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山战图-第4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老儿姓王,老伴前年过世了,这就是我儿子。”

老者拉过身后儿子,“这就是我儿子,现在已经不打猎了,在家耕田种地。”

男子再次躬身行礼,“小人王赞参见皇帝陛下!”

张铉见这个男子长得颇为健壮,举手投足间有一种军人气质,便笑问道:“你从过军吗?”

“小人从过军,累功做到校尉,去年在江夏作战时伤了一目,目前已卸甲归田,不过小人还在郡民团中任校尉,刚刚集训回乡。”

张铉这才注意他其实只有一只眼,如果不仔细看,还看不出来,他又看了房子,点点头道:“当年还是两间破草屋,现在确实五间青砖大瓦房了,变化很大啊!”

“这是小人用立功赏赐的钱修建,另外在村中还有一座宅子,这里只是父亲做小买卖的茶庄。”

“既然是茶庄,那朕也坐坐吧!”

张铉又对侍卫道:“不用进去了,天气这么好,就在外面棚子下喝碗茶。”

侍卫们很快在凉棚下铺设了席子和坐榻,张铉带着太子张廷以及陪同他出巡的杨师道、裴弘等人都坐了下来,而几名女眷以及侍奉宫女则去房间里休息喝茶。

片刻,老头端来了刚煮好的新鲜山茶,张铉笑道:“我记得当时王老丈是第一个迁来的人吧!”

“小老儿确实是第一个迁来的人,当时官府出台一个规定,居住在县城以外者,每户送五亩宅地,小老儿就是受这个诱惑而来,现在看来很明智,第二年就取消了,小老儿这五亩宅地现在至少值三百贯钱,而且还是靠近官道最好的一个位子。”

“现在迁来的人多吗?”

“陆续迁来不少人,我们这和村庄叫做东河庄,现在至少有两百户人家了,喏!那就是我们村庄。”王老头一指远处的村落笑道。

这时,王老者的儿子也端了几盘茶点,”陛下,这些都是用山货做的点心,虽然粗糙,却是本地特色,陛下可以尝一尝。”

“这是什么做的?”张铉拾起一块雪白的小蒸饼问道。

“这是用山药做的饼,放了点蜂蜜,就叫山药蜜饼。”

“原来如此!”

张铉将饼推给儿子,“这个不错,尝一尝。”

张廷尝了尝,点点头赞道:“又细又软,真的不错!”

张铉又端了两盘点心给他,这才问王赞道:“郡里的民团有多少人?”

“回禀陛下,大概有八千人左右,在夏收前和秋收前各训练十天,冬天则训练一个月,我们益都县民团人数最多,有三千人,分六个营,小人负责其中一营,民团士兵都是附近的乡亲。”

“除了训练,民团还做什么?”张铉又问道。

“还有就是冬天兴修水利,当然,几乎所有的人都要参加,但民团是主要劳动力,另外,民团还要联防稽捕盗贼。”

这时,裴弘快步走上前,低声道:“陛下,那边有几个老人想见陛下!”

张铉顺他所指方向望去,只见不远处站着五六个拄杖老人,正探头向这边张望,他便点点头道:“请他们过来吧!”

不多时,几个老人被侍卫带上前来,他们跪下行礼,“小民参见皇帝陛下!”

张铉连忙吩咐左右侍卫,“快快扶他们起来,让他们坐下!”

几名侍卫扶他们起来,给他们铺了席子,请他们席地而坐。

为首老者道:“听说陛下要回北海郡,乡亲们推荐我们这几个乡老代表附近几个乡来拜见陛下,幸亏陛下停下来休息,否则就要错过了。”

张铉笑问道:“大家都有养牲畜吧!”

“我们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养骡驴,说起来多亏陛下当年有远见,在北海郡的河流两岸都种满了牧草,海边更是大片分布着草场,现在这些草场成了北海郡人的黄金宝库,我们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富庶,外面人都说北海郡人的富庶已经不亚于中都,但我们却说,是陛下给我们种下了金种子,今天长成挂满金果的大树了。”

乡亲们感激也让张铉颇为欣慰,当年他放弃北海郡迁都魏郡,建立了中都,心中一直对北海郡十分歉疚,这里是他的龙兴之地,也是他一步步为理想而奋斗的土地,他发自内心地希望这里的人民能过上富裕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减缓他心中的歉疚之情。

