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白甲军-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次发生。五代之内,节度使的权势已经达到了顶峰,皇帝的拥立和罢黜都取决于节度使,五代开国皇帝均为节度使,要想平定乱世,必须解决节度使这个顽疾祸根。

如今大周承大唐、五代旧规,国中亦是节度使林立,不少节度使除了本州镇节之外,还统领周边数州,实际上是个半独立的小王国,他们上马治兵下马治民,掌管一方军、民、财等军政大权,实为国家动乱的根源。

起初范质、魏仁浦、窦俨等文官乍闻讨论此事,都是诧异万分,因为徐皓月、韩通、韩令坤三人还都是顶着节度使衔号的,徐皓月乃是白甲军节度使,判燕云之事,韩令坤领幽州节度使,判幽州事,韩通领的是保义军节度使,只是在京任事,没有道节镇出任而已。

见几名文官惊愕不已,徐皓月晒然一笑,缓缓说道:“请诸公放心,我等三人并无试探之意,我等三人都觉得,当今要平定乱世,首要的便是结束节度使在地方专擅、尾大不掉的局面,否则这个乱世依旧会四分五裂永无了局。诸公也该素知我等三人从无野心,一心只想为大周和天下百姓谋福祉,如今大乱初定,正是挟平乱余威,先安定国内局势,而后才能重新统一天下结束战乱,平治天下。”

范质等人互相望了望,想到眼前徐皓月、韩通和韩令坤等三人尽掌内外兵马,要行叛乱之事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也犯不着以此来试探众文官。

当下魏仁浦先道:“徐公赤胆忠义天下闻名,倒是我等枉做小人了。只是近日商议之事暂不能宣之于口,否则走漏消息,只怕各地都会不稳。”

徐皓月点点头说道:“如今在这堂上的三文三武都是国之柱石,近日所谋之事我等六人当严守秘密,诸公一定谨记!”余下五人一起应诺。

范质接着说道:“这节度之祸,其实我等朝官已经了然于胸,只是尚不知如何动作,须知牵一发而动全身,筹谋不当定会引得天下震动的。”

徐皓月微微颔首道:“不错,此事我和两位韩将军事先也曾商议过,此刻其实正是一个好时机,赵逆被平后,各地节度使皆是惶惶不安,只因朝中重掌兵权后,各地兵马皆不足与朝廷禁军和北地的白甲军抗衡,他们都怕朝廷对他们冠以附逆罪名除之,所以纷纷上表以示忠诚,如此一来朝廷也不好再强行下手了。”

范质等人闻言抽了口凉气,看来徐皓月还真的想过这样干,只是各节度使没有给徐皓月留借口而已,特别像李继勋这样的,吧一家老小都送回京城,朝廷再要强行出兵,于大义上也说不过去。

但徐皓月说得不错,如今各地节度使纷纷惊惧不安,正是节度使权势出现松动的时候,正好可以下手收权。

只听徐皓月接着说道:“前面我等改革了京城禁军,出去北地的兵马之外,京城内保有禁卫十五万兵马的兵额,只是殿前军卸甲归田者甚多,加上调北地的兵马走后,禁卫十五万的兵额尚有数万的缺额,这第一条收权之策,我便想收其兵权,诏令天下节度将各自军中精锐抽调入京,充实京中禁卫。”

众人闻言后,都是有些暗暗点头,但魏仁浦还是摇头说道:“如今有不少节度使多有领兵巡边的,其余在各自镇节的节度使也还好说,唯独潞州、西京、淮南三地的几路节度使若是抽调了精锐兵马,怕是恐难抵挡诸国兵马。”

徐皓月和韩通、韩令坤等人互相望了望,均是笑了起来,徐皓月缓缓说道:“魏相没说燕云的节度使,可是碍于我们三个?”

魏仁浦也笑道:“徐公说笑了,燕云正在对辽用兵,而且领兵的是徐公和韩将军,只等着收复剩余的燕云之地,不用说徐公和韩将军都会交出燕云兵权归还朝廷的,何须我等多虑?”他说的倒也是实话,如今徐皓月为平章军国重事,交出燕云之地的兵权,不过是左手交到右手而已,范质等人实在不会考虑此事的。

窦俨插口道:“只是潞州、西京、淮南这三处有些难办,天下节度兵马多的不过万余人,少的数千,不似这三处都是有雄兵数万的,而且三将都是国之重勋,如何收权而不让其起反叛之意,的确为难。”

