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如果这是宋史-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寿宫,一部去前线,这样单薄的兵力,万一金军突袭,你怎样保证皇帝的安全?

一系列的问号,搞得张浚哑口无言。这都是事实,哪怕很愚很腐很厚黑,可毕竟都是现实状况。想了半天,他决定回避。

他强调皇帝应该有勇气,像汉高祖刘邦,以微不足道的泗水亭长之职转战天下一统江山,何其壮哉,我皇当有汉高祖的气概!

很激昂……史老师很生气,这根本就不能类比。刘邦是什么人,趁秦末大乱逞一时大快的亡命徒罢了,这时我皇上承二百年祖宗基业,怎能与之相比?帝王之兵,当以万全,你如此轻率,是想陷皇帝于死地吗?!

张浚再一次无言以对。他忽然间觉得眼前这个老学究很难缠,谈理论、辨对错非常拿手。这不行,得换个话题。

张浚提出,中原沦陷已久,再不收复,江北会有豪杰趁势而起,那时整个北方将不会再为宋朝所有,这是比金国更大的隐患,一定要尽早尽快地处理。

言下之意,有条件要北伐,没条件也得北伐,刻不容缓。

这是个大命题,涉及到赵宋的家天下,已经到了军事、政治的层面上,想来老学究不擅长,也不敢乱讲话。何况以他张浚30年间掌军事第一人牛耳的名望,就算史浩想讲什么,也能用各种盘外招硬生生地压倒了。

却不料史老师这样讲:“江北根本就没什么豪杰,要是有,为何金人没被赶走呢?”多么巧妙,没有什么专业依据,可就是言之成理。

可见会吵架的人绝对能跨行业的去吵。

张浚火了,你到底知不知道实情,江北的百姓被严格编管,人人手无寸铁,这让他们怎样起义造反?这正是我们的好机会,我们北伐,给他们武器,立即就是战斗力!

史浩更加不解,这就是你说的豪杰?手无寸铁就无法反抗吗?想当年强秦暴虐,收天下之兵铸金人于咸阳,陈胜、吴广起义时有什么兵器了?不都是筚路蓝缕手无寸铁吗?一样声势浩大纵横天下,那才是豪杰。由此可见,你纯粹是危言耸听,江北根本不会出现另一个汉姓天子。

张浚气得要爆炸,跟这种人怎么说理,没发生的事就是不可能的,可一但发生了呢?难道会有谁提前通知,比如老天爷写一份地契换人公告,说赵宋完蛋了,要换谁谁谁?!

历史证明,张浚这时是真的有理。几十年后的襄阳就是这样,一直被攻击,挺了很多年,于是当权者认为它牢不可破,根本不用担心。于是襄阳真的沦陷时一点后手准备都没有!

可问题是张浚是文官里的武将,英武逼人总在上风;在武将堆里又是文官,先天上占足了便宜,别管面对的是谁,都敢横挑鼻子竖挑眼。出道以来基本上从没落过下风,造成了他脾气大口才差,和人吵架时总是出丑。20年前被岳飞顶得恼羞成怒,这时一个老学究也能虐到他完爆。

张浚实在讲不出什么了,他索性转过头去向赵眘作慷慨激昂状——“陛下当以马上成功,岂可贪于苟安,坐失良机!”

赵眘被深深地打动了,北伐当然困难,他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思考这些,可难道有困难就不做了吗?当然不!他以更加激昂的态度回应了张浚。

——“公既锐意恢复,朕岂独甘偷安?!”

一时间南宋临安金殿上充满了激昂慷慨的王霸之气,相传很多人被感染了,无数道崇敬的目光在张浚、赵眘的身上凝聚,给他们镀上了荣耀的金边。

可不包括史浩。

史老师无比坚定于自己的理念,哪怕造成川军死伤数万、国家丧地16州都不在乎,更何况眼前这些小气氛?他穷追不舍论战不已,和张浚一连辩论了整整5天。这5天里,两人的战场一会儿在金殿上,一会儿在府堂间,一会儿在饭桌上。

史浩可以驳斥,可以嘲讽,吵到一定程度,理论数据方面也不含糊,他摆出来国家现在能动用的军力,最多只有6万人主战,请问信心从何而来?

