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悍明-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告示贴出去之后,整个江浙都被震动了,原本那些年轻的士子正摩拳擦掌,想要给东林党鸣不平,可以说舆论就在爆发的边缘。
偏偏在这个关头,考试的消息传来,一瞬间就转变了读书人的视线。难度低,录取多,还能直接当官,又不耽搁前程。这种好事可是可遇不可求啊。
即便是那些东林的死硬分子想要掀起什么风浪,可是也没有人和他们玩了,全都去温书了。而且有些人还听说要考一些农工的常识,一瞬间什么《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九章算术》等等之类的,原本都被忽略掉的杂书,也一下子火热起来,书店里头全都被抢光了,加印也不够,有些人干脆直接抄书。
这时候市面上又出现了不少集录的小册子,应考大全之类的玩意,比起后世的高考一点都不差,这些年轻的士子全都在苦读。
顾振华也想了解自己的药方有没有用,因此他也特意到了各个报名点看看,结果一到现场,就吓了一跳。漫长的队伍排出好几里路,热闹程度简直超乎想象。
顾振华一眼看到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士子,忍不住笑着问道:“这位仁兄,以后特科要减少四书五经的分量,多考一些天文地理,农业工艺,你说如何啊?”
“还能如何,多看点书呗,不过那些皓首穷经的老童生可要吃亏了。”
顾振华听了这话,忍不住心中大笑:国人的适应能力果然是超一流的!
第一百四十章大炮主义
原定招收三千名屯田官,但是报名的热情远远超出了想象,才公布了两天,就有超过一万人报名,而且随着消息的传播,到了考试的时候,参加人数恐怕会达到五万以上。
而且报名人员当中,不乏很多已经得到了功名的,比如秀才举人之流的。在明朝,举人虽然有资格出仕,但是机会很渺茫。对于举人来说,要么就拼了命考上进士,要么就仗着朝天给的免税特权,在名下收拢一些土地,过着舒舒服服的乡绅日子。
就像范进那样,在岳父和邻里的眼中,或许是人上人,甚至是文曲星下凡,可是实际上也就是狗肉包子,上不了席面。
因此听到了这个考试的消息,不少人都心动了。甚至有些人还写文章,称颂德政,给首辅马士英唱赞歌,也盼着增加一点知名度,能够顺利录取。
如此高的热情,正好顺了顾振华的心意,他早就对大明朝的官制有着相当大的不满。为了所谓的轻徭薄赋,科举考试的录取率一直非常低,结果大量的人才皓首穷经,白白浪费了青春。
而且由于起点太高,使得科举官只能到县令一级,这也就是朝廷势力的极限。要想把社会全面组织起来,增加官员数量,编制更严密的官僚体系就成为了必然。
顾振华有一套全盘的计划,那就是扩大录取,在体制内严格选拔,任人唯贤。官吏合一,把行政力量真正推到基层。其实这个屯田田庄完全可以看成是日后乡镇的雏形。招募的这些官员,也都是日后的乡长镇长一级的。
当然这种彻底颠覆官场格局的事情。现在还不是轻易抛出来的时候,他只是先进行布局,等到水到渠成的时候,再掀开底牌!
“国公爷,咱们的船队到了南京了!”康大力兴奋的报告道。
顾振华也顿时来了精神,急忙笑道:“走,去码头看看!”
上次顾振华南下的时候。就已经布置了海外采买,主要买的东西就是硫磺!众所周知,硫磺是火药的主要成分。而火器更是安**的支柱之一,直接关系到安**的战斗力,顾振华哪能不关心呢!
结果好不容易船队运了回来,竟然被东林党的一些人给扣在了松江。这才惹恼了顾振华。逼得他不得不痛下杀手。不然让东林党这帮内斗内行的家伙继续秉政,肯定会拖累安**的后腿。
顾振华带着人亲自到了码头,早有两个人站在了码头,等着顾振华到来。其中一个是周琨,正是他负责此次采购。
“启禀国公爷,此番我们从倭国采购硫磺一万两千斤,铜五千斤,另有衮刀一百二十把!”
顾振华欣喜的点点头:“东西不少。沿途没遇到麻烦吗?”
“遇到了,还多亏了沈大人帮忙。才顺利将物资运回来!”
顾振华一听,急忙将目光落在了旁边那个中年人身上,只见此人中等身材,皮肤晒得黝黑,脸上还带着水锈,一看就是常在海上打拼的。此人急忙躬身说道:“下官国子监司业沈廷扬,见过蓟国公!”
