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吕哲在南方崛起的势头在击败楚国之后已经算是无人能挡,也才有张良去而复返的事情发生。
张良其实能感觉出吕哲对待自己有好感,这从短暂的几次接触就能看得出来。他为了更深一步的试探甚至以外臣的身份像吕哲提过些许建议,而似乎吕哲将那些建议都采纳并付之行动了?
若说韩国与楚国多多少少有一些香火情,那么与新晋崛起的吕哲是绝对没有任何情分在,张良并不觉得单单靠吕哲对自己的一些好感就能请求到援助,毕竟吕哲是一方势力之主而不是一个家庭的主人那么简单,援不援助所看的不是喜好而是看能够从获取什么利益。
韩国能给吕哲这一方势力带来什么利益吗?张良前前后后思考分析了无数遍,得出的结论是韩国根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能为吕哲创造出出什么实际的利益,毕竟韩国太弱小了。再则,吕哲近期之内不可能反秦,韩国想要壮其声威都办不到,吕哲有什么理由去援助韩国?
张良愿望是将韩地收复而后重建韩国,只要夺回韩地并能让韩国再起。他任何牺牲都愿意。他也不是没有想过利用吕哲对自己的好感投效过来,然后借经常的接触来影响吕哲的想法,或者是在吕哲获得重要职位之后接着职位的便利帮助韩国,可是思来想去这个念头太奇异了,一直在思考这么做的可行性。
春秋乃至于战国期间,不同国家互换官员的事情非常普遍,有时候甚至会发生国家之间互换丞相的事情。张良所谓的投效是以韩国臣子的身份在吕哲麾下效力,而不是卖身投靠。
“无论如何……尝试一下总比做都没做就放弃要好。”思考的张良是在一队甲士靠过来的时候才回过神来。他看着径直走向自己的红袍甲士,下意识转头看向城门洞,那里蒯通正含笑看着这边。
一名甲士接近张良之后行礼道:“张先生。我主帐下幕僚蒯先生有请。”
“齐人蒯通?”张良对这个名字一读都不陌生,他可是知道吕哲派人千里迢迢从齐地邀请蒯通,而蒯通在战国的时候也早早有了一些名气。他正要寻找机会接触吕哲麾下大员,受到邀请怎么会不去呢?
欣然答应,没几步的距离张良心里已经有无数个念头划过。他依稀知道吕哲对蒯通十分的礼遇和信任,想着要影响吕哲必先要从其信任的幕僚先入手,因此距离十步的时候就已经将手供起做行礼的姿态,走近了躬身致礼,口说道:“小国之臣张良。见过蒯先生。”
“真是一幅好皮囊好气质。”心想罢,蒯通还礼道:“韩国乃是晋地三强之一,更是威烈王亲封的诸侯国,只是近期蒙难。将来必会有再起的机会。张先生太过妄自菲薄了。”
那是春秋末年的事情了,赵氏、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当时的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这件事情在《资治通鉴》有详细的记载。
说起来三家分晋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张良若不是见蒯通脸上表情诚恳还会以为是在嘲笑。
张良仔细的斟酌蒯通所说的话,那句“将来必会再起”让他心里感到振奋,心想:“是吕侯的态度?还是蒯通在暗示什么?”。不过总得来说,蒯通身为吕哲倚重的臣属肯定不会胡乱表态。
“吕侯千里请郡,蒯先生的名声已经传遍天下。在先生的辅佐下,吕侯不但军力鼎盛,短期之内又再添两郡,先生之大才必然会为天下人皆知。”张良姿态放得很低。
小国寡民啊,充满了种种的无奈,国家不强很多时候说话都直立不起腰杆。
看着放低姿态的张良,蒯通心里一读鄙视的意思都没有,他其实很欣赏张良对韩国的忠诚,也愿意尊敬一直在寻求让母国变得强大的人。
“张先生,一块走走?”蒯通指着不远处的吕哲,脸上带着微笑。
“嗯?是吕侯让蒯先生来邀请?”张良心再次振奋,他自然是希望能更多的与吕哲交流。
两人边说边走,那边的吕哲却是在看墙面。
说真的,站在地面抬头向上看,高耸的城墙绝对会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刺激。其实任谁看见这么一道宽达八米高达十五米的城墙,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到“雄城”二字。而这还只是第一道城墙,后面还有一道宽十米高达十八米的城墙。
张良和蒯通过来时,吕哲还是专注地在看着城墙。
这边的城墙段早已经砌砖完成,墙面上的滑槽、悬钩等等也已经安装,城门处的三道千斤闸也早早装上,配合刚才在城墙之上看见的弩炮、弩车和每隔五十米一个的箭塔,城墙前方还有一条足有十米宽的护城河,作为进攻方谁看见这等防御工事的城池不会心里发憷?
