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德意志雇佣兵之王-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因此,马林决定,开始在岛上种植紫花苜蓿,作为和燕麦搭配的牧草。毕竟,燕麦产量太低了,天天吃,代价太过高昂。
而普通的野草,营养不行,战马吃了容易掉膘。所以,让战马平常吃营养丰富的紫花苜蓿草,不但营养丰富,还能少喂不少燕麦,降低成本。
事实上,马林心目中最佳的战马食物为大豆+紫花苜蓿。大豆比燕麦营养价值更高,而且能榨油。紫花苜蓿能在平日里给战马提供丰富的营养,而且口感也好。因此,种植紫花苜蓿,绝对是很有必要的。
于是,在春耕结束后,马林就急急忙忙地派人去内陆地区搜寻紫花苜蓿的种子……
但很遗憾,这个年代,欧洲畜牧业并不发达。虽然,欧洲也是有紫花苜蓿呃,但种植的人不多。
这个年代的欧洲,普通人家养挽马,一般直接使用脱了麦粒的老化的黑麦草,有时再加点燕麦啥的。
而富贵人家养战马,很是阔气,直接以产量很低、价格很高的燕麦为主了……
所以,真正专门种植紫花苜蓿这样的优质牧草来养马的人,有是有,但很少……
所以,马林派出去很多批人,竟然没找到苜蓿种植的……
知道10天后,在卢森堡公国内,马林的手下才找到一家专门培育战马的养马场,找到了紫花苜蓿……
然后,马林派人,花了一定代价,购买了几袋苜蓿种子回来……那个养马场的要价真心黑,一袋苜蓿种子,竟然要价10个金币,简直是敲诈……
虽然春耕期已经过了,但还有点尾巴。于是,马林急急忙忙地调集了200头耕牛和大批人手,紧急腾出100英亩(600亩)土地,把这些苜蓿种子都种植了下去。当然,在种植前,都是施了足够的底肥的。
对于这600亩地的紫花苜蓿,马林并不打算像采摘牧草那样,一年收割它几茬,而是直接打算等它们开花结果,收获种子……
因为,马林不是只打算要600亩地的紫花苜蓿的,而是希望在自己领地内大规模地推广紫花苜蓿,作为养马的重要牧草。甚至,如果紫花苜蓿草够多,马林还打算让牛和羊也尝尝紫花苜蓿草呢。后世的时候,那些西方牧场,牛和羊也是吃紫花苜蓿草长大的,膘肥体壮的……
马和人一样,小时候生长发育期非常重要。比如,一个人,在发育期,如果吃得很差,可能个子就长不高,还很瘦弱。
这个情况,非常普遍。比如,华夏的50后、60后、70后,因为小时候生存条件艰苦,所以长得普遍比较瘦小。那个年代,个子能长到1米7的,就算大个子了。
但到了80后和90后这个年代的孩子们,因为从小吃得好,所以,高个子很多。到了90后成长起来的时候,1米8已经不算啥了,1米7,已经算是矮个子了。
同理,马匹在成长期,也是需要优质的牧草和精饲料。不然,成长发育期没吃好,可能就会长成瘦弱的劣马。
所以,在马匹成长发育期,马匹需要最好的牧草和精料。当然,平常养马人也得常常把马匹拉出去遛遛,免得马儿只吃不动,长成胖胖马。
不出意外的话,哥伦布会安全抵达印度,带回大豆种子。然后,马林会找地方种植大豆,同时大力推广紫花苜蓿草的种植。
最强精料大豆,搭配最强牧草紫花苜蓿,不信小马驹吃了长不好。只要喂养得好,同一批马里,能够培养成战马的概率都能大不少。
到时候,马林也可以拉出大量的战马,组建成若干个成建制的骑兵团甚至若干骑兵师,用狂暴的冲锋,和无情的铁蹄,碾压和践踏一切敌人……
