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坑你没商量-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激起仇恨的人,终将被仇恨淹灭。

不知刘宗敏身受利刃的瞬间,是何感受,想到“报应”这个词了没有?

可陈圆圆已经被王烁抢走了呀,这事也赖在刘宗敏头上,有点说不过去吧?

吴三桂可不管这些,反正是你先抢的,我就记你头上了,剩下的,逮着王烁再说。

这就是阿济格追击李自成的所谓“八战八捷”的最后一战。

大顺朝丞相牛金星是主动投降的。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伙同儿子牛佺跑到清营摇尾乞降去了。

估计顺军的作战计划和行踪也是他泄露给阿济格的,要不然大顺军也不至于总是甩不掉阿济格,最后在九江口中了埋伏,败这么惨。

后来,牛佺被委任为清朝黄州知府,而牛金星因参与京师烤掠官员,早己“不耻于士林”,清政府碍于前明官员脸面,也不好明目张胆安置他。

牛金星跟随儿子牛佺到黄州知府任上生活去了,从此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

九江之战后,阿济格觉得李自成算是彻底让他打垮了,再翻不起什么浪头来了。

他留下吴三桂和尚可喜继续追击顺军残部,自己则率满清主力班师回朝,找多尔衮邀功去了。

话分两头,再说多铎。

多铎奉多尔衮的命令,率军从西安一路向东向南,从河南和山东逼向南明江北四镇。

先说南明的江北四镇。

这四镇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拱卫着南明的都城南京。分别是淮安、扬州、庐州、泗州,四镇总兵是刘良佐、刘泽清、高杰、黄得功。

泗州总兵刘良佐,字明辅,北直隶人,因常骑一匹杂色马,人称花马刘。流寇出身,后投降明朝廷。

崇祯年间,刘良佐叛变降明,统兵在宿松、庐州、六安一带同义军作战,升任总兵官。

满清进关后,他驻扎河南正阳,1644年4月,投靠凤阳总督马士英,率部进入南直隶。

史载,其“沿途淫劫,临淮民闻其将至,严兵固守。良佐怒,攻之,不下”。

无奈,名声太坏,在临淮一代呆不住,马士英只得让他到寿州驻扎。

他有个弟弟叫刘良臣,在辽东明军里当游击,淞锦之战随祖大寿投降满清。

多铎进攻泗州,刘良佐在刘良臣劝说下,不战而降。

淮安总兵刘泽清,字鹤洲,山东曹县人,出身行伍,崇祯末年升至山东总兵。

李自成进军北京,崇祯帝命各地明师勤王,刘泽清谎称坠马受伤,拒不奉诏。

大顺军乘胜进军山东,他望风而逃,一路狂奔至淮安。

南京诸臣商议立君的时候,他起初迎合东林党人钱谦益、吕大器,主张拥立潞王朱常淓。

后来得知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和马士英已经决策拥立福王朱由崧,他立即摇身一变,改拥福王。

