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2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次力断乾坤决议拿秦国西南换取和平,自然不会是像扶苏所讲的那么简单。
所谓的不简单不是单指某方面,交涉需要一个过程,过程之中也需要进行细化的谈判。
首先,未经开战割舍领土怎么看都不光彩,幸好秦国是一个讲求实际的国家氛围,有点脑子都知道一旦与汉国开战,秦国的巴郡、蜀军、汉中郡是怎么都保不住的。既然注定保不住,拿来换取一些实际利益也就成了关键。
这里所谓的“有点脑子”与黔首可是无关,指的是贵族和官员,无论是什么样的行政体系下,黔首从来都没有决定国家大事的权利,哪怕是所谓的“皿煮”也是如此。
谈判必然是要进行,秦国也做好了多手的准备,包括能结盟最好,不能结盟也要尽可能的拖时间,最坏的开战结果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扶苏主政下的秦国在准备着,齐、燕、赵三国同盟却是有点懵了外加茫然。
“汉国大王吕哲会为了几支被乱军袭击的商贾向列国开战?这一定是开玩笑!”齐王田儋得到汇报的第一时间,这么一句话就脱口而出。
老天哟,为王室、贵族、官员向某个国家开战的先例绝对有,但是自古以来为黔首开启战端那是绝对没有的,何况是为了一群必定被统治者所排斥的商贾开启大战?
战事稍停,为了增加说服力的联军主帅田荣亲自赶回临淄,他一见自己的大王果然不信,急切道:“先有季布率军抵达相县,后有汉军大举向北调动。”
也就是说,田荣认为什么保护黔首(商贾)不过是吕哲的一个借口,但是汉国进军北方那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齐王田儋就没有搞懂了,现在似乎不是汉国加入战争的最佳时机,齐、燕、赵三国同盟与秦国远远没有到伤筋劳骨的地步嘛。
是的,秦、齐、燕、赵哪怕有傻瓜也会有明白人,他们才不相信吕哲统治下的汉国真的是和平**好者,很清楚汉国一直保持不动是在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汉军是绝对会呼啸北上。
齐王儋眯起眼睛不知道在想什么,良久才开口:“匈奴那边的情况怎样?”
这个就不是田荣能回答的了,所以田都目前这位齐国的国相就该上场了。
田都看去一点都不斯文,以其说像个文士不如说更像是一员悍将,可他是齐国的文臣第一人。他先是一礼,而后用着缓慢的语气道:“春季被频繁骚扰,匈奴人虽然歼灭不少秦军,但是其运作也十分艰难,特别是在粮秣和兵器方面。”
在得知蒙恬用大代价都要搅乱草原胡人时,齐国一帮君臣曾经还笑话秦国果然是日薄西山了,竟然拿出精锐的单骑走马不计损失拿出来乱用,肯定是被逼急了才会那么干。可是后面又得知北方的胡人盟友因为被频繁袭扰,牧畜损失惨重之下,本来该在夏季的攻势变得不死不活,是怎么都开心不起来了。
齐、燕、赵三国与匈奴挛鞮头曼结盟谈不上什么冒着大不韪,可是总得来说也不是那么光彩,更加明白那是在引狼入室。燕赵两国对于和匈奴人结盟其实是反对和默认态度,还是在齐国的强力要求才四方同盟才形成。
攻秦嘛,用什么手段都不为过,可是被齐国寄予众望的匈奴人竟是没有如预料当中那样,一南下就饮马洛水(指咸阳东北河段)直逼郑国渠威胁咸阳,反而是让蒙毅只用不到十万秦军抵挡在阴山以北,不得不说着实是让齐国君臣大失所望。
与胡人结盟是为了什么,还不是想让胡人威胁咸阳,逼迫挡在联军道路上的中原军团回援,好让联军能直逼函谷关,最好是能趁咸阳被威胁的时候杀进秦地。结果倒好,没用的胡人被蒙毅稍微那么一挡就灰溜溜地退了回去,隔年倒是又南下了,可是竟然选择赵地为南下方向。
草原胡人在赵地北境一路的烧杀劫掠让赵王歇觉得脸面无光又愤慨万分,哪怕是有秦国这个更大的威胁在,赵国都想脱离同盟与那个该死的胡人拼了。最后,还是齐国做了诸多的补偿,又解释说“胡人是劫掠,可是秦国是要亡赵,并且已经灭了一次赵国”,这才堪堪将赵国给稳住咯。
在砀郡的战事为什么两次都出人意料的平息?两次多多少少都是与赵国有关,第一次当然是因为王贲威胁邯郸,第二次就是匈奴从赵地北境南下。
其实对于齐国来说,全失北境和被王贲一支偏师压得喘不过气的赵国,用处还没有燕国来得大,只是碍于同盟确定,一旦赵国脱离同盟会出现分裂,再则就是齐国还需要赵国在前面当肉盾,才会出现齐国死死想将赵国拉拢住的情况,不然以齐国的尿性早就一脚将虚弱无比的赵国踹开了。
“挛鞮头曼得到粮食和兵器的补充能保证撕开蒙恬(长城)军团的防线吗?”齐王儋其它不问,直接就问出这个话题。
田都哪里知道啊,他嘴角一抽,眉头也皱了起来:“王上,我们需要支撑百万大军,同时也在支持燕赵,再加上匈奴,有点不堪重负了。”
