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明皇师-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准备妥当后,瞿能带领部下发起猛攻,一边冲一边大呼:“灭燕!灭燕!”类似这样振奋士气的口号,瞿能一个人率先向北军冲去,士兵见他这样拼命,大受鼓舞,纷纷冒死向敌阵冲去。

瞿能的冲锋彻底打乱了朱棣的防守体系,原本从阵型、体力和精神上都已经十分脆肉的北军防线又被南军骑兵分割成了几段,再难重新聚集在一起。

朱棣和叶羽见状大惊,他们身先士卒,奋力挽救即将彻底失控的局面,但几乎已经丧失斗志的北军士兵们,已经无力再抵抗士气正旺的南军了。

朱棣露出绝望的神情,他在心里下了判断,认为自己的天子之路在今天就算是彻底断了。

朱棣和叶羽的心沉到了谷底,而平安和李景隆却露出即将迎来胜利的狂喜之色,他们准备加大冲锋的力度,配合冲在最前面的瞿能一举拿下朱棣。

就在这时,盛夏突然大喊一声:“起风了!”

本已绝望的朱棣瞬间重新睁开眼睛,在纷乱的战场中,似乎只剩下身体唯一的感官去感受风的吹过。

愣了片刻后,朱棣确实感受到从身后吹过的风,而且感受到这股风越来越强大。

一瞬间,刚刚的绝望心情转为极为强烈的狂喜,朱棣立刻下令全军迅速后撤,在后撤的过程中尽量集结在一起!

南军有些莫名其妙,北军突然开始后撤,并且全都往一起凑,这难道还嫌自己不够集中,想要凑到一起让南军围起来打么?

这样匪夷所思的行动,南军不能理解,但是用不了多久,他们就理解了。

风越来越大,由北向南的刮过来,而且势头有越来越猛的趋势。天气也跟着骤然间冷了下来,那一阵阵刮过的风就像是寒冷的妖风一样,转瞬间刮过刚刚还晴朗的战场。

风越来越迅猛,直吹得人心寒,不知为何,平安突然从心底生出强烈的不安,他还算反应快的,立刻命传令兵去通知已经冲入北军阵中的瞿能,让他不要太过深入,尽快撤退。

然而,平安的命令还没来得及传到,狂风便开始肆虐了起来,已经可以用飞沙走石来形容了,周围的树木哗哗作响,狂风卷着树枝、树叶挥动,像魔鬼的爪子一般乱舞。

由于风向是由北向南刮来,南军处于下风口,一下子变成了顶风作战,加上风中卷着的砂石吹入眼中,南军一下子便有些乱了阵脚。

平安心里暗道不好,正准备加速组织撤退。

然而,就在这时,一阵更加强烈的狂风席卷而来,南军没有丝毫的防备,只听一阵咔嚓咔嚓的声音响起,军中有几杆旗杆被吹断,大旗落地。

这一下,平安和李景隆彻底傻眼了,他们实在没想到,刚刚还局是一片大好,只在一瞬间就转变的这样彻底。

这件事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这风早不刮晚不刮,单单这个时候刮起来,还偏偏把帅旗刮倒了。

南军蒙了,这个时候的人基本都是封建迷信的信徒,此时帅旗帅旗被吹断,就如同做生意被砸了招牌一样,士兵们惶恐不安之际哪里还有心思打仗?

南军乱了,北军却是大喜过望,朱棣和叶羽瞬间恢复斗志,他们知道盛夏的预测再一次实现了。

来不及感叹盛夏的神棍实力,朱棣和叶羽是能够抓住战机的人,他们趁着南军惊恐不安之际,下令全军反扑。

由于之前北军已经通过后撤集结到了一起,此时借着北风狂做之机,向南军发动了疯狂的反扑。

此时,已经绕到南军后面的岚琴也发动了进攻,南军惊慌失措之余突然后军遭到突袭,根本无力抵抗,全军溃败。

瞿能的先锋部队已经深入敌营深处,他此时也知道战场上风云变幻,自己已经没了之前的优势,便打算命令部队后撤。

然而,瞿能回眼望去,却在一瞬间大惊失色。

原来,狂风刮起来之后,早已做好准备的丘福就率兵在河堤处将瞿能部队的退路封死,然后冲着南军大本营的方向放了一把大火。

不得不说,这一招还真是送佛送上天,借着如今疯狂的北风放了这把大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在漫天大火中,北军发动了总攻。

