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败家子-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大理寺里,李佑和阴弘智关在一起已经有很多天了,甥舅两从开始一直无话可说,到后来渐渐开始有了交流。

刚开始他们明显是担心隔墙有耳,所以什么都不敢说,提防心很强。但是之后的一段时间,他们发现大理寺的狱卒什么压根不搭理他们,一直离得很远很远,没有一丁点探寻的意思。

至于隔墙有耳就更不必担心了,偌大的牢笼里只有他们甥舅两人,再无第二人。至于隔墙更不存在,三面栅栏,剩下一堵几尺后的砖石墙壁,这是大理寺为了做到安全无忧特别修建的。

在这样的情形下,两个人低声交谈根本不会被外人听到,所以也就无需再过多顾忌。阴弘智或许还能耐得住寂寞,但李佑却已经撑不住了,有人对他不简单的审问还倒罢了,现在把他仍在那里不闻不问反而让他心里很发毛。

接下来会面临什么?会怎么处置自己?这些十分要紧的问题却没有一个人给自己说,大理寺已经完全把自己当作空气一般,似乎全然不存在,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丝毫的不知情。

这些天,李佑完全生活在惶恐和畏惧之中,要是不说点什么,做点什么他真的会受不了。尤其是在华阴时舅舅和自己说的那些话,如今心里还有许许多多的不解和疑问,趁着无外人在的时候,少不得想要和舅舅阴弘智聊上几句。

“舅舅,我已经按照你教的都告诉谢逸了,我们的目的也应该能达到了吧?”被关押在一起的第三天之后。李佑终于向舅舅阴弘智开口了。

“只要你说的没有纰漏,效果自然是有的,至于是否达到效果,目前还不得而知。”阴弘智的声音很低,但至少发出了回应,而不是之前那样默不作声。毫无反应。

这让李佑莫名邮政兴奋,追问道:“舅舅,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将袭杀的罪名推到东宫身上呢?”

显然,李佑声称遭遇了东宫的袭杀有很大的水分,甚至可以说完全是谎言,而且是来自阴弘智的授意。只不过他心中有些疑惑不解之处,似乎已经藏了很多天,此刻无人之时终于发出了自己的疑问。

阴弘智淡淡轻笑一声道:“除了东宫,还会有谁呢?”

“就因为我们和东宫有过来往。就肯定是他们?而且为什么我们要坚称东宫和我们一起勾结谋反呢?明明没……”

李佑的问题话说到一半,突然被阴弘智打断道:“你太年轻了,你觉得没有什么,但太子觉得是个隐患,对我们动手有什么奇怪的?

至于我们拉上东宫,何尝不是为了自保?当东宫也掺和进来的时候,黄第一处置起来少不得要谨慎一些,说不定为了维护东宫。你便能保住性命。”

“是为了我,这样有用吗?”李佑微微惊讶。似乎没想到舅舅一番良苦用心竟然是为了自己。只是这样连带上东宫,把事情闹大真的有用吗?

“有没有用,试试才知道。”阴弘智淡淡应了一句,嘴角露出一丝阴冷的笑意,随后便不再言语。

面对这个傻傻的外甥,他已经不再想要多说什么。这些话说给他愿意相信自然最好,要是不信……信不信由他吧,这已经不重要了。

事情到了今时今日的地步,目的已经达到了,本来在齐州被抓的时候。他已经心如死灰,只等着身首异处了。没想到在途中竟然发生了意外,发生了转机,华阴的那场袭杀让他看到了希望。

到底是谁动的手,他不关心,是不是东宫他也不知道,但他却认定了此事与东宫有关,因为这样做对他来说最有意义。

他很清楚谋反之事把东宫太子牵连进来会有怎样的结果,反正已经这步田地,他已经没想再能活下去。如果临死之际再能倒打一耙,将太子拉下水,那也算是值得了。

这些天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报仇,让李唐皇室陷入内乱,或者动摇他们的江山。在齐州搅起李佑谋反就是这个目的,只可惜被谢逸和李恪快速绞杀,功亏一篑。但在华阴他发现了这个绝好的机会,如果把太子也陷入谋反的漩涡之中,那么说不定会有一场腥风血雨。

华阴那场袭杀多半不是东宫的手笔,这一点阴弘智心中有数,多此一举为自己找麻烦是极为不明智的举动。那些真正动手的人或许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吧,那么自己帮他们一把,相信有人会抓住机会的。

