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如果这是宋史-第2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岳飞下令攻城,管你空不空的,真空才省事。不料突然间城头大变样,兵、旗、箭、大石头统统出现,还真让城下边的岳家军好一阵手忙脚乱。折腾好半天之后,双方陷入僵持。这很好,李成非常兴奋,这正是他要的结果。
蔡州城挺住,周边的伪齐军队迅速合笼,李序、商元、孔彦舟、贾潭等等一大堆人都围过来了。岳飞……嘿嘿,单挑我打不过你,群殴总行吧?!
岳飞很快发现不对头,这回他受限于军粮奇缺,只带出来2万士兵,以这股力量很难像上次那样横扫中原。怎么办,撤退。
岳飞抢在敌军合围之前跳出了包围圈,向长江边退却。李成大叫一声跳了起来,追击!好容易逮到这种机会,之前被岳飞满世界追杀,从江南一路痛打到江北,人生都被搞坎坷了,这次一定要清算回来。他命令每个士兵都准备长绳一根,把岳飞在内的每个岳家军都绑回来!
这伙人出去追杀,成全了岳飞第三次北伐的业绩。如果他真的躲在城墙后边忍到底,岳飞还真拿李成没办法,可他居然追出来了,而且在群殴没有形成之前……李成再一次悲剧,这一战他的人死了多少没记载,光被俘的就有好几千人,里边包括几十个将领,外加3000匹战马。
李成欲哭无泪,他是个老粗,没读过什么书,不知道历史上有一种极特殊的军人,他们攻必克、战必胜、谋必成,重要的是退却的时候都不可追赶!
岳飞的第三次北伐结束,以上战果是在10天以内,以2万军力达到的。消息传回,举国振奋,张浚的主战理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眼见一场更大规模的北伐即将开始。在这种关键时刻,江北也来凑趣,一个重要的消息从遥远的北国传来了。
公元1137年,宋绍兴七年正月,宋使何藓回国,带回金国右副元帅完颜宗弼的信,里边提到宋徽宗已经死了。
赵佶死于两年前,即公元1135年。路途遥远,战和不定,那时宋、金两国在各条战线上打得水深火热,没谁去理会这等小事。
回顾赵佶的一生,他当了26年的皇帝,9年的俘虏,一共活了52年。曾经享尽人间之福,快活到独一无二,也曾经寄人篱下,当亡国之君,受尽了屈辱。从某种程度上说,活得真是丰富多彩,各种滋味都尝到,不亏了。
其实严肃地说,赵佶的9年北方生活还凑合,女真人待他还是可以的。一没打他,二没骂他,发给他土地农具生活自理,这在21世纪的现在,战败被抓的各国领导人也没这么人道优越的待遇。所以遍查史书,汉人一方最多说他受到了极其残酷的“精神折磨。”
一定要提肉体方面的话,赵佶的尸体处理办法很可能会有争议。在金国一方,正史记录里,处理的方式很女真,即不用棺材,直接土葬。为了照顾汉人的情绪,在尸体上加裹了一层生绢,并且把更早死亡的郑皇后与之合葬。
毕竟是俘虏,毕竟是刚开化的女真人,做到这一步似乎很厚道了。不过野史方面就没法看了,赵佶死后,女真人挖了一个大坑,把尸体扔进去开始烧,烧到一半时加进去一些水,说这样熬出来的油点灯很亮……赵桓在坑边看得痛不欲生,跳下去想和父亲死在一起,却被金国人拉上来,扔到一边。
这个说法不管有没有科学依据,我指关于灯油的质量是否能够提高,至少在尸体是否还完整上很可能支持这种记载。
几年之后宋、金和谈,徽宗的棺椁得以回国,赵构等南宋官方没有开棺检验,直接落葬,埋进了土里,仿佛知道棺材里边有什么玄机,不宜公众视听。很多年之后,宋朝灭亡,元朝军队里有个恶毒的番僧名叫杨琏真伽,他把南宋六陵给挖了。
南宋六陵位于今浙江绍兴城外东南的攒宫村,埋着徽、高、孝、光、宁、理、度等7位皇帝,以及各宗嫔妃。
杨琏真伽把每个皇帝的坟挖开,取下头骨,精心打磨加工做成佛串挂在胸前。在这个过程中南宋诸帝的棺椁现于白日,阳光下再没有秘密。
宋徽宗赵佶的棺材里没有尸体,只有一段朽烂的木头。他的尸体哪里去了,这是个千里难解的谜,联想到赵构不敢开棺验尸,很有可能徽宗的尸体处理方法非常粗暴不雅,用生绢裹葬之类根本站不住脚。
到底怎样,再追索也不可能有所谓真实的结论,尤其是更没法改变赵构当时心灵的震撼。说到底他是个人,哪怕有再多的阴暗心理、帝王心数,也没法泯灭父子天性。他当场痛哭失声,踉跄回宫,一连几天滴水不进,难过得痛不欲生。
众多大臣、亲眷的劝说没法平息他的愤怒!他要报复,要让金国付出代价,血债血偿,这一刻他决心要女真人亡国灭种!