韩令坤笑着答道:“我和徐公已有定计,此事需要说动驸马爷出面,领朝廷旨意,请三将入京,朝廷甚至是符后和天子都要出面,好言安抚、重加赏赐、留任京城,此计名唤重赏夺权!”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第二百八十章胸中四方略

更新时间:201210223:31:02本章字数:4166

第二百八十章胸中四方略

听了韩令坤的言语,众人尚在思虑权衡利弊之中,徐皓月接口笑着说道:“向拱、李重进、李筠戎马一生,也该回京享享清福了。三人回京后,可加同平章事的职衔,还可多加两镇、甚至是三镇的节度使,但这些都是荣誉职衔而已。只消巡边三将手中兵权交出之后,其余的节度使便更加不敢和朝廷抗衡,便诏令各地遴选军中精锐充入京中禁卫,同时各地节镇设文官接管地方政事,将节度使手中军政双权之中的政务一权收回。各路常设转运使一职,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将节度使手中的财权分离出来,如此一来节度使手中慢慢的便会没有实权,手中没有强兵,仅仅只能做些军屯、戍守、维持地方治安的事。”

范质、魏仁浦、窦俨等文官听完后,最先醒悟过来,范质捋着胡须点点头道:“徐公这一招端的厉害,朝廷只字不提削节镇,却实则是在削节镇,最后便连节度使的名号也可以保留,甚至要多少给多少,只是没有实权而已,日后这节度使的名号只会成为一个虚衔显爵了。”

魏仁浦抚掌大笑道:“正是如此,此时巡边三大将都归服朝廷的话,其余的节度使也是不敢有什么动作的,况且徐公这一手并不激烈,徐图渐进而然各节度使不得不就范,就算一些个聪明的人知道这是个陷阱,却也不得不钻进去。”

徐皓月摸着下巴笑道:“范相说的不削而削正合吾意,这一招在我的家乡有个名堂,唤作温水煮青蛙,但凡热水沸滚,蛙入则必定一跃而出,但以冷水放之,蛙在其中不知深浅,以火慢煮之,等水滚时,蛙亦不能挣扎矣。”

窦俨赞道:“好个温水煮青蛙,那咱们就按部就班,先解决巡边三将好了。”

范质皱眉道:“只可惜驸马爷已然心灰意冷,只怕不愿意出面。”

徐皓月摇摇头道:“驸马爷此人外冷内热,吃软不吃硬,太后已经答允出面劝说,明日便会召见驸马爷亲说之,到时候我等也要从旁助言,我就不信咱们这么多人,这么多张嘴,说不动他!”

当下众人商议已定,就等着明日一起说服张永德。随后众人又商议了其他几项国策,除了刚才限制节度使权力的策略外,徐皓月又提出要检计全国的户口,因为从大周开国以来,一直便在打战,全国户籍并未稽查核准过,而且各地节度使也多有瞒报之嫌。

须知这户籍多寡,直接影响着赋税、徭役的多寡,徐皓月觉着这户籍一定要稽查清楚,同均田图制一并推行。户籍清楚之后,各地节镇每年除了地方所需用度和军费开支之外,其余的赋税必须由转运使上缴朝廷,进一步削除节度使的财权。

一切计议已定之后,众人又议定,如今尚在四方征战之时,也不宜一下子全面铺开进行,便打算着先从汴梁城附近的节镇进行,然后逐步向全国推广。

之后说到军事之上,徐皓月将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大周如今才经历了陈桥兵变,也不适合对外大规模用兵,他觉着应该先稳定国内局势,等到朝局稳定之后,先要拔出的便是北汉这颗钉子。

此时与历史上不一样,朔州、寰州已下,辽军自顾不暇,实在无力应援北汉作战,北汉弹丸小国,所凭者只是太原这座坚城而已,徐皓月自信大周只要安定了国内局势后,对北汉可以一战而定,全然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数次受挫于太原城下,直到宋太宗继位后才平定北汉。

平定北汉之后,徐皓月想要解决的便是尚在萌芽状态的西夏,此刻在夏州的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此人乃是西北党项人首领,从后唐末帝李从珂授他定难军节度使开始,中原朝代更迭,他始终奉中原王朝为正朔,称臣纳贡不止。后晋、后汉对他都有册封,显德年间他被大周加封为太傅兼中书令、西平王,荣显赫赫。