严重打击之后,史浩又情至绵绵,他深情地说,张都督,我生平几十年的愿望就是为了执鞭前驱听从指使,您是我的偶像,可没想到现在我们俩意见如此相左。为了您30年之大名不坠,国家元勋大旗不倒,您可千万谨慎冷静些啊……

张浚大怒,这个该死的老学究视其如婴孩儿,居然敢软硬兼施!这是对他最大的蔑视,他决定绝不容忍。他大怒拂袖离朝远去,回江淮前线去视军。

他走得是如此的决绝,赵眘立即心虚,十万火急请他回来,并且明确表态——“朕倚魏公若长城,不容浮言摇夺。”

这也算是最高指示了,可惜谁也不把他当回事。还是史浩,这位新任的副宰相就敢明目张胆地拆台。前方张浚百般酬集军备,能就地解决的绝不麻烦中央,可经费实在是不足,没办法向赵眘求援。赵眘下旨立即支持,可史浩不同意。

刚刚登基,还没有施恩于民,就横征暴敛,不怕搞出民变吗?那时失地没收复,江南都会有危机。

史浩说得冠冕堂皇,嘱咐有关部门留旨不发,拒不执行。

赵眘急了,这是军务,耽搁不得!

史浩很镇定,要不您撤我的职,反正我不同意。相持的结果是赵眘再一次妥协,无论是张浚还是史浩,都算是他的贴心人,走了哪个他都没咒念。

难道他还能起用赵构、秦桧时期的那帮垃圾蛀虫吗?

万般无奈,赵眘决定谁也不得罪,史浩可以继续反对北伐,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张浚去北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至于钱,赵眘灵机一动想到了一块闲地,每年都要准备出进贡给金国的岁币,刚刚不是才打完仗,两国交恶吗?

那还给敌国干嘛,就用这笔钱支援张浚做军费。

终于解了燃眉之急,赵眘却没法喜欢,他更急了。北伐是个巨大的合作工程,需要全体官员去支撑无法的环节,难道每一次都得这样拍脑袋想办法,拆东墙补西墙吗?

必须要动员起来!

可是向爹要政策,向老师要支援全都泡汤了,搞得狼狈不堪,白白地多出了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如何了得,试问支持到底在哪里?

赵眘实在想不出还能怎么办,只好使出了最后一招,他亲自出马,以身作则,以帝王之尊亲自号召国民行动起来。

他在皇宫内部开辟出了一块场地,带着宫伴、禁军等在里面做各种军事运动,阴雨天都不停,上面遮上油布,下边铺上沙子,每天准时出操。

没几天效果就出来了,文官们集体看不顺眼,提议皇帝稳重点,不说形像问题,万一伤着哪儿了,还能正常工作吗?

赵眘充耳不闻,他要的就是影响,哪怕是反对的声音,只要传出去就好。他接着操练,结果某天出事了。那天他在打马球,这是集马术、杆法、急停冲刺等复杂动作于一体的高难度运动,一直以来在军队里非常流行,可以在玩的同时练出非常好的战术基础。

赵眘精力充沛,兴致勃勃,玩得高兴时忘了马的死活。他骑的那匹马被反复折腾得头晕目眩,一时激动跑偏了方向。

向场边低矮的廊房狂奔而去。

这非常突然,一干侍卫、禁军都没反应过来,眼睁睁地看着马冲向了矮房,看高度皇帝肯定要一头撞上房檐。

祈祷吧,让赵眘在这一刻被老祖宗赵匡胤附体,脑袋瞬间硬度超过铁炉子,哪怕骑马撞上城墙,也啥事没有。

奇迹通常都是孤品,没法复制的,赵眘有自己的故事桥段。他在马就要撞到房檐的一瞬间突然离鞍跳起,迅速伸手抓住了房檐,全身挂在空中,松手落下,整个过程神色不动,镇定自若。之后他牵过一匹新马,翻身跃上,重新操练。

一片寂寞,全场欢呼。

我皇威武,我皇从容,我皇万岁!

这事儿像长了翅膀一样飞翔在南宋的天空下,赵眘尚武的形象初步确立起来了,连带着人们开始关注起北伐。

趁此机会,赵眘第一次以官方名义发布北伐令,宋朝将在20年之后重新以战争的方式收复失地。消息传出,举国动荡,先是德寿宫地震了,赵构在望仙桥上咆哮如雷,喊赵眘立即过来解释,不,你啥也不用说,马上去宣布之前是口误,是昏迷,是喝酒了乱讲!

