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大丈夫-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猛自然知道沈老太爷的重要性,在接到李景命令之后,当即亲自带了两名亲信和绝对心腹的两百多人在红山岭附近迎接。

见李景到来,孙猛急忙上前抱拳道:“大哥,兄弟们可是恭候多时了,你跟大家见见?”

李景点点头,知道孙猛说的大家是指他的那些心腹们。

那两名亲信自不必说了,当初孙猛上山时带了五十多名官兵。

后来孙猛到林县赴任,李景怕孙猛初到林县势单力孤,安排了十多人随孙猛上任,其中就有这两个人,他们的家小现在都在红山岭住着呢。

孙猛在林县渐渐站稳脚跟,自然要提拔自己的亲信任基层的军官,当初带的那些人现在大多已经不是百户就是总旗了。

有这些人帮衬,孙猛很轻易地就掌控了下面的官兵。

不过孙猛为人看似粗豪,其实心里十分清楚自己这个千户是怎么回事儿。

这些部下为什么对他忠心耿耿?那是因为有李景给他源源不断地送银子,给下面这些人发军饷。

孙猛很清楚这些人是为李景掌控的,必须得让他们知道真正的首领是谁。

如果下面的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老大是谁,不知道应该为谁效命的话,那他这个千户恐怕就当到头儿了。

孙猛也是从士兵做起的,他很清楚当兵的人的心思,谁给钱,谁对自己好就为谁卖命。

不过孙猛不可能让下面一千多人全部知晓,因为知道的人越多泄露出去的可能性越大。

孙猛只能有选择地告诉那些对自己绝对忠心的人。

这两百多人都是孙猛精心挑选出来的,各个心地淳朴,身强力壮,而且全部受到过孙猛的恩惠。

在经过多次考验之后,孙猛看出这些人是死心塌地愿意为他效忠之后,便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他们。

这些人这才知道,原来给他们发军饷,帮助他们的人是红山岭的土匪首领李景。

在孙猛还有那些亲信们不断地灌输之下,这些人终于知道应该为谁效命,当然明面上是为孙猛效命。

不过这些人还从来没有见过李景这位幕后的首领,这次孙猛带他们出来最主要的目的其实就是让他们见见李景。

李景很清楚孙猛的目的,孙猛这种做法其实又是在向他表忠心。

说实话,李景很喜欢孙猛这种做法,不管是谁,都不愿意自己手下的势力大过自己。

臣不密失其身君不密失其国,自从沈莹通过小蝶婉转地解释过这句话的含义之后,李景很是细细地琢磨过这句话的含义。

为上者如果不能掌控下属,其实就是君不密的一种体现。但是如果过分地掌控的话,也不行,过犹不及的道理李景还是懂得的。

李景轻轻拍了拍孙猛的肩头笑道:“老孙,咱哥俩心照不宣,你做的我都看在眼里,对你我是绝对信任的,以后不必这么小心。”

“嘿嘿,那是,我儿子现在都是你的了,咱哥们的交情是不必说了,不过老孙还没糊涂,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不该做。”孙猛笑道。

李景轻轻捶了孙猛一拳转头对沈正笑道:“叔,山上很多人都说老孙是个大老粗,依我看啊,老孙的心思精明着呢!”

沈正轻轻笑了笑道:“他要不精明,你能把他派出来?这活儿一般人是干不了的。”

想了想沈正接道:“这些人是老孙拉来的第一批人,也是第一次见你,咱出手可不能寒酸了,每人赏五两银子如何?”

“呵呵,叔,这事儿您看着办吧,您老是财神爷。”李景笑道。

沈正笑着摆摆手,转头对孙猛说道:“你去告诉这些兄弟们,就说大当家的跟兄弟们初次见面,每人赏银五两,以后每月军饷提高一两。”

孙猛闻听大笑道:“哈哈哈,难怪大哥说您老是财神爷,出手就是大方。回头我把他们的花名册给您送上山。”

