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明皇师-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的阿鲁台情况比本雅失里好不了多少,他其实根本就不敢去朵颜三卫的领地,毕竟朵颜的岚琴郡主一门心思跟着明朝混,现在去了根本讨不到任何好处,万般无奈无家可归的阿鲁台只好在茫茫草原和大漠间穿行,躲避着明军。

明军此时也不断寻找着阿鲁台,但由于阿鲁台采用游击战术,方位变换不定,和明军玩起了捉迷藏,而明军粮食就快接济不上了,无奈之下,只好班师,看上去,阿鲁台算是逃过了这一劫。

但人要是倒霉起来,连喝凉水也会塞牙的,阿鲁台这次的倒霉程度就不亚于喝凉水塞牙缝。

明军在班师途中,经过阔滦海子时,居然撞上了正在此地闲逛的阿鲁台!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偏闯进来!

叶羽立刻命令军队摆好阵势,五十万大军随时准备发起攻击。此刻的阿鲁台吓得魂不附体,叶羽抓住了阿鲁台的这一心理,派使者传话,要阿鲁台立刻投降,否则后果自负。

阿鲁台十分想投降,他很清楚明军的实力,如果要强行对抗,只有死路一条,但部下们却死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

阿鲁台急得跳脚,却又无计可施,在这情况下,阿鲁台和部下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阿鲁台以需要考虑的时间为理由,把使者打发走了,然后他接着回去和那些部下们讨论对策,会议中,有人提出趁此机会可以偷偷逃走,明军必然追赶不及。这个观点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阿鲁台也认为不错,便决定派遣部分军队先走。

然而就在他们趁着跟明军僵持拖延的时间调遣军队准备逃跑之时,外面突然传来了巨大的喧哗声和马鸣声!

阿鲁台立刻大惊失色,就算是他也意识到了可怕的事实,明军开始进攻了!

然而此刻的明军大营也并没有接到发动总攻的命令,掌管中军的副将安远伯柳升听到外面乱成一片,大为吃惊,马上出营察看。他惊奇地发现有数千骑兵已经奔离营区,杀向敌军。

柳升大为恼火,认为是有人违反军纪私自出战,但当他看清那支骑兵的帅旗后,就立刻没有了火气。

那是靖国公叶羽的帅旗。

柳升大惊之下立刻组织人马追着叶羽而去,这位爷要是出点儿什么事,那回去后所有人都得被皇帝陛下迁怒。

第三百七十章 黑暗的时刻

这一幕混乱的发起者正是叶羽,自从他排遣使者前往阿鲁台军中后,便一直注视着对方的动向,而阿鲁台的缓兵之计自然瞒不过他的眼睛,要知道,他自己就是搞阴谋诡计的行家里手,阿鲁台想在战场上跟他玩这招,绝对是班门弄斧。

当叶羽发现敌军迟迟不作答复,阵型似乎有所变化时,他就敏锐的判断出,敌军准备有所动作了,至于是进攻还是逃跑,那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要立刻抓住时机,痛击敌军。

于是他顾不得通知后军,便亲率数千骑兵猛冲对方大营!

在他的统率下,明军的骑兵们个个英勇无比,以一当十,要知道,带头冲锋的可是靖国公啊!

那可不是一般人,平日神龙见首不见尾,贵为长公主驸马、当朝皇帝的把兄弟、也是皇帝最信任的臣子,可以算是如今大明朝堂内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现在这个人居然拿起刀和普通士兵一起冲锋,还身先士卒,冲在前面,领导做出了这样的表率,哪里还有人不拼命呢?

跟着靖国公冲一把,死了也值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叶羽的鼓舞下,明军如下山猛虎般冲入敌阵,疯狂砍杀蒙古士兵,叶羽更是自己亲自挥刀斩杀敌人,士兵们为了在靖国公面前表现得更好一点,自然更加卖命。

