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大丈夫-第2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哥,你以为这里有金山银山啊,还一车一车的往回拉?我跟你说,这两年朝廷在西北用兵,亏空了老大一个窟窿。所以大帅才决定这里暂缓用兵,全力经营地方,你没听说卢督帅现在兼着青海布政使么?”那少年笑道。
原来,卢象升将朵甘地区完全收回以后,李景决定在朵甘地区成立行省,改朵甘都司为青海承宣布政使司,即青海行省,卢象升兼任青海布政使。
那老兵点点头:“这个倒是听说过,不过这里不是朵甘都司么?咋又改为行省了呢?”
那少年笑道:“这是为了更好的治理地方,布政使司么,那就是专‘门’管地方行政的。”
那老兵哦了一声,随即接道:“咱不懂那些职务都是干啥的,不过这里以前是朵甘都司,为啥改名叫青海呢。”
那少年笑笑道:“这里古时称西戎,汉朝时称西羌,西汉后期曾在青海湖北岸设置西海郡。青海这个名字起源于五胡‘乱’华时期,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
那老兵闻言连连点头:“小兄弟,你懂得真多。对了,我看你手里经常拿着书,这些都是从书里学来的么?”
那少年笑着点头。
那老兵笑道:“等我儿子长大了,一定让他读书,可不能像他老子一样啥都不懂。”
这时,旁边一名老兵接口说道:“小兄弟,你今年多大?你这年纪既读过书,跑来当兵实在是太可惜了,是不是家里没钱供你读书了?”
那少年笑着摇摇头:“我想当兵打仗,可是当了兵以后,却把我安排到后勤部队。”
“小兄弟,你读过书,识得字,以后肯定能出人头地。你看咱们大明的高级将领,好多都是二十多岁不到三十,你只要肯努力,早晚也能当将军。”那老兵笑道。
“当将军?怕是难喽。”那少年笑道。
“小兄弟,别泄气,你以后好生训练,争取转到作战部队,到时立了功,就能升职,凭你的年龄,日后就算当不了将军,当个营总啥的肯定没问题。”那老兵笑道。
那少年笑道:“那就借老哥吉言了。”
那老兵笑道:“咱们说了这半天,还不知小兄弟你姓什么,以后你要是升了官儿,哥哥们要是找你帮忙,可怎么找你?”
那少年笑道:“我姓李,叫李安国。兄弟以后要是升了官,一定忘不了诸位哥哥。”
几名老兵闻言笑道:“那哥哥们就先谢谢兄弟了。”
李安国笑着摇了摇头。
这少年正是李景的长子。
李安国一年前来到卢象升的军中,当时卢象升见了不由大惊失‘色’,以为李安国是偷跑出来的,急忙询问发生了何事。
而李安国说他乃是得了李景的允许,卢象升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最后派人进京询问,方知真的是经过李景的同意。只不过李安国并非从京城而来,而是从河南转道过来的。
至于李安国到河南的原因,卢象升倒是有所耳闻,起因是陈大虎的父亲陈老汉生病,李景派儿子到南京代他探视,不过陈老汉终于没‘挺’过去,于是李安国又代父将陈老汉的灵柩运回山西壶关县陈庄故里。
在陈庄,李安国代父守了四十九天孝以后,便孤身赶往西北军中,因此并未携带李景的手信。
得知原委之后,卢象升一下子犯了难,这可是李景的儿子,而且是长子,日后是要接替李景的位置的,他来自己的军中历练,自己给他安排个什么职务好呢?
为了李安国的安全着想,自然是让李安国给自己当个亲兵,可是给自己当亲兵定非李景所愿。
李景既然让儿子来到军中,自然是想磨砺一下他,给自己当亲兵还磨砺个屁!
可是不给自己当亲兵,可怎么安排,总不能让李安国到前线打仗吧?
要是李安国在打仗时有个三差二错,自己可怎么跟李景‘交’代啊!
