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国色江山-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三三章来龙去脉

马车徐徐在虎山正院大门前停下。

玉龙和玉虎立即下车,分头行事,朱道临并没有进入院子的意思,吩咐大鼎把车赶到码头去,半路上遇到匆匆走向码头的玄方师叔和赵训庭。

朱道临连忙下车,向师叔和赵训庭施礼,得知码头刚靠上两艘货船,来了两百余名水师官兵,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便将运送紫铜进京的事情告诉二位,然后一起前往码头等候即将到来的吴公公。

码头上带兵的千户和两名百户看到朱道临几个到来,连忙迎上前致礼,并报上自己的姓名、职务和魏国公的命令,然后笑容可掬地询问朱道临:“道林兄,是否需要我派出麾下弟兄帮助搬运?”

朱道临微微一笑,客气地解释道:“不用麻烦李老哥和弟兄们了,我两个师弟已经去调集人手和马车,一个时辰内定会把16万8千斤铜料装上船,等会儿再让人送些吃的过来,估计大家伙儿都没吃早饭呢。”

皮肤黝黑、身材敦厚的李千户一听开心地笑了:“还是道临兄想得周到,哈哈!弟兄们的日子过得确实苦巴巴的,有一顿没一顿经常挨饿,以后可要多多仰仗大人了。”

“好说好说!只要有那么一天,水师弟兄就不会挨饿。”

朱道临从李千户的话中,听出许多东西,不用多想就知道此人是魏国公徐弘基的心腹,知道一些旁人不清楚的隐秘,所以很干脆地表态,以免得罪这位直爽中不乏狡诈的武将。

玄方道长和赵训庭却听得满头雾水,不明白两人话里的潜在意思是什么。

玄方道长皱着眉头沉吟好一会儿,最后干脆把朱道临拉到一边细细询问。

朱道临见事已至此,于是决定不再隐瞒,凑近师叔详细解释来龙去脉。

朱道临话还没说完,玄青道长已经脸色大变,一把抓住朱道临的手,沉声质问:“为何不早点儿说?你师父和两位师伯知道了吗?”

朱道临苦笑着摇了摇头,只得再次耐心解释:“师傅和师伯那边我还来不及说,师叔你是第一个知道的……”

“不出两个月,我的正四品指挥佥事的任命文书就会下达,南京督军府接着就要重新恢复水师上元千户所的建制,我们这座码头暂时会与水师共用,我让孟山兄顺着码头北面再修一座码头,开采山石,填出十余亩地,建起军营再修一座大炮台,目的就是为了安置上元千户所。”

“到时候,大部分的士卒都将由我们自己征召,这对紫阳观和虎山庄园不是更有益吗?”

“再者说了,哪怕我担任督军府的指挥佥事,也不用天天去坐堂,以前日子怎么过的,以后还是怎么过,除了头上多个官衔,并没有什么改变。”

玄方想了想:“不行,这么大的事情,我得找你师父说去。”

“别急啊,师叔,你得为我说几句好话才行……本来我想忙完这几天再禀报师傅和师伯师叔的,绝非故意隐瞒,只是没想到吴公公忽然要用码头运走铜料,所以我才和师叔先说了,你老得支持我啊!”

朱道临拉住玄方的手苦苦哀求。

玄方叹了口气:“其实我也知道这是好事,对紫阳观和虎山庄园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好事,可你知道,你师父和我们几个对你期望有多高吗?做梦都想尽快把紫阳观变成紫阳宫啊!”

“我医卜门开宗立派就寄托在你身上,这个时候你却选择从军,唉!我去找你师傅商量一下,这么大的事情我做不了主啊!”

玄方道长刚离开,江面上一艘排水量约450吨的大战船出现在朱道临的视野里,尽管只升起半帆,但顺流而下速度仍然很快,距离码头两百米左右才落下船帆。

这时候,站在船头上的魏国公徐弘基和吴景贤向朱道临挥了挥手,让朱道临感到非常意外……之前他怎么也没料到魏国公会亲自来,更以为自己的太监叔叔会贪图安逸,从陆路乘坐四轮马车来码头呢。

朱道临指指西面徐徐开来的马车队,小声吩咐了赵训庭几句,随后走到码头边沿,大声向下船的魏国公问好,然后横移几步来到船舷旁,把吴景贤搀扶上岸。

没想到吴景贤一把推开朱道临的手,稳稳跳上码头,不悦地问道:“咱家很老了吗?”