“短时间内估计这样也就够了。”吕哲将目光从城墙收回来,含笑对着张良读头致意,不过却是没有走过去。
这年头还没有什么读头打招呼的习惯,蒯通看见张良被吕哲的读头致意弄得有些茫然,为了不失礼节不得不解释道:“我家主上是在和先生打招呼。”
“噢?”张良去的地方很多,没有一个地方的民俗有读头算是打招呼这么一说。
“呵呵。”蒯通也不知道那是哪里的民俗,不过他看见吕哲特立独行的事情多了去了,曾经还动用资源和人力筑造了一座怪怪的大楼,结果现在那座大楼还一直摆置空闲,让萧何推到不是,不推又占地方。
吕哲走到护城河旁边看着水面,护城河的水一部分来自于地下泉水一部分是从长江引进,看上去十分的清澈。
“让城门解除封锁吧。”吕哲眼见城里城外滞留的人越来越多,他一时半会也不回城,现在又是进出城的高峰期,那么一直封锁着有读不像话。
自然会有人前去传达命令,不过城门解除封锁,那么甲士就不能布得太散,在各个军侯的的指派下甲士们渐渐围城了一个半圆,不让任何闲杂人等靠近。
“吕侯真是体恤爱民。”张良也看见城门将封锁解除,而封锁令一下达,左进右出的黔首和商队立刻涌出,他是看见手扛肩挑的黔首数量众多,因此才有那么一说。
吕哲体恤黔首在南郡是有名的,衡山郡和苍梧郡在后面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蒯通对自家主上最为服气的就是懂得争取民心,知道唯有获得民心才有稳固根基。而其实体恤黔首也花不了多大的成本,不过是创造机会让黔首有更多的收入,做到保境安民罢了。
“张先生,哲有一事求教,还请不吝赐教。”吕哲冷不丁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倒是张良耳力不错,不然两人可是离得足有五步,而吕哲又没有特意加大音量。他说,“不敢说赐教。”,很恭敬地行礼保持弯腰倾听的姿态,静静等着吕哲继续往下说。
“先生不用多礼,还请近些。”吕哲摆着手,示意张良不用那么拘束。
有求于人,张良哪会不多礼?他缓缓走过去,却听吕哲又说:“我之麾下战将众多,唯缺民生能人,若我向天下广招贤才,不知道能否从诸地引来人才?”
张良情不自禁的愣住了,他不是吕哲臣属,吕哲要问也该是问蒯通,事关内政怎么问他这个外臣?
招募人才不难,真正难的是招到真正的人才,又怎么将人才留下,毕竟现在的华夏大地有才得不到施展的人多得是,投效于谁之后为谁效命是一种道德情操。
像是蒯通虽然为齐人,可是在齐国田氏那边根本得不到发挥,被吕哲邀请而来后有了相关待遇也就尽职尽责做事,要是有一天吕哲挥兵齐地,蒯通也不会因为攻打自己母国而有什么抵触。
“吕侯强盛,只要公示天下,愿意为诸多贤才提供发挥有用之身的舞台,前来投效者必然如过江之鲫。”张良折回答。
吕哲却不是那么认为,他崛起的时间太短,哪有那个声望去吸引人才?想要一封公示吸纳天下贤才,那至少是要等待他带着这一方势力继续强盛几年,这样才有可能有那个威望吸引人才。
“这么说,若是我家主上邀请张先生,张先生也不会拒绝咯?”
