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大丈夫-第2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是暴利,我觉得税率应该再高一些。
如果咱们把涉及到民用的行业的税率降低一些,必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从事民用行业。虽然降低税率会减少一部分税收,但是只要能让更多的人参与经商,赋税不光不会减少,还会大幅增加。
至于非民用行业由于是暴利,就算税率再高也有人愿意干,因此这些行业的税率可以大幅提高。”
李景闻听连连点头:“你这个想法是对的,不过修改税率不是小事,一定要尽可能想的周全,这样,你派人下去对各个行业认真调查一下,把所有涉及到民用的行业都罗列出来,还有那些非民用的行业也罗列清楚。
然后你找沈继先,他是大明商会的会长,各行各业的利润是多少他一清二楚,你得出准确的数字以后,就可以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税率了。”
“是!我马上让人进行调查。”杨柳风道。李景笑着点了点头,然后看向虞乐亭道:“俊扬,这些年慎行一直帮我岳父管理户部,对刑部的事情不大上心,如今你接手刑部,给你个任务,彻查大明历年来的冤假错案。包括以前的阉党案和东林党案,都要重新调查。俊扬,我希望你能做到公平,公正,不要掺杂‘私’心杂念,更不要被别人的想法左右,你能做到么?”虞乐亭闻言忙道:“大帅放心,乐亭必不辱使命。”……50581+dsuaahhh+25665268……>;
第七百一十九章 革除捕快之弊
李景点点头,看了看高奇郑重说道:“还有一件事,这件事需要兵部配合。…”
“大帅请说,兄弟必定全力配合。”高奇忙道。
李景接道:“这件事是关于衙役的,我们都知道各地的衙役是地方官府自行从民间招募的,这些人大多未经训练,素质可以说是良莠不齐,尤其那些捕快,更是打着官府的旗号,敲诈勒索,欺男霸‘女’,可以说是无恶不作,比之真正的恶徒有过之而无不及,老百姓深受其苦。”
说着李景从桌上取出一叠材料抖了抖,然后接道:“这上面记录的都是各地捕快作恶的事例,是民情署报上来的。好家伙,触目惊心啊!你们看看。”
说完,转身将材料‘交’给苏衡,苏衡接过给众人每人分了几份。
众人接过认真看了起来,看完之后均是默然。
等大家看完,李景轻轻叹了口气道:“这些还只是今年发生的,以前这样的事情更多,至于老百姓畏惧捕快,不敢上告的案子恐怕更是无以计数。”
轻轻摇了摇头,李景接道:“不能这样下去了,如果我们靠老百姓上告,告一起,处理一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虞乐亭沉‘吟’道:“大帅,应捕(明朝对捕快的官方称呼)之害由来已久,历朝都无法解决这个难题。”
李景摇摇头:“不是无法解决,而是没人真正去想解决这个问题。”
扫了众人一眼,见众人默默沉思,李景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那些捕快为什么要这么干,他们为何会如此胆大妄为?
其实原因很简单,捕快乃是贱业,正经人没有干这个的,干这个的都是那些无业的泼皮无赖,说白了,这些人没一个是良民。
而且他们的薪俸太低了,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薪俸,官府每年只给他们贴补六两银子的工食银,这些人无田无地,六两银子如何能养家糊口?
跟以前官员贪污的道理一样,官员由于俸禄太低,不能养家糊口,自然要想法子搂钱贴补家用。官员尚且如此,何况捕快?
这些人本就不是什么好人,干的又是被人瞧不起的危险工作,自然不愿甘守贫困,他们无法像官员那样贪污,只能打着办差的旗号,行敲诈勒索之事。
只要他们把官府的老爷们打点好,官老爷们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自然是睁一眼闭一眼,长此以往,他们自然越来越无法无天起来。”
“大帅说的是。”高奇等人忙道。
李景摆摆手:“我觉得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得从根本着手。”
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李景接道:“首先,我们要改变捕快的社会地位,要知道捕快干得是维护地方治安,保护百姓之事,缉拿人犯之时,还要冒很大的危险,这如何能说是贱业?
就像当兵的保家卫国,那些文人却瞧不起当兵的,孰不知,若无这些丘八,他们如何能安安稳稳地‘吟’诗作对?