瞿能望着大本营方向陷入一片火海,心里不禁升起了绝望之情。露出一丝苦笑,战场之上果然是随时都有变故,刚刚自己还信心满满,可如今局势扭转,自己已经退无可退。

败局已定,大势已去,而自己的部队已经突入敌阵被重重包围住,想要冲回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而自己的士兵们慌乱之中四散奔逃,北军骑兵所到之处尸横遍野,只要是南军的将士就根本逃不过这场厄运。

瞿能看了看身边的儿子,苦笑道:“看来燕贼一直散播的谣言也不算太假,天助燕贼,他今日是命不该绝啊!看来,今天便是你我父子为国捐躯之日了。”

父子二人相视一笑,重新冲入敌阵拼杀,拼尽最后一口力气,最终被北军斩落马下,死于乱军之中。

南军在一瞬间失去了优势,反胜为败,瞿能战死,连最勇猛的平安都扛不住了,抵挡不住北军的攻势,率军败走。而素来最会逃跑的李景隆更是二话不说,率领大军向南方逃窜。武定侯郭英见中军和先锋平安都已放弃抵抗,自己也就不再恋战,独自率领部队向西逃去。

白河沟一战,南军损失十余万人,其余全部逃散,所谓兵败如山倒。

朱棣和叶羽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次机会,他们立刻下达了全军追击的命令,趁着这个机会要将南军六十万大军斩落马下。

其实,按照此时的形势来看,这个目标不是不能达到,然而,似乎南军也在此刻命不该绝。

朱棣恢复了他猛将的风采,与岚琴和丘福会师之后向南军猛攻,不巧的是,追到一半一支士气高昂的军队突然杀了过来,拦住了他们追击的去路。

朱棣看清率领这支军队的主将后,不禁在心里遗憾的叹了口气,看来今日是无法将南军彻底击败了。

这支军队的主将,正是徐辉祖。

徐辉祖是朱棣的小舅子,朱棣还是很了解他的,此时看见他的部队赶来,便知道以自己军队如今的情况来看,已经不足以打败徐辉祖再继续追击南军主力了。

于是,朱棣果断选择了后撤。

徐辉祖的突然出现为南军赢得了撤退的时间,也为下一次的作战保下了关键的实力。

白沟河战役结束了,此战中北军战胜了强大的南军,虽然有些侥幸,但运气一向也是实力的一部分。自此,北军初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导权,而此次的胜利也让朱棣和叶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获得胜利的朱棣带着满身的伤痛和疲惫回到了大营,但这一仗从根本上奠定了朱棣的自信。

自己率领二十万军队打赢了南军的六十万大军,这确实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自此,朱棣再次坚信,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就连最可怕的平安都输给了自己,还有什么人能够打败自己呢?

而此时,李景隆率领南军逃回了德州,然而他却惊讶的发现,德州城上空飘着的已经是北军的旗帜了!

李景隆震惊不已,他和平安都不知道北军何时占领了德州,但他们来不及细想,只得率军继续南下,进驻济南。

第二百七十七章 新的敌人

德州的守将是被夜殇杀死的。

自白沟河一战开始后,夜殇就带着她的陌石山庄开始残食山东境内的一些城镇,德州、登州、莱州以及威海均已在陌石山庄的行动下成功易帜,成为了燕的底盘。

万般无奈之下的李景隆,只得逃进了济南城里。

说来也算滑稽,陌石山庄的总舵就设在济南附近的九如山上,山东最大的富商何家也在济南城内,明明势力应该是最强大的地方,夜殇却苦于无法成功拿下济南。

因为两个人,一个叫铁铉,一个叫盛庸。

铁铉是个不懂打仗的知识分子,目前最高的职位是山东参政,在这次的战争中担任为李景隆运送粮草的工作。铁铉很尽责,南军的粮草从来不缺,但他的辛勤工作并不能挽救战争的失败。李景隆溃败逃跑的时候,他正在济南城中,得知消息后,他镇定的带着一小队士兵出城,向李景隆逃回来的方向迎过去,目的是收编这一路上掉队的士兵。

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举动,很多被他收编的士兵都不能理解他的行为,纷纷向他发问。

“大人,您要带我们去哪儿?山东境内已经有大部分城镇都归降了!”

铁铉闻言只是镇定的回答:“去济南!我们去守卫济南。”

“可是……”士兵们面面相觑,十分不信任的问:“可是主帅已经跑了,大人您能守得住么?”

