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现代锦衣卫-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通常来说,诸如役夫或与他们地位类似地辅兵等非战斗人员,在这种场合下,只能是等那些亲卫和普通士卒们先后地轮番去挑拣完战利品之后,这才会被派出去收尾、清尸的。

从这个方面来说,忻州城地这二万余名幸存地役夫们,还是应当感谢一下那些大同军镇地援兵们的。

在张知秋的亲眼见证之下,他总算知道了什么叫做“打扫战场”!

事实上,当大同边军终于威武雄壮地开进到这个方圆不过一千米地战场中时,唯一所能够看到的,便是一具具排放整齐地无头尸体了——而且还是光屁屁地那种!

直到事后,当时还留在大帐中冷汗淋漓地生怕自己被无端灭口地张知秋才知道,那些真正下手剥去这些又骚又臭地蛮族鞑子和那些马匪们身上最后一块遮羞布的,却正是那些刚刚还在战场上被吓得鬼哭狼嚎的软脚役夫们。

在现代看的宫廷剧太多,张知秋心中充满了阴谋论,一旦当他猛然间意识到张继宗、张建西等人其实是“别有怀抱”之时,心中地那份恐惧、觳觫之感,便再也无法从心底抛开!

事实上,在随后地一段时间里,张知秋一直都是在小心谨慎地与众人虚与委蛇,心怀鬼胎之下只顾得左顾右盼地察言观色,哪里还顾得上去发那些死人财!

严格地说,张知秋其实并不是担心自己的小命——如果真是有性命之忧的话,他一早便会逃之夭夭了,哪里还会在这里浪费什么口水。

张知秋所担心的,还是自己日后如何在这大明朝安身立命:一旦自己与这些辎重营地军官们交恶,最起码这山西、大同境内都是无法呆的下去了!

但这忻州、大同一带,却是自己来到这个时代的“原点”,从自己的“记忆中”张知秋知道,在这种地方,终归是与自己有一些不清不楚地关联的!

换句话说,张知秋必须要取得在这一带生活地合法居留权,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会是未来地哪一天、在这些地域内地哪一块,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与自己相关地事情。

张知秋不敢冒这个险,是以他只好是笑容可掬地乖乖与张继宗、张建西等人一起呆在中军大帐里。

清理战场的时间之快,远远地出乎了张知秋地预料之外,而一千多人随身所携带地物品,分散在这两万余人地辎重营中,甚至是连个沫沫都没能冒的出来。

事后张知秋了解到,这些死人们身上地大多数东西,最终还是被收到了忻州营地官军们手中的,尤其是那些与军用、军需品相关的东西。

落到那些役夫们手中的,主要便是一些衣物——需要指出的是,除个别特别破烂不堪地之外,基本都是一些内衣,那些较为完整和干净地外衣,最后还是都被忻州营地官军们收走了。

要知道,即便是这些官军们,他们也都各自是有着家属和亲属的,这些东西,他们也一样是用得着的。

除此之外,役夫们所能到手的,便基本都是一些小零碎了,比如说一些零散地碎银或小饰品等可以收藏地严严实实、不被其他人所发现的东西。

在回到忻州城后很久的一段日子里,张知秋还一直都在想,之所以那些曾经在战场上一度陷入崩溃和疯狂的人,在战后真正发疯的人那么地少,或许便是与这次极为嗨皮地“全民大乐透”有关……

所谓地“心病还需心病医”,那些曾经极度紧张和恐惧到崩溃地役夫们,在对这些造成自己如此症状的死人们身上一番为所欲为地折腾之后,大都立即神奇地不药而愈了!

当然,在这个全民皆有收获地日子里,张知秋最终也还是得到了一个小玩意儿的,他是作为对此次地战役纪念物而特意收罗的。

那是一枚张建西之前曾经所特意向全军所提及到的东西:扳指。

“扳指”,是古代用来射箭时保护手指不被弓弦所伤的圆桶状饰物,蛮族基本是人手至少一枚,通常戴在右手拇指上,这一点与明军不同,主要却是因为各自的弓、以及射箭的手法不同所致。

蛮族的扳指做工精细,一般士卒的是骨质,通常是骨质致密地鹿骨;至于将领们则五花八门,由玉石和金银等所制的也是比较常见的。

张知秋最后所得到的,便是一枚普通地、鹿骨所制地扳指,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却是要比那些玉石和金银等所制的更为罕见了。

在现代,明清时地玉石和金银等所制的扳指并不罕见,但是这鹿骨所制地扳指,却是全都化骨为泥,一枚也没有了的!

