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保安-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皇帝不愿承认这里边也有自己的责任,张楚被他下旨直接招抚就调到了山东平叛,委任了个烟台参将之职,按品序他应归登莱巡抚管辖。可登莱巡抚谢琏却被围在了莱城内,什么命令也发不出来。不过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张楚救出了谢琏,这下他有了直接管辖的上司,其他人也没法对他指手画脚了。

另外大臣们还拿了许多乡绅的状子告张楚为害乡里,插手乡间事物。大明的乡村一直处于一种由乡绅家族与朝廷官员共治的状态,在上交完赋税后官府很少管理乡村的事物。而张楚却要建立保甲制度,引来乡绅们的极大不满。崇祯知道张楚贼人出身,要是干点儿抢夺财物之事也不奇怪,可他看了半天状子竟然没有提到保安军有杀人越货之事。本来想下旨令张楚交出几个惹事的士卒来平息民愤,这下都可以免了。至于保甲什么的还真不是张楚的发明,大明早已有这种制度,崇祯皇帝还想强化这种制度,张楚竟然走到了前面。

现在崇祯皇帝可以商量的人只有大太监曹化淳了。

曹化淳这些日子里心情很好,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招抚了保安军,保安军在山东的战事中还很卖力气,收复了登州等地,派出作监军的王承恩事办的不错,给太监们重新掌握权利开了个好头,接下来皇帝会越来越看重太监们了。

听到皇帝叫他过去,曹化淳明白皇帝一定是有事和他商量,现在皇帝信任的人越来越少了,与他议事的时候越来越多了。

“这是登莱巡抚谢琏写来的密令,他想招抚更多的流贼到山东去,然后运到辽东战场抵抗后金,你派去保安军中作监军的太监王承恩有什么汇报的吗?这支保安军可靠吗?他们会不会再次反叛。“边说崇祯皇帝将谢琏的密信递给了曹化淳。

曹化淳没有马上开口,仔细看完谢琏的信之后才说:”保安军那边王承恩盯的很紧,根据王承恩的来信,张楚几乎每天都将他带在身边,如果有什么风吹草动王承恩就该能够发现的了。我还派了一个锦衣卫的千户带着人长期驻在保安军中,一方面传递信息,同时也在监视着保安军的一举一动。“曹化淳是敢为保安军打包票,可看情况现在保安军不会有什么出格行动让他背黑锅,所以特别强调自己干了许多事。

”你说谢琏的这个方案可行吗?“崇祯皇帝放心了一点儿。

”如今锦州一线吃紧,后金的力量又强大了许多,登莱地区确实要防范着后金兵渡海南下。加强登州防务即便是不能反攻辽东,也能加强那里的防御。山西和陕西的饥民已成为了朝廷沉重的负担,如果能运到辽东作战确实可以两方面都减轻压力。”曹化淳知道皇帝是个仁慈的君主,对于将饥民送到辽东作炮灰这件事不能说的太明白。

“我只是怕那些饥民身体羸弱,到了辽东被后金人杀戮或被虏去反而不好。“崇祯皇帝怕这些流民和先前派到辽东的其他军队一样,被后金一击即溃,白白浪费了粮饷。

”这圣上倒不用担心,现在您手中不是正好有一个将流民变能强军的张楚吗,这事让他操办,使这些流民有抵抗后金的能力还是能办到的。“皇帝和曹化淳都知道张楚在这次平叛中的表现。加上谢琏在密信中也极力推崇张楚,曹化淳决定帮一帮张楚,怎么说张楚也是自己安排人一手招抚过来的。还有王承恩在那里盯着,基本上张楚可以算曹化淳的人了。

”张楚这个人确实挺能打仗的,这次就再让他试一试?“崇祯皇帝怀着打败后金,成就千古一帝的理想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第三百四十四章 借大印用用

大明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奇葩的存在,在后世甚至有人研究说大明的内阁制都接近了现代的民主制度,这当然只是一家之言,可皇帝在朝廷上说不算是真的,崇祯皇帝自己作出决定同意谢琏的奏折还不行,还得让大臣们也同意,不然他们顶头不办皇帝的想法也落实不了。