“什么话!”齐王儋似乎生气了,喝斥了田都一阵子,抱怨似得说道:“寡人不知道已经不堪重负了吗?但是比起赶紧把秦国灭了,黔首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要是能赶紧把秦国灭了,等待与匈奴人会师,那时候不就有骑兵来抗衡汉国骑军了嘛。”
得,齐王儋对慎的那场会猎阴影还真不小。
第六百四十二章:韩信的北征(上)
南方的天气在夏季时并不如北方炎热,若是有温度计的话,能看出室外温度不过是二十五度左右。
这样的天气十分的温和,再配上夏蝉的长鸣,森林之间的鸟啼,瞭望过去自是一片大好风光。
远方出现了一片一片黑影,他们的速度看去很快,离得近一些的时候,轰鸣的马蹄声在旷野响彻,一队又一队骑兵在扩宽的道路上驰骋而过。
韩信所率的百骑自然是这些骑兵之一,他们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受命从南陵开拔,中途停在了陈郡的慎进行短暂的休整,随后又继续向东北方向行军,经过四天的跋涉终于是接近了季布将军所驻扎的相县不足十里。
所有北上的部队无论是朝什么方向行军,基本上都会在魏国或是韩国的疆土停留休整一小段时间,有人说那是敲打最近不怎么安分的魏韩两国,更多人的对这样的说法并不赞同。
魏国和韩国,她们的国土面积在四年之内只得到过一次增加,还是在岭南区域各自多了方圆百里的飞地,这还是魏韩派出部队参与清剿岭南土著才获得的酬劳。
从复国到现在差不多五年过去,魏韩两国一直都是保持那种半死不活的局面,毕竟疆域小人口又不多,想折腾点什么也没有相应的潜力她们是依赖于汉国的保护才能得到安稳日子,失去汉国的保护国祚能不能保住很成问题,该是不会那么不理智招惹汉国不痛快才是。
当然,都是在胡乱猜测,谁也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过空**不会来风,必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会有这样的风声。
楚国被汉所灭之后,魏国和韩国确实是被吓着了。他们之前一直认为吕哲所领导的汉国并无意于列国争锋,与楚国的征战也不过是因为项氏屡次进犯和阴谋。该是会不灭列国国祚。
魏国和韩国那么想实在太傻太天真了,不是吗?可是他们那么想并不是没有理由,概因当时的吕哲所表现出来的侵略性只是针对于百越,若是吕哲想要扩土不但是魏国和韩国随时可以扑灭,吕与项第一次会章郡之战后,吕哲也有能力直扑会稽郡灭掉楚国而没有那么做。一次两次没什么,吕哲有多次可以毫不费劲就能吞并魏韩并灭掉虚弱的楚国,可是一直没那么干,假象也就造成了诸多人的误判。
楚国灭亡是一击警钟,总算是让魏国和韩国看到了吕哲的狰狞不止是针对百越。他们理所当然会害怕,那么各种小动作也就无法避免。
在面临危机的时候,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相当多的人会选择提前与汉国搭上线,也会有人选择未雨绸缪的抵抗,魏国和韩国的官员理所当然就自己分成了两派。
因为局势变动而不得不提前北上的汉国自然是不会容忍在这个关头魏韩碍事,必要的敲打那是自然,另外也拿出了当初的誓盟条约,要求魏韩出兵跟随宗主国北上进行战争。
魏韩内部怎么闹需要用很长的篇幅来进行描述。鉴于这两个国家对大势影响不重,着实也没有必要详细描写,只能简单的提到结果,那就是两国的军队除了留下保护王都的戍卫军。基本已经随汉军北上参战。
韩信他们这一批骑兵后面就有三万韩军和五万魏军,另外就是十万的汉军,其余就是魏韩两国征调的二十余万民伕和汉国这边的三十余万辅兵押送辎重。
说实话,军队并不只是士卒出征打仗那么简单。国战自然是需要士卒勇猛厮杀,但是与之并重的是国力上的支持。所谓国力其实挺复杂的,包括了后续的兵源。充足的物资,而这些都需要用到人力,因此国战规模动用直接服务于战争的人口从来都不会太少。
汉军北上的第一阶段,国防军序列中的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已经先期北上,服务于这十万战兵的辅兵是三十万人,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北上的道路一直是充满了装载物资的马车和护送人员,连绵起来一度超过六十里的长度。
韩信所谓的是第五军团序列,该支国防军大建制下的军团为骑兵军团,是在一个月前刚刚完成整编,他们整编期间第一骑兵军团和第二混编军团早早就开拔北上,两支军团回合了季布所部似乎已经针对相县周边的齐、燕、赵三国联军进行了几次局部作战?