为此,赵构宣招岳飞。
两人在内殿见面谈话,内容很古怪,是关于马的。这段时期里似乎赵构对马的兴趣非常大,先是和张浚聊了一次,说他不必看到马,只要听到马蹄的声音,就能知道马的性格、特长,这次和岳飞聊天,岳飞重点介绍了一下养马的经验。
精简地说,岳飞认为好马必须吃得精、喝得好、起步慢、后劲足,而劣马正好与之相反。赵构听得连连点头,之后在各个场合都宣称岳飞的心性愈加完善,是一个真正的国之栋梁了。再之后赵构启程回临安,一路上韩世忠、杨沂中、岳飞等人都随行护驾,而岳飞这个本来最外围的将领地却被再一次单独召见。
两人再次密谈,赵构只说了一句话——“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
岳飞心神激荡,他的夙愿完成了,集全国兵力北伐的日子终于到来,这条命令生效,他将拥有南宋绝大多数兵力的指挥权!
尤其是刘光世的行营左护军,这支军队将划归到他的名下。这就是上次两人密谈时养马秘诀的隐晦含义,所谓吃得精、喝得好,是岳飞在强调想让马儿跑,必须给马儿加料,得给岳家军增兵;起步慢、后劲足,是指增兵之后的效果,不能只看一时,北伐是长远大计,要有充足的耐心。
南宋的开国皇帝、中兴的最强将领终于在这一刻走到了一起。
这时是公元1137年,宋绍兴七年的三月初九日。赵构、岳飞两人非常机密地达成了思想上的统一,同时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实际操作。
他们正走在去建康的路上,此行的目的就是去夺刘光世的兵权。
刘光世的行营左护军实力强盛,达52000人左右,曾经一度是南宋军方编制最大的一支部队。这种力量,驻扎在边境线上,以刘光世这种心性的人为首,参照以往叛逃到伪齐的各支部队的教训,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危险。
极度的危险,连经典招数都不能用。比如说招刘光世进京陛见,当场拿下,人命兵权双收割,这招儿不能用,小心刘光世立即过江,根本不奉召。
大衙内对官场勾当实在太清楚了,几乎所有肮脏污秽阴险下流的招数他都……用过。不是了解,是用过!所以别想着投机取巧。
赵构这时带着杨沂中、韩世忠、岳飞等军中威望同行,一起去压伏刘光世,并且在启程前还特意给刘光世去了封信。说爱卿,你“忠贯神明,功存社稷”,我是非常信赖你的。现在有些话很重要,很曲折,我要当面与你谈,在建康等着我。
凡此种种,赵构在亲自上阵,给岳飞铺路。
岳飞非常感动,他在密谈之后的第二天,也就是三月十一日写了份奏章,把感激之情,军国大事都一一坦露。
这篇奏章是非常著名的文字,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是谢恩,可以忽略;第二段是战争策略及步骤,岳飞说,他会直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此三地在手,号令五路叛将,逼迫刘豫放弃开封旧都,渡黄河,退守河北。
这时京畿、陕右可以尽复,至于京东诸郡,由韩世忠、张俊负责。
上面的内容里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大要点。一,战争初步规划到黄河的南岸,以收复旧京开封在内的土地为限,也就是目前伪齐所占领的那部分;二,除了京东路由韩世忠、张俊两人负责之外,岳飞总领天下战区,“宣抚诸路”。
等于天下兵马大元帅了。
第三段——“……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然后乞身还田里,此臣夙昔所自许者。”
岳飞如是说。
后世很多人、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岳飞是个政治上的白痴,只知为国进取,不知明哲保身,才导致他后来的悲剧。看看上文还这样说吗?岳飞何等智慧,这点尽人皆知的小事还能不懂。他深深地知道总领天下兵权是件多么招忌的事,没成功之前就先声明,一但事情完成,立即回归山野,还官都不当!