卢象升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把李安国安排到后勤部队,后勤部队没有打仗任务,这就不用整日提心吊胆了。
本来卢象升还准备给李安国安排个小头头儿之类的职务,可是李安国说什么也不同意,说一定要从小兵干起,而且表明,如果没有立功,绝不升迁。对此卢象升只有苦笑,在后勤部队当兵想要立功怕是千难万难,尤其李安国的身份在那放着,卢象升又怎敢把他派出去执行补给任务,这种情况下,更难立功了。不过这样也好,李安国要是一直无法立功,到时不免要打退堂鼓,那时自己就可以把这个活祖宗送回京城了。……6211324160425099908+dliineda+709……>;
第七百一十章 改土归流
只是卢象升万没想到李安国居然真的在后勤部队踏踏实实地干了起来,而且一干就是一年。。访问:щщщ。 。
见李安国如此踏实肯干,卢象升实在想不明白李景是如何教育儿子的。
这孩子不过十六七岁,生在李景那样的家庭,不说纨绔嚣张,至少也该有高官子弟的富贵气息,可是李安国跟那些普通士兵相比,除了多了几分儒雅之气,几乎跟普通士兵无异。而且李安国跟那些士兵一样能吃苦耐劳,那些苦活儿累活儿干起来从无怨言。
据卢象升暗中派去保护李安国的‘侍’卫回报,李安国跟那些士兵关系还搞得极好,整日称兄道弟,完全融入到士兵当中。
另外李安国从不居功,有什么嘉奖封赏都让给别人,李安国所在部队的士兵对这个十六七岁的孩子都是喜欢之至。
至此,卢象升终于改变了原来对李安国的看法,同时也明白李景安排儿子到军队是真的想磨砺儿子。
到这个时候,卢象升自然不能再像以前保护金丝雀那样对待李安国,如果将来李景问起儿子都在部队干了些什么事,自己说一直保护在后勤部,哪里都没让他去,那就违背了李景磨砺儿子的本意。
因此,李安国这次要求随部队给黄得功运送补给时,卢象升便欣然同意。
同时,卢象升决定,等李安国回来,便授予他地方官职。
实际上卢象升也明白,李安国既然要接李景的班儿,那么李景肯定不会让他在军队干太久。要是李景想让儿子在部队中发展,就不会把李安国送到自己这里,而是把李安国送到曹文诏处。
曹文诏不用说了,这些年李景麾下诸将他打的仗最多,部下升官的速度最快,而且李景的义子李定国乃是曹文诏的副手,李安国到曹文诏那里,两人必定照顾有加,估计数年间便会把李安国提拔起来。
就算不把李安国送到曹文诏处,也应该送到高奇那里,高奇现在正在征讨西南诸国,李安国到了那里,只要参加几次战役,高奇便会把他提拔起来。
可是李景把儿子送到自己麾下,那自是不想让儿子在军中发展,而是准备让儿子学习处理政务,而处理政务自然要从基层做起。
只有在基层干过,以后才能知道如何管理基层官员,同时不会被基层官员愚‘弄’,这一点只要看李景的履历就能明白。
李景从一个小山村开始经营,然后经营一个县,再然后是一个府。如果不是皇太极围攻北京,李景可能还会在山西经营一段时间。
不过这已经足够了,能把平阳府治理成那样,治理整个山西显然也没有问题。
正因为李景非常熟悉地方事务,所以地方官想糊‘弄’李景是非常困难的。
同样的道理,李安国要想日后不想被人糊‘弄’,也得从基层干起,然后一步步往上晋升,这样既拥有从政经验,又积累了资本。
当然,军职还是要给李安国保留的,非但要保留,而且要快速给他晋升。
现在李安国在军中已经当了一年的普通士兵,有这一年的经历,大家对给李安国已经认可,这时提拔他为低级军官,同僚们自然不会有异议,想必李景也会同意。而提拔为军官以后,再晋升就容易的多,也快速的多,几个军功下来,军衔就能提上来。
有军职又懂得处理政务,这样才能掌握住政权。
对于李安国来说,提升军职不难,难的是给李安国安排在什么地方任职。
如果把李安国安排在内地任职,由于李安国的年龄还小,并没有适合他的职务,而放在朵甘地区就没那些问题了。
虽然朵甘地区朝廷当年也设置了军事和行政机构,可是这些机构多年前便已废弃。
当初朱元璋设置朵甘都司时,为了便于管理,朱元璋在这里共设有一个卫,两个法王,三个宣慰使司,五个招讨司,四个万户府,十六个千户所。
一卫即陇答卫指挥使司。
二法王即赞善王封地和护教王封地。
