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败家子-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位红袖姑娘被称作“小昭君”,而自己是塞北的突厥王孙,如果能玉成美事,又能成就一段“昭君出塞”的佳话。
多好啊,简直是天作之合。
醉酒之下,心中生出一个幻想念头,便不断寻找理由来赞同这个想法。很快。阿史那结社率便笃定一个念头,觉得自己红袖完美无比。此女注定属于自己……
所以阿史那结社率大胆地站起来,向着台上的红袖姑娘示爱,并且唱起了所谓的草原情歌。
只是……言辞之间难免有些粗俗,在这个场合下不由显得有些无力,而且态度傲慢……
如此唐突佳人的举动,难免被一群护花使者所鄙视和不满。如此直接想要将美人收入私房的无礼举动更刺激了不少人。
一个个勋贵子弟早就将红袖视作“自己的人”,哪里能容忍旁人染指,尤其是公开举动;某种程度上还抢了风头,一个个自视甚高的勋贵子弟尚未公开表白,凭什么你一个大老粗抢先?
还有便是驳面子。太平盛世,大唐威震四海,我中原美人凭什么被番邦异族所染指?一个阔面碧眼的野汉子,也敢与大唐汉家男子争美人?
一时间,鄙视和不忿者的不在少数,看着阿史那结社率的神情都是不怎么友善。
如果只是这样,或许也就在一番嘲弄中不了了之了,但是阿史那结社率有些醉了,也有些忘乎所以。
尤其是被冷落轻视太久之后,最反感的便是这样的眼神,满心的怨怼突然爆发出来,很执着地想要兑现自己的豪言。
他走了过去,朝着舞台走了过去,直接向美艳动人的红袖伸出了粗黑的手……
……
如此无礼之举,满堂大唐贵族男儿怎能视而不见?像程处默这样的人都看不下去,想要出手阻拦教训。
不过有人比他抢先一步,一拳打在阿史那结社率脸上,愤愤道:“哪里来的傻蛮子?竟敢这般嚣张无礼?”
众人看的分明,出手之人名叫独孤诚,出身关陇老牌贵族独孤家族。要知道,独孤家和当初的北周皇族元家乃是关陇贵族中最根深蒂固者。
隋末之乱,元氏元气大伤,独孤家依旧昌盛,毕竟他们是高祖李渊的娘舅家,也是大唐立国的坚定支持者。
此后独孤彦云跟随当时的秦王李世民,是玄武门之变中出生入死的九将之一,独孤家的地位不言而喻。
独孤诚是独孤家的嫡系子孙,其兄长独孤谋已然与安康公主定下婚约。毫无疑问,独孤诚身份和背景都足够分量。
阿史那结社率却不明所以,听到有人质疑自己的身份,顿时怒道:“爷阿史那结社率乃大突厥可汗之子,想当年在草原上也是……”
“我道是谁?原来是突厥阿史那氏的亡国奴,东边的突厥人早已败给我大唐铁骑,连颉利可汗都成了阶下囚,你又算什么东西?”
独孤诚闻听其身份,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围观的大唐权贵子弟几乎全是这个想法。自打那场决定胜负的大战之后,突厥人已经没有资格与大唐相提并论。
如果是阿史那思摩或者突利可汗前来,众人或许会有所顾忌,但阿史那结社率籍籍无名,谁把他放在眼里?
是以独孤诚不仅仅是辱骂,甚至动起了拳脚……
……
蒙面女子站在高处的窗户后看的清清楚楚,见到如此情景,嘴角不由露出欣慰的笑容……
第一七三章历史书写者
阿史那结社率挂彩离开了绣春楼,或者说是被人拳打脚踢赶走了。
独孤诚为首的一群大唐高级纨绔,压根不把他一个落魄的突厥王孙放在眼里。
当他出言不逊之时,必然遭受嘲讽奚落,甚至是拳脚相交。如今的大唐威震四海,习惯了用拳头和刀锋与周围的邦国部族说话,纨绔们有样学样,深以为然。
阿史那结社率出了绣春楼,醉意差不多全消了,但心里的怒火和怨怼却越发强烈。
曾几何时,昔日高高在上的突厥王孙竟沦落到这个地步?
想当年,大唐使臣出使草原时事那样的谨小慎微,任由自己白斑奚落,但如今……
不服气,恨意滔天。
抹了一把额上的血渍,阿史那结社率满心不满与怨怼高涨到了极点,并且不断蔓延。
他恨,恨独孤诚,恨突利可汗,恨唐帝李世民,恨所有的唐人,也恨兄长突利可汗……
可是恨又能如何?二十万突厥铁骑都一败涂地了,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都成了阶下囚,自己又能如何呢?