赵眘沉默不语。

这是他反抗的极限,他不可能和赐予他皇位的“父亲”作口舌之争,进而翻颜相向,横眉冷对。那都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他只需要紧紧地闭上嘴,沉默到底,就足以说明他的决心。

赵构喊累了,与其说他是在宣泄怒火,倒不如说他在释放恐惧。这软蛋被女真人吓出了真正的器质型障碍,那每时每刻都折磨着他,提醒他永远别忘了谁是主人谁是孙子。

这时他当着孙子,管不了儿子,更没胆子重新坐到最前台去面对问题,折腾了好一会儿后,只能挥挥手让赵眘滚蛋。

赵眘自由了,从德寿宫出来之后猛然间天高地阔,世界明朗,他终于能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了!他回宫之后,绕过了一切的官场阻挠,把三省、枢密院都扔到一边,直接向江淮前线的张浚下令,北伐开始!

消息传出,没等友邦惊诧,没等军心振奋,先把士大夫们惹火了。文官集团怒不可遏,战争爆发了?南宋挑起的?

这还把他们放在眼里吗?!

这伙人在近20年以来集体进化了,变得……很西晋。西晋士大夫清谈误国,导致五胡乱中原,开汉人第一次半境沦丧之先河。这实在是荒诞、混蛋加三级,按说稍懂历史的话,谁都不会重蹈覆辙。可中国历史的特点就是螺旋式上升,发生过的事总会没完没了的再次发生,于是士大夫再次悠闲自在,不管世务。

究其原因,西晋清谈是因为司马氏压制汉魏贵族,不允许其参政、议政,哪怕闲聊时出的错的都可能让法场先弹琴再砍头,于是大家都要学会怎样说话不着边际不着调;南宋也差不多,秦桧当政20年,但凡有血气者都会憋气窝火致死,那么剩下来的呢?

除了阿谀奉承,就是清谈聊天。要不然还能再干点什么?

可这只是表面,这种生活无疑是非常舒适的,谁过上了都不想再改变。谁要是敢打扰到他们,这帮人立即就会变身。

悠闲清雅高洁手不粘钱口不言利都不见了,他们会集狠毒阴损于一身,能赤膊上阵,能口吐莲花,能做出一切人类难以想象的丑事。

这在不久的将来都会让赵眘尽情品尝,至于这时、眼下,这票人在帝师副宰相史浩的率领下集体造反,偏偏理由还正大光明。

史浩——“我辈虽位处宰执,而朝廷出兵意不得闻,如此留我辈有何用?”大家都辞职吧。说这番话时史浩的底气还是很足的,赵眘是他一手教出来的学生,这好比一头大象如果从小就被栓在一根小木棍上的话,栓到成年,也会认为挣不开。于是走到哪里,只要一根小木棍插到土里,再拴在象身上,大象就会动了。

同理,史浩相信赵眘会再一次不顾一切地挽留他,像上次哪怕损兵失地也不处罚,一定要留住他一样。可惜他错了。

赵眘能顶住爹的压力,难道还会在乎一个老师?

史浩成功地把自己辞退了,他走时孤零零的,并没有大队人马跟着他一起回家种地。这很不符合之前文官集团们的如火热情,好像雷声大雨点稀似的。

可史浩很满意。

同志们都很成熟啊,知道一时怄气是幼稚的,都保住了职位才能在关键时刻做事!这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给他的学生上一堂新课。

回到江淮前线,马上就要北伐了,看一下张浚的准备。江淮之间的军力号称20万,这与完颜亮南侵时南宋在京口附近集结的兵力相当,按说是可信的。但是,同人不同命,同事不同时,什么事都会有变化。上次是赵构下的令,所以是20万;这回是赵眘,数字也勾兑了。

正兵8万,民夫5万,这就是这一次北伐的全部军力。

看着很少,也已经是张浚竭尽全力积攒出的了。为了这些,他招募两淮地区18—45岁的青壮组成神劲军,驻防建康;招募福建、两浙等地青壮组成忠勇军,驻防临安;招募北方南下的流民组成忠毅、忠顺、强勇、义胜等军,分驻建康、镇江、淮南、四川等地,以换取当地的正兵出战。

国事如此,张浚也算展转腾挪尽一切可能地拼凑了。

兵不多,将就必须强,此次北伐兵分两路,两位主将分别是李显忠、邵宏渊。

李显忠,绥德军青涧城人,生于公元1109年,初名世辅,至南宋时赵构赐名叫“显忠”。世人尽知,终宋一朝,“北宋缺将,南宋缺相”,这是导致南北两宋始终无法振作的根本原因。而这也变相地证明了南宋时名将如云的现实。