其实也不该说是局部作战,只能说是一些斥候战之类的性质,个别斥候战因为齐、燕、赵联军打着打着聚拢的人多了,汉军这边理所当然也要呼唤帮手,那么千人级别的交战也就爆发了。
汉与齐、燕、赵之间的交战还不能叫战争,只能说是局部摩擦,华夏到目前为止还是讲究宣而战之,推而广之的就是打出师有名的战争,只有在双方之间的某个君王写宣战书递交给某国的国王之后,双方才算是正式进入战争状态,战事的规模也才会大的起来。
看上去很幼稚?其实不然啊!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是多国并立,国家之间总是要顾及一点脸面讲究一些信用……好吧,其实就是大军调动从来都不可能绝对隐秘,某国一调动大军几乎是被周边的国家知道了,除非是哪个国家迟钝到无可救药,不然基本是没有打大规模突袭战的可能性。再则,现在可不是什么自觉性爆棚的年代,出师总是需要名义,一是给士兵一个奋力作战的理由,二是用那个名义收刮国内黔首的劳动果实,是提升军队士气也是累积物资,该做的前奏要是小了,士气不足倒是能鼓舞,收刮的物资不足难道让士兵啃草作战?
韩信是在十六岁之后才进入军中,刚开始是被分配到闽南郡去当驻军,他刚刚进入军队的时候身份就是一个小兵兵,并没有因为与吕哲的特殊关系而获得什么太高的待遇。
闽南郡汉国已经占据了四年,四年来与土著的大战没有,但是土著袭击汉国驻军、黔首却是几乎没有停过,汉军当然也从未停止过清剿土著,互相之间杀来杀去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躺在那片土地上。
熟读兵法的韩信军事知识自然是不少,但是因为长时间研读兵书嘛,自然是没有多少时间用来习武,只是多多少少有锻炼和修习武技的青少年。所以说实话他就是一个理论很高,没有实践,本身武力值能有个六十就算高了。
吕哲当然是知道韩信武力不怎么样,要是韩信有足够的武力值,吕哲其实是想让韩信去与南征军团序列,让韩信在交战相对激烈的瓯雒国战场先行得到锻炼。
考虑到韩信的三脚猫功夫应付瓯雒国正规军有点难度,吕哲也只有按照玩游戏的方式来,先把韩信丢到难度值比较低的地方去锻炼,毕竟闽南郡残余的百越人越来越少,长期的剿杀之下都快从石器时代回到木头时代,凡有穿上甲胄面对这样的对手,除非是自己不想活了,不然一个六十武力值的家伙与袍泽协同配合想死真不是那么容易,何况乎吕哲也暗中安排了两员保护自己的甲士对韩信进行保护。
韩信在闽南郡的历练不过是适应军旅生活,进行一些低难度的血腥搏杀,压根就没有任何机会让自己学到的兵法知识得到运用,因此对于这孩子来说,屡次参与驻军对百越的反击和围剿虽然是个不错的体验,但是在闽南郡的驻军生活是极其的枯燥外加郁闷。
索性是韩信没有仗着与吕哲关系特殊要求什么,也没有写信给吕哲索要任何特殊待遇,不然韩信估计是会被吕哲丢在闽南郡到天荒地老,一直到认清军中没有什么特殊捷径为止。
在韩信军功累积升任为什长之后,他窝在林子中与野人来来回回厮杀的日子总算是到头了,而他从士兵到什长的过程只用了不到两个月,其中自然是有吕哲特意的将他安排在厮杀相对激烈的地段比较容易累积军功,另一部分也是因为他军事知识底子足有足够的能力。
成为什长的韩信被调往会稽郡的丹徒,这是一个比邻齐国东海郡的县城,他这一次成了一名伺候序列的什长。
汉国与齐国在那个时候不是什么敌国,相反因为齐国需要支持燕赵的关系与汉国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可以说是处在一个相对的蜜月期,不过双方在边境上的情报侦查却是十分的频繁,两国的斥候在侦查地形时遭遇也就是互相驱逐并没有搏命厮杀,韩信就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之下,几乎是没什么生命危险度过了骑着马到处进行地形侦查。