除了满心郁结,还能怎样……
心情抑郁,加之被打伤,阿史那结社率猛然一个踉跄,险些摔倒在地。不过在他摔下去的前一刻,有人伸手扶住了他的胳膊……
阿史那结社率一回头,看到一张陌生的笑脸……
……
九成宫原名仁寿宫,始建于前隋开皇年间,隋文帝取尧“舜行德;而民长寿”的美誉,取名仁寿宫。
因地处渭北山间,夏日里气候凉爽,成为皇室的避暑胜地。隋文帝更是死在此间,而且还发生了著名的仁寿宫变。
据史书记载,当时隋文帝病入膏肓,太子杨广趁机与越国公杨素联系,图谋后事。结果宫人错将密信送到文帝手中,以至于隋文帝勃然大怒。
偏偏不巧。杨广又按捺不住寂寞,竟然对隋文帝的后妃宣华夫人动手动脚,几件事联在一起,惹得隋文帝勃然大怒。
后悔不该听信独孤皇后之言立下杨广为储君,更不想万里江山所托非人,有心废黜杨广,重新立废太子杨勇。
据说当时隋文帝已经召见臣子商讨此事,但被杨素得知,并告知杨广。两人一起发动宫廷兵变。
以至于隋文帝的死因众说纷纭,疑点重重,杨广也趁此机会安稳登上皇位。并假借隋文帝遗照,杀死了一众商讨易储的大臣,并绞死了废太子杨勇。
“仁寿宫变,大概如此吧!”郑丽琬博学多才,通晓史书,将昔年旧事娓娓道来。
谢逸笑问道:“哼哼。丽琬聪慧灵敏,可相信这白纸黑字的记载?”
“怎么?三郎以为有疑点?”
“不合常理。”
“哪里不合理?”
谢逸悠悠道:“杨广的表现很奇怪。你想想啊,他已经是太子,只要他老爹一蹬腿,他便可顺理成章登上皇位,何须图谋后事?”
“兴许是担心文帝驾崩之后,会有动荡。提前应对吧?”
“有这个必要吗?”谢逸轻轻摇头道:“他是太子,即位名正言顺,占着大义;而杨素手握大权,摆明支持他,别人能翻起多大的浪?
一个太子。在老皇帝临死之际,最需要做到的该是冷静谨慎才对,何须折腾所谓的图谋后事呢?纵然有所图谋,也不急于这一时才对。”
“有些道理。”
“还有宣华夫人一事,更是离奇,杨广到底好/色与否尚不得而知,纵然真是那等货色,也不会急于这一时三刻才对?”
谢逸道:“为了一个女人而铤而走险,杨广应该不傻吧?纵然对宣华夫人有意,等上一时三刻便能长长久久无所顾忌,何必……”
郑丽琬附和道:“这倒是……家父曾在前隋为官,曾经对我说过,其实杨广此人,其实并不算坏,美色方面更是……除了萧皇后外,宫中其实没几个嫔妃。”
谢逸叹道:“是啊,我所知道的杨广也没那么坏……其实现在来看,他做的事情,无论是修运河还是征辽东,其实都没错,只是他太心急,想要寅吃卯粮,民力无法承担,世家大族更不买账。”
“照你们的说法,仁寿宫变……为何史书和大家都这么说?”杜惜君闻听此言,多少有些不解。
“因为历史是成功者书写的,如果炀帝不是个荒淫无道的暴君,推翻他的举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改朝换代又怎能合乎情理,顺应天意?”
谢逸叹道:“岳父的事情你该有体会,李孝恭究竟做了什么我们都清楚,但实际上顶罪的不过是几个副将……将来后人看史书,哪里还有什么真相?”
……
真相重要吗?
看重过程的人多半在乎,但只重结果者,未必当回事。
杨广到底是个什么人重要吗?反正隋朝亡国了,成者王侯败者贼,怎么说就由不得他了,历史自当由胜利者书写。
李世民站在今天的九成宫,当年的仁寿宫高处,遥想当年旧事,嘴角浮起一丝淡淡的笑意。
按理说,作为杨广的女婿,他该照顾着点岳父的名声。但作为大唐皇帝,有些事他必须要做。
玄武门之变后的唐史都有修改,更不要提前隋的历史,魏征和岑文本等人参与修《隋书》,岂能没有丝毫删改?
