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崛起于帝国时代-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地的举人老爷,看在同乡和自身名声的份上,往往不会如同朝廷官府那样不讲情面,在灾年荒年都会适当减少佃户上供的收成,保证佃户能吃饱饭,因此,除了个别的恶少一般的地主家外,大多数的百姓佃户,都是打心眼里感激本地士绅的!
这也属于人之常情,哪怕是在21世纪的中国,出身农村的人发达有钱以后,不还是掏出大笔款项建设家乡农村,甚至干脆给家乡农村家家户户发钞票!
连金钱至上的21世纪中,中国人都讲究同乡之情,发达后不忘本,更何况礼教严苛的古代封建时代?
中国有句古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虽说有些夸张,但也道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这种利益纽带关系!
比如说军队里有人当了军官,只要有条件,他必然会从自己的家乡里拉出几个乡亲青壮来充当自己的亲卫,以同乡之情辅以亲卫之利,可以说这种亲卫背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真要是有那种六亲不认的亲卫对提拔自己的同乡之主动刀子,那这个人今后基本上就绝了正经攀升的路子,连同乡的人都敢背叛,谁还敢用他?
当然,这只是在中国古时候罢了,21世纪的中国是万万不能这么看的,兄弟之间互相诈骗的例子都比比皆是……
正因如此,百姓或许对于高高在上的朝廷很是麻木,但却对自身利益相关的士绅老爷,很是重视!
只要不是太愚蠢的士绅,都能通过日积月累的威望,轻易煽动一场民乱!
就连当地的县太爷,都对乡村的士绅讳莫如深,在没有充足证据下,很少插手乡间的事务!
乡村百姓如果有什么纠纷,更愿意找德高望重的士绅老爷评理,而不是去衙门!
416章 取而代之八
啪~
曾经英勇睿智的乾隆大帝将天津陷落的告急文书甩了军机首辅一脸,怒极而笑道:“好一个天下第一海关,好一个大清江山安如泰山!
区区不到十日时间,几万天津边关军队,就土崩瓦解,连同整个天津城都落入海外汉人的手里,我们堂堂大清在战争开启一个月前,竟然丝毫战争信号都没有收到,我想问一句,你们这帮军机大臣整日里都干些什么!”
御书房殿前一排胡子花白的军机大臣,五体投地的跪伏在地上,脑袋紧紧贴着地面,丝毫不敢抬头看盛怒中的乾隆帝,生怕成为了那个背黑锅的替罪羊!
天津城陷落,督抚等大官与满城内的将军,一起殉了国,真是满城忠烈啊!
然而,这也就意味着,天津城陷落的黑锅,没有足够分量的当事人背起来了……
这么大一个败仗,自然不能找那些低级文官和军官顶罪,自然而然的,兵部里的一二品大员和总领全国政务军事的军机大臣,变得人人自危起来!
满清帝国历来有过错,都是下臣奴才的错,无论皇帝老二再如何昏庸无能,也不可能犯错!
这是政治正确!
因为在满清帝国,皇帝背后站着的不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而是代表着数百万旗人满人的利益纠缠!
满清帝国的皇帝之所以将中央集权发挥到了极致,不是靠其独特的法治和手腕,而是依靠着入关的这群满清旗人力挺而来的!
数百万满人面对几个亿的汉人,想要稳固自身的统治和压迫,必须抱团取暖,努尔哈赤的子孙很清楚,他们的根子比当年的蒙古人还要不如!
正是因为旗人吸取了历史上的教训,且时刻有着被汉人推翻的危机感,才造成了整个满清帝国高度的集权制度!
旗人利用皇帝的高度集权层层压迫汉人百姓,满清帝国的皇帝也了解自己权利的根本,对同族的旗人颇多照顾!
整个利益链条牢不可破!
因此,只要满清帝国皇帝不是要杀宗室旗人贵族的脑袋,对整个天下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一句话一个人头!
