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败家子-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件大事显得很不和谐——魏王李泰要在明德宫大办文会,皇帝李世民借机大宴群臣,中原才俊,山东士子也在受邀之列。
东都水灾刚刚过去,百姓衣食尚且没有着落,这时候皇宫里却大肆欢宴,真的好吗?
有谏官得知消息,立即上书劝谏,劝阻皇帝的奢靡之举。
但这一次,善于纳谏的李世民一概不听。哪怕是陕州黄河决口,河阳数十里地尽为泽国,亦不为所动。
只是下旨叮嘱门下省与地方官府组织人力堵塞决口,尽心救灾,至于宴会还是照办不误。
一时间,皇帝失德的说法再次甚嚣尘上,先前各种版本的流言更加汹涌如潮……
ps:这章是很重要的过度,字数不多,挖坑不少,细节亦多,大家可猜测一二。
第七十章谢公砸缸惊天下
八月十五,中秋节。
有赏月赏秋的活动,但月饼这年头尚未出现,谢逸不免有些失望。
今日明德宫前的广场上摆起来了连串的案几,足够数百人就坐入席。说是举办文会,实际上已然是文会与宴会的结合,后者的意味可能更为明显。
殿前正中搭起一座台子,那是皇帝的御座所在,左右两席属于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至于晋王公主兕子和魏王世子李欣并无资格参加。
宴会的规模很大,只要人在中原,距离洛阳不是很远,都收到了魏王李泰的请柬。说是请柬,但与圣旨没什么区别,只要不是重病卧床,丧事守孝,都得乖乖前来赴宴。
座次安排也颇有讲究,左仆射房玄龄与河间郡王李孝恭分列左右第一席,程知节和张亮次之,侯君集也特意从陈州赶来。
除此之外,还有礼部侍郎李百药、殿中御史崔仁师、陕州刺史崔知温、东宫学士卢彦卿、尚书左丞卢承庆、平阴令郑知贤,新郑县南郑元嘉、罗山县令王仁祐……
职位不重要,重要的是姓氏——崔卢郑王李,五姓世家门阀尽在其中,正是山东士族在朝堂上的代表人物。
很凑巧,这些人本来或在长安,或在地方任职,结果近来纷纷接到监国太子李承乾的诏令,奉旨外出公干。地点恰好在中原范围以内,距离洛阳并不远,故而理所当然地收到了魏王李泰的邀请。
如果只是一两个人受邀,那是巧合。但到达洛阳,见到彼此之后,众人便心知肚明,这是皇帝陛下有意而为之,有意让“五姓七望”的代表前来东都赴宴。
除了他们,各门阀世家还有些许才俊士子分散各席。当然了,规模相对较小的山东高门大户也都有代表或子弟前来。比较特别的是,还有一些洛阳本地士绅、平民、农夫亦列于后席。
毫无疑问,李二陛下煞费苦心,顶着天大的压力在明德宫设宴,意图正是他们这些山东世家门阀。
吃喝不解决问题,宴会只是手段,那么李二陛下葫芦里卖得什么药呢?
……
明月昭昭,秋风徐徐,有些小冷,谢逸很庆幸自己要了风度,也要了温度。只是案几上的食物,刚上桌已经过凉透,压根就没打算让人吃嘛,李二这待客之道真是……
看吧,上百盏明灯火把之下,压根没人动筷子,都盯着李二陛下,有些埋怨,也有期待,也很忐忑。
也许是觉得时间已经成熟,李世民朗声道:“诸卿在此,朕有几句话要说。前些日子秋雨连绵,致使洛州秋粮几尽绝收,民居多有受损,朕甚为痛心。为助洛、陕诸州受灾百姓度过艰难,特免去两年赋税,依人丁赐以米粮布帛。”
“陛下圣明,陛下仁德!”百官几乎异口同声拍马屁,却也很机械,等着皇帝你爆大料的,结果……裤子都那什么了,你就给我听这个?
“每每遇到水旱灾,朕最担心的便是老百姓饿肚子,洛州此番水灾,好在距离含嘉仓近,可以就近调运粮食赈灾。再不济,有运河之便,可以从江南运粮来。”
李世民似乎在拉家常,悠悠叹道:“可换了是其他地方,无粮仓之充盈,无水运地便利,该如何是好呢?所以啊,朕一直在想,如果有亩产几石,十几石,甚至几十石的庄稼,让百姓粮仓充盈,余粮充足,该多好啊!”
