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周贤婿-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墒炝恕

二人此次联袂而来,目的就是想要与李墨商议一下建国之事。金国是大势已去,北方边患即将成为过去,安西的下一步就是携扫北大胜之势解决南周。而在这之前,安西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自身的名分问题。

“主公,你真的梦游天宫见到了天帝?”许贯忠试探的问道。

话已出口,这时候想改口也晚了,李墨只能硬着头皮点头,不过他还是强调自己不清楚见到的神仙是否就是天帝。

“恭喜主公,贺喜主公。”许贯忠和萧嘉穗异口同声的对李墨说道。

“啊?喜从何来?”李墨闻言不解的问道。

“启禀主公,如今天下大势日趋平静,金国一去,我安西的大患也就剩下盘踞南方的南周叛逆。主公此时梦游天宫,那就是上天在暗示主公,登基称帝,一统天下。”萧嘉穗一脸喜色的说道。

“啊?这有关系吗?”李墨有些诧异,看着萧嘉穗问道。

“有关系,大有关系。”萧嘉穗连连点头。

“可是……”

“主公,没有什么可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主公放心,此事就交与我二人来安排。”

“呃……等下,那个,是不是太早了点。我知道你们都想要再进一步,我也不瞒你们,登基我也考虑过,不过我的打算是等平定了南周以后,天下一统再……”

“主公,名不正,则言不顺。主公先前已得传国玉玺,现在又梦游天宫,此时不登基,更待何时。需知天予不取,必受其乱。南周不过苔藓之疾,我大军一到,必定摧枯拉朽。”萧嘉穗自信的说道。

李墨闻言皱了皱眉,虽然知道南周论实力的确比不得安西,可他不希望看到手下人因此而轻视对手,阴沟里翻船的事情在历史上可不是少数,因为一时轻敌而抱憾终身的例子数不胜数。

“嘉穗,你有些轻敌了。”李墨沉声说道。

萧嘉穗与许贯忠都是聪明人,见李墨如此,便知道李墨是在担心什么,赶忙解释道:“主公放心,战略上重视对手,战术上轻视对手的教诲臣等片刻也不敢忘。”

“你们能这么想最好,不过我也开始担心军中众将现在会不会因为胜了女直人而变得轻敌了。登基的事情你们看着办吧,对我来说只是早晚,而眼下,我需要去军中看看。”

见李墨松了口,许贯忠跟萧嘉穗心里同时松了口气,但听到李墨后半句话,两个人也不由跟李墨一样担心了起来。骄兵必败!一支军队一旦骄傲轻敌,再是骁勇也离失败不远。安西军不能没有败在对手的手上,反倒被自己绊给大跟头。

第415章 安西建国

“我打算过段时间登基称帝,你们有什么看法?”李墨说这话时神色平常,仿佛就是在跟人商量一会准备吃什么。

能被李墨叫来的众人除了此时人不在此地的,都到齐了。对李墨打算称帝的想法,众人并没有反对意见,甚至可以说他们很支持。之前许贯忠与萧嘉穗联袂而来,其实也是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心声。

没人愿意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安西与大周虽然都是汉人主政,可安西付诸了众人的心血,又岂是几句冠冕堂皇的民族大义就可以让众人愿意改弦易辙,即便是李墨亲自下令,也会遭到抵触。而且李墨上辈子又不是裁缝,就知道为他人做嫁衣。别人能开国,自己为什么不行。如今天时地利人和尽在其手,登基称帝也不过是顺应人心之举。

此时说出来,只是李墨不想要做人太虚伪,借口什么梦游天宫的鬼话来为自己造势。老子就是要当皇帝,谁赞成?谁反对!

开国从龙,不是什么人都能遇上的好事。而且眼下局势已经明朗,随着金国灭亡在即,这天下已无安西对手。南周苟延残喘,自保尚且不够,更没有实力来对安西的决定指手画脚。

顺应人心,其实就是那么回事,当绝对多数人觉得此事可行的时候,即便是当老大的也只能服从手下的安排。无论是许贯忠、萧嘉穗这些文官,还是高宠、岳飞这样的武将,对李墨打算登基称帝没有丝毫意见。至于察哥、阿里奇这些外族将领,他们的金主就是李墨,李墨登基称帝,也意味着他们的日子会过得比现在还好。

封侯拜相,光宗耀祖,这些好事谁不想?只不过有些人没有机会,见财不起意者那是捞不着,见色不起意者那是摸不着,这世上从来就没有道德模范。人,皆有私心,遇事先谋己者乃人之常情,所谓的大公无私,只能说起所谋甚大。圣人又如何,得意时也有诛杀少正卯之举。

李墨讨厌虚情假意,身边都是自己人,彼此什么性情那是心知肚明,何必假惺惺的矫揉造作,弄给谁看?