魏国公等人见状哈哈大笑,朱道临连忙分辨:“这是出于礼貌,我可不敢说您老人家老,四十出头正值盛年,一拳可以打死一头牛,怎么可能会老呢?”

众人轰然大笑,吴景贤也乐了:“兔崽子学会溜须拍马了,这嘴巴怎么油腔滑调的?哈哈!国公爷,您看这码头修的怎么样?”

魏国公来到朱道临身边,拍拍朱道临的肩膀,再次环视一遍:“比我预料的要好得多,整个三百步长的码头边沿,全是用大块石条整齐砌成,仅此一点,就远远超过沿江绝大多数军用、民用码头。”

“咱们脚下的三合土地面踩上去感觉非常踏实,估计是层层夯实,至少抹了一尺厚,尤为难得的是,整个码头都是这样坚实平整的地面,还有上游那片青砖厂房和五个大小船坞,以及码头深处正在封顶的几座库房,全部加起来没有30万两银子绝对拿不下,大手笔啊!”

周围十余名将校连声附和,换上身百户军服的老史也混在其中,冲着朱道临挤眉弄眼。

朱道临笑着更正:“到目前为止,这座码头已经投入42万两银子,接下来还要拿出30万银子才算彻底修好……请国公爷和叔父以及诸位朋友一起到那儿看看,呶……就在北边……”

众人一听非常感兴趣,跟随朱道临来到北面的码头边沿,看到一队队工匠扛着大锤钢钎,推着一辆辆装满工具的独轮车,陆续进入山体下方的平地开始干活,粗粗估算人数,竟然不下3;000人。

临江一面,连接码头沿江延伸的石条基座已经高出江面六尺多,厚度竟然达到惊人的一丈厚,一直延伸到下游两百步之外凸起的山岩之下,几乎与脚下建好的码头持平。

众人再细细查看石条基座与正在开凿的山体之间宽达20余亩的填充地面,这下终于明白朱道临为何还要再投入30万两银子了。

*********

PS:虽然月票还未满120票,但还是提前更新一章以表达小火的感激之情!

谢谢命中注定的缘分大大的打赏,谢谢夏伯、笨蛋加菲、一如往昔、老水牛、昨天的雨、木三水、金沐灿尘、随缘流浪大大的月票!

小火继续求订阅、打赏和月票!

第一三四章未雨绸缪

虎山庄园前的上元码头。

徐弘基拉过朱道临,指向最远端的山岗,问道:“那些工匠爬上江边的山岗干什么,难道你要在那儿建个瞭望台?”

“是瞭望台,也是炮台,严格说来是布置4门要塞炮和8门大将军炮的双层炮台,此时我们看不到的炮台另一侧,是几乎垂直的山崖,与幕府山紧紧相连,延绵数里,突出江面的山岗因此而拥有最佳的视野。”

“天气好的话,在炮台上能看清楚上下游五里之外的船只,地势险要,位置优越,建成后足以护卫整个码头5里范围,能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

朱道临把自己的规划劝说出来。

徐弘基身后的参将程继祖好奇地询问:“道临贤侄,你说的要塞炮是个什么样子?”

面对将来的同僚,朱道临毫不隐瞒:“这种要塞炮与辽东和京城那些架在城墙上的有所不同,具体的样子很难说清楚,因为比较复杂,我只能说出几个数据让大家参考一二……”

“该炮为精钢铸成,重量为3;000斤左右,炮管内径为6寸至6寸3分之间,炮管长度约为2丈5尺,炮座下方有抵消火炮发射后坐力的机关,训练有素的士卒能够在一分钟之内发射一次……”

“对了,一分钟就是怀表上最长的指针转动一圈的时间,约等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二十息左右。”

军官们听完朱道临的介绍都惊呆了。

炮口小近半的大将军炮都无法达到二十息发射一次,如此巨大的要塞炮,竟能达到这么快的发射速度,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朱道临没有时间多做解释,说了句“到时候诸位亲眼看看就能明白”,便拉上徐弘基和吴景贤走到远离人群的地方,把自己出城时得知吴昌时双腿被打断的事情告诉两人。

“真不是你干的?”魏国公笑问。

朱道临摇了摇头,有些不屑一顾地回答:“我还犯不着为几个跳梁小丑动手,要收拾他们办法多了,用不着这么低级的手段……”

“文人最在乎的是什么?最在乎面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他们的名声搞脏搞臭,远比打断他们一两条腿更有效。”

吴景贤颔首嘉许甚是认同:“不错,昨天傍晚咱家还和道临说起紫竹园的事,道临也是这样的意见,根本不屑那些被人推出来当打手的书生,所以我敢担保,道临和那断腿的吴昌时没有任何关系!”