崇祯皇帝在近几年与大臣们的斗争中也学聪明了,他在朝堂上利用谢琏平定叛乱的功劳说事,顺利的通过了谢琏重建登莱的折子。

登州和莱州被叛军浩劫了半年多,要恢复重建没什么问题,况且谢琏也没有狮子大张口向朝廷要银子,只需要各省支援一些急需的物资。这百废待兴的烂摊子就让谢琏发愁去好了,不过皇帝在批复中夹带了一点儿私货,下令各地支援登莱重建所需的物资,从粮食、木材、铁料等物资都规定了具体承办的州县,并要求锦衣卫派员押送。不为人们注意的是其中铁料的提供单位是山西省的中阳县。皇帝规定了物资的出处也好,不需要大臣们与地方督府扯皮了,最后拿不出物资也是州县的事,与朝中大臣无关,大家都乐得轻闲。

锦衣卫负责押运的事看着有点儿别扭,不过锦衣卫既不负责收也不负责发,这其中应没什么油水,在这小事上就给皇帝面子,不再反对了。

崇祯皇帝之所以动这么大的脑筋是有原因的,他根本没有敢将谢琏密信中的在山西、陕西招抚饥民到辽东抵抗后金的事对大臣们讲。对于山西流贼现在朝廷的做法是以剿为主,对于反攻后金肯定会被大臣们说成轻起战端糜费钱粮。那边孙承宗刚被逼走,这边再提这事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因此皇帝决定让谢琏先去做,如果能取得成绩,打个胜仗什么的就有了对付大臣们的资本。

皇帝的圣旨很快传达到了登州,送走了传旨的太监,谢琏拿着圣旨自言自语道:”真的开始了。“谢琏对自己的决定还是有点儿担心。如果张楚这次再反叛了,自己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他最希望的是赶紧选出足够多的船只将张楚等人送到辽东,不管胜负如何至少他们对朝廷的威胁没有了。

谢琏对于张楚并不十分放心,经常找卫士传话给张楚让他有空的时候过来坐会儿。他觉得张楚必定年青,如果给他多讲讲忠君爱国的道理,没准张楚能发生转变。张楚倒也没有推辞一有空就过来和谢琏谈谈。

谢琏经过多年的苦读,古语讲:“寒毡坐透,铁砚磨穿”。一级级考到进士,学问自然是很好的。张楚也爱听他讲各种道理。同时也经常拿一些地方事务询问谢琏,谢琏觉得还是要引导张楚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也就会指点一二。

人们发现这巡抚大人与烟台参将张楚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张楚经常到巡抚大人的住处拜访,二人还经常一起出行到各处视察工作,表现的亲密无间。

这时张楚还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在莱州之围解除的时候,城内的官军听说谢琏被救到了登州立即派人将巡抚的关防大印送了过来。张楚当然毫不客气的收下,然后将来人客气的送了回去。好多天过去了,谢琏还没有看到他的巡抚大印,因为张楚决定借谢琏的大印用用,之后巡抚大印的利用率大增。加盖巡抚大印的公文和皇帝重建登莱的圣旨一起被在各地传递。巡抚已是本地最高权威的代表,不容有任何怀疑。

公文中强调为恢复登莱的秩序,在登莱地区实行军管,一切以作战为标准,所在地区要听从保安军的调遣。

严密的行政体系在保甲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起来,张楚直接派人担任了各镇的镇长。登州和莱州两地的知府均死于叛军之手,张楚直接以谢琏的名义写了命令安排人代行其职,而下级的各县官也在叛乱过程中多有死伤。保安军乘机接管了没有官员履职的州县,有幸没死于战乱的各县首脑,没想到在这用人之际巡抚大人竟然来了一场反贪风暴,将各县幸存的一把手一网打尽了。其余被留用的官吏一个个更是胆战心惊,不知道厄运什么时候落在自己头上,只能老老实实的配合保安军新派来的主官的工作。

逐渐的登莱的百姓和乡绅发现天变了,这种变化涉及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先变的是官府对户口的严苛登记,通过保甲契约的签订每一个人都被官府记录在案,并发给了一个被称为身份证的小铁牌。百姓开始对这种登记还是很抵触的,生怕官府今后按人头来收税,可保安军在各处设立了岗哨,没有身份证的人员将被视为叛军余孽抓到矿山劳动,大家就争先恐后的去办了。

官府的形象也在变化,案件的审理被专门的法院接管了。一些小的纠纷被划归了专门管理社会治安的保安军队伍。官府中官吏没有人敢再到下面敲诈勒索搜刮油水。商家和富户都知道了只要交完了税将税票高挂就有了护身符。