这种只顾自己利益的墙头草,多铎打过来,自然就是当汉奸投降的料了。

字数限制,这章说不完,咱们下章接着说。

第350章 四镇只知内斗急 阁部犹梦借清兵

庐州总兵黄得功,字虎山,辽宁人,出身行伍。

他自少从军于辽阳,并因战功而不断晋升。

崇祯年间长期在南直隶江北、河南一带同张献忠、革左五营等部义军作战,升至庐州总兵。

明亡前夕随马士英平定河南永城叛将刘超,论功封为靖南伯。

黄得功算是四镇之中唯一的忠臣吧,但也是骄横跋扈,老子天下第一,谁的话也不肯听的主。

最后一位,扬州总兵高杰,就是那位偷了李自成老婆,跑到明军贺一龙贺疯子那里去的,李自成的亲兵卫队长。

高杰,字英吾,陕西米脂人,与李自成同乡,原先是李自成的得力部将,绰号翻山鹞子。

李自成最早的妻子韩氏本是娼妓出身,韩氏后来与县役盖君禄私通,被李自成杀死。

李自成成为农军首领后,掠得邢氏为继妻。邢氏不仅貌美,且“勇武多智,兼掌军资”。

邢氏本是良家女子,被李自成抢到军中,硬逼着给他当老婆的,并不喜欢瞎了一只眼的李自成。

邢氏替李自成管着仓库,分发物资,

高杰做为亲兵队长,经常会去领物资。

也不知怎么的,一来二去,两个人就勾搭到一起去了。

很快,两个人生米煮成熟饭,这要是让李自成知道,他们就别活了。

一不做二不休,高杰干脆带着邢氏及一帮亲随跑了,投降了贺人龙,被授予游击之职。

高杰后来多次参加了对农民军的追剿,累功升任总兵。

李自成进军北京,明朝武将大批归附。高杰因为和李自成有“夺妻之恨”,不敢投降,率部由陕西经山西、河南怀庆一路南逃,后来归附了凤阳总督马仕英。

不难看出,这四位总兵(实际他们已经是统领总兵的重臣了),出身、履历各不相同,又都是谁也不服的主,凑到一块抵御清军,若有个如李自成或者王烁一般,武艺超群,能镇住他们的统帅,这四位还真没一位是白给的。

可偏偏统帅他们的,是文质彬彬,连重话都不会讲一句的史可法史大人。

在这位史阁部的统帅下,让这四位自以为是,残暴蛮横惯了的家伙联合起来抵抗清军,简直就是笑话!

1645年4月,多铎率满汉大军十五万,分别从山东、河南、湖北,南下东进,沿运河、长江,从东、中、西三路,对南明政权发动攻击。

泗州总兵刘良佐率先投降,淮安总兵刘泽清也不甘落后,不战而降,使清军兵员顷刻增加到了声势惊人的四十万。

5月13日,清军兵临扬州城下。

坐镇扬州的那位督师大学士,史可法史阁部,面对清军和他原来的部下,现在已经投降清军的原南明军队的进攻,竟然一筹莫展,只知道拼命催促各地派援兵,可谁肯听他的呢?最后只能死在扬州了。

这位史阁部确是南明忠臣,至死不降。但他也仅仅是一个不畏死的忠臣而已。

正所谓时事造人。史可法被几十万清军围困在扬州,无路可逃,被俘不屈而死,落一个英烈美名。

这个命运,对他来说,应该是死得其所,相当不错了。但凡这位史阁部死不了,估计其留下的名声,也不会比马仕英好到哪里去。

多尔衮进关的时候,史可法任南京留守内阁兵部尚书。按大明两京制度,朱由崧在南京即位之后,当任命史可法为首辅大臣。

但将朱由崧推上皇帝宝座的,是马仕英和江北四总兵。

弘光帝朱由崧上台之后,宠信马仕英也是情理使然。在以后的党争中,史可法被排挤到江北督师,也不奇怪。

关键是这位史阁部,有没有督师的才能,哪怕如袁崇焕督师一般,也好啊。

清军击败李自成,占据北京,史督师那是拍手叫好,击掌相庆啊,从此认定满清就是大明的救星。

“借虏平寇”,即借清兵剿灭李自成,可谓“借刀杀人”。

这位史可法史阁部,正是这一政策的发起者、支持者和执行者。屡次催促朱由崧派使节与满清接触,甚至让使者携带重金去贿赂满清,商议联合消灭流寇的事。

殊不知,唇亡齿寒啊!

当时就有明白人提醒史可法,当年北宋联合大金灭辽,结果辽倒是灭了,北宋也完了,徽、钦二帝也让人家掳去坐井观天去了。

到了南宋,还是不长记性,又联合蒙古灭金,结果就不用说了,大宋从此消失,半壁江山都没了。

此番咱们联合满清灭大顺,会不会重蹈大宋的覆辙啊?

当时也不知道这位饱读诗书的史大人是怎么想的,竟然对这个提醒无动于衷。

正是史可法和马仕英之流鼠目寸光,推行愚蠢的“借虏平寇”政策,才导致了南明弘光政权的迅速覆灭,这个他是推托不了责任的。

清军进北京的时候,连多尔衮自己都说:“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耳。”

可见,那时的多尔衮根本就没有占据华夏所有土地的想法,但能和金国一般,占据黄河以北,他也就满足了。

正是史可法和南明政府的这种愚蠢的绥靖政策,让多尔衮看到了可以将中原势力各个击破,夺取整个天下的可能!