对此赵构非常欣赏,他做出如下批示。
——“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惟敕诸将广布宽恩,无或轻杀,拂朕至意。”
这是说你办事我放心,怎么去做都随你,我一切放权不干扰,只要你不轻易杀人就是了。
多么和谐的一对君臣!
两人聊得很对盘,说干就干,先联手收编行营左护军。倒霉蛋刘光世由赵构亲自出面搞定,这很快很顺利,刘光世于当月的下旬左右解除军职,以少保、兼三镇节度使的虚衔去当万寿观使。
大衙内从此逍遥自在享受人生。
收编刘家军就费事了些,谁都知道大衙内草包,衙内的手下们有料,要想让这帮军痞们听话,是件非常有学问的事。对此,赵构也没啥好办法,只能做到他自己的本份,以圣旨的方式给军痞们下通知。
通知书里赵构强调了一下他是多么的喜欢行营左护军的将士们,你们自从南渡以来,甚至之前就与朕同甘苦,共一条渡船。这时为了创作更大的功绩,把你们划归给岳飞领导,一切听岳飞的话,“如朕亲行”。你们一定会创造更辉煌的成绩,朕等着为你们颁奖!
当然,要是不听话的话……“倘违斯言,邦有常宪。”这8个字让人发抖,赤裸裸地以杀头来威胁了。赵构相信,这个程度的政府支持,加上岳飞如日中天的军中威望,加上岳家军远超刘家军的实力,足以吞下行营左护军这块肥肉。
一切很美好,岳飞都准备动身去接收了,却没注意到旁边有个人死死地盯着他,嫉妒羡慕恨得快要发狂了。
张浚。
这位大都督自从重新成为军方第一人外加首相之后,已经把自己定位到宋帝国第一人的高度了。在他的心里,自尊和自傲是永远分不开的,而尊、傲的基础就是权力!
岳飞总领天下兵马……那把他的都督府置于何地,把他这实际上的帝国第一人置于何地?!越想越愤怒,越想越憋屈,他搞不懂为什么皇帝连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都拎不清,只有他才能中兴宋室,才能驱逐鞑虏,才能百战百胜,鼎定中原。
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嘛!
岳飞一介农夫,一个丘八,凭什么抢他的风头?!
越想越怒,他决定去和皇帝谈话,把岳飞的台拆了。什么,拆岳飞的台就是拆汉民族振兴的台?开玩笑,这个台只能由我一个人搭起来!
他起身时,身边悄然出现了另一个人的身影。枢密院使秦桧,这人静静地观察着一切,张浚的心灵波动他清晰地接收到了,这时决定帮这位第一人一把。
张、秦两人一起进皇宫,跟赵构谈话。内容不得而知,当他们出来的时候,赵构已经变得平静。从正月起到这时,差不多是100天左右,这么短的时间里,赵构就平静了。
就把国恨家仇,死父辱母奴役全家族带来的仇恨都放下了……这就是赵构,他有血性,有复仇之心,可惜储藏量太少了些,实在是不耐用。
他一定是想到了所谓的祖宗家法,武将是不能单独领兵的,更是绝对不能独领天下兵权的,否则祸起萧墙,不用外鬼,内贼就会搞垮他赵家的江山。
更会想到他一直以来的那点小心思,他是不想和女真人死磕的,战斗,以往他所支持的那些战斗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以战迫和。
在谈判桌上多捞点筹码而已。
可怜岳飞正兴致勃勃,雄心壮志地走在去收编行菪左护军的路上,他走得很快,可后面追来的信使更快,一道圣旨来了。
圣旨上说,去淮西合并左护军的事吧,有了些曲折,之前我写的亲笔诏书,你先别拿出来,等你真正掌握了左护军之后再说。现在你快马加鞭去都督府,那边有人等你。
岳飞心里一凉,都督府里只有张浚,这是要和他说什么呢?
张浚、岳飞的这次见面开始时气氛是不错的,两人曾经短暂地共事过,在剿灭洞庭湖水匪时合作愉快,岳飞还曾经渡江北伐,千里决胜,给张浚复辟锦上添花,说到哪儿,岳飞都是张浚的贵人。
张浚面对命中的贵人而不自知,当然也可能是从来都不知,他熊熊燃烧的嫉火转化成一块精打细算的小算盘,决心把岳飞算尽洗白。
张浚:岳侯,行营左护军没了长官,你说谁合适?