“让人头疼的是……东林党人和复社那帮楞头青恐怕又要折腾了,我等会儿又要随船进京,还得靠魏国公和隆平侯几个多多担待了。”

徐弘基点点头:“肯定不会让围攻紫竹园的事情再次发生,否则皇上那里我就过不去……不过,我估计东林党人不敢再来一次聚众闹事,忻城伯手里还抓着他们不少把柄,这些把柄都已通过我的密奏呈报给圣上了,锦衣卫那边同样把事情经过上报京城,绝不会让他们再来个恶人先告状,当今圣上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那些东林党人可是出了名的疯狗,不能不预先有个准备,唉!这事来得可真不是时候,我又无法留下,至少一个半月才能回来,金陵这边只能靠你们了……皇上那边我绝不会让人赚便宜。”吴景贤不无担忧地说道。

徐弘基叹了口气:“是啊!这么多年来,我徐家和隆平侯的张家、忻城伯的赵家,还有常家、李家,一直被东林党身后的几个大家族打压得死死的,特别是隆平侯,差点儿被东林党害得爵位都没了,就连京城的英国公一家也都退避三舍,想想就憋屈!”

“若不是如今天下大乱,朝堂上那些东林党魁首四处树敌,再也没了往日的风光,加上道临为我们带来雄厚的本钱,我们哪里有能力再次联合起来与之抗衡?”

“我本以为至少会有两到三年的发展时间慢慢壮大自己,没想到那些人已经坐不住了,既然这样,我们只能奋起一战,否则一旦趴下,永远都别想再站起来。”

吴景贤略微放心了些:“东林党人遍布朝野,他们身后的几大家族一时半会儿难以撼动,南京六部近半官员都是东林党人,国子监就更别说了,简直成了东林党人和江南豪强的天下。”

“如今看来,当天你和隆平侯、忻城伯派人前往国子监非常正确,严厉警告了那些博士教习,多多少少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国子监那些人若是没有主子授命,大多不敢再闹事了!”

“我现在担心的是他们会利用手中权力,通过各种看起来合法合理的手段,对我们进行打压攻击,这样一来就不好处理了。”

已经横下心来准备夺回祖宗荣耀的徐弘基听了吴景贤的话,哪里还愿意再忍受这种窝囊气?当即对吴景贤和朱道临做出保证:“尽管让他们出招吧,我倒要看看,他们敢不敢放开胆子干,别忘了军权在咱们手里,要是他们做得实在太过分,我也不介意砍下几颗脑袋,杀鸡骇猴!”

两船共16万8千斤铜料装船完毕,两百余名水师官兵相继用完饭菜,包装好的四面磨花大镜子也送上后续驶来的内河专用官船。

朱道临手里捧着个小木盒,里面装有两块纯银外壳怀表、博孚钱庄发行的20万两通兑银票和两个宝石手镯,与魏国公徐弘基一起把吴景贤送上宝船。

吴景贤接过朱道临送上的小木盒,眼珠子又红了,再次细细叮嘱朱道临一番,如同对自家孩子一样牵挂不已。

朱道临感觉这个时候的吴景贤,与即将远行的父辈没什么两样,也难得地动了真感情,忍了很久才不让泪水涌出眼眶,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看得边上的徐弘基唏嘘不已,深切体会到吴景贤与朱道临之间非比寻常的情感。

在两艘运兵船的护卫下,三艘货船和一艘官船驶离码头,开往下游的镇江,然后向北进入大运河。

徐弘基也和他麾下将校登上战船,驶向长江上游,进入秦淮河口返回三山门外的水师码头。

**********

PS:今天的第七章!

这一章没其他意思,就是想请大家把下个月的保底月票留给《明末国色江山》,虽然咱争不过那些大神,但好歹是个巨大的荣誉,也对推广本书至关重要!

凌晨小火会加更一章,请大家到时候订阅和月票支持哦!