当初清兵追击李自成,十几天里,在河北两次与大顺军激战,迫使其退入山西。

李自成的大顺军也不是泥捏的,清兵与其酣战数场,也是十分劳顿。

大顺原来占据的河北、山东、河南等华北地区,已经处于群龙无首的力量空白区,好多原来的明朝势力反扑,立刻就颠覆了大顺政权。

这个时候,如果史可法有复国之心,派明军北上,收服中原如探囊取物。

只可惜,华北在混乱中等来的,不是明军,而是休整好的清军。

南京那位史大人竟然从六月到十月,在这么长的空白期里,手握重兵而毫无做为!

到11月,清军开始南下,迅速占领了河北、山西、山东以及河南大部分。

即便是这个时候,清军的主力还是集中在潼关和山西北部,与大顺军作战,华北依旧空虚,史可法仍有乘虚而入的大好机会。

然而,这位史督师,作为南明手握重兵的军事长官,却一直龟缩在扬州,坐等“借虏平寇”。

悲哀哉!

第351章 扬州十日心怀忿 南京城破复忧伤

史阁部唯一一次到中原来,竟是调停南明两军之间的内斗。

他到达河南东面的睢州和徐州。

此时,连跟他来的手下幕僚看着到处空虚的关城,都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劝他趁机北复中原。

然而,幕僚进言,“劝之渡河复山东,不听;劝之西征复河南,又不听;劝之稍留徐州为河北望,又不听。”

对于史可法罔顾华北沦陷,时人有诗慨之曰:“两河义士雄心灰,号泣攀辕公不驻。”

史可法就这样眼睁睁的失去了最佳的战略时机,“有效”配合了清军,让清军得以全力对付李自成。

1645年1月初,潼关战役打响,十三天后,西安的门户潼关失守。二月,王烁撤回西北,清军占领大顺首都西安。

那时候,南明政权里已经有人看出“闯为虏败,虽可喜,实可惧。”可惜都是些位卑言轻的人啊,对这些人,史阁部史大人是理都懒得理的。

机会就是这样,稍纵即逝。你不抓住机会,对手可不见得会放过你。

中原几场仗打下来,多尔衮已经看明白了南明政权的腐败和无能,比起崇祯的朝廷,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位史阁部比起袁崇焕督师,那更是连给他提鞋都不配!

既然你这么好欺负,我为什么不灭你?

多尔衮可不是什么善人,而且是个眼光独到,十分聪明的军事家,他可不会心慈手软的有机会不把握,给南明留下翻本的时间。

1645年4月,清军腾出精力,开始收拾南明政权。很快,多铎就率大军杀入江北四镇,包围了扬州。

其实,在大顺、大清和南明三国博弈中,南明政权占据着绝对的人力、物力的优势,国力最强。

只说南明控制着的淮河以南地区,这里乃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且没有经受李自成的战乱祸害,是最富裕的地方。只这一个地方的出产,就比满清和大顺的出产总和都高!

这么强大的优势,按理说击败满清,收复中原,是大有希望的!

我们这位史阁部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他设立江北四镇,分别驻扎仪征、寿县、淮安、瓜洲,驻扎地不设置在山东、河南,而是直接放到南京附近。

史大人的心思已经可以看的很明白了,他只是要消极龟缩防守,偏安江南一偶而已,根本就没有要收复中原的任何念头!

说到这里,史可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臣子,已经很明白了。

可还有更糟糕的,史可法也是文人出身,根本不懂怎样治军,怎样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严,将军队和各将领糅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力量。

他以文臣驾驭武将,没有手段、胆略和魄力。在四总兵出现矛盾时,只是用尽心思在各个方面应付、调停,既无法将他们拧成一股绳,也不会相互制衡,只能维持表面的和谐。

因此,史可法根本指挥不动四大总兵。

这种局面之下,清兵攻来,如何能够抵抗?

多铎一路势如破竹而来,明军望风而降,根本没有任何像样的抵抗,想来实在令人心寒!

面对多铎重兵压境,史可法方寸大乱,竟然一天之内三次发令箭,前后矛盾,没有一个可以具体执行。

更为严重的是,其平日毫无督师威严,对军队将领妥协、软弱的做法,更是让地方守将目无军纪,胆大包天。

面对清军,这帮家伙竟敢毫不抵抗,望风而逃,甚至直接投降清军,帮助清军攻打自己的主帅。

扬州一战,后来清军统计,投降的南明总兵23名、副将47名,马步军近24万,远超了清军原有的人数,荒天下之大极!

