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保安-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

汤若望走得比张楚等人还慢,因为他要等和他有同样信仰的外国同行的到来,张楚从狱中偷走了孙元化,汤若望等人感到大祸要临头了,勾结贼人放走钦犯这个罪名可不小,不但汤若望会受到皇帝的惩处,连其他的外国人都有可能受到株连,所有汤若望选择了听从张楚的活逃往山西,在北京城外等了几日之后,有几个接到汤若望信件的外国人带着他们的坛坛罐罐赶了过来。

这些外国人都是从自己的国家出发为了传播信仰来到世界各地,他们随身带着各种物品书籍,甚至一些科学仪器,来中国的许多人就是以传播科学知识打开突破口,而结识了社会上的一些有识之士的,所以他们随身的物品是说什么也不肯抛弃的。这些东西拖慢了他们的行程,比张楚晚了几天才到达了中阳。

负责护卫的士兵在安顿好汤若望的同伴后就带着他来见张楚和孙元化。

汤若望看到孙元化心情复杂,对于老朋友安全脱险自然是感到高兴,但自己好不容易结识了大明朝的上层,在北京开始了自己的事业,现在却由于孙元化的事受牵连不得不跑到这完全陌生的山西,一切又要重新开始。

“我终于等到你了,张兄弟这里有许多新奇的知识,还建了中科院让我们两人负责,我们可以一起进行研究工作了。”孙元化可没管汤若望心中怎么想,这两天张楚给了他一套中阳初中学校的教材,孙元化被里边的知识惊呆了,自己日夜研读然后追着张楚问问题,整个人都处在对科学的狂热之中,恨不得中科院迅速开张,好对那些理论进行验证。

“孙先生怎么来到山西的,不是说贵公子将你救出来的吗?”汤若望看着现在的形势,怎么都感觉到有一种阴谋的味道。

“我们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只好暂时到这里来了。”事前张楚告诉孙元化不要对别人说是他将孙元化救出来了,孙元化以为张楚还想在大明的官场上混,不想因此得罪皇帝,所以也就不提张楚救他的事了。

“您到山西有许多事情可以做,不但可以和孙先生一起研究科学知识,还可以做许多有益的事。对此我都可以提供帮助。"张楚知道这些人能够背井离乡,是怀着拯救人类的理想的。

汤若望现在是无处可去,只好暂时留在了中阳。对于这样的人才张楚不会让他浪费,很快一大群年青人来到了中科院,围在孙元化和汤若望的周围,开始了研究和学习生活,两人很快就忙不过来了,汤若望的外国朋友也被找来为这些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年青人上课。张楚要做的只剩下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增加实验设备。一句话就是不断的投钱进去,至于什么时候能得到回报那就要看老天的意思了。

张楚并不心痛钱,他知道这些理念上的研究最终都会转化成生产力,他现在最为关心的是不要让这些知识泄露出去。为此他和郭西园一起研究制定了保密条例,派人加强了中科院和各地工厂的保卫,要求孙元化和汤若望的身份绝对不能泄露出去,中科院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列为绝密进行保护。孙元化和汤若望等人对中科院内部的人都使用了假名字,除了张楚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来历。

当孙元化在山西隐姓埋名之时,京师朝中发生了大事情,当朝首辅周延儒在与阁臣温体仁的权力斗争中失败,失去了皇帝的信任,首辅当不下去,托病辞官回乡了。这事与孙元化有关,却也不是完全因为他。

张楚将孙元化从镇抚司的监狱中偷了出来,并换上了一具与孙元化样貌相似的尸体。那尸体也仅仅是相似而已。张楚等人走后狱卒发现孙元化又如往常一样在那里大睡不起,也就没有人在意他,直到第二天连饭都没起来吃才感觉异常,进去看时发现早已没了气息。狱卒当时就看出这不是孙元化,但他不敢声张,收了钱放人进来看望孙元化,孙元化跑了这大家都脱不了干系。没办法只能报孙元化在狱中死亡,信息一层层报了上去。这其中有人来看过尸体却也不敢改变最初的结论。大家都假装看不出,而等着天塌下来,有几个狱卒在这期间收拾东西偷偷跑路了。最后天没有塌下来,因为朝中的大臣正在忙着为周延儒和温体仁的党争选边站队,在押他们两个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孙元化死了就死了没有人关心。只有崇祯皇帝接报后怒气更加重了一层,山东叛乱还没有平定,罪魁祸首却死了使他的怒气没处发泄。