不会有清流一样的文官胆敢阻拦,更不会有太监一流的宦官霍乱朝政!
毕竟,满清帝国的皇帝统治基础不是文官也不是太监,而是旗人贵族和八旗子弟!
这就是为何在满清一代,文官势力最为弱小,宦官中除了慈禧太后的安德海和李莲英外,一个出名的都没有!
至于军权大握的人,汉人更是连边都别想沾惹!
要说以前的朝代是家天下,那么满清一代则是旗天下,正儿八经的旗人天下!
哪怕满清帝国到了20世纪初穷途末路的时候,也把着旗人的铁杆庄稼不敢松手!
这也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不过,这个世界中的满清帝国,似乎等不到辛亥革命那个时候了!
乾隆帝之所以如此不顾仪表的大发脾气,实际上来源于他心中的恐惧!
满清帝国的情报机构虽说很落后,但在战争这么大的事情上,下面人还是很卖力的,这可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安危,关系着自己等人的小命和未来呢!
于是,乾隆帝得到了比较详细的前线战报,里面有可以速射的单兵‘火枪’,不用火绳,也不用从枪口里装填,而且打一枪只需要拉一下枪栓就可以继续射击!
这尼玛的简直就是单兵神器啊!
有了这玩意,大刀长矛都该进博物馆了!
当然,相对于这款让乾隆帝大开眼界的单兵火枪,对清军造成杀伤最高的当属一个小炮筒了!
汉军称之为掷弹筒!
可怕的是,这门可以发射威力巨大的‘开花弹’的小炮筒,体积实在是太小了,小到了一个人就能带着掷弹筒满地跑!
并且,操作起来也十分简单,双手在地上摆摆扭扭,就可以开火了!
特喵的连炮兵阵地都不用布置!
就是这么一门神奇的单兵武器,一炮下去能送十多名清军士兵上天……
乾隆帝看到这里是,面皮已经不知道抽搐了多少下……
他不太懂军事,但他还是能理解这种武器的威力的,毕竟双方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除了这俩样超出了乾隆帝认知的单兵武器外,最让人恐怖的就是汉军使用的‘红衣大炮’了!
射程超远,打的超准不说,一发炮弹下去,地面就出现一个大坑来,要是正好落在人堆里,基本上一队清兵就可以宣告报废了……
这还只是伤亡问题,汉军的这种大炮对清军最致命的打击是士气啊!
75毫米野战炮的杀伤力,对清军来说跟天雷无异,几发炮弹下去,甚至还有迷信的清军士兵跪在地上祈祷老天爷保佑……
自然而然的,也别指望这种军队还会继续抵抗下去……
相对于前三种给清军造成碾压之式的先进武器,马克辛重机枪的描述反倒是不多,清军也对其杀伤力含糊不明,因为在面对75毫米野战炮的震慑,加上大汉一式步枪的远射与到处都能发射的掷弹筒轰炸后,清军官兵不用等到沉重的马克辛重机枪布置好机枪阵地,就已经崩溃了……
因此,汉军中的马克辛重机枪杀伤的清军并不多,汉军的火力太猛,清军败的太快,根本没有笨重的马克辛重机枪发挥威力的余地……
所以说,当乾隆帝看完这份战报,和上面武器对清军的碾压式战果后,头一次发现,自己屁股底下的位子不稳当了!
皇帝如果坐不稳自己的皇位,会有什么结局?
自从收到战报后,乾隆帝已经失眠好几夜了!
然而,他除了在百官面前发火训斥,听一些动员啊,调兵啊之类没有把握的建议,毫无办法!
这是科技上的直接碾压,再英明神武的将军过来,也没办法啊!
总不能让满清帝国的八旗兵,去打游击战争吧……
没有了北京城,旗人的威望还能剩下多少?
难道真的要逃亡老祖宗留下的东三省黑土地苟延残喘不成?
417章 取而代之九
满清帝国能在地球历史上维系200多年,与他们的政治制度和谨慎心态有着紧密联系!