扬州城下,史可法拒绝投降,他原先统领的那些明军便伙同清军开始攻城。

你既然拒绝投降,敌人攻城了,你倒是抵抗啊!

但如何抵抗,这位史阁部大人竟是经毫无主意,他不会打仗啊。

部下一看这可咋整?您降又不降,战又不战,这不找死吗?我们要跟着您就这么死了,这也忒冤枉啦!不成,我们得投降!

听部下要投降,史阁部回答道:“如欲富贵,请各自便。”

都到这节骨眼上了,还是一点威严没有,这是生死关头,跟富贵有半毛钱关系?谁敢说投降杀谁都比这个强!书生当真误国也!

史可法所守的扬州城,因部队调走、投降和开小差,人员已经很少,顶多也就是有四千人,大炮都没架好,基本没有组织起有效抵抗,估计是半天都没抗住,扬州城便被攻陷。

扬州之战,完全不是《清史》里讲的那样,做了惨烈的十天有效抵抗,多铎才被激怒,下令屠城十天。那是满清为屠城找理由呢,纯粹是胡说八道,您千万别信。

满清占领扬州前后,跟日本鬼子占领南京前后发生的事情,几乎完全如出一辙。

屠杀是侵略者暴行和士兵素质的体现,与抵抗与否无关,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掩盖不了侵略者的暴行和罪恶!

关键,还是我们中华民族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国家体制,再不要让庸人爬到统治国民的岗位上去,不要由扬州而南京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这种悲惨历史!

5月20日,在红衣大炮的轰击下,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被俘后遇难,一同宁死不屈的还有扬州总兵刘肇基、知府任民育等。多铎攻入扬州后,下令屠城。

从5月20日起乃为“扬州十日”之难,有人估计,被屠杀人数“计八十万余”。

有点夸张,但绝不会少于鬼子制造的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计其数的妇女更是惨遭蹂躏。

6月16日,清军抵达南京,南明弘光帝朱由崧逃窜,余下人员开城投降。

弘光帝朱由崧又一次充分展示了其在河南展示过一次的,无以匹敌的逃跑功力,果断放弃南京,潜入黄得功军中。

天子守国门?去他的吧,有先皇崇祯一个傻逼就够了,朕当然还是保命要紧。

南京失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明最后一点的希望也没了!

靖南侯爷黄得功万念俱灰,做最后一搏,出兵迎战清军,被清军暗箭射入咽喉而死。

其部下却不像黄侯爷一般忠君爱国,他们见黄侯爷一死,立刻就挟持弘光帝投降了多铎。

靖南侯黄侯爷这下可谓死不瞑目,一腔报国热血洒遍了他深爱的这块土地,悲哉黄侯爷!壮哉黄得功!

第352章 满清暴行天下惊 誓不与其共戴天

多铎攻破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还有那位关在大狱里的太子殿下朱慈烺,都被多铎押解回北京,处死在北京棋盘街上,又一次深深打击了各地反清复明志士们的决心。

还是用咱们的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杂文,《论睁了眼看》里的一段文字,来结束这段不愉快的回忆吧,也是为深深纪念被满清祸害了的扬州我华夏同胞,捎带着深深纪念被鬼子祸害了的我南京同胞:

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彷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发挥“两间正气”的机会,增高价值,即在此一举,应该一任其至,不足忧悲似的。

听着咱文豪评价咱华夏民族的劣根性,如坐针毡吧,脸发烧吧?

那就奋起,别整日里空作评论,真正一个个站起来,用实际行动,多捐点善款,少去几趟仇人的国度,扔钱养他们,重新拾回中华民族的尊严!

扬州大屠杀尘埃未散,接着就是更加惨绝人寰的“嘉定三屠”。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剃发”,实在是违背了华夏民族的“孝”文化。

因此,在多铎占领南京之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令汉人剃发时,嘉定百姓忍无可忍,终于自发组织起来,对抗清军,坚决不剃发。

残忍的清军竟然对嘉定城先后三次进行了疯狂屠杀。

嘉定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

妇女们更是惨遭强妈的奸。如遇抵抗,清军就用长钉把抵抗妇女的双手钉在门板上,然后再肆行奸妈的淫。

第一次大屠杀持续了一天,直到尸体堵塞了河流,大约有三万多人遇害。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嘉定又遭受了两次这样的屠杀和奸妈的淫,直到成为一座没有活人的鬼城,史称“嘉定三屠”。