当然,光有好的草料,没有好的品种的马,那也是白搭。所以,马林开始筹划,进口一些好的马种。比如,阿拉伯马……
当然,本地也是有一些好的马种的。比如汉诺威马、荷尔斯泰因马和弗里斯兰马等……
但是,目前这些马的品种,还没有具体培育出来。因为,欧洲各国此时还没有开始重视马的品种的问题。而且,后世出现的这些优秀马种,很多都是混入了其他优质马种的血统的。其中,被混入最多的,大约就是阿拉伯马的血统了。
当然,不同的时代,对战马的要求也不大一样。比如,这个年代,对战马的体格要求很高,首先要求高大强壮。
因为,不够高大强壮的马,驮不动穿了全身板甲的骑士……
而当16世纪骑士阶层渐渐没落后,高大强壮便不再是战马的要求了。因为,这时只穿着胸甲和头盔的胸甲骑兵以及轻骑兵崛起。所以,这时战马的要求,从高达强壮为先,变成了对速度和耐力的要求排在首位。因为,骑兵作战的方式,从强硬碰撞,变成了快速突击……
不过,这个年头,板甲骑士尚未被淘汰。所以,马林在培养适合胸甲骑兵和骠骑兵骑乘的中型战马的同时,也会兼顾培养适合骑士骑乘的重型战马。比如夏尔马,就是很重要的配种媒介……
第一百八十三章 蒙巴萨分道
1498年4月1日,达伽马的船队终于抵达了非洲东岸肯尼亚地区的蒙巴萨港口,并在此作了停留。
哥伦布看着马林交给他的“航海秘籍”,震惊(或者说惊吓)得说不出话来。因为,马林把达伽马船队哪一天抵达蒙巴萨都给算到了。
然后,哥伦布看到了下面的指示——不要管达伽马船队,趁着达伽马船队在蒙巴萨停留,全速北上去马林迪……
然后,哥伦布就照做了,他没有靠近蒙巴萨港口,而是带着船队绕过蒙巴萨,直接北上了。就此,哥伦布的船队终于不再尾行达伽马的船队,而是开始去探索自己的航路……
而达伽马的船队,却在蒙巴萨遭遇了当地人的冷遇。因为,当地酋长认为,葡萄牙人是他们海上贸易的竞争对手,自然不会个好脸色。
当地人当然是知道印度航线的,但是,在酋长的授意下,没有人向达伽马透露印度航线的消息。在当地逗留和休整了几天后,达伽马不得不再度起锚,带着船队向北航行。
此时,达伽马的船队中已经开始有人还是得坏血病了。当然,达伽马是不清楚坏血病的由来和治疗方法的。而且,这年头,坏血病也不是啥稀罕事,只能自认倒霉呗……
只是,达伽马不知道的是,就在4月1日那天他们停靠蒙巴萨的时候,哥伦布已经带着船队开始满帆,全速沿着海岸向北航行。
马林迪离蒙巴萨只有104公里远,哥伦布虽然不知道具体距离,但马林说过,那边离蒙巴萨不远。
尽管风向不对,还要不停地观察陆地上的情况,但4月6日,哥伦布的船队,还是抵达了马林迪港。哥伦布的找寻方式很简单,那就是,沿着非洲海岸航行,看到港口就放小船派阿拉伯语翻译去问一下。
这个年代,东非沿海地区受到来自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的侵略和殖民。很多沿海的小酋长国,都是阿拉伯人或阿拉伯人后裔建立的。比如蒙巴萨和马林迪,都是属于这个性质。
而且,阿拉伯人很早就在非洲东岸地区贩卖黑奴,运往世界各地贩卖。不仅如此,阿拉伯人对待黑人比欧洲人残忍多了。欧洲人只是对黑奴比较残暴而已,而阿拉伯奴隶贩子,直接把男性黑奴都阉割了,然后才贩卖……
所以,在阿拉伯世界,尤其是西亚地区,尽管大量使用黑奴,却没有黑奴留下后代。因为,男性黑奴都被阿拉伯奴隶贩子给阉割了,而女性黑奴,阿拉伯男人又不屑侵犯。因为,阿拉伯男人自身都有好几个老婆,照顾不过来,哪有工夫侵犯女黑奴?
