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秋我为王-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世间有这样的年轻英杰?谁能当之?”

知瑶昂首傲然道:“唯独赵氏无恤,方才值得小子一晤!”

第358章 世子之位

十一月末,当知瑶对晋国一众同龄人的点评流传开后,初冠或者尚未及冠的少年们反应不一。

赵伯鲁、韩虎性格使然,对此只是一笑而过,不以为然;魏驹明面上也是云淡风轻,心里却极不舒服。

至于孪生兄长淹死在大河里后,范氏剩下的独苗范禾,则当着中行黑肱的面怒发冲冠,骂了知瑶一声:“其母婢也!”

他随即恶狠狠地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下一句话便是:“等死士练出后,莫不如将知氏竖子也一起杀掉罢!”

这一年多时间里,赵无恤忙着在鲁国西鄙开辟自己的未来,魏驹忙着拾赵无恤牙慧,然而画虎画皮难画骨,能做成什么样不得而知。

至于中行黑肱和范禾,近来却是把精力放在另一条道路上,那便是花费重金,招募死士。

中行黑肱被知瑶评为“色厉胆薄”,说他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是“守户之犬尔”,他一脸阴沉,却强忍着不满劝诫范禾道:

“我那堂弟本就高傲,连他的兄长知宵也不放在眼里,其性情比赵无恤还令人厌恶几分,这次是将晋国所有同辈之人统统得罪了。此事日后再算,迟早会叫他付出代价,如今之计,早日割掉贱庶子无恤的项上人头,为范子复仇才是正途!”

他和范禾眼界也就如此,对于赵无恤“杀”范嘉却逃得性命一事耿耿于怀。无恤出奔后又辗转到了鲁国,忽然间竟风生水起来,更让他们又嫉又恨。可相隔千里,又是在外国,俩人在族中虽然跋扈,却鞭长莫及,于是便想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有不少猛士甘愿为贱庶子无恤效命,他身边防备甚严,须得技艺高超的剑士方能近其身!”

中行氏从中行献子、穆子时就好养士,麾下能人异士自然很多,范氏财大气粗,当年范鞅所养的勇者丕豹名扬天下,两位君子合力,还真找来了不少敢死之士,现如今全都列于堂下。

在中行黑肱和范禾的计划里,他们将花费数月,训练选拔其中的善战者,陆续派去鲁国,做行刺之事!

列中的末尾有个头戴青幘巾,身穿劲装的年轻少年,正是先从范嘉,随后被中行黑肱要到手的豫让!只不过他脸上和手臂上已经多出了数道厮杀留下的疤痕,也没了最初投奔中行黑肱时的踌躇满志,此刻与粗鄙的剑士们为伍,只是垂首暗自叹息。

“本以为委质于中行氏后会得到重用,孰料中行氏虽然尊贤者能者,却不能重用之;虽然贱不肖者,却不能斥退不肖者。在中行子心里,我竟只是一轻侠死士之辈,可以随时抛出去伤人的器物而已,他和已死的范子一样,都是以众人遇我啊……”

但臣事君以忠,中行黑肱虽然无法让他满意,却也没有太过亏待的地方,面对君命,自命为“士”的豫让不得不从。

……

范禾在领邑里做的事情比较隐秘,但宗主范吉射却知道的清清楚楚,当家臣进谏是否要约束规劝时,他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由着他去罢……”

在范吉射看来,这个冲动好杀的小儿子不如已死的大儿子多矣,但这份想为兄长复仇的心思却是好的。暂且由着他去,若能成功自然好,却不能指望太多,依靠权谋与赵氏抗衡才是正道。

他今天接待了一位来自齐国陈氏的客人。晋齐两国敌对,边境已经处于半封锁状态,按理说范、中行亲善,若是有一块范氏的符节,完全可以从夷仪附近的大河东岸乘舟过来。然而这位客人却做贼心虚,反而绕道卫国,走了一个大圈子后才抵达朝歌。

究其原因,正是陈氏所谋之事对中行氏不利!

范氏和陈氏在范鞅时代交往甚密,范鞅死后,作为六卿之末的范吉射也希望在国外得到一个强援,所以想维持这种关系,但因为两国敌对,所以一切都得隐秘从事。

对于这些龌龊,范吉射不太敢让同盟中行氏知晓,只因为中行氏从中行献子时代起,一向是对齐作战的急先锋。且他们的主体领地“东阳”的鄋瞒、夷仪两大县与陈氏高唐相邻,就隔着一条大河相望,所以并不太友善。

从陈氏送来的文书里,范吉射得知了一件事情,陈氏目前在极力怂恿齐侯乘着曲阜之乱攻鲁。然而在垂危的晏子强谏下,齐侯却改变了心思,决定明岁征兵时换一个主攻目标。

陈氏这次是专门派使者来暗暗告知此事的,同时希望范氏不要干涉太多,以免两家交兵,伤了和气。

因为那块隶属于中行氏的土地太过关键,连陈氏也有些心动。

“陈氏这是希望我范氏袖手么?”