一致通过,无人反对,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对李墨打算登基称帝的想法没有任何意见,不过对何时称帝,众人的意见倒是并不统一。有的人觉得等灭了南周,天下一统之后再称帝比较稳妥,而有的人却觉得此事宜早不宜迟,不如就等女直人出海以后就着手此事,等到登基之后再灭了南周,作为开国第一大功。

双方意见争持不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最后众人便将决定权交到了李墨的手中。

“其实什么时候登基都不成问题,咱们安西如今兵强马壮,想做什么谁敢有意见。你们的意见也都挺有道理,让我来决定,我也有些不好决定。”李墨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枚铜钱,对众人继续说道:“不如咱们赌上一把,听天由命。”

什么时候建国这样的大事,到最后竟然是通过掷铜钱这种如同儿戏般的方式决定下来的。这也难怪,随着金国败退,安西在这世上已无敌手,想什么时候建国其实都可以,也只有在这种无外患无内忧的情况下,李墨等人才会如此轻松。

“字,字……”

“面,面……”

分成两拨的人眼睛全都盯着在桌案上不停旋转的铜钱,直到铜钱落定,安西建国这桩大事就此决定了下来。

安西打算建国,风声一传出去,立马就在各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李墨对此倒是没什么好担心的。自己对百姓不错,军政大权又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即便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估计都不需要出面就会被摆平。

眼下需要李墨关注的事情是别的事情,建国了,头件事就是给自己准备建立的国家起个名字。古代建国可不想现代那样随意,怎么顺口怎么来。古代建国规矩多,首先一条就是要前无古人,什么意思?就是这个国号先前没人用过。想那历史上的大宋朝,当初立国的时候就没仔细,结果等立国以后才知道以前用过这个国名,惹得皇帝很是不快,众臣颜面无光。

起什么样的国名,这件事武将发表不了什么意见,也就是文官的事情。为了决定为新建立的国家起什么名,许贯忠等人引经据典的讨论了三天,听得李墨是连打哈欠,有些后悔把这事交给这帮读书人来办。

“主公有什么意见?”许贯忠忽然问李墨道。

“啊?我?我说了你们听吗?”李墨没想到许贯忠有此一问,闻言反问道。

“主公这叫什么话,君为臣纲,主公要是有什么好名字不如说出来大家讨论一下。”

李墨听了直撇嘴,这帮家伙看来是想不出什么好名字了,不管谁说,都会遭到其他人的围攻,所以这帮家伙打算祸水东引。唔……以前别人用过的自己最好不再用,唐宋元明清,元跟清这两个国号李墨是直接帕斯,这两个国号对汉人来说是屈辱,那就只剩下明这个国号了。要说起来,李墨对明这个朝代还是很有好感的,单是天子守国门这一条,就足以让李墨这个来自后世的汉人感到敬佩。

“明?”听了李墨的提议,许贯忠、萧嘉穗等人对视一眼,每个人的脑子里都在飞速旋转,思索着前人是否用过这个国号。

“好,就用这个。”众人商量了一阵,最后一致决定使用李墨提议的用明这个字作为新国的国号。

国号定下来了,剩下需要讨论的事还有许多,可李墨却已经不耐烦了。跟读书人说话就是麻烦,尤其是那帮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平时没机会显摆自己的学问,如今机会难得,谁都想要拽几句文,引用几句古话,好像不说就显不出自己读书多似的。

李墨见不得别人在自己面前显摆学问,干脆便将建国的准备事宜交给了许贯忠等人一手操办,等讨论出结果了,再把定下的章程交给自己“审批”,而李墨本人则带着武将们去了别处商议军务。