周琨在一旁说道:“国公爷,我们到了日本,顺利采购了物资,结果在回来的路上竟然遇到了郑芝龙的船队阻截,一共有上百艘大船,数千兵丁,声称要将我们的船都击沉。幸亏沈大人率兵赶到,才化险为夷。”
“郑家如此嚣张吗,我们不是给了你们朝廷的诏书吗,他们还敢下手?”顾振华的眉头顿时就挑了起来。
其实出发的时候,顾振华就估计到了郑家的问题,因此才特意请了旨意,没想到郑家还敢阻拦,一下子就勾起了他的怒火。
“启禀国公爷,郑家的人说了,从来都是日本前来进贡,哪有朝廷主动采买的,诬陷我们是假的。”
“海盗头子,果然不知好歹!”顾振华怒气冲冲,可是转念一想,千头万绪,眼前的麻烦还不少,暂时顾不上郑芝龙他们,只能先绕过他们。
“沈司业,这些货物对安**非常重要,本爵还要多谢你的周旋啊。”
“国公爷客气了,卑职本就负责水师,保护商船也是分内之事,不敢居功。”
水师两个字突然让顾振华眼前一亮,忍不住问道:“沈先生,水师情况如何,能不能打仗?”
沈廷扬一听这话,急忙躬身施礼:“启禀蓟国公,目前水师有一百艘大船,基本完好,原是漕运的粮船,不过只要稍加改造,就可用来作战,每一艘船能装二百名士兵。水手全都熟悉水道,而且战斗力不弱,只要稍加训练,就能组成一军,足以在海上作战。”
海军本来就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大麻烦,顾振华原本还想着要一点点的建设,可是听到了沈廷扬的话,他顿时就来了兴趣。相比于一点货物,一支海上力量更让他感兴趣。
“沈先生,你有没有海战的经验,能不能和本爵好好说说水师的情况?”
其实沈廷扬也早就向朝廷上书,希望组建水师,结果迟迟没有下文,沈廷扬人微言轻,没有办法。
堂堂蓟国公主动过问,顿时沈廷扬也来了精神,滔滔不绝的就向顾振华讲述起来。
这个沈廷扬生在崇明,从小就熟悉海运。担任中书舍人的时候,就向崇祯上书,希望重开海运,解决向辽东运粮的问题。
而且此后多次主持运输,将漕粮从南方运到了辽东山东一带,在海上不避风浪,第一次试航期间,亲自率领两条船,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把漕粮送到了天津。速度是运河的两倍,而且费用大幅度降低。
崇祯皇帝更是盛赞沈廷扬,说:居官尽如沈廷扬,天下何难治!
能够遇到这么一位熟悉海上情况的人才,顾振华也是格外的欣喜,两个人越聊越畅快。
沈廷扬笑着说道:“国公爷,依卑职只见,只要把船只改装好,再训练几个月,就能出征,可以从海路袭击天津山东等地。到时候陆海联手,恢复河山,绝不是什么难事。”
顾振华也笑道:“沈先生,你能看出海上的重要,这一点非常好,只是大明和满清的之间的战斗,归根到底不再尺寸土地之争,而在与野战!只要大明能在野战之中,胜过满清,失去的土地自然全部回来,甚至辽东都不在话下,要是野战不能赢,就算是夺回来多少土地,都是临时的。”
“国公爷,那您认为水师该何去何从,还要不要组建呢?”
“当然要组建,还要下大力气。对于水师眼下的任务,有两个设想,其一是骚扰满清,将山东等地不愿意降清的百姓接回来;其二是保护海上商路畅通,尤其是连接日本和南洋的商路,必须畅通无阻!日本有大量的硫磺,而南洋有急需的西洋火器和技术人才。想要对抗八旗兵,就必须大量使用火器。”
“国公爷英明!”沈廷扬也笑道:“红毛夷的火器的确有过人之处,这次我们就恰巧遇到了一伙红夷商人,从他们的手里买到了一门大炮。”
顾振华也是眼前一亮,急忙说道:“在哪呢,让本爵看看。”
周琨和沈廷扬带着顾振华到了码头之上,这时候船工们正在搬运货物,全都是上好的硫磺,发出一阵阵刺鼻的味道。
“国公爷,这倭国穷乡僻壤,什么都没有,偏偏这硫磺数量众多,还格外的纯,比咱们天朝的还好,真是邪门!”