经过两三次冲锋,阿鲁台军就彻底崩溃,阿鲁台带头逃跑,而且逃跑效率很高,一下子逃出去上百里地。

他本以为安全了,可是明军却紧追不舍,一直跟在他屁股后面追杀,阿鲁台精疲力竭,跑到了回曲津,实在跑不动了,便停下来休息。

可还没有等他坐稳,明军就已赶到,又是一顿猛砍,阿鲁台二话不说,扭头就逃,并最终以其极强的求生本能再次逃出生天,但他的手下却已几乎全军覆没。

在获得全胜后,叶羽班师回朝,经过这次打击,鞑靼的势力基本解体,大汗被杀,实力大大削弱。

阿鲁台被明朝的军事打击搞得痛苦不堪,手忙脚乱,四处求援却又无人援助,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呈递降表向大明的皇帝朱棣主动承认错误,并且表示鞑靼愿意再次向明朝朝贡,并且愿意顺服于明朝。

此战过后,北方各蒙古部落无不心惊胆战,因为明朝的这次军事行动让他们认识到,这个强大的邻居是不能随意得罪的,说打你就打你,绝对不打折扣。

叶羽的这次出征虽然没有能够完全解决问题,但也沉重地打击了敌对势力,为北方边界换来了一个暂时和平的局面。

叶羽班师回朝的路上路过了北京,在刚刚进城的时候得到了朱棣的旨意,原来自从叶羽北伐之后,朱棣也带人北上到了北京,为了进一步计划迁都的事情。

朱棣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等待着叶羽北伐胜利后班师路过这里。

在接上朱棣之后,北伐大军终于开始往京城前进。

九月的时候,朱棣和叶羽回到了京城,由于圣驾回銮,太子应该第一时间安排大臣前来接驾。

朱高炽在得到朱棣回京的消息后,立刻派人前来迎接,但迎接时由于准备不足,有所延误,朱棣感觉很不高兴。

其实说来这也就是个芝麻绿豆的小事,朱棣同志平日经常自行骑马出入大漠等不毛之地,陪同的人也不多,像迎驾这种形象工程有没有是不大在乎的。所以太子朱高炽虽然心中不安,却也没多想。

然而后来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了朱高炽的意料。

朱棣大发雷霆,把朱高炽狠狠骂了一顿,大概意思是老子在外面打仗那么辛苦,也是为了你将来的江山打基础,你却连个基本迎接工作都做不好,要你这个废物有什么用?

朱高炽挨骂了,心里非常委屈:“不就是稍微晚了点,至于搞得这么大吗?”

至于,非常至于。

朱高炽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他的好弟弟朱高煦不断打探他的行动,虽然并没有什么发现,但政治家朱高煦先生整人是从来不需要事实的,他不断编造太子企图不轨的各种小道消息,并密报给朱棣。

朱棣开始并不相信,之后禁不住朱高煦长年累月的造谣,加上身边被朱高煦买通的人们也不断说坏话,他渐渐地又开始怀疑起太子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没想到回来就碰上了太子迎驾迟缓这件事,虽然这并不是个大事情,但在朱棣那里却变成了导火线。在朱棣看来,这是太子藐视他的一种表现。

自己还没有退休呢,就敢这么怠慢,将来还得了?!

在朱高煦的推波助澜下,事情开始一边倒,太子受到严厉斥责的同时,***的主要官员如尚书蹇义、学士黄淮、洗马杨溥都被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

杨溥是自从朱高炽成为太子开始就跟随在他身边的东宫辅臣,跟朱高炽的感情非同一般。

杨溥没有杨士奇和杨荣那样突出的才能,他辅佐太子十余年,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也不引人注目,这样下去,即使将来太子即位,他也不会有什么前途,但这次突发的东宫迎驾事件成为了杨溥政治生涯的一次机会。

由于杨溥的工作单位就是太子东宫,所以他被认定为直接责任者,享受特殊待遇,被关进了特级监狱——锦衣卫的诏狱。

能够关进诏狱的绝对都不是等闲之辈。

但是一旦关进了诏狱,能活着出来的都是少数。比如蓝玉,比如李景隆,当年的秦朱樉绝对是个例外。

诏狱是真正的人间地狱,阴冷潮湿,环境恶劣,虽然是高等级监狱,却绝不是卫生模范监狱,蚊虫老鼠到处跑,监狱也从来不搞卫生评比,反正这些东西骚扰的也不是自己。

虽然环境恶劣,但锦衣卫们却从来没有放松过对犯人们的关照,他们秉承着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管理理念,对犯人们严格要求,并坚持抗拒从严,坦白也从严的审讯原则,经常用犯人练习拳脚功夫,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他们还开展各项刑具的科研攻关工作,并无私地在犯人身上试验刑具的实际效果。