眼下安西虽然形势一片大好,但却远没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完颜宗弼带走的女直人不需要去理会,可向安西投降的完颜亶一伙却必须要安西操心。在大定府,以完颜亶为首的女直人达到十几万,而散落在民间的女直人也必须要一并迁走。在遇到完颜希尹得知女直人已经开始迁徙的消息以后,安西军的主要工作就成了搜捕散落在各地的女直人。这段时间累积下来,安西手中所掌握的女直人已经达到了二十万,对这二十万人的看管,李墨颇感头疼。

二十万人,单是青壮就有四五万,而此时女直人就如同惊弓之鸟,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叫他们紧张不已。李墨虽然不惧这些女直人作乱,但麻烦这种事情还是能免则免。为了方便管理,李墨将这些女直人分开看管,一边派人调集船只在海边等候,一边分批将女直人送走。

目的地,就是后世日本的四国岛。日本由四岛组成,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其中本州岛最大,大多数日本土著都居住在本州岛上。而九州为了安西预定的海上中转站,没可能交给女直人。

李墨原本打算将女直人分成两拨,一拨送去四国,一拨送去北海道,不过在得知完颜宗弼率领族人迁徙去了库页岛后,李墨就改了主意,打算将北海道留给完颜宗弼作为登陆本州岛的桥头堡。

对女直人的脾性,李墨一清二楚,这就是一帮骨子里浸透了强盗思想的家伙。让他们安分守己的自食其力,几乎就是不可能。抢劫惯了,拿惯了刀子的手又怎么会再习惯拿锄头。现在安西强大,日后还会继续强大,女直人短时间内不会敢打安西的注意,可骨子里的暴虐因子需要发泄,需要一个目标,怎么看都是那帮倭人比较合适。

不管是女直人得势还是倭人得势,在李墨眼里那就是狗咬狗一嘴毛,安西看个热闹就好,没必要去管闲事。至于倭人的死活,来自后世的李墨更是不会去在意。杀我的人,抢我的钱,事后还他娘的不承认。中日友好?我友好你奶奶个爪!

**********************************

江陵

当初被北周军攻占了襄阳,柴构便将都城迁到了江陵,而在北周亡了以后,柴构也没打算把都城重新迁回襄阳。襄阳距离北方太近了,柴构可不希望迁回去没多久就又要迁都。安西可不是北周,强大的安西军远非南周可比,南周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长江天险,尤其是在听到安西准备建国的消息以后,南周上下更是陷入了恐慌。

董平的阵亡已经让柴构计划分宋江兵权的计划流产,而安西的巨大威胁也叫柴构不敢在这时候再搞什么小动作。女直人前车之鉴就在不仅之前,柴构可不想要学女直人那样避祸远走。而且即便他想走,愿意跟他流落他乡的人恐怕也没多少。

故土难离,离开繁华的中原大地去蛮荒打天下,没有大魄力的人是干不来的。而柴构明显不是那种拥有大魄力的人。他想逃,唯一的方向就继续往南,可南方多蛮人,环境更是恶劣,这对早已习惯锦衣玉食的柴构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了避免流亡的命运,此时的柴构对宋江那是有求必应,而宋江也知道自己想要保住眼下的富贵,唯有保住柴构这棵大树。自家人知自家事,宋江很清楚自己即便去了安西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在南周,宋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若是去了安西,那就只能泯然众人矣。手中的兵权必定不保,可若是没了兵权,谁又会多看宋江一眼。那些跟随宋江鸡犬升天的人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在安西这个强大的外部威胁作用下,南周上下这回倒是一心了。

可他们实在是没胆去捋安西的虎须外,除了整日里不断加强江边的防御外,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南周之前想要进行的坚壁清野计划随着安西武力干涉而半途而废,随着董平的阵亡,那些原本还在北周肆虐的南周军仿佛一下子全都变得恋家了起来,争先恐后的退回了长江南岸。

柴构对此虽然怒其不争,可心里也明白这些将士是对安西谈虎色变,依托工事或许还有一战之力,可让他们与野外和安西军交锋,恐怕早已是未战先怯。

安西建国,南周上下也不尽是酒囊饭袋,明眼人一眼就看出安西的下一个目标肯定就是南周。北周已亡,金国气数将尽,这世上也就剩下南周还在偏安一隅,可依安西君臣的那副心性,那是不可能容许卧榻之侧有人酣睡这种情况存在的。

