟李景提过什么要求,这次给孙猛和孙传庭封爵也没有什么政治目的,完全是出于公心,要是李景反对朱由检的意见,朱由检的面子需不好过。

虽然李景同意朱由检给孙猛和孙传庭封爵,但是却不同意朱由检给三个人封一等侯,李景执政以后,麾下的将领只有曹诏封了一等侯,曹诏战功赫赫才封一等侯,孙猛和孙传庭的战功与曹诏相比相差极大,郑芝龙更有反叛的前科,要是跟曹诏平起平坐,那就是赏罚不明了。

要知道从军衔上说,孙猛和孙传庭跟曹诏平级已经有些委屈曹诏了,要是爵位还跟曹诏平级,曹诏嘴上不说,心里必定会有想法。

最后李景和朱由检商议一番决定封三人三等侯,郑芝龙封三等靖海侯,孙猛封三等镇南侯,孙传庭封三等定南侯。

封侯爵对得起三个人的功劳,同时又为他们占领吕宋以后晋爵留有余地。

想来等孙猛等人占领吕宋全境的时候,曹诏也应该平定漠北,那时封曹诏公爵也就顺理成章。

说实话,直到这个时候李景才意识到朱元璋是个多了不起的人,当年朱元璋给手下将领封爵不知花了多少心思,各方面的情绪都要照顾到,同时还要对得起他们的功劳,还要让大家都满意,能做到这一点,朱元璋真的是很了不起。

解决完郑芝龙等人的封爵问题,接下来李景便要考虑如何处置科奎拉了。

科奎拉率部投降,而孙猛和孙传庭不知为何居然没说如何处置的科奎拉,那想必是没有杀掉。科奎拉乃是此次马尼拉屠华的罪魁祸首,李景不知孙猛和孙传庭处于什么目的没杀科奎拉,自不能在千里之外下令把科奎拉杀掉。经过再三考虑,李景终于决定把科奎拉押解进京,至于剩下的那些西班牙人,就让他们在矿山挖矿。却不料李景所想跟孙传庭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

第六百三十九章 暗查米价

在科奎拉率部投降的时候,孙猛的意思是把这些西班牙人全部杀掉,因为李景给他们的命令是把吕宋的西班牙人斩尽杀绝。

但是孙传庭在看到矿山以后却不同意孙猛的意见。孙传庭认为,与其把这些人杀掉还不如留他们在矿山挖矿,这是几百个劳动力,而且各个人高马大,干起活来比瘦小干黑的吕宋土著强多了。

孙猛不想违抗李景的命令,是又觉得孙传庭说的有理,两人想了半天决定只说科奎拉率部投降,不说如何处理。

李景不问那是最好,如果李景问这些人怎么处理的,就说已经杀了,反正这些人这辈子是别想从矿山出来了,跟杀了他们也没什么区别,李景总不会千里迢迢地来吕宋检查他们有没有把这些人杀掉。

不过孙猛和孙传庭怎么也没想到李景竟然要他俩把人押解进京。

李景要把科奎拉押解进京乃是另有目的,因为德包尔来华了。德包尔来华的目的不问知,自是跟李景商谈两国的贸易问题。

要是荷兰想跟大明开战,以西方人的做法,是决不会派人来华进京的。西方人做事简单直接,要打就打,哪里会先讲道理,然后再出兵?

既然是洽谈贸易,那荷兰的对手李景当然要利用一下。

也正因为德包尔来华,李景才不得不改变行程,德包尔已经在进京的路上,根据信使送信的时间来看,再有十来天德包尔就会到京。

这是大明第一次正式跟外国开展贸易,其重要性肯定比到船厂看一看重要的多。

当然,李景在回京之前还要先把孔衍植的问题解决了。

令青带着一众外国技工要荣山船厂,又令众侍卫护着皇后,打着朱由检的仪仗在后面慢慢赈灾慰问,李景和朱由检带着小五等十余名侍卫轻车简从赶赴曲阜。

一路上,只见各地官员急匆匆赶往济南府等着迎驾,李景苦笑着对朱由检道:“皇上,看到没,这还是我严令各地官员不得迎驾,要是没这道命令,怕是山东的官员早就迎到山东边界了。”

朱由检摇摇头,叹了口气道:“本末倒置啊!这些官员都没明白咱们来山东是干什么来的。这一路上我们看到的灾情何等严重?他们不去关注灾情,居然到济南府等着接驾。真是不知所谓!”

