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醉卧江山-第2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俘们就像一条肉色的河流,就像焚烧了身躯,只剩下炽烈的灵魂,在冲锋,在战死,在用自己仅剩的东西,为这个不值得他们牺牲的帝国,做出最后的牺牲!

至少在叛军的眼里,这种牺牲是非常不值得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举起了反叛的旗帜。

但这些生俘,用自己生命最后的一段炽烈如火的旅程,告诉这些叛军,这个帝国,还有希望和未来!

苏瑜和李纲就站在城头,他们能够看到叛军的阻滞和停顿,他们能够看到那些满身烂泥的生俘,不断从墙根冲出去,又不断倒下。

他们能够看到苏牧和辛兴宗的援军,也能够看到李太子等人的伏军。

他们居高临下,比所有人都能够看清楚形势,也很清楚,这样的状况之下,即便主动出城迎战,胜率也是微乎其微的。

但苏瑜和李纲相视了一眼,同时朝身后看去。

守军们沉默着,他们也看到了生俘们的壮举,他们默默地举起刀,敲击在盾牌和铠甲之上,就像唱着一首挽歌,为这些生俘壮行!

苏瑜感觉自己因为不断去杀人而变得冰冷的心,又瞬间滚热起来,这股滚热从心底不断汹涌出来,而后全部挤压到他的双眼之中。

他朝李纲点了点头,后者高举手中的钢刀,而后朝身后的守军咆哮起来。

这是李纲第一次在战场上咆哮:“开城!”

守军们高举手中的兵器,呼喊之声震彻天地!

“开城!”

当城门被打开只是,墙根处的生俘已经所剩不多,他们满脸惊恐,流着眼泪,仿佛在承受着内心的煎熬。

他们并不后悔没有跟着其他人冲出去,因为他们在军人的身份之前,起码是个人,而人,就会怕死,无可厚非,也不能苛责。

可当守军打开城门,从城内汹涌而出之时,他们还是不敢抬起头来。

他们有些不明白,命,明明是自己的,为何要为不去送死而感到羞耻?

或许孟璜们也并不明白,但并不妨碍他们去送死。

人世间的事情,可不就是这样吗,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明白,也不想追究答案,我们想要的,不过是心安,仅此而已。

第六百四十四章 不败的隐宗

生俘的悲壮牺牲,大名府守军的主动出击,这些都让沈青囊感到不安,因为这些都不在他的预测之内。

他如何都想不到这些生俘竟然会做出自我牺牲,更不会想到大名府的守军会冒着城破被屠的风险,主动出城击敌!

虽然形势超出了他的预想,但有着李太子徐进和刘大郎的伏军,辛兴宗和刘光世想要从后面吃掉自己,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只要元泰能够顶住出城的大名府守军,他带领着张迪部的人马,就能够与李太子等人,将辛兴宗的平叛大军彻底葬在这里!

辛兴宗的平叛大军全军覆没,大名府陷落,整个大焱帝国必将承受地震一般的动荡,叛军的声势会达到至高点,无论北方和南方,隐宗的暗中势力只需要推波助澜,早已蠢蠢欲动的各地叛军便会响应,到时候烽烟四起,隐宗就能够跟赵劼谈条件,甚至直接推翻赵家皇朝!

守军源源不断地从大名府城汹涌而出,此时元泰才发现,守军的规模竟然也不小!

他们一直无法主动出击,甚至连防守都要投鼠忌器,城中守军备受打压,一直憋着股怒气,如今终于得到发泄,声势也是极其骇人。

大名府乃北京重镇,要塞之地,里头的军备自不必说,守军的质量虽然比不得北伐归来的辛兴宗部,但却远远高于这些叛军。

元泰眉头紧皱,与沈青囊相视一眼,便与高托山一道,带着高托山的叛军迎上了大名府的守军。

杨天王部已经在后军充当诱饵,沈青囊与张迪亲率中军,杀入了站团之中,与李太子等人的马军首尾相应,围剿辛兴宗!

乱,乱,乱!