底下一众臣民闻言,要么心头一动,要么想要捧腹大笑,李二陛下疯了吗?想粮食想疯了。十几石,几十石的庄稼,做梦吧!
不过念在场合庄重,李二陛下又是一副忧国忧民的表情,众人纷纷加以克制,终究没笑出声。
李世民话锋一转:“可惜关中的麦子只能产出两三石,江南的稻米也不过亩产五六石,十几石,几十石的粮食……朕原以为没有,结果有人给朕带来些许种子……”
在场之人皆是心头一震,没听错吧?听皇帝这话中意味,天下真有亩产十几石的粮食?怎么可能,欺负我们不懂种田是吗?
“陛下,果真有这样的庄稼?”一位年老士绅颤声询问。
“淮阳县子谢逸,你来告诉大家。”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左首第六张案几后,那处坐着一个年轻人,从座次来判断,地位不低。再看下年纪,起初众人都他以为是皇室宗亲,或者勋贵之后。没想到竟然是小有传言的淮阳县男……怎么又成县子了?
“臣遵旨!”谢逸从容起身,第一次在数百位官员和山东才俊面前亮相。
“在下谢逸,陈州淮阳人氏,去岁冬季不慎落水,危急之时得一白须白发的仙翁所救。仙翁赐给在下几样种子,并教授种植之法,分别是玉米、土豆、辣椒和番茄。”
谢逸朗声道:“之后老仙翁骑青牛而去,在下以为身在梦中,但种子却放在身边,方知并非虚幻。”
什么情况?好像很离奇的样子,玉米,土豆……那是什么东西?白须白发,骑青牛的老仙翁,莫非是……
众人正思绪飘飘时,谢逸朗声续道:“因仙人梦中叮嘱,要将种子献与皇帝陛下,开春后在下便照办了。
春夏之时,陛下将洛阳宫御苑平整作为苗圃,与臣一道躬耕种植,辛勤培育,今年……第一季的果实已经成熟了。”
咳咳,谢逸无奈,此时此刻,少不得拍几句马屁。众人也都回过神来,重点在这里,新粮食……难道真的亩产十几石?怎么可能呢?
“抬上来!”李世民起身一挥手,便有几十个侍卫抬着几口大缸摆在阶下。
谢逸上前道:“为避水患,御苑里的果实已然收获,此间还有几株,请大家一同见证果实模样,以及其产量。”
灯火之下,玉米杆已经有些枯黄,但依旧挺立,两棒子已然快干枯,然十分饱满。
谢逸上前,掰下棒子,当着所有的面剥开外壳,去掉玉米须,将黄澄澄的玉米棒高高举起,然后一粒粒地扣下玉米粒……
这就是玉米?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确定自己没见过,果真是新庄稼?
“按照每亩地的种植株数,以及每株所产出的数量推算,每亩地保守可产出三到四石。”谢逸朗声道:“此物的口味与产量比糜、粟更佳,接近麦面……以后黄河两岸冬种小麦,夏植玉米,其产量……”
不用谢逸多言,下面的人……尤其是最后的那些士绅、农户,已经掰着指头算清楚了,每亩地可以收获五六石粮食,已经能赶上扬州的良田了……
“还有,此物叫土豆,一亩地可以种植二千株,现在我们看看一株能产多少?”谢逸笑了笑,从侍卫手中接过一个铁锤,猛地砸在大缸之上。
一个经典的画面在这一瞬间定格,后由阎立本执笔作画纪念,多年后史书称之为——谢公砸缸惊天下!
缸碎,泥土四溅!
谢逸伸手刨开泥土,从中翻出四五个大大小小的果实。那模样,表皮好似与山药相近,但还是无人见过。
当场称量,土豆果实共计两斤一两……
一亩两千株,那就是……天啊!亩产四十石?!
朝廷官员和才俊士子们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最后面的农夫已然老泪纵横,嚎啕大哭,祖祖辈辈哪见过亩产四十石的粮食?只需种上一两亩,全家人便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此物产量之高,大家有目共睹,且耐旱易活。即便是换做贫瘠之地,干旱年景,也能有十多石的产量。”
“果真吗?”有人小声询问,大抵在想会不会是皇家为了作秀,故意在缸中多塞了果实?
“千真万确。”李世民不失时机上前,朗声道:“眼下种子有限,朕正派人多加培育……待三五年后,朕会逐步将种子派发天下,让天下农夫自己种,自己称量,看看亩产多少?以验证朕有无虚言!”
