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1879-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09年的龙兴集团,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商业帝国。当年,李经述就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让龙兴集团收购或控股了很多在世界上还并不怎么知名公司,包括劳力士、通用、劳斯莱斯等,尽管这些公司在后世都绝对属于行业内的顶尖霸主,但创业时都遇到过资金困难。在李经述看来,只要了解过这些公司在后世的地位,就绝对不会有人会怀疑他们的技术实力。除了这些公司,龙兴集团还收购了可口可乐和吉列各51%的股份,加上早期创办的电话公司,这些品牌子公司成长壮大后,龙兴集团1909年自然成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商业帝国。这时的美国纽约广场,一些行人从一栋高约六十八层的大楼前经过,在经过的时候一些行人都会抬起头仰望大楼前悬挂的公司标志,这栋位于纽约最繁华地段的大楼,就是龙兴集团在美国的总部,主管着龙兴集团在北美地区的几乎所有业务。这个时候,北美最重要的也就是美国市场。至于加拿大这些地方,基本上是荒无人烟的。龙兴集团的大厦,当时是纽约最高的建筑,所谓的伍尔沃斯大楼,也才五十多层而已。这栋建筑的高度,也代表了龙兴集团在美国的影响力,1909年的龙兴集团在美国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洛克菲勒家族。
李经述和容雪一起走到了总统办公室旁边的圆桌会议室里,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刘步蟾等人先后也到了,他们站起来向李经述行军礼。李经述回礼后,神情轻松地说:“德军已经攻占了巴黎,容雪曾经游历欧洲,最近在帮忙处理欧战情报,今天也出席了这个大会。”
袁世凯笑着说:“总统夫人的学识,来做这个工作,再恰当不过了。”
会议开始后,李经述让容雪给在座各位将领介绍最新战况,容雪点点头,她毕竟给李经述当过家庭教师的,口齿伶俐,当时因为中国保持中立,交战双方都想拉拢中国,对中国的军事观察员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容雪便根据中国派往欧洲军事观察员收集的情报开始汇报说:“最新情况就是巴黎失守,法军总参谋长霞飞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把失败的责任推给弃守巴黎的老将加利埃尼,而且把老将加利埃尼送上了军事法庭。加利埃尼对霞飞的忍耐到了极限,在接受军事法庭审讯时,把霞飞收回第六集团军的指挥权以及犹豫不决的事情都如实说了出来。而且他强调自己放弃巴黎是为了避免巴黎平民伤亡。法国舆论哗然,霞飞因此被免去法军总参谋长的职务。法国议会还决定,由加利埃尼来接任霞飞的职位,领导法国的军队继续抗击入境的百万德军!”
段祺瑞问道:“也就是说,德军在西线的战斗还未结束?”
容雪说:“是的,还远未结束。”
李经述点点头,站起身打开一幅欧洲的地形图,用一根军用的指挥棒指着地形图说:
“各位将军,德法开战后,俄国也对德国、奥匈帝国宣战了,协约国开辟了东线战场。整个欧洲分成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个阵营,中立的国家很少。我大致讲给大伙讲一下大战的东线战况,你们看这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它的富饶土地,被喀尔巴阡山脉同奥匈帝国的其余地方隔开了,俄国人正是从这两个地方开始了对同盟国的攻击。”
冯国璋这时站起来问道:“我比较了解俄国的军事动员能力。以我的估计,俄国从宣战动员到完成集结出击东线,至少需要8周左右的时间,为什么俄军这次出击这么快?”
李经述回答说:“据我们的军事观察员收集到的情报,这次帮助俄国制订作战计划的是法国人。他们制定了两个方案:如果德国先进攻法国,俄国就攻打东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加利西亚。另一个计划,纯粹是防御性的,适用于德国最初向俄国强行进军。德军进攻比利时后,法国人就迫不及待要求俄国按照第一种方案出兵东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加利西亚。法军总参谋长霞飞在开战前,就前往俄国去给俄军总参谋部洗脑,灌输必须主动进攻的思想。当时,急于从中俄战争和德中瓜分沙俄的耻辱中走出来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也非常赞赏主动进攻的建议。8月5日,德国对法国宣战的第3天,法国大使就晋见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要求尼古拉二世按约定命令沙俄军队立即采取攻势。”
段祺瑞不解问道:“为什么法国可以这么霸道要求沙俄出兵东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加利西亚?”