再之后,当了半年斥候左右的韩信占了有经过系统化学习的便宜,屡次记录地形严谨,绘画地形图也算专业,又因为功劳的累积从什长升为屯长,临时被调动往魏国参与一次针对巨盗的捕杀,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实践非常简单就完成任务,总算是有资格升任百将,回到南陵通过考核成为百将就又被吕哲丢进了整编中的国防军序列下的第五骑兵军团……
第六百四十三章:韩信的北征(中)
国防军第一骑兵军团的军团长是徐志,第五军团的军团长是卫翰。
徐志在秦军服役时便是一名骑兵,哦……秦军之中并没有“骑兵”这个单位,他们对骑兵的称呼是“单骑走马”,他当时还是单骑走马中的持旗官来着,通俗一点就是一个驾马持旗的家伙。他是在江陵之战时追随吕哲,那一战中就是指挥骑兵从百越联军的侧翼进行攻击,成功地解救了陷入敌阵的吕哲,并摧垮了百越人的战斗意志,使得人数和兵器都不占据优势的己方能打一场掩杀之战。
在吕哲成功占据整个南郡后,徐志一直都是在骑兵序列,不过当时的吕哲军骑兵数量不多,一直是维持在二千以内,说实话也就难以有什么太大的作为。
衡山之战,徐志出任副将,针对邓宗进行入侵,其表现出来的能力比之主将义兼远要高。在这次入侵中,徐志所率的骑兵屡次起到关键性作用,也就是在那一战他成了为数不多的校尉之一。
随后的一年里,吕哲因为占领南郡、衡山郡、黔中郡(现在的苍梧郡),有了足够的领土和资源开始与秦国那边交易,麾下的战马数量得到增加,那么骑兵的数量肯定也会是得到相应的扩充,作为吕哲麾下骑战第一人,徐志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高。
卫翰则一开始就是斥候官,他是在夷陵之战时随同不健全的一校秦军一起追随吕哲镇压暴乱。
一校的斥候官位同军侯,卫翰的起点说起来比之徐岩要高上一阶,可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才能,命运也难以相同。
军中有相当多的斥候官,哪怕是以屯为建制,屯长都能够临时任命一个伍长成为斥候官,正因为这样的关系,卫翰虽然起点高却是并不显得多么特别。也就难以被吕哲重视。
到了军侯级别以上的斥候官很少会亲自上阵,若要清楚的区别的话,一校建制以上的军队斥候官,他们其实更像是一个管理调度的文员。而这个文员除了调度斥候之外做得最多的是记录情报,从中过滤出有用的情报,交给主将进行参考。
军侯级别以上的斥候官责任很重,犯错的机率更是无限高,概因他们需要对情报做出判断,总不能发现点什么都要上报主将,若是这样主将干脆什么都别做了。整天光是过滤有用的情报时间都不够。
很多时候什么样的情报有用,什么样的情报是属于无用,那都需要斥候官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嗅觉来判断,判断正确当然是功劳,判断错误受罚还是小事,遇上因为判断错误导致情报被埋起来没有上报,事后要是主将追求最严重都可能掉脑袋。所以说,每一支军队的斥候官任务很重,获得功劳很快。但又是一个风险极大的军中职位。
卫翰是在邔县与秦之战正式走入吕哲的视野,他是首个判断出当时南下秦军军中出现疫病的斥候官,吕哲才有后续针对斥候侦查到的情报来布置战略,用极为轻微的代价就包围了该支秦军。
有相应的才华总是需要有足够的施展空间。吕哲慢慢摸清楚斥候官的特性后,卫翰成了吕哲第一个针对斥候官进行军官观摩的人选,在卫翰不断升任为更大规模军队的斥候官的同时,吕哲也算是认可了卫翰的才华。
韩信就曾经做过千人队级别的斥候官。说白了斥候官不止是一个调动军队“眼睛”的人物,还是一个需要有足够判断力的情报官,更是一个不是副官的副官。大杂烩的性质注定了所要注意的方向很多,必要的时候更是一个要集中骑马斥候救场的救火队员。