徐皓月记得历史上李彝殷之子李继捧是主动向宋太宗献地归降的,只是走脱了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李继迁乃是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之子,此刻尚未出世。徐皓月打算提早消除这个隐患,一旦取下北汉后,便要伺机削掉定难军节度使,李氏宗族、党项各部落的首领要一锅端的全都迁到内地来,西北必须有大量的汉民移居过去,否则党项族再在银夏之地经营下去,难保不会出现历史上的西夏。

只是此刻时机尚未成熟,徐皓月只是自己打好了腹稿,到并未向众人透露。而其余南方诸国,武平、荆南弹丸之地,徐皓月记得武平节度使周行逢不久后将会病死,武平幼主周保权继位后,衡州大将张文表企图发兵攻打取而代之,周保权定会向大周求援,到时候便可一举图定武平。而且还可以借道为名,进入荆南,一举剪除荆南的高继冲。

接下来便是入蜀,此时后蜀国主孟昶在位,此人已经不像刚即位之时励精图治、勤于政事了,徐皓月知道孟昶在历史上主政后期是出了名的昏庸奢靡、荒淫无度,后蜀已经大不如前,大周军到时候只消按着宋军灭蜀的路线,分两路入蜀,一路由剑门入蜀,一路由归州溯江而上,直入后蜀夔州,便可攻定后蜀。

攻下蜀国后,便可直接攻打南汉,而南汉此时国主刘鋹也是一般的昏庸无道,而且此人只是宠信宦官,认为群臣都有家室,会为了顾及子孙不肯尽忠,因此只信任宦官,臣属必须自宫才会被进用,以致于一度宦官高达二万人之多,亦是史上君王之中的一朵奇葩。而且刘鋹不会治国,只信女巫樊胡子,政事皆委诸宦官龚澄枢及女侍中卢琼仙等人,宫女亦任命为参政官员,其余官员只是聊备一格而已,南汉政事极为紊乱。所以徐皓月也觉得打南汉没有太大难度,只是在战术上需要注意一点,记得历史上南汉是有战象的。

打下南汉之后,南方诸国便只剩下吴越、南唐和割据福建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了。南汉、荆南、武平皆平后,大周便对南唐完成了三面包围之势,南唐所凭借的所谓长江天险将无一用处,徐皓月相信软弱的李煜也会像历史上那样肉袒出降的。南唐一下,吴越、陈洪进不需要动刀兵,可以传檄而定,这样南边克定。

统一南方之后,大周面对的将会是辽国、吐蕃诸部、大理国。辽国在徐皓月的计划中已经开始发动,只等着北边张从颜、李逸的消息,一旦他们能救出耶律李胡,暗杀掉耶律屋质,造成辽国内乱的话,大周便占据了先机,分化打击让北部各族陷于常年的征杀之中,大周逐步蚕食,便可逐步让历史上那个强盛一时的辽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吐蕃此时也不是唐朝时候那个强盛的国家了,自从唐末吐蕃发生了数次奴隶起义之后,强大的吐蕃王朝已经分崩离析,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的割据政权,光称王的便有四系王姓。

分别是拉萨王系—朗达吗之子云丹的后裔占据拉萨,称为拉萨王系。他的势力多在拉萨、桑耶、朵康等地。

阿里王系—哦松之孙尼玛衮退居阿里布让为王,其三子分别统治孟域——拉达克王系,布让、象雄——古格王室,总称为“上部三衮”。古格王室之后拉喇嘛绛曲斡迎请阿底峡大师至西藏。

亚泽王系——尼玛衮的第十一代孙据亚泽为王,称亚泽王系。

雅隆觉阿王系——哦松之孙扎西邹巴有三个儿子:巴德、斡德、基德,称为“下部三德”。斡德的第三个儿子赤穹,据雅隆秦昂达则城,形成雅隆觉阿王系,而次子赤德的后人在青海定居,成为宗喀王。

对于吐蕃诸部,徐皓月暂时觉得征服和占领并非上策,此时吐蕃的土地大多是高原山地,物产不富,交通不利,是汉人眼中不折不扣的蛮荒之地,况且中原、江南此时也是地广人少,也没有精力去顾及吐蕃。徐皓月对吐蕃诸部的打算是拉拢亲汉的部落,然后向吐蕃传输些汉文化,或许将来会让这些部落像唐朝时期的回纥等部落一样,渐渐归于汉化。