这时孙元化一个脑袋不开窍的学生给了周延儒致命一击,在党争中温体仁举报周延儒收受孙元化的贿赂,本来孙元化一死,死无对证对周延儒是有利的。这里孙元化的一个学生认为为人要坚持实事求是,要说真话出来作证,说孙元化确实给周延儒送过礼物。他说的是事实,孙元化给周延儒送礼的事确实存在,在当时下级给上级送礼已成了惯例。可他这时站出来却恶化了周延儒在皇帝心中的印象。周延儒见皇帝对他的态度不对,被逼无奈只能辞去首辅之职托病还乡了,温体仁如愿当上了首辅,朝中格局大变。由于大臣们在党争中的恶劣表现,使得崇祯皇帝对朝臣越来越不信任。环顾左右似乎只有这些日夜和自己在一起的太监们才对自己最忠心,才值得信任。

与皇帝最为亲近的太监曹化淳被叫到了皇帝的跟前,皇帝要问一问重新派太监当监军,招抚流贼的事怎么样了。看一看这太监是否有能力办事。

曹化淳听了皇帝的询问信心满满的对皇帝说道:“前去招抚的太监王承恩不负圣恩已经招抚了流贼,不日就可带领队伍前往山东平叛。”

第三百一十八章 兵出山东

曹化淳也是刚接到王承恩托锦衣卫转来的信,正要找机会禀明皇帝,没想到皇帝比他还急倒先问起来了。

“不错,干的不错,还是你们值得朕信任。告诉他们好好干,事成之后封赏不会少的。”崇祯皇帝心中大喜,少有的亲口许诺了封赏。

“是,我一定告诉他们尽心为皇帝办差。不过王承恩也来信讲怕此次前去平叛在路途之上粮饷会出问题,因此请求陛下下旨各地官员尽心为他们筹饷。”曹化淳尽力的为王承恩争取着利益。

“好吧,我会下旨要求各地官府为所有前去平叛的官军尽力筹办粮饷。”崇祯皇帝知道他手下的大臣就喜欢和他对着干,如果他下旨单独关照那一路军马,大臣们肯定会跳出来反对的。只好下旨要求各地的官员勤勉办差对平叛的军队一视同仁。希望大臣们不要在这种事上纠缠。

王承恩是在张楚的威逼利诱下写信给曹化淳的。威逼对王承恩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王承恩虽然年级小却不会因为怕死而作出危害皇家的事,可人都有弱,王承恩的弱就是他不想让自己第一次出宫办差就办砸了,从此以后太监有可能再也不能出宫为皇帝办事,太监们失去皇帝的信任永无出头之日。他思考了多日决定写信给曹化淳替张楚催要粮饷,这样做朝廷最多损失一些粮食,万一张楚与叛军打起来给皇帝减轻一儿压力也是好的。

王承恩这个监军当的很郁闷,他和他带来的小太监被集中在一起,想去哪里还得征求保卫他们的卫士的意见,走到哪里都有人跟着才明白这不是来监军的,他们是被人家保安军监禁的。最让王承恩等人不能忍受的是吃的食物的粗劣,开始几天简真是难以下咽,直到饿的没办法才知道有的吃比挨饿强。

后来王承恩被张楚叫去长谈,有几次到吃饭时间张楚意犹未尽,留他一起吃饭时王承恩发现张楚吃的比他们更差劲,就不在吃饭的问题上报怨了。

张楚找王承恩来谈话,主要是想看一下是什么样的精神可以使王承恩和崇祯皇帝一起去死,在张楚生活的年代能够为信念牺牲的人越来越少了。还有就是要了解一下崇祯皇帝这个人,了解对手是很重要的事。并且高层的权利斗争对张楚来说太陌生了,朝廷高层的人和事都是张楚感兴趣的。

两人从开始象审犯人一样规规矩矩的你问我答开始,时间长了也逐渐松弛了下来。张楚发现王承恩能被曹化淳在众多太监中挑出来作为接班人培养还是有原因的。王承恩聪明伶俐,头脑灵活,并且对于皇帝还十分忠心,在宫中多年的教育使他十分守规矩且注重礼仪。张楚感觉这个人还是挺不错的。王承恩对张楚的感觉也在发生着变化,开始他感觉张楚十分狂妄自大,对皇帝和他们这些太监都十分不尊敬,说起话来没大没小,后来他发现张楚除说话难听外还真没有什么其他的恶行。看样子还真的有准备要出兵平叛的样子。