三个宣慰使司为朵甘思宣慰使司和董卜韩胡宣慰使司以及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使司。
五个招讨司分别为朵甘思招讨司、杂甘陇答招讨司、朵甘仓溏招讨司、杂甘丹招讨司、磨儿勘招讨司。
四个万户府分别为沙儿可万户府,乃竹万户府,罗思端万户府,答思麻万户府。
十六个千户所分别为朵儿干思千户所、剌宗千户所、索里加千户所、长河西千户所、多人三孙千户所、加八千户所、兆日千户所、纳竹千户所、伦答千户所、果由千户所、沙里可哈忽的千户所、撒里土儿千户所、参人郎千户所、剌错牙千户所、泄里坝千户所、润则鲁孙千户所。
这些治所的军政主官大多为‘蒙’元投降大明的各部落首领或各族的土司担任,大明朝廷只委派官员协助管理,就是说基层的军权,尤其是那十六个千户所的军队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在大明的手中。朝廷想掌控这一地区,只能靠国家的军事力量强大进行威慑。
但是随着大明国家的实力下降,军事力量衰弱,外族频频入侵,大明对这里逐渐失去控制力,等到瓦剌和鞑靼崛起,朵甘地区被‘蒙’古人占领,原来归属于大明的那些部落首领和各族土司纷纷背弃了大明,或自立,或投降。
大明朝廷眼见无法收回这些地区,最终无奈放弃,并且撤销了朵甘都指挥使司,直到最近两年李景派兵将朵甘地区收复。
不过李景认为沿用以前的军事和行政机构,一是有后患,二来也不利于管理。因此,李景思之再三,决定取消土官制度,仿照大明其他行省成立青海承宣布政使司,在布政使司下面设置府州县三级地方官府衙‘门’,也就是用流官管理地方。
另外,李景认为朵甘地区以前划分的辖区非常的不合理,含有后世的西藏和四川以及青海各一部分地区,地形十分复杂,从西宁卫到南端的原朵甘思宣慰使司,最好走的道路是从四川的境内绕过去,这非常不利于青海布政使司对这一地区进行管理。李景准备等乌思藏地区收复以后,重新对这一地区进行行政区划,按照便于管理的原则,将朵甘地区打散拆分。
因为涉及到以后重新进行行政区划,因此朵甘地区很多地方暂时并未设置地方官府,眼下还处于军管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交’接的时候的方便,避免各行省为争夺地盘扯皮。
也就是说,现在卢象升作为该地区最高军事主官和最高行政长官拥有极大的话语权,临时任命一名管理地方的官员非常容易。
卢象升打算安排李安国在这里出任地方官,这里现在就像是一张白纸,李安国随便做些什么事情就能出成绩,有了成绩,以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提拔了。
李安国其实不知道在护送后勤物资的部队当中有卢象升秘密安排保护李安国的护卫,而且这些护卫还带着卢象升写的手令,到了地头以后,就会对李安国进行任命。
后勤部队一路南行,走了十余日,终于抵达原朵甘思宣慰使司所辖境内(现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以及阿坝县一带)。相比其他地区,这里的地势算低的,尤其中西部地区乃是盆地,条件比别处强得多,黄得功的大军便驻扎在这里。
黄得功部等这批物资补给已经很长时间了,由于周边地区已经被他清剿的差不多了,再要出击,就要进入乌思藏地区,那可是真正的高原作战,每出动一次,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
虽然卢象升让黄得功暂时停止军事行动,不过黄得功却没有完全听命,黄得功每隔两三个月就会出动一次,对乌思藏地区进行扫‘荡’。
黄得功心里是很明白的,虽然朝廷现在无力收复乌思藏地区,可是他不能闲着,他现在每出动一次,以后朝廷收复乌思藏地区的时候,负担就会轻一分。因为乌思藏地区的地势实在太高,气候条件太过恶劣,士兵不经过训练根本无法在高原地区作战。
