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如果这是宋史-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他们是金兀术的独生儿子,单传孙子,以及两个儿媳妇。怒的人说这真是疯了,杀谁也不能让金之兀术的单传子孙,那是女真人的英雄;也有人抱以冷笑,这就是报应,当年金兀术屠兄杀弟,首开金国皇室自相残杀之端,这时天道好还,也让他自家尝尝滋味!

完颜宗弼绝后。

杀完勋贵杀功臣。

那天晚上合伙闯进金熙宗卧室的人,只有三个活了下来。一个是完颜亮本人,一个是大兴国,另一个是完颜亮的妹夫完颜坦贞。

大兴国升官发财,终完颜亮当政,此人稳如泰山;完颜坦贞很久之后死于完颜亮的继任者,当时他和儿子们一起被砍头,孙子们却都保全了下来,其中有一个外孙大有来头,就是后来的金章宗。

这是仅有的两位幸存者,其余的那些人死亡统计表如下:

完颜乌达死于早退,那是个阴雨天,他觉得阴冷的天气里在松软的棉被里睡觉很享受,就回去了,于是全家掉了脑袋。

不,他的老婆没死,一直幸福地生活在完颜亮的后宫里……

额垺楚克死于一次占卜,也就是算命。说实话这本是当时的一件正经事,无论哪个民族的谁都在做。从最文明的宋朝到远方还处于萌芽混沌期的蒙古人都事事问鬼神,有什么错的呢?可这位功臣就因此有罪,不仅全家都死,连尸骨都被烧成了灰,丢进了大河里。

完颜思恭更是匪夷所思,他之所以死居然是因为总是向完颜亮的嫡母请安。嫡母,不是亲母,可谁让完颜亮的亲妈死得早啊,完颜亮把这位嫡母当亲妈敬,迎接时亲自捧着两根大棍子,请嫡母责打,以赎没有及早迎养之罪。

都这样隆重了,下属们能不跟进吗?!可居然成了被杀的罪名……当然,该嫡母不久也死在了完颜亮的手里。

唐古辩是在和完颜亮闲聊时出的事。那天完颜亮心情非常好,拉着唐古辩走进了一个金国最庄严的地方——宗庙。他们在一排,不,也就是三个人的画像前转来转去,和阿骨打、金太宗、金熙宗隔着时空互相凝望。突然间,完颜亮像是有了个大发现,他惊喜地说。

爱卿,你看太祖皇帝的脸,那双大眼和你长得很像哎。

之后唐古辩就死了。

总结一下,完颜亮杀了很多人,基本上都是男人,至于女人,据传说都被他收藏了。具体的情况请参照明朝人写的画本小说《金海陵纵欲身亡》,里边的内容是相当地限制级,以至于让人怀疑它的公正性。但是,又有《金史·后妃传上》与之前后呼应,那可是正史啊,是女真人自己主编的,难道也有假?

不好说,存疑吧。

综上所述,完颜亮是个没有半点人性的色鬼屠夫。没错,这就是他在历史中的定位。可是与这些相比,另一些事就被人选择性忽略了。

比如政治。

完颜亮一边杀人如麻,一边大刀阔斧改革金国。前面提过,金熙宗把女真祖制改为汉民族的“三省六部制”,这很好,可完颜亮不满意。因为还有官职制约着皇帝。他把“三省六部”改成了“一省六部”,三师、三公等职务都成了虚衔。元帅府、都元帅也都撤销,军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比如文化。

公正地说,完颜亮是一位文学天才,他是整个金国、乃至后世的满清所有皇族加在一起算,最杰出的一位诗人。

他的诗性是飞越的,他的思维是灵动的,他的表现是豪迈的,单以天赋论,哪怕在宋朝,也是一等一的诗才。

他曾有言:“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他曾经做过一首《念奴娇·雪》——“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癫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村落。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角。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篇捭真勇,共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落。”

他曾说:“生有三志,一,国家大事尽出吾手;二,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三,得天下绝色而妻之。”