张楚没有让王承恩多等,十几天后各路人马集合完毕,保安军去山东平叛的队伍正式出发了。

张楚虽然告诉郭志一保安军只有五千人的队伍,可在出兵时却不只这么多人,参加战斗的士兵确实只有五千人,张楚按照一兵二夫的配置,又征招了一万人的青壮作为运送辎重的民夫,整个队伍一下子变得十分庞大,这些民夫许多都是各村保甲中的民兵,受过简单的军事训练,张楚又在辎重车上为他们准备了刀枪,并不是完全没有自保能力。

从山西出发远征山东,张楚确实被饿怕了,在出征之时不但随队用骡马拉着一车车的辎重,而且还专门制作了数千辆的独轮小车。这种小车最大的优就是对道路条件要求低,几乎是人能通过的地方小车就能通过,而且只需一个人就能操作。小车上也装满了各种的物资,张楚给人一种要进行大搬家的感觉。就是这样张楚还是不甘心,又给队伍中每个人的身上加了一条长长的粮食袋,袋内装着陕北人传统的食品炒面。不过张楚对他们进行了一儿改革,首先将麦子炒熟,然后和同样炒熟的各类豆子放在一起碾碎,加入少量的盐就可制成炒面,这样的炒面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且干吃或加水都可以食用,一个士兵背一粮袋的炒面就可以保证十几天的时间内不挨饿。中阳的水利磨房加上城中的百姓连着干了好几天才磨出足够多的炒面交由张楚他们带走。

队伍中王承恩这个监军肯定是不能少的,郭志一为了保护监军大人,还要负责传递信息,也必须随行。孙元化本来被张楚安排在中阳安安静静的搞研究,可他坚决要求同行,他自己引起的叛乱要亲自去平定。张楚没办法只能让他跟着,不过对孙元化的战斗力张楚并没有什么信心,而是派人将他在营中好好保护越来,这个宝贝可不能出问题,到了战场也只让他远远看看就行了,他的任务还在于研究改进武器。

保安军兵发山东,大小车辆一辆接一辆,车轮滚滚直奔前方,张楚骑马走在队伍中,想到就要进入山东境内心中非常激动。

张楚对山东人内心充满了尊敬,不仅因为大英雄武松的事迹在全国广为流传,而且张楚在前世还听说过一个山东金矿的故事。

当年中国人最屈辱的岁月,被倭国人占领了山东,倭人为了以战养战,对中国各地的资源大肆进行掠夺,山东的金矿成了倭人征战抢夺的对象,流驻了大量的士兵监督中国人在那里开采,在这种情况下,山东招远金矿的矿工在倭人眼皮底下偷采出来了上万两黄金,这上万两的黄金都被运送到陕北支援抗敌斗争,从敌人占领的矿区偷采出黄金不足为奇,山东人奇就奇在能将自己冒着生命危险采来的黄金辗转千里送到陕北用于抗战,这不但要经历生与死的考验,还要抗拒人与生俱来的贪婪本性。

第三百一十九章 平叛方略

山东人的伟大不仅表现在勇敢坚贞,山东人还有着超人的吃苦耐劳精神。给张楚印象最深的是当年中国人生活刚开始变得好起来,还没好到可以买得起挖掘机的年代,数不清的山东人推着独轮小车,带着一把铁锨走遍全国各地,承包起了那里的土方工程,他们用铁锨挖,用小车推改变了中国的面貌,那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后来世界最著名的蓝翔挖掘机学校出现在山东就不足为奇了,张楚这次带着长长的独轮车队伍开往山东,也算是对山东人的一种致敬。

沿路的官府可没有感受到张楚的敬意,除了前方一小队穿着明军服饰打着官军旗号的人马外,后边黑压压的一大群怎么看怎么也不象是官军的队伍,三边总督洪承畴已接到了朝廷的公文,保安军已接受了招抚将要被派到山东平叛,洪承畴当然乐见其成,保安军这个瘟神走的越远越好。当得知保安军只调走了五千人时洪承畴多少有些遗憾,余下的保安军力量不是他惹得起的。不过保安军名义上接受了朝廷的招抚,没有惹他不会再进攻官军了吧,洪承畴这下可以全力的攻打其他义军了。