训练一支这样的部队,然后将乌思藏地区平定,肯定要‘花’一大笔钱。也就是说黄得功现在每平定一个地区,就会为朝廷日后节省一笔开销。而黄得功的部队在这里已经打了近三年的仗,士兵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和地形,如果重新转为朝廷军,就为朝廷节省了一大笔钱。同时,黄得功多立一些功劳就可抵消以前的错误,还能为部下回归朝廷以后争取更多的待遇。不过黄得功也不会让麾下的兄弟们去高原地区跟那些藏人动刀子玩命儿,每当武器弹‘药’消耗的差不多了就撤军,然后再跟卢象升讨要一批,等卢象升的补给运来,他的部队也修整的差不多了,然后再出兵扫‘荡’乌思藏地区。这么不停地折腾,乌思藏和朵甘‘交’界地区的藏人基本上被黄得功收拾光了。……50581+dsuaahhh+25471979……>;
第七百一十一章 分兵的目的
这一日,黄得功正和高杰,刘泽清两人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向,亲兵匆匆跑来回报,卢象升的信使求见。。 更新好快。
这两年每过一段时间,卢象升都会派信使过来,或者询问黄得功有什么需要,或者是通知他官军下一步的动向。
由于常年打‘交’道,黄得功等人跟信使已经非常熟悉,包括亲兵都认识这位信使。基本上信使来了直接就领进黄得功的营帐,根本不必通报。
可是这次非但要通报,反而如此郑重其事,令黄得功等人不免有些错愕。
不过黄得功马上回过神来,急忙命亲兵把信使带进来。
过了一会儿,信使随亲兵进来,见了黄得功等人,那信使躬身抱拳道:“卑职参见三位将军。”
黄得功笑道:“不必客气,你一路辛苦,来,请坐。”
随即吩咐亲兵给信使上茶。
那信使道了声谢,从怀里取出一份信递给黄得功道:“黄将军,这是督帅的军令。”
黄得功和高杰以及刘泽清闻言不由又是一怔,卢象升跟他们并无从属关系,大家只是协同作战,怎么给他们发来军令?
猛然间三人面‘色’都是一喜,卢象升是南军的大都督,李景让他统筹指挥西部战事,现在卢象升给他们发来军令,就意味着朝廷已经把三人纳入到南军的麾下。
进入南军序列看似意义不大,实际上却大不相同。
别看黄得功是将军衔,高杰和刘泽清也是副将暂代将军之职,享受将军的级别待遇,但是从职务来说,这几人基本上就算到头了。
因为他们是地方部队,地方部队的将领升到最后就是行省将军。
如果还想晋升,得进入做战部队才行,也就是进入六大军区,即曹文诏的北军,洪承畴的西军,卢象升的南军,孙猛的东军以及孙传庭的海军还有陈国柱的卫戍军区。
这六大军区各有一位大都督,两位副都督,以及若干名将军,两位副都督及各位将军虽然跟地方将军是一个级别,但是只有这些人才有机会担任大都督府下设的四部部长,甚至入主大都督府。
因为李景实行新的军制以后规定,大都督和大都督府下设的四部以及兵部尚书和‘侍’郎,必须从有作战经验的将领中擢升。说白了,这些部‘门’都是管打仗的,既然管打仗,那这些要职必须由有作战经验的人担任。
而地方部队在国家彻底稳定以后,将会逐步取消转为治安部队,不再承担作战任务,职能跟后世的警察和武警部队差不多。
虽然这些年地方部队也经常打仗,不过随着国家局势稳定,地方部队打仗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李景现在就做出这样的规定虽然对这些地方将领不公平,但是为了给以后立规矩,李景只能让这些人受些委屈。
当然,地方将领并不是完全没有晋升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从地方部队调到做战部队。
正常来说,这样的机会并不多。不过大明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收复,有的地方正在用兵,而大明可用于作战的兵力并不多。
当初李景见大明的官军素质低下,很多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于是下令裁军,军中的老弱残兵裁撤以后,大明的兵力只剩下五十多万,后来李景下令征兵,招募了四五十万人,大明的兵力达到了一百多万。
