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大丈夫-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是往年大明出现这样的天灾必然是饿殍遍野,无数灾民举旗造反,可是李景竭尽所能筹措钱粮,赈济灾民,两省竟然没出一起乱子。

连续两年发生大灾居然没有老百姓造反,这对大明来说简直就是奇迹。同时可以想见,这种情况下国家不可能还有余粮。

另外,大明的国库虽然空虚,但是大明银行储备了近两千万两白银,这些钱都在大明银行的地下金库存放,由于储备银跟发行的纸钞挂钩,为了让老百姓放心,因此大明银行储备银的数目在大明并不是什么秘密。

而知道底细的人还知道景记钱庄的地下金库也储备了两千多万两白银,朝廷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曾从景记钱庄拆借了数百万两白银。有这么多储备银,大明的底蕴比之前朝不知富足了多少。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些储备银是从哪里来的,李景进京先是查抄贪官,一下子就弄来一千多万两白银,由于当时纸钞尚未在全国推行,很多地方必须支付白银,这笔银子用去了大半,剩下五百万两银子被李景用作开办银行推行纸钞的储备银,随后查抄福王等皇亲贵族又弄了一笔银子,再加上慢慢积累,最终攒下近两千万两白银。

!^!一更。…… by:07|13742323 ……>;

第六百六十九章 岛原之战

第六百六十九章 岛原之战

第六百六十九章 岛原之战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朝廷回拢的银子远远不止此数,由于很多人不愿把银子放在银行,经常把纸钞兑换白银,而为了保证纸钞的信誉,银行是必须给人兑换的。{}。{c}{c}

从银行的往来账目可以看出,从银行兑换出去的白银至少还有一千余万两,其中有数百万两是老百姓不断跟银行来回兑换的。也就是说老百姓对银行还不是十分信任,对银行不信任实际上就是对朝廷不信任。

可以想见,等老百姓开始相信朝廷,相信银行时,就不会来回折腾了,不会再攒点钱就兑换银子,等需要用钱的时候再到银行兑换纸钞。

而通过这两年的天灾,老百姓看到官府通过实际行动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已经逐渐开始相信朝廷,朝廷在老百姓心中重新树立起威信,或者说重新收拢了民心。

大明的这些变化,那些官员都看在眼里,不少人的思想已经开始转变,很多人主动要求出来做事。

李景现在就准备从这些人当中挑选一位有能力,并且能够将新政贯彻下去的人,任命为河南布政使。

翻看了一会儿名册,李景忽然看到一个叫倪元璐的,后面标注天启二年壬戌科进士,考官孙承宗、袁可立的字样。

对倪元璐这个人李景还是有所了解的,毕竟大家同是袁可立的学生,李景不可能不去关注。

倪元璐的操守品行是没有问题的,而且颇有才具,李景之所以没有起用他,一是因为倪元璐不通钱谷,二是因为李景要打压东林党和复社,而倪元璐却跟东林党人过从甚密。

如果起用倪元璐,会给东林党人释放出一种不好的信号,这伙人本来就爱乱议朝政,不管对的还是错的,没有他们插不上嘴的,要是启用倪元璐,这些人以为李景要重新起用东林党人,必定更加肆意妄言。

因此,李景考虑再三,最终将倪元璐闲置,只是把他从南京调回北京。(注:倪元璐因跟东林党过从甚密,为温体仁所不喜,最终温体仁将倪元璐发往南京任个闲职。)

现在李景将东林党和复社打压的差不多了,而倪元璐可能是被同窗刘理顺开导过,这两年开始学习一些实学政务,这时起用他便没什么问题。

现在李景将东林党和复社打压的差不多了,而倪元璐可能是被同为袁可立学生的刘理顺开导过,这两年开始学习一些实学政务,这时起用他便没什么问题。

与倪元璐同为袁可立学生的还有黄道周,应该说袁可立收的这几名学生人品都没得说,不过除了刘理顺精通实务之外,其余人等都不是处理具体实务的人才。

这应该跟这几个人的经历有关,倪元璐和黄道周等人是天启二年的同榜进士,主考官是袁可立,所以他们拜在袁可立的门下。而刘理顺却是袁可立早年被万历皇帝贬谪回家时收的学生,受袁可立教诲尤多。