战场之上根本就分不清敌我,仿佛到处都是人,耳中全是嘶喊哀嚎和斩杀之声,人喊马嘶之中更加夹杂着惊恐的哭喊。

战争激发了人类最原始的野蛮和残忍,也逼得人类露出了对死亡的恐惧,有人趴伏在地上,瑟瑟发抖,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放下武器就能够得到安全,却被不知敌军还是友军的人,一头斩下了头颅。

也有人杀红了眼,迷了心窍,根本就不分敌我,只要身边出现人影,就是一顿疯狂的砍杀。

苏牧见过北方战场是如何的惨烈,也死守过上京城,对于战争的血腥场面,他原以为自己已经见惯不怪了。

然而此处战场却不同,叛军里头大部分都不是职业军人,他们曾经都只是一些流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战斗能力都与正规军有着极大的差距。

也正是因为这种差距,使得他们更加容易迷失在战斗之中,他们之中也不乏拥有强大武技的人,但被淹没在茫茫多的人潮之中,很快就只剩下求生的欲望火种和麻木的斩杀。

这是一场内战,无论谁死,都是大焱皇朝,都是汉民族的巨大损失,但没有人再考虑这些无聊的东西,他们想要做的,只是活下去,只要威胁到自己生命的东西,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用手中的刀剑,将之斩碎!

对于大战场的掌控,永远都是考验一名将帅统御能力的终极标准,人都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掌控庞大的军队去作战,也只有韩信和白起这样的人,才敢说多多益善。

大焱对武将最是忌惮,当初辽国与党项人骚扰边境,守军能够统领五六千兵马出去作战,就已经算是谢天谢地了。

纵使坐镇边疆的统兵重臣,虽然掌控着军权,但出战之时仍旧被层层分化,绝无可能率领着十数万军队出战。

而太宗北伐之时,面对辽国人,曾经摆下了一个延绵数十里,总数超过十五万的超级大阵,但结果却是大军臃肿不堪,辽人使用跑打战术,根本就不跟你正面决战。

你要分兵去追,势必要破坏大阵,而辽人倚仗骑兵的速度,不断从大阵的边角开始撕咬,十几万人的大阵,彻底被废掉。

这也说明了统领大规模军队作战,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这样的事情苏牧做不到,辛兴宗做不到,沈青囊做不到,那些李太子之流的叛军首领更是做不到。

所以大战场上只能混乱不堪,双方都进入了失控的状态,统领们所能指挥的,也就只有身边的数十人,再由这数十人不断发出命令,将军令扩散出去,至于能够有多少人听从指挥,一半看人,一半看天。

无论是辛兴宗还是沈青囊,都知道人数的优势就是胜利的保证,但他们都没有统御大军队的能力,而形势所迫,他们又不得不提前决战,便造就了眼前这场天昏地暗的厮杀!

这场混乱到了极点的厮杀仿佛是天地降下的惩罚,只为了带走人类的怨气和贱如草芥的生命。

从午后一直厮杀到近暮,血腥之气蒸腾起来,与黑压压的天空凝固在一处,仿佛整个人间都是血红一片。

有人疲乏了,而后被杀死了,有人喊破了喉咙,最终受不了时时刻刻的死亡威胁,彻底放弃了警戒,就这么心理崩溃疯掉,而后被杀掉。

虽然士兵大片大片死去,战局也渐渐变得明朗,也只有人数减少到了一定的程度,双方的主将终于找回了军队的掌控。

此时就到了关键的时刻,谁先到达这个临界点,谁能够指挥操控的人数多一些,谁就能够掌握主动。

辛兴宗经历过北伐之战,又是统兵之将,在这一点上是完胜沈青囊的,再加上禁军怨气冲天,杀心四起,虽然承受了伏击,但经历过北伐的禁军们,在心理素质和战场对抗之上,绝对要比叛军更加的优秀,是故禁军们的战力反而保存得较为完整。

但沈青囊的优势却在于李太子等人的突袭,在于他们里应外合,首尾夹击,马军的强大碾压也展现出应有的效果来。

如果辛兴宗无法组织起有力有效的反击,那么这一仗必将完败!