岳飞:……(难道他说自己合适?)
张浚:王德怎样。
岳飞:……
王德、郦琼是刘光世以下左护军中的最高军职,这两人不分上下,也不可能分出上下,刘光世正是用这一点来平衡军队里的势力,达到控制的目的。这时硬要抬王德上位,不是逼着郦琼造反吗?岳飞很无语,张浚怎么说也算是个领导,这点东西都不懂?
岳飞:王德不行。
张浚:嗯,我想也是,所以派兵部尚书吕祉去总领全军。
岳飞:吕祉是书生,从没下过基层,他不行。
张浚:那就张俊,资历最老的大将,军队还在附近,由他收编怎样?
岳飞:那是我的老领导,我尊敬他。可他性格粗暴,和左护军诸将长年隔阂,尤其和郦琼的矛盾很大,由他收编,效果不会很好。
张浚:哦……是嘛。那就由杨沂中出面,他是禁军统领,皇帝的亲信,这总行了吧。
岳飞:杨沂中在军中的地位顶多与王德等执平,由他还不如王德,难道都督不知道军队排外?
张浚至此大怒:我就知道除了你之外谁都不行!
岳飞更怒:张都督你以国家正事问我,我据实回答,怎么能说我在贪图多得军队!
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张浚,“贪图多得军队”,两人心知肚明,他张浚横插一腿暗箭伤人拆岳飞的台,不就是在贪图淮西左护军吗,岳飞在当面骂他。
怒火中岳飞出了都督府,前思后想,知道如果没有赵构的支持,张浚绝不敢这么明目张胆赤裸裸地夺权。由此可知,左护军没了,总领天下兵马北伐更加化为泡影。一时间心灰意懒,他再没心思做什么。岳飞写了份奏章,辞去一切官职,不等皇帝批准,就脱去鞋袜,光脚徒步走向了庐山,去为老母守孝。
岳飞撂了挑子,张浚喜出望外,他正写弹劾岳飞的奏章呢,这真是给他送材料来了——“岳飞积虑,专在并兵,奏牍求去,意在要君。”
定了罪名之后,张浚火速派人去鄂州,收编岳家军。你不是辞职吗,正好,俺要当天下兵马大元帅,不止是左护军,你的岳家军更别想跑。
好运临头,喜事成双,张浚决定一口吞下两个胖子,同时接收行营左、后护军。他派兵部侍郎、枢密院都承旨兼都督府参议张宗元去鄂州,收编岳家军。
张宗元,曾在张浚任川陕宣抚使,主持富平决战期间担任张浚的幕僚,是资深型亲信;
派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议官吕祉去淮西收编刘家军。
这两位老兄看职务都是兵部的人,另一个共同点更鲜明,都在都督府上班,他们去收编,套用一句官方用语,叫做“如张浚亲临”。
两边同时进行,先说事态发展迅速的,岳飞的鄂州方面。岳飞是直接去的庐山,没回鄂州驻地,军队方面都交给了张宪。
这实在是个机会,在岳飞的地盘上压伏岳飞是幻想,可趁岳飞不在,压伏岳飞的部将应该难度不大。张宗元带着政府批文,快马加鞭赶去收编。
到了之后……很安静,啥也没发生。没有抵抗,没有哗变,没有半点不满的言论,有的只是整个后护军,甚至鄂州全境有序的律动。
张宗元像个观光客一样,没有人理他。他找基层人员,被告知去找张宪,找张宪,很遗憾张宪病了。只这两点推脱就把张宗元难倒了。
事实上整个南宋都被难倒了。
近10年以来岳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爱兵如子自律极严,这些加在一起,让整个后护军成了铁板一块,任谁来了都油盐不进。
张浚还想再折腾,想法子一定要让这块地改姓张,赵构及时清醒,把“第一人”踹到了一边。从全局出发,淮西主帅撤职,鄂州主帅辞职,两边都乱的话,就不是主动进攻报仇的事了,小心长江防线崩了!赵构仔细思量,决定和岳飞进行一番笔聊。
岳飞写了份辞职信,赵构把信封起来寄回去,示意拒绝;
岳飞愤郁难消,继续写信,申明要为母亲守完余孝,没心处理公务。赵构好言相劝,及时通报军情,说国家缺不了你,军队缺不了你,爱卿,你快回来;
岳飞仍然拒绝,既然提到了军队,他重申自己的夙愿,要成为中兴汉地的军人,有这个前提,他才有动力。赵构深受感动,从劝说升级到了赞美,再升级到许诺,说张浚又一次在等他,将重新商议军国大事。爱卿,请回来吧。
这一次的信尾,赵构写道——“……今再封还来奏,勿复有请。”我再一次封还你的来信,啥也别说了,快点照办吧!
