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明皇师-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书籍就算是出版了也是极易失传的,因为并没有随便出版一本书就送到图书馆备份,或者在计算机里备份原稿的可能。这也就直接导致,许多书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秘籍一样,极有可能藏在什么深山之中。要想将这些书全部采集回来,谈何容易?这必须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由此可以看出,编撰永乐大典,根本就是个浩瀚的工程,是许多朝代和帝只能在梦里想想的事情。

盛世大明,可想而知。

解决了后顾之忧,朱棣像是想到了什么,问:“对了,总编纂的人选呢?”

终于问到了这个问题,叶羽就一直等着他问,因为决定永乐大典的总编纂,才是整个准备工作最重要的大事。

朱棣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立志要修的书绝不是普通的货色,而是古往今来最全面最完美的书,一部千百年后依然要闪耀这个时代光辉的书。

而按照朱棣的构想,这部书要囊括的科目众多,类别繁杂,这绝对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合适的人成为总编纂,来带动包括解缙在内的所有编辑。

“首先,总编纂这个人,要在学识和修养上达到一定的境界,必须有广博的学问。其次,他必须有清晰的判断力,超常的耐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人要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朱棣静静听着叶羽的分析,他眉头微蹙,因为他发现自己在朝野上下都找不到这么一个人选。解缙已经是目前才华学识最拔尖儿的人了,但他也只能胜任主编的职位而已。

见朱棣沉默,叶羽终于开口说道:“臣有一个人选,希望陛下可以听听看。”

“嗯?你说来听听!”朱棣对于叶羽的判断力和识人能力也十分信任。

“符合臣刚刚所说的那些条件的人,朝中目前是有的。这个人就是,宁殿下!”

朱棣大概是完全没想到叶羽会有这个提议,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叶羽继续说道:“宁殿下的才情恐怕不需要臣多说了。他不仅在学问上有所造诣,还在茶道、戏曲、宗教等诸多方面有所涉猎,也主编过《茶谱》,《私奔相如》等作品。”

“嗯,十七弟的才华确实是众兄弟中最突出的。”

“若说领导能力,宁殿下更是合适的人选,先不说他统领藩国时的政绩和能力,单是他族的身份就足以成为掌控场面的人。”

叶羽说完这些,就沉默了下来,静静等着朱棣做决定。

朱棣的沉默是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该不该把总编纂这个职位交给宁朱权,毕竟他有在心里考虑削藩这件事,即便道衍告诉他眼下不能操之过急,但这并不代表这件事在他心里就算过去了。

所以叶羽的这个提议让他犹豫了,因为他不想让宁在这个时候立下这样非同一般的政绩。

朱棣此时的犹豫当然在叶羽的计划范围之内,他给了朱棣极长的思考时间,并且也做好了朱棣不会当场给出自己答案的准备。

不过,聪明人永远都是留着后手的。

朱棣当时用总编纂人选需要谨慎斟酌为由暂且打发了叶羽,但他完全没想到,叶羽虽然离开了,但自己也进入了叶羽布置的局中。

朱棣当晚特意没有住到甘露宫,因为江月和叶羽的关系太近了,况且对于朝堂上的事,他还是更喜欢跟徐仪华商量。

但是朱棣没有想到的是,就连徐仪华都在这件事上跟叶羽站在了同一阵线。

当朱棣将这件事告知徐仪华之后,也向自己的这位贤妻寻求了意见。宁朱权平日里跟徐仪华没有什么过多的接触,所以朱棣绝对相信徐仪华会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给自己提出建议。

朱棣确实料对了,徐仪华确实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但这也在叶羽的计算中。

徐仪华的意见是同意叶羽的提议,任命宁朱权为编纂永乐大典的总编纂。

“嗯……你也这样认为么?就没有其他人选了?”

徐仪华偏头思考了下,反问道:“难道殿下有更合适的人选么?”