寻常士兵进入战斗之后会越发不稳定,会惊慌,会愤怒,会失控,但将领却不同,渐渐熟悉了局势之后,将领反而会冷静下来,变得理智。

刘光世早已冷静了下来,他不断聚拢兵力,渐渐扩大了自己领兵的范围,他没有让士兵疯狂出击,而是让他们渐渐收拢在一处,这才是在乱战之中保存战力和求存的最好手段。

辛兴宗和苏牧也是如此,他们尽可能地收拢军士,渐渐凝聚在了一处,他们对军队的指挥也越发流畅和顺遂。

眼看着暮色降临,无论禁军还是叛军,却都没有鸣金收兵的意思,因为他们都知道,今日的决战就是最后一战,一旦草草收场,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所有的牺牲都会失去价值。

苏牧也是人,他大伤未愈,能够在战场上坚持下来已经是极限,对于这种乱哄哄的混战,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但对于整个大局势,他还留有最后的底牌,这一切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罢了。

如今,这个机会终于来了,但他的底牌却并没有如约赶到。

或许是自己心急了一些,在乱战之中混淆了心智,对时间的预估也变得有些迟钝。

可他心里很清楚,时机稍纵即逝,无论是张迪,还是李太子,亦或是沈青囊和杨天王,他们毕竟占据着突袭的主动,只要他们集结了兵力,辛兴宗的这几万人马,迟早要葬送在包围圈之中!

战场上早已尸横遍地血流成河,那些战死者被人马践踏,血肉糜烂,白骨累累,即便世间最凶残的暴徒,见得着一幕,数不得都不忍直视。

但军士们必须继续坚持,因为他们都很清楚,一旦松懈下来,就是死路一条。

这就到了考验军士心理素质的最关键时刻了,从大战开始到现在,屠杀已经整整持续了两个多时辰。

这两个多时辰里,不知有千万条性命就此消散,这一战已经不能用单纯的惨烈二字所能够形容。

经历了突袭之时的畅快之后,李太子等人的战马早已累死或者被射死,撞死,砍死。

他们与张迪部的叛军一般,都只能步战,虽然仍旧掌控着优势,但他们很清楚,必须要加快围杀的进度了!

李太子和徐进、刘大郎再度合兵一处,虽然没有仔细清点,但扫视之下,也该有数千人之多。

而沈青囊和张迪、杨天王这厢也纠结了人马,虽然被禁军冲击斩杀,但仍旧有着万人之多。

地上满是尸体,早已无处插足,他们就踩着这些不知道是战友还是敌人的尸体,压榨着仅剩的勇气,开始了最后一次的冲锋!

他们的身后,高托山部的喊杀声已经渐渐减弱,趋于平息,虽然没有去看,但沈青囊知道,高托山根本就无法抵挡守军的冲击。

首先守军主动出城,就已经在气势上胜了一筹,加上守军的装备碾压,守军一直憋着一股怨气和怒气,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沈青囊直到此时都没有动摇过,并没有因为这次正面大决战而懊悔,因为他知道这是最好的机会,如果任由高托山等人四处散落草莽,终究只能小打小闹,最终会被朝廷的平叛军逐个击破,很难搅动大气候。

既然隐宗将他们全都联合了起来,就要将全副身家都赌上,如雷霆一般迅捷,给大焱朝廷最致命的打击!

所以这一战虽然超出了他的掌控,但结果对隐宗来说,却是极好的。

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隐宗都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因为无论是叛军,还是禁军,都是大焱的子民百姓,无论谁胜谁负,消耗的都是大焱的国力,动摇的都是赵家天下的根基。

从叛乱被掀起的那一刻开始,胜利者就注定了是隐宗,而不是朝廷或者叛军的某一方!

苏牧仍旧能赢,但即便能赢,他也只能赢下这场战役,归根结底,还是输给了隐宗,输给了他沈青囊!

从这一点上来讲,沈青囊根本就不在乎谁胜谁负,他只在乎这场战争够不够大,死的人够不够多,这才是他要发起这一场自己都无法掌控的战役的根本原因!

也正因此,他根本就不需要理会辛兴宗等能否反败为胜,也不在乎苏牧是否还有后手。

所以当他看到李彦昭和梁师成带着一万侍卫司援军,以及数千敢炽军扑杀而来之时,他已经没有太多的惊骇,虽然他不得不佩服苏牧的智谋,虽然他不得不痛恨苏牧总能绝处逢生,虽然他不得不惋惜这场失败。

但这一切对他和隐宗而言,已然是胜利了。

第六百四十五章 必杀令

老人们常说,吃亏是福。

眼前的一些小的失去,其实应该用“舍得”的目光去看待,看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

所谓舍得,就有舍有得,舍了眼前的一些蝇头小利,却能够让你心胸开阔,修养心性,得小便宜的人会越来越贪婪,而你则会越来越大度。

前面舍的是小利,得到的却是能让你今后越走越顺遂的好品质,前面得的是小利,会被这些小利蒙蔽眼光,往后只能越走越狭窄。

对于侍卫司的突然杀出,沈青囊没有太多的惊愕,因为他很明白,隐宗在大局上是胜利的。

让他耿耿于怀的是,张万仙的敢炽军!