既然要抹黑一个人,就从一开始便动手,无论当年仁寿宫里发生了什么,留诸后世的只能是那一个版本。
杨广只能是个急色的蠢货,竟然为了一个宣华夫人而冒险,险些丢了皇位,此事传于后世,也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他也不想想,只要坐上了至之位,想要宠幸一个女人有何难?
纵然名分有些棘手,也不是什么难事,否则自己怎么有机会带着昔日的齐王妃,今日的小杨妃来此避暑呢?
李世民略微嘲讽地轻叹一声,转身准备往寝宫走去,想起那些清丽可人的年轻嫔妃,皇帝陛下竟然有些按捺不住。
纵然已经七月间,天气还是有些燥热啊,看来得在九成宫多住一段时间。
然后李二陛下刚刚走出几步,不远处的宫门口便传来了喊杀之声……
第一七四章九成宫变
九成宫位于关中腹地,在没有强大外敌入侵的太平盛世本应该很太平。
所以此番前来避暑,除了平素的宫廷禁卫军出动外,十六卫大军只调两个折冲府护驾,且主要驻防外围,以及附近道路,没有像上次东巡洛阳时那般大动干戈。
至于九成宫内部防卫,由皇帝最信任的宫廷禁卫军主持,外部则是折冲府士兵轮换驻防。
因为行宫,规矩没有皇宫里那般严苛,且侍卫们压根没想到有人会不知死活,偷袭关中腹地的皇帝行宫,所以防卫多少有些松懈。
傍晚时分,折冲府的校尉孙武开像模像样地率部守卫在九成宫门口,眼睛瞪的大大的,思绪却飘的有些远。
家里传信来,爹娘要给自己说了一门亲事,万年县衙一个吏员家的女儿秦氏。
孙武开知道这女子,上元灯会上见过一面,模样周正,听说也通情达理,针黹女红没的说,好像还识得几个字。
大抵是当时阿姐看出了自己的心思,这才让爹娘前去提亲,如果成玉成好事,那自然是美美滴。
只可惜,秦家自认为有些出身,压根看不上自己一个大头兵,纵然有校尉身份,人家也没放在眼里。
据说啊,秦家是打算将女儿许给县丞做填房,攀高枝。单以贵贱论,这也没错,但是……县丞已经快五十了,秦氏才十六,这不是……
唉!
孙武开既为自己感到遗憾和郁闷,更心疼惋惜秦氏的未来,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除非自己地位有重大提升,立下战功后升官……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压根没有机会啊!军功素来是关陇子弟晋身的重要途径,可自打打败东边的突厥人以后。朝廷便很少大规模征兆府兵,出战的机会更少,哪里有立功的机会?
所以啊,立功升官几乎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至于此番宿卫皇帝行宫一事,看似荣耀,但实际上毫无益处。所有人都得按部就班,这种事不犯错就已经大吉大利,还指望立功?
做梦吧!
一个梦醒,一个梦碎了,对孙武开而言有些残酷。难道就只能这样眼睁睁地看着秦氏嫁给快要秃顶的老县丞?
不甘和无奈一起涌上心头,孙武开的心情有些沉重,是以眼神有些迷糊。
然后迷糊的眼神里,突然出现了几个粗野的汉子,阔面色目,好像还提着刀……
什么鬼?微微降下的夜幕中,孙武开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看错了,出现了幻觉。然而再定睛一看,顿时惊悚异常。
孙武开确信这是自己这辈子。时至今日看过最惊悚的画面,皇帝行宫大门口,一群突厥人提着刀冲了过来。
“有刺客,护驾!”孙武开高喊一声。前半声还是惊恐,后半声已然成为惊喜。
机会啊,刚刚还在感慨没有机会,没想到转瞬间便来了。
突厥人袭击行宫意欲行刺。那么拼死护驾,功劳是不是大大地呢?到时候论功行赏,地位前程总好过一个垂暮的县丞吧?
那秦家会把女儿嫁给谁呢?想到这里。孙武开激动异常,提着横刀便冲了上去。
至于突厥刺客到底有多少,除了眼前这数十人,还有没有援兵,孙武开压根没有多想,只是不停地挥刀砍杀。
绝对不能让突厥人踏入行宫,否则就是死罪,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多斩杀敌人,多获得军功。
……
突厥人冲的很猛,虽然人少,但胜在突然和精锐。
所以在最初的一瞬间,竟然占了上风,几乎让折冲府的守卫抵挡不住。
阿史那结社率站在后面,偶尔提刀砍杀一两名大唐兵卒,更多时候是催促突厥武士冲杀。
没错,他反了!