而且刘理顺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直到崇祯七年才被朱由检钦点为状元,其时已经五十多岁。如此年纪考中状元,刘理顺的阅历见识远比那些年轻人多得多,而且刘理顺对恩师袁可立至孝,李景对他自是关照,准备日后让刘理顺接任陈大虎的江浙总督的职务。

而倪元璐和黄道周等人平时的工夫都用在研究学问和学习书法以及绘画上面,其中倪元璐精于书画,黄道周擅长书法,尤其黄道周的书法,可以说冠绝当时。另外,黄道周还是一代儒学大师。

李景虽然欣赏二人的书画技艺,却不会因为欣赏两人的书画就任用他俩担任要职,倪元璐被挂了起来,黄道周也没安排实权职务,而是让他到国子监做孔贞运的副手,担任国子监司业,等孔贞运退休,就准备让黄道周接任国子监祭酒。

在李景看来,黄道周这样的人就是研究学问的,就应该把他安排到他研究学问的地方去做事,让他担任地方官或者担任实务部门的主官都是埋没人才。

翻看了一会儿名册,李景又敲定两个人打算外放出去。

李景刚收好名册,一名侍卫进来禀报艾儒略求见。

听闻艾儒略求见,李景不由有些奇怪,不知艾儒略找自己有什么事情。

李景正准备跟高奇商量军事方面的事情,本不想这个时候被人打扰,不过考虑到艾儒略这段时间一直在科学院帮着做翻译工作,不光要做那些科学家的说话翻译,还要帮着翻译著作,可以说十分地辛苦。因此,李景略一思忖,还是让侍卫把艾儒略请了进来。

艾儒略进了签押房,急忙向李景行礼。

李景笑着摆摆手,招呼艾儒略就座,然后命人给艾儒略倒茶。

待艾儒略坐定,李景笑道:“艾儒略先生今日怎么有暇来我这里?”

艾儒略也不客气,直接说道:“总理大人,有件事想求您帮个忙。”

“哦?要我帮忙?没问题,只要我能做到,一定帮忙。”李景笑道。

艾儒略忙道:“多谢总理大人,这件事也只有您才能帮得上忙。”

“说来听听。”李景微笑道。

艾儒略道:“是这样,我们天主教在东瀛的教徒遭到东瀛幕府政权的迫害,教众们忍无可忍之下起兵跟幕府对抗,不过幕府军力实在太强,教众们寡不敌众,现在被围困在岛原城内,我希望总理大人能给东瀛的幕府将军写封信,让他们停止镇压和迫害我们天主教徒。”

李景闻言不由一怔,沉吟了下说道:“艾儒略先生,你说的是倭国岛原和天草发生的那场叛乱吧?”

艾儒略闻言一惊:“总理大人,您知道东……倭国发生的那场叛乱?”

李景笑了笑:“略知一二。”

“您怎么知道?”艾儒略惊道。

李景笑笑不语。

李景裁撤锦衣卫和东厂以后,成立安全警戒司,安全警戒司下设两个部门,一个是国家情报局,一个是***局,这两个部门的名字并不为普通老百姓所知,至于这两个部门具体是做什么事情的知道的人就更少,像艾儒略这样的传教士自然更不可能知道。

这两个部门当中,安全局负责打探国内的情报事宜,情报局负责打探国外的情报事宜。当然,情报局现在的任务主要是刺探大明周边那些李景准备用兵的国家和地区的情报。

在李景要用兵的国家当中自然少不了倭国,而且倭国属于李景要重点打击的对象。

李景要攻打倭国自是为了报复后世倭国对华发动的侵略战争,不过到了李景现在的层面考虑问题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激进,李景现在对占领倭国并无多大兴趣,也不想把倭国的人斩尽杀绝,李景只想把倭国的财富掠夺一空,让倭国只能仰仗大明的鼻息生存。

但是对倭国用兵不是一拍脑袋说干就能干的,要量力而行,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大明现有的经济状况,现在还不到对倭国用兵的时候,尤其对倭国的状况不了解的情况下更不能轻易出兵。