“你们都说说自己的收入,朕再对比一下中都人的收入,说不定北海郡人的收入比中都还高。”张铉笑着说道。

众人商量一下,推出一个老者说话,此人家境中等,很具有代表性,老者便欠身道:“回禀陛下,小老儿姓赵,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已经出嫁,小儿子三年前从军,家中就有我和老伴以及长子夫妇,还有一个孙子,一个孙女,家里有一百六十亩地,其中六十亩是小儿子从军挣的军功田,一百亩是我和长子分的永业田,将来小儿子从军回来还会有五十亩永业田,我们家养了十头牛,二十头骡子和十五头毛驴,去年卖了五头牛、十二头骡子和十匹毛驴,加上种田收入,一共挣了五百余贯钱,当然,小儿子的军功赏赐不算,也谈不上很富裕,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裴弘和杨师道听得瞠目结舌,一年居然挣五百多贯钱,一名侍郎的年俸也不过如此,张铉抚掌大笑,“这个收入传出去,朕估计中都人都要跑光了,全部跑来北海郡谋生。”

“陛下,不会这么夸张吧!”

旁边裴弘笑道:“老丈,中都一个大酒肆的酒保,一个月能挣六贯钱,一年不过七十余贯,掌柜则翻倍,中都收入最高是南面灵泉山的铜矿工,每月能挣二十贯,一年也不过两百四十贯,但非常劳累,还有生命危险,老丈一家人养养牛种种田,一年就能收入五百贯,这个中都人可真比不了。”

老者战战兢兢道:“看来是我们失言了。”

张铉淡淡笑道:“这其实没有什么,大家生活富裕,朕也很高兴,不过朕也要说清楚,当年朕离开北海郡时说过,免大家十年的畜牧商税,一旦十年期满,卖牲畜时就要征税了,到时大家收入都会减少,希望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众人都点头道:“免了我们十年的税,我们心里只有感激。”

“时辰不早,朕也出发了,请各位乡老代朕向乡亲们问好。”

张铉起身和众人告别,这时,一名宫女管事上前禀报道:“陛下,淑妃娘娘说,这里的点心很好,她想带点回去。”

张铉呵呵一笑,“那就全部买下来,给大家都尝一点。”

1211。第1211章 雍县遇袭

就在张铉视察青州的同一时刻,大唐天子李渊也在扶风郡一带视察,关陇贵族的清算足足进行了半年时间才彻底结束,上百座庄园,数十万顷良田全部被朝廷没收,利用这些土地,唐朝也效仿大周建立起了土地军功制,将土地封赏给有功将士。

首先获得土地的便是参加和关陇联军作战的数万将士,每个士兵至少都获得了十亩土地,一时欢声雷动,士气高涨,而没有获得土地的士兵则心急如焚,渴望着作战立功。

应该说唐朝的土地军功制度十分有效,大大振奋了军队的士气,更加凝聚军心,使士兵们愿意为保护自己的财产作战,取得了和周军推行土地军功制一样的效果。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推行土地军功制度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主要是关陇贵族各家庄园的佃农,这些土地虽然归各大家族所有,但具体耕种者却是千千万万佃农,这些土地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一但被朝廷没收,准备封赏给有功将士,这些佃农也就失去了耕种的土地。

周朝不存在关陇贵族这样的垄断的阶层,周朝封赏的土地都是因战乱形成的无主之地,被官府收为官田,或者变成军屯田,大多是搁荒土地,所以不存在唐朝这种土地新旧使用者的矛盾,而唐朝地域狭窄,官府拿不出多余的土地安置这些失去土地的佃农。

朝廷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相国刘文静又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将没收的一部分土地划归地方官府,由官府将土地租给这些佃农,以解决土地原有佃农的生存问题,但李神通为首的军方却坚决反对这个方案,这些土地已经全部划给兵部,用来作为实施土地军功制度的基础,军方又怎么能容许地方官府再来分一杯羹。

在军方极其强硬的反对之下,各种解决方案统统失效,矛盾便在秋收后激化了,军队在雍县一座庄园内镇压了数百户不肯交出土地的佃农,一百多名佃农被杀,更加激起了佃农们的滔天怒火,加上关陇贵族的暗中挑唆,大量佃农趁黄河结冰的机会携妻带子逃去了并州。

大周天子张铉特地派出户部尚书李纲、中书侍郎李清明赶赴离石郡,将陆陆续续逃亡到并州的上万户佃农安置在人口稀少的并北三郡,娄烦、雁门以及马邑郡,给每个壮丁一顷土地为永业田,并给每户人家一头牲畜的优厚条件,让他们安家在急需人口充填的并北三郡。