自打那日在平康坊绣春楼受辱之后,阿史那结社率便恨极了唐人,然后理所应当地将所有的罪过记在大唐皇帝李世民头上。
想要报仇的心很强烈,可怎样才能报复李二陛下呢?阿史那结社率想了半天,只有杀掉他。
只要杀死了李世民,多半会天下大乱,到时候突厥人便可趁势重新崛起,再也不用受气,从而恢复往日地位和荣耀。
想到了,阿史那结社率便立即付诸实践,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没有拖延症,是个果决之人。
只是他的脑子不怎么好使,具体该怎么操作却傻眼了。好在那晚,有个好心人在他摔倒前扶了他一把,然后又在恰当的时候给他出了个主意——刺驾!
趁着皇帝居住在九成宫避暑,守卫薄弱,是千载难逢的动手良机。这么一说,阿史那结社率顿时入醍醐灌顶,连连称是。
随后很果决地带了自己的亲信家将前来,共计四十多人,他似乎压根没考虑这点人手能否攻克九成宫,便着急忙慌地来了,也许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吧。
不过在来之前,他很有“远见”地劫持了一个人——贺逻鹘,突利可汗之子。
阿史那结社率大抵想到了汉人拉大旗的做法,自己的行为总要师出有名才能吸引人参与,自己那一点私人恩怨拿不上台面,突厥复国却足够分量。
贺逻鹘是突利可汗之子,倒也算名正言顺的突厥继承人,如果可以成事,到时候以他的名义举兵聚将,然后将其握在手中为傀儡,自己来发号施令。
对,就是汉人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或许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失败以后,贺逻鹘必然也会被问罪,这算是对突利可汗当初“不仁”的报复吧。
当然了,前提是阿史那结社率考虑过失败,以及失败的后果。
他真的考虑过吗?
趁着傍晚的夜色,以及守卫的松懈,突厥人悄然潜过了外围防线,然后对九成宫发起突袭。
宫门口的战况有些惨烈,禁卫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人偷袭,且刺客实力不弱,所以很快便有人受伤。
不过多久,便有数十禁卫军死在刺客刀下。若非孙武开率领余下的禁卫军拼死阻拦抵抗,恐怕突厥人已经冲进了九成宫。
仁寿宫变的多年以后,又是一个夜晚,同样的地点,再次上演了一幕“九成宫变”……
第一七五章熟悉的陌生笑脸
宫变想要成功,要么有缜密的计划,有时候还需要一点好运气。或者拥有绝对强劲的实力,方有较大把握。
很遗憾,阿史那结社率什么都没有。
他发起的这场突袭行刺只是有些突然而已,根本算不上准备充足。只要九成宫的禁卫军反应过来,或者附近的折冲府增援,必败无疑。
毕竟只有几十个人,连皇帝的人影都没见着,便妄图从行宫门口强攻进入,开什么玩笑?
当然,也不是没人成功过,但阿史那结社率并不是其中的幸运儿,他的所作所为更像是一场闹剧。
为了能娶到美丽贤惠的媳妇,孙武开算是拼了,带着折冲府的士兵拼死抗击,总算将突厥人挡在行宫大门口外。
李世民在远处发现异常,很快便得到有人持刀闯行宫,意欲行刺皇帝陛下的奏报。
是可忍孰不可忍,接连遭遇刺杀,李二陛下已经怒不可遏。以往是在野外也就罢了,这回直接持刀硬闯行宫,简直是胆大包天。
这完全是在挑战自己的底线和尊严,皇帝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所以这等罪行不可饶恕。
禁卫军接到的命令是除了首恶扣押待审外,其他突厥人全部格杀。与此同时还有监控附近山野道路的秘旨,以免突厥人还有同伙。
显然,担心是多余的,几十个突厥人没能进入九成宫便被摆平了。
见势不妙,阿史那结社率似乎终于清醒过来,转身撒腿就跑。
九成宫在渭北的山间,趁着夜色迅速潜入了林间,逃生的机会还是蛮大的。
然而行刺皇帝的首恶,李世民焉能放过?两个折冲府,甚至是整个关中的驻军都被调动了,务必要抓住阿史那结社率。
目的不仅仅是因为龙颜大怒。李二陛下更在意的是他背后的隐情。和前两次行刺不同,这次的刺客身份明确,是突厥人。
在如今的大唐,这是个很敏感的群体。作为一个战败臣服的族群,竟然敢反叛行刺,这说明什么?