这些年我们努力提高当兵的社会地位,并且大幅提高士兵的军饷和待遇,以前瞧不起当兵的风气已经大为改观,现在的年轻人都以能当上兵为荣,包括一些文人都开始投笔从戎。
既然我们能改变当兵的社会地位,为什么不能改变捕快的社会地位?然后我们再提高捕快的薪俸和待遇,慢慢人们也会以能当上捕快为荣。”
见黄道周有些不以为然,李景笑道:“幼平兄,我知你不大赞同我的做法,不过你现在乃是内阁大臣,考虑事情要顾全大局,不能再用以前文人的眼光看问题。”
黄道周忙道:“是,谨遵大人教诲。”
李景笑了笑道:“幼平兄,咱俩都是节寰公的学生,你不用客气,称呼我的字便可。”
黄道周忙道:“不敢,不敢,可不能‘乱’了尊卑。”
李景笑着摇了摇头,端起茶杯,又摆手示意众人喝茶。
饮了口茶,李景放下茶杯,然后接道:“我是这么想的,刑部掌管天下刑名之事,而捕快乃是实际执行者,既然如此,捕快便该纳入刑部管辖范畴,不该由地方官员随意在民间招募,应该由刑部统筹安排,你们以为如何?”
众人闻言连忙点头。
见众人没有异议,李景笑了笑道:“当然,捕快维护的是地方治安,还是要听从当地的官府的管理,也就是说捕快是刑部和地方官府同时管理,刑部要尊重地方官府的意见。不然的话,又会出现别的问题。”
众人忙道:“大帅想得周全。”
李景接道:“既然大家没有意见,那就这么定了。俊扬,接下来就是你的事情了,我要你对全国的捕快进行一次大考核,不合格的全部裁撤。”
虞乐亭看了眼手里的材料,沉‘吟’了一下道:“大帅,我估计能过关的人不会太多,这样一来各地的捕快人手肯定不足。现在刑部没有人手,您又不许地方官府自行招募,总不能让地方官府没人办差吧?”
李景点点头:“这一点我已经想到了,我是这么想的,现在国内各省的流寇土匪基本上已经肃清,继续在地方驻扎部队的意义已经不大。
我想把一部分地方部队转到地方担任捕快,这样既解决了捕快人手不足的问题,又能减少地方部队的人数,减轻朝廷的负担。我算过了,每个省大概有一百来个县,一个县安排个一两百人,如此地方部队的人数就能削减大半。
至于剩下的部队一部分转为主战部队,分配到各个战区,一部分继续留在地方用以应对突发事件,至于留多少根据各省的情况来定,不过最多不能超过五千人。”
高奇沉‘吟’了一会儿道:“这样的话,那各省就不必设将军了,还有那些中高级军官也需要另行安置,可是如果全部安排到军队当中,那军队军官的人数恐怕就有些过多了。”
李景点点头:“说的不错,不过这一点你不必担心,我们要改变捕快以前的作风,必须让他们遵守纪律,我打算对捕快进行军事化管理,因此那些军官还是用得着的。
恩……我刚才说的不太清楚,你们可能没听明白,我再跟你们仔细说一下关于捕快纳入刑部以后的架构。”
喝了口茶,李景接道:“我打算对捕快实行六级管理制度,最高一级当然是刑部,以下依次为省,府,州,县和乡。乡级为最基层,要服从县级的管理,县级要服从州级的管理,以此类推,最后普天下的捕快都由刑部管理。
按照军队的管理模式,那么乡一级的捕快等于是士兵,捕头相当于什长,县和县级州的捕头相当于百长,管理乡一级的捕快和捕头,州府一级的捕头相当于千总或营总,管理下属所有州县的捕头和捕快,省一级的捕头相当于参将或是副将,管理全省府州县的捕头和捕快。至于最高的刑部总捕头,那就相当于将军了,全国的捕快和捕头都是他手下的兵。”
高奇闻言猛地一拍大‘腿’:“大帅高明,这样一来,那些军官就可以安置了,而且便于对捕快进行管理。”
李景笑了笑:“这有什么高明的。”
虞乐亭叹道:“这法子看似没什么出奇之处,难的是能想到用这个法子,以军纪对捕快进行约束,那些捕快自然不敢再行不法之举。”
李景摇摇头:“关键是提高捕快的收入和待遇,让他们不舍得丢掉这份工作。要是还给以前那点儿银钱,别说捕快,就是当兵的也会造咱们的反。”
“大帅说的是!”虞乐亭忙道。
李景摆摆手,正‘色’道:“俊扬,现在捕快的问题太多,整肃捕快队伍已经刻不容缓,此事事关朝廷的声誉,事关老百姓对朝廷的信心。你可一定要给我抓好了,你给我拿出当年整肃贪官的魄力出来,凡是违法‘乱’纪的,全部给我逮捕下狱问罪。然后对捕快进行考核,不合格的全部裁汰,你裁撤一批,高奇就会从地方部队给你补充一批。”