沈正点点头。

把花名册送上山就代表这些人正式入伙儿了。

不过这些人毕竟没有正式上山,因此沈正才把他们的军饷定为二两,等于是介于正兵和辅兵之间。

随即孙猛头前带路,然后在众人面前介绍李景和沈正的身份。

当孙猛最后说李景给众人赏银和提高军饷之后,两百余官兵欢声雷动。在几名军官的带领下跪倒在地,说了些感恩戴德,誓死效忠的话。

李景点点头,说了几句勉励的话,便结束了这次接见。

临走时李景跟孙猛交代,无论是谁敢打沈老太爷的主意,都不必留情。不过保护的时候行事尽量低调,只需秘密保护即可。

等沈正跟沈老太爷简单的交代了一下,李景命孙猛带人护送沈老太爷回林县老宅,剩下的人开始转向往郑州方向进发。

。。

李景这次下山动用的马匹,还是一个月以前从彰德和卫辉两府卫所那里敲诈来的,只不过这两府的军马也是有限,两家加一起才凑了一百来匹。

没办法,卫所的马比人金贵,送太多的话,指挥使也不好交差。

为什么说是敲诈?因为马匹原本不是李景条件中有的,是李景后来临时加进去的。

红山岭的马匹早就不够用了,马五在很多地方都建立了情报点,想要迅速传递消息就必须骑马,因此红山岭以前存的马匹大部分派给了马五使用。

由于马匹大多被马五带走,以至于现在红山岭的斥候们打探消息,大部分都只能靠走的。

虽然红山岭腹地多是山路,人走的速度并不比骑马慢。不过要是太远的话,传递消息就不行了。

有了这些马,就解决了传递消息慢的问题。

而这次李景下山,又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

当然为了表示感谢,李景给两个指挥使每人送了五百两银子,以示交朋友的诚意。

至于两个指挥使接了五百两银子以后作何感想李景就不得而知了。

有了马匹,行进的速度就快了许多,而且队伍的气势也体现出来。

这些人的衣着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不过是最普通的棉布衣服,但是这些年轻的小伙子们从骨子里透出一股剽悍之气,加上马的衬托,显得更加凛然,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哪个高官显贵下来巡视。

李景率着众人迤逦南行,次日到达郑州城,在王掌柜那里短暂停留一下,交代了一些事宜,众人转向往东,向开封进发。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千年古都

开封,这座千年古都李景以前来过,但是他看到的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钢筋水泥充斥在城市之中,这座千年古城已经完全找不到当初的样子。

但是李景现在看到的却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千年古城。

经过北宋时期的建设与发展,现在的开封可以说是绝对的大型城市,跟北京和南京相比绝对不遑多让。

看着开封城巍峨耸立的城墙,李景终于知道,为什么当年李自成等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攻破这座城池。

以现在的火炮技术和炸药威力,完全打不垮开封的城墙,而只要城墙不破,李自成的兵力就算再多十倍也攻不下来。

当然前提是要有人防守。

但这完全没有问题。

因为开封城中的藩王是周王。

明朝以来,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朱棣以及后来的弘治皇帝算是相当不错的君主,剩下的几乎就找不出一个有皇帝样子的人。

老朱家的后人们出过专业木匠(天启皇帝),出过专业道士(嘉靖皇帝),出过专业玩家(正德皇帝),就是不出专业皇帝。

皇帝只是他们的职业。

他们的职业和专业完全不对口。

包括朱家的皇室宗亲也几乎没有像样子的。

如果有例外的话,那就是在开封就藩的周王一系,周王一系在大明王室算是一个特例。

老朱家在全国各地分封了大量的藩王,不过这些藩王的后人们大多都是文盲(并非完全不识字,只是他们读的书都读到狗身上了),只有周王一系真正是诗书传家,而且非常地明事理。

明朝的藩王都拥有大量的土地,拥有数不清的钱财,但大部分的藩王都是属铁公鸡的,其中尤以洛阳的福王最甚,此人死到临头还不肯把钱财粮食分给守城的士兵,最后士兵倒戈,福王被生擒活捉,被李自成用一口大锅烹了。

而周王平时就对封地内的百姓极为亲厚,经常舍粥散财,赈济灾民,在当地拥有崇高的声望。

李自成三攻开封,周王悬金城头,鼓励军民士气,开封城内万众一心,令李自成在开封铩羽而归,还瞎了一只眼睛。

应该说周王远比福王聪明得多,他知道若没有开封城内的军民百姓,开封城是断断守不住的。

后世很多专家在分析李自成三攻开封时,为什么当官的和那些文人还有士绅们为何要拼死守城,很多人认为是忠君之类的思想在作祟。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他们的家就在开封,他们的家人就生活在开封,开封要是没了,他们的家就没了。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他们跟贼军拼命还需要什么理由么?