临死之前这致命一击,如果能搅动天下风起云涌,能让李家父子相残,江山动摇,也算是报仇。只要能多给李世民一丁点麻烦,丝毫的不快,对他而言都心满意足,死后在底下对阴家的列祖列宗也算是有个交代了。

从目前看来,效果是有的,但具体是怎样的情形却不知道。阴弘智现在最大的心愿便是得到外面的消息,如果是自己期盼的那样的话,那么即便是立即去死也能瞑目了。可惜在这大理寺的牢笼之中,外界一切的消息都被阻断,他什么也不知道。

透过天窗,微弱的星光透进来,阴弘智抬头望去,神思有些复杂……

……

他不知道的是,哪里还有一道极为微弱的光芒在闪烁。不是来自于星光,而是来自于一个自己发光的物体……

第二天的时候,那个神秘的东西便不见了踪影,并且被快马加鞭送到了淮阳郡公府,交到了谢逸手上。

接触了这个物品的是谢家几个绝对亲信,他们知晓此物十分要紧,也觉得此物十分神奇,因为他们谁也不曾见过,更不知道有什么效用,包括夜北也是一头雾水。

直到此物被送到了淮阳郡公府的书房之中,送到了谢逸的案头,一段李佑和阴弘智的对话从那小巧的物事中发出来的时候,夜北才像见鬼了一般,惊的瞪大了眼睛,合不拢嘴……(未完待续。)

第三九二章矫诏救驾

能留下声音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当年那个随同谢逸一起来到大唐的手机,连同那个太阳能电池板一直被完好保存着,这时候正好派上用场。

放置在牢狱的顶部,成功地录到了李佑和阴弘智的对话,里面一个很关键的信息,那就是他们对东宫的指控完全是凭空捏造的。

李佑的话语完全是最好的验证,而阴弘智那些冠冕堂皇的话语之后显然还隐藏了什么,他没有打算告诉李佑,所以再等下去也不会说出来。

这已经够了,这段录音送到承庆殿里,皇帝李世民肯定能听的明白,效果便达到了。

谢逸觉得,此时此刻,自己可以入宫面圣了。

只需要证明这一点就足够了,自己的差事便算完成了,至于算不算帮李承乾洗白,东宫事变会以怎样的情形收场,暂时顾不得那么多了。

临走之时,夜北的嘴巴仍然大张着,盯着那个手机,吞吞吐吐道:“阿郎,此物……”

“神物!”谢逸很装逼地回答了两个字。

“哦!”夜北木讷地点点头,他相信谢逸的回答,自家阿郎向来厉害,有什么非常手段,神奇之物不足为奇。

谢逸低声道:“此乃机密,你懂得!”

“是,属下省得!”

……

出了淮阳郡公府,谢逸先去了大理寺,和孙伏伽沟通此事,然后一起入宫见皇帝。毕竟此案时他们两人一起办的,某种程度上孙伏伽算是主审,自己不过是个协助的角色而已,不能越俎代庖。

孙伏伽听过录音之后表示出相同的看法,但同样对于录音的方式感到惊愕不已。在这年代录音留声还是一种众人不能想象的方式,对此,对谢逸本人都表现出极大的惊愕和疑问。

不过想起当年传言说谢逸是得到了太上道君李耳,李唐皇室的始祖前来辅佐,原本只当是虚无缥缈的传言。但现在孙伏伽有些相信了,即便是在大理寺多年。作为整个大唐最在意证据和实际的人,他还是开始相信了。

那个能够让大唐无饿殍的土豆和玉米,那个能够修筑城墙的水泥,那些让薛延陀和吐蕃人胆寒的火药,以及眼前这个能够留下人声音的神物,这些都是原本从来不曾有过的东西,太过神奇,难不成真的是仙界而来?

怀着满腹超乎寻常的惊愕,孙伏伽和谢逸一起进了皇宫。因为近来调查重大案件的缘故,他们二人进入太极宫是不需要同传的,可以直接进入,和三省的宰相们是一个待遇。

可惜虽然能很便捷地入宫,却没见到李世民,来到承庆殿的时候偶皇帝李世民不在,反倒是晋阳公主李明达在这里。根据宦官们的说法,公主殿下在此间帮皇帝陛下整理案牍。

李明达见到谢逸下意识很是兴奋。几乎是一蹦一跳跑过来,问道:“谢长史。你们来找父皇有事?”