“呃……这……”朱棣被自己的皇后反问住了,说实话,他确实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枕头风一向是很好使的,叶羽知道经过徐仪华的劝说后朱棣一定产生了动摇。

果然,第二日下朝之后,朱棣就将叶羽叫到了东暖阁。

“朕昨晚仔细考虑过,觉得目前确实没有比十七弟更合适的人选……”

朱棣的神情看上去还是有些犹豫,不过叶羽此时已经胸有成竹了。

“陛下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在任命宁殿下为总编纂后,可以请道衍师傅来做监编,负责后期同宁殿下一同审核稿件,也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修正总编纂提出的有偏差的建议。”

叶羽这个提议正中朱棣的心思,如果有人监督,有人间接分去宁的一些权力,也就可以成为有效的牵制,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只不过……”叶羽故意做出惋惜的神情,遗憾的说:“只不过宁殿下要常住京城,无法轻易回到封地了。”

叶羽这话虽然说得十分遗憾和为难,但却轻易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朱棣果然被彻底说动了。

在靖难之战中也立有战功的宁朱权,是此时藩中地位和实权最大的一位,朱棣若是存了削藩的想法的话,那么宁则会成为他最关注的一个弟弟。

然而,叶羽指出,如果宁成为永乐大典的总编纂,那么他将会远离封地,长时间呆在京城里,在朱棣的监视下行动,从各个方面来说其实也不能算是坏事了。

于是,朱棣终于下定决心,启用宁朱权作为本次修书的总编纂。

正式旨意下达后的第二天起,以宁为首的修书团队正式进驻文渊阁,开启了永乐大帝在位时第一个辉煌的工程。

第三百零八章 内阁

建文四年九月,宁朱权奉诏入京,任永乐大典总编纂,负责修书全部指挥事宜,辽东的防御暂时由辽帮衬。除了上朝之外几乎从不过问政事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兼任修书的监编,翰林侍读解缙任主编。

由于朱棣不想太落人口实,让别人说自己是篡位这么难听,所以他决定按照旧例把刚刚登基的这一年依然作为建文四年,第二年开始再改元永乐。

朱权入京后先进宫拜见了朱棣,领了总编纂的职位和任务,兄弟两人一番寒暄之后才离开。

从宫里出来之后,朱权直接去了靖国公府,他确实很惦记一直没有见面的姐姐怜香,也顺便有话想问叶羽。

十分不巧的是,朱权来到靖国公府,却没有见到怜香。

“怜儿出去了,不在府上,真是不巧呢小爷。”

叶羽翘着二郎腿坐在主位上嗑瓜子,一脸闲散惬意的笑容。

朱权认识他这么久,却总是看不惯这家伙这一贯吊儿郎当的德行。但朱权无语的是,自己虽然看不惯他,但却又拿他没办法。

“九皇姐身体怎么样?我从辽东带了些上好的药材过来,你给她再补一补。”

叶羽也不跟朱权客气,谢过后说道:“她好多了,自靖难成功之后,夏空说她明显比之前那四年开朗了许多。”

朱权稍稍舒了口气,欣慰道:“这就好,看来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朱权脸上是欣慰的笑,他之前还会担心自己帮助朱棣靖难是否是正确的选择。尤其在他听说建文帝火烧乾清宫并于火灾中尸骨无存之后,他曾一度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

战争无法给人带来幸福,这是久居守边藩之位的朱权常年来所得出的结论,尤其是他听说了岚琴的秘密后。

但现在,当他听到怜香因为靖难的成功而重拾了曾经的笑容时,他才终于释怀,承认自己这次的选择还不算太坏。

更何况,朱棣前不久刚刚迎娶了一位贵妃,而这位贵妃就是之前差点儿被黄子澄等人害死的人,朱权在得知这件事的时候,由衷的替朱棣感到高兴,毕竟靖难的成功还是给一些人带来了幸福。

“小爷其实不用想太多,很多事的对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站在建文帝的角度去看待的话,靖难是不折不扣的罪恶,它导致了许多支持建文帝的大臣被杀,导致这些大臣的家庭家破人亡,是纯粹的悲剧。但站在我们的立场去看待,则是另一番景象了,我们通过这场战争的胜利,得以和失去的家人朋友重聚,对我们来说,这是幸福的。所以啊小爷,一件事情的选择并没有完美的答案,重要的是你希望得到的是怎样的结局。”

朱权怔怔听着叶羽的话,看着对方脸上偶尔会出现的认真坚定,忍不住在心里吐槽,这个人还真是一张嘴会说话啊。

“啊啦,话说回来,我这次推荐小爷做永乐大典的总编纂,小爷不准备谢谢我吗?”

提到这事儿,朱权总算想起自己今天过来想问叶羽的事儿,“我正想问,大驸马为何要让我来做这个总编纂?”