李景也叹了口气道:“没办法,官场上这种陋习一时半会儿是改不了的,慢慢来。”

朱由检默默地点了点头。

行了数日,李景一行数人到达曲阜。

大明的县城都是以县衙为中心,而曲阜县城却是以孔庙为中心,这种布局的县城在大明仅此一家,说白了曲阜县城就是为了保护孔庙而建。

孔庙占地三百余亩,从曲阜南门入城,隔一条街就是孔庙的外门。孔庙的东侧是孔府,也就是衍圣公府,孔府占地二百余亩,而曲阜县衙占地却不到二十亩。

曲阜城北是孔林,也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占地约三千余亩。

由此见,历朝历代对孔子及孔家是如何尊崇。

从马车上下来,李景和朱由检随着人流慢慢走进曲阜县城。

一路上见城里的百姓言谈举止极讲礼仪,李景不由暗暗点了点头,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孔家这样秉承儒家思想的大家族的影响,曲阜百姓的言行也跟别处的百姓不同,哪怕是衣着褴褛也不失礼仪。

不过李景不会因为孔家对曲阜的百姓有教化之功,就放过孔家。

儒家思想本就是为了教化万民讲究礼仪,要是连曲阜的百姓都不知礼仪,那孔子的后人也未免太不成器。

见李景在城里漫无目的的行走,不时四下张望,小五快步走到李景身旁问道:“爹,您是要找县衙么?”

李景摆摆手:“不忙,四下看看再说。”

说着李景指着前方说道:“前面好像是家米铺,走,过去看看。”

朱由检闻言笑道:“小五啊,你父亲来到曲阜想看什么你不知道么?这才是你父亲要看的。”

小五奇道:“曲阜的粮价我爹早就知道了?还用亲自去看?”

朱由检笑道:“在去天津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是到了天津看了那么多的粮铺以后,我才知道有些无良的粮商会把糙米兑在精米当中当精米卖,要知道糙米和精米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每石相差了好几钱银子。”

李景摇摇头道:“这还不算什么,还有用高粱米往精米里兑的,甚至还有的往米里掺沙子的。”

顿了顿李景接道:“不过,我去米铺不光是看粮商是不是往米里兑东西,我主要是看粮铺的生意如何。”

小五奇道:“这又有什么用处?”

李景叹道:“这一路我们走了很多府县,每处府县的粮铺的生意有好有坏,你知道什么原因么?”

小五急忙摇头:“孩儿没注意那些。”

李景笑道:“是啊,你的心思并没有放在那上面,因为你要保护我们,哪里会注意那些事情?但是我却必须要看这些东西。

你别忘了,朝廷为了让山东的百姓度过今年的蝗灾,共往山东调集了两百多万石粮食。

山东共有八十九个县,有二十多个县没有遭受蝗灾,剩下还有六十多个县。而剩下这些县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受灾程度也不尽相同。

这二百万石粮食虽不足以让灾区的百姓支撑到来年夏粮收获,却也能坚持几个月。也就是说,至少这几个月内老百姓是不大能到米铺买粮的。

但是我们这一路看到的米铺有很多是老百姓在那买粮,而且卖的米当中还掺了假,这说明什么?说明买粮的都是真正的老百姓,因此米铺卖粮才敢掺假,同时说明官府赈灾的粮食没有放到位。”

小五闻言顿时恍然:“原来是这样,孩儿明白了。不过您既然现了这些问题,为什么不马上查办那些官员?”

李景笑了笑道:“呵呵,我要出面查办那些官员,不就露了行藏了么?那很多地方就会接到风声,那样我在别的地方就现不了问题。”

小五闻言恨恨地骂道:“,这些家伙胆子够大的,明知您和皇……黄先生来山东巡视还敢这么干。”

李景笑道:“等车驾到达的前两天他们就把首尾收拾干净了,因此,大张旗鼓地巡视是现不了问题的。”

说话间,众人来到粮铺门口,李景摆摆手,施施然进了米铺。

刚进门,便听铺里有人叫道:“掌柜的,你这精米里面怎么有这么多糙米?买这样的精米我还不如买糙米呢?”

