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1879-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惩罚珍妃,既是做给光绪皇帝看的,也是做给翁同龢等大臣看的,正所谓“杀鸡儆猴”!李莲英得令,心领神会,马上命太监上前狠狠地打,可怜如花似玉的珍妃,屁股刚被杖打二十,现在又被“啪啪”掌嘴三十,嘴角流血,昏了过去。

慈禧还不让人把她抬下去找太医。光绪皇帝眼睁睁看到心爱的女人转眼间被打得血肉模糊,愤恨地流下眼泪,面如死灰,取下头上的黄龙帽,真准备不干了,无所顾忌地说:“亲爸爸,孩儿不孝!您要是有气,就撒在孩儿身上吧!!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来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一再审定,筹之至熟,妥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狃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亳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不维新变法,朕何以面目去九泉下见爱新觉罗的列祖列宗?”

光绪皇帝这一番肺腑之言,说得声泪俱下,慈禧这时毕竟已经是昭告天下退休了的,这时候还没有废黜光绪、另立新君的打算,于是心软了。光绪皇帝背后的臣子们也很会演戏,有的也痛哭流涕,恳求慈禧给光绪皇帝维新变法的机会,慈禧这才松了口,退让了一步,让荣禄推荐一位年轻有为、思想开明的大臣担任军机章京,辅助光绪皇帝维新变法,荣禄便推荐了林旭。

慈禧太后还不放心,后来让张之洞也推荐维新的人才,张之洞便推荐了杨锐和刘光第。顺便说一句,现在许多人误认为历史上“戊戌六君子”都是康有为的人。其实是并非如此,被杀的军机四章京里,杨锐和刘光第是张之洞推荐的,林旭是荣禄推荐的,只有谭嗣同是铁杆的康党。刘光第对康有为素来反感,杨锐目睹康党一班人的轻躁冒进,在军机章京的位置上如坐针毡,家书里常有“非久留之地”的感叹。

不久,光绪皇帝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任命林旭、杨锐、刘光第为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四品卿衔,参预新政。

光绪皇帝《明定国是诏》后不久,两江总督刘坤一向光绪帝推荐了谭嗣同,光绪帝同意召见。谭嗣同也准备离开山东,进京面圣。梁启超此时也接到康有为的来信,让他去京城帮忙。

谭嗣同和梁启超向李经述辞行,李经述心急如焚,他知道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此去凶险,便想想办法留住他们!

第114章康有为的政变

李经述和康有为一接触,就知道所谓的康圣人,只是徒有虚名。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无疑异端邪说,光绪皇帝会糊涂一时,不可能糊涂一世,什么大同世界,实在是痴人说梦。

中国的改革,若让熟悉官场的政治大佬李鸿章或张之洞,甚至是荣禄来做旗手,都比康有为要强一百倍。因为康有为只不过是一个四品官,他做维新变法的旗手,就只能是政变,因为康有为对朝廷权力结构重组的关心,会远远超出了他对变法本身的关心。

李经述跟谭嗣同谈过变法,谭嗣同的变法更激进,迟早一天是连皇帝的脑袋也要砍的,因为他赞美法国大革命,“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所以,李经述是十分不放心让谭嗣同去京城的,还有梁启超,此时也一样患了政治幼稚病。要拦住他们去京城,李经述想了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拖”,只要拖上一两个月,等他们再到京城,康有为的维新变法估计就结束了。

恰好在此时,李经述得到消息,张之洞也奉召入京,但也没去成。原来,按照慈禧太后的打算,湖广总督张之洞是要调任中央协助光绪皇帝维新变法的。

维新变法开始前,光绪皇帝给湖广总督张之洞发了一道“电旨”,也就是电报发送的圣旨,就传到了武昌:“奉旨:张之洞着来京陛见,有面询事件。湖广总督着谭继洵兼署。钦此。”