陈氏此行大有深意,一是想取信于范氏,二是玩了个小花招。无论范吉射告诉中行与否,都符合陈氏的利益:若是中行无准备,那陈氏可以乘机为先锋,夺城得邑。若是中行有备,寻个借口让齐国公族国、高之兵先去消耗即可。

范吉射有些头疼,如今六卿离心,执政知伯对争霸之事漠不关心,像今年这样合力出兵,让齐人只敢龟缩不敢对敌的事恐怕难以再现了。即便晋齐开战,他范氏作为中行的盟友,也不乐意让族兵去出力流血。

因为两卿之力是绝对敌不过齐人举国来攻的,何况其他四卿?

他现在总算知道当家做主的难处了,也开始怀念父亲范鞅还在的时候……

那真是范氏的黄金时代!

……

而赵氏那边,赵鞅在送走来访的韩不信父子后,立刻召见了家臣傅叟。

“果然不出董子与傅大夫所料,韩伯前来试探我,席间大加夸赞无恤在鲁国之功。他还提及当年范武子封随,于是从士氏分出,中行桓子为中行之主、知庄子封于知,便从荀氏分出的往事,暗示无恤既然有这份功绩,我完全能效仿前人,立他为侧室小宗了……”

傅叟行礼道:“那主君打算如何应对?”

赵鞅在席上坐下,抚着美须道:“我婉拒了,理由是无恤尚幼,赵氏现在还嫌小宗太多,何必急着出新的支系?五指紧握成拳方能伤人,若是离心反倒会被人各个击破,等日后再说不迟。”

傅叟道:“这理由不错,事关赵氏内政,韩伯纵然会失望,却也不至于伤了赵、韩两家的关系。只是主君,此事终归不是个办法,须得寻机解决啊……”

思及此事,赵鞅有些烦躁,坐在案几上用食指轻敲桌面,声音阴沉地说道:“大夫应当知晓,无恤不归一日,此事便无法解决。”

傅叟一个激灵,立刻窥见了赵鞅的真实想法!

“那是自然,下臣明了!”

经过上次赵鞅昏厥事件后,赵氏的主要家臣虽然还没有公开意见,但多半已经属意能稳定局面的赵无恤,希望这位精明强干的君子成为未来的家主。

赵氏一向唯才是选,有数次庶子逆袭嫡子,被选为新家主的传统,所以在传统方面阻力不大。

真正的阻碍,还是那场突发的意外,乐祁身死,范嘉喂鱼,赵无恤流亡鲁国。一般而言,流亡之人在本国政治发展上被判了死刑,于是不少家臣又悄悄收回了准备投出去的票,转而注视其余三子。

但有无恤珠玉在前,那三子除了伯鲁尚可称孝外,怎么看都觉得不堪……

然而这才一年多时间,赵无恤凭借自己的努力,隐隐崛起于鲁国,其势力增强的速度让人骇然,家臣们的心思又开始飘忽起来。

“庶君子或许能像范武子、范献子一样再度归来也说不定……”

这是很有可能的,往长了说,赵鞅年富力强,无恤也才十六,而知伯已老,且知氏家主的寿命一向不长,说不准过几年就死了。到时候赵鞅为正卿,专晋权,一份赦令发向鲁国,除非范氏跳反,否则谁又能阻止无恤归国?

一念至此,又有不少家臣回到了观望的态度上,傅叟便是其一。

光冲着赵无恤在冬至等节庆送来的那些金玉嘉柔,还有字里行间的那些允诺和示好,便足以让傅叟替他说些好话了。

赵鞅沉吟片刻后做出了决断:“侧室是可以立的,但立的不一定是无恤,也不是现在,伯鲁纯孝,应该谅解我的心意……”

傅叟心中暗暗感慨,主君啊,其实两年前就有个快刀斩乱麻的机会,可以早早解开赵韩之间的结,甚至能避免无恤被逐的意外!