而周王同样如此,当他看到老百姓们吃不上饭的时候,他很清楚,如果没有这些人,他的土地会荒芜,会没有经济收入,于是他帮助这些老百姓。

当贼军攻城,他愿意舍尽家财,鼓励军民。

周王很清楚,他在帮助这些人的同时,就是在帮助自己。

应该说周王在大明的藩王当中是个难得的明白人。

最后,李自成掘开黄河大堤,水淹开封,开封城内数十万人,最后生还的十不存一,而这座千年古城也终于毁于这场大水。

李景对李自成一直不感冒,水淹开封也是原因之一。

水淹开封,简直就是丧尽天良。

看着眼前这座千年古城,李景用力握了握拳,自己既然来到了明朝,这样的人间惨剧绝不能容它发生。

开封城一共有五个城门,李景等人从郑州方向而来,走的乃是西门。

沿着西门进入开封,穿过外城之后,便可以清楚地看清开封城里的布局。

开封城以北几乎全是周王府的地盘,以南则是居民区和商业区,可谓泾渭分明,而沈家在开封的产业就处在南区。

李景的本意是把沈正等人送到开封,自己便带着柱子到睢县,等回来的时候再来接沈正等人一起回山。

但是沈莹的一个小小的建议打消了李景马上离开开封的念头。

沈莹想去相国寺进香。

对相国寺李景可算是十分地有印象。

让李景对相国寺印象深刻的是那部《水浒传》小说。

书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拔的那棵树就是相国寺的财产,林冲的娘子被调戏也是在相国寺附近,后来杨志卖刀也是在相国寺一带。

鲁智深拔树是为了啥,不是他闲着没事儿,有劲儿没处使,而是为了震慑那二十多名泼皮无赖。

调戏林娘子的那位高衙内出身是泼皮无赖,跟高衙内混的那拨人也是泼皮无赖,至于杨志杀的那个牛二更是泼皮无赖。

这说明什么?

说明相国寺这一带盛产泼皮无赖。

对这样一个地方李景岂能不心怀戒备?

实际上李景完全是多此一举,即便是他不在,沈莹身边也至少有五六十人在保护,泼皮无赖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对有这么多人护卫的人面前造次。

但不知为什么李景偏偏就是放心不下。

上香一般都是在上午的时候,但是李景他们进入开封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

于是李景只能在开封多待一个晚上。

当然住的问题是无需担心的,沈家的产业几乎有一半在开封,虽然现在大部分已经变卖,但是还保留了几家,安置这些人住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这样一来,柱子等人就轻松了许多。

这几天在客栈居住,可把柱子等人累坏了。

在柱子的心目中,早已把沈莹当成嫂子来看待,对沈莹的保护比李景都周密。

每天晚上,柱子就把亲卫队安排出去值夜,尤其沈莹居住的房间更是重点看护的对象。

尤其是第一天住店的时候,看到柱子把自己的亲卫队全部派出去保护沈莹,而且是彻夜不许睡觉,李景着实有些哭笑不得。

就算警卫也用不着全体人员都不睡觉吧,那样第二天还能赶路么?

不过看柱子一副小心谨慎的样子,李景也不好责怪于他,只是命人把客栈全部包下来,然后让柱子把亲卫队排好班次轮流警卫。

这时柱子才明白,原来警卫工作是这样做的。

接着李景又告诉柱子亲卫队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亲卫队最大的责任其实是保护李景的安全,其次是负责给李景传达命令,当战斗的时候,只有最关键的时候他们才会出手,他们将是李景取得胜利最后的保证。

这时柱子才终于明白亲卫队到底是干什么的。

不过在李景看来,柱子似乎根本没把他当做是亲卫队保护的对象,竟然只在他的房间外面安排了两名亲兵,剩下的人还是安排在沈莹的房间外面。

见柱子对自己盲目的自信,李景苦笑着摇摇头,这小子难道不知道自己也会累么?有时候也会麻痹大意么?