光绪皇帝是一个新潮的皇帝,对新生事物接受比较快,晚清还是比较开放的,在同治九年(1870年)电报就传入了中国清政府开始使用电报的时间是在光绪五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大沽海口炮台之间架设电线,试通电报,这是中国修建的第一条电报线路。为提高政务效率,光绪十年中国完成全国主要线路的铺设。当时为了传输汉字,当时电报编码,主要是用数字作为笔画的代号输入汉字。比如6511是“军”,2894是“机”,5710是“处”。后来,光绪皇帝正式下令:“嗣后明降谕旨,均著由电报局。”总理衙门规定,凡因紧急,公事皇帝下达谕旨或督抚上奏都可使用电报。

张之洞看到光绪皇帝这道圣旨,刚开始欣喜若狂。因为奉诏入京,并且被安排了继任人,但凡对官场略有了解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这一信号的含义,不是被“双规”,就是将被提拔。而政绩卓异、如日中天的张之洞,显然是正出于上升通道,去京城任职,这当然是张之洞梦寐以求的机会。从1881年出任山西巡抚至1893年,张之洞已经在封疆大吏的位置上干了12年了。但凡封疆大吏,有谁不期望着能入军机、进中央呢?督抚虽然起居八座、尊贵无比,但毕竟仍是地方干部。而帝辇之下,虽然可能伴君如伴虎,毕竟那是跻身位极人臣,张之洞当年出京城锻炼,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再回到京城。

不过,对于辅佐光绪皇帝和康有为维新变法,张之洞敏锐的政治嗅觉,让他感觉到了这或许不是机会,而只是一次“危机”而已!

在张之洞接到入京“电旨”后的第二天,他急电杨锐,打听为什么要他进京:“此次入觐,两宫意若何?朝廷有何议?”。张之洞要求杨锐回电时务必加“急”字,以便及时沟通,急迫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他拖着不肯进京,致电总理衙门,表示手头工作多,总要“大约十数日”后才能动身,“既有垂询时间,如有急办而可宣示者,可否先为谕知一二条,以便随时豫为筹拟上陈。”

不久,光绪皇帝再度来电旨:“前谕该督(张之洞)迅速来京陛见,自当闻命即行,何得托故迁延,致稽时日。至面询事件,岂有豫为宣播之理?所奏毋庸议。钦此。”

张之洞不敢怠慢,一边立即动身,一边临时抱佛脚,向正在俄罗斯首都彼得堡的前驻德公使许景澄讨教国际局势是不是发生了重大变故。在经过南京时,张之洞还和两江总督刘坤一进行了密谈,后来,张之洞终于抵达上海,准备在此换海轮北上。

这时候,杨锐的电报给张之洞回了电报,详细汇报了慈禧和光绪皇帝的冲突,张之洞觉得这趟浑水太深了,自己不宜去京城,但又不能不奉旨,于是就命人导演了一出大戏。

不久,张之洞的后院起火了,湖北沙市出事了。一位湖南籍的面馆工人,在沙市招商局门前随地小便,与招商局更夫发生冲突,被更夫用扁担打伤,激起湘人愤怒,次日,集体赶到洋关验货厂门口小便示威,遭到再度阻拦。湘人倏即聚众,登时放火将税司洋务、关署、招商局及日本领事公寓住宅、扦手坐船同时放火,并阻水龙不许往救。这其实只是一起本该归城管处理的卫生事件,却因为掺杂了湘鄂两省人的地域冲突,及民间对国企、洋人的不满,扩大了,根据江海关沙市税务司、英国人牛曼的报告,财产损失应该高达10万两,史称“火烧洋码头”事件。

荆州将军祥亨的报急电报就飞到了京城。驻英公使裕庚也发来电报:“英因沙市领事馆案,派兵船两只来华。”在这样的情况下,光绪皇帝只好电令刚到上海的张之洞,立即返回湖北,“俟此案办竣,地方安静,再行来京。”

李经述心想张之洞这老狐狸不惜放火都不去京城,这次康有为的变法维新,估计会比历史上的百日维新更加短命,于是,命朱红灯带人在山东大学堂正在建的饭堂放了一把大火。虽然这次大火没有照成人员伤亡,但李经述认定这把火是拳匪所放,让谭嗣同一定先查个水落石出,是不是拳匪死灰复燃,谭嗣同也觉得此事不难,做事有始有终,李经述还派人去湖南接谭嗣同的家人,让他们一起进京。因为此事涉及到山东大学堂,李经述便让梁启超先协助调查了,查明了事情再去帮康有为。谭嗣同和梁启超便没有立即去京城。