“法国人有钱任性!”李经述回答说:“在此之前,法国给俄国提供的贷款高达1000多亿金法郎,帮助沙俄重建和武装军队,还说服了英国放弃战争赔款。尼古拉二世表示一定会支持法国来表明他对协约国的忠诚。沙俄帝国虽然奔溃了,但人口还有将近1亿,有了法国的巨额贷款,俄国很快常备兵力恢复到140万,稍加征召达到300万,还有200多万后备役人员。”
段祺瑞说:“这么说,沙俄很有战斗力?”
冯国璋笑着回答说:“我跟沙俄的军队打过交道。俄国的军队虽多,我看都是纸老虎呀。俄军的战斗力,太一般了。俄军的陆军装备水平也落后于德军和奥匈帝国,火炮较少,尤其是缺乏重炮。俄国野战军队甚至是没有密码或密码人员的,俄国高级统帅部似乎没有想到过需要训练担任这种任务的报务员。”
这时,容雪也站起来补充说:“是的,俄军积弊甚多,训练不足,物资匮乏。英法也只是希望在法国遭到德国进攻时,俄国像一发大炮弹,一下子扔过去,一声巨响,俄罗斯哪怕粉身碎骨,德国至少也得缺胳膊断腿,能牵制住德国的部分兵力。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妄想在战争中捞取好处。”
李经述哈哈一笑,令当时会议室的气氛轻松了不少,他说:“俄军的总司令是尼古拉大公呀?我见过此人,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是最受俄国年轻人最钦佩的人。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他的才能和功勋,而是因为他憎恨中国和德国的态度。在俄国愤青心目中,他是皇族宗室中真正的爱国者,唯一的男子汉。可惜,此人虚有其表。”
容雪说:“确是如此,尼古拉大公很懦,得知自己被任命为俄军总司令后,竟然哭了很久。不过,他的运气倒是不错,驻守东普鲁士的德军主力是第8集团军,一共只有4个半军和1个骑兵师,再加上柯尼斯堡的卫戍部队,人数只相当于俄国的一个集团军。而德国第8集团军司令普里特维茨上将也只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宫廷宠臣,这人的好吃习惯要比他的军事才能出名得多,因此还得到‘胖家伙’的绰号。”
李经述说:“双方的最高指挥官都是饭桶,这战争倒是有意思。我听说普里特维茨的德国第8集团军司令高位,是他经常在饭桌上给威廉二世讲荤段子得到的奖赏,总参谋长施利芬认为他不胜任,许多年来一直想撤换他,但因为他深得皇帝欢心,一直换不了。东普鲁士相当于满清的东北,是德意志帝国的发祥地。这个地区自从条顿骑士团于1225年盘踞以来,七百年间除了波兰人的几度统治以外,一直是德国人管辖的。德军丢了东普鲁士了吗?”
容雪回答说:“普里特维茨见俄国的军队人多势众,是德军的好几倍,就急匆匆从波兰撤军了,他主张固守东普鲁士,在那里沿安格拉普河,一直穿过因斯特堡峡口,都已精心修筑了防御工事;在东部沼泽地区,道路都建成高出地面的堤道,因此可以将敌人约束在高于平地的狭小堤上。此外。整个东普鲁士铁路网纵横交错,守军便于运动,可以从一条战线迅速转移到另一条战线,迎击敌军的任何一翼。”
段祺瑞说:“不战而退,这普里特维茨还真是个白痴!”
容雪说:“在8月12日天刚刚亮时,俄军第1集团军在莱宁坎普夫将军率领下进入东普鲁士。8月19日,萨姆索诺夫将军率领的第2集团军也开拔了。按照俄军大本营的作战计划,第1集团军从北方切断德军与柯尼斯堡的联系,第2集团军切断德军与维斯瓦河的联系,把德国第8集团军包围在东普鲁士突出部加以歼灭,进而直取柏林。”
冯国璋问:“战斗结果怎么样?”