而要了解倭国的情况,自然要派情报人员亲自到倭国进行收集,因此情报局成立以后,李景便让马五往倭国派了一批情报人员,以经商的名义潜入倭国打探情报。

当时大明海商主要集中在长崎和平户岛等地,郑芝龙年轻时就在长崎和平户经商,后来还娶了平户侯家臣的女儿,也就是郑森的母亲。

郑芝龙发达以后,势力遍及东南海域,各国商船都要看郑芝龙的脸色行事,倭国也不例外,大明海商在郑芝龙的庇护下,在长崎和平户等地如鱼得水。即便是倭国开始闭关锁国,也没有断绝跟大明海商的贸易。

而岛原城在长崎东南的岛原半岛,百草城位于岛原半岛南面的百草半岛,大明海商到长崎进行贸易时也会到这两个地方,而情报局的探子当然就随着商人到这两处去刺探情报。

李景对情报局探子的要求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情报,只要有价值就要收集,有些情报可能看似无用,其实有很大的用处。

因此情报局的探子基本上是什么样的信息都会进行收集,然后送回京城由上面进行分析整理。李景就是这样得知岛原城和百草城两地的情况的。

实际上岛原和百草爆发叛乱的原因很复杂,仔细追究的话,应该追溯到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来到倭国的时候。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来到倭国以后,同时把天主教的教义传到了倭国,跟大明不同,天主教在大明传播推广的非常困难,可是在倭国却很快传播开来,几十年间,倭国信仰天主教的教众便达到十余万人。

等到德川家康开创江户幕府,看到天主教势力越来越大,感觉受到了威胁,于是便下令禁教。当时岛原半岛由松仓重政任藩主,松仓重政对天主教徒实行残酷而血腥的镇压。崇祯三年松仓重政死后,其子松仓胜家继任藩主,松仓胜家比他的父亲更为残暴。

而岛原半岛的近邻,天草岛所属的唐津藩,天主教徒同样受到非人的待遇。崇祯七年以后,岛原半岛和百草半岛连续数年出现天灾,两地百姓在两藩地统治下本就民不聊生,适逢灾年,百姓走投无路,在天主教教徒百草四郎的领导下开始起兵造反。在天草四郎的领导下,叛军迅速占领岛原半岛南部的原城,在城上竖立起十字架,挂上画有十字架和圣像的旗帜。据统计,参加叛乱的岛原、天草农民共三万七千余人,其中有战斗力的为一万三千余人。

!^!一更。…… by:07|13766192 ……>;

第六百六十章 被困孤城

第六百六十章 被困孤城

第六百六十章 被困孤城

幕府接到岛原、天草农民叛乱的消息之后,急派板仓重昌为幕府专使,赴九州岛镇压叛军。{}。{c}{c}板仓重昌到达九州岛以后,连续对叛军发动两次进攻均告失败。随后幕府再派松平信纲前往九州督战。

而板仓重昌得知这个消息,觉得幕府对他不信任。在松平信纲到达九州之前,对原城叛军发动了进攻。

实际上当时幕府军的实力远在叛军之上,人数也远比叛军为多,不过参加叛乱的百姓大多数是天主教教徒,这些人万众一心,视死如归,幕府军虽然实力远胜叛军,但是急切之间非但没有攻下原城,反而在叛军的奋力反击中遭到重创,板仓重昌所部损失三千九百余人,板仓重昌本人也在此战中战死。

松平信纲到达九州后,吸取板仓重昌的失败教训,改变战术,围而不攻,企图等待城中粮尽,让叛军自动瓦解。

在松平信纲围困原城的时候,还曾向荷兰人求助,意图借助荷兰人的火炮摧毁原城的城防。

(注:荷兰是倭国施行闭关锁国政策之后,唯一跟倭国保持贸易往来的西方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因为在倭国传教不是被杀就是被驱逐,已然断绝了贸易往来。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说起来还是因为宗教的原因。葡萄牙和西班牙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而荷兰却不是,教会的命令在荷兰根本不好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跟教会学说持不同意见的科学家到荷兰居住的原因。

当时荷兰跟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两系交恶,为了垄断倭国的贸易,荷兰向倭国保证不在倭国传播基督教,而葡萄牙和西班牙因为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不可能答应停止在倭国传播基督教。于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被倭国驱逐,只剩下荷兰跟倭国保持贸易往来。)

在倭国想来,荷兰人跟倭国之间有贸易往来,出点火炮帮助平叛不过是举手之劳,不过倭国人不知道的是,数月前荷兰人在台湾占据的城堡被大明军队占领,随后荷兰舰队被郑芝龙舰队歼灭,此时荷兰人自顾不暇哪里还有能力帮助倭国平叛?