“哈哈哈,没什么邪门的,硫磺是随着火山喷发出来的,倭国多火山,因此硫磺就多。为了这项资源,也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价。”
“国公爷真是见多识广,竟然连这个都知道,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正在说话之间,从船上十几个水兵一同搬下了一门大炮,铁炮身,长度不到两米,管壁前面薄,后面厚,像是一个大圆锥形。
顾振华亲自到左瞧瞧,又看看,越看越高兴。最后顾振华甚至有些手舞足蹈了。
“好,太好了,这门炮是怎么弄到的?”
“回禀国公,那些红毛夷想把大炮卖给满清,结果遇到了风浪,船也坏了,还有两门更大两三千斤的火炮掉到了海里,只剩下一门最小的还在船上。恰巧和我们遇到,就被卑职买了下来。”
周琨不无遗憾的说道:“要是能把那两门更大的弄到就好了,听说那个炮管子快赶上人的腰粗了,绝对是犀利无比!”
“哈哈哈,不是越大就越好,两三千斤的东西只能摆在城门上,而这种才是野战用的!”
顾振华笑道:“你们想想,一门两三千斤的火炮,怎么运输,到了战场上怎么灵活调转方向。全都做不到!只是看着好看而已。眼前这门炮可不同,重量应该在六七百斤之间,射程超过三千米,在一千米以上,威力最是惊人。”
顾振华粗略的估计了一下性能指标,眼下安**手上有不少虎蹲炮,射程只有两三百米,另外还有三百斤左右的佛朗机炮,射程是六七百米,如果加上了眼前的这门红衣大炮。就是完整远中近火力覆盖,一旦把大炮兵组织起来,多少鞑子都不够野战轰的!
“这门炮卖的太值了,周琨,马上给本爵送回归德,让葛匠师他们用最快的速度仿制。”
第一百四十一章踏上了一万只脚
交代了火炮的事宜,顾振华又拉过了沈廷扬,笑着说道:“沈先生,你以为郑家海上战力如何?”
“相当了得!”沈廷扬毫不迟疑的说道:“郑家海匪出身,控制部下三四万众,舟船一千余艘,横行海上,夷人也无法奈何。”
顾振华点了点头,笑道:“沈先生,本爵要是全力帮助,你有没有把握短时间击败郑家?”
“没有!”沈廷扬苦笑着摊摊手:“国公爷,海战训练不比陆上,而且造船耗费功夫又很大,没有三五年的积累,想要水师压过郑家,恐怕不成啊!”
顾振华也苦笑道:“沈先生,是我心急了,不过你觉得要想保住长江口一带,乃至经营一条通往倭国和朝鲜的海上商路,是否可行呢?”
“国公爷,这没有问题,凭着我手上的一百条大船就足够了。郑家毕竟还是大明的臣子,他们不敢胡来的,再说他们主要的兵力还留在南洋,要想经营北方的商路,只要互相协商一下,您再出面施压,配合着水师,绝对没有问题。”
顾振华也点了点头:“嗯,沈先生,你写拟一个发展水师的章程,需要多少钱,多少人,直接送到我手上,我一定倾力帮忙。另外等我处理了南京的事务,就会北上,安**正在筹备大造火炮的事宜,其中也有你们水师的一份!”
“多谢国公爷!”沈廷扬顿时狂喜不已,搓着手说道:“国公爷。我早就听说夷人的船舰已经装了大炮,一发炮弹,就能炸得船只粉碎。我们的船只还要靠着接舷近战。已经是落后于人了!”
“没错啊!”顾振华也叹了一口气:“这些年夷人漂洋过海,来到大明贸易,可是我们大明反而无人能到夷人那里,说白了,在火器和航海上面,大明已经落后于人了。郑家也不过是靠着人多势众维持着,假如再这么下去。我真怕有一天不是鞑子入关欺凌大明,而是这些夷人靠着坚船利炮,来欺负天朝了!”
沈廷扬也默默的低着头。忍不住说道:“国公爷所虑极是,只是朝堂的高官早就固步自封,根本不敢正视夷人的威胁。卑职曾经上书先帝,要求恢复海运。就有一层想法。盼着大明能正视海上,利益来自大海,威胁亦来自大海,不可不防啊!”