“是的,公主殿下,陛下呢?”谢逸轻轻一笑,微微施礼与李明达交谈起来。

身后的孙伏伽见到此情此景,经不住有些羡慕,看看人家谢长史。果然和皇家关系亲密啊,不仅皇帝青睐、晋王殿下崇敬,就连公主殿下也待之客气啊!羡慕归羡慕,孙伏伽倒是没想别的,只以为是晋阳公主平时出入晋王府多一些。和谢逸颇为熟稔,并不疑有其他。

李明达道:“父皇去东宫了!”

“东宫?”孙伏伽只是微微惊讶,尚未有什么反应,但谢逸的脸色却陡然间阴沉下来,眼神里浮现出深深的忧虑。

“谢长史,你怎么了?”晋阳公主李明达见状有些疑惑不解,连忙询问。

“公主殿下,陛下是因为什么事去的东宫?”谢逸顾不得许多,连忙追问。

李明达道:“哦,太子哥哥在东宫设祭,悼念魏征司空,邀请父皇前去,父皇便去了……”

“是这样……”谢逸听闻之后,脸上的表情越发的低沉阴郁,忧虑之情也越发的凝重。

一旁的孙伏伽见到之后,沉声道:“谢学士,发生何事?有什么不妥吗?”

“东宫这个时候邀请陛下过去……”谢逸摇摇头,旋即又问李明达道:“陛下去的时候带人吗?”

“带人?没有,只带了几个贴身的随从……”

“糟糕!”谢逸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思绪与担忧,其他人或许没什么感觉,并不觉得这件事有多么复杂。但是他却清楚地知道,历史上的李承乾曾经谋反……

很遗憾,前世他没有详细研读过那段史料,不知道李承乾谋反的具体过程和手段。而今当历史轨迹出现细微的偏差之后,李承乾会不会谋反也未可知,如果他今天前来见到了李世民,或许这件事便不会再出现。

可惜自己来晚了一步,李世民竟然被邀请去了东宫,在这样一个敏感时期,这个举动着实有些非同寻常,至少多了很多猜想。虽不敢断定今日李承乾一定要行谋逆之事,但可能性是有的,而且条件都已经具备。

李世民现在轻率前往,要是不能活着走出东宫,那大唐的天就完全变了,变了……

“陛下走多久了?”

晋阳公主道:“小半个时辰吧,回去更衣,再去东宫,估摸着这会刚到。”

“还好,还来得及。”谢逸松了口气,至少不至于出大乱子。

“谢学士,你言下之意是……”孙伏伽虽然后知后觉,却也终于意识到什么,此刻完全是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

“我也宁愿是自己想多了,可是如今这等时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玄武门旧事不可重演!”谢逸也顾不得许多,道出了几句听起来略微有些大逆不道的话语。

晋阳公主李明达瞪着眼睛,听到玄武门那几个字的时候。仿佛意识到了什么……

“那怎么办?”孙伏伽算得上是事件亲历者,他清楚地谢逸并非危言耸听,可是按照自己的调查结果,东宫不应该是冤枉的吗?

谢逸最初也有同样的疑问,但鉴于未卜先知的能耐,在这个问题上他没有过多的纠结。不见得真的李承乾参与了齐州谋反才会有今日的举动。这是一个长期问题积累发酵的结果。

当东宫风雨飘摇,自己无法洗白的时候,为了自保,李承乾有孤注一掷的举动不足为奇。有时候哪怕他自己不敢,而聚集在身边,依附东宫的那些人恐怕也不会容许,不容有失,在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最终的结果……

李世民之所以轻率前往。忘记了当前的危险,没有足够的防备意识原因应该和先前的调查结果有关,李佑和阴弘智说辞不同,便已经证明华阴袭杀有问题,也间接证明东宫在某种程度上是清白的。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李世明才会产生错觉,以至于少了对儿子应该有得提防,甚至是心怀愧疚。对于东宫的邀请没有多想。

加之李承乾很聪明地借用了祭奠魏征这个绝好的借口,李世民难免有些许疏忽不足为奇。大概应该是这样吧!

很凑巧,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一份紧急审问记录从大理寺送了过来,送到了孙伏伽手中。

打开只是看了一眼,孙伏伽的脸色瞬间剧变,片刻之后颤声道:“谢长史。看来你猜对了!”

谢逸接过文书,确认是纥干承基的审问记录,内容赫然写着纥干承基承认东宫以备谋反,甚至打算弑君弑父,甚至连参与的人选也交待出来。

“怎么办?”这一遭。孙伏伽也有些慌了。

晋阳公主也清晰地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问道:“谢长史,父皇现在是不是很危险?”