这就是诏狱,这里的犯人没有外出放风的机会,没有打牌消遣等娱乐活动,自然更不可能在晚上排队到礼堂看新闻报道。

太子一脉最黑暗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在朱高煦的精心组织策划和挑拨下,朱棣的怒火越烧越旺,太子一脉的重臣几乎被一网打尽。

朱棣已经认定亲近太子的那帮人都想着自己早死,然后拥立太子博一个功名,他对太子的失望情绪也达到了顶点。他不再相信拥护太子的那些东宫文官们,除了一个人外。

这个例外的人就是杨士奇。

说来奇怪,虽然杨士奇一直在太子身边,朱棣却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公正客观的人,于是在两年后,朱棣再次召见他,问了他一个问题。

与两年前一样,这也是一次生死攸关的问答。

当时的政治局势极为复杂,由于朱棣公开斥责太子,且把太子的很多亲信都关进了监狱,于是很多大臣们都认为太子已经干不了多久了,倒戈的倒戈,退隐的退隐,太子也朱高炽陷入了孤立之中,现实让他又一次见识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原先巴结逢迎的大臣们此时都不见了踪影,唯恐自己和太子扯上什么关系,连累自己的前途,在这种情况下,杨士奇开始了他和朱棣的问答较量。

这次朱棣没有遮遮掩掩,他直接了当地问杨士奇,太子是否有二心,不然为何违反礼仪,迟缓接驾?

在此之前,也有人也劝过杨士奇要识时务,太子已经不行了,应该自己早作打算。

杨士奇用自己的答案回复了朱棣,也回复了这些人的建议。

杨士奇答道:“太子对您一直尊敬孝顺,这次的事情是我们臣下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罪责在我们臣下,与太子无关。”

说完,他抬起头,无畏地迎接朱棣锐利的目光。

朱棣终于释然了,既然不是太子的本意,既然太子并不是有意怠慢,自己也就放心了。

就这样,悬崖边上的朱高炽又被杨士奇拉了回来。

杨士奇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在太子势孤的情况下,主动替太子承担责任,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要知道,朱棣不整太子,对他们这些东宫官员们却不会手软。与他一同辅佐太子的人都已经进了监狱,只剩下了他暂时幸免,但他却主动将责任归于自己,宁愿去坐牢,也不愿意牵连太子。

杨士奇用行动告诉了那些左右摇摆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收买,不是所有的人都趋炎附势。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朱高炽的太子地位被摘掉是迟早的事情,继续跟随他并不明智,还很容易成为朱高煦打击的对象,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风雨飘摇中依然坚持支持太子的杨士奇,不是一个投机者。

第三百七十一章 朱高煦的失误

杨士奇最终还是为他的无畏行为付出了代价,朱高煦恨他入骨,指示他买通的人攻击杨士奇,本来不打算处置他的朱棣也禁不住身边人的反复煽动,将杨士奇关入了监狱。

朱高炽得知杨士奇也即将被关入监狱,十分焦急,但以他目前的处境,仅能自保,是绝对保不住杨士奇的。

杨士奇却不以为意,反而在下狱前对太子说:殿下宅心仁厚,将来必成一代英主,望殿下多多保重,无论以后遇到什么情况,都一定要坚持下去,决不可轻言放弃。

此时,朱高炽终于意识到,眼前这个即将进入监狱却还心忧自己的杨士奇其实不只是他的属下,更是他的朋友,是患难与共的伙伴。

太子的地位保住了,却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在朱高煦咄咄逼人的气势下,他还能坚持多久呢?

朱高煦终于第一次掌握了主动权,他的阴谋策划终于有了结果,太子受到了沉重打击,而帮太子说话的文官集团也已经奄奄一息,形势一片大好,前途十分光明。

话说回来,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一旦得意就容易忘形,朱高煦也不例外。

胜利在望的朱高煦在历史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偶像,并在之后的岁月中一直以此自居。

他的这位偶像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经常见人就说:“我这么英明神武,不是很像李世民吗?”