“大帅放心,两年之内,下官要是没有按照大帅要求做好这件事,自请大帅革去下官的官职。”虞乐亭郑重道。
李景点点头:“好,那咱们就以两年为期,到时我看你的成绩。”
说完,李景转头看向黄道周:“现在我说说礼部的事。幼平兄,近几年你一直在国子监,‘玉’衡先生(孔贞运的号)卸去科学院之职以后,亦由你接任。我跟你说实话,其实长庚先生(宋应星的字)比你更适合担任科学院的院长。不过长庚先生不愿做那些务虚的事情,另外我考虑到你是文人的领袖,想让你亲眼看着科学院为大明做出多大的贡献,然后通过你改变文人的一些陈腐观念,这才让你接任科学院院长之职。”黄道周忙道:“我明白,‘玉’衡先生离职的时候跟我认真说起过这件事,其实‘玉’衡先生当初对科学院也是不以为然,但是在科学院待了一段时间以后,亲眼看到科学院研究出的那些东西,‘玉’衡先生终于改变了对科学院的看法。‘玉’衡先生临走时再三‘交’代于我,科学院乃是大明的未来所系,让我一定要看顾好科学院。”……50581+dsuaahhh+25665269……>;
第七百二十章 百年树人
李景笑着摇了摇头:“大明的未来所系不在科学院,而在国子监和各级学府,管子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更新好快。只有这些学府办的好了,为大明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大明才能日渐强大。至于科学院,乃是国家给这些人才提供的研究之所。所以,你今后的工作重心就是狠抓教育。
那我们应该如何育人呢?首先当然是道德修养,一个人没有德是不行的,不管是做官还是做人,都要有德。但是道德这个东西不是说我读了几本圣贤书就说我有道德修养了,自古以来那些无德之人饱读圣贤之书的不知凡几。
所以,我认为道德修养最终还是要靠个人,我不建议学校整日教授那些四书五经,儒家的学说学生们理解就行。
然后我希望学校能够因材施教,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就让他们学什么,你看看科学院里面那些人,哪个不是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了兴趣儿?正因为有兴趣他们才有创造力。”
黄道周听了默默点了点头。
李景对儒家学说尊重但并不推崇他是知道的,李景能把道德修养放在育人的首位,并且同意学校教授儒家学说,黄道周已经很满足了。
而对李景提倡的因材施教黄道周则极为赞同,黄道周虽是科举出身,但思想并不死板,黄道周不光是儒学大师,书法大家,他还‘精’通天文历法数学。后一项如果不是兴趣所在,是不可能‘精’通的。
也正因为黄道周思想不死板,李景才将他提为礼部尚书,进入内阁。
但是黄道周是个学者型人才,他只适合研究学问,只适合教书育人,跟宋应星和孙元化一样,官场上的东西他是搞不明白的。
只是宋应星和孙元化跟黄道周又有不同,宋应星和孙元化搞的是实学,而且是亲自动手研究,宋应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或者是在矿山,只有在汇总研究心得的时候才会回京,然后利用这个时间到国子监授课。
孙元化也是如此,孙元化几乎是一年到头都在军工厂,只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才会都科学院跟人‘交’流。
黄道周研究的是学问,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子监,所以黄道周更受到文人的推崇。
在正因如此,李景在黄道周上任伊始,便把教书育人的重任‘交’给他,至于杂务,李景自会安排人帮黄道周分担。
端起茶杯轻轻饮了一口,黄道周忽道:“李大人,有件事下官不知当问不当问?”