以上,不得不说,尽是男儿之赏心乐事。

完颜亮的气魄在另一件事上体现得更加元气充沛,那就是宗教。自古以来,宗教无官方之肯定不兴,而官方在危急或虚弱关头也总是求助于宗教。

两者看似相互依存,可矛盾也时刻爆发。

历史证明,只有强有力的君主,才敢于俯视宗教,使国民从心灵到肉体都服务于国家。比如后周世宗柴荣,比如宋朝开国之主赵匡胤,这都是在宗教神祗面前高昂着头颅的人。

而像宋真宗赵恒,梁武帝萧衍之流,就等而下之了。

完颜亮,这个在历史里毁多誉少的色鬼屠夫皇帝却偏偏在这方面非常像一位雄主。在公元1155年左右,磁州有位大德高僧法宝要外出远游,这是当地文化界佛学界的一件大事,不夸张地说,这位大德的远去,会使当地宗教界的浓郁神圣气息淡化很多。

很多人去挽留,包括金国的几位顶级大臣。这些人跪在庙里虔诚地向法宝磕头,请他老人家无论如何别走,请长驻锡于此,宏法利生~~~

法宝还没决定什么,完颜亮火了,他召集三品以上的官员上早朝,把当事人都抓到场,问那些大臣还有法宝——“卿等到寺庙,和尚高居正座,卿等侧坐于傍,又跪拜乞留,殊无大臣风范!如欲跪拜,上有君王下有公卿,岂有向和尚屈膝之理!”

这些官儿们每人各打20大板,法宝和尚是主角,允许他当厅陈述,可惜他软了,“战惧不知所为”。完颜亮一笑,拉下去,他加10倍。

200大板过后,法宝和尚的老屁股烂了,估计短时期内他哪儿也别想去了……以上这些都是个人品味,公平的说,当皇帝有这些很好,没这些也正常。那么看完颜亮的本职工作干得怎么样。

上位之后,完颜亮最重大的决定是迁都。

金国自崛起时迅速发展,不过十年已经是超级大国,可是连续三任皇帝之后,都城居然还是在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当帝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淮水北岸的时候,它的政治中心还在遥远的东北老家,说实话,这实在是太落后了。

别的不说,一个命令传达至国土边缘,得用多少时间?

说迁都,在中国的古代时期是件让人发疯的事情。迁的人各种招数用尽,从利到弊说得头头是道,可惜都不管用。而反对的人更是绝望,他们只是想象从前一样生活,这有什么错吗?为什么这最起码的要求都不被尊重?!

两方面的人都痛不欲生,其难度就像你定做了整套的最新款科隆厨柜,可您的祖母大人就是要留着她的三十年代实木精品的老碗架柜,不给腾地方。

你有啥办法?

所以金国三代皇帝以后,都城还是那个乡下的小镇子。完颜亮无论如何不能容忍这个,借着声势空前的杀戮行动,他宣布迁都,目标是前辽国燕云十六州的首府燕京(今北京)。他笑嘻嘻地看着整个帝国的臣民们,问:“谁有意见吗?”

一片赞同。

于是原本就有着兴盛根基的燕京迎来了一个春天,它是原东亚大地上被战火焚毁后再次复兴的最早的一个大都会。

金国倾全国之力扩建燕京,三年之后迁都。完颜亮做得非常彻底,迁都之后,燕京改为大兴府,号中京、会宁府为北京、开封为南京、辽阳府为东京、大同府为西京,同时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内的金国“始祖以下十帝陵”全都迁到了燕京大房山营,临走前还把旧都城里的宫殿、大族豪宅全都拆平了,变成耕地。

这样,谁想回老家就得一切从头开始。

老贵族欲哭无泪,只能搬家。结果没等他们适应新生活,品味大都市,完颜亮又有了新的想法。燕京还是太偏僻,无论是传统意义上,还是经济文化发展上,它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最好的那个选择人人都知道,它是那个梦幻一般富庶、繁荣、通八方之水路、集南北之万阜于一体的——开封!

她的确已经残破了,可她仍然是无可争议的天下第一名城,曾经市民百万、经营百年才建成的人间奇迹。她是当时每一个人的向往,更何况逸兴飞越神思万里的完颜亮。

完颜亮下令,重修开封城,她才是金国的首都。

装修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追求和品味,具体到完颜亮,可以归纳成两个字——魄力。这位了不起的诗人在最醉心的两件事战争、享乐上,不能忍受哪怕一点点的遗憾。

完颜亮修开封,达到了这样的一个境界。

——“……运一木之费至二千万,牵一车之力至五百人。宫殿之饰,遍敷黄金,而后间以五彩,金屑飞空如落雪,一殿之费以亿万计。”

这只是开始,往往完工之后,完颜亮会派人来验收,稍不满意,立即推倒重建。大家回忆这一场境是不是很眼熟?