果然不出李经述所料,康有为对夺取朝廷权力的关心,远远超出了他对变法本身的关心。获光绪赏识后,康有为改口大声疾呼“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定宪法,开议院”这个曾长期被当作维新主要举措,就被他彻底抛到了脑后,整个百日维新,康有为始终在不遗余力地强调君权必须乾纲独断,既不要宪法,也不要议会。

在进呈给光绪皇帝的《日本变政考》里,康有为还明确反对在中国开设议院,理由是:“惟中国风气未开”,所以“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但当妙选通才以备顾问。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日本亦二十余年始开国会,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

康有为这种半桶水的论点,让起初支持他办法的维新人士大失所望,李经述等维新人士对他群起攻击。

康有为便在《国闻报》上刊文《答人论议院书》解释,阐述自己中国不该立宪和设议院的理由:“夫君犹父也,民犹子也;中国之民,皆如童幼婴孩。闻一家之中,婴孩十数,不由父母专主之,而使童幼婴孩主之、议之,能成家自养否乎?必不能也。君犹师长也,民犹徒属弟子也;中国之民,皆如蒙学。试问蒙馆之中,童蒙数千,不听师长主之、教之,而听童蒙共主之、自学之,能成学否乎?必不能也。敬告足下一言,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泰西三百年而强,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况圣上,天锡勇智,千载罕逢。有君如此,我等但夙夜谋画,思竭涓埃,以赞圣明足矣。”

这文章的意思是说,中国民众都是些“童幼婴孩”,没了皇帝的*,搞什么议会宪政,那是要出大乱子的;何况光绪皇帝英明神武,千载难逢,有如此好皇帝,宪法议院什么的纯属多余。在康有为的领导下,维新期间,康门弟子集体在报刊上撰文,制造中国不能搞议院的舆论,如麦孟华《论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陈继俨《中国不可开议院说》等。

李经述原本还心存一丝幻想,觉得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会有点效果,这时更加认清了康有为无耻无知的真面目,于是宣布跟权欲熏心的康有为划清界限。

康有为的堂弟康广仁为此还专门去找李经述,想说服他支持康有为:“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渠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望兄长能施以援手,此乃万民之幸甚!”

李经述请康广仁转告康有为:“先秦时韩非子早有预言,‘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则术不行矣’,少一些权力私心,多一分办洋务的实际行动,兴工商和教育,则自然支持康有为维新变法的人会多起来。”但是,康有为觉得只有掌握了更大的权力,他才能实现自己的大同理想,他自始至终只为他自己量身打造“改革”。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康提出一个变法核心:“立制度局、新政局”。

康有为跟光绪皇帝和荣禄等大臣解释说:制度局效仿的是日本维新之法,只负责议政,而不涉足具体的行政,是皇帝身边的智囊团兼立法定制机构,而非具体施政运作机构。但制度局“只负责议政”这个定位是骗人的,因为康有为同时又说:中央制度局由皇帝主持,地方则设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工务局、矿政局、铁路局、邮政局、造币局、游历局、社会局、武备局等“十二专局”,“新政推行,内外皆立专局以任其事”,“十二局立而新制举。

荣禄又不傻,康有为说凡制度局所议定之新政,皆交十二局施行”,换句话说,中央制度局虽然只负责议政而不负责行政,但新政的执行仍然会由中央制度局下辖的“十二专局”来负责。于是问题就来了:制度局垄断了新政的决策权;地方“十二专局”农工商学兵无所不包,垄断了新政的执行权,那么,现存的军机处、总理衙门、六部、地方督抚衙门,该干什么去?康有为这明显是想通过制度局架空中央和省部级现存行政体系,更次级的地方政府也被他排斥在新政设计之外,因为按照康有为的改革方案,“每道设一新政局督办……凡学校、农工、商业、山林、渔产、道路、巡捕、卫生、济贫、崇教、正俗之政皆督焉。每县设一民政局,由督办派员会同地方绅士公议新政……三月而责其规模,一年而责其治效。学校几所、修路几里、制造几厂,皆有计表上达制度局。”这样一来,等于从中央到地方,新造了一套完整的官僚系统。这样子搞改革,就等于搞了政变,将旧官僚体系完全架空。