说到这里,沈廷扬也笑道:“好在有了蓟国公的支持,卑职一定全力以赴,把水师建立好,早晚有一天。要把夷人打得屁滚尿流!”
“哈哈哈,有志气就好。不过不要叫水师了,叫海军!你们是要搏击风浪,不是在内水当地头蛇!”
顾振华和沈廷扬谈完之后,满心的欢喜,不只抓住了一支强大的水上力量,又有了打通海上商路的实力,外面物资运进来,生产的商品运出去,往来之间,安**就等于拥有了力量倍增器。
想到了这里,顾振华就盼着能快点回到河南,一展拳脚了。
看看马士英究竟干得怎么样了,东林党彻底残了,自己才能放心离开!
顾振华刚刚离开码头,突然在路边冲出了两个年轻人,拦住了顾振华的队伍。
“好大胆子,没看到国公爷这里吗,你们是想找死么?”康大力顿时吓了一跳,上次的童氏冲出来,就惹了那么大的麻烦。虽然顾振华没有追究,但是康大力也自责不已,既然负责国公爷的安全,就必须保护好了!
他提着马鞭冲了上来,几个卫兵也涌上来,按住了这两个年轻人。
“蓟国公,学生有要事要禀报国公,还请国公能赐见啊?”
“见什么见,快给我滚蛋!”
康大力一把揪住了这个书生的脖领子,就像是提小鸡子一般,把他提到了路边。
“国公爷!野火烧不尽,春分吹又生。您这把火还不够,学生有妙计献上啊!”
“献你个大头鬼,还不快滚!”
康大力就要把书生丢出去,可是顾振华却眉头一皱,大声说道:“把他们先带过来!”
康大力也只好依令,押着这两个家伙到了顾振华的马前。
“跪下,快跪下!”
顾振华摆了摆手,让康大力他们退到一边,仔细打量了这两个书生,其中一个二十出头,一张笑脸,眉清目秀的。另外一个十七八岁,个头不高,但是眉目之中透着坚毅,看起来不像是普通人。
顾振华淡淡的说道:“本爵没有多少时间,有话就快说吧!”
“是!”年纪大一点的笑道:“国公爷,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凡事盖棺定论,还差了最后一根钉子,您可千万不要放松啊!”
这话别人或许听不懂,可是顾振华哪里会不清楚啊,因此有了一点兴趣,笑着问道:“你可有办法?”
“当然,要是不然,学生也不敢冒着杀头的危险,拦截国公爷的马头啊!”
顾振华长出了一口气,笑道:“本爵倒真想听听你的高论了!”
内阁也去不成了,顾振华当即带着他们到了府中,直接带到了后面的书房。
书生看了看四周的陈设,忍不住说道:“国公爷果然廉洁,这陈设朴素无华,实在是让人钦佩。”
“本爵不是听赞歌的,你要是没有好主意,本爵也不杀你,东厂那边正在审讯东林党徒,听说有不少都直接开刀,充实皇宫去了,看你细皮嫩肉的,正好伺候皇上!”
这两个书生一听这话,顿时脖子冒凉气,这位国公爷也太狠了,竟然要让人当太监!
“国公爷,学生是福建士子,名叫吴凯杰,这次冒死找国公,只为给您献上一条对付东林的妙计!”书生战战兢兢的说道。
“说!”
“遵命!”吴凯杰也不敢废话了,只能急忙说道:“启禀国公爷,当年围绕着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东林党和阉党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厮杀,在天启六年,给事中霍纬华上书数千言,一举推翻了此前东林党对三大案的解释,将罪责推给了东林党。魏忠贤看到了这份奏章之后,十分满意,称其为一部三朝要典也!”
顾振华眉头一皱,忍不住问道:“你的意思是让我重修三朝要典?”
“没错,本来三朝要典已经足以让东林党万劫不复,只是刚刚颁行,天启帝驾崩,崇祯即位,魏忠贤被干掉,东林党咸鱼翻身,借着崇祯先帝之后,推翻了三朝要典!如今朝廷抓捕了东林党羽,查抄了他们的财产,又开科取士,笼络士子,已经给予了东林党致命的打击,只要再重修要典,板上钉钉,东林党就万劫不复了!”