张楚也未与山西的官军多纠缠,带着队伍迅速的离开了山西。

到了河北境内保安军的行军速度明显的慢了下来,因为保安军需要粮饷,每走到一座县城张楚就会命令军队停下来驻扎在城外派人通知官府准备粮饷,各地的文官本来就瞧不起这些粗俗的武将,并没有将这些人放在眼中,虽然有皇帝的圣旨传下来要求各州府积极为平叛的军队提供粮饷,他们办起事来还是磨磨蹭蹭,希望保安军急于赶路等不急离开,可保安军似乎并不着急,还在城门外修建起火炮阵地,将炮口指向了城墙,士兵在城门口附近列队,说是要进行军事学习。

城内的县令一下子紧张了起来,这敌兵要是进了城,城中的富户受了损失他这个县官的乌纱帽就戴不安稳了。

县令急忙到处打听找关系希望能找到保安军的上官,用官阶压人将保安军轰走,可一打听才发现这保安军流贼出身,皇帝直接下旨招抚的派到山东平叛的。竟然没有人能管的着这支保安军。县令壮着胆子出城想用文官的威严给保安军一个下马威,现在大明品级再高的武将也要向文官低头行礼。

出城后让县令遇到了更为郁闷的事,接待他们的不是带兵的武将,而是一个作为监军的小太监。县令暗叫一声倒霉,这大明的文官平时自视很高,不屑于与太监为伍,但见了这皇帝身边的太监却说什么也不敢得罪,也顾不得什么品级身份,恭恭敬敬的给这个小太监行礼。

这小太监王承恩看样子很不高兴,沉着脸一句话也不愿多说,他身后一整队的身穿黑衣的士兵更是对县令怒目而视,看来他们对没得到粮饷很气愤。

县令光棍不吃眼前亏,立即对王承恩好一阵奉承,表示粮饷不缺马上就会运到。对于这个流贼和太监的组合文官们还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横的这伙人流贼脾气爆发还真不知会有什么后果,背后使绊子,上奏折弹劾带队的武将,这死太监好象跟皇帝说话要比自己方便的多了,要是关键时刻给自己下蛆,自己的整个前途也就毁了。没办法只能按规定乖乖的送上饷银。这样的戏码在路途的县城中逐个上演着,越到后来越顺畅了,因为各州县通过书信已经将信息传递开来,大家一致认为还是尽快将这队瘟神送走为好。

张楚不但向州县索要粮饷,还拿出真金白银在沿途买了不少粮食,当赶到山东时张楚队伍的粮食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很多。

王承恩看着张楚不断的买粮嘴上笑他被天灾吓怕了,山东没有遭受山西那么大的灾荒,粮食还是容易买到的,心中也有点儿感动。看来这个张楚还真是不爱财,平日里吃的是粗茶淡饭,在行军途中很多时候还和士兵一起吃大锅饭,穿的衣服也和士兵一样只不过多了几个特殊的标志。现在王承恩已能认清保安军的军衔标志了,知道张楚那个标志代表了大元帅,王承恩暗想,要是自己穿上那身黑衣,不知能佩带上什么样的军衔。张楚疯狂买粮,这一趟下来不管胜负赔钱是肯定的了。这也怪张楚非带那么多民夫,要没有那么多张嘴吃饭也用不了那么多粮食。

王承恩无事在那里瞎想。这时张楚竟然将他叫了过去说是要商讨军务,王承恩有些高兴了,这次终于不是当幌子吓唬人了。王承恩虽是太监也有一颗当英雄的心,不能上阵杀敌,要是自己参与谋划的战役取得胜利,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没想到这次张楚要想与他商议的不是什么小的战役,而是保安军这次平叛的总体战略问题。参加讨论的还有穿着黑衣没有军衔的孙元化。张楚向王承恩介绍这是保安军的作战参谋,参谋是什么王承恩基本把他等同于师爷了。王承恩在此前没出过皇宫,并不认识孙元化,也没感觉他有什么特别。

孙元化依据自己的了解和近期传回来的情报大致的说了一下当前的形势。

孔有德的叛军占领登州之后声势大振,有更多的辽东士兵投靠了他们,远在皮岛的明军守将陈友德因为是毛文龙的残部,与孔有德素有交往,也带着三千人过来投靠了孔有德,孔有德的叛军现在有了五六万的人马,他们经过孙元化的训练,火器使用的十分娴熟,步兵和炮兵相互配合,打的山东本地的官军没有丝毫还手之力,只能依靠城池固守。对此孙元化也不知是哭好还是笑好。现在叛军正在集中兵力攻打莱州,幸亏这次崇祯终于用对了一次人,临时任命的山东巡抚徐从治、登莱巡抚谢琏都是有胆色的人,亲自登上城头组织防守,提振了士气,叛军暂时还拿莱州没有办法,但仍围住莱州不断攻城。