在战场上,除死人脑袋之外,最大的财富就是战马了,张建西直接命令役夫们全体出动,将战场上无论死活地所有战马,一概全都弄回了辎重营!

活马除自用之外,即便卖掉也是一大笔财富;而死马——这个时代可是没有专门地养殖专业户的,各种肉食的价格,那可是远在张知秋这个现代人地想象之上的!

在当时只听张建西这一连串的命令发布下去,张知秋就知道张百户是所为何来了:这就摆明了是怕被那些远道而来、救他性命地援军和自己争功夺利啊!

为了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张建西可以面无愧色地无视那二百个屠戮了无数士卒和役夫的马匪们,任由其从自己地面前从容不迫地飘然而去。

当然,到了很久以后张知秋也才明白,在这个时代,一个没有了士卒地募军将领,那就根本是连狗屎都不如的,也是在到了那时,他才真正地体谅了张建西昔日地所作所为。

但是,体谅不等于原谅,而这也是张知秋于日后也始终都没能和张建西建立起真正地友谊地缘由所在。

有些事情,真的是很难以被原谅的。

原本,在甫到大同的时候,张建东、张建西和张继宗等人便都是要张罗着给此役最大地功臣张知秋请功求赏的。

但是,有鉴于自己个人的原因,张知秋却是义正言辞地坚决拒绝了,甚至还花样百出、威胁利诱着大家同意,绝不暴露有他这个人的存在!

张知秋实在是有些怕了,在这个时代,正是那人命如草芥的大好时光,张知秋可不想稀里糊涂地便被人惦记上,而在自己找到父母和“回家”的门路之前就丢了自己的脑袋!

当然,张知秋为此也是付出了代价的,不但是装13地放弃了所有地奖赏,还勉强地同意日后在忻州营有用得着自己的时候,自己不得找借口推辞。

不仅如此,对于张继宗等人拐弯抹角地提出的一些其他的要求,当时满脑袋想着要尽早悄然安身立命的张知秋,根本是连想都不想便俱都答应了下来。

在张知秋记忆中,在莫名其妙的来到这个地方之前,自己似乎隐约正在现代地北京做些什么事情来着,是以他还想尽快地去这个时代的北京看看,能否在那里找到一些什么关于自己落到如今这个境地的一些线索。

在此期间,一些让张知秋至今每每想起、便都会感到痛不欲生的事情,于是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面对张建东诚心诚意地捧出来的贰佰两白银,已然被自己把自己架到了道德高位的张知秋,不得不再次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这份厚重地谢礼。

不要觉得贰佰两纹银太少,这已经是这个辎重营里所携带的全部可支配银两了!

说起这个来让人恼火,那些鞑子和马匪们都是蓄谋来大明抢劫发财的,身上大小袋子到是不少,但银两、财物却是少的极其可怜的!

让张知秋后来始终悲愤不已、并一直都想不通的是,他那会儿也只是才那么刚刚地表示了一下下,那一大盘的银子就立刻从自己的面前神奇地消失掉了,一如它们出现的时候那么地行踪诡秘……

是哪个孙子说,这些个古人全都是非常老实、厚道,还死心眼子的?!

在以后好长地一段日子里,张知秋每每想起这件让人不堪回首地伤心事,那都是黑线满头、内牛满面呐……

兜里无钱——虽然没有要在这个时代做人上人的想法,但张知秋却也自觉是吃不得那些苦中苦的;加之老孙头这里也适逢其会地出现了这么些个特殊情况,他也趁势就这么死皮赖脸地在孙家待下来了。

想到这些伤心不忿处,张知秋愤愤然地冲地上狠唾一口,心旷神怡之余,感觉果然是要以这种实际地行动,才是最为能够表达自己七情六欲的上佳方式。

凡事都只是在脑子里光想不做的,那全是些读书坏掉了脑壳的傻叉叉!