终究还是自己这位主君性格太急太刚强,也太讲情义,少了几分利害的算计。不过这也是傅叟,以及天下许多士人甘愿效忠的原因之一。

赵鞅的胸襟和豪迈,很大程度上能弥补他的缺陷。

但傅叟还是有几分遗憾:“若当初主君不要急着敲定庶君子与乐氏女的婚事,反过来让他与韩氏联姻,以韩氏女为正室夫人,那即便他成了世子、宗主,与韩氏间也多了一层关系,少了几分顾虑!”

第359章 季嬴

按照傅叟的料想,如此一来,韩氏或许能对未来更放心一些。

但为时已晚,且不说当时赵无恤尚无贤名,韩氏嫡孙女哪能看得上他一个贱庶子,往后的事情谁也料不就。

现如今,这一计策的实施条件已经完全不存在了,若是下出来,反倒会成一招烂棋。

他清楚赵鞅的脾性,虽然去鲁国那一趟在无恤的劝诫下性情收敛了不少,与韩氏、魏氏的关系稳固发展,对知氏也不再公然抵触。但赵鞅却有一个底线,那就是从不毁诺!

何况此计更可能一次性得罪韩氏、司城乐氏两家人,结果还讨不到好。

赵伯鲁与韩姬的婚约虽未正式公开,但在晋国卿大夫圈子内已经人尽皆知。而赵无恤与乐灵子的关系因为那场羊肠坂的风雪夜刺,以及他扶乐祁棺椁归宋,为其守灵一事更是无人不晓。

一旦反悔,晋、宋的卿大夫们会对赵氏不齿,伯鲁以后也再无颜面立于世了。说不定,对人颇讲究情义的赵无恤也会怨愤他……

于是傅叟立刻将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后之论吞回肚子里,集中精力应对赵鞅关于另一件事的询问。

在赵无恤、董安于、尹铎等人的共同建议下,赵鞅这些时日一直在筹谋一件大事。

那便是迁家!

尽管有许多反对意见,但赵鞅却意志坚定:“三年之内,要持续不断地往大原、狼孟等地移民开拓,待到那数县之地人口多达十万后,便可以将赵氏的家庙迁到晋阳了!”

无恤在鲁国与三桓、阳虎斗智斗勇之余,与晋国本土的消息来往也从未断掉,晋国内部听闻了他的事情,他也通过赵氏如饥似渴地了解晋国国内发生的各自变化。

在上次建议赵鞅“高筑墙,广积粮”后,又陆续寄来了不少简牍,阐述自己对赵氏未来的想法和谋划。

有了对赵氏领地经济、人口十分熟悉计侨,还有聪慧的张孟谈辅佐,无恤对形势的分析愈发中肯。比如赵氏的田亩政策、大本营转移计划、对各小宗和领邑的集权手段等等,许多事情都戳中了赵鞅的痒处,他对无恤是越发的满意了……

如此一来,小儿子虽然不在身边,却依然能向赵鞅进谏,拾遗补缺,不差于他的三个兄长!

但有一件事情赵无恤是不方便说的,那便是关于世子之位的归属。虽然赵鞅上次会面时许下了允诺。但他作为当事人,若是在简帛里一个劲的叨叨,言多必失,失了赵鞅欢心反倒不美。让那些已经意属无恤的赵氏的家臣,如董安于、邮无正来谏言效果反而更好。

“小子在与人博弈时,听说过一句话,叫金角银边草肚皮,迁都晋阳,可以避开敌对卿族的主力,又可放心开拓戎狄,经营好一角,其形势仿佛当年献公时的晋国!”

这是赵无恤在一张“公输纸”上写给赵鞅的亲笔信,也是他认为赵氏想要化国为家,必须经历的历程!

无恤在信中分析道,赵氏在新绛附近处于绝对劣势,太行以东的大片领土却又归属邯郸氏,其余诸邑四散,唯独在晋阳一代比较集中,而且山河形胜之地,易守难攻,可以作为军事要塞。只可惜,那里十多年前还是“豺狼所嗷,狐狸所居”的荆棘丛生之地,若是想要迁徙宗族中心,还需要长时间的开拓和改造。

一如他所说的狡兔三窟,现在赵鞅依然年富力强,父子两人一人一边开拓反倒是更好的战略,虽然,无恤选择的地方恰恰是“草肚皮”……

开局不佳,不过能下成怎样,能不能一举翻盘,还得看下棋人段位如何!