吴凯杰说的信心十足,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其实遍观东林党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老皇帝万历是一心压制东林的势力,泰昌大约也是这个路数,可是他只干了一个月,就蹬腿驾崩了。
在死的时候,泰昌为了让儿子朱由校顺利即位,留下了李选侍,让她辅佐小皇帝,不过为了防止出现后宫专权的问题,泰昌并没有给李选侍皇后的名分。
这份安排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可是东林党杨涟,左光斗等人却冲进了乾清宫,执意将李选侍赶走。甚至不惜口出恶言,指责李选侍留在乾清宫是想效仿武则天,要和小皇帝天启来点故事!
在这些闯宫大将的逼迫之下,李选侍被赶出了乾清宫,而此时泰昌皇帝尸骨未寒。想想几年前,东林党人为了泰昌的太子之位,发动了国本之争,和老皇帝万历打得不可开交,十足的忠臣义士。可是人刚刚死,他们就欺负泰昌的孤儿寡母,竟是无情如斯!
东林党他们重视的根本不是哪个人当皇帝,他们看重的只有拥立之功!
天启初年,众正盈朝,东林党把持了朝政,可是他们并没有给国家带来起色。这些言官出身的家伙,上台之后,就大肆的攻击政敌,唯我独尊!
结果迫使其他党派不得不依附在魏忠贤的周围,共同对东林党下手。而天启皇帝也感觉到了东林党的问题,因此力挺魏忠贤。
实际上明朝的体制根本不可能出现太监专权的问题,魏忠贤不过是替天启下手而已,当然他的骂名,也是替天启背的。
修《三朝要典》,重新解释三大案,本来就是天启给予的东林党最后一击,让他们永世不得不翻身。结果书成,天启就因为落水,死的不明不白,和正德几乎走了一样的路子。
到了崇祯即位,初年也是东林党把持朝政,结果一样是国是日非,后来崇祯不得不重用温体仁,也是为了压制东林的力量。
从天启和崇祯两朝就可以看出,东林党就是一个驴粪球,外面光,徒有名声,而不懂治国。经验丰富的老皇帝根本看不上他们,小皇帝即位之后,他们能骗过一时,早晚都有露馅的时候。
既然要彻底干掉东林党,抬出天启的《三朝要典》来一个盖棺定论,非常有必要。
顾振华闭目思考了半晌,然后突然站起,笑着说道:“你们现在府里等着,本爵马上去找马首辅!”
望着顾振华远去的背影,吴凯杰和吴焕举互相看了一眼,脸上全都是狂喜的神色。
“哥,蓟国公听你的了,这下子可要飞黄腾达了!”
吴凯杰更是忍不住笑道:“没错,乱世就要敢拼,我估摸着国公爷回来之后,准会提拔一个大官!”
第一百四十二章烛影人影
顾振华一路畅通无阻,直接到了内阁值房,马士英和阮大铖等人都在其中。顾振华还能忙里偷闲,可是他们却不能,东林党必须踩死,空出来的官位要换上自己的人,还要防范着地方的反扑。忙的是晕头转向,熬得眼珠子通红,马士英现在最盼着就是能像猴子一样,一秒钟变出一万个人来!
虽然忙成这个德行,可是一见顾振华,他还是急忙迎了出来,笑着说道:“老弟,听说你们采购的物资都被这帮邪党给扣了,实在是可恶透顶,不过你放心,这往后安**的采购一律放行,绝不会出问题。”
“哈哈哈,那我就先谢谢元辅了,我和负责海运的沈廷扬谈了谈,他说还有一百艘大船能够利用,按照每船二百人计算,就能组建出一支两万人的水师。”
“沈廷扬也给我上过书,不过我没敢同意,说实话,这养水师太费钱了,朝廷也不宽裕啊。”
“元辅,有些钱不能省,我早就说过,江北几乎无险可守,鞑子又长于野战,很有可能各道防线都被攻破。唯一的依仗就是水师,封锁住长江,鞑子就休想侵入南方,即便是能侵入,长江在我们手上,鞑子也站不住脚跟,至少能维持一个南宋的局面。”
“嗯,老弟说的有理,现在好了,查抄了这么多的财产,别说养两万水师了,就算养十万也没有问题,我鼎力支持就是了!”
“元辅。安**在河南也离不开水上运输,另外我还准备利用船只从北方撤回百姓,如果条件合适。就让水师突袭鞑子的后方。”
马士英微微一笑:“老弟这么说,是想要水师的指挥权啊,这样吧,水师一分为二,一半兵力负责海上,一半兵力负责江河运输。海上的老弟说了算,内河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