“嗯?我给小爷争取了这么大一个肥差,小爷还不满意么?”

“肥差么……”朱权白了叶羽一眼,道:“对于我们这些藩来讲,越肥的差事反而越不安全吧?如果我没料错的话,皇兄多少有考虑过削藩的事儿吧?”

“诶?”叶羽稍稍惊讶,转瞬间又笑道:“小爷,有时候太过聪明可不是好事啊。”

“这句话原封不动送回给你。”朱权哼了一声说:“皇兄虽不至于像建文帝一般,但他多少有考虑过削减封地和护卫吧?在这个时候大驸马还把总编纂的职位给我揽了下来,真不知道该说你精明还是狡猾。”

叶羽笑的奸诈,道:“陛下确实有表现出想要削藩的心思,所以我才趁他没有拿定主意之前先下手为强。如果小爷从幕后站到了台前,那么你所做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整个朝野甚至全天下人的关注,如此一来就算陛下跟当年的建文帝一样搞一些小动作,也是无从下手的。只要开了小爷一个先例,那么藩渐渐在朝中办差就会成为惯例,虽然日后军权一定会被削减,但至少不会成为弃子。”

朱权静静听着,最后问了一句:“大驸马这样帮助藩,有什么好处?”

“啊啦,在朝中立足多一个朋友总是好的吧?”

朱权看着叶羽漫不经心又满是得意的笑,不禁就觉得越来越看不惯他,但可气的是,自己还干不掉他!

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开始,他本人本着劳模的精神苦心经营,终于让这个曾经在元朝统治下满身疮痍的庞大国家恢复了繁荣昌盛、百业兴旺的景象。虽然经历了长达四年的内战,但对于百姓的影响却没有多大。

洪武时代打下的良好基础直到传到朱棣手中依然在起着正面的作用,朱元璋就像是一个尽职的管家婆,早已为自己的子孙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朱棣登基以后确实基本保持了父亲的那一套系统,但他本人也在这个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改进。

“朕考虑了一段时间,太祖皇帝废除宰相制之后,朝中的决策权和议政权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这确实是一种加强君主权力的方法,但却过于独裁……”

东暖阁内,朱棣和叶羽正在议事。

叶羽沉吟道:“陛下,您好歹是皇帝,竟然会说出过于独裁这种话……”

看得出,叶羽对朱棣这样说是十分惊讶的。

朱棣笑道:“先不说独不独裁,朕已经快被这堆积如山的政务给累死了啊!再不找几个人来帮忙,朕估计就要英年早逝了!”

叶羽大笑两声,道:“陛下原来是觉得累了啊!可惜臣并不想帮您。”

朱棣没好气儿的看他一眼,道:“就算你想帮朕也不会让你帮,还有别的事儿要让你去办,议政的事朕准备分出去给别人做。”

“啊?陛下不会是打算丢给臣一些苦差事吧?”叶羽露出了一脸不情愿的神情。

朱棣笑道:“不是苦差朕也不会找你,不过眼下还真没什么苦差。朕现在想建立内阁,你来帮朕制定一下内阁的制度和人员选拔。”

叶羽稍稍一怔,建立内阁,这是明朝整体政治框架开始形成的最初一步。

自太祖皇帝废除丞相制度之后,明朝便渐渐按照历史的推动走向了内阁制,到了明朝中后期,甚至已经形成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君主立宪制的雏形。叶羽甚至一度认为,若没有满清的介入,若大明一直维持下去的话,中国会比现在要好很多。

作为一个从后世回来的热血青年,叶羽也曾梦想改变这段历史,让大明的脚步走的更加长远。

而今自己已经走到了这段历史中,也走到了权力的中心地带,不如就从现在开始,试着插手去干预一下,或许就能换来好的结局。

那么,第一步就是创建内阁。

“丞相制中,丞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很多情况下轻而易举就能架空皇帝,所以我们要建立内阁的话,也要避开这种情况。”叶羽准备先站在朱棣的角度去整理这个问题,“决策权归属于陛下,行政权分散给六部,那么只需要把议政权单独提取出来分拨给内阁的成员,在未来的运作中,既可以避免独裁的情况出现,又可以规避臣下权力大于君主。”