与此同时,被清军占领的南京等地,也遭到了清军的疯狂蹂躏。

清军至沙镇,“见者即逼索金银,索金讫,即挥刀下斩,女人或拥之行淫,讫,即掳之入舟。”“遇男女,则牵颈而发其地中之藏,少或支吾,即剖腹刳肠。”(《研堂见闻杂录》)

清军实施扬州大屠杀后,至无锡时,“舟中俱有妇人,自扬州掠来者,装饰俱罗绮珠翠,粉白黛绿。”(《明季南略》卷4)

清兵到达盩厔县境内,生员孙文光的妻子费氏被掠去,“计无可托,因绐之曰:‘我有金帛藏眢井中,幸取从之。’兵喜,与俱至井旁,费氏探身窥井,即倒股而下。兵恨无金又兼失妇,遂连下巨石击之而去。”(民国《盩厔县志》卷6)

清兴安总兵抢夺妇女达100多人,“淫欲无厌”。制作长押床,裸姬妾数十人于床,“次第就押床淫之。复植木桩于地,锐其表,将众姬一一签木桩上,刀剜其阴,以线贯之为玩弄,抛其尸于江上。”(《平寇志》卷12)

清军江阴大屠杀,抗拒清军奸妈的淫被害妇女,按照满清地方志统计为101人。(道光《江阴县志》卷20《烈女》)

清军扬州大屠杀,抗拒清军奸妈的淫被害妇女,按照满清地方志统计为100多人。(雍正《扬州府志》卷34)

100多人,哄鬼呢?自己祖先干的事情,羞于承认罢了。这倒与小鬼子的所作所为类似,丢人的事,干了打死不认,没脸没皮。

清军围困嘉定城时,在城外,“选美妇室女数十人,……悉去衣裙,淫蛊毒虐。”

嘉定沦陷后,清军抢掠“大家闺彦及民间妇女有美色者生虏,白昼于街坊当众奸淫;……有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逼淫之。”“妇女不胜其嬲,毙者七人。”(《嘉定屠城纪略》)

清兵在江阴的观音寺“掠妇女淫污地上,僧恶其秽,密于后屋放火。兵大怒,大杀百余人,僧尽死。”(《明季北略》卷11)

江阴城陷时,有母子3人,“一母一子,一女十四岁。兵淫其女,哀号不忍闻”,后兵杀其子,释母,“抱女马上去”。又有一兵“挟一妇人走,后随两小儿,大可八岁,小可六岁”,兵杀二子,抱其母走。(《明季南略》卷4)

南京失陷时,当涂孙陶氏被清兵所掠,“缚其手,介刃于两指之间,曰:从我则完,不从则裂。陶曰:义不以身辱,速尽为惠。兵稍创其指,血流竟手。曰:从乎?曰:不从。卒怒,裂其手而下,且剜其胸,寸磔死。”(《明史》卷303)

昆山县庠生胡泓时遇害,其妻陆氏21岁,抱着三岁的儿子,欲跳井,被一清兵所执。“氏徒跣被发,解佩刀自破其面,……氏骂不绝口,至维亭挥刀剖腹而死。”

就连复社四公子之一的那位冒辟疆冒大公子,舍了陈圆圆又追到的另一名妓董小宛,也没能逃脱清军毒手。

在北京投靠了王烁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经过王烁同意,接受了满清的招抚,且颇得多尔衮信任,被任命为天津提督。

有了闲暇,他便与王烁身边那位暗探负责人,安全部部长胡琏器联系上了,将全国各地的暗探组织暂移交给胡琏器管理。

因此,清军在江南的所作所为,便被暗探不断的传递到兰州。

在兰州的王烁,看着胡琏器不断转给他的清军暴行,再也坐不住了。

他手里有军队,而且是当今世界上最强的军队。

手中握着这样一只军队,却要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敌人蹂躏,谁也无法忍受这种痛苦。

他没赶上南京大屠杀,没法把小日本儿都赶到海里出一口恶气。可他赶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了。

不把这帮不是人的东西都宰了,做为堂堂中华男儿,还活个什么大劲儿?!

他召集中常委开会,要求立刻出兵攻打满清。

如果常委会不同意,他就辞职不干了,自己招募志愿兵,另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