“先皇任命我为山东参政,那么守卫山东境内的济南城,就是我的职责。”

士兵们被这个一本正经的小官震撼了,他们决定跟着他去济南城,无论如何,先守一下试试吧。

铁铉将能收编的伤兵全都带回济南,叫来最好的大夫为他们疗伤,将自己管辖的粮草分给他们,让他们安心疗伤,衣食无忧。

在铁铉坚定的信念和细心照料的影响下,伤兵们很快恢复了体力和斗志,纷纷拿起武器踏上了守卫济南城的岗位。

当然,如果光靠铁铉,夜殇并非没有办法搞定,毕竟他只是一介书生,太好处理了。

但是,麻烦在于,铁铉还有个朋友,就是盛庸。

盛庸是李景隆左军都督府中的一个卫指挥使,他的名字里虽然有个庸字,但他本人却绝对不庸。相反,他是个极有才华的将领,不过在李景隆的手下,再有才华也很难发挥。

而且,这个盛庸不仅会打仗,他还有个特殊的身份,先皇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锦衣卫之一。

盛庸是锦衣卫出身,这件事除了朱允炆之外没有人知道,不过如今夜殇知道了,因为他惨败在了盛庸的手上。

倒也不是夜殇本人,是盛凌。

盛凌是夜殇手下武功最高的人,大概除了杨清没有人能打赢他,上次对战潘军波的时候,盛凌明显轻敌了才会受伤,但这一次执行暗杀盛庸的命令,盛凌可是一点儿没有大意。

因为在他去之前,夜殇已经分别派暮挽词和黑无去过了。

由于暮挽词和黑无相继败给盛庸,夜殇才无奈之下动用了盛凌,让他亲自去解决盛庸这个麻烦。

然而,让夜殇没有想到的是,盛庸还真的是个大麻烦。

盛凌的暗杀失败之后,夜殇终于知道,这个守卫济南的指挥使,原来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一个杀招。

于是,因为铁铉和盛庸的关系,夜殇迟迟没能拿下济南城。

就这样,一个书生和一个将领,共同肩负起了守卫国家的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李景隆已经丢下几十万大军独自一人南逃了。不过,甩开李景隆这个拖油瓶,铁铉和盛庸才更好发挥他们的本领。

此时,朱棣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北军在此攻占了济南,那就意味着他们将彻底占领山东的水路要冲,退可保卫北平,进可攻击京城。若真的如此,可就再也没有回天的可能了。

铁铉和盛庸组成了南军的防御阵营,自觉的肩负起了与北军对抗的职责。

铁铉不是科班出身的将领,但他是一个极有悟性的人,他在严酷的战争中锻炼了自己,了解了战争的规律。而武功高强又熟知兵法战略的盛庸,则成为他最好的搭档。

北军大营内,朱棣和叶羽正在商量对策。

他们已经从夜殇那里得到了铁铉和盛庸的资料,仔细分析着对策。

其实,夜殇得到的消息也不多,只有铁铉的出身和履历,以及盛庸其实是朱元璋留下的锦衣卫,更多的资料也没有。不是夜殇办事不利,而是因为这俩人真的没什么可以调查的了。

朱棣此时正沉浸在打败南军主力的喜悦里,他对于拿下眼前的济南城十分的自信,因为连夜殇都查不到铁铉和盛庸的过多资料,证明这两个人实在是不足为虑。

于是,做好强攻准备的朱棣派遣军队向济南城发动了猛攻。

只不过,让信心满满的朱棣十分郁闷的是,北军日夜强攻济南城却没有丝毫的进展。原本朱棣认为脆弱不堪的守军竟然气势十分高昂,连续打退北军多次。北军在城下徘徊数日,始终不得门道,每天除了抬回无数尸体之外再没有任何进展。

朱棣这下就郁闷了,他原本想的好好的,一鼓作气把济南城拿下,朱允炆就会失去东面最重要的一道屏障。可是如今,在他久攻不下之后,他终于开始急躁了。

叶羽觉得如今的情形不适合再强攻,于是他向朱棣提出了建议,认为应该先休整一段时间,再考虑良策进攻济南。

但朱棣却与叶羽做出了开战来第一次相反的决定,他决定加强进攻,势必要尽快攻下济南。

急功近利的朱棣决定使用最后的秘密武器,他果断抬出了大炮。

此时,大炮已经广泛应用于战场,不过朱棣一直很少用,因为北军都是骑兵,机动性很强,再加上朱棣和叶羽总是凑在一起搞一些突袭之类的阴招,像现在这样大规模强攻城市的情况还是很少。

但既然现在是在攻城,那么大炮之类的也就能够派上用场了。

朱棣命人在济南城下摆好了大炮,准备好弹药,准备炮轰攻城。

然而,正当朱棣看着济南城得意的幻想着它被火炮强攻时的景象时,一幕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情景出现了。

朱棣目瞪口呆的看着济南城墙上的情景,愣了片刻后,他立刻下令全军不许开炮!