军队为逃亡佃农修建房屋,帮助他们重新开垦已经搁荒多年的土地,官府给他们发放种子和赈济粮食,又将各家妇女组织起来缝制军服、军鞋,挣一点油盐酱醋钱。

消息传到关中,却又带动了更多失去土地的佃农逃亡去并州,一个冬天,关陇便损失了两万余户约十几万人口。

发生在秋冬时节的佃农事件给了李渊一次沉重的打击,为此他大发雷霆,罢免了扶风郡、陇西郡和弘化郡三郡太守,责令太子李建成去妥善处理好此事。

这一次,李渊又在百忙之中抽出三天时间来巡视扶风郡,不过他并不是来探望佃农的处理现状,而是来视察土地军功制度的落实情况,在军队和佃农之间,他当然是选择军队。

雍县是关中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城池,是一座有着十几万人口的大县,四周良田广阔,也是关陇贵族庄园的最集中之地,在土地兼并最严重之时,雍县有超过七成的土地都被各种大大小小的庄园占据,其中仅皇庄就占据了数万顷土地。

这也是关陇地区土地兼并不容回避的事实,造成自耕农越来越少的原因不仅仅是关陇贵族大量兼并土地,同时还包括李氏皇族对土地的大量占有,仅天子李渊的皇庄就有十几处,占据良田超过十万顷。

在兵源枯竭,自耕农即将消亡之际,为了挽救王朝,李渊当然不可能割李氏皇族的肉,他也就不得不对关陇贵族下手了。

李渊视察之处原本是一座庄园,占地近五千顷,原本属于独孤家,在遭遇暴风骤雨式的清算后,独孤家的一切痕迹已不复存在,围墙被拆除,仓库、管家和庄丁的住处也被夷为平地,变成百余军户的聚居之地,这五千多顷良田也是第一批被奖赏给了士兵,约八千将士从中受益。

李渊在数十名侍卫和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一户农家前,一个老者战战兢兢上前磕头,“小民叩见皇帝陛下。”

李渊温和地笑问道:“是你儿子从军吗?”

“正是,小民的次子从军,得到了五十亩土地的赏赐,儿子便让小民来替他耕种。”

李渊回头问跟随的官员,“土地对吗?”

雍县县令贾元朝连忙道:“微臣专门核对过,他儿子是校尉,兵部核准的赏赐土地是五十亩,完全正确。”

李渊点点头,又打量一下周围的土地,已经郁郁葱葱长满了麦苗,他欣慰地问道:“老丈,这些土地都是你的吗?”

老者指左面一片道:“回禀陛下,这边五十亩是小民的土地,那边三十亩是另一家军户的赏赐,他们家在上郡,过来不方便,就由小民替他们耕种,拿三成收获作为小民的补偿。”

李渊见一望无际的土地上都种满了麦苗,又问老人道:“这大片良田都是像你这样的军户种的吗?还是有一部分是原来佃农种的?”

“基本上都是我们种的,原来的佃农基本上都搬走了,这些土地既然已经换了主人,他们当然要走,我们没有人愿意他们留下来。”

“为什么?”李渊不解地问道。

“陛下,这些佃农很过分,他们说这些土地自己已经耕种了几十年,田埂边埋着他们的祖先,该怎么种都由他们说了算,就好像这些土地是他们的一样,我们普遍担心把他们留下来,时间久了,这些土地就会变成他们的了,赶也赶不走,所以我们宁可搁荒也要把他们赶走,好在军队支持我们,几百户强硬佃户都被赶走了。”

李渊的脸色有点难看,他原指望军户和佃户能和睦相处,却没想到这些小民如此现实,在自身利益上一点也不含糊,更重要是,他明明知道今天接见的几户农民都是官府事先安排好的,否则随行官员怎么会知道这些军户的确切信息,连这些事先安排的军户都这样极端自私,更不用说其他军户了。

李渊心中又是恼火,又是无奈,他只得对老者道:“给你儿子写信,让他好好为大唐战斗,不要辜负了朕的一片苦心。”

。。。。。。。。。

离开庄园,李渊又转道前去仁寿宫,仁寿宫是隋文帝杨坚修建的一座避暑行宫,修建得金碧辉煌,耗资巨大,虽然杨坚本人就驾崩于仁寿宫内,杨广登基十几年来从不涉足一步,但李渊却并不在意,他下令官员重新修缮仁寿宫,并作为自己的避暑行宫,又依照秦王李世民的提议,将它改名为九成宫。