没有荷兰人的利炮相助,倭国仅靠围困手段,一时半会儿自然拿不下原城的叛军,期间幕府军试探着攻了几次城,均被叛军击退。

不过原城叛军困于孤城,被幕府军团团包围,突围却是无望。

岛原城发生的这场叛乱李景早已得知,本来李景是想趁着倭国这场叛乱从中渔利的,可惜大明当时正在吕宋用兵,国内更是各种事情一堆,李景实在没有精力东顾,另外也实在是无钱出兵,因此李景考虑再三,最终放弃这次机会。

由于这个时候通讯不便,情报人员随商船往来于大明和倭国之间来回一次至少要三四个月,几个月前情报人员就分析说叛军可能坚持不了多久。

而最后一次情报人员送回情报是上个月的事情,当时李景正在山东处理孔胤植贪墨赈灾之粮,却是没有看到最后一份情报。

等回京以后,李景也没在意那份情报,毕竟过了这么久,李景以为原城的叛军早就被幕府军消灭了,不想艾儒略居然告诉他原城的叛军还在抵抗。

对于幕府军到现在还没有攻下原城,李景实在有些难以置信,围了这么久居然还没打下来,这幕府军的战斗力得有多差啊!

想了想,李景问道:“艾儒略先生,不知你收到的这个消息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如果时间太久的话,恐怕原城已经被攻破了,我就算想帮也帮不了你。”

艾儒略忙道:“这个消息是上个月的事情,上个月有人从长崎回来说,幕府军又开始调兵,准备一举拿下原城。”

李景点点头,从时间上看,应该跟情报人员上次送信回来的时间差不多,只不过,情报局的人是快马往回送信,而艾儒略得到这个消息却不知几经辗转,因此现在才来求自己。

沉吟了一下,李景说道:“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也不知道现在还来不来得及。不过既然是艾儒略先生相求,我总得帮你这个忙。

但是我觉得我给倭国的幕府将军德川家光写信怕无济于事,我先不说原城那些天主教徒能否坚持到我的信送达德川家光的手中,就算能及时送到,德川家光也不会因为我一封信就取消禁教的命令,更不会放过那些叛军。

所以,要想救那些天主教徒,必须动用武力才行。可是你知道大明刚发生蝗灾,国力大损,根本无力调动大军渡海赴倭作战,我只能派一支小部队前去。而且还不能以大明的名义出兵,要以天主教的名义出兵。”

艾儒略忙道:“总理大人所言极是,一切就按总理大人说的办。”

李景笑了笑道:“这样吧,我再派一些葡萄牙士兵跟着我们的军队一起赴倭,这样看起来更像一些。”

“葡萄牙士兵?总理大人怎么能指挥葡萄牙士兵?”艾儒略闻言不由大奇。

李景笑道:“呵呵,这些士兵是被郑芝龙俘虏的,后来被我们大明官军所救。这段时间他们吃大明的,穿大明的,用大明的,也是时候帮大明做些事情了,说起来,这也是帮他们自己的国家做事。”

“哦。原来是这样。”艾儒略轻轻点了点头。

顿了顿,李景忽然正色道:“不过有一点我得提醒你,你不要以为那些天主教徒抵抗了幕府军好几个月,就觉得他们的领导人懂得领兵打仗,我可以告诉你,这个人就是个军事白痴,如果我们的人能救出他们的话,得让这些人听我们的人指挥,否则最终大家还是死路一条。”

“总理大人何以断言教众首领是个军事白痴?”艾儒略闻言奇道。

李景笑了笑道:“那个教众首领叫天草四郎,今年十六岁,本名益田时贞,父亲益田好次是小西行长的家臣,益田时贞小时候被过继给天草甚兵卫,改名为天草时贞。

天草时贞从小接受天主教思想,在民众中宣传天地本同根,万物是一体,其间并无尊卑之别的教义,被教民奉为天童。

天草时贞之所以能成为叛……义军首领,就是因为他有天童这个名声。要说起打仗,他根本什么都不懂。

如果懂得军事,就应该看清幕府军的实力远在义军之上,在占领原城之后,就该将城里的物资掠走遁入山林之中,然后依托地利与幕府军周旋,即使打不过也可随时隐入山林。

可是这小子却坐守原城,想凭借坚城据守。他把幕府军当成什么了?不过也难怪,幕府军原来的统帅也是个蠢材,居然亲自带兵攻打坚城,那是嫌死得不够快了。

其实,如果幕府军物粮食充足的话,对付坐守孤城的敌军根本不需要攻城,只要把城包围,等城里的粮食吃光了,里面的人自己就饿死了,根本无需动手。很显然,倭国幕府军后来的统帅采取的就是这个办法。不然的话,原城的守军不可能坚持这么久。