北军的所有将士全都停下手中的动作,愣愣的看着朱棣,他们当然也看到了济南城墙上的景象,所以他们自然明白朱棣为何要下命令停止开炮。

因为当朱棣看到城头上高挂着的那些东西后,他就知道,打不打得下济南城都是小事了,要是开炮把这东西打坏,那才是大麻烦。

铁铉手里其实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朱棣到底看到了什么?让他这样投鼠忌器。

但是铁铉挂出的这个东西,虽然不值钱,却是掐住了朱棣的脖子。

济南城墙上整整齐齐的挂着十几个大牌子,上面工工整整的写着“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这几个大字,挂在了城墙的四周。

这些木牌子可算是比防弹衣都管用了,朱棣气的浑身发抖,但就是不敢动真格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朱棣不敢干的,他敢瞧不起皇帝,敢公然起兵造反,但他就是不敢炮轰这些牌子。

虽然朱棣确实是反贼,即便他有再漂亮的理由,在北方的拥戴呼声再高,他也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这次靖难战争,唯一支持他的理由就是太祖皇帝的遗训,所谓扫除奸臣。

朱棣就算现在是反贼,但他反的只是朱允炆罢了,他老爹朱元璋可是大明朝的创始人,就算朱棣对老爹再怎么不满,他也不会公然表现出来。

所以,如今铁铉挂出太祖皇帝的神牌来,如果用大炮轰城的话,岂不是要连老爹一起轰了?

这是万万使不得的,朱棣当然知道这些所谓的神牌只不过是一些连夜赶工的破木头,但他就是拿这些破木头没辙。

朱棣在城下大炮齐备,兵马强壮,只要此时下命令炮轰济南,眼前这座城池唾手可得。然而,常胜朱棣此时正干瞪眼,暴跳如雷,有怒难发,就是不敢开炮。

济南城内的铁铉和盛庸洋洋得意的看着这一幕,他们看着朱棣和北军尴尬的在城下列阵,开始放心的准备部署反击的事情。

铁铉的心理战大获全胜,他准确的抓住了朱棣的弱点并加以利用,成功在这里阻挡了北军的攻势。

朱棣没办法对现在的济南城开炮,只好收兵回营。

主营中的叶羽得知这件事后一时间哑口无言,他哭笑不得的看着朱棣垂头丧气的样子,在心里默默记住了永乐大帝这辉煌一生中最窝囊和郁闷的一天。

不过,虽然在心里吐槽一下朱棣,但叶羽还是眯起细长的狐狸眼看向不远处的济南城。

明明就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城池,为何我们和陌石山庄里应外合都无法轻易攻破呢?

第二百七十八章 识破身份

吃了鳖的朱棣郁闷的心情显而易见,自从铁铉挂出朱元璋的神牌之后,北军就如同被掣肘一般,进无可进。

就在朱棣郁闷的时候,叶羽终于说话了。

“殿下,先不要管济南了。我们姑且把目光往旁边放一放,不如先拿下这里吧。”

朱棣听着叶羽一贯沉稳的声音,诧异的抬头看向他手指在地图上指着的方向。

“聊城?”

叶羽笑着点点头,道:“山东境内的城池,德州,莱州,登州等地还在我们手中,不过一个济南难以攻克罢了。我们不如放一放,从西边下手。”

朱棣看着他脸上闪着自信的光,不禁问道:“三弟,事到如今,你都没有迷茫么?”

叶羽先是一愣,似乎是没想到朱棣会这么问,沉默片刻,他才回答:“事到如今,我们还有迷茫的资格么?”