岳飞仍然没有动静。
赵构终于坐不住了,岳飞想干什么,他想……谋反,或者叛逃?不用这样严重,只要他继续消极怠工,长江防线就岌岌可危。
岳飞没有意识到他的负气之举,让赵构的心理波动大到了何等地步,很快宋廷下达了一个特殊的命令。令岳飞的重要幕僚李若虚、岳家军主将之一王贵上庐山劝岳飞下山。如果岳飞仍然不奉诏的话,李、王两人军法从事。
岳飞的倔犟让人震惊,到这一步,他仍然选择了拒绝。李、王两人在山上劝了他近6天,他始终不为所动。最后李若虚火了。
李若虚是北宋名臣李若水的哥哥,有谁能忘了若水先生吗,那位死难者,那位殉道者!他的哥哥和他是一种人,任何时候都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得失放在首位。这时岳飞的愤怒他理解,岳飞的固执他了解,可再这样下去会影响国防。
他忍不住说道,再僵持下去,于公会耽误国事,国家会怀疑你的用意;于私,我和王贵会受刑,哪一点是你所愿意的?你本是河北一农夫,现在成了国家方面将帅,难道要和朝廷分庭抗礼吗?
岳飞在震惊中惊醒,北伐是他的心愿,更是国家大事,中间不知要经历多少波折才能成功,怎能因为一点小事就自我放逐,自暴自弃呢?实在是意气用事了。想到这,他决定下山,并且写奏章向赵构请罪。赵构的回信非常耐人寻味。
他说,我没有生你的气,若是生气,必定会有措施。太祖陛下当年说过,“犯吾法者,唯有剑耳!”现在我仍然让你统领军队,恢复故土,这足以证明我的诚意。
这是抚慰,还是警告,是推心置腹无话不说,还是杀人前的最后通牒?种种猜测,因人而异,在当时的岳飞,他没有想太多。他重新投入到北伐的积极准备中去了。
这时是公元1137年,宋绍兴七年的七八月份间,岳飞的问题看似解决了,帝国的军务调整可以告一段落,没人能够料到,包括岳飞在内,都想不到稍后会发生什么!
——昨晚12点半入睡,午夜3点钟起床,居然一天到这时不困,只吃一餐不饿。奇哉怪也,不知为啥,是以一记。
相比鄂州的平静,淮西方面从始至终很沸腾。先是张浚精心挑选了一位既忠心又能干的人去当接收大员——吕祉。
吕大参议是临安府的风云人物,他仪表堂堂慷慨激昂,在各种场合宣扬过理想。他说,如果给他一支军队,比如张俊、刘光世那种规模的,他可以横扫江北,生擒刘豫。
嗯,他和岳飞是一个级别的。
公众关注他,张浚欣赏他,于是他成了刘光世的继任者。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理想是多么的重要,宣传是多么的伟大。只需要不断地宣传,哪怕什么也没做过,没打过任何一仗,就能当上全国五大军区之一的总司令官!
吕祉还在路上,淮西方面就闹翻天了。张浚的都督府从一开始就下令,吕祉是政治、军事一把手,他之下是王德。
郦琼立即火了,凭什么啊?!这么多年以来,俺比王夜叉差在哪儿,突然间分出了上下级,这不公平。他联名十多个将官一起向枢密院告状,同时列举出王德多年以来犯的错误,公开声明,无论如何不能忍受这样一个既无能还有罪的上司。
王德当然不服,你小子这是赤裸裸露的嫉妒,说我犯过错,你说说咱们左护军里谁的屁股是干净的?!他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也向枢密院上告,要求严惩既不听话又不干净的下属。
互相告状,按常理郦琼输定了,王德是已经确定的二把手,这么闹首先就是不服从上级领导,连皇帝的决定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