名将如云,韩、岳、吴、张、刘、杨等等不可胜计,可要论身世的传奇性,要首推李显忠。在这一点上,连从士兵开始崛起的韩、岳、张三人都无法相比。

李显忠家世极其显赫,是唐朝皇室后嗣,唐代宗李豫次子昭靖王李邈的后人,世袭苏尾九族都巡检史,典型的边疆贵族。

入宋之后,赵氏继续借重他家长久以来的边疆势力,仍旧在陕西西安一带守边。李显忠的父亲叫李永奇,他的传奇性人生从初生起就开始了。

李夫人临产时一连几天不顺利,李显忠说啥都不落地。这时有个游方的和尚路过,说这是位奇男子,要把剑、箭放在产妇的身旁,他才会出生。

果不其然,李显忠由此问世。他初生时就能站立在自己的母亲身旁。李显忠长到17岁时,宋、金交恶,金军攻到了西军的地盘上,李氏父子隶属于鄜延军,当时的经略使是王庶,李显忠由此介入战争。他很勇敢,以少年从军,初战即夜斩17人,夺马两匹,剩余的无法带走,全被他砍断马蹄变成废物。

再大的能人,也要在时代的大潮里浮沉。西军一直游离在北宋灭亡的大势之外,直到富平决战时才与金军开战。

一战输了,从此退出舞台。

川陕之王吴玠在蜀口外重立乾坤,在对面,整个陕西沦陷在金军铁蹄下,李显忠父子也无法例外。他们是痛苦的,尤其是李永奇,他当着金国的官,时刻想着复国。当赵构逃过江南,金国立刘豫当儿皇帝时,机会来了。

刘豫命令李氏父子带兵进开封城,组成当时儿皇帝的军事班底。之后他们就沉默了,直到伪齐覆灭鄜延李家都没有半点作为。

覆灭伪齐的是金兀术,四太子当时酬筹满志,想要越过长江统一全中国。欲渡江先渡淮,某天金兀术率领万骑驰骋于淮上,跑着跑着临近了河边,而李显忠就在他的身旁。

李显忠悄悄地和自己的亲信吴俊说了几句话,吴俊离开队伍跑向了淮河边。他去替李显忠探一下河水的深度,如果能匹马渡水的话,李显忠要生擒金兀术渡过淮河直奔长江,回归南宋!

时机稍纵即逝,而吴俊回来得很快,李显忠纵马过去小声问,才知道吴俊遇到了麻烦,他的马在河边被竹子刺伤了,根本没能下水。

时机真是稍纵即逝,金兀术不可能原地不动等着被抓,这个机会就这样错过了,李显忠被金兀术任命为承宣使、同州知州。

要是没有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刚才这一幕就会显得很假很龌龊,没一点点的事发迹象,光凭意淫就想当英雄啊?

可是李显忠马上就真的动手了。

他主管的是同州,这是金人往来的驿路,好大的一条条肥鱼时不时地就会游过去一大群,李显忠很挑嘴,他选的是最大最肥的那一条。

金军陕西主将完颜撒离喝。

这是地位仅次于金兀术的金军大将了,大家都知道他,吴氏兄弟的死对头,大名鼎鼎的啼哭郎君,金人开国第一代将领。

李显忠决定干一票大的,陕西境内还有经这货还大的吗?他趁完颜撒离喝某次路过时突然袭击,抓了就跑。他选择的路线是渡洛水、渭水,经商州、虢州进入南宋。同时他的父亲李永奇会在陕西延安附近起事,夺粮杀官造反。

后路早就安排好了,这些年他们一直暗地里和四川吴氏有联系。这时里应外合,能迅速颠覆金人在西北的统治。

想得周全,干得利索,李显忠挟持完颜撒离喝直奔第一站洛水,渡过去就算成功一半,这条河至少能绊住追兵一天半夜的。

可恨的是,先被绊住的是他自己。他手底下的人像上次的吴俊一样不靠谱,虽说大哥躺倒都能中枪,水下藏着竹子也是意料之外,可明明白白约好的渡船不好延期误点吧!