朱棣不停的点头,叶羽的分析跟自己所想基本吻合,他笑道:“如此的话,就请爱卿替朕分忧,尽快拟一个制度的方案出来,也可以尽快实施。”

叶羽叹了口气,挥手道:“好好!永乐大典之后现在又是内阁吗?陛下你还真是会躲懒呢。”

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叶羽依然兢兢业业的干了起来。他用了两天的时间草拟出了内阁制度的雏形,整理成奏折在早朝奏报给朱棣。

在叶羽的建议中,内阁并不属于大明的政治机构,而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负责的是议政权,他们每日在文华殿办公,替皇帝审阅和整理各地呈上的奏报,并将自己的建议写在纸上,然后以附页的形式夹在奏折中,这就是“票拟”。内阁成员整理好奏折后,将它们呈递给皇帝批示,此时皇帝形式的是决策权,他根据阁臣的建议作出自己最终的决断,并下达执行,称为“批红”。

另一方面,叶羽的提议中还涉及了一点,内阁成员共设七名,官职不得高于五品,且一旦入内阁议政,则削去所有实权职务。这也是他考虑周全之后所提出的,一方面也是为了迎合朱棣的意思。为了在日后防止内阁成员权力过大,特意降低他们的品级和身份,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最后,叶羽提出了目前内阁合适的七人人选,这些人全部都是年富力强、才华横溢但品秩较低,其中为首一人,就是解缙。

第三百零九章 最不想成为搭档的人

建文四年末,大明帝国迎来了毫无征兆的一次朝贡,前来朝贡的番邦是东瀛日本,带领朝贡使团的依然是皇太子世泰。

世泰率领日本使团,恭敬的在奉天殿朝拜了大明皇帝朱棣,并且递上了贺表,公开表示恭贺新皇帝登基。

世泰的贺表写的十分漂亮,言辞优美,情绪到位,最重要的是,他明确表明了支持新皇登基,并且表态靖难之战绝对是大明开国以来一次正确的行为。它并非是篡位,而是一次拨乱反正,为朝廷去除奸臣的举动,虽然建文帝最后依然被奸臣蒙蔽并不幸引火烧身,但从大明帝国的整体发展来看,其结果并不算坏。

世泰的这次朝贡,从各个方面来看,最大的赢家都是朱棣。

日本国作为从属国,在朱棣登基的第一年内,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支持朱棣,并且宣扬了靖难之战积极正面的影响。这无疑是给所有从属国树立了一个榜样,告诉所有还搞不清楚状况的从属国,是时候向新的君主臣服了。

另一方面,由于番邦从属国的支持,再一次清扫了大明境内偶尔出现的怨怼之声。日本的公开站队,预示着所有番邦即将正式效忠新皇朱棣,已经失去一切的建文帝再不可能有任何势力支持他重返朝堂,当然,他也已经死了。

很多人不知道日本国此次朝贡背后所隐藏的真相,这是早在太祖皇帝在世时就已经定好的一个交易。

朱棣从世泰这里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他也会提供给世泰想要的帮助。

日本国的朝贡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永乐元年初,朝鲜立刻派出使团,上表对新皇朱棣称臣,效忠永乐皇帝,并派出秀女参加新皇的选秀。

由于是朝鲜国的进贡,朱棣不好推辞,便谢过对方的好意。

作为番邦属国,朵颜却是从一开始就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从朱棣起兵靖难开始,朵颜郡主岚琴就一直跟随在左右,在战场屡立战功,已经成为靖难之战最大的功臣之一。

朱棣登基后不久,便加封岚琴为建州郡主,将建州归入朵颜的地盘,全部由岚琴负责。

朱棣曾问过岚琴,是否想要留在京城,若她想留下,可以赐她宅邸,日后也可以做主为她赐婚。为了感激朵颜三卫在靖难中的大力支持,朱棣几乎是要对岚琴千依百顺了,恐怕岚琴在这个时候提出要跟他的妹妹做平妻他都会毫不犹豫的答应。

然而岚琴并没有这么选择,她只是平静的对朱棣说道:“等到陛下皇位坐稳,臣女就会率领朵颜三卫骑兵返回北国。至于赏赐,陛下赐臣女建州,又大力开展与北国的互市,这些已经足够了,臣女别无所求。”