不过,在东非当地,那些阿拉伯征服者们,倒是没有对当地黑人赶尽杀绝,而是也和当地人发生了融合。所以,当地黑白混血种人比较多,比如马林迪当地的主要人种斯瓦希里人,就是阿拉伯征服者和当地黑人产生的黑白混血人种。不过,当地的酋长,一般都用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
哥伦布带着船队抵达马林迪后,并没有立即就受到欢迎。刚开始,马林迪人还是很警惕哥伦布一行的。
但是,哥伦布有马林给的“锦囊妙计”啊,见到当地官方人士后,哥伦布就开始通过阿拉伯语翻译,开始咒骂蒙巴萨人,表示和蒙巴萨人势不两立……
很快,这个言论就传到了马林迪酋长耳朵里,当地酋长阿里听说哥伦布他们是蒙巴萨的敌人后,非常高兴,很快把哥伦布一行请进了马林迪的王宫,一起商讨对付蒙巴萨酋长的相关事宜。
见此情景,哥伦布叹了口气,怀着对马林无比佩服之情,开始按照马林的书面指示,当场豪爽地送了6门青铜弗朗机炮给马林迪酋长阿里,并派人指导他们如何开炮。
见到如此海战利器,阿里酋长开心无比,把哥伦布当做了最尊贵的座上宾,每天好吃好喝地招待。
不过,哥伦布根据马林的书面指示,知道达伽马船队就要来了。于是,他开始按照指示,向马林迪酋长阿里进谗,说达伽马船队的葡萄牙人,已经和蒙巴萨结盟,可能会来马林迪刺探消息……
这下阿里酋长愤怒了,吩咐下去,只要看到悬挂哥伦布所描绘的葡萄牙王室旗帜的船队,一律禁止靠岸……
阴了达伽马一把后,哥伦布又提出,向阿里酋长借一个领航员,带着他们去印度。同时,哥伦布信誓旦旦地表示,下次来马林迪,将会带来更多的火炮……
阿里酋长对于哥伦布主动提供海战利器火炮表示十分赞赏,于是,他找来手下最得力的航海家艾哈迈镕。伊本。马吉德,让他为哥伦布一行领航,带哥伦布的船队去印度南部最繁忙的贸易港口——卡里卡特,也就是当年郑和登陆的地方。
到了4月12日的时候,哥伦布的船队再马林迪当地补充了一批淡水,并把装淡水的木桶连桶加热过后,用封泥封好装船。同时,他还采购了不少不容易坏的食物。
然后,在马吉德的指导下,哥伦布的船队开始了横跨阿拉伯海的航行……
而到了4月14日达伽马的船队抵达马林迪沿海后,历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哥伦布的谗言,马林迪酋长相信达伽马的船队是马林迪死敌蒙巴萨人派来的间谍。于是,马林迪人拒绝了达伽马船队停靠的要求。
无奈之下,达伽马只能带着船队沿着非洲海岸继续向北航行,寻找停靠点,并打听印度的消息……
而当达伽马的船队还在非洲东海岸打探情报的时候,哥伦布的船队,已经从马林迪出发,直奔卡里卡特而去。
沿途,哥伦布每天都向西记载船长日志,记载航向,以及沿途的风向、水文特征。正如马林出发前对哥伦布所说,不能老指望马林迪人带路。等到下次航行,哥伦布就需要自己带队航行了。所以,对于从马林迪到卡里卡特的航海资料,哥伦布记载得很详细。
同时,哥伦布大把撒钱,收买马吉德,并向他请教阿拉伯海域的各种资料。比如季风、自然灾害,以及海盗问题。
看在金币的面子上,马吉德作了详细的回答,并赠送了一本自己撰写的西印度洋航海指南给哥伦布。哥伦布如获至宝,在船上直接安排翻译帮他翻译成欧洲文字。同时,哥伦布还让船队的贸易负责人德拉卡,在翻译的帮助下,向马吉德学习印度语,并了解印度当地的风俗和贸易习惯。
在航行中,马吉德对于哥伦布船队携带的几个太阳灶非常感兴趣。因为,太阳灶对于阿拉伯人而言,太实用了。
不管是阿拉伯半岛还是北非,都是非常干旱和充满阳光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实用太阳灶,非常方便。而且,因为是半沙漠地区,柴草更少。所以,太阳灶的意义很大。
当马吉德表示想研究太阳灶时,哥伦布果断同意了。马吉德是阿曼人,阿曼地区就在阿拉伯半岛上,是个半沙漠地区,阳光充足。所以,马吉德显然是想把太阳灶带回国使用的。对此,一心想从马吉德那里套取航海技术的哥伦布,自然不能拒绝。
当然,太阳灶想保密,也难啊。因为,大家在阿拉伯海上做饭,就靠太阳灶的。而且,阿拉伯海上也是阳光充足。马吉德不是死人,看到水手们用太阳灶做饭,还能不研究下?