朱棣被他的话惊醒,他沉默的低了低头,确实如叶羽所说,事到如今,他们已经没有迷茫的资格了。这条路已经开始走了,无论如何都没有退路,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再没有别的办法。

于是,心情无限郁闷的朱棣还是强打起精神,走到叶羽的身边,跟他一起在地图上分析起下一步的行动。

“聊城位于济南西北方,盛庸和铁铉再厉害,此时为了死守济南绝不会冒然出兵,这对我们来说正是机会。”

朱棣现在虽然恢复了斗志,但却没有什么心思去细想,只问:“攻下聊城又怎样呢?我们迟早还是要去面对济南……”

叶羽却摇摇头,他伸手指着地图上的另一座城池说道:“我真正的目的,是这里。”

朱棣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叶羽指着的是徐州。

朱棣沉默片刻,顿时明白了叶羽的意图,攻下聊城,就等于打开了通往徐州的大门。只要能够剑指徐州,那么有朝一日不得不避开南军主力的时候,就有了新的路线可以行动。

所以,叶羽才会执着于攻打聊城等地。

见朱棣面露沉思之色,叶羽就知道他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图。

“再者,我们也要趁此时机先把济南一带的小城池扫清,只要孤立济南,任他们也再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朱棣点点头,对叶羽的提议表示赞成,道:“好,既然如此,我就去准备一下。”

叶羽见朱棣摩拳擦掌,自然知道他憋着一股怒火准备发泄。虽然理解他的心情,但叶羽还是不准备让他闷头猛冲,便说:“也不用大举进攻,我们的行动隐蔽一些,通知陌石山庄的人,让他们入夜前潜入聊城配合咱们的进攻,里应外合之下,兵不血刃就能解决。”

朱棣熟知叶羽的用兵之道,若说自己总喜欢耍一些花招偷袭取胜,那么叶羽才是那个真正手段诡秘的人。

叶羽每次打仗,从来不是率领多少多少军队,猛攻多少多少天取胜,每次都是精心的布置,每一个士兵都在他的计划之内,甚至连敌人的行动他都要计算进去,滴水不漏。

朱棣无语的摇摇头,真怀疑他这样累不累,一双细长的狐狸眼下盘算着太多事情,偶尔打一场漂亮的仗也应该不错啊。

朱棣按照叶羽的方案去布置,准备在半个月后顺利拿下聊城。

而就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南军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建文帝朱允炆终于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他撤换了李景隆的统帅职位,晋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任命盛庸为南军的统帅。自此,能够与朱棣的北军抗衡的南军终于正式诞生了。

而作为前任统帅的李景隆,灰溜溜的逃回了京城,当初保举他的黄子澄气的大发雷霆,这次无论如何都无法再替李景隆遮掩了。

盛怒的黄子澄向朱允炆请旨,按照延误军机的罪名将李景隆处死。

然而朱允炆却拒绝了这个请旨,他拒绝的理由似乎很充分,因为李景隆是他的表兄。

朱允炆这个人似乎总是本着慈悲为怀的精神,对于朱棣他甚至都能下令不要在战场上杀死,更何况只是一个打了败仗的李景隆。而且在朱允炆看来,李景隆的败仗已经打完了,这个时候处死他也没多大用,养着他不过是按例给他俸禄罢了,无伤大雅。

李景隆就这样在刀口下活了下来,不过若是朱允炆现在知道李景隆日后起到的作用,那他估计打死也不会留下李景隆的性命了。

不管怎样,南军总算找到了值得期待的统帅,开始积聚反击的力量。

半个月后,朱棣按照叶羽的方法安排,顺利拿下了聊城,并准备扫荡济南城周围的所有城池。

盛庸看着聊城陷落的战报,陷入了沉思之中。

怎么说呢,聊城一战北军的用兵方法,似乎并不是朱棣的作风呢。

虽说朱棣本人也总爱耍花招,但他还是喜欢真刀真枪的对战,像聊城这样从头到尾都是精密的布置的战争,从朱棣的军事生涯中几乎找不到相同的例子。

盛庸仔细想着靖难战争开始到现在的所有细节,他总觉得,似乎还有一个人,还有一个极厉害的人潜藏在北军中。

说起来,聊城战役的作战风格好像在哪里见过的样子。

盛庸绞尽脑汁思考,他虽然之前并不是知名的将领,但他自从军以来见识的战争不少,而且记性也不错,所以他在脑海中尽量搜索相关的信息。

直到,他联想到过去十年北境的一些战役后,才差点儿惊得从椅子上跳起来。

那个人,那个白色的身影,不算高大但却如清风和煦一般的气质,哪怕是在战场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