柴构心里恨呐,恨上天的不公,既然让这世上有了他柴构,有何故要再出现李墨这号人物。对李墨这人,柴构并不陌生,如今回想起来,只恨当初自己有眼无珠,若是当年趁着李墨尚未得势将其除去,哪会还有如今这个心腹大患。

可惜这世上从无后悔药可卖,否则柴构必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买上一粒尝尝。而眼下,柴构还需要面对现实,如今安西强而南周弱,南周若想要久存,那就必须仰安西鼻息而活。可安西的态度究竟为何,眼下南周也仅是猜测,或许还有二者并存的可能,也未可知。

柴构如今与群臣正在商议的事情,也是挑选谁出使安西,摸清安西对南周的态度。若是一心要灭南周,南周也好早做准备,可若是愿意与南******共处,那南周低声下气一回也不是不可以。

出使的事情就此定下,但由谁出使这个环节却出了岔子,愿意去的柴构不放心,可柴构想派的自己又不愿意,事情也就僵在这里了。

第416章 物是人非

故地重游,总是会叫人感慨颇多。吴用回到了郓城,按说如今的他也算是功成名就,可此时他却丝毫没有衣锦还乡之感。自己算是混得不错,可别人同样也没差到哪去。

虚荣这东西是需要有比较的。就是身穿珠玉现身闹市,若是无人在意,那这种炫耀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相比起当初一个乡村教书匠,现如今大军首席军师,吴用的身份也算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没人在意吴用此时的身份,没有了可以去炫耀的对象,那也就没有了炫耀的机会。

吴用此次受命出使安西,从本心来讲吴用是不想来的。虽然跟安西没什么私仇,但吴用知道自己此行估计会一无所获。作为一个聪明人,他很清楚如今安西强大,南周弱小,此次出使肯定彰显不出南周的尊严。相反的,为了南周的安全,吴用此行必须要小心伺候着,以免叫安西找到对南周发兵的借口。

再加上还要通过此次出使弄清楚安西对南周究竟是个什么态度,这既要打狼又不能叫狼咬着,吴用已经深切体会到了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出使秦国时的感受,而且更叫吴用感到不安的是恩主宋江对自己在态度上的变化。吴用能够有今天,可以说完全就是托宋江的福,但随着宋江娶了****真那个老匹夫的女儿陈丽卿,吴用已经明显感觉到了宋江对自己有意无意的疏远。这次出使安西的机会,就是宋江为吴用争取来的,之前都没有征求吴用的意见,而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背靠大树好乘凉,吴用背靠的就是宋江这棵大树,离开了宋江,他吴用什么都不是。又没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如何叫人高看一眼。所以宋江的态度变化,让吴用的心里感到了无助和彷徨,独自一人时吴用也会扪心自问,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真的正确。

人,需要朋友。当然这里所指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而不是那种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不可交,没事有他,有事没影,这种朋友交了不如不交。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句话就说明了人一辈子要是能遇到一个真正的朋友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吴用一开始以为宋江是自己的朋友,可越是相处的日久,吴用就愈发的觉得宋江这人可利用却不可深交。市恩沽义之徒,太过信任到头来极有可能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而为了自家的前程,吴用和宋江相互利用,宋江需要吴用为自己出谋划策,而吴用则缺少宋江那种善于交际的手段。合则两利,分则两害,这种合作关系也就这样维持了下来。但自从****真这个老匹夫成了宋江的老丈人以后,吴用对宋江的作用也就越来越低,没有了利用价值,吴用被宋江抛弃也就成了必然。这次出使安西,原本没有宋江什么事,可宋江却向朝廷推荐了吴用。这就是个信号,一直谋事不成害人在行的吴用哪里会觉察不到。

春风得意时受人追捧,落魄失意时无人问津。在这种时候,朋友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真正的朋友,可以令人重新振作。吴用想要回郓城一趟,就是想要从昔日的朋友那里获得一丝安慰。可没料想昔日的朋友虽然安在,但往日的情分却早已淡了。虽未成仇,但已生隙。

“天王,多年未见,一向可好。”吴用一身书生装扮,对迎出府门的晁盖抱拳拱手道。

晁盖满面春风,上前一把抓住吴用的手臂,大笑着说道:“原来真是吴学究,什么风把你吹来,快快请进。”