是他们不满足现状,还是野心不安?
毫无疑问,此事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突厥人的心态多少会有些变化,会不会引起较大的麻烦还未可知。朝廷是否需要调整对突厥,以及北部边防的策略都是问题。
这一切,最好是抓住阿史那结社率,调查清楚来龙去脉,也好做出准确判断。
唉!
烦啊,来九成宫不过月余,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又被搅和了。
本来晚上要大展雄风的,这会……听到有人进攻行宫,嫔妃们都心惊胆颤。也很难有往日的柔媚风情。
如此状况下,李二陛下自然是意兴索然,在九成宫多住些日子的打算似乎也泡汤了。
操蛋啊,李二陛下终于遏制不住滔天的怒火。
……
袭击九成宫是个很草率。很鲁莽的行动,完全属于脑袋一热。
没有周密的计划,也没有强劲的实力,在一波冒进的冲锋受阻后。便宣告失败了。
阿史那结社率突然意识到事实,这个可怕的事实。
攻击行宫,行刺皇帝是什么罪名可想而知。这下不仅仅是待遇差不如意的问题了,小命八成要丢掉。
是个人都有求生本能,阿史那结社率也不例外,所以他立即丢下一众突厥兄弟,逃奔到了夜色之中。
渭北的荒野树林中,一个人想要隐藏踪迹很容易,尤其是禁卫军和折冲府侍卫首先顾念着保护皇帝与众嫔妃的情况下,并未第一时间追击并大肆追捕。
所以,阿史那结社率赢得了逃生时间,暂时逃遁到了渭北莽莽群山之间……
这样的结果,李二陛下自然不接受,当即严令折冲府为主,关中各地驻军配合,无论如何,务必要抓获阿史那结社率。
孙武开再次出发了,九成宫门口他也算是一战成名,一人斩杀十一名突厥刺客,顽强护卫的举动全都被皇帝看在眼里。
有什么比简在帝心更重要吗?
孙武开只要想起皇帝走过来,轻拍自己的肩膀,连连点头的情景,他便确定自己前程似锦,一定可以娶得秦家小娘子为妻。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需要再走一遭,前去缉拿行刺首恶阿史那结社率,只要抓到此人……用皇帝的话说便是回来之后一并论功欣赏。
皇帝如此器重,通常大臣都会说几句鞠躬尽瘁,肝脑涂地的话,一个小小的兵卒校尉更是激动不已,甚至立即让他去死都愿意。
鉴于并未受伤,体力依旧充沛,且受皇帝器重,孙武开立即动身,带着折冲府的将士连夜进入渭北的群山之中。
他们从当地找来猎户为向导,带着猎犬进入林间,追踪单独逃走的阿史那结社率,至于倒霉的贺罗鹘则已经被抓获,尽管他一再呼喊冤枉,可惜暴怒的李二陛下一个字都不想听。
在林间追踪一个人说难不难,说不难也难。
难的是山高林密,又是夜晚,但毕竟搜寻的人多,且都是精锐兵卒和经验丰富的猎户,又有猎犬为助,迟早能找到人。
阿史那结社率能够从容逃离的时间也就这一夜,天亮之后,便不能藏匿行迹了。且孤身一人,又无食水补给,又能支撑多久?
在林间采摘捕猎或许能支撑一时,却更容易留下行迹,去附近的村庄寻食则很容易被发现。没有力气,便走不远,不能及时逃离渭北荒野林间,迟早会饿死会被捕获,这是谁都清楚的事实。
所以孙武开等人并不很担心,只是立功心切,总想着尽快抓获行刺的逆犯。
所以从天黑都天亮,他们都在林间搜寻,有经验的猎户能够从脚印、折断的树葱等细微之处发现踪迹,大体的追踪方向没错。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史那结社率被紧追不舍,危机重重,不知道跌倒了这多次,体力也不断下降。
终于,凭着自小骑射练就的健壮身体,他终于熬到一条大河边,看到了湍急的流水。
这是泾河,过了上游的萧关,便能遁入西北,潜回草原。即便东边突厥故地不能回,也可以去薛延陀,或者去天山下的西突厥……
然而他实在没有力气了,趴在河边的石头上久久不能起身,远处似乎还有搜寻兵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