官吏们不再干坏事,一方面是因为连各处的一把手都被巡抚大人抓了个干净,另一方面他们发现没有必要为这一点儿小钱冒险,新上任的大人有着发赏钱的习惯,每有一件大事需要去做时大人都要制度一个工作计划,计划的格式都差不多,先说这件事的重要性再说这事由谁负责,什么时间完成,要求达到的效果都一一列在上面,大家在干活时都很清楚。小吏们最喜欢的是最后一条,因为大人会在最后列的一条写上,具体办事的人在将事情办好后会得到多少赏钱。这些钱虽然不多但也足以补贴家用,而且拿的踏实,不用拿人的手短,看他人的眼色行事,更不会害怕将来被追究。所以大部分的官吏都努力的干好大人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争取到时能将赏钱拿回家,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整个登莱官场的习气已经改变了,百姓都感觉官员们变得清廉起来。办事只要按规矩走就容易的多了。

百姓和官员都高兴了,唯一还在每日里发愁的人又变成了张楚。因为大家都要向张楚张手要钱。

第三百四十五章 晒盐

整个登莱地区被叛军蹂躏了这么多日子,可以抢的基本上都抢光了,许多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要想恢复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恢复生产就需要官吏们出面来组织,这些人的工钱赏金又是一大笔开销,那种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的驱赶官吏们去干活的做法,最终是自欺欺人。官吏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要过上比一般人要体面的生活,光用清正廉洁来教育官吏也是不管用的,用严刑酷法也吓不住人的贪婪之心的。

这里边做的极致的要算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了,朱元璋是穷苦人出身,在先前受尽了贪官污吏的迫害,所以当权后对官吏十分严苛,制定的官员薪金制度中给官员的薪水很少,而且对贪腐行为适用严厉的法律,许多贪官被他剥皮实草作成标本摆在大堂之上,以警戒后来的官吏,就是这样也没能阻止住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所以指望着出一个圣明的皇帝就会清官满朝的人还是太幼稚。皇帝不行靠百姓监督总可以了吧?朱元璋这个伟大的皇帝也曾试过,规定百姓可以押送有贪腐行为的官员进京受审,这种监督算是真正有力了,而且朝廷上还有个皇帝为大家撑腰,然并卵,这一切都没有用,大明朝的官员们前腐后继,贪腐行为比其他的朝代一点儿也没有减少。弄到最后官员个个富的流油,皇帝却穷的天天为银子发愁,每当皇帝还搂点银子花时大臣们就会跳出来大喊:“不可与民争利。”

张楚更不会认为给自己干事的人都是圣人,因此谁干的事情多,给保安军贡献大就应该得到更多的回报,过上更好的生活。张楚的境界从带着手下找口饭吃又升华到了让大家过上好生活,为了这个目标他一天到晚想着赚钱的事。张楚想着古今中外赚钱的法子,最后还真让他想到了一个反贼最喜欢的营生,那就是贩私盐,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历来都是由国家专营,国家从中收取了大量的税收,如果不交税,食盐的生产和销售都是暴利行业。

张楚从山西杀到海边,也来到了聚宝盆的边缘,他肯定不会放过盐业生产这个赚钱的大买卖。

保安军到达海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管了各地的盐场,不管是官家的还是私自偷开的盐场都被收归保安军所有。原来整个官盐的管理人员都被收入了保安军的体制内,这虽不合规矩,可在保安军的刀枪面前没有人会来讨论这些问题,原先一些依靠与官府勾结牟利的富商,在拿银子作敲门砖试探了几次盐场新的管理者之后,发现这里边已无缝可钻。只好无奈的离开了。有几个豪强不甘心就此丢掉这财源,他们在使用了几次下作手段干扰盐场的生产后,整个人都消失了。

张楚的目标当然不会是控制住原有的盐场,他现在干事基本是要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张楚要用山东出产的盐将两淮的官办盐业挤垮。这倒不是张楚天生的狂妄,因为张楚有着两淮盐场所不具备的技术和管理体制上的优势。

现在大明最大产盐区两淮盐场还在使用落后的煎盐法进行盐业生产。煎盐法是抽取海盐的最传统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用大锅煮海水来提取盐分。这种方法即耗费薪柴,盐工要从事烧火,取卤,收盐等工作,劳动强度也是很大的,而且还只能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进行生产,形不成大的规模。