容雪回答说:“8月18日。双方发生了第一次交战,由于德军本来就不打算在边界纠缠,莱宁坎普夫击退了德国第1军,开始深入东普鲁士境内。8月20日,德军在古姆宾年对俄国第1集团军发动进攻,起初德军打得颇为顺手,但俄军发起了强大反击。先是德国第1军被击退,接着德国第17军也遭到痛击。德国第17军伤亡8000多人,俄军还俘虏了1000人,缴获了12门火炮。德军参谋长施利芬大怒,忍无可忍,用兴登堡接替普里特维茨任第八集团军司令,鲁登道夫接替瓦德西任参谋长,并定下了一条严格的军令,投入第八集团军的全部兵力,对首先进入德军大炮射程的一路俄军予以痛歼。”
“兴登堡也是德国名将啊!”李经述说:“鲁登道夫这个人,被选择接替瓦尔德泽成为第8集团军参谋长,是施利芬赏识他在列日转败为胜的战绩吧?”
容雪说:“是的,鲁登道夫在8月22日得悉他的升迁,他乘了一列专车开往东普鲁士,兴登堡在那里和他会合。兴登堡和鲁登道夫重用了一位年轻的德国中校马克斯·霍夫曼中校,他的工作是研究俄国在对德作战时会采用怎样的作战计划,曾奉派到俄国担任译员六个月,接着在施利芬任内的总参谋部的俄国科干了五年,然后在中俄战争中出任德国的军事观察员。俄国总参谋部的一个上校以高价卖出了一份本国的作战计划。他还截获了俄国人正在传送非密码电讯的报告,所以俄军必然惨败。在马祖里湖战役中,德军肃清了进入东普鲁士的所有俄军。莱宁坎普夫的部队伤亡共达十四万五千人。对这种不相称的损失感到歇斯底里的莱宁坎普夫,抛弃了他的军队,飞快逃回俄国。”
李经述说:“俄国人也真是笨。军用电讯都不知道用密码。也就是说,德军到现在,取得了东线的全面胜利?”
容雪说:“确实是这样。当消息发布后,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一夜之间就成为德意志这个享受战争狂欢国家里受崇拜的人物,霍夫曼也晋升为少将。”
李经述点点头,意识到现在历史已经完全改变,德军的“施利芬计划”基本成功,德军在东线和西线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李经述问段祺瑞:“芝泉,你对德军的战法素有研究,你觉得下一步德军会怎么打?战况会如何?”
段祺瑞说:“我想德军接下来,一会攻克凡尔登,二会拿下比利时的安特卫普。”
在座的将领议论纷纷,交头接耳,都觉得德军实在是很凶猛,会一路势如破竹,轻易拿下整个法国和比利时,只有袁世凯一人一言不发。李经述见袁世凯面色平静,问袁世凯道:“项城,你的意见呢?”
袁世凯这时显然有一些中年发福了,他眯着眼睛,站起身,挺着肚子说:“俺觉得,德国人会和英法军队在凡尔登进行持久战。法国虽然丢失了巴黎,但是法国政府还在,没有宣布投降,法国的工业基础还在。德军现在已经是疲惫之师,深入法国境内,后勤难以跟上,已经是强弩之末。而且,俺听说最近比利时的老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已宣布退位,把比利时剩余的领土交给了年轻的皇储阿尔贝,即阿尔贝一世,德军以及已经逼近英吉利海峡,英国人再也不会再坐视不管,肯定会帮助比利时人,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也不是那么容易拿下。”
李经述听袁世凯这么一说,对袁世凯的能力还是比较欣赏,袁世凯的想法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法国1909年毕竟已经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工业大国,纵使进攻能力不成,防御力量还是有的,法国有大量的、参加过预备役的成年男性,随时可以组建起新的军队投入战斗,法国庞大的殖民地还可以组织雇佣军,比利时新的年轻国王阿尔贝一世也具有良好的军事素质和领导比利时人民战斗到底的决心,西线的战争绝对不会很快结束。在这个时代,陆军最强的两个国家就是德国和法国,而海军最强的则是英国,这是不争的事实,法军现在被德军打得满地找牙,但是英国的皇家海军实力还在,一旦进入持久战,大英帝国的皇家海军可以封锁德国的海上交通线,从而使德国陷入物资短缺之中。德国的“施利芬计划”除了进军速度过于理想化以外,还忽视了后勤保障问题。德军计划消耗的弹药数量是建立在普法战争的经验之上,完全靠不住的。在这四十年间,弹仓式步枪、机枪和速射火炮的大量的装备虽然提升了火力,但是也增加了弹药消耗的速度。德军虽然赢得了马恩河会战,他们恐怕也无法继续前进了。而且施利芬严重低估了英军参战带来的严重后果。未来的战争结局会怎么样,一切还要拭目以待。李经述问段祺瑞:“如果中国派远征军到欧洲参加同盟国,大概需要投入多少兵力?”