偏偏就误了。

后边追的金军都快疯了,那是他们的陕西元帅,最大的领导,说劫被劫了,有这么办事的吗?!这帮人玩了命地追,终于在洛水渡口追到了人。

双方血拼,忘了说,李显忠的特点就是战斗时超级凶猛,看战斗风格以及战绩,他很可能和韩世忠在同一水平线上。当时双方在洛水渡口开战,李显忠的人很少,可每战皆胜,一直从渡口杀到了陕西的某片高原上,完颜撒离喝仍然在他的手上。

只是追兵越来越多,并且只会越来越多,从陕西的四面八方汇集到这片高地的下边。李显忠知道,他把天捅破了,为了陕西主帅的安全,金军会不惜一切代价。

至此他清楚,挟持、突袭已经失败,哪怕他当机立断,拼着鱼死网破直接干掉完颜撒离喝,事后金军的报复也会让整个陕西变成尸山血海。

李显忠有亡命徒特质,更多的却是大将的全局观。他选择和完颜撒离喝交易,他可以放人,条件是撒离喝事后不许杀同州人,不许杀李氏族人。

啼哭郎君全答应了。

李显忠挺坏的,放人时选了片悬崖峭壁,就把完颜撒离喝推了下去。可怜的元帅阁下一路翻滚,下边的金军全体大乱,抢着过去救人,李显忠趁势杀出了重围。

话说想让女真人守信用,比让母猪上树都有难度。李显忠深知这一点的罕见,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迅速脱离陕西。

他带着同州的家眷赶向鄜延,离老家很远就派人去通知父亲。李永奇带着老家全体族人与他汇合,一起逃亡。结果他们像在洛水渡口时一样的倒霉,当天天降大雪,严重滞迨了李家人的行程。

金军果然追了上来,李家全族200余口只逃出了26人,李显忠家破人亡。

以前是国仇,这时加上家恨,李显忠疯狂了,他心里只有报仇、立即报仇这一个念头,他没有办法忍受哪怕多一点点的时间!

他没有按原计划回归南宋,当时是南宋绍兴八、九年之间,宋金正在讲和,理智告诉他南宋绝不会允许他去搅局,更何谈帮助。

血贯瞳仁中,李显忠选择了西夏。他带着26名骑兵冲进西夏,求见西夏皇帝。他向西夏保证,如果能借给他20万骑兵,他将杀回陕西生擒完颜撒离喝,以陕西全境回报西夏!

西夏皇帝很动心,只是思前想后觉得不托底。这样吧,来个投名状,你是不是真的有这种能力,先证明一下。

当时西夏境内有个造反的部落首领,外号叫“青面夜叉”。这个夜叉拥兵自重,西夏国拿他没办法。李显忠的投名状就是砍了这个酋长,灭了这个部落。

李显忠只带了3000骑兵就出发了,漫天大雪昼夜疾驰,他杀到夜叉的帐篷外,带回来的不是夜叉的人头,而是夜叉的活人以及整个部落的服从。

西夏皇帝如获至宝,这是难得一见的战将,更是党项人的好运,他当场拍板,借给李显忠20万骑兵,去赌一直卡在西夏咽喉上的陕西五路!

李显忠回来了,带着20万党项骑兵,回来和完颜撒离喝死拼,回来报仇来了!可是临近延安,却发现城头上站着的是宋朝人。

第一次绍兴和议成功了,这时的陕西五路已经归还了南宋,不再是金人的土地了,城里边也没有女真人士兵,这还让李显忠怎么办?

难道他可以率领西夏人马去攻打南宋的城池吗?!

那天李显忠在延安城下大哭,时局变幻,他和他的家人在时代里浮沉,谁能想到之前拼尽全家为国尽忠,转眼间一切都颠覆了。

情绪稳定后,他意识到有一个大麻烦产生了,那20万党项骑兵,他千辛万苦借来复仇的军队,现在成了一块必须迅速甩掉的大包袱。请神容易送神难,尤其是比金国人更不讲信义的党项人,百余年里哪怕有蝇头小利都会扑上来,何况这时金军退走,南宋只派了文职官员过来接收。

完全是送到西夏嘴边上的肥肉。

果然,党项人非常坦诚地告诉李显忠他们不走了,如果李显忠自己不能履行合同把陕西五路拿给西夏,他们可以自己动手。

先动手的是李显忠,地点是当时说事的现场,西夏军方的主帅大帐里。李显忠拔刀就砍了过去,西夏的主帅躲得快,跑出了帐篷。副帅被他一把抓住,变成了人质。

这不解决什么问题,利益当前党项人什么都舍得付出,一介副帅随时都可以舍弃?转眼间大帐外人马调动,久负盛名的西夏王牌骑兵铁鹞子登场。

这是明摆着欺负李显忠人少,他当初逃亡时只有26骑,近日旧部来归也只聚集到800余人,对比着外面整整20万党项骑兵,怎么看都不值一提。

可账不能这么算,都说李显忠有时跟韩世忠有得一拼,这辈子打的就是以少胜多的仗。他手舞双刀,带着自己的800多人就冲了过去,当天与他对敌的至少有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