特殊的性质也就有特殊的发展空间,吕哲后面不断将注意力转移到各支部队的斥候官身上,发现特殊的职业给了这帮家伙不亚于一军主将的施展空间,若不是性格天生有缺憾或是后天的不足,很多斥候官都能够成为一军主将的人选。
韩信被调入整编中的第五军团时,有那么一段时间是作为卫翰的佐官而存在。
所谓的佐官并不是正式的军职,其实一种书记官类型的副手,还担任亲卫队的职责。
韩信能成为卫翰的佐官当然是出自吕哲的安排,吕哲没有过多的时间给韩信按部就班来“人物养成”了,所以只能将韩信推给相对全能的卫翰,希望卫翰能够传授韩信一些基础的知识。
可能有点搞笑,但事实就是那么个情况,韩信虽然拥有相当多的军事知识,可是那些都是从书上学来。兵书说白了也就是一个参考价值,真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官,不可能所有事情都按兵书上的知识不做灵活运用,只会死搬硬套。
卫翰很清楚吕哲的用意,他除了有闲暇时对韩信讲一些实际案例,更多的时间就是用颁布的任务在进行“调教”。
像是现在,明明是在魏韩疆土之内行军,几乎是不可能遭遇遭股敌军的情况下,小股的贼伙辎重部队自己就能解决,为了给韩信更多的实地经验,卫翰都将韩信派出去为辎重部队进行周边的护送。
护送辎重部队是一件看似很轻松的活,可是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简单,辎重对军队的重要性不是傻瓜都能清楚认知,那么哪怕是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会遇袭都要时时刻刻紧绷精神应对。
韩信很明白不会有不开眼的贼伙来袭击辎重运输队,毕竟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就是从这条路线行军,周边要真的有匪盗什么的早就被梳理过,可是他一点都没有放松。
护送辎重运输队之所以说不轻松,不止是来自敌军有可能的袭击,还要防止运输途中有民伕会逃亡,素质参差不齐的运输人员爆发矛盾。
若是汉军的辅兵运输队,什么逃亡基本是不可能发生,要知道汉国国内不知道有多少人巴不得有上战场的机会,辅兵时时刻刻都盼着能转为正军,不上战场永远都不可能有转正那天,运输辎重到前线却是会根据战局的变化有机会参与作战,他们好不容易能更接近战场一些,有毛病了才逃亡。
韩信护送的却不是汉国的辅兵辎重运输队,是来自魏韩两国征募的民伕。
魏国和韩国一直是势微状态,且他们立身的土地也不是原来魏韩传统区域。因为复国之后到处逃奔,好不容易有了块领土之后魏韩肯定是要建立王城,那么对治下黔首的剥削肯定也是严重,这样一来也就谈不上什么获得民心。
有那么一段时间里,陈郡逃亡吕哲治下的人口非常多,吕哲将领土治理得不错,两相对比起来魏韩治下的黔首也就更加不会归心于魏国或是韩国,结果就是逃亡的人越来越多,魏韩无论是征兵或者经济也变得困难重重。
后面还是在吕哲正式与魏韩确定盟约(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后,为了不使魏韩虚弱到连国内乱兵、匪众都无法应付的地步,吕哲才支援了魏韩一些物资,也限制魏韩境内的黔首逃亡治下。
近几年来魏韩本来是能得到稍微的**之机,毕竟不太懂春秋盟约那一套的吕哲对魏韩的剥削并不是那么夸张,对于“征税”的额度一直是保持在很低的要求。可是呢,魏韩自己又玩脱了,他们有了吕哲的保护和支持本该是着力发展经济,也借汉国在与秦、齐、燕、赵的频繁贸易中分上一些汤水,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