一百多万部队看似不少,可是大明有十多个省,每省分散几万驻军以后,剩下的兵力曹文诏的北军有十来万部队,孙猛攻取吕宋带了十万部队,高奇攻占缅甸,老挝和安南又带了近十万人,陈国柱的卫戍部队近五万人,孙传庭的海军大约有四万多人,洪承畴和卢象升的部队各有四万多人。
可以说洪承畴和卢象升的部队是最少的,因此在对西部和西北用兵的时候,李景让洪承畴和卢象升协同作战,以弥补两部兵力不足的问题。
可是占领朵甘地区和土默特地区以后,两人便开始独立作战,洪承畴负责吐鲁番和亦力把里等地,卢象升负责乌思藏地区,这时两人的兵力便明显不足。
于是卢象升向李景提出把黄得功等人的部队并入南军。
黄得功等部以叛军的名义配合卢象升攻取朵甘和乌思藏地区已近三年,李景考虑到不能让他们永远背着反叛的名声为大明征战,因此便同意了卢象升的要求,当然在收复乌思藏地区以前,还是要打着叛军的旗号,这样便于做事。
黄得功现在接到的军令本应该由军政部发出,不过由于高奇正在缅甸统兵作战,因此李景让卢象升以军政部的名义给黄得功下令。
黄得功和高杰还有刘泽清看完卢象升的手令之后,尽皆大喜,有了这道手令,就意味着他们以后不再是叛军了,虽然以前大明也没把他们当成叛军,可毕竟没有名分。
见三人高兴,那信使又取出三封信‘交’给三人道:“这是督帅写给三位将军的信。”
黄得功等人急忙接过打开仔细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黄得功沉‘吟’道:“督帅让我们分兵各负责一方,对此我等绝无异议,只是这样一来,补给起来就麻烦了。”
那信使道:“黄将军放心,督帅已经安排好了,以后会为三位将军各自配备一支补给部队,所以补给问题将军不必担心。”
黄得功点点头:“既然如此,那我等谨遵督帅所命。”
说完,黄得功转头对高杰和刘泽清道:“高兄弟,刘兄弟,虽然督帅没有‘交’代让咱们何时分兵,不过此事宜早不宜迟,正好这次补给已经送来,我看咱们就分兵吧。”
高杰和刘泽清闻言点头道:“黄兄所言极是,那我俩就率本部人马到督帅指定的地区驻防了。”
冲信使拱了拱手,高杰接道:“本来还想请你喝一顿来着,不过督帅有令,我们可不能耽误了,这样吧,这顿酒先欠着,等改日有机会,一定给你补上。”
那信使笑了笑道:“将军如此厚爱,卑职如何敢当?”
高杰笑道:“咱们打‘交’道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客气话就不说了,兄弟,我们这就清点兵马物资,咱们后会有期。”
那信使抱拳道:“卑职恭祝两位将军高升。”
高杰和刘泽清大笑,冲黄得功抱了抱拳,起身出了黄得功的军帐。
看着两人的背影,黄得功微笑着摇了摇头:“这两人这些年一直屈居我下,现在终于不用再听我的命令了。”
那信使笑道:“难怪他俩这么急着赴任。”
摇摇头,那信使接道:“可惜他们并不知道督帅调他们离开的目的。”
“哦?”黄得功闻言不由一怔。
那信使笑了笑,又从怀中取出一封信‘交’给黄得功,然后郑重道:“卢督帅有令,将军看完此信务必销毁。”
见信使神‘色’凝重,黄得功疑‘惑’地接过信打开认真看了起来,看了一会儿,黄得功猛地吸了口气:“什么?大……在这里?”
那信使重重点了点头,摆手示意黄得功继续看信。
黄得功匆匆将信看完,急命亲兵取来一个铜盆,然后当着信使的面将信烧毁。
想了想,黄得功命亲兵出去守住房‘门’,不得允许任何人不得放入。
待亲兵出去,那信使接道:“黄将军,你现在明白卢督帅将高将军和刘将军调走的用意了么?”
黄得功抱了抱拳道:“请尊使给卢督帅带个话,就说黄某‘蒙’督帅信任,必定不负督帅所托。”
那信使说道:“卢督帅说了,黄将军为人忠义,如果连黄将军都不能信任,那这世上恐怕就没人可以相信了。”
黄得功闻言轻轻叹了口气,起身冲北重重抱了抱拳。
待黄得功重新就座,那信使接道:“黄将军,大公子身份贵重,万不能出任何事情,因此公子的身份务须保密。”
黄得功连连点头:“我明白,只是不知大公子何时回去?”
那信使叹了口气道:“谁知道呢?大帅要磨砺大公子,看督帅的架势,是想尽快将大公子提携起来,因此给大公子委派了这个差事。卑职琢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