段祺瑞想了一会,说:“中国如果参加欧战,赴欧远征军的规模至少也要达到三十万。换句话说,这绝对不是一两批部队的事,何况还要算上负伤之后补充的人员,总人数要达到五十万人左右!”
“五十万?”李经述说:“这代价实在太大啊。有这么多军力,整个亚洲、澳洲都可以拿下来了!就算我们帮同盟国打败了协约国,能得到多少好处?还不如全国的国有军工厂都开足马力生产,大赚一笔,继续发展和提高中国的工业实力。中国即便要帮助德国,也要等到德国和英国、法国内耗得差不多了,才好得渔翁之利!”
“是啊,大总统!”现任国防军械局局长的谭嗣同说:“前段时间中国的天津兵工厂曾向法国出口了一批价值4亿法郎的军事装备,包括木柄手雷、迫击炮和轻机枪等,更是得到了大笔的订单。除此之外,英国人也委托国内兵工厂制造了一批李恩菲尔德步枪。眼下欧洲方面对各种物资急需,即便是价格高上一些,英法德也是愿意买的,因为考虑到中国和美国差距较大的人工成本,中国的军火始终比美国货便宜得多。”
“军工是一个暴利行业,中华帝国要加快发展。”李经述点点头,说:“我们的战略,先继续保持中立,不往欧洲派远征军了。不过,中国的军队,先做好拿下整个亚洲的准备!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地方应该择机从英国人手中夺回来!亚洲应该成为中国的亚洲!关键时刻,中国再拉德国一把,到时德国人会感激我们中国人的!!”
第216章凡尔登绞肉机
德军占领巴黎之后,能不能迅速推进,击溃英法联军,结束西线的战斗,这是德国“施利芬计划”成功的关键。对德国的胜利,段祺瑞等亲德将领很有信心,但袁世凯和李经述认为,德军恐怕没那么容易结束西线的战争。李经述下令蒋百里等中国的军事观察员密切关注欧洲的战争,随时电报回报最新战况,以便中国的军队在亚洲伺机而动。
果然不出李经述所料,德军攻占巴黎之后,自己也变得疲惫不堪。连续几个月的战斗,让前线的德军饥渴难忍,很多士兵累了,精疲力竭躺在光秃秃的大地上,心中只有一个愿望,早点结束战争。德军后勤补给线拉得太长,克虏伯大炮炮弹也打光了,他们最终没能包围和歼灭撤退中的英军和法军的主力。尽管法军伤亡惨重,但仍然有八十万英法联军逃脱了德军的围剿。
9月20日,夜间浓雾,大部分法军和英军靠浮桥或部分炸毁的桥梁渡过了埃纳河,在右边的城市布尔科曼和左边的城市韦尼泽尔登陆。法国第五集团军剩余的主力在贝里奥巴克渡过埃纳河,占据了东面最高点谢曼德达姆,这是一座峻岭,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他女儿造的一条皇室马车路命名,英法联军沿整个西战线都设立了联络点,便不再退却,开始安营扎寨!