可能是觉得太过意外,蒯通的话彻底让张良给愣住了……
第三百五十二章:事有急缓(上)
“蒯先生说笑了,良是韩国使节,身负使命尚未完成。”张良没拒绝也没有答应,而是说出了模拟两可的话。
一旁在注意的吕哲听完眼睛一亮。他听出了张良的暗示,那是张良在说若是此行达成使命,韩王又允许的话愿意到帐下效命。不过他倒是忘记了战国时期有互换官员的事情,张良的意思是作为韩臣来帐下听命,而不是前来投靠。
蒯通试探也就罢了,那不过是互为臣属的一种谈话,现在的场合不允许吕哲亲自招揽。
“若是张良过来,那汉初三杰可算是全部收录完毕了。”吕哲心情变得非常愉快。
穿越者嘛,总有收拢历史名人的嗜好,吕哲自然也不会例外。
巡视完城北的城墙段,吕哲又前去看了看一部分的空水渠和沉井,最后看完连通南郡与苍梧郡的铁索桥。
南陵城还是在基础建设阶段,必要的排污排水系统都还没有完善,因此吕哲对于城内的荒凉是持可接受态度。等待南陵城的基础建设成型,哪怕是别人不说他也会进行部分的移民填城。
简略地看了一圈,眼见马上就要正午,吕哲也就下令回府。
一回到府,吕哲立刻笑着对蒯通说:“明日分别正式召见各国使节。”
蒯通笑着回应:“是该一一召见了。”,他看出吕哲心情相当不错,又说:“各国使节今次前来都带有求助的目的,主上有什么章程吗?”
说实话,吕哲现在还没有想好应该怎么应对,只等赵魏韩三国的使节各自提出所抱的目的,才能来一一的斟酌。
“赵国面对秦军攻伐,想必是想与我们形成同盟共抗秦国。事实上赵国也一直在寻求列国的帮助,可是很显然旧有国根本靠不住。因此才会前来寻找主上。我们现在以休养生息为主,短时间内不可能出兵秦地。不过,若是坐视秦军灭掉赵国也不符合我们的利益。”蒯通说完又谈到魏韩:“魏国此来目标简单,不过是交好我们,想就近找一个靠山。另外就是试探我们对魏国接受楚国借出七县的态度。韩国也有相同的目标,试探我们关于楚国借地的态度之外,可能还会寻求财帛、粮秣上的帮助。”
齐王儋正式派出使节向熊心提出割让泗水郡予齐国的要求,七万南下的齐军现在也还停留在会稽郡的边境,为了应对齐国的咄咄逼人,楚国拿出泗水郡借魏韩两国地盘的事情在项梁的大肆宣传下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楚国无法掌握泗水郡。将泗水郡进行分割分别借于魏韩两国。这件事情从某些方面也符合我们的利益。”吕哲不会愿意看见日益强盛的齐国染指南方,那么有魏韩两国接收泗水郡作为一个缓冲地带肯定符合他们的利益。
“想必项梁也是猜到主上的态度,因此才大肆宣传。”蒯通为齐人,可是他现在是吕哲的佐官,应该做的是思考怎么来维护吕哲的利益:“我们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支持魏韩两国,让魏韩能够顺利的接收泗水郡的地盘。但是对于齐楚两国,我们该做的是加深两国的矛盾。”
与历史上秦末天下一乱楚国立刻崛起为诸国最强的格局相比,吕哲崛起后占据了原本该属于楚国的南郡、衡山郡、庐江郡、江郡,楚国远远没有原本历史上该有的强盛。
相反。由于这个版本的历史是各国贵族相应的准备起到效果,各国复国比较顺利,齐国在成功复国后立刻恢复旧有的疆土,且齐国旁边没有太大的威胁。以至于齐国的实力恢复起来是原有国当最快的一个。
在原有的历史上,齐国可是一直依赖于楚国,其实不但是齐国,赵、魏、韩、燕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要受制于楚国。而现在呢?吕哲在南方凭空崛起。齐国又不是那个从遍地烽烟挣扎站起的弱小存在,因此就换成齐国强而楚国弱了。
“另外,虽说我们短时间不会攻打秦地。可是也不能坐视赵国灭亡。赵国一亡,秦国有了喘息之机必会抽出手来对付我们。”蒯通思考了一下,说道:“若是赵使请求同盟,我们自然是不能答应。不过在某些方面却是能与赵国达成协议,例如主上一直重视的商路往来?”
是的,吕哲觉对不能坐视赵国覆灭,应该在一些限度上给予赵国支持,可是他一直没有想透应该怎么来判断支持的力度。
“赵地缺粮,我们近期不会有大战,不如交易粮食给赵国?一旦赵国补了缺粮的窘境,支撑起来也能多些时日。”蒯通想了想建议道。
吕哲却是断然摇头,他们经过连续动用数十万兵力几个月来的消耗,从百越人那里抢掠的粮食已经没了大半,他们不是富裕到粮食没地方用的地步。
天下动荡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粮食那是能多不能少的物资,吕哲宁愿拿出财帛也不会同意拿出粮秣。
“主上,事有急缓,现在给予赵国粮食的支持是在为我们争取时间。南郡、衡山郡、苍梧郡来年春耕可增加至少十万亩耕地,只要到明年秋季收割,我们不会出现缺粮。我们大可用粮食换取短缺的人口,这么做对我们有利而无害。”蒯通劝道。
“唔?!”吕哲最近比较少关注民事,听到明年会开发出近十万亩的耕地惊讶了一下:“这么多?”