是的,宋徽宗赵佶修开封时就这档次。当然,不管完颜亮本人多奢侈,金国国力多雄厚,他也没法重现汴梁昔日的辉煌,最起码他们没法复制艮岳。

修完燕京修开封,搬进这座传说中的名城之后,完颜亮对居住环境满意了。环顾整个世界,还有比他住得更好的人吗?

没有。

很好,开始下一件事,战争。战争是他的另一个梦想,而战争的指向,则是梦想中的精华。他是一位诗人,平生作了很多的诗,更读了很多名家的词,里边有一首深深地打动了他。

柳永《望海潮》。

柳永,字耆卿,北宋仁宗年间福建人。他很可能是仁宗一生里唯一一次刻薄行为的受害者。柳永本是进士,能有个不错的官场开端,可惜写词太著名,有些名句到处流传,“凡有水井饮处,即歌柳词。”碰巧,皇宫里也得喝水。

仁宗也听到了,其中有一句“忍把浮名,都换了浅斟低唱。”真是潇洒,荣华富贵算什么,一时的小感慨比它们重要多了。就是这句断送了柳永一生的官途。仁宗在他的试卷上批了一句——“且去浅斟低唱,要浮名作甚。”

于是,宋朝第一位职业词人诞生。除了写词之外,他再没别的工作。而柳永的词才,的确冠绝当时,堪与苏东坡匹敌。两人一个开创了豪放派,一个是婉约派的宗主。

《望海潮》是柳永的一首代表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去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好词否,当然好。柳三变并不是一味的靡靡悱恻,不是永远陷在温柔乡里不知死活,单以这首词为论,用做杭州市旅游宣传词怎么样,还有比它更好的吗?

完颜亮被它迷住了,江南、钱塘、临安……拥有!他要以最豪壮的声势,最宏伟的举动,把这枚明珠揽为己有。

完颜亮下令在金国辖下的各族及诸路州县中籍丁充军,凡是年满二十以上、五十以下的都要从军。在这种力度下,集结起来的军队达到了传说级,很多的版本都没法确定到底有多少。

按完颜亮自己说,他南征的军力是500万;

据完颜亮本人写的那首最著名的诗采信,是100万;

据宋史大家王曾瑜先生考证,此次南征完颜亮自将中军是17万人,浙东水师7万人,西蜀道、汉南道共7万人,合计是31万大军。

就算只是31万吧,看一下这对当时的金国意味着什么。按照《中国人口通志》里的数据,金国当时的人口总户数是550万户,计人口为3600万左右。于是可以得出,这次战争,金国约每100人养一个兵。

怎么个养法呢?

首先是马,金军上阵一般是一人配两马、三马,此时金国内部的契丹大起义还没有爆发,养马地很安全,又经常绍兴议和的十余年的休养,马的集结在原则上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实际运作上困难重重,竭尽全力连公务员的专用马都没收了,也只搜括到近60万匹。

运输途中损耗了十分之一左右,这样等到临战前,部队的含马量远远达不到要求,最多只有八成;

还有粮。

30万大军,按每人每天一斤的饭量算,每天就是30万斤。按宋时亩产量120斤左右,那就是每天要吃掉几千亩的产量。

跟百年不遇的大蝗灾差不多了。

有人会说,粮食每天都要消耗,这些人哪怕不当兵一样得吃那些东西,所以这帐算错了。不,这里有个最根本的区别。

金国的军队不是府兵制,不是平时种地战时出征。他们平时是纯粹的手工业者、农民,可以养活自己,向国家交税。可当了兵就是兵,开始了纯粹的消耗。

一出一入之间,是国家成倍的负担。

以上还只是小投入,只是维持着军队的最基本存在条件,最大的开销——武器,还不在内。说到金军的武器,它们是非常有特点的,某些方面做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极致。

他们的弓箭很简陋,甚至是原始。史籍中记载的最强弓不超过七斗,既不美丽,也不强劲,其式样可以参考现沈阳故宫十王亭里陈列的清军弓箭,那简直像是土著用的。

七斗,岳飞的弓力是三石!