晒盐法是制盐技术的一个巨大进步,到明朝的中后期被推广到了大明的许多盐场,晒盐法经济、实用、高效,可这么好的技术在大明的主要产盐区淮南盐场却没有得到推广,大明海盐的主要来源还是靠煎盐。

说来可笑晒盐技术没有被推广并不是因为盐工们掌握不了晒盐的技术,而是因为大明的体制问题。

朝廷要控制盐业的生产,就要控制好盐工,而煎盐法需要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盐鐅",也就是煎盐的大锅,这种大锅为铁铸,每口重达140斤左右,朝廷对铁也实行严格的控制,盐工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购置这种灶具,更别说所需的薪柴和盐的摊晒场所都需要钱,普通的盐工用煎盐法是没法开工生产的。这样朝廷就可以将所有的海盐生产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明朝的有识之士不是没想过推广晒盐法,孙元化的老师徐光启就曾在崇祯三年试图在两淮地区推广晒盐法。但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朝堂上的斗争,徐光启有着户部尚书的身份也没能将此事办成。

张楚对于海盐的生产可谓是蓄谋已久,在离开山西赴山东平叛之初就派人到沿海盐场寻找精通晒盐之法的盐工,用重金将他们聘请到了山东。

保安军在山东刚一站住脚,被聘请来的盐工已在海边开始了试验,晒盐之法在山东沿海是否可行试一试就可以知道了。在张楚的大力支持下试验很快就取得了成功,证明这晒盐之法在山东是可行的。

张楚也知道肯定会成功,不成功才是见了鬼了,一则晒盐之法在明末已发展成熟,二则这晒盐法是后世普遍采用的海盐制取方法,而且离山东不远再往北去就是后世中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的所在地,张楚一直想着什么时候实力强大的也将那些地方占过来。

小规模的试验成功后,张楚调集了大量的民壮在山东沿海所有适宜的地方都开始了盐田建设,为保证安全,在通往盐田的要道上还建起了炮楼把守,海面上还不时的有战船巡逻。

这天山东的盐场基本建设完毕,张楚还专门的搞了个庆祝仪式,今后张楚可要财源滚滚了,他觉得很有庆祝的必要,为此他还专邀请了登莱巡抚谢琏参加最大的盐场正式开业仪式。

盐场的盐工对张楚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因为今天是盐场与他们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日子,合同的内容他们已烂熟于心,根据合同他们只要努力劳作就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张楚正是促成这一切的人。

在一阵鞭炮和锣鼓声中盐厂算是正式开业了。张楚带着谢琏走到盐田之中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盐田,想象着这里边产出白花花的食盐,然后变成白花花的银子,张楚的心静非常舒畅。

谢琏不愧是高智商并且有实干经验的官员,很快就发现了张楚盐田存在的问题,于是转头向张楚求证。

第三百四十六章 水泥的作用

谢琏在参观盐田之时发现张楚建设的盐田存在很多问题,盐业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现在虽是庆祝时刻,谢琏还是忍不住停下脚步转头向张楚提出疑问:“张将军这盐田修的如此庞大,看上去确是好看,可却也存在着许多隐患。”

“谢大人请明示。”张楚想这谢琏还懂晒盐,真没看出来。

“这盐田每一块修的都十分宽阔,中间只有细细的田埂相连,时间一长田埂在风浪的作用下崩塌,卤水外流不就前功尽弃了吗,我看这里的沟渠堤坝也都修的十分单薄,如果有大的海潮来袭,这盐田不就被毁了吗?为官的要小心下边的人干事敷衍,做表面文章,我们来查时一切光鲜,走了之后工程烂尾,大家把我们当傻子哄。“谢琏这时还不忘教给张楚做官之道。

”这个您倒不用担心,您可以走近看一看。“边说张楚边将谢琏带到了盐田的田埂之处。

谢琏走到近处,看完之后大奇,不顾形象的蹲下身来,用手去抚摸那些田埂,不解的问道:“这是什么东西,坚硬如石,连成一体,没有缝隙。你是从哪里开采来的。”