如此急切表白自我的言语,今日观之,足以让人三伏天里尚感寒气逼人,如果朱高煦出生在现代,定可大展拳脚,拍些个人写真照片,再配上自信的台词,必能一举成名。

朱高煦不是花痴,他这样说是有着深厚的政治寓意的。

大家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他的隐含意思,李世民与朱高煦一样,都是次子,李建成对应朱高炽,都是太子。

这样就很清楚了,李世民杀掉了李建成,当上皇帝,朱高煦杀掉朱高炽,登上皇位。

朱高煦导演希望把几百年前的那一幕戏再演一遍。

我们这里先不说朱高煦先生是否有李世民那样的水平,既然他坚持这样认为,那也没办法,就凑合吧,让他先演李世民,单从这出戏的演员阵容和所处角色上看,似乎和之前的那一幕确实十分相似。

但朱高煦导演也出现了一个致命的失误,他忽略了这场戏中另一个大牌演员的感受,强行派给他一个角色,这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他要派的是这场戏的主要角色之一——李世民的父亲李渊,被挑中的演员正是他的父亲朱棣。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要把这场戏演好,演完,搞一个朱高煦突破重重险阻,战胜大坏蛋朱高炽,登基为皇帝的大团圆结局,就必须得到赞助厂商总经理朱棣的全力支持。

而朱高煦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狂妄无礼的言辞一字不差的传到了父亲朱棣的耳中,并且引发了无法收拾的后果。

朱高煦无论怎样都想象不到,他身边最信任的人之一,那个从靖难之前就陪他一起长大的伴读,竟然是太子的人。

那个伴读叫楚世安。

楚世安是建文元年开始跟在朱高煦身边的,他陪伴朱高煦一同念书,一同练功,一同上战场,是朱高煦最信任的人,被朱高煦视作兄弟。

但擅于玩弄权术的朱高煦忽略了一点,建文元年楚世安十三岁进入燕府成为朱高煦的伴读,那么之前的十三年里,楚世安都是在哪里生活的?他又是什么来历呢?

朱高煦只看到了十三岁之后的楚世安和自己同甘共苦的日子,却从来没有去怀疑过他的过去,因为他本能的没有去怀疑年仅十三岁的孩子。

朱高煦把楚世安当成自己最信任的左右手,然而他错的太过彻底,楚世安不仅不是他的左右手,反而是他的敌人,太子朱高炽的人。

说楚世安是朱高炽的人似乎也不太准确,准确的说,他是叶羽的人。当然,建文元年的时候他还不是叶羽的人,而是夜殇安排进入燕府到朱高煦身边做伴读的。

楚世安真正的身份是楚信的儿子,夜殇的义子。

当初夜殇让他进燕府也不过是想给他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毕竟当时夜殇正忙着带陌石山庄上下搞革命,楚世安在这个环境下实在是得不到什么好的教育,所以夜殇利用职务便利,帮楚世安争取到了进燕府当伴读的机会。

本着去学习目的的楚世安留在的燕府里,和朱高煦成了朋友,自然也成为了太子朱高炽的同窗,也是叶羽的学生。

靖难结束之后,他本想回到夜殇身边,但却被老师叶羽赋予了一个使命,那就是让他留在朱高煦身边,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一旦他的行为出现不轨,就要第一时间告诉叶羽。

不得不说,楚世安虽然是朱高煦的伴读,但他很喜欢秉性纯良的太子朱高炽,毕竟朱高炽也是他的同窗,又是一个谦恭有责任感的太子,所以楚世安决定留在朱高煦身边,作为关键时刻对太子的支援。

就这样,当朱高煦因为成功打击了太子而开始傲慢无礼的时候,楚世安聪明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将朱高煦说的话告诉了叶羽,也就给太子重臣们反击的绝好机会。

叶羽知道了朱高煦现在狂妄自大的情况,于是他通知首领太监李兴,开始在宫中撒网,将朱高煦说的话散布出去,让朱棣听到。

骤然听到传闻的朱棣只是一笑置之,但久而久之,他就开始心里打鼓了。

别忘了,所有当了皇帝的人都不自觉的多疑,朱棣怀疑太子,也不代表他就信任你朱高煦。

当得知朱高煦将自己比作李世民的时候,对政治十分敏锐的朱棣再也坐不住了。

朱棣不是李渊,事实上,他跟李渊根本就没有任何共通点,但他很清楚,上一幕戏中,李渊在李世民登基后的下场是被迫退位,如果这一次朱高煦像当年的李世民那样来一下,他的结局也是不会超出剧本之外的。

朱棣虽然不是导演,却是戏霸。

让我演李渊,你小子还没睡醒吧!