……

与傅叟等人谈完公事后,赵鞅回到了居室,卧在榻上,一手撑着头,一手捏着自己的眉宇,想着与赵无恤有关的事情。

赵鞅也烦恼啊,做晋国次卿可不容易,一面要考虑宗族,赵氏内部,儿子们、小宗、家臣,纷乱的事情已经数不胜数。此外还得应付国内五个敌友,一面又要顾虑邦国,着实心累。

但赵氏第一家臣董安于在晋阳主持大局,身边的尹铎和傅叟虽然各有所长,但却也各有所短,三个儿子并不足以依靠,他身边需要一个辅佐之人。

就在此时,门扉处却传来轻轻的敲击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赵鞅性格刚强,对下严苛,他在处理政务或者休息的时候,无人敢扰。

他皱着眉头大声问道:“何人在外吵闹?”

“是女儿。”

赵鞅的怒气凭空消散,来者正是他的养女季嬴。

门扉推开,一朵红云飘了进来。

季嬴穿着红色深衣,在门口脱下鲁缟织就的鞋履,只着洁白足衣推门而入。

过去一年里,或许是唯二值得依靠的弟弟远行,季嬴也发生了她发生了极大的蜕变,从一朵含苞的花骨朵变成了初开的繁花。

虽在门外等候了许久,她却依然神气娴雅,姿态轻盈,不见有一丝一点的纷乱,举止间落落大方,文雅而自然。

但也有不变的地方,比如那份发自内心的温柔和细腻,她脚步轻盈得像一片芦花,在廊檐下的木板地上蹑足走过时,几乎不发出一点声音。

隔着十步,她便朝赵鞅裣衽行礼,道:“父亲安好。”

赵鞅微笑着抬手:“免礼罢……”

他忙于外事,知氏夫人身体不佳,魏姬不受宠爱,居于新绛赵府。所以下宫家事很大程度上被季嬴默默接了过去,凡是女子能负责参与的祭祀,全都一手包办,从未让赵鞅操心过。

这也是让他颇为欣慰的一件事情。

“父亲,腊祭的享祀已毕,接下来可还有事情需要女儿去安排的?”

赵鞅想了想道:“也就剩下明岁开春的各种祭祀了,迎来送往方面,韩氏的阿虎已经成年,给韩氏的礼物要加倍,感谢下韩伯今日来拜访的好意。等到三月份时,伯鲁便要与韩氏女成婚了,那些宾礼之类,还须你多多操心……”

季嬴应诺,又垂首道:“父亲,女儿还有个不情之请。”

“何事?但说无妨。”

“瓷器本出于成乡,技艺掌握在那些鲁国陶匠手中,去岁以后收了不少值得信任的赵氏陶匠为徒,在下宫也有建造瓷窑,如今销行天下的瓷器,七成产于下宫,三成产于成乡,分别被称为赵瓷、成瓷,所获的金玉钱帛颇为可观。”

赵鞅原本还面含微笑,现在却慢慢严肃起来了,自己这女儿,居然对赵氏的支柱产业如此了解,她的确和无恤一样,时不时就能让他另眼相看。

“父亲政务繁忙,或许未曾发觉,自从今年八九月间,半数鲁国陶匠去鲁国西鄙投奔无恤后,或者说,从无恤离开晋国后……”

说到这,她面上有了一丝罕见的感伤,但转瞬即逝。

无恤的远去虽然让季嬴一度伤神,但她本就坚强,很快就振作了起来。这一年多里俩人书信往来也没断过,季嬴亲手做的春服、夏蝉衣、秋服、冬裘,鞋履一一寄了过去,无恤凡是有什么新颖的出产,也会让人送回来。

比方说前几天,从鲁国寄来了不少似绢非绢,似麻非麻的东西,名为“纸”,质量好的可以用来书写,比沉重的竹简方便多了,质量差些的则可以用来做些不能为人道之的事情……

想必宋国乐灵子处,也收到了一份罢?

她脸色微红,轻咳一声后继续说了下去。

“从那以后,虽然下宫、成乡出产的瓷器不减反增,但质量和外观却再无改进,连在新绛、温县等地的售卖也有些萎缩。匠人们不得其解,女儿在开窑时去看过一眼,发觉大多都是青瓷,全然照搬原先的样式,成色虽无多少变化,但看着却索然无味。”

“为何会觉得无趣无味?”

“工匠们没有用心去做,只是在模仿无恤和鲁陶匠留下的工序而已。世人已经对此物见怪不怪,女儿听无恤说过,这类工艺,重点在于用心研制,推陈出新,才能长盛不衰。所以想恳求父亲,让我试着管一管瓷器烧制,何如?”

说罢,她抬起了头,殷切地看着赵鞅。

说到用心,说到对瓷器的喜爱,谁人能胜过她?