不过李景随即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儿。

一天夜里,李景在起夜的时候才发现,柱子竟然亲自在自己的房间外面站岗。

看见柱子猎豹一样的眼神不断地扫视着周围一切可疑的动静,李景终于明白在保护自己安全的问题上,柱子其实对谁都不信任,他只相信自己。如果有人敢对李景不利,柱子一定会豁出命去保护他的安全。

这一刻,李景知道,亲卫队的队长必须要交给柱子才行。

首先他自己放心,其次柱子放心。

对有些人来说,让他做他愿意做的事情才是最好的奖励。如果因为体谅他,怕他累,不让他做的话反而会伤他的心。

无疑,柱子现在就是这样。

李景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拍了拍柱子的肩膀说了句:“以后你就是我的亲卫队长,人员你自己选吧。”

柱子重重地点了点头。

但随即李景发现自己把队长的职务交给柱子似乎有些为时过早。

柱子竟然在途中就开始对原来的亲卫队成员进行了审核。

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家庭成员等等全部盘问了一遍,这是在进行政审么?

李景甚至有些怀疑,如果现在不是在路上的话,这个臭小子会不会把人家的八代祖宗都查个遍。

不过李景知道柱子是真的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了。如果是一年前的话,这些事情柱子肯定会问自己应该怎么办。

回头李景再想想自己,何尝不是变了许多?

在现代,李景只知道接受任务,然后想法设法完成任务,哪里懂得什么用人之道?

但是当了一年多的土匪头子,很多事情让他不得不去学习。

比如说玩弄手段,使用阴谋诡计,他还学会了如何指挥打仗,这跟他指挥一支特战小队去执行任务完全是两回事儿。

李景知道自己已经变了,再也不是那个热血的特种兵战士了。

以前李景认为只要凭着一腔热血,找一群忠于自己的人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李景慢慢懂得,当随着一个人生活状况开始改变,心态也会随之改变。不管他以前心地有多么淳朴,心里都会慢慢产生欲望。

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有欲望,只不过有的人欲望不大,有的人欲望很强。

有欲望就会有冲突,而怎么把下属之间的冲突化解,如何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需要他有巧妙的手腕和御下之道。

第一百二十章 敏德郡主

李景的目标是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

说实在的,这个目标有些大,完成这个任务有些太难。

但是李景必须要完成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完成不了,也必须形成以一个理念,然后由后人去完成。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李景曾经酝酿了一个详细的计划。

可李景渐渐发现,这个计划并不是那么容易实施的。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人的因素。

管理十个人跟管理一百个人是完全不一样的,而管理一百个人跟管理一千个人也不相同,管理的人口越多就越复杂。

因为人越多,想法就越多。

而要达成李景的目标需要管理多少人?

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人口。

这不光是有权力有实力就能解决的。

当然只有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谁也无法撼动的实力,他才能对这个国家进行彻彻底底地改变。

但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他还必须拥有政治头脑。

没有政治手腕,没有政治理念肯定是不行的。

李景很清楚成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绝不是那么容易的。

李景所知的政治家们几乎都是历经多次起起伏伏,最后才逐渐成长起来。

李景知道自己不是什么政治天才,他知道在做大事以前,要先从做小事学起。

而红山岭就是李景学习历练的地方,他得一点一点地学习。

李景先学习管理几十个人,然后是几百个人,现在开始管理几千个人。

从目前来看,李景做的还不错。

为了管理好这些人,为了能立足,李景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渐渐改变。

但李景知道现在这样还远远不够,他还得继续改变,继续学习。

为了中华民族不被奴役,为了让后世的国人不被欺凌,他必须继续让自己改变,他得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