就在朱棣渐渐对日益嚣张的朱高煦感到厌恶时,***开始了自己的反击。

当时正值朱高煦主动向朱棣要求增加自己的护卫,这引起了朱棣的警觉,他决定改封朱高煦去青州,按说青州并不是很差的地方,但朱高煦为了夺权的需要,不肯离开京城,又开始耍赖。

这次朱棣没有耐心陪朱高煦玩下去了,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朱高煦:你既然已经被封,就赶紧去上任,怎么能总是赖在京城不走?!

朱棣不断的打击太子,无非是想告诉太子不要急于夺权,但他的这一行动却给了朱高煦错误的信号,他误以为皇位非自己莫属,越发专横跋扈,最终触怒了朱棣。

捧得起你,自然也踩得扁你。

叶羽成天跟在朱棣身边,他当然明白朱棣开始对朱高煦失去了耐心,于是他果断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安排了一个人在朱棣身边,对朱高煦发起致命的一击。

这个人是江月。

当时,朱棣问了江月一个问题。

“我最近听到很多汉行为不法的传闻,你在后宫中可有听说这些事情吗?”

江月知道,叶羽所说的那个机会已经到了,朱棣显然已经完全丧失了对朱高煦的信任,他已经渐渐看清自己这个儿子的真面目,这是最好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于是,江月从容的答道:“臣妾成天呆在后宫里,哪里知道前朝的事?汉殿下就算有什么话也不会对臣妾说呀。”

朱棣皱了皱眉,他并不怀疑江月话的真实度,于是便自言自语的说道:“今天在东暖阁跟太子和汉商量迁都的事,太子自然不用说,一定要随我们迁都的。不过,汉无论如何不想去封地,也不想跟我们去北京,偏生想留在南京。”

江月眼眸中一瞬间闪过精明的神色,她若无其事的说道:“汉不愿意跟陛下去北京么?这可奇了,之前他两次被封都不肯到地方就藩,臣妾以为他是跟陛下父子情深想要常伴膝下呢。可如今现在陛下跟他们商量迁都,他竟然要求留在南京么?这倒是让臣妾不解,陛下可不是听错了?”

“朕怎么会听错呢。”朱棣笑了笑,道:“他就是不肯走啊,一副一定要留在南京的样……”

朱棣越说越觉得不对劲,他停下来细细品味这段话,立刻震惊的从床上弹了起来。

江月做出一副不解其意的样子,关切的问:“陛下怎么了?”

朱棣被江月的话震惊了,朱高煦三番两次想要留在京城不肯走,如今自己跟他提到迁都的事,他却执意留在南京,他到底想干什么?!

朱棣再也不能容忍朱高煦留在南京了,必须让他立刻滚蛋!

不得不说,叶羽的安排简直太过到位,而临时登场的关键演员江月的表现也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

第三百七十二章 亲征

这之后,事情立刻有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发展,朱棣找了些理由,释放了大部分太子身边的重臣,其中就包括杨士奇,原本所有人都以为翻不了身的太子,竟然莫名其妙的就起死回生了。

这之后,朱棣不顾朱高煦的反复哀求,强行将他封到了山东乐安州,朱高煦震惊之余感到十分不满,但也没有办法,只得灰溜溜的去了乐安。

这个时候,朱高煦已经意识到,自己此生注定不可能用合法手段登上皇位了。

朱棣确实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如果我们翻开地图察看的话,就会发现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这个儿子将来不会老实,于是在封地时,便已做好了打算。乐安州离北京很近,离南京却很远,将朱高煦调离他的老巢,安置在迁都之后的天子眼皮底下,将来就算要打,朝发夕至,很快就能解决,不能不说是一招好棋。

至少在这一点上,朱棣要比他的父亲高明。

至此,储君之争暂时告一段落,***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稳住了太子的宝座,也为后来仁宣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朱高煦多年的图谋策划最终付之东流,至少朱棣绝对不会再考虑立他为太子了,但这位仁兄自然也是不会死心的,他把自己的阴谋活动完全转入地下,并勾结他的同党准备东山再起。

不过这一次他不打算继续搞和平演变了,因为在他面前只剩下了一条路——武装夺权。

虽然方针已经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