第一三五章天价瓷瓶(求保底月票)

由于时间非常紧,朱道临来不及前往紫阳观向师傅和师伯师叔们解释,便匆匆乘坐马车返回城里,赶在正午之前回到紫竹园,与之前约定好的佛郎机人展开最后谈判,签订重要的贸易契约。

应昌培和张德义几个已经先一步抵达紫竹园西跨院,看到朱道临终于赶在正午之前回来,顿时松了口气,免不了要询问朱道临一大早去了哪里?

朱道临把上午的事情简要告诉二人,刚说完客人们就到了,朱道临领着应昌培和张德义、严义和把客人请入正堂,寒暄片刻开始正式谈判。

已经收拾好行李的仆人们在小影和徐拂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准备午宴,四名小丫鬟在如烟指挥下麻利地炮制香茗轮番奉上,丝毫看不出即将全体搬家的迹象。

好在昨天在虎山正院基本敲定了交易的总体框架,今天的谈判相对轻松许多,三方客人均按照朱道临的要求,提前准备好了大明文字和各自国家文字的契约草案,列上所需货物数量和可供商品的种类、质量等级、数量与价格,通过精通葡萄牙文字的冯升泰两边斡旋,只用一个半小时即完成契约文本的拟定,各方郑重地签下自己名字并加盖印章。

应昌培看到朱道临也有个精美的蟠龙印章,盖上契约之后竟然显示“天枢阁”三个篆体字和一串番文,立即问朱道临要过来细细端详,过了好一会儿才抬头问道:“你怎么会有天枢阁的印章?难道你真是天枢阁的人?”

客人们目光炯炯地望向朱道临,朱道临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才好。

这个用黄铜制作的蟠龙印章,其实是去年定下天枢阁这个子虚乌有的标志后,楚梅和印刷公司几个小伙子应朱道临的要求,专门设计制作了三个印章供朱道临选择。

这个黄铜印章在“天枢阁”三个篆体字下方有一行汉语拼音“TIANSHUKE”,朱道临觉得挺有意思于是就拿回来把玩,最后带回了紫竹园,当时觉得使用印章总比按手印要好,而且显得更正式,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用上了。

此刻面对众人的探究目光,朱道临略微犹豫便含笑解释:“这件事还真不好说清楚……好吧,我实话实话,我并非是天枢阁长老会的人,但是与天枢阁长老会的关系较为密切,拥有天枢阁对外贸易代理权,接受了天枢阁道教协会的理事任命。”

“这枚印章相当于天枢阁对我的身份和信用的认证,这么解释诸位应该能够明白吧?”

客人们听完恍然大悟,自动理解为朱道临就是神秘的天枢阁的重要代理人,因而对彼此间的合作更有信心了。

应昌培和张德义则认定朱道临是天枢阁外派的重要人物,否则不可能获得天枢阁在各种货物和金钱上的强大支持。

解释已经做出,朱道临也就没有狗尾续貂的必要,率先站起来,盛情邀请客人们共进午餐好好庆贺一番。

客人们欣然答应,纷纷上前与朱道临轮流握手,互相祝愿,然后收好各自的契约文本,随同朱道临一起走向正堂后方的宽阔餐厅。

获得大部分展示样品购买权的萨懿德似乎并不满足,进入餐厅之后,再次拉住朱道临,毫不顾忌周围贸易对手异样的眼光,言辞恳切地向朱道临提出请求:

“朱先生,我还是希望你能把那两个精美绝伦的珐琅彩落地大瓷瓶卖给我,若是无法得到,我会睡不着觉的。”

朱道临考虑良久,终于点了点头:“萨先生打算用什么来交换?”

“50吨锡锭,外加一艘下水不到两年的450吨双桅战船!”萨懿德开出自己所能承受的最高价格,立即引发声声惊呼。

谁知朱道临仍不满足:“船上再装上24门12磅以上的长管铜炮,可以吗?”

萨懿德露出了胜利的笑容,向朱道临伸出大手:“三天内我会完成此次交易,40天后我会亲自带上这艘新式战船,跟随下一批运送货物的船队再来金陵拜访,希望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朱道临伸出手与他紧紧一握:“友谊天长地久!下次我一定准备好一件特别的礼物,等候萨先生的到来。”

萨懿德高兴得哈哈大笑,朱道临随即请客人们入席,端起酒杯,开始发表酝酿已久的祝酒词:

“非常感谢诸位先生的惠顾,更感谢诸位先生的诚挚友谊!”