第七十一章广而告之
君无戏言!
封建帝王时代,君王之语为谕,算是圣旨。所以君王不能玩笑,更不能信口开河,吹嘘妄言。
本来有人揣测,玉米,尤其是这个土豆的产量有假,可能是皇帝为稳定人心,忽悠天下的手段。
但李世民几句慷慨陈词之后,众人尽皆放弃这一想法。纸包不住火,总有一天这些作物要推广天下,到时候亩产多少,天下尽人皆知,谎言便会被戳穿。
帝王诚信危机,后果何其严重不言而喻,李世民不傻,绝对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所以这是真的,土豆的亩产少则十几石,多则三四十石,产量让人惊讶,亦让人惊喜。
李世民悠悠道:“朕昔年登基时曾祈求上天,愿天下无饥馑,大唐无饿殍……而今有了这几样新作物,再加上君臣民上下一心,必可达成。”
外行听热闹,内行明白人却听出了弦外之意。
李世民是怎么登基为帝的?玄武门之变后软禁高祖,以太子之名摄政掌权,一个月后李渊便被迫禅位了。前几日洛阳流言四起,声称大雨洪水是上天对其玄武门之变的惩罚,根据便在此处。
但此刻,李世民明明白白告诉天下人,登基的时候我向上天许下的愿望要达成了,意味着什么?
上天能够满足他的祈愿,说明上天对他并无怪罪,并无不满,亦可理解为上天认可其帝王身份。
老天爷都不反对,继位便是顺理成章,其他人再多嘴合适吗?
天下无饥馑,大唐无饿殍,多宏伟,多仁爱的愿望啊,此举足以收买人心,让老百姓满心憧憬。
不过实现有一个前提——君臣民上下一心。老百姓为了填饱肚子肯定会辛勤劳作,皇帝已然兢兢业业,但重点便落在“臣子”身上了。
所谓上下一心,臣子们要上奉皇命,下抚黎民。一句话,不要妄言,不要闹事,与皇家一条心,否则就是有负黎民,有负苍天。
这话是说给谁听的不言而喻,李世民相信该明白肯定能明白,以后谁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要掂量一下能否扛得起这顶大帽子。
这是李世民东巡最重要的意图,原本计划用某些方式敲打山东世家门阀的。却不想先有谢逸献种,又遇到大雨水灾,偏生有些人不安分,故意造谣生事,致使流言四起。
于是乎,李世民将计就计,用这样一个方式做出回应。
说到震撼力,有什么比亩产三四十石的粮食更震撼?玉米和土豆问世,天下民心安定,流言还有什么效用?
皇帝得了民心,军政大权在手,根基稳固。那么顺君者昌,逆君者虽未必亡,却必衰之,往后该如何行事,世家门阀少不得要掂量掂量。
此时此刻,很多不明就里的官员突然回过神来,难怪皇帝拒不纳谏,非要强行办文会。原来是成竹在胸,大有深意啊!
佩服!敬畏!
“臣等定尽心竭力,辅佐陛下达成愿望。”广场上数百人异口同声,宣告了李世民的目标达成。
谢逸随后又介绍了辣椒和番茄,餐桌上多了两样果蔬自然是好事。不过到底没有粮食那么重要,那样震撼,或者说众人仍旧沉浸在震撼中尚未能自拔……
李世民满面春风,心情畅快道:“闲话不多说了,今日是李泰邀约举办的文会,朕不能再鸠占鹊巢了,本末倒置,青雀,开始吧!”
众人几乎当场喷血,皇帝陛下你也忒……到底哪个是主,哪个才是次,何必这么虚伪呢?文会个毛线,现在谁还有心情吟诗论文?
李泰心里亦颇不是滋味,这场文会压根就是老爹利用他和李承乾两人搞出来的政治秀,这会再提文会,真是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尤其是看到谢逸大出风头的情景,心情更加晦暗。
“诸位,今日乃是中秋,大家就以秋、月,或农事为题,作诗写文,效古人兰亭雅集如何?”李泰起身,朗声笑言。
魏王邀约,皇帝亲临,谁敢推辞?何况有很多才俊士子本意是来参加文会,意图扬名得魏王青睐的,自然是早有准备。而今皇帝君临,百官在座,更是欲欲跃试,争取一鸣惊人,闻达于朝堂。
“谢逸,素闻你诗文不错,也露一手吧!”