而大理国在徐皓月眼中却是不能放弃的,历史上赵匡胤派大军南征,到了大渡河之后,赵匡胤鉴于唐朝南征南诏的失败,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称此外非吾有也,便没有继续南下,大理国得以保存。其实也并非赵匡胤软弱,当时宋军攻灭后蜀,尚有南汉、南唐未平,北边有北汉、契丹,不愿意把兵力用于西南的蛮荒之地,所以才没有南下。而大理国一直国力不强,国中上下笃信佛教,以儒释治国,不好杀戮,对外无掠地野心,所以长期同宋朝保持了相对平稳的态势。

不过这时候徐皓月可不愿放弃南下的机会,大理国虽小,但它却是控制南边诸国的跳板,其实最主要的是徐皓月乃是在大理苍山上穿越的,在他心底里一直希望能故地重游,也不知道在哪里会不会再发生些什么。

徐皓月的心中其实已经有了一整套完整的开疆扩土的大战略,但这一切的实行必须在他稳定了国内政局之后,而这一切的开端便是从游说张永德开始,这让他有些期待起明日和张永德的会面来。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第二百八十一章玉清说永德

更新时间:201210323:56:44本章字数:4339

第二百八十一章玉清说永德

九日之变中,有人激赏、有人振奋、有人嫉妒、更有人惶恐,总之是不一而足。张永德的心情很是复杂,说幸灾乐祸,但他高兴不起来,因为大周精锐、自己曾经统领过的殿前军死伤惨重,不少将士薨于此役,他平素带兵仁厚,心里是高兴不起来的;说淡然无味,但他内心不能平静,因为徐皓月立功绝伟,一跃成为大周的定梁国柱,这份殊荣原本应该是他的;说鄙夷忌恨,但他却又不得不佩服徐皓月,他在不动声色之间定计平乱,也算是将叛军的危害降到了最低,张永德自忖若是他来平乱,兴许不能做得这般漂亮,他最欣赏的一点就是徐皓月没有病急乱投医,招外地兵马入京勤王,否则局面将会更加混乱和复杂。

总而言之,张永德这些日子以来,心中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一般。此时他不过四十余岁年纪,尚不算是年迈,正是男儿大展宏图的时候,但自从被柴荣明升暗降之后,他就自暴自弃的远离朝政,等着看大周的好戏,他也知道主少国疑一定会有事发生。只是他没想到变乱来得快,去得也快,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这些天他想了很多事,想起了从前的高平之战、淮南大战,那时候他是何等风光啊。

他本就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一股气一直在胸口之中徘徊,那是一个武人的争强好胜之心在作怪,他开始不甘心就这样一直寂寞下去,因为才四十多岁就尸位素餐到老,张永德心有不甘,他也想再做一番大事的。

但他也不好意思主动想朝廷索要什么,因为一开始便是他先不问政事的,这个时候面子还是要的。

这天散朝后,张永德没有像往日那样,自己便大步流星的径自离去,他的脚步明显的慢了下来,开始留心倾听身边大臣议论朝政,他最关心的便是禁卫军的整编之事。他也知道殿前军这次兵变,朝廷是无论如何不会再保留殿前军的名号了,果然朝廷颁下了整编诏令,将剩下的殿前军和侍卫亲军合二为一,重新定了禁卫军的名号。

张永德还是很欣赏朝廷如此雷厉风行、行事果决的手段,相信整编之后的这支禁卫军将是大周的支柱,而且对参与兵变的殿前军也没有太过刻薄,遣散、留用加上整编之后,可以打消许多人的顾虑,对迅速稳定兵变后的朝局是相当有作用的,只要军队不乱,转而拥护朝廷,朝局就乱不到哪里去。

当听到几个文臣议论到徐皓月等人对待兵变大将家眷太过轻宽之时,言语之间多有愤愤不平之意,张永德忍不住便想上前辩驳几句,这些文臣就是没事在背后胡乱议论,须知那些大将也是为大周立过赫赫战功的,难道连家眷也不能保下?非要搞得朝局不稳,人心惶惶才好么?

张永德正想上前说几句的时候,却听身后一人细声细气的道:“驸马爷,太后宣召,请您到御花园,有事相商。”

张永德回头看去,却是新近提拔的近侍总管李成,原来的近侍总管王宁喜附逆反叛,已经被处死。张永德微微一鄂,想不到小符后会忽然宣召自己议事,而且是让新任的近侍总管李成亲自来请,却不知道这个小符后想做什么?