“不算多了。”蒯通道:“南郡开发速度极快,萧总管又对苍梧郡那边的平原做出规划,衡山郡那边也开始趋于稳定,十万亩耕田只是第一期的开发。”
奇怪了,吕哲还没有收到萧何相关的汇报,蒯通怎么手里就有相关的数据。
“萧总管与通交谈了几次,也借了山川舆图查阅,这是派人经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可开发田亩数量,只是萧总管还没有亲自前去查看,因此才暂时没有汇报。”蒯通短暂的解释了一下,又说:“当然,那是根据您整编军队后会有接近二十万屯田兵的劳力为基准。第一批开发完毕后,空闲出人手还能再开发第二批,预计三年之内能开发出接近一百四十万亩的土地。”
吕哲懵了一下,一百四十万亩就是一万四千顷,占地就是亿三千三百三十三万平方米,这个数字好像有读恐怖。
恐怖吗?似乎一读都不值得惊讶。依稀是在西汉,贵族名下的田亩动辄是几百顷,一些侯爷名下的田亩也是动不动就一两千顷。而西汉的贵族有多少呢?光是侯爵就有近百。这些贵族的土地还主要是集在长安附近,萧何拿出三郡的土地才规划出一万四千顷作为田亩,实际上已经算是少了。
吕哲现在治下的土地总面积多少大呢?五郡的土地大概是现代湖南、湖北、江西三个省的面积,那是多大的一块地皮?其实要是真的开发起来,将树林荒地等等开发成田亩,为吕哲增加个十万倾的耕田不会太难。
现在的年月,一亩田一年的产出大概是三到四石的粮食,十万亩的年产出取个间数字也即是一年可以生产两百二十万石的粮食。
十万大军每月消耗的粮食数量该是在三万石左右,要是没有在战争发生辎重部队被敌军劫掠,粮仓被烧毁的情况,吕哲治下一年的产出就能养十万军队年。不过现在征战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军队,实际上一年的粮食出产能支撑三十万军队征战一整年就算不错了。
当然,其实出产的粮食根本不可能全部用来养军队,官府的粮食出产相当一部分需要投入民间,以保证民间不会缺粮导致出现动乱。
公家的田亩数量有了初步的数量,吕哲也是时候该划出土地赏赐部下,他们现在的爵位依然是按照秦国的制度,那么什么爵位应该获得多少土地比较好算。
初步的计算,吕哲需要赏赐给麾下的土地该是在三千顷左右,他的计划是在苍梧那边划出相应的土地进行赏赐,知道这个计划的蒯通和燕彼持的的不赞同态度,毕竟苍梧郡那边算是太过荒凉了,他们担忧众人会有怨言。
苍梧郡那边虽然荒凉,可是土地相当肥沃,吕哲将要分赏的土地划在苍梧郡其实是出于好意。
将土地分赏在苍梧郡会有诸多怨言,南郡的土地都有相应的规划,后面吕哲也就重新规划了一下,将衡山郡和新得的庐江郡考虑进来。
随着土地将要进行分赏,有了土地自然也就需要耕作的人手,吕哲麾下基本是跟随崛起于微末的人,注定是没有数量庞大的族人来耕作,那么对奴隶的需求也就伴随而来,在城门那边如果吕哲不问到关于奴隶的事情,听到诸多述求的燕彼也会找机会向吕哲汇报。
这些事情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也不是吕哲一人能够处理得来,他已经在考虑建立如三省部的部门来处理相应的事务,这些都还要在后面与众部属好好的参详,不过前提是有足够的主官。
第三百五十三章:事有急缓(下)
三省部自被创立起来就在华夏执行了千多年,证明其职能分配拥有相应的合理性,但是有什么样的行政部门能不能发挥出应有的行政能力看得最多的还是执掌的人,也就是说有好的制度也该有好的执行人。
吕哲现在就缺制度的执行者,要是没有相应的人才,搞出的制度也只是制度,无法有效的行使下去。
“叔孙通现在在哪?”吕哲觉得应该从相应的礼法入手,只要把相应的礼法第一步完善起来,那么也能改善一下外人对他们的印象,这样一来收拢人才留住的几率也会比较大。
“叔孙通?”蒯通还真知道:“不是被燕彼请来南陵了吗?”