季嬴眉清目秀,眸子清澈宛如水晶,颈项纤细温柔,肌肤晶莹细嫩,绝美的脸上自有一种安闲的态度,无法形容,只让赵鞅感慨不已。

她与其父、其母长得越来越像了。

季嬴已经十六岁了,但赵鞅却迟迟未为她举行及笄之礼,她也不着急,反倒专注于未赵鞅分忧解难。

于是赵鞅接受了这份好意,手指敲了敲案几,曰:“可!”

季嬴欣喜,再拜道谢,却听赵鞅提出了一个条件。

“瓷器已经是赵氏柱石之一,无恤带着鲁陶匠创造此业,其中自有它的规矩,虽然你说得头头是道,可不能由着喜好乱来。这样罢,你先代管成乡那几个小瓷窑,看看半年后,会有怎样的成效……”

……

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翌年夏五月,繁花似锦,鲁国西鄙已经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

那是田间粟苗的颜色,是青蛙野草的颜色,也是济水、濮水的颜色,岸边的杨柳,水中的荷叶,还有荡漾着绿色青苔的水花,一条条狭长的船只从上游驶来,呈百舸争流之势!

船上站着些着短打,腰间别短剑,手持两丈酋矛、长戈、长戟的兵卒,看这样子,似乎是在修习水战之法。

岸边,穿着轻薄夏衣的鲁国小司寇、三邑中大夫赵无恤却大摇其头。

他对身边的张孟谈等人说道:“虽然这些武卒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已经初始水性,在快走的船上也能渐渐站稳脚跟了,但想要进入大野泽,与那些在水泊里活了半生的群盗抗衡,还差得远呢!”

第360章 卧榻之侧

自从平定去年十月的盗患后,赵无恤的势力在鲁国内部斗争中赚得钵盆满盈,声名一时无两,随后他却低调地蛰伏了半年之久。

鲁国西鄙外表看上去风平浪静,但三邑内部,却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名为“维新”的新政已经在三邑每一个乡亭小邑推行开来,一千名全副武装的常备武卒是逼迫乡里地方势力屈服的压力。而无恤暂时允许各宗族对土地的所有权和控制,并从各家提拔年轻子弟进主邑为吏,则是保证三邑合作的纽带。

软硬皆施之下,新政顺利实行,无恤对封疆之内的控制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最直观的证据就是今年的春种、夏收之高效,还有名为“春搜夏苗”的军事演练。

“俗言道,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理,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锃,然后成为农。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箴、一钵,然后成为女。”

面对男耕女织的春秋社会经济,赵无恤提纲挈领,提出应该改进生产工具。

女织方面,他前世压根没任何关注,所以不知道该如何改进,只能寻些孤弱的巧妇集中在织造坊做工,鼓励她们发现些能提高效率的法子。

至于农事方面,这是任何文明的必要支柱,也是无恤势力有经验和基础的事情,做起来自然驾轻就熟。

卫、鲁两国属于兖州之地,西鄙地形较为低洼卑湿,虽然土地不算特别肥沃,为“厥土中下,土唯黑坟”,但农业水平却走在时代前列。

毕竟周人祖后稷,本身就是农耕起家的部族,迁到鲁国后也依然如此,一如他们在《鲁颂》里夸耀的“黍稷重穋,稙穉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总之,这一带有很浓厚的农业基础。

所以赵无恤来到这里后,看到田亩中的民众使用的工具并不比霸主国晋人差,基本人手都有硬木制作的一耒、一耜,翻土的金属工具铫则少些。

某些类型甚至比晋人用的更先进,比如他发现,廪丘人居然已经用上了铁犁……

这并不算一份新发明,早在一百多年前的管仲时代,齐国管夷吾就有“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斧,试诸壤土”的说法。可知春秋时,冶铁已经在中原逐渐发展起来,但冶炼出来的生铁杂质很多,制作铁兵器依然存在无法突破的技术瓶颈。可用来做农具,却是可以的。

只可惜那廪丘农人的犁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造垄,构造比较简单,比起赵无恤前世在农村亲戚家时见过的曲辕犁差远了。既然还记得那种农具的式样,在晋国时还让人试制过,他自然不会藏着掖着不拿出来。

无恤虽然能提供一个后世成熟的工具式样,却无法让冶炼技术也跨越百年前人,所以他依然只能走前人的老路,打算先用质量一般的杂质铁来做粗糙的铁农具。

鲁国虽然极缺铜、锡,但冶铁业却渐渐发展起来了,在鲁城,有两处占地颇大的冶铁区域。同时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