这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在和尚原等地,宋、金两军对射的时候,女真人溃不成军了。弓力不强,箭支也很少,女真骑兵上阵,通常携箭不超过100支,最多时大约300支。这远远无法与后来的蒙古军队相比。可就算是这样,乘以30万的庞大基数,其数量也极其惊人了。

——“……金方建宫于南京,又营中都,与四方所造军器材木,皆赋于民。箭翎一尺至千钱,村落间往往椎牛以供筋革,以至鸟、鹊、狗、彘。无不被害,境内骚然。”

这是女真军队的短板,再看一下它的强项。

金军骑兵的特点在一个重字。他们披重甲,甲合58宋斤,约合今70斤,加上一顶只露出眼睛的头盔,以及披在马身上的马甲,重量会超过100斤。这还只是普通的骑兵。如果是全副武装的精兵的话,他们会是——“人马皆披甲,腰垂八棱棒一条或刀一口,枪长一丈二,弓矢在后,弓力不过七斗,箭支不满百。”

这些东西林林总总,在当时都是专业作坊才能做出来的高端产品,它们都是钱。

乘以30万基数的钱!

以上仍然还只是标准配置,真正的特需工具还得另算。比如攻城要云梯、鹅车,水军要海鳅、楼船,行军要帐篷,运粮要民夫……等等等等,已经消停了十多年的金国一下子极速运作起来,怎一个难字了得。

所以这给了完颜亮充足外交接触时间。

完颜亮读书有成,非常清楚他们金国是怎样从宋朝那儿赚取到最大化利益的,那从来都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外交上。公元1159年的年底,完颜亮派出了他的第一拨使者。为首的是前北宋进士,现任金国尚书礼部侍郎施宜生。

施宜生心怀故国,本不愿出使,到了江南之后忍不住像闲聊一样,对南宋使者张焘说:“今日北风甚劲。”张焘不解,施宜生拿起桌上的笔,敲了敲桌案,又说:“笔来!笔来!”

这时张焘猛醒,这是在暗示金军必将南侵,而且为期不远。

这个暗示的代价极其高昂,施宜生回到金国之后被全家抄斩,他本人被扔进锅里活活煮死。如此惨烈,宋、金两国的官场却都波澜不惊。

完颜亮的心情好得很,他派去的这支使团在公务之余走遍了江南山水,为他带回了第一手的行军路线图,还有大量的杭州湖山美境,仕女图形。他诗性大发,让人把美景绘成屏风,他在上面提诗曰——“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诚然好诗!

在南宋,赵构很认真地观察了金国近期的所有动态,联系了施宜生以全家性命为代价传递的信自己之后,很悠然地说,天下并无事,庸人自扰之。修了燕京吗,修了开封吗,集结军队吗,都只是盖几所离宫而已,多了些护驾的军队罢了……

无心肝一至于此!

在这种麻木下,南宋终于迎来了金国的第二拨使者,那是在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三年的四月。

这一次的使者是宋、金议和以来的唯一一次特例。以往十几年来,女真人变得很辽国,双方每年互派的使者,都能像当年宋、辽建交时那样彬彬有礼。比如像上次,能隔着桌子谈论笔墨,能游山玩水绘画制图附庸风雅。

这一次不同,金国使者上殿,面对赵构时声色俱厉,提出的条件仅比当年北宋都城开封即将陷落时差一点点。

完颜亮声明,他对之前的绍兴和议条款非常费解,考虑了很久,也不知道当时的金国统帅金兀术四叔是咋想的,更不明白东昏王(即金熙宗,完颜亮把他降格了)为什么十几年之间也不作更改。现在,他向南宋提出新要求。

第一, 淮河流域归金国;

第二, 宗主国要重新调整施政方针,江南下位属国立即派大臣们来开封报道,参加学习。大臣的人选不许滥竽充数,由金国指定。要南宋现任首相陈康伯、次相汤思退、枢密使王纶、禁军统领杨存中等四人来;

第三, 天水郡公死了。

赵构听清了前两点,第三点选择性忽略。死了个人?天水郡公……跟我有一毛钱的关系吗?他心里第一时间闪过的是难得出现的怒火。怎么说我也是皇帝好吧,怎么说这些年来对金国还算恭敬吧,为啥一点面子不给,突然赶尽杀绝?!