谢逸正准备坐下喝杯酒水,润润嗓子,却听到李世民突然在上面喊了一嗓子。这种活动,谢逸本来没什么兴趣,但皇帝发话就全然不同了。
很明显,李世民的话并非商量之语,而是命令,不可违抗。而且还有明确的潜台词,不能敷衍了事,必须写出好诗文来……
搞毛线啊,为何总热衷于这些虚头巴脑的麻烦事呢?
谢逸很无奈,只得奉命行事,以秋、月、农事为题赋诗?自己的真实水准差太多,只能继续抱歉地“借鉴”了。
明德宫前,内侍宫女如同穿花蝶一般忙个不停,为才俊士子们送上笔墨纸砚。
有人笔走龙蛇,有人轻声吟诵,不一会便出了一大堆佳作名篇。其中大多世家子弟或名门之后,大都师从名儒,才思敏捷。
一卷卷文稿送到御前,李世民随便看上两眼,顺手便递给房玄龄,以及礼部侍郎李百药,陕州刺史崔知温和东宫学士卢彦卿等人。
这几位分别是赵郡李、清河崔和范阳卢氏的优秀人才,文采斐然,颇有名望。诗文才学如何,一眼便能看出。
几人看到自家或是姻亲子弟的诗文,脸上都洋溢着淡淡的微笑。皇帝用两棒玉米和几个土豆,让天下皆惊,让世家为之一颤,这是警告。
也只是警告而已,皇家和朝廷终究还是离不开世家的支持,原因何在?不正是因为世家门阀把持文教,子弟门生众多,且才学出众嘛!
在这一点上,世家门阀相当引以为傲。(此言非虚,初唐四杰中王勃出身太原王氏、卢照邻出身范阳卢氏。)
看着他们品诗论文,称赞某生,或推荐某子,李世民一直笑而不语。直到诗文所剩无几时,才问道:“谢逸,你的诗文呢?”
李百药和崔知温等人顿时神情一动,皇帝为何总是询问这位淮阳县子呢?难道他除了种植新粮食外,他才学也很好?
一旁的房玄龄和侯君集等人则不动声色,李泰则是一副好奇神色,目光全都齐刷刷落到谢逸身上。
谢逸讪讪道:“陛下,臣已有腹稿,只是近几个月来忙于种植,疏于练字,恐字迹上不得台面。”
这个回答让人哭笑不得,身为一个读书人,难道不会写字不成?莫非是敷衍拖延?
谢逸却是有苦难言,咱的字说好听了是笔走龙蛇,不好听了是那什么……这场合下丢人现眼不好。
没想到的是,李世民没有恼怒,而是笑道:“好,你来口述,朕找个人给你代笔。稚奴,听书房的师傅说,近来你书法颇有进益,就由你为谢逸代笔如何?”
让晋王李治,嫡出的皇子为谢逸代笔?这个举动……在场的很多人,不由心头一震。
这是莫大的殊荣,却也时巨大的压力,众人不由微谢逸捏一把汗,这要是写不好,后果……哼哼!
“儿臣遵旨!”一个春夏秋,李治已与谢逸相当熟络,欣然应允。
“有劳晋王殿下!”看着执笔等候的李治,谢逸轻声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谢逸轻声道:“秋月昭昭,臣若有所感,赋此长短句一篇。”
那边晋王李治搁笔,自有内侍上前托起卷轴,呈阅于君臣之前。李世民笑而不语,房玄龄轻轻点头,几位世家官员满脸惊讶,片刻后纷纷称赞道:“好好,谢县子才华横溢,意境之高乃今夜佼佼。”
“谢县子,只此一篇?还有吗?”
“臣近来种植庄稼,对农夫耕作之苦深有体会,有《悯农》诗一首。”谢逸悠悠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ps:感谢书友风之舞者5638、千年为寻宝、月下無美人的打赏。求收藏,求推荐票,三江票,有点赞,打赏更好,谢谢!
第七十二章名满天下意何为
这一遭,谢逸朗声诵读,周遭众人听的清清楚楚。
四句诗并不深奥,亦无典故,简单易懂,却道尽天下农夫耕作之苦。让人感慨,亦在警醒世人,尤其是显贵富裕之家,珍惜盘中餐食,莫负农夫辛苦。
谢逸暗叹,在这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年代。勋贵门阀,世家富豪如果多一点体恤,少一丝盘剥,世间或许会多一份美好。
但愿如此吧!