别看满清帝国用几百万人统治几亿人的手段玩的6起,但他们自己却始终不相信自己能一直坐在几亿汉人头上统治!
说白了,旗人高层的想法一直是,享受一天是一天,尽可能的延长享受的时间!
就是这种危机意识的存在,满清帝国一直给自己预留着一条后路!
这条后路就是被满清帝国强制封锁起来的东三省!
当时称之为关外之地!
满清帝国只在广大的关外之地留下了少量的驻防人员和一些旗人老少,与他们的包衣奴才。
禁止任何汉人甚至是关内满人前往关外定居!
无论是满清帝国最鼎盛的时期,还是满清帝国战乱频繁,国家衰落,土地兼并严重,人口爆满的时候,关外之地都被满清牢牢的控制着,充当最后的避难所!
在满清帝国高层的有志之士眼里,他们被汉人赶走似乎是非常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死也要保持关外之地的‘纯洁性’,一旦哪一天旗人的统治在中华大地不稳,关外之地就是他们最后的退路!
关外之地的黑土地,足以轻松养活数百万旗人子弟,有着足够的基本盘静等东方再起!
可惜,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满清的自留地最后没有被汉人打破,却成为了外国列强眼中的肥肉……
实际上,当初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时,慈溪等人就有逃亡关外的打算,如果八国联军不打算停战,继续打下去的话,慈溪太后早晚要逃亡关外!
不过,那时候关外不少地盘已经被沙俄拿下,所以慈溪等人的逃亡计划并不是很靠谱,这也是后来慈溪太后投降的干脆彻底的原因!
当然,对现在的乾隆帝来说,退路还有很多,关外,蒙古,以及富饶的南方,都可以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巡游,恩,皇帝逃离首都不能叫战略性转移,要叫做巡游巡视,或者是狩猎……
总之,绝对不能出现跟打仗字眼相关的词,皇家的面子很重要!
乾隆帝可不是什么迂腐之人,在反复与众大臣乃至王爷心腹商讨过后,果断做出了抛弃北京城的预备计划!
因为乾隆帝和大臣们,无论如何分析,都找不到打破汉军无敌神话的漏洞,因为汉军的武器已经将人海的战术意义无限降低,当然,这里指的是冷兵器人海!
有着掷弹筒这种可以适应复杂地形的大杀器,清军依靠地利抵抗也变得困难无比,唯一的挣扎或许只是拖延时间罢了!
因此,在天津城陷落后,满清帝国上层就出现了求和的声音,且这种声音并没有遭到乾隆帝的绝对压制!
面对无解的敌人,只要是一个理智的统治者,都会想到割地赔款等屈辱求和的选项上……
更何况,满清帝国一直将自己看作抢劫犯,中华大地只是他们的战利品,既然是战利品,只要条件允许的话,卖起来心里自然也好受一些……
可惜,满清帝国暗地里派出的求和使者,只带回来了无条件投降的汉军通牒,要是满清帝国很彻底投降,赵杜天还是可以允许他们活下来,成为大汉帝国一员的,就好比那些生活在赵杜天独裁暴政下的白人子民一样……
至少,待遇要比黑奴高出不少!
只是,这个条件对满清帝国的高层来说,根本无法接受!
卖国割地赔款都没问题,唯独这个法统不能丢啊!
赵杜天也没指望用一张纸劝降满清帝国,21世纪的伊拉克与美帝国主义战备差距那么大,还要挣扎着打一打呢,更何况是满清帝国?
当面临生死抉择时,哪怕是输面极大的战争,弱势一方也必须硬着头皮打下去,打一打或许还能有希望,不打的话,那就什么都没了!
好在,乾隆帝也算一个理智的君王,在天津城陷落后,彻底认清了清军与汉军的差距,直接将自己放在了弱势一方,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意义的,以空间换时间,以汉人换汉军的策略!