PS:筒子们,下榜在即了,没有收藏的,赶快收一下了哈……

第五十七章大明公务员

2012…2…120:01:07字数:3226

就在张知秋纠结地于寒风瑟瑟中悲秋伤日之际,从大同到太原、乃至于远在北直隶地面上的京师,却正是风起云涌、暗流激荡之时。

如今忻州城的衙役、捕快们是最忙的了,一场大战下来,数百草原马匪竟然就此隐匿无踪,匪首“半天云”也是生死不明!

大同总兵胡云峰赌咒发誓地保证,大同防线固若金汤,绝对没有一人、一马从大同边军地防线上偷越过去;而他的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大同军镇其他将佐们的背书。

在此次大战发生之时,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军务地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魏云中正在大同督军,而他也采信了胡云峰地这一说法。

虽然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并未行文上报京师,但忻州、大同周边的几个府、州、县,却是心知肚明、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大规模的“缉匪捕盗”。

在大明的政府体制中,衙役们处于最底层,虽然普通老百姓如今已是把他们看做是“官老爷”,但实际上,他们却是根本就不入流地“役”,根本就不属于政府官员序列。

换句话说,这些衙役们,用现代的说法,都属于是政府部门编制外的临时工。

一般而言,在大明每个级别的政府机构中,通常的日常工作,基本都是归于各个吏员来处理的,他们虽然也算不上是官、没有品级,但好赖还算是官府承认地官方人员。

而衙役则根本没有官方身份,只属于为衙门地服役性质,这些人负责衙门的站堂、缉捕、拘提、催差、征粮、解押等事务,即所谓的“三班衙役”。

近些天来张知秋在街上闲逛,倒也没有人来聒噪与他。

张知秋身形高大,在这时代绝对也算得上是“相貌奇特”之人,作为衙役,这些眼皮子最杂之人在几日来,倒也识得了这个传言中东城孙木匠家的“赘婿”。

而看着满街乱走的衙役们,张知秋却也是在暗暗称奇:这忻州城看着不大,竟然养得起这么多的衙役,倒也有些让他感到意外。

一般而言,大明地各级政府对于衙役的正式编制也是有规定的,但这些如今都早已被流于形式:一个上等县的编制,按规定只有寥寥数十人,这无论如何也是不够的。

实际上,从京师地各大衙门到地方上的各级政府,其衙役数量都是大大地超过了编制的,但这些超编人员,理论上就都要由用人地部门、以及当地的官府来解决他们的薪水问题了。

这个问题,在现代也还是一个顽疾:各级政府所承担地人头费用越来越多,而干活的人却是临时工越来越多。

不过,在薪资来源方面,大明与现代还是有着明显地不同的,在这个时代,这个问题却完全都是由衙役们自己来解决的。

事实上,这些衙役们也不靠工资过活,他们地主要收入是来源于各种“规费”,也就是那些所谓地“手续费”、“保护费”之类的半公开隐形收入。

不过,张知秋有些奇怪的却是这些衙役们的“身份”问题——就如同在现代刚刚改革开放时的商人们一样,他们的实际生活高,但是社会地位低,而且还被一般人所“看不起”。

这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相背离的时代:理论上,商人们的社会地位低于农民,作为“准公务员”的衙役社会地位低于平民。

而事实证明,这基本上全都是在扯淡。

大明衙役的身份分两种:相对没什么“实权”的民壮、库丁、铺兵为良民,反而那些手握重权的皂、快、捕、仵、禁卒、门子,却是“贱民”。

在明朝,这些“贱民”地社会地位与倡优奴婢同列,而其中作为“公安人员”地捕役,其社会地位又在其中位列最低。

所有“贱民”衙役,包括其三代子孙都不能参加科举,也不准捐纳买官,向来为士绅所不齿,而有些平民家庭,则根本就严禁子孙从事衙役。

换句话说,如今那些在大街上可以随意被衙役们所欺凌地农民和小市民们,在理论上他们的社会地位却是要比衙役们高的。

不过,只要想想这个时代就连许多皇族都是要上街讨饭了,张知秋也就决定无视这一切无聊的阶级分类,还是按自己记忆中的那套现代逻辑来处理好了。

以张知秋这些天的观察,忻州城至少数百人的衙役是有的,但他所不知道的是,在这些耻高气扬的人中,其实绝大多数根本就连这政府部门地临时工都不是!