光绪皇帝也很年轻幼稚,他对借变法之名,将从中央到地方对慈禧的班子进行一次大换血也很感兴趣。从这开始,维新已经滑向了权力斗争的深渊。

光绪屡次责令总理衙门讨论制度局问题,慈禧向礼亲王、总理大臣奕劻交底:“既不可行之事,只管驳议”,其结果自然只能是流产。

康有为也觉察到了朝野内外普遍的反对意见,只好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制度局流产后,康有为改头换面,又鼓动光绪开“懋勤殿”、“置散卿”、“议政局”等等,都是盖头不换面的政变,结果无一不是流产告终。

李经述看邸报,极少见康有为上折子讨论新学堂怎么搞,新农商怎么搞、新军事训练怎么搞,康有为只是一面不断自己上折子请开制度局、懋勤殿夺权,一面让人不断上折子推荐自己人进入制度局、懋勤殿,就知道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必定失败,他们离死期不远了。

那天,光绪皇帝经不住康有为的再三蛊惑,再次跑到颐和园向慈禧请示懋勤殿问题时:“亲爸爸,这制度之变,乃是变法之关键,儿臣无实权,展不开手脚……”

光绪皇帝的话还没说完,慈禧太后不答,一直在喝茶,神色异常,以至于光绪心生恐惧而未敢再申说。

过了半响,慈禧脸色才恢复平静,说:“皇上想做什么,就去做么,以后不用事事来着园子里问哀家,哀家想清静清静。”

慈禧的意思,是试试放手让光绪皇帝干,看他到底要怎么折腾!得了慈禧太后的这话,光绪皇帝喜极而泣,去放手改革了。

第115章恭亲王的遗言

得到慈禧的首肯,光绪皇帝决定大刀阔斧改革,他下旨任命康有为当工部主事,给康有为升官,加快了变法步伐。一时间,康有为在京城声名大噪,很多维新变法的中间派都投到翁同龢和康有为门下,参与变法维新。“帝党”的势力迅速膨胀。只有李鸿章、李经述、张之洞等务实的洋务派,清醒地意识到康有为变法的问题,同他们保持距离,李经述甚至对李鸿章预言:“这次变法维新,过于仓促虚空,争权夺利乃是实质,恐怕难超过百日。”

此时,康有为狂妄到连李鸿章也不放在眼里的地步。康有为成立强国会,李鸿章派袁世凯去带他送上白银千两,略表心意,康有为很有骨气地拒收,还把袁世凯晾在门外一个时辰,气得袁世凯当即回了天津。

李经述当时还在天津,问袁世凯对康有为的印象如何?袁世凯回答说:“此辈阅历甚浅,不足为谋。”

1893年,光绪皇帝颁布“诏定国是”,正式开始变法,比历史上的“戊戌变法”提前了五年,这一次变法的主角,依然是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杨深秀、内阁中书杨锐、刑部主事刘光第,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也从广东南海老家赶来北京帮忙。

刚开始,光绪皇帝颁布了雪花般多的新令,让各省修铁路,办洋务,试探慈禧太后的态度,只是小打小闹,这些举措在慈禧太后的可接受范围之内,慈禧没有吭声。

不久,光绪皇帝试着给慈禧太后扔了一颗“手榴弹”:光绪皇帝开始改革官制,裁撤了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等六个闲散衙门,相当于一下子撤掉了六个中央直属机关,改革力度空前,慈禧太后依然没有吭声,在颐和园里悠闲地看昆明湖的日出日落,“帝党”一片欢呼雀跃。康有为更有一种拯救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情,建议光绪皇帝再大步向前走。

这时,六部九卿的守旧官员坐不住了,因为有谣言,裁撤了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下一步光绪皇帝和翁同龢、康有为他们要裁撤六部九卿。整个京师惶恐,守旧的老臣排着队到颐和园找慈禧太后告状,说现在朝中只有一个臣子能承皇上的意,那就是翁同龢;只有一个读书人入得了光绪皇帝的眼,那就是康有为。