在场之人,想起自己过往的奢靡生活,念及世情百态,不由心生感慨,一个个沉默不语。
李世民轻叹一声,悠悠叹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人辛苦啊……张亮,将今日宫宴上的吃食打包,赐给洛州田间劳作的农人。”
“是!”
突然变成无食之宴,所有的宾客脸上毫无怨怼,也不敢有怨怼,纷纷赞同吾皇的英明决定。与此同时,众人纷纷将目光落在谢逸身上,对这位少年县子充满好奇和钦佩。
“谢县子才华横溢,立意高远,毫无疑问,乃今日文会魁首。”五姓官员连声称赞,一道给出最佳好评。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悠悠道:“淮阳县子谢逸出身陈郡谢氏,乃晋时谢灵运之后。”
“原来如此,谢县子家学渊博,才思敏捷,果有谢公遗风。”
“昔年谢公有言,天下才共一石,天下人共一斗,谢公得一斗,曹子建独占八斗。然今日闻诗,谢县子才学恐在曹子建之上。”
“……”
一时间,各种溢美之词不断,将谢逸捧的很高很高,堪称当世俊杰。“谢一斗、谢八斗”之名不断被提及……
谢逸不由满头黑线,老祖宗谢灵运也真的是,吹捧一下曹子建可以,自己怎么不谦虚一下呢?搞得自己现在被人称斤论两,一股菜市场那什么的即视感……
一片赞誉之中,李世民满面春风,拿过李治书写的诗稿,吩咐道:“玄龄啊,将这首《悯农》颁布天下,作为天下学子蒙学必读诗作,告诫学子,警醒世人,惜食悯农。”
“遵旨!”房玄龄欠身领旨,回头悠悠看着谢逸,目光深沉。突然之间,这位当朝宰相心头一震,瞬间通透明白。
君心难测,果不其然。
他原以为李二陛下今日设宴,主要是将新作物广而告之,从而安定民心,震慑山东世家,震慑魑魅魍魉。
直到此时,房玄龄才发现自己想错了,至少想法不够全面。今日宴会,李二陛下的广而告之有两个对象,推物亦荐人。
物自然是玉米,土豆等新作物;所荐之人则是谢逸。
文会扬名,必然闻达于世家;《悯农》诗传颂天下,教育学子,警醒世人,谢逸这个作者也会理所当然为世人所知晓、铭记,从而名满天下。
还特意强调他陈郡谢氏的出身,李二陛下想要干什么?房玄龄隐约猜到一些。
他原以为自己已经足够重视这个年轻人,但事实上还是有所轻视了,至少比之李二陛下有所轻视。
不用多想,这个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是必然的,只是他能担得起那幅担子?还是那句话,君心难测,陛下这么办必有其道理。
至少,皇帝通过此举,通过这么一个人,向天下发出了一个讯号,必须心领神会。
因为他房玄龄不止是昔日秦王府十八学士,今日的大唐左仆射,也是出身清河房氏的官员,亦属山东名门。从今往后,有些事情,必须要多加注意……
目光又从侯君集身上扫过,想起谢逸的来历,房玄龄不由心生疑惑,陛下已经完全信任他了吗?
侯君集的心情不错,不管怎么说,谢逸这个人才是自己首先发现的。只是……他能有如今的成就,算不算自己举荐呢?他又可否记得这份举荐之恩?
……
谢逸隐约也有种感觉,李世民今日似乎有意把自己推到台前,让自己出风头,很古怪的行为。
真是的,人家想要低调些的,现在弄得名满天下,人尽皆知,这样真的好吗?
两世为人的经验让谢逸有种不好的预感,人怕出名…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等,这些俗话多少都有些道理。
何故非要让人这般高调呢?谢逸暗中埋怨,也不是很理解李世民的用意,君心难测,他究竟想要做什么?
……
长安城里,已经提前归来的虞世南闻讯,先是惊讶,随后轻轻点头。
十八岁的年纪是小了些,但颇有才华,最重要的是虞公相信李二陛下的眼光。陛下看中的人选,应该错不了。
陈郡谢氏,江淮才俊,挺好的!
虞世南不免有些后悔,在洛阳的时候该多留几日,见见这位谢三郎。未曾一见,甚是可惜。
不过还有机会,他终究是要来长安的,总会有见面的机会。这个日子不会太久,自己这把老骨头应该能撑到那时候。
……
东宫丽正殿,太子李承乾近来心情不错。
仔细算起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