“别着急,没事的!”谢逸安慰一句晋阳公主,转身道:“孙兄,劳烦你去一趟政事堂,将此事告知三省的宰相,通知房相、岑侍郎、长孙司空……”

虽然事情很仓促着急,但孙伏伽还是清晰察觉到谢逸强调了通知的顺序,房玄龄是仆射宰相,优先通知没错。但长孙无忌的身份明显比中书侍郎岑文本地位高,为什么要颠倒先后顺序呢?

难道是以为长孙无忌是太子的舅舅之故?对了,岑文本还掌握着中书省诏命传达,这个智能在这个时候显得至关重要。谢长史果然不简单啊,年纪轻轻,在仓皇之中还能心细如发,想到这些至关紧要,足以影响大局的细节,着实不简单啊!

“好的,我这就去,那你……”

谢逸道:“我想办法去东宫救陛下!”

显而易见,后者护驾的功劳非同凡响,一般人肯定会在乎后者,甚至会觉得谢逸是故意如此安排抢夺功劳。

但幸好孙伏伽是个极为理性之人,他清楚地知道这次护驾的难度,成功了自然是大功一件,若失败了恐怕不只是身死殒命,后果可能比想象的更为严重。孙伏伽自觉以自己的能耐恐怕未必能够办好,人还是得有自知之明,尤其是关键的时候。

孙伏伽没有多想,同样也没有多问谢逸会怎么办,便转身往政事堂而去。

一旁的晋阳公主李明达却仍旧处于惊慌之中,着急道:“谢长史,该怎么办?如何才能救父皇?”

谢逸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太子要弑君弑父谋反,自然是要发动兵变的。在东宫尚未有足够武力自保的情形下,他不会草率地对李世民动手,而是要等到杜荷与李安俨等人率领左屯卫的兵马赶到,与东宫六率联合在一起才会动手。

而在此之前为了不走漏风声,左屯卫是不会事先行动,所以这就有了营救护驾的时间差。

“公主殿下,现在要想救陛下,得通知左武卫大将军程知节日带兵控制左屯卫,并赶到东宫护驾。”

谢逸道:“我虽与程将军有交情,可以通知他紧急情况,但调动左武卫大军是要陛下御旨或者鱼符的。”

“这可如何是好?”晋阳公主李明达急切道:“父皇如今身在东宫,鱼符自是随身携带,更无法下达旨意。”

谢逸为难道:“所以此事难办,只能待政事堂诸位宰相到后联名下发政令,请程将军出兵……”

“那岂不是很晚,父皇的安危……”李明达关心父亲,甚是着急,慌乱中他看到了承庆殿的御案,灵机一动道:“我有办法,我的字迹和父皇十分相似,而且承庆殿里本身就有玺印,可以借父皇的旨意调动兵马!”

没错,谢逸猛然想起新年之前在芙蓉园里,晋阳公主曾写了一副字送给字迹,当时晋王李治曾提及此事。李明达的书法是一绝,一手飞白体和李世民写的十分相似,萧禹这样的书法大家都没看出来,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再用上印玺,从承庆殿里送出去,当真算是皇帝圣旨,外面不明真相的人肯定会相信,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调动兵马,以免耽误时间,耽误大事。

可是此举毫无疑问等于是矫诏,假传圣旨,这在封建帝王时代是大忌,哪怕是为了救李世民,但估计事后他还会找自己的麻烦,甚至问罪。至于晋阳公主,肯定也是有过错的,但身份特殊,估计到最后没什么大的麻烦。

要不要这么做呢?

谢逸沉吟片刻,还是点头了,李明达也不耽搁,当即走到御案边,按照谢逸给出的说辞开始奋笔疾书,字迹和御笔确实没有什么差别。

而今只能这样了,要是李世民真的被李承乾杀了,还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到时候局势大乱,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

今日确实假传圣旨了,而且还调动了兵马,这肯定是犯忌讳的。但目的是为了救驾,李世民不是糊涂蛋,他总不至于恩将仇报吧?

顾不得那么多了,现在就这么做!