一般来说,大明一名正式衙役,手下往往还有着三四名地“白役”,就是白干活没工资的临时工,完全地就是为国家“尽义务”。

其实,在现代这种情形也还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大的机构内——如央视,就有许多此类地闲人,每日里跟着某个正式员工、甚至是资深临时工厮混,挂个虚名招摇撞骗,并乐此不疲。

事实上,见识过现代世界上最为庞大公务员队伍地张知秋,自然也不会吃惊于这小城衙役的人多,只是有些好奇这忻州的繁荣。

如果没有繁荣地市面,那只靠“打官司”地那些钱是养活不了多少衙役的,而张知秋在忻州地“三日游”,也充分地感受到了这座小城地经济活力。

其实在这个时代,那些经济发达地方的衙役们固然可以是富得流油;而在一些贫瘠、落后的地区,衙役们照样也是会穷到三餐不继、穷困潦倒的。

大概是这些天来修养得法,张知秋也陆续地能想起一些东西,比如在看到这些衙役的时候,他便想起一些相关地记载来。

许多人以史书为凭,认为古代官衙机构简练,并据此来认为现代官员太多,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是只看那些正式编制、而不计算超编吏员和衙役所造成的结果。

据清代曾任四川巴县知县的刘衡记载,在他到巴县上任时,该县在编衙役竟有七千人之多!

一个通常常住人口只有数万人口的县城,有数百名吏员,上千名衙役,怎么也不能说成是“小政府”的了,只不过这些人的开支,到确实是不走国库的。

与之相比,现代政府部门的人员一样地超编,而吃国家财政饭的人,更早已经是荣登“世界之最”了——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平均数……

悠然地走在垃圾满地、污水横流的大街上,张知秋已经习惯于对这些东西视而不见了,事实上即便是到了现代,在那些大都市中也都还是一下雨就要内涝的,更遑论这数百年前的明朝。

区区一个下水道,中国人几千年都也没有解决掉……

在这个时代,“各人自扫门前雪”可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一路行来,也有一些路段是被打扫的干净宜人,但这都是两边店铺、或者是房屋主人家自己所为,与官府没有一毛的关系。

看着道路两边地正宗的“文物”,虽然兜里没有一文钱,但张知秋却仍是感到心旷神怡——在现代想要逛同是山西小县地“平遥古城”,兜里没有真金白银,你就做梦去吧……

古人云“乐极生悲”,张知秋很快便体验到了这一点:随着脚下一个打滑,踉跄站定地张知秋立刻便闻到了一股熟悉地味道。

看着脚下地短腰官靴——这是张知秋身上唯一地一件“违禁品”,在大明平民是不可以穿靴的,而这双有八成新的官靴,还是战后由张建东匀给他的,其他人的张知秋根本连穿都穿不上!

当然,那些死掉的蛮族人里应该有适合张知秋穿着的鞋子,但是张知秋对于接收这死人的东西,却是有着严重地心理障碍。

此刻,这双威风地官靴底上,已经是沾满了黄糊糊地一大片。

张知秋大怒地“回想”起自己在现代地几次踩狗屎经历,郁闷地发觉这明朝地狗屎味道似乎更加地“正宗”——地地道道地臭不可闻呐……

这一摊“狗屎”分外地大——张知秋虽然在地上蹭掉了鞋底的“黄金”,但是鞋帮两边所沾上的却是无法处理,不由地一口浓痰吐到了地上!

来到这个时代这还没过多久,张知秋便已经是把自己部分地融入了广大地人民群众之中,比如说这随地吐痰的习惯,仅仅只是几天,便已经彻底地修正了张知秋曾经花费了十八年才养成的毛病。

在如今的张知秋看来,任何约束人性地强制性“习惯”,就全都是——毛病……

看到张知秋这么一个高大、健壮地人所正在做的事情,路过他的人全都有意无意地绕了开来,于是在张知秋是四周便立刻形成了一个小型地“空洞”,这在只有不到六米地街道上便非常地显眼了。

“小兔崽子们,真是做死啊!”正当张知秋做着“扶墙党”伤脑筋地时候,耳边却是传来了一声尖锐地怒吼,随即一个大约十五六岁地少年,从张知秋地面前一闪而过!