不过,哥伦布最为重要的秘密——望远镜,却是没有透露给马吉德。每次使用望远镜,哥伦布都是一个人悄悄登上船长室上方的瞭望室后,才取出望远镜使用的。在马吉德面前,哥伦布从不使用望远镜。而马吉德发现了太阳灶这种新奇事物后,感兴趣无比,自然也就没注意道哥伦布使用望远镜的事情了……
就这样,在蒙巴萨分开后,哥伦布的船队和达伽马的船队分道扬镳,且境遇大为不同。哥伦布直奔印度,而达伽马,还需要在非洲东海岸到处打听印度的事儿……
第一百八十四章 莫日根和巴特尔
瓦登群岛登堡城堡,今天来了两名非常特殊的人。因为,这两个人长着东方的面孔……
原来,这两位,是新晋条顿大团长菲利普在金帐汗国招募来的蒙古大夫中的其中两位……
当初,马林在离开条顿国时,请求菲利普派人去金帐汗国王庭去雇佣宫廷医生,以治疗自己的婶婶塔娜。于是,菲利普就照办了。
没想到,菲利普王子派的人到了金帐汗国王庭后,招募行动异常的顺利……
原来,金帐汗国现在残留的主体大帐汗国,现在形势已经岌岌可危。它周边的邻居,此时都成了它的敌国。其中,克里米亚汗国和莫斯科大公国这两个曾经的部属,对大帐汗国盯得最近,也最希望大帐汗国灭亡。而北边的诺盖汗国,也在蚕食大帐汗国已经剩下不多的领土。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金帐汗国内部,也是人心惶惶。就连太医们,也很久没有发薪水了。
所以,当菲利普王子的人到金帐汗国王庭来招募医生的时候,曾经的太医们竟然很多乐意报名。条件很简单,就是要全家移民……
这个时期,很多人已经看出来了,金帐汗国已经支撑不了几年了。如果金帐汗国灭亡了,他们这些太医,将会无所适从。趁着有人来招揽,有不少太医干脆决定提前跑路……
于是,原本只打算招募两个蒙古大夫走的菲利普王子的手下,遇到了一堆来求职的金帐汗国太医……
最后,菲利普王子的手下,根据当地人的指点,挑走了10名医术最好的蒙古大夫……
而菲利普王子送给马林的两名东方人长相的蒙古大夫,其实算是医术最好的蒙古大夫之一。不过,两人年龄不大,只是四十出头的样子,在宫廷医生里算是年轻的。
菲利普王子招募到10名宫廷医生后,就挑选了两名最年长,医术也是最好的之二的蒙古大夫,作为自己的御用蒙古大夫,同时帮马林的婶婶看病。至于剩下的8个蒙古大夫,他分了四个给手下,送了两个回去给兄长,又送了两个给重要盟友马林。当然,这些蒙古大夫的家属都是随行的。
菲利普王子挑选蒙古大夫的时候,是按照年龄和原本这些蒙古大夫的官职挑选的。那两名最年长的蒙古大夫,是原先金帐汗国王庭的高级医官,医术自然也不错。所以,菲利普王子也没挑错人。
只是,给马林送来的两名蒙古大夫,身份有些特殊……
两人一人名叫莫日根,另一个叫巴特尔,是绝对正宗的蒙古大夫,纯种的蒙古人。而且,他们还是从蒙古大草原上迁到东欧来的……
因为他们是两年前从蒙古故地迁来的,虽然加入太医院,但需要从底层做起,地位自然不高。但实际上,他们的医术,并不比两位最年长的医官低……
原来,莫日根和巴特尔原先所在的蒙古部族,是蒙古最大的部族察哈尔部的附庸。但在多年前,他们的部族,参与了对现任蒙古大汗达延汗父亲孛儿只斤。巴延孟克的围攻,导致孛儿只斤。巴延孟克身死。
达延汗继位后,开始那些年,一直在继续力量,无力报复。但前几年,达延汗已经积攒够了力量,开始报复那些曾经围攻察哈尔本部的部族。
莫日根和巴特尔所在的小部族,也被达延汗击溃了,部族的重要成员,也受到了达延汗的追杀。
莫日根和巴特尔是亲兄弟,他们的父亲,是当年害死达延汗父亲的重要成员,所以,他们兄弟俩,也在达延汗的追杀名单上。
无奈之下,兄弟俩带着家人,先是逃到了西边的卫拉特蒙古处,苟延残喘。但没想到,达延汗很是生猛,打得卫拉特蒙古也是节节败退。
兄弟俩一看不好,于是带着家人继续向西逃……
他们赶着蒙古人迁徙的大帐车,随着去西边几个汗国做生意的商队,越过哈萨克大草原,来到了东欧,并加入了曾经鼎鼎大名的金帐汗国的王庭,靠着娴熟的蒙古医术,加入了金帐汗国的太医署,成了普通的宫廷医生。
但没想到,这几年金帐汗国情况糟糕,兄弟俩也知道自己掉坑了,所以,也在寻找着离开的机会。当菲利普王子派人来招募蒙古大夫时,他们果断报名了……