八十万英法联军退到了贡比涅和贝里奥巴克之间,这里是绝佳的防御阵地,一条约有一百英尺宽、十二英尺到十五英尺深的河流蜿蜒向西,两岸的低洼地延伸了一英里,突然上升为一条三、四百英尺高的悬崖,然后又缓缓下降到与法国高原相齐。
法军第五集团军驻守在离山顶两英里的较高的北面高原,藏身在覆盖着正面和斜坡的浓密的灌木丛后面,几条深长而狭隘的小路以直角插入悬崖,如果有追击的德军,德军便会暴露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法军在这可以俯临德军,无论是步枪还是火炮,有着非常广阔的射击视野。
在雾夜的夜色掩护下,追击的德军朝着通向北部高原的小路前进,当浓雾在明朗的阳光下消散时。德军便遭到英法联军交叉火力的无情扫射,那些突入山谷得不到雾障保护的人,被子弹射穿,而在沿河的灌木丛那边,德军也遭到了英军和法军火炮的袭击。
德军这时没有退却,一线步兵倒下了,第二线步兵继续前进,与英法联军推进得越来越近。在第二线散兵后面二百码,出现第三批和第四批人群。法军的炮兵疯狂射击,德军并不畏惧,第五线和第六线散兵,秩序井然,有同样考虑周详的非常精确的间隔。德军经过良好训练,连牺牲都有壮观的表现。双方僵持战斗了一天,都很疲惫了,但没有一方推得动另一方,而且没有一方想退却。
德军和英法联军的对抗被地形固定在一条狭长的地带上,9月22日,英国远征军司令约翰·弗伦奇爵士下令全部英国远征军掘壕狙击德军,可惜没有挖掘工具可用。于是,英国士兵们到附近的农场和村庄搜索鹤嘴锄、铁锹和其他工具。当时的英国部队没有经过阵地战的训练,在地上挖浅坑,最初只是想提供掩蔽。不久,英军的壕沟就挖深到七英尺左右,其他防护措施包括伪装和在壕壁上打孔,然后用木头支撑起来。
法军和德军也开始就地挖堑壕。于是,西线的战斗就成为堑壕战,长达四百多英里固定的、弯曲的、往往呈锯齿形的连续堑壕,从比利时的海峡城镇纽波特开始,向南伸展数百英里,在努瓦荣折向东南,经过兰斯、凡尔登、圣米耶尔和南锡,然后再折向南面,到贝耳福以东二十英里的瑞士北部边界。头几个月挖掘的小型临时战壕很快变得更深且更复杂,逐渐地变成了大面积的防守工事。敌对双方的战壕之间的空地称为“无人区”,它的宽度在不同的战场之间也不同。在西线战场上,无人区一般为100至300码宽。
堑壕战对德军来说也是新鲜的,他们的训练和装备旨在打一场在六周内获胜的运动战,他们有攻城榴弹炮,于是把大量炮弹射入协约国的军队的壕沟,熟练地使用迫击炮、枪榴弹和手榴弹,使德军能给英法士兵以重大杀伤,而英法士兵既无这些武器的训练,又没有手榴弹等武器。
手榴弹的历史悠久,其实最先是中国人发明的。15世纪欧洲出现了装黑火药的手榴弹,当时主要用于要塞防御和监狱。17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国家在精锐部队中配备了野战用手榴弹,并把经过专门训练使用这种弹药的士兵称为掷弹兵。到19世纪,随着枪炮的发展和城堡攻防战的减少,手榴弹曾一度受到冷遇,英法联军中很少使用。由于堑战壕的兴起,德军便投入了木柄手榴弹,德军还使用探照灯、照明弹和潜望镜,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堑壕战。英军和法军只好让政府加快从中国采购了大量木柄手榴弹。
但是,严谨的德国人的防御工事建造非常出色,他们建造的掩蔽物和据点位于地下深处,防炮弹并且空气流通,他们还首先使用了“深层防御战略”,即在几百码宽的前线交战区中修建一系列孤立的阵地,而不是一个连续的壕沟,每个阵地都可以为它的相邻阵地提供炮火支援,而且德军壕沟的两侧会用沙袋,木架和铁丝网进行加固,壕沟内的地面通常会被铺上木板。
而重武器的短缺,妨碍了英军和法军的攻击,他们渐渐处于劣势。英法联军不停发射六十磅重炮弹的炮,其威力才足以从埃纳河南岸轰击德军的炮兵阵地,但这些炮在口径、射程和数量上都比德国炮差,同德国的八英寸榴弹炮相比虽有逊色。英军和法军每向德国人发射一发炮弹,德军就回射二十发炮弹。英军和法军的防御火力只有步枪,和分配给每营的两挺机枪。但英国正规军都是优秀的射手,几乎能与德国的机枪和手榴弹匹敌。
在意料不到的三周堑壕战后,德军和英法联军伤亡都很重,不得不放弃了正面袭击。当时的堑壕战非常惨烈,每个真正参加了战斗的士兵想要不负伤就活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许多士兵负伤不止一次。当时的医疗还很原始,救命的抗生素还没有被发现,相当轻微的伤也可以因感染和坏疽而致人于死地。
所以德军也打得筋疲力尽,在战斗的最后几天,晚上还下了一场大雨,很多德军没有穿雨衣,站在大雨里继续战斗,身体一旦到了堑壕之外,子弹就呼啸而来。交战双方都想通过一次大战来决定胜负,结束战争,于是,这个决战的地点便选在了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
凡尔登在巴黎盆地的边缘,默兹河畔,在法国洛林大区的西北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拿下凡尔登,德军就控制了通往兰斯、亚眠、阿拉斯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