不过李渊登基以来便遭遇了连续不断的内忧外患,使他一步也无法离开长安,这还是第一次前来扶风郡,第一次下榻他的行宫。

千余骑兵护卫着李渊的龙驾在山道上的缓缓而行,低缓的山道上铺了平整的石板,使得车驾并不颠簸,两边大树浓密,格外幽深凉爽,山风拂面,将初夏的暑气一扫而光。

不过李渊的心情却不太好,他在生长子李建成的气,李建成从年初起就在扶风郡处理佃农逃亡事件,一直就驻扎在雍县,可听说自己前来扶风郡巡视,他便跑到陇西郡去了,说他的说法是安抚陇西郡的佃农,但在李渊眼中,长子分明是在躲避自己。

李渊也知道长子并没有处理好佃农的土地矛盾,导致佃农开春后依旧不断外逃,而唐朝又和周朝签署了协议,不准用任何方式阻止关陇民众东归,否则战争立刻爆发,这让李渊心中十分恼火,既恼火长子处置佃农外逃不力,又恼火长子对自己的逃避态度。

李渊阴沉着脸注视车窗外的大树,就在这时,他忽然看见一株大树上出现一个黑影,只听‘咔!’一声弩机响,一支狼牙箭骤然出现在李渊的眼前,箭头上闪烁着莹莹绿光,李渊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1212。第1212章 谁是刺客(上)

李渊年轻时也练过武艺,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本能反应还是要比普通文官要快那么一点点,他急低头,毒箭‘噗!’射穿了他的帽子,紧贴着头皮射进头发之中,头皮甚至感到了一阵箭杆的冰凉。

李渊大叫一声,倒在马车上,马车两边的数十名侍卫也大吃一惊,纷纷大喊:“有刺客,圣上遇刺!”

队伍一阵大乱,近百名士兵高举大盾,将马车团团围住,不露一丝缝隙,两名御医拎着药箱飞奔而来,两腿发软地爬上了龙辇,跟随父皇巡视扶风郡的李玄霸气得暴跳如雷,喝令士兵封山抓捕刺客。

李渊是被吓晕过去,当他慢慢苏醒时,他已经躺在九成宫的内殿中,跟随他出巡的尹德妃正坐在他面前抹眼泪,李渊微微叹口气,尹德妃立刻握住他的手,大喊道:“圣上醒来了,传御医!”

两名御医连滚带爬地跑了进来,这时,李渊已经醒来,两名宫女将他扶坐起身,李渊摸了摸头顶,心有余悸问道:“朕没有事吧?”

一名御医道:“只能说陛下命大,那支箭淬有剧毒,只要再低那么一点点,陛下头上就见血了,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李玄霸低头走进来跪下道:“儿臣无能,未能抓住刺客,请父皇严惩!”

李渊顿时怒道:“几千人还抓不住一个刺客,朕都是白养你们了!”

“父皇,儿臣立刻封山搜查,几乎一寸土地都没有放过,可是刺客真的像平空消失一样,怎么也找不到,父皇,儿臣真的尽力了。”

李渊更加恼怒道:“最后的结果就是,朕差点被杀,然后所有人都没事,是这个意思吗?”

李玄霸低下头,小声嚅嗫道:“儿臣已经严惩护卫父皇的十六名侍卫,每人杖打一百军棍,然后赶出皇宫,还有雍县县令和扶风郡太守,儿臣都将他们拿下,只等父皇下旨严惩!”

李渊发了一通脾气,终于慢慢冷静下来,对李玄霸道:“这件事和县令、太守无关,立刻把他们放了,让他们严查刺客,另外,那支箭在哪里?拿来给朕看看。”

李玄霸快步去了,不多时,他带着一名侍卫进来,侍卫手中端着盘子,盘子里正是哪支毒箭。

李渊端详片刻,又令道:“牵一支犬进来试箭。”

片刻,侍卫牵了一只黄犬进来,不等犬反应过来,李玄霸一箭便刺中黄犬,黄犬立刻委顿倒地,浑身抽搐,一转眼便口吐白沫而死,身体也隐隐罩了一层黑色。

李渊再次暴怒,狠狠一拳砸在御案上,咬牙切齿道:“不抓出刺杀朕的凶手,朕就绝不罢休!”