远处轰然传来一阵笑闹声,在之前急抬头看时,却是一帮六、七岁八、九岁到地小屁孩们,赶在少年冲到自己面前之时,嬉笑着一哄而散了!

张知秋凝望着远处跳脚大骂地少年,终于醒悟到自己脚底地这摊“黄金”地来历了,不由地又气又笑,低头急瞅时,果然在那堆“狗屎”附近看到了一块不起眼的小石头。

在那块石头的两端,都同样地糊满了可疑地黄色之物。

张知秋长叹一声,苦笑无语了。

PS:票票票票票票票票……

爬走。

第五十八章疑踪

2012…2…1217:35:07字数:3070

事实上,对张知秋来说,来到这个时代以来,最为痛苦的事情,还不是吃饭,而是大便。

玉米面的窝头虽然确实是糙了些、硬了些,但在现代根本没有吃过、且肚子里的油水还十分地充足的张知秋吃上这么几天也还过的去。

但是,对于这个大便,张知秋可就真是伤透了神、费尽了心。

张知秋第一次在这个时代大便,是在被老孙头等人拾回辎重营的第二天。

当张知秋咬着牙羞羞答答地问老孙头要纸、准备去清一下来自于现代地“库存”时,老头儿立即肃然起敬!

在这个时代,只有读书人才有资格随时地要求用纸!

不过,当张知秋涨红着脸催促能否快些时,被当时还没让张知秋“吓疯”地老孙头感觉出一些不妥;接下来在几句话追问之后,差点儿把老头子给当场气死!

眼前地这个“斯文败类”,竟然是准备要拿纸去擦屁股——且不说这种行为是有多么地败家,这种对于“文房四宝”地大不敬,也直接地让老孙头认定了张知秋果然是个头脑受到严重刺激地傻子!

在一番地纠葛之后,张知秋终于地知道了这个时代人们是如何解决“擦屁股”问题的:竹片、木片、石头或者是土块!

对于普通农民、甚至是“市民”而言,通常所用地最多的,就是干燥的细土土块……

张知秋当时就泪奔了。

“这位公子,还是来店里清理一下吧!”

正当张知秋一筹莫展地时候,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张知秋抬头看时,却是一个笑容可掬的小伙计,正在弯腰作揖地和自己说话。

“这店到是做的好促销……”

被现代文化彻底摧残了的张知秋,在骤然间听到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时,第一反应,却是这种标准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坚定地做着自己的“扶墙党”,张知秋抬起头来,眯着眼睛逆着午后的阳光,认真地看着眼前这座大门面上方地那个金光闪闪的厚木招牌。

仁和堂。

仁和堂是忻州城最大的药铺,也是老孙头如今看病吃药的医院所在,所以这算得上是张知秋在这忻州城中为数不多地一个“熟悉”的地方,只是这些天来还从未留意过。

既然是品牌老店,张知秋自然也就不用担心会遇到黑店,而且仁和堂不但提供上门服务地出诊,服务态度也颇为良好,最重要的是收费在张知秋看来也还算的上是物美价廉,值得信赖。

在张知秋印象中,昔日在现代的北京城逛街的时候,听到两个路过的小美眉抱怨,说去医院看个感冒前后花了一千多元——如果对方不是美眉的话,这些话张知秋估计也是充耳不闻地听不到的。

前两天老孙头刚回来的时候,除疯病未愈之外,还患上了感冒:一场大战下来,辎重营里所有地帐篷全部损耗殆尽,老孙头在野外露天度过两晚之后,没到大同就感冒发作了。

事实上,因为缺乏足够地燃料和药材,是以这次被冻病以及受伤的人实在是不少,将大量地军资消耗一空地辎重营,原本应该能够加快些行程的,却也因为这大量地伤、病员,足足地走满了两天。

好在大胜之下的张建东也未吝啬,还没到大同,便于百忙之中批准了张继宗延医购药地申请,事后倒是给张建东又大大地添了一份好名声。

这事情也还是张知秋找张继宗开口的,为此他还特意事先找人询问了一下当下的医药市场物价,事先准备了一些说辞,但竟然却是全都没有用上,张继宗对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