朱棣深深看她一眼,最后叹息的说着:“原本你在这个时候跟朕提出多么无礼的请求朕都会答应,没想到你还是轻易放过了。岚琴啊,放过这次机会,以后可再也没有了。”

岚琴怔怔看了看朱棣,她这才发现,对方竟然像是已经把自己看透了。

扯出一个类似苦笑的笑容,岚琴道:“想不到陛下你都看出来了,我表现的有这么明显么……”

“应该说想不看出来都难吧。”朱棣叹息道:“这次的靖难也是,你有多大因素是为了他,你心里比谁都清楚。”

言尽于此,两个人谁都没有再开口,相对沉默了片刻,岚琴向朱棣行礼告辞离开东暖阁。

此时依然是冬天,即便南方的天气并没有太冷,但正月里刚下过雪,世界还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景象之中。

岚琴从东暖阁出来后正好看到了叶羽,对方正一脸意想不到的表情看着自己,自从入京之后,两个人之间的来往就几乎没有。

一方面叶羽政务繁忙,另一方面岚琴也有意躲着他。

两个人面对面站着,相对无言,最后还是叶羽先走了过来,他在岚琴面前站定,笑道:“新年好。”

岚琴看着他满面红光的样子,心知他过得很开心,但自己心里却因为他这个样子泛起了一丝酸涩的感觉。

“刚刚跟陛下说了,我过些天就启程回朵颜了。”

叶羽稍稍一怔,道:“怎么突然间要回去?”

“陛下建州一带划入了朵颜的范围内,开春又要加大互市的力度,我要回去忙这些事。况且现在局势稳定,我也没必要留在这边了。”

岚琴的口气理所应当,但叶羽却能听出她有不高兴的感觉。

“也不急在这一时吧……要走的话……开春再走也可以啊,现在这天气,还没回暖呢……”

“我是北国的郡主,怎么会怕冷?”岚琴抬眼看住他,张了张唇,却生生忍了回去,只说了句:“倒是你,身体刚刚好转,好好休养吧。现在你最大的愿望也已经实现了,就没必要再埋头在一堆政务里了吧?少操点儿心。我、我走了。”

岚琴说完这话后头也没回的就离开了,叶羽怔怔看着她的背影,忍不住叹了口气,总感觉这雪季也有些单薄的感觉呢。

叶羽推门钻进东暖阁,他往手上哈着气,道:“虽然是南方,竟然也没有比北方暖到哪里去。”

朱棣笑吟吟看着他,挥手命人再端上一盆炭火给叶羽取暖。

“你先暖和暖和,朕长话短说。”

“陛下快说,如果只是让我拜年的话,我们就好好聊天。如果又有什么差事给我,我可掉头就跑。”

朱棣道:“那太遗憾了,看来朕得把你绑起来防止你逃跑。确实是有事交给你办,而且还不是在京城的事。”

叶羽立刻露出苦大仇深的脸,嚷嚷着:“不是吧!不仅要干活儿,还要出差?”

朱棣摊了摊手,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辛苦爱卿了。”

叶羽心说这人还真是大言不惭的说出这种话,无奈的问:“什么差事?”

“岚琴马上要回朵颜,你跟她一起去,确保建州等女真部落彻底落入朵颜的控制当中,其次负责联络北境那一带开放互市的事,尤其是辽东及北平一带。明白么?”

叶羽沉吟片刻,朱棣的这道命令下的有些隐晦,但他转念间已经想到了什么,便试探性的问了句:“陛下……是打算巩固北平的经济地位么?”

朱棣立刻笑道:“不只是北平,朕要通过这次互市,加强整个北方的经济发展。三弟,抱歉了,恐怕这次你一去又是很长一段时间。”

叶羽现在已经猜个十有**,朱棣加强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恐怕只有一个——他打算迁都。

因为有了迁都的想法,所以朱棣需要将北方的经济实力提高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支持未来的迁都。

“对了,朕还给你找了个帮手,你们两个一起去。”

“帮手?谁啊?”

“锦衣卫指挥使,夜殇。”

“诶?”叶羽愣了愣,朱棣突发奇想让夜殇跟自己一起去,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锦衣提督……不是应该留在陛下身边才好?”

朱棣神秘的笑笑,说道:“我还有个秘密任务要交给他去办,你身边有个人手照应也好。”

朱棣的如意算盘打的是好,但让叶羽十分郁闷的是,夜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