就在这时,一名千牛直长跑进来禀报道:“陛下,我们抓到一名樵夫,他那里有线索。”

李玄霸喝问道:“樵夫是否就是刺客?”

“回禀殿下,樵夫是本地人,没有练过武,手上也没有射箭的痕迹,应该不是刺客。”

“他有什么线索?”李渊摆摆手问道。

“陛下,樵夫说他今天上午看见一名骑马黑衣男子从驿站里出来,进山后便不见了,这名男子带有弓箭。”

李渊顿时想起他看见的那个黑影,点点头,“这个穿黑衣的男子确实非常可疑,既然他在驿站出现,那么驿站那里一定有线索,去给朕查清楚!”

李玄霸答应,转身下去,李渊叫住他道:“让裴相国和你一起去!”

李渊知道这个儿子头脑比较愚钝,很可能会疏忽关键的线索,让裴寂一起去更加稳妥。

李玄霸匆匆去了,这时,尹德妃劝道:“陛下睡一会儿吧!休息一下,心里就安稳了。”

李渊叹口气道:“朕一闭眼就想到那支毒箭,睡不着啊!”

。。。。。。。。。

入夜,裴寂返回九成宫,向李渊报告了白天的调查情况。

“陛下,这件事有点诡异。”

李渊负手站在窗前,头也不回地冷冷道:“把你查到的都告诉朕,不要掩饰什么,原原本本说来。”

“启禀陛下,这个黑衣人今天上午在驿站取了一封信和一个钉死的木盒子,驿丞只知道是昨天下午一名男子交给他,交信口令是升天,驿丞没有拆这封信,直接把它和木盒子交给了黑衣人。”

“为什么不拆开信或者盒子看看?”

“驿丞得了这个男子十两黄金,他便没有拆。”

裴寂将一锭黄金放在御案上,“陛下,这锭黄金也是一个线索。”

李渊回头瞥了案上黄金,他一眼便认出,那是少府寺铸造的官金,很标准的马蹄形。

李渊又冷冷道:“不要问一句答一句了,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

“陛下,这个交信的男子是长安口音,据驿丞说,虽然穿着普通人衣服,但他衣服传得很厚,不像初夏的样子,似乎里面还穿着一套衣服,而且还露出一角衣领,似乎是侍卫服的花纹,而且他左手习惯性放在腰间,那里正是挂侍卫腰牌之处,微臣首先怀疑这个交信男子是名宫廷侍卫,那封信的内容,应该是一幅山道地图,以及圣上前来九成宫的大致时间,盒子应该是一身侍卫服,微臣又追查昨天请假外出的侍卫,一共有十二人,微臣准备让驿丞辨认这十二人。”

“为什么裴相国认定这个交信人是宫廷侍卫?”

“陛下,驿丞告诉我,这个黑衣人是汉中人,口音和他家乡话一模一样,正因为是家乡人,驿丞才多问了几句,他发现这个黑衣人对这边地形一无所知,居然向他打听离桥在哪里?要知道驿站就叫离桥驿,这一带的人都知道,微臣由此推断这个黑衣人是第一次来这里,可他竟然就能从数千人封山搜查中逃脱,没有内应是不可想象的,那封信一定是详细地图,木盒子是侍卫服,陛下遇刺后,赵王殿下立刻封锁了周围,微臣觉得要想脱身只有一个办法。”

“刺客换上了侍卫服!”

“正是!只有穿上侍卫服,他才能混在侍卫中逃脱,所以微臣认定这个内应是宫廷侍卫,就是交信人。”

“说说这锭黄金!”

“这锭黄金是官金,底部一般有少府寺的编号,但编号已经被凿掉了,否则从编号上就能查到线索,不过微臣记得这种马蹄金铸造的量不多,还是可以去少府寺调查,相信会有线索。”

李渊沉思片刻道:“相国不觉得这里面还有漏洞吗?”

裴寂一惊,“微臣没有注意!”

李渊冷笑一声,“漏洞就在驿站那里,把驿丞带来,朕要亲自审问。”

驿丞已经被带到了九成宫,不多时,侍卫将他带了进来,驿丞是个四十余岁的矮胖子,长得像冬瓜一般,他进殿便趴跪在地上磕头痛哭流涕道:“小人有罪,恳求陛下饶小人一命。”

“你不用害怕,朕问你几句话,只要老老实实回答,朕就不会杀你。”

“小人一定老老实实回答。”

“朕问你,你真的没看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

“小人确实没有看,不过小人掂了掂重量,又摇了摇头,如果感觉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