李景笑道:“幼平兄客气,有什么疑问你尽管提。”
黄道周放下茶杯,清了下嗓子道:“是这样,沈大人和周大人卸任以后搞的那个贵族学校,为何大人规定只招收立功将士的家人子弟呢?这好像跟大人以前提倡的教学人人平等的思想可是有些相悖。”
李景闻言笑了笑,转头看向众人:“你们是不是都有这个疑问?”
袁枢等人对视一眼,同时微微点了点头。
李景摇摇头,轻叹了一声:“你们以为我是有意提高将士的待遇和他们的地位?虽然有这一层原因,但并非完全处于这个目的,我也是没办法才这样做的。
你们知道这几年我大力推广教育,可是成果如何呢?有多少老百姓把孩子送到学堂?我这里有一份材料,是我派人到各地的学堂调查得来的。”
说着,李景俯身从书桌下面翻出一份资料,递给黄道周:“你们看看。”
黄道周急忙上前接过,然后认真地看了起来,看完之后,又将资料传给袁枢等人。
待众人一一看完,李景说道:“我派人调查的主要是官府开办的启‘蒙’学堂,通过这份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堂里的孩子只读了两年书就不读了。也就是说孩子们只学了三字经,千字文和百家姓以及最基本的算数就不学了。”
从苏衡手中接过资料,李景看了一眼,轻轻摇了摇头:“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把孩子送到学堂呢?老百姓是什么想法呢?
我记得前年的时候我下去视察,我曾经问过一些老百姓这个问题,你们猜老百姓是怎么说的?他们说只要孩子能识得几个字,懂点算学,以后不会被人骗到就行了。
我还问过一些当兵的家人,你们猜他们是怎么说的?他们说:‘学读书识字有什么用?我们家的孩子不识字,一样能拿枪上阵杀敌,一样能立功受赏,小孩子有读书识字那工夫还不如练好身板,将来送到军队当兵吃皇粮。’”
说到这里,李景长长叹了口气:“这是何等愚昧的想法啊!可是我能怎么解释?我能说当兵没出息?还是说种田不好?没法儿解释,也解释不通。
这两年我一直在想,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愿意把孩子送到学堂读书呢?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直到去年,有一次我跟皇上谈到封爵的事,我突然灵机一动,我可以把读书上学当成一种荣耀,让大家为之趋之若鹜。于是我就萌生了成立贵族学校的念头!
幼平兄刚才说我成立贵族学校对别的学子不公,没有做到一视同仁。这一点我承认,可我是不想一视同仁么?愿意上学读书的,全国各地的学堂都为他们敞开大‘门’,他们有的是读书的地方。
至于官宦人家和那些书香人家的子弟要想读书更不是问题,就算他们不上学堂,他们家也有的是人教孩子们读书,实际上咱们大明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这些人家出来的,真正的寒‘门’子弟读书的有几个?
大明的读书人有多少,礼部是能查到的,全国的学子,童生、禀生在各省府的学政司都有记录,伯应兄,你以前是礼部尚书,你来说说大明有多少读书人,这些人都是什么出身。”
袁枢点点头,看了众人一眼道:“具体的数字我记不大清楚,只能说一个大概的数字,大明的学子、童生、禀生还有举人和进士加一起大概是一百三十来万人。其中大多是官宦和书香‘门’第这样的人家,寒‘门’子弟只有不到两成。”
李景接道:“这些是在各省府学政那里记录在案的,还有些是没有记录的,比如说有一些学子从书院或学堂退学被学政除名的,还有一些连童生都考不中,最后放弃读书改行的,我们把这些读书人全加一起,我估计也就两百万人的样子吧?咱们多算一些,把那些读过几年‘私’塾的都算上,算三百万,这个数字应该够了吧?”
袁枢和黄道周忙道:“大明绝对没有三百万读书人。”
李景叹道:“是啊,连三百万人都没有,这里面还包括我这样连学堂都没有上过的半吊子读书人。”
袁枢闻言忙道:“大帅若说自己是半吊子读书人,那我们这些人何以自处?”