他始终不明白,为何苏牧总能够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得到最关键的人物,做出最不可理喻的改变。

张万仙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否则他也不会让元泰特地带着老君馆的人去围杀。

可谁能想到,张万仙最终还是归顺了苏牧,而他沈青囊发现张万仙的关键之时,苏牧应该还未抵达河北境内,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张万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的特殊,他与张迪等人截然不同,他明明拥有反叛的资本,却没有反叛之心。

沈青囊提前进行大决战看似愚蠢,却又是不得已而为之,眼下正是叛军势力最强之时,等真正的寒冬降临,慢说造反,这些缺衣少食的叛军冷死的冷死,饿死的饿死,还拿什么跟朝廷的禁军决战?

而沈青囊之所以要争取张万仙,得不到就杀掉,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这里。

如果不提前决战,叛军只能继续龟缩蛰伏在河北和京东各处,张万仙是最后一个拥有足够人口和战力以及影响力的势力首领。

一旦张万仙被诏安,敢炽军就会成为朝廷禁军的向导,将张迪高托山杨天王等一干叛军全都揪出来!

他能够看出这一切,苏牧自然也就能够看到,而在他们决定围攻大名府之后,苏牧也开始了行动,由敢炽军作为向导,开始了大名府乃至于整个河北路的清洗!

所有的一切都仿佛在验证沈青囊对大局的推导,只是他仍旧搞不懂,为何苏牧能够如此快速就降服了张万仙。

只是这些都已经不重要,当侍卫司和敢炽军的人冲杀而来之时,沈青囊就知道,虽然大局上隐宗不败,但他到底还是输了这场局部战役。

侍卫司和敢炽军的人也学乖了,或者说他们仿佛事先就已经做足了准备。

他们并没有像李太子等人的军队那般冲杀到战场之中,而只是在战场边缘游弋,一层层抹掉外围的敌人,不断周旋,飞快消磨着敌人的大阵!

无论李太子等人的军队如何骚扰,他们都保持着这样的战术,仿佛早已知晓进入大战场就会陷入混乱,丧失置身世外的优势一般。

侍卫司和敢炽军的小心谨慎,让张迪和李太子等人,终于再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叛军不似朝廷禁军,更不会像那些自我牺牲的生俘,他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顺风之时一拥而上,比谁都勇猛,可一旦呈现颓败的苗头,他们就比谁都跑得快,这就是他们与正规军的差别。

经历过北伐洗礼之后,大焱的这支军队已经铸造了属于自己的军魂,军人们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天职使命,这也才有了孟璜等人的牺牲,若换了以往的大焱军,这种事情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这些叛军说到底只不过是暴民,即便背后有隐宗,隐宗也只是操控张迪等诸多首领,即便元泰等一众高手要将叛军训练成正规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达成。

先前在乱战之中,他们就算想逃都无法做到,如今双方各自收拢集结了队伍,他们终于开始溃散而逃,这种势头便如同决堤的黄河潮头,一旦开始就再难遏制。

沈青囊的张迪部终于支撑不住,身边的张迪等首领早已迷失在战阵之中,此时怕是早已脱离了战场。

这就是叛军的本性,他们终究不是完颜阿骨打,终究不是萧干这样的人物。

沈青囊遥望战场的西面,却如何都无法找到苏牧的身影,他仍旧不服输,仍旧相要拼一把。

虽然驱使和促成这一战,使得河北大乱,他已经算是超额完成了隐宗的任务,但对于他自己而言,仍旧还有机会,只要他能够杀死苏牧,相信这样的胜果比掀起这场大战更值得庆幸!

他无法确定苏牧的具体位置,也知道想要杀死苏牧是件很难的事情,更清楚这么久以来,想要杀死苏牧的人,一般只有两个下场,要么被反杀,要么被降服。

连始可汗都输在了苏牧的手里,沈青囊并不认为自己能够在乱军之中杀掉苏牧。

他虽然放弃了这个想法,但却将矛头转向了后军,那里,有苏牧的兄长,苏瑜!

他知道苏牧对这位兄长最是敬爱,甚至一直在为兄长苏瑜搭桥铺路,为苏瑜在朝堂上保驾护航。

他虽然无法杀死苏牧,却能够杀死苏瑜!