这样华夏民族才会蓬勃发展,才会不被外族入侵。

当然就算他再强,一个人也是不够的,他还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帮助他。

沈正,高奇,孙猛,柱子。。就是他的帮手。

而除了这些人以外还有一个人对他的成长助力极大。

这就是沈莹。

沈莹告诉他的东西虽然都是从书上看来的,其中还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有些看法可能还很幼稚。

但无疑,沈莹的提醒对他的帮助是巨大的。

在沈莹的提醒下,李景发现自己以前忽略的细节很可能都是致命的。

沈莹不光是他心仪的女人,还是他得力的臂助。

因此,柱子对沈莹的保护李景并没有表示过任何意见。

因此,沈莹要去相国寺上香,李景绝不能让沈莹出一点意外。

他要留下来,亲自保护这个女人。

。。

相国寺在开封城的中心,相国寺的对面就是天汉州桥,也就是杨志卖刀的地方,在这座桥的周围就是开封的商业中心。

明朝的开封可能没有北宋时期那么繁华,但这里依然是热闹非凡。

在李景等人的护卫下,一顶小轿来到相国寺。

但是看到寺庙的匾额时,李景却是一愣,指着匾额问道:“崇法寺?不是相国寺么?”

“呵呵,崇法寺就是大相国寺,这个名字是成化年间改的,不过大家都习惯叫相国寺。”沈正笑道。

李景心中汗颜,原来是改名字了。

相国寺的规模极其宏大,李景后世所见的寺院与之相比相去甚远。

后世的相国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和藏经阁。

寺内有个亭子,里面有一口铜钟是清朝乾隆年间所铸,此时还未出现。

至于前院的山门,钟鼓楼等等都是后建的。

看到眼前这座寺院,再想想后世的寺院,李景心中感慨,若是真有佛祖显灵,这座千年古刹岂能屡屡毁于天灾战火,最后更被一场大水彻底摧毁。

所谓的佛祖保佑,不过是一些庸人寻找心灵的寄托,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

但是这句话李景是万万不敢说出来的。

如果他敢说出口,别说他只有不到八十名护卫,就算再多十倍,恐怕也护卫不了他周全。

更何况现在要烧香还愿的是沈莹。

烧香还愿的地方一般都在大雄宝殿,也就是正殿。

通常来说,如果天王殿这类的偏殿人多的话,那么大雄宝殿的人肯定会更多。

不过很奇怪,今天的大雄宝殿的殿外居然没人,显得十分安静。

当跨进殿外的院落,李景终于明白这里为什么没人了。

护卫,殿外全是护卫。

而且是真正的护卫。

李景等人刚进入院内,便听护卫喝道:“敏德郡主在此进香,何人胆敢骚扰?还不快快退下。”

李景一怔:“郡主?那就是王爷的女儿了,难道是周王的女儿?”

在开封,权力最高的并不是王爷,而是巡抚,巡抚以下则是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

王爷是没有任何实权的。

但是王爷就是王爷,虽没有实权,但上述几人是不敢得罪王爷的。

老朱家是很有意思的,由于怕藩王造反,就把这些藩王圈禁在封地内不准出来,只允许在城内活动。

数年如一日的不准出来,这谁受得了?于是这些人就喜欢在城里搞事儿,但是只要不杀人,皇帝根本不管,你爱咋搞就咋搞,反正那是你自己的地盘。

皇帝不管,下面的地方官自然更不敢管,因此藩王在封地内向来是无法无天的。

听说郡主在上香,沈莹便道:“李大哥,那我等一会儿吧。”

李景点点头。

就在这时,忽听殿内传来清脆地声音:“郡主有令,请这位姑娘进来上香吧。”

听到这个声音,几名护卫急忙退下。

李景犹豫了一下,见沈莹有些期盼的眼神,便轻轻点了点头。

李景很清楚,沈莹是想见见这位郡主。

人都有好奇心,何况沈莹还只有十八岁,郡主这样级别的女人她以前是根本没有机会见到的,现在有了机会自然想去看一看。

沈莹和小蝶款款进入大殿,柱子当即一挥手,众亲卫迅速散开,护卫在殿外。

这一下可好,大雄宝殿外面这两拨护卫,把殿门封得严严实实。

李景也不去理会,只是负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