黄道周亦道:“是啊,大人得恩师节寰公教诲多年,怎能说自己是半吊子?”
李景笑道:“你们看我写的那两笔字,说我是读书人,谁肯信啊!”
黄道周忙道:“大人是成年以后学字,而且大人事务繁多,哪里时间练字?能写到这个水平已经非常不错了。”
李景摆摆手道:“你们就别替我说好听的了,我这两笔字拿出去都给恩师丢人。当年恩师为我写字难看,可不知骂了我多少次了。唉,如今就算想听他老人家骂都听不到了!”
听李景感怀恩师,袁枢等人顿时默不作声,大家都知道李景特别尊重袁可立,每次只要提到袁可立,李景必定要谈论一番袁可立的功绩,要缅怀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众人均知这时可万万不能接李景的话头,若是接上这个话题,李景一时半会儿是谈不到正题了。
果然,没人接李景的话头,李景长叹了一口气,终于收回心神。
看了众人一眼,李景摇摇头接道:“大明只有不到三百万读书人,这个数字看似很多,可大明总共有多少人呢?去年张鳌统计出来的数字是一亿一千万人,就是说大明四十多人当中只有一个是读书人,剩下的都是文盲。”
黄道周接道:“南方地区,尤其是江浙两省,读书人的比例要高一些,北方和西部地区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
李景叹道:“是啊,就算是北京都达不到这个比例,在城外,咱们随便找几百人问问,恐怕一个读过书的都没有。三字经里面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咱们大明这么多人不知义,这可怎么得了!”
众人闻言均是默默点头。
李景接道:“刚才伯应兄说了,读书人主要出自官宦人家和书香‘门’第,寒‘门’子弟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读书的很少。其中认为读书无用是一个原因,供不起孩子读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就算老百姓愿意把孩子送进学堂,咱们也没有那么多学堂和教师教授这么多人读书,所以咱们得一步一步来。
我成立贵族学校便是第一步。
我刚才说贵族学校只招收立功将士家的子弟一个原因是褒奖他们,还有一个原因是将士们都有个攀比心理,我拿贵族学校当褒奖,他们必定奋勇作战,争取让自家的子弟进入学校就读,好跟人炫耀,这可比‘逼’他们送孩子入校读书有用的多。”高奇闻言笑道:“要说把握人心,可没几个人能比得上大帅。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贵族,换做我当年,那肯定是拼了命也要杀敌立功,争取为孩子赚一个好前程。”众人闻言均是不住点头。……50581+dsuaahhh+25697215……>;
第七百二十一章 稳定的根本
李景叹了口气接道:“但是成立贵族学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咱们要培养贵族就得有贵族学校的样子,总得有几个有爵位的人在学校任职才有说服力。;最新章节访问:。 。
可是大明有爵位的人不是皇亲国戚就是凭先祖的功劳世袭的,你们知道我对这些人是不大待见的,自然不会让他们在学校任职。学子跟他们能学到什么?学怎么游手好闲?怎么寻‘花’问柳么?”
众人闻言不由轻笑起来。
笑了笑,李景接道:“除了这些人,还有就是我执政以后请皇上赐爵的,也就是伯应兄和袭封荣国公的徐先生的后人徐骥,再就是文诏兄和陈大虎两兄弟,还有皇太极和朝鲜的李棕。
这几个人当中,伯应兄公务繁忙肯定是不能在学校任职的,徐骥倒是比较合适,可惜他虽然有爵位,但是声望却远远不及。文诏兄和陈大虎两兄弟不用说了,文诏兄还强点,多少读过几本书,陈大虎两兄弟认识的字加一起还没一箩筐。至于皇太极和李棕那是不用想了,我总不能让异族人来教汉人读书识字吧?”
摇摇头,李景接道:“便在这时我岳父病倒,正好我要推行退休制度,于是便让夫人劝他老人家退休,皇上体谅我岳父这十余年的功劳,在我岳父退休之际封他爵位。
我岳父封爵,我手里便多出一个人选出来,虽然他身体不好,不过他忙碌了大半生,突然闲下来肯定一时半会儿无法适应,让他来担任贵族学校的祭酒,既有事情可做,又不怎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