谢逸道:“公主殿下,我去传旨,你……”

“要我说什么逍遥哥哥尽管说,我能做好。”李明达信誓旦旦,他很希望自己能为营救父皇做点什么。

谢逸沉吟片刻,说道:“那好,公主殿下如果能做到镇定如故,现在就入东宫去,假称后宫诸位娘娘代先皇后为魏征大人准备了祭品,趁机将情形告知陛下。”(未完待续。)

第三九三章宫变始

正如谢逸猜想的那样,接到大理寺的奏报之后,李世民也认为嫡长子是冤枉的,自己有些苛待他了,心里自然而然就会有那么一丝歉疚,心里甚至打算怎么补偿长子。

这个时候东宫前来邀请,儿子要在设祭悼念魏征,邀请自己参加。李世民对此非常欣慰,这说明儿子确实在改过自新,而且开始变得有情义,开始懂得知恩图报。哪怕只是作秀,也是不错且切实有效的手段,有利于重塑东宫形,算得上是好事。

这是李世民很想看到,也非常欣喜的局面,他觉得应该予以鼓励,而且是祭奠魏征的活动,自己出息似乎理所应当。因此伟大的李二陛下很放松,更没有多想自小乖巧懂事,寄予厚望的嫡长子会有谋逆之心,只带了不多侍从进了东宫。

祭坛已经设好,虽说在东宫这等地方设祭悼念大臣有些不那么符合礼制,但鉴于魏征的身份和东宫的关系,倒也说得过去,没有人会不合时宜地出声反对或者说三道四。

李世民来的时候,祭坛已经设置好,些许从太史局请来的法师已经在进行祝祷仪式。见到这一幕,李世民轻轻点点头,李承乾此举可比之前模仿草原首领,搞那些胡人的小把戏强得多。

“儿臣参见父皇!”李承乾一瘸一拐匆匆而出,前来拜见李世民。

“嗯!”李世民轻轻点头,神色缓和了不少。

“有劳父皇了,今日儿臣设祭悼念魏师傅,想着父皇对魏师傅多有怀念,君臣相得益彰,所以斗胆请父皇前来。”李承乾彬彬有礼。一扫之前的颓废,仿佛完全恢复了当初那个广受褒扬的少年储君又回来了。

李世民轻轻点头道:“没事,魏玄成有功于国,有功于你我父子,理当悼念。”

“是,父皇请!”李承乾客客气气地请李世民落座。等候随后的上香致哀,然后目光有意无意地看向宫墙之外。

就在等候的过程中,侍卫突然来报:“晋阳公主驾到!”

李承乾微微诧异,但旋即便神色如常道:“快请!”

“这孩子,让她在承庆殿整理案牍,她却跑来东宫凑热闹。”李世民哈哈一笑,言辞之中尽是对女儿的宠溺。

“晋阳妹妹难得来东宫玩耍,儿臣高兴还来不得及呢,父皇莫要怪罪她!”李承乾轻轻一笑。尽显长兄风范。

“嗯,只是别让她捣乱祭礼,待会让她先去找苏氏,去看看象儿吧!”

“是!”

李世明和李承乾正在说话的时候,晋阳公主姗姗而来,随行的宫女手中提着一个篮子,笑吟吟道:“参见父皇、皇兄!”

“兕子快些过来!”李承乾满脸笑意,对这个最小的妹妹宠爱备至。

晋阳公主李明达不疾不徐道:“皇兄莫急。韦娘娘准备了些许祭品,说是代母后准备给魏司空的。让我送过来。”

长孙皇后当年曾求情力保魏征,也算是有些关联,韦贵妃替代长孙皇后准备祭品,彰显其贤德倒也都说得过去。李承乾看在眼里,更多是认为韦贵妃在通过这种方式向父皇邀宠。

“贵妃有心了!”李世民淡淡应了一句,神色略微冷淡。也不知是不是想起了长孙皇后。

晋阳公主李明达很乖巧地讲篮子提上,递给李承乾,笑道:“皇兄,今日是你为魏司空甚祭,便由你代母后呈上吧!”

“哦。好的!”多少有些心不在焉的李承乾只好应允,这件事他实在没有拒绝的理由。

李承乾提着篮子转身往祭台走去的时候,李明达便笑靥如花地扑进了李世民怀里,最小且最受宠的公主撒娇似乎也说得过去。

“兕子,注意场合,今日是给魏卿设祭,庄重些!”李世民微微蹙眉提醒。

李明达却不管不顾,照样扑在李世民怀里,并且拦住了脖子,面带撒娇状,却用极为冷静的声音在李世民耳边道:“父皇且听儿臣说,太子哥哥要谋反,要对父皇不利。”

什么?

李世民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