“不知太后宣召所为何事?”张永德忍不住问道,李成躬身答道:“小人不知,只是奉命宣召,还请驸马爷随我来。”

张永德心中一动,难道太后是想要委事?想到这里心中的热血翻涌,便再也忍不住,跟着李成望御花园而去。

到了御花园内的谢雨亭,却见小符后和幼天子柴宗训在亭中安坐,其余侍奉的宫女、近侍都在亭外候着,李成将张永德引到亭外便止步,张永德满腹疑惑的走入亭内见礼。

小符后见到张永德入亭来见礼,便急忙止住道:“兄长客气了,都是自家亲眷,此处没有外人,也不必拘礼,请坐下说话。”

张永德还是恭恭敬敬的施礼道:“君臣之礼不可偏废,太后能称一声兄长已经让臣欣慰了。”从前符玉清还没嫁给柴荣之时,因为张永德乃是柴荣妹夫,而符玉清的姐姐是柴荣之妻,所以符玉清一直是称呼张永德为兄长的。张永德和符彦卿也经常来往,和符玉清也认识,后来符玉清入宫照顾柴宗训,伴随柴荣身边之时,也常常见到张永德的。只是那时候符玉清还是个不知愁苦的小姑娘,老是笑着叫自己为兄长,这时候又听到这个称呼,张永德不禁有些感慨起来。

“兄长还是这般的敦和有礼,先坐下说话吧。”符玉清略略还了一礼后,让张永德坐下,跟着对柴宗训道:“陛下先回去念书吧,我和你姨夫有话说。”柴宗训应了,冲着张永德眨眨眼便蹦蹦跳跳的出了亭子。

张永德见这母子二人待自己便好像亲戚一样,也不摆什么架子,内心里反倒有些惭愧起来,在他们母子二人最需要人的时候,反倒是外人来帮衬着,自己这个姨夫也没做过什么。

“本来前几日便想找兄长来的,只可惜后来六妹不愿意留下来,哀家伤心了好一阵,直到今日才找兄长前来了。”符玉清缓缓的说道,张永德闻言却是微微吃了一惊,符玉清所说的六妹乃是嫁给了赵匡义的符彦卿第六女,赵氏反叛后,赵氏兄弟已然身故,家眷被判流放燕云北地,符玉清的六妹为赵匡义之妻,自然也在流放之列,但听符玉清的口气,好像她想要让六妹留下,但她的六妹不愿意留下。

“六姑娘性子和太后一般的贞烈,自然不会只顾自己的,赵家到了幽州,想来徐皓月是会妥为安排的,太后还请宽心。”张永德想起赵匡义当时像符家提亲之时,自己是多方奔走,又是出钱又是牵线的,听符玉清说起此事来跟着轻叹道:“只是想不到赵氏不忠,拖累了六姑娘,臣当时还为他赵氏说亲,想来的确是大错之事。”

符玉清眼眶有些红了起来,低声道:“此事怪不得兄长,想来兄长也只是想着让赵氏和先帝多少带上亲眷的关系,先帝委任兵事之事,也好有些放心,却想不到赵氏会如此全然不念恩情的,错不在兄长,也不必自责。”跟着符玉清站起身来,望着御花园内的繁华盛景幽幽说道:“六妹说她此生便只是赵家的人了,或许咱们符家的女人便只能为自己的男人孤守一生,这便是生为符家女的宿命吧。”

张永德不知道符玉清这么说是何意,也不知该如何接口,却见符玉清眼中泪水已然滚滚而下,回头望着张永德忽然泣道:“兄长,这便是我和六妹的宿命,我们弱女子便都是认命了的,但想我一个弱女要带着幼天子支撑着朝局,却是何等的艰难,何等的辛苦,兄长你知道么?为何兄长你一直不问朝政?难道便是要眼睁睁的看着旁人欺凌咱们这孤儿寡母么?”

符玉清这一哭,把张永德吓了一跳,急忙起身单膝拜服于地,匆忙间看了看四周,好在亭子周边的从人都离得远,也听不到两人说话,否则传了出去,自己把太后弄哭了,这老脸往哪里搁?当下急忙道:“太后弱质女流之辈能支撑大周朝局到如斯境地,兢兢业业没有辜负先帝重托,实让我等须眉男子感到汗颜。臣从前出于一时激愤,不理朝事,是臣之大谬,臣如今想来亦是惭愧非常。太后切莫哭泣,臣身为大周宗室,定然不会让外人欺负到太后和幼天子头上的,臣现下立下誓言,一定肝脑涂地,力保大周社稷,从此绝无他念,若是将来有违此誓,必定不得好死!”

张永德这话倒是发自肺腑的,符玉清的话深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