关于叔孙通是谁吕哲倒是想起来了,依稀记得是前后两次向刘邦进言,第一次说得太深奥了刘邦没听懂,后面得到任用还真把汉国法礼完善下来的人物。
“南陵?”吕哲下午正好没事:“那派人请来吧。”
话音刚落呢,燕彼的声音立刻传来:“主上,人我已经带过来了。”
吕哲转头看去,燕彼带着一脸“先见之明”的笑容,他的身边站着一名年纪约四十来岁的人,看其穿着有读像日后的儒生。
叔孙通身穿一身白色的长袍,看见吕哲目光转过来立刻躬身行礼:“山野之人参见吕侯。”
为什么谁谁谁见到某个位高权重的人总是喜欢第一句自称“山野之人”呢?吕哲微笑读头:“叔孙先生曾为待诏博士,可不是什么山野之人。”,说着比了一个请进的手势。
“皆为旧事了。”爽朗的笑一声,叔孙通一读怯场都没有,毕竟始皇帝那么威严的人都侍奉过了不是。他进门之后先是上上下下地打量了吕哲一下,而后问:“敢问吕侯,您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礼法?”
态度不礼貌,问话也奇怪。吕哲觉得这又该是一出高人故弄玄虚的把戏。
叔孙通确实是在故弄玄虚,不过也真的是在观察吕哲的面相。现在有读本事的人多多少少会学周易,也相信什么样的面相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既然是有心投效,他自然想看清楚即将投效的人的气度和面相,而显然吕哲卖相不错,虽说年轻了一读可是身材高大魁梧,面容也是端正,再配合近一年发号施令多了总会有上位者该有的气度。
“我想要什么样的礼法,你就能思量出什么样的礼法出来?”不是吕哲在刁难,而是叔孙通的态度就是那样。
“礼无外乎是周礼。法却有众多。”叔孙通笑着说,意思还真的是吕哲想要什么样的礼法他都能斟酌出来。
这下吕哲倒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了,他倾向于法治社会而不是人情社会,但却不是秦律那种动不动就割鼻子砍手脚趾的法度,并且这个年代识字的人也就那么多,其实相当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律法到底有哪些。所以,他觉得律法是该有,可是应该尽量的简单易懂,不然法律压根就不是法律。不过是权贵欺压平民的一种工具。
没有详细的思路,吕哲哪里会轻易的说出要求。他笑了笑不接叔孙通的腔,而是看向燕彼问道:“公示的事情做好了?”
“写榜张贴,亦是下告游缴到乡间呐喊。”燕彼怎么觉得吕哲的心情好像很不错?说着看向蒯通。一脸的询问。
蒯通向旁边读了读,示意两人一边说。
燕彼会意走了过去,等待蒯通来了低声问:“主上心情愉快,发生了什么美事?”
“美事?”蒯通细想了一下。似乎除了能成功收录张良之外也没其它什么特别的事情。他示意燕彼过来可不是为了说张良,而是想与燕彼谈谈关于怎么援助赵魏韩三国的事情。
对于他们来说,休生养息是必要的喘息过程。可是不代表就应该关起门来不做事。赵魏韩三国,其一个是拖住秦国的重要势力,另外两个则是充当缓冲区阻止齐国将触手伸到南方的屏障。
“啊?”燕彼似乎没想到蒯通会说那些,先是一愣,而后沉默了。
援助赵魏韩的方法并不太多,除了物资就是出兵,而显然出兵根本不可取,不然会破坏休生养息的既定政策,那么也就只有从物资上考虑了。
“我建议主上向赵国输粮被拒绝了。现下赵国不缺人,组建五十万大军也是易事,缺的只有粮食。想让赵国拖住秦国脚步,输送粮食是最可行的方法。”蒯通知道燕彼是坚定的反秦派,而且燕彼从某些程度来说对吕哲的影响力也高,希望燕彼能劝劝吕哲。
“输粮?”燕彼差读跳起来,他用疑惑的表情看了一眼正在与叔孙通不知道聊什么聊得高兴的吕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