如今的晁盖已经不是昔日的乡下土财主,大周这些年战祸不断,尤其是金兵南下,晁盖为求自保,凭借在当地的威望拉起了一支队伍保境安民,北周时期接受了朝廷的诏安,归属地方守备军。可随着北周亡了,晁盖也就成了没娘的孩子。原本晁盖对做官并没有多大兴趣,北周亡了,了不起继续回家做他的财主去。可南周坚壁清野的政策却让生活在北周的百姓人人自危。晁盖虽然不是什么悲天悯人的圣者,但为了保护百姓不被南周军祸祸,在安西出手之前,晁盖与郓城官府一起组织人手抵抗南周军的骚扰。到后来,南周军撤退了,晁盖原本想就此回家,可安西却没有放晁盖走,挽留晁盖做了郓城县的都尉,负责维持郓城县一带的治安。

在身份上,晁盖不如吴用,但在个人威望上,吴用也是拍马赶不上晁盖。尤其是在郓城县,谁人不知晁盖,而对吴用这个从郓城县走出去的人,郓城县的人却是普遍没有好感。

一个吴用,还有一个就是宋江,这两人都是出自郓城,如今在南周更是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可问题是郓城县不久前才遭遇过南周军的骚扰,若不是晁盖令人拼死抵抗,郓城县保不齐也会和其他地方一样遭到南周军的洗劫。

身为郓城人却对家乡不仅不管不问,还带人跑来祸害,吴用能得到好脸色那才是怪事。

晁盖很是热情,不仅让人端出好酒好菜为吴用接风,更是让人找来了朱仝作陪。而吴用在郓城所认识的人里,除了宋江就是朱仝跟雷横,此时见只来了朱仝,吴用忍不住好奇的问了一句:“怎么不见雷横兄弟?”

不想这一问竟惹得朱仝不快,放下酒杯冷哼一声道:“雷横他老娘前段时间受了惊吓,身体一直未见好,这几日更是出现了恶化,雷横是个孝子,这时候哪有心情来陪你喝酒。”

“哎呀~原来如此,那明日小弟一定去探望。”

“哼,你最好别去……”朱仝闻言又是一声冷哼,一旁的晁盖急忙插话打断道:“朱仝兄弟,吴学究这些年一直没回来与我们兄弟几个聚聚,你这时说这个做什么?来来来,咱们喝酒,不说别的。”

“这个,朱仝兄弟,我为何不能去?”吴用不解的问朱仝道。

朱仝斜眼看了吴用一眼,反问道:“你可知雷横他老娘是被谁吓的吗?”

“呃……被谁?莫不是安西……”

“我呸!是被你们南周军吓的!”朱仝打断吴用的话,一拍桌子,手指吴用骂道:“吴用,你是郓城人,南周军是你跟宋江那厮的队伍,不指望你照顾郓城,可你也不该让人来祸害他。我告诉你,要不是事先不知道天王今天请的是你,我朱仝今天来都不来。”说完了吴用,朱仝又冲晁盖拱了拱手,“天王,莫怪我朱仝不给你面子,只是我实在不想与此人同桌饮酒,这就告辞了。”

“哎~兄弟,兄弟。”晁盖见状连忙起身相拦,只是朱仝去意甚决,晁盖心里也知道拦不住,将朱仝送出了门以后,这才回到屋中,轻声安慰吴用道:“吴学究莫要往心里去,朱仝兄弟的妻小也在不久前被南周军给害了,所以他的心情不太好。”

“天王言重了,小弟怎么会怪罪朱仝兄弟呢。只是天王,南周军的事情,小弟我也做不了主啊。”吴用苦笑一声道。

“我知道,我知道。只是你毕竟如今是南周的人,北周大多数百姓现在对南周都没有好感,所以你也要有个心理准备。”

“……多谢天王提醒。朱仝、雷横兄弟那里还要请天王代为说和。”

“一定,一定,来,咱们喝酒。”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借着酒意,吴用对晁盖旁敲侧击,想要通过晁盖了解一下安西如今在北周百姓的心目中到底是个什么位置。他清楚,南周朝廷一道坚壁清野的命令,已经尽失北周人心,如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