抛开整片淮河流域的土地,光是四个顶级大臣,尤其是心腹依靠杨存中,这些人去开封纯粹是羊入虎口。越想越怒,赵构冷冷地说,金使出身名门望族吧,怎么一点礼仪都没有。

却不料该金使跳了起来,以更大的声音吼了一句——“赵桓已经死了!”

满殿死寂,所有人都呆了。天水郡公,原来是指赵桓,也就是宋钦宗。宋金相隔遥远,宋钦宗又是个顶级政治犯,他的死讯时隔5年才由官方传了过来。这一时刻,绝大多数的南宋官员们是第一次确认了被虏皇帝的死亡。

赵构脸色大变,立即起身转入后殿。他身后一片大乱,金使还在不依不饶,继续高喊,他是来交涉两国大事的,为什么不理睬他?!

文官们集体寂静,像是在第一时间向钦宗皇帝默哀。关键时刻,是一位禁军将领李横站了出来,喝止了这个金使。

另一位将领则提醒首相陈伯康,这个金使带来了先帝的死讯,按例应有的茶酒礼遇应该全免了。首相面无表情,这事你自己去和皇帝说。

说完他继续默哀。

这次将领绕过了大殿的屏风,发现皇帝就在不远处。赵构孤零零地站在那里,身体弯曲,大滴的泪水不断地流了下来。

对这一幕,大部分史书解读说是赵构怕了。他怯懦的基因在空前的威胁,以及亲人的死亡例子面前崩溃,恐惧得无法自制,导致当场大哭。

个人认为不会,赵构怯懦不假,可套用句老话,这孩子是吓大的。从青少年时代起,他每每踩着刀刃过日子,在死亡悬崖的边缘上跳舞。他什么没见过,至于一句威胁就吓溃了?这不现实。他哭,是因为终于从官方处印证了兄长的死亡。

徽、钦二宗是他的心病,只要这两个人还活着,他就是赝品,是篡权者冒牌货。这些年来提心吊胆,在江南有人提起迎二圣,他得微笑赞许;在北方,金国时不时地拿赵桓说事,更让他寝食难安。这是公开的秘密,谁都能体会到他心理上的煎熬。

可是钦宗终于死了……多年前的兄弟情谊徒然间涌上心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纵然他是个天性凉薄,生来的牲口,也难免悲伤。

这,应该是他作为一个人来说,最后表现出的一点点残存的人性了。

回到政治上,赵构至此仍然对和平抱有幻想,他紧急派人带着礼物过江去拜见完颜亮,争取那根本不存在的侥幸。

使者们怎么去的又怎么回来的。完颜亮很忙,声称自己要去北方边疆清剿蒙古人,没空搞什么接见,南宋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马上把那四个点名要的大臣送过来,参加学习班!

赵构终于头撞南墙掉进黄河死了心。

当年的十月,完颜亮集结金国能召集起来的全部军队,对外号称百万,史料记载60万,专家分析31万,浩浩荡荡向中国南部出发。

如此军力,分成了三条战线。其中最东端是浙东水师,由完颜郑家奴、苏保衡率领,共7万余人,由海上进军直入两浙海域,突入内海在临安登陆,直接打击南宋的首都;

中路主要在淮南战场,也就是当年中兴四大将中张俊的战区。那一片地域广阔大多是平原地带,有利于大兵团展开。这一路由完颜亮自将,是全军中的主力所在,至少占80‰左右;

最西端照例是川陕一带,完颜亮划分出了中西部的西蜀道,中部汉南道两块战区,分别有5万、2万兵力,领军的人叫徒单合喜。

顺便提一下,我们的老朋友,那位泪腺过分发达的完颜撒离喝将军已经死了。他倒在了完颜亮的皇室大清洗之中,并且毫无例外地是全家死。至于罪名,需要吗,真的需要吗?

完颜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