慈禧太后面不改色,安慰群臣说:“你们说了半天,不就是担心自己的官位不保吗?汝等暂且回去,哀家马上下一道懿旨,收回二品以上大臣的任命和裁撤权,这样你们这些朝中大员,就可安心回家睡觉了。”

得了慈禧太后的保证,这些朝中守旧官员才停止了哭泣,打道回府了。慈禧太后没想到,她的懿旨刚发,五天后,光绪皇帝和翁同龢就给她扔了一颗“炸弹”!八月十九日,光绪皇帝未请示慈禧太后,就下了圣旨,罢免了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等六名高官,理由是他们不执行皇帝的维新旨意。

这六名高官都是一品大员,光绪皇帝这么做,是翁同龢和康有为的主意,杀一儆百,一下子罢免六位高官,帝王的威严马上就会被树起!不过,这样一来,慈禧太后那道要求二品以上官员由她处理的懿旨就成了一纸空文,相当于给了慈禧太后一耳光。慈禧太后不愧是搞政变出身的高手,她这时被打脸了竟然还不还手,若无其事在颐和园吃斋念佛,面对那些找她哭诉的大臣,也令其“暂且忍耐”!

见慈禧没有反对,翁同龢和康有为大喜,觉得这老太婆不敢吭声,肯定是被变法的气势吓倒了,现在全国上下,无不为皇上的变法维新叫好,光绪皇帝维新变法,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最重要的是,连泰西各国洋公使也积极支持光绪皇帝变法。他们料定慈禧不会再干涉时政,决定一鼓作气,给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后党”扔了一颗“原子弹”:开始朝李鸿章下手!搞倒李鸿章,翁同龢等这一天,已经等了近三十年,想得都快发疯了!

光绪皇帝对朝李鸿章下手还是有点犹豫不决,问翁同龢道:“翁师傅,李鸿章是太后倚重多年的重臣,而且对维新变法也比较支持,如果动了李鸿章,太后岂会善罢甘休?”

翁同龢道:“现在天下人人都支持变法,打了李鸿章这只大老虎,就说明朝中没人不能动,天下必然信服皇上,以后变法维新的阻力会小很多。”

光绪皇帝还是犹豫不决,翁同龢说,可以先试试。光绪皇帝在翁同龢的大力怂恿下,下诏罢免李鸿章总理衙门总署大臣之职。

翁同龢的想法,是先罢免李鸿章总理衙门总署大臣之职,如果慈禧太后不吭声,他就接着怂恿光绪皇帝罢免李鸿章北洋通商大臣之职,如果慈禧太后依然不说话,就建议光绪皇帝罢免李鸿章直隶总督和大学士的职务,让李鸿章告老还乡!不过,这一切,只是翁同龢做的春秋大梦而已,正如他和康有为“变法三年让中国自立富强”的乌托邦之梦一样!

变法维新动到李鸿章头上,已经触及了慈禧太后忍无可忍的底线。慈禧太后秘密传召荣禄到颐和园,让他调动京城兵马,做好囚禁光绪皇帝的军事准备。为了再给光绪皇帝一次机会,慈禧没有急于下手,她带着光绪皇帝去探望了赋闲的恭亲王,借机敲打光绪皇帝。

恭亲王奕自从复出的机会被李经述搅黄之后,病情就越来越严重,到了1893年9月,就基本卧床不起。他似乎也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能很快就要走到终点,但他深为忧虑的还是大清帝国的未来,他期待中国能够在洋务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依然不希望清政府进行太大的改革,更不要听信康有为那些极端激进变革的建议。

慈禧太后知道恭亲王的心思后,两次和光绪帝多次前往探视恭亲王,恭亲王也利用这样的机会向太后和皇上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恭亲王躺在病床中,见到慈禧和年轻的光绪皇帝,挣扎着要丫鬟扶他起来行礼。慈禧太后说免了,恭亲王挣扎坐起后,对光绪皇帝说:“皇上,老臣有一言,不得不说,现在尔父已仙逝,老臣也命不久矣,请皇上尊重太后,她毕竟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