这时赶来解莱州之围的各路官军充分显示了猪队友的本色,开到离叛军不远的地方不再前进更不发起进攻。

这也不完全怪援军不出力,因为在朝堂之上究竟是剿灭还是招抚叛军至今还没有个定论。许多援军都在等着朝廷对叛军进行招抚,自己能够不用打仗总是好的。

现在山东的局势变成了大量的官军围在周围看热闹,只有莱州守军在苦战,保安军只有五千人马,面对数万拥有火器的叛军单独作战也是自找苦吃。

是和其他官军一起在旁边看热闹,还是要有所作为必须有一个平叛的总体方略。

孙元化讲完情况也很为难,其他官军畏战不前,他也不好让保安军去冒险,可莱州的形势确实很危急。

王承恩对于山东的东南西北还没弄清,更不敢轻易的拿主意。

张楚见二人都不出声,只好自己说道:“我想冒一下险。”

第三百二十章 孤军深入

听到张楚说要冒一下险王承恩的后背感到了一丝凉意,这几天在军队中行走,新鲜劲已经过去了,他已明白这打仗不是儿戏是要流血死人的。刚才他已听明白了,叛军人多势众,而且还很厉害,其他来援的官军都躲在周围看热闹,张楚不会想自己带人冲进去吧。虽然这样的表现对皇帝很忠诚,可忠诚一次就死终归不太好吧。

“我想带人冲进去。”张楚的一句话表明他王承恩猜对了他的想法。

“是全军冲过去吗?”王承恩得弄明白这前去送死的队伍中是不是有自己。

“对,全军冲过去,一个人也不留。”张楚的话让想留在后方观望的王承恩彻底绝望了。

“我们要报效皇帝也不急于一时,我们还是从长计议吧。”王承恩虽然特别想为皇帝干点儿什么,可这样的一锤子买卖他也不想干。

“现在各路朝廷来的援军根本没有求战的**,赶到离莱州几十里地的地方却不去解围,还幻想着能够招抚叛军。我们进攻叛军时不会得到其他人的帮助,以我们这五千人的兵力,再玩命也解不了莱州之围。”张楚说着来到放在桌子上的地图前。现在保安军的作战地图在张楚的要求下已经画的有模有样了,虽然许多数据还很不准,但各个城池的大致位置还是不会错的。

“孔有德带领着叛军主力正在全力进攻莱州,没有几万人马是解不了莱州之围的。”孙元化看着地图思考着,他虽然着急要平定叛军,可对于叛军的实力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

“所以我决定来个围魏救赵之策,带队伍冲过去,一路向东直奔登州,逼迫莱州的叛军抽调队伍回援。从而减轻莱州的压力。”张楚指着地图说道。

“我们能打下登州吗?”王承恩不安的问道。

“登州我们也打不下来,并且还要防着从莱州方向来的叛军将我们围在登州城下,使我们腹背受敌。所以我们这次要一路向东再向东占领登州东面不远的烟台,然后在那里筑营固守,这样就可以时刻威胁叛军的后方,使他们要留守更多的人马防守登州,莱州方面的压力可以大减。”张楚的计划更象是一头扎进敌人堆中而且还要在那里做个窝。

“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后边就是大海,面对大量叛军,叛军如果攻打我们的话我们连逃都没地方逃。”孙元化对山东的地形十分熟悉,马上看到了危险的所在。

“我们牵制再多的叛军,最后其他队伍解了莱州之围,这功劳一点儿也没有我们的。”这王承恩的头脑确实灵活,一下子就看到了利益所在。

“这就要靠王公公你了,我们要让皇帝知道我们这么做的苦心,就看王公公怎么向皇帝汇报了,您要提前向皇帝奏明我们的意图,我们不但要在烟台站住脚而且要不断的扩大我军占领的地盘挤压叛军活动的空间,等到时机成熟与其他官军配合一举消灭叛军。”张楚的话让王承恩听着感觉很舒服,自己在这里边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张楚也很在意皇帝的封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