只要杀死苏瑜,甚至是李纲,那么战后的烂摊子,短时间内就没人有足够的能力来收拾,等到朝廷再派能吏过来,河北大地早已进入严冬。

灾后破败的家园,再承受战火的洗礼,又要面对寒冬的侵袭,没有苏瑜和李纲这样精熟政务的人来主持大局和管理百姓,河北和京东地域必将遍地鸡毛满目疮痍!

苏牧确实不容易找,但苏瑜和李纲却很容易找,他们背靠大名府城,只要沈青囊往大名府方向冲击,迟早能够找到苏瑜和李纲!

这是退而求次,但却仍旧拥有着让人心动的巨大价值!

张迪等人充分发挥了叛军的本性,早已四处逃散,但元泰等人率领的高托山部,却仍旧在与守军进行拉锯战!

沈青囊也不再理会败局已定的中军战场,带着老君馆的亲兵团,来到了元泰这边。

元泰乃是老战将,对军队的掌控能力甚至比辛兴宗等人,比战场上所有的将领,都要出色!

若非大名府守军有苏瑜和李纲领着,又是背城而战,士气可用,他们或许早已撞入大名府城了!

见得沈青囊调头,元泰已经知道,前面的战局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不由轻叹一声,也难怪隐宗在南朝兴风作浪这么多年,始终无法搅起太大的风波。

若换了几年前,北伐军还未崛起,成功率或许还要高一些,但那时的隐宗也是苟延残喘的状态。

要怪也只能怪始可汗出现得太晚,隐宗崛起之后又没有从内部攻击显宗,而是在大战略上选择了外部势力,到东北去培植女真部族。

本以为能够通过外部势力来击溃显宗在大焱的势力布局,却没想到苏牧带领着北伐军顽强反击,反而击败了始可汗。

让他想不通的是,经历了女真部族的失败之后,始可汗仍旧没有醒悟,再度北上,竟然又开始扶植蒙古部族!

最坚固的堡垒,总是先从内部攻破,且看看沈青囊和元泰等人从内部搅起的这一场叛乱,足见成效是多么的惊人,如果隐宗将所有力量投入进来,今次怕是能够彻底颠覆整个大焱皇朝了!

或许因为始可汗也是异族,并非汉民族的血脉,才对异族部落如此的感兴趣,才如此渴望从外部将大焱彻底击溃吧。

念及此处,沈青囊也是一阵阵的惋惜,虽说大局上已经将大焱的河北打烂,让灾后的河北雪上加霜,让大焱朝廷焦头烂额,忙于内政和安稳,但仍旧掩盖不住今次的功亏一篑。

这种怨恨使得沈青囊变得更加愤怒,他朝元泰狠声说道:“我要苏瑜和李纲的人头!”

元泰乃是老君馆的元老,更是隐宗的老人,当初隐宗就是想要借助北汉后裔的名号,妄图发动叛乱,结果还是让大焱朝廷给镇压了下来。

在元泰的面前,沈青囊还没有足以自傲和发号施令的资本。

但元泰很清楚自己的长短,也清楚沈青囊在战略上的眼光,只需提点一下,他也就能够看到,杀死苏瑜和李纲的意义。

虽然大军已经溃败,但高托山麾下的人手还是足够一搏的,但元泰是惯于逃跑的人,若换了以往,他早就带着弟兄们撤退了。

可自打与到苏牧之后,每一次他都跟弟兄们拼到了最后,竟然没有一次退缩!

朋友或许能够给你支持,但真正让你变得更加强大的,其实是你的敌人!

因为如果你不够强大,就会被敌人所打败!

因为苏牧,他元泰终于不再逃命,仿佛拜托了一世的逃亡,找回了当初的荣耀。

他并不是甘居人下,对沈青囊俯首帖耳言听计从,而是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所在。

高托山本来就是隐宗的人,当初高托山带领着山寨的弟兄们在河北大地不断游走,就是为了张迪杨天王等人都联络起来,看似没有稳定的地盘,被迫与张迪等人结盟,其实今日的局面,都是高托山出面凑合起来的。

也正是因此,他并没有像张迪和杨天生等人那般,打不过就跑。

联盟彻底破碎,剩下的也就只有隐宗的人了,而既然是隐宗的人,当然要听从元泰和沈青囊的调度。

当元泰和沈青囊发出再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