“在此,还要特别感谢大明帝国江南水师统帅、魏国公徐弘基将军,以及大明帝国皇帝派驻南京的总管吴景贤先生的慷慨支持,正是他们的真诚照顾,使得我们四方的货船不但获得了进出长江的特许通行权,还获得大明江南水师的全程保护,让我们避免了繁琐的入关手续,以及方方面面毫无理由的敲诈勒索!”

“先生们,朋友们,我们之间的贸易不但将为各方带来应有的财富,而且很有可能从此开启大明帝国对外贸易的新篇章,创造一段辉煌的东西方贸易历史,甚至有可能成为世界贸易史上的一个传奇,为此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激动!”

“感谢先生们的共同努力,祝愿先生们身体健康,干杯!”

“干杯!”

客人们激动地站起来,高举酒杯齐齐一碰,纷纷向朱道临表达此刻的激动心情和衷心感谢。

气氛热烈的午宴结束后,朱道临和应昌培等人把客人们送出紫竹园大门,目送客人们乘坐的马车消失在大街尽头的街口,朱道临才重重地呼出口大气,对满怀憧憬的应昌培和赵德义等人说出四个字:“非常圆满!”

应昌培对于朱道临显示出的强大驾驭能力和非凡气度钦佩不已,拉着朱道临的手,如沐春风地往回走,边走边问:“实在难以想象,你怎么会对葡萄牙、西班牙和阿拉伯人所在的欧罗巴地区这么熟悉?”

“不但熟悉他们的风俗习惯,连他们各自的贸易航线都一清二楚,以前你云游天下的时候,是否去过他们的国家?”

张德义和严义和随即也相继问出类似的问题。

***********

PS:十一月来临了,小火求保底月票!

第一三六章接踵而至的打击

紫竹园西跨院。

朱道临知道如果不解释清楚,恐怕会引来更多的揣测,于是略微在心中组织了一下言语,随后娓娓道来:

“我没去过葡萄牙和西班牙所在的欧罗巴,也没去过萨懿德的故国中东地区,但是我在天枢阁从军的那些年,阅读了不少关于世界地理和东西方各国历史的书籍,看过制作精确的各国地图,所以我才会对他们有所了解。”

“这样吧,等下次我再去天枢阁的时候,我会想办法带回些相关的书籍回来送给你们,你们看完之后就会和我一样,了解到东西方各国的许多历史和风俗习惯。”

“太好了!”

张德义连忙问道:“能不能带回几张欧罗巴的地图?”

朱道临摇了摇头:“地图恐怕没办法带回来了,那些制作精确的地图属于天枢阁的最高机密,我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看过一次,上面不但有天下各国的准确位置,还有连接东西方各国的海洋航线,比郑和下西洋绘制的地图和航线精确百倍。”

“等我有时间安静下来,看看能不能凭借记忆画出来,不过即使画出来,也要把它当成我们的最高机密,绝对不能让外人看到。”

张德义等人激动不已,信誓旦旦地表示定会严守机密,绝对不让任何外人知道,希望朱道临尽快抽时间画出来,好让大家看看天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朱道临微微一笑随口答应下来,一行人边走边谈,尚未回到西跨院门口,看到新提拔的紫竹园总管汪佑良和一位义学老教习匆匆跑来,朱道临心里顿时咯噔一下,立刻调转方向大步迎上:“出了什么事?”

“不好了,东家,义学的六十七位教习全都走了,怎么劝也留不住,宁愿不要工钱也要走,问他们为什么,谁也不说,后来还是齐老先生悄悄告诉小的,才知道是礼部侍郎钱大人、国子监博士匡子钺和南京六部的几位大人共同下达的命令。”

“唉,从今往后恐怕再也没有先生敢来我们义学教书了!”行伍出身的汪佑良急得满头大汗。

朱道临强压住心中的愤怒,转向五十多岁的齐老先生:“齐老,你还听到些什么?”

胡子稀疏的齐老先生还在呼呼喘气,听到朱道临的询问,用力咽了咽喉咙,有些吞吞吐吐地回答:“东……东家,恐怕不止我们紫竹园义学的教书先生走了个干干净净,紫阳观书院招聘的那些先生……恐怕也要走。”

“钱大人和匡大人他们不但是东林党中赫赫有名的魁首,还是手握科举大权的朝廷重臣,哪怕那些教书先生不愿走,也不敢拿自己的前程去冒险啊!”

“唉……今早听到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