“买糙米?大兄弟,糙米里面一小半都是沙子,根本没法吃。”另一人说道。

随即便听一人叫道:“说什么呢,谁说我们的米里有沙子,你哪只眼睛看见的,信不信报官把你抓起来。”

李景抬眼望去,却见说话的乃是米铺的掌柜。

这时掌柜的也现李景和朱由检进了店铺,见李景和朱由检皆是一身长衫,头上戴着人的帽子,那掌柜的急忙从柜台里出来说道:“两位先生要买米么?”

朱由检笑道:“掌柜的这话问的有意思,不买米我们进米铺做什么?”

“哎呦,听你的口音好像是京城过来的?难道是要参加下个月的祭孔大典?你们来的够早的啊!”那掌柜的忙道。

朱由检笑道:“掌柜的真有眼力,一眼就看出我们是来做什么的。”

那掌柜的笑道:“这个并不难猜,每年这个时候各地都有学子来参加祭孔大典,很多学子来了以后不住客栈,自己租房子住。每年这个时候我的生意都特别好。”

朱由检笑着张开扇子轻轻扇了扇。

走到柜台前,朱由检往里张了张:“请问你这里的米都什么价格啊?”

那掌柜笑道:“上好的精米三两二钱银子一石,次一等的二两八钱银子一石,普通的精米二两二钱银子一石。”

朱由检指了指刚才那人要买的精米道:“那这种米什么价格?”

那掌柜笑道:“这种米比普通精米差一些,一两八钱银子一石,几位先生怕是吃不了这种米。”

朱由检摇摇头道:“我们都是寒门学子,好的米也吃不起,只能吃这种米和糙米。不知你这里糙米多少钱?”

听朱由检直承没钱,那掌柜顿时露出鄙夷之色,没好气道:“糙米一两六钱银子一石。”

朱由检点点头,对门口的侍卫挥了挥手:“每样买五斗。”

那侍卫急忙上前,取出两个袋子,一名伙计过来把两种米每样装了五斗。

而在朱由检和掌柜说话的时候,李景上前在米槽中每样抓了一把,然后仔细地察看了一番。

看完后,李景轻轻点了点头,这些米中只有朱由检要的这两种米和普通精米是掺假的,精米中掺杂着糙米,糙米中有不少细沙。想来,这些米是专门卖给贫困的老百姓的。见侍卫掏钱副账,李景忽然说道:“掌柜的,你这里的米价怎么比京里的贵不少啊?”那掌柜鄙夷道:“知不知道我们这里今年遭了蝗灾?凡是灾年,粮食哪有不贵的?嫌贵你别买啊!”。。。

第六百四十章 孔庙

第六百四十章 孔庙

李景笑道:“我听说朝廷有严令,各地米价最高不得超过产粮地粮价两成,今年江浙湖广普通精米的米价是一两六钱银子一石,就算加两成也不到二两银子一石,你这里卖二两二钱,而且里面还有一些糙米,等于是加价加了四成。 复制本地址浏览%77%77%77%2e%62%78%73%2e%63%63”

那掌柜闻言冷眼看了看李景,冷笑道:“小子挺懂行啊,我这里就这个价格,不服你去报官啊!”

李景笑了笑:“看你的样子是不怕报官的,想必跟官府有些关系吧?”

那掌柜地冷笑道:“知道这是谁家开的米铺么?这是衍圣公府里的大管家开的米铺,哪个官府衙门敢管衍圣公府里的人。”

“哦?衍圣公府里的管家?怕是衍圣公不方便出面,让管家出的面吧?”李景笑道。

那掌柜的冷笑道:“你这么想也行,你说你能怎么着吧?”

李景笑笑,看了看柜台里面的账房先生,然后笑道:“我也没想怎么着,我只想看看你的账,然后拿你的账办了衍圣公。”

那掌柜闻言吃了一惊,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小子,我看你是失心疯了吧,想告衍圣公?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来人,把这几个家伙抓起来。”'63410957明朝大丈夫明朝大丈夫' 634  明朝大丈夫640

那掌柜话音刚落,便见柜台旁边的侧门门帘一掀,几个伙计走了出来。

见这几人手中拿着木棍铁尺之类的武器,李景笑了笑道:“看来孔衍植的罪名又以多加一条,蓄养恶奴。小五,拿人吧。”

小五刚才听那掌柜左一句小子,右一句小子,早就按耐不住了,此时得了李景的命令那还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