只是一味地围城也非上策,因为这样做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大,毕竟那么多人要吃饭,围困的时间越久,消耗的粮食越多。而且还要看城里的粮食是否充足,要是城里的粮食充足,还不定谁耗得过谁。

想必幕府军就是坚持不下去了,这才从别处调兵,准备对原城发动强攻。

所以幕府军的首领虽然对策没错,但是只知墨守成规,不懂变通,这人显然也是名庸才。”

艾儒略闻言不由目瞪口呆,实在是想不明白李景为何对倭国的事情这样清楚,居然连教众首领和幕府将军的情况都掌握的如此详细。

至于倭国幕府军和义军的首领被李景贬的一无是处,艾儒略却是没有在意。

毕竟艾儒略在大明多年,大明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艾儒略知道自打李景主政以后,大明对外作战再未吃过一次败仗,虽说那些战役都不是李景亲自指挥的,但是作为大明的最高军事统帅,李景必然深通军事,想必每一场战役都离不开李景的影子,他说倭国两军的首领不会打仗,想必是不会错的。

艾儒略正惊疑间,便听李景接道:“我这次派去倭国救人的部队,都是大明最精锐的士兵,我不可能把如此精锐的士兵交给一个军事白痴去指挥,所以,你要想让这些人活命,就得想办法让他们听从我的人指挥。”

艾儒略沉吟了一下道:“总理大人刚才说出兵是以教会的名义,那就让您的部队跟那些教徒们说他们是神派过去拯救信徒的,以神的名义,这些人一定会听从您的部下指挥的。”

“呵呵,你最好还是安排个人随我的部队一同前去,到时好跟他们接洽。”李景笑道。

艾儒略连忙点头。

李景笑道:“事不宜迟,我要安排人手了,你这边也要马上准备。”

“好的,那我就不打扰总理大人了。”艾儒略急忙站起身道。李景笑着点了点头。将艾儒略送出签押房,李景命小九马上将小五找来。

!^!一更。…… by:07|13782198 ……>;

第六百六十一章 检阅部队

第六百六十一章 检阅部队

第六百六十一章 检阅部队

这次出兵倭国人数不能太多,多了后勤补给承受不住,最多只能派几百人过去,而几百人的部队要想把叛军从十余万幕府军的包围中救出来,那非突击队不可。{}。{c}{c}

至于派遣葡萄牙的俘虏到倭国打仗只不过是做个样子,这些西方人一个个长得人高马大,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样倭国人就会认为是西方国家派人把叛军救了出来。

现在大明还不到跟倭国正式开战的时候,李景并不想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让西方人吸引倭国人的注意力,大明便可躲在后面慢慢进行布置。

不过前提是这几百人要在倭国站稳脚跟才行,也就是说首先要在倭国选好落足点

这个落足点必须在山区之中,依托山区,就可以与幕府军进行长期周旋,而且这个落足点还要临海,临海是为了能从海上为突击队运送补给。

岛原半岛四面临海,中部是云仙岳,地形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现在要考虑的便是依托云仙岳往哪个方向发展。

从书柜里找出情报人员送的资料,李景慢慢看了起来。

李景正看得入神,忽听门口有人笑道:“呵呵,大帅又研究什么呢?”

李景闻听,抬头一看却是高奇,将手中资料往桌案前轻轻一推,李景起身笑道:“有事要跟你商议,来,过来坐。”

高奇笑着走到李景身边坐下:“什么事这么急?”

“我准备对河套地区用兵。”李景正色道。

“现在对河套地区用兵?我明年今年的粮食可不太宽裕啊!”高奇闻言一怔,急忙劝谏道。

李景点点头:“正因为粮食不宽裕,才要对河套用兵。”

随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