“这是用水泥浇筑而成,此物加水成泥,随意塑形,时间一长变的坚硬如石,不会被风浪所破。这东西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在变坚硬时不用晾晒,还要每天浇水,最后自己就会硬。你看,除了这些田埂,这盐田的底部,周围的堤坝都是用这水泥加上竹筋建造而成,能够经受大风大浪的侵袭。“张楚为了多赚钱,将自己所有的新科技都用在了这盐田的建设上了。

”随意塑形,坚硬如石。“谢琏没有管盐田地事,而是重复着张楚的话。然后冲张楚问道:”此物真有你说的那么坚硬吗?“

”那是当然,不然我给您演示看一下。“张楚环视四周,没有发现合适的工具,只好对卫士说道:”你过来用刀砍一下给谢大人看看。“

那卫士走过来很不情愿的抽出刀,用刀背狠狠的砍在了水泥做成的田埂上,田埂被砍掉了一小块,而卫士手中钢刀厚厚的刀背上也出现了一个窝子,把卫士心痛的不得了。

”这太好了,太好了。“谢琏用手摸着田埂被刀砍过的地方连声说道。过了一会儿他才抬起头来问张楚:”此物很快就能变硬成形,能不能用它来筑造城墙?“

张楚过去将谢琏扶了起来说道:”这水泥只要几天的时间就能变成如石头一样坚硬,当然能够用来筑城了,如果筑造的足够的厚连普通的火炮都打不动。“

”如此甚好,我要向皇帝写奏折运这水泥到关外加固那里的城池,后金兵马将奈我何。“谢琏变得激动起来,他又发现了一种战胜后金的利器。”

“谢大人,此物制作复杂,不是轻易能得到的,而且还十分昂贵,皇帝是用不起它筑城的。”张楚一听赶紧制止了谢琏,不能将我的什么东西都给皇帝送去,皇帝有了水泥我还怎么混啊。只好用花钱多来吓唬谢琏。

谢琏却没有被吓倒,张楚说水泥难得他根本就不信,张楚能用水泥修这么大片的盐田,那用水泥修筑几座城池肯定也不成问题。只要时间足够,就能将关外的城池都修筑的固若金汤。至于说贵倒有可能是真的,以张楚的财迷劲肯定不会给朝廷倒贴钱,这钱还真是个问题,大明近十几位天子就数这崇祯皇帝用钱紧张了。可这事又不能不办,于是对张楚说:“张将军只管收集这水泥,我会想办法到各处筹钱,不会让你吃亏的。”

“那倒是好。”张楚对于送上门来的钱总是不忍心拒绝,可他也不愿意水泥落到他人手中,于是说道:“我倒有个办法,谢大人催皇帝,加快造船的进度,到时我们带兵出海深入辽东,重筑大凌河城,并在一起建造水城,只要水路不被断绝,我们就能守住大凌河城。”

”好是好,可现在朝中怕没人敢再提重筑大凌河城了,更没有将领敢领命前往了。“朝廷的邸报现在是按时送到登州的,谢琏对朝中的情况很是了解。

“没人提我们自己干,没人敢去我敢去啊,只要谢大人能搞到足够多的钱,船只造好我立即带兵出发。不在大凌河站住脚就不回山东。”张楚说的慷慨激昂,不过他心里知道,如果在大凌河站不住腿,那只能跑回山西了,这山东肯定待不下去的。

“张将军如果能信守今天的承诺,肯带兵到辽东筑城,我一定想办法去弄钱。”谢琏咬牙说道。

“好,我一定会进攻辽东的。”张楚见快把一个斯斯文文的读书人逼到钱眼中去了,赶紧张口答应了下来。

接下来的视察就愉快的多了,看着盐工从盐田中刮起的一堆堆的粗糙的盐粒张楚的心情舒畅无比,自己的努力又一次成功了。这次晒盐成功,不但可以让保安军赚很多的钱,而且还能间接的改善百姓的生活,大量的盐投入到市场中,必定引起盐价大跌,穷苦百姓可以省下钱多买几升米了。

谢琏则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张楚用水泥筑成的堤坝和沟渠之上,想象着这堤坝再高一点儿就是一条长长的城墙,而这水沟宽阔点就是依靠船只的码头,看来这用水泥重建大凌河城还是可行的。现在缺的就是钱和战船,战船很关键既能运后到辽东,又要用来保护城池的水上补给线,如果补给线被掐断的话,前去筑城的部队肯定会重蹈覆辙。

视察下来张楚和谢琏都很满意,张楚又开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