此时金帐汗国内部混乱不堪,人心惶惶。对于10名太医的集体逃亡,竟然都没有人来阻拦下。可见,金帐汗国此时混乱到了什么地步。
事实上,金帐汗国,此时已经比较东欧化了。金帐汗国的人,几百年下来,和当地的斯拉夫人混血多代,长相已经东欧化了。
这匹10个蒙古大夫,除了从东方而来的莫日根和巴特尔兄弟,其他8个蒙古大夫,竟然都长着东欧人的面孔,只是服侍习惯上还保留着一些蒙古传统。
当然,这些人也有他们的拿手之处。比如,因为多代在东欧生活,他们的草药学,已经充分地结合了当地的草药,而不再依赖东方品种的草药。
这两年,莫日根和巴特尔兄弟之所以没出头,就是在和这些本土的蒙古大夫,学习东欧草药的运用。当然,他们也需要学习当地的语言,欧化的本土语言。
好在金帐汗国的官方语言还是蒙古语,不然,两人更加难混。不过,一旦离开金帐汗国,两人就有些懵逼。
因为,在条顿国,他们和当地人语言不通。而其他8名医生,因为本来就是东欧土著,所以,基本都会点当地通行的语言。甚至,其中两人德语还讲得不错。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金帐汗国一直和莫斯科大公国为敌。而条顿骑士团国,也和莫斯科大公国是死敌,双方还曾爆发过“楚德湖战役”。条顿骑士团也曾和金帐汗国交往过,希望共同对付莫斯科大公国。只不过,后来条顿骑士团国看到金帐汗国同样落魄,甚至比自己还倒霉,才停止了结盟的想法。但是,两国的交往却没有断,主要是在民间。所以,不少金帐汗国的人,也学习过条顿国流通的德语,还有一些蹩脚的蒙古大夫在条顿国混。比如,之前给马林婶婶看病的那个蒙古大夫。
可怜莫日根和巴特尔两兄弟,虽然医术高明,但语言不通,长相又是纯粹的东方长相——蒙古大胡子长相,像悍匪多过像医生。所以,菲利普王子不待见他们。想起马林对蒙古大夫的重视,干脆送给了马林,让马林捡了个便宜……
事实上,两人的医术还是很高明的。治疗疾病时,蒙古大夫的医疗手段虽然生猛了点,但绝对有效。比如,在正骨上面,蒙古大夫的水平绝对是最顶级的。因为,蒙古人都骑马,每年从马背上摔下来摔伤、摔残的人很多,这导致,蒙古大夫对此类伤患见过太过,也处理过太多。所以,从马背上摔下来的摔伤,是蒙古大夫最常见的病患。甚至,据说在清朝,还有把脑子差点摔出来的大臣被蒙古大夫粗暴地治好了的……
而且,蒙古大夫是绝佳的兽医。那些粗暴的手段,对付人可能有点吓人,但对付牲口,却是非常实用。尤其是马匹的照料,蒙古大夫绝对天下无双。马林曾听说过,皇太极征服蒙古后,专门聘请了大量蒙古大夫作为随军兽医,管理马匹的,使得马匹的非战受损,降低到了极点……
当然,蒙古大夫也是会给人看病的。至少,他们比欧洲目前的放血流的医生好太多了。于是,马林决定,暂时让这两货充当自己的宫廷医生兼职兽医,帮自己照料那些马匹。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马林就把把城堡里的人命和马命,都交给莫日根和巴特尔这两名长得很粗暴、治疗手法同样粗暴的蒙古大夫了……
第一百八十五章 玻璃温室种草药
两名蒙古大夫,语言天赋似乎不好。而且,最让马林崩溃的是,这两家伙会说蒙古话和东欧当地流行的俄语,就是不能说德语。
自从被条顿国招募后,二人倒是学了点德语,但也只是学了一点打招呼的单词。然后,他们和马林的交流,基本是靠着简单的德语单词和打手势并用的。
某天,马林实在厌倦了和两个蒙古大夫这样的手势交流,想到两人之前是蒙古故地来的,也许会汉语,就用汉语来了段。没想到,两人还真会讲汉语。
不过,两人的汉语,马林怎么听怎么像SX北边的方言,大约是大同那边的口音。也难怪,莫日根和巴特尔的部族,本来就是靠近大同的。他们部族里,经常派人带着马匹去大同做生意,换取铁锅、茶叶等。所以,部族里很多贵族家庭的子弟,都学过大同方言,以方便贸易。
这会儿,他们的大同方言汉语终于派上用场了。还好大同话和普通话都属于北方话,相似处还是很多的。所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