说白了就是对整个满清帝国进行总动员,一点点消耗汉军的力量!
汉军武器再强,开枪需要子弹吧,开炮需要炮弹吧,打仗可是一件十分耗费财力的事情,满清帝国高层相信,只要他们将汉军拖个几年,不说海外汉国会被拖垮,只要拖到那个赵杜天维持不下去战争,肯讲和就足够了!
只要战争停止,乾隆帝绝对有那个魄力对武器体系进行升级,就好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满清帝国洋务运动一般,体制未必会变,但军工科技花再多钱也要架起来!
当然,前提是满清帝国能挺过这一轮劫难!
乾隆帝应付汉军的第一步就是,让北京城坚持尽可能长的时间!
作为满清帝国首都,政治意义不用多提,北京城的存在,可以让满清帝国更加充分的动员起汉人军队来!
而北京城作为历朝古都,城防一再加固扩建,本身就是一个要塞类的城市,能不能守住先不提,起码也要让汉军留下足够多的鲜血吧!
真正的大国战争,讲究的从不是几场战役的胜负,而是比拼谁能坚持到最后!
无论前期败的有多惨,只要能笑道最后,胜利者就可以改变一切!
满清帝国虽然处处都处于劣势,但他们有一个大汉帝国无法具有的优势,那就是本土作战!
满清帝国的本土作战,可以极大的弥补与汉国这类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后勤差距,甚至还能略胜一筹!
无论是集结军队,还是就地征粮补充物资,清军都会占据大大的便宜!
内线调动可要比外来入侵者方便不知多少倍!
并且,这个优势还会随着汉军深入中华内陆,而不断加大!
因为汉军占领的地盘越多,后勤体系就会变得越脆弱,除非赵杜天能获得全体汉人的支持!
不过,赵杜天要能获得全体汉人的支持,满清帝国不用汉军打过来,自己就会崩解……
418章 取而代之十
轰~轰轰轰……
十门耗费大量物力人力拖拽过来的75毫米野战炮,以远超过这个时代火炮的频率,不断将黄色炸药装填的先进榴弹射到北京城城墙上,掀起一片片碎石和惨尸!
好在北京城历经数百年的加固和满清帝国危机意识下的不断投入修缮,墙体还是非常牢靠的,并且采用的是数层墙体并用结构,轰垮一层还有一层……
要不是一战时期的75毫米野战炮的威力实在是太大,北京城的城墙根本不用担心被轰垮的问题!
在冷兵器时代中,满清帝国的首都北京城的城防,绝对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程度了,坚固程度要比白人吹嘘的菱形堡垒防御体系强得多!
可惜,自从火炮大量普及,威力巨大的榴霰弹、爆破弹等不断升级后,哪怕是欧洲强国,也不得不放弃看似完善坚固的菱形堡垒体系,在与时俱进的火器时代,再坚固的城墙面对足够大当量的火药爆破,也显得那么的脆弱,这还只是黑火药的时代,当黄色炸药普及后,菱形堡垒体系剩余的那点防护能力,也彻底消失!
城墙的作用逐渐演变成防御装备落后的暴民,镇压民乱,至于真正的俩国交战,基本上发挥不了太大作用了……
在赵杜天前世的地球历史上,到了拿破仑时代时期,菱形堡垒的防御能力就被极大的削弱,在拿破仑的大军面前,那些贵族堡垒变得不堪一击,还不如运动战消灭的法军多……
也只有还停留在冷热兵器交替时期的满清帝国,对北京城保留着不少的期待……
汉国大军比乾隆大帝想象中来的还要快,在王起明的命令下,以大汉御林军为主体的远征军日夜赶路,直抵京师城下,沿途的州县清军,猝不及防下,被汉军一顿炮火全都收拾干净……
本来双方战斗力就不在一个等级上,再加上汉军的进发速度惊人,清军连组织防御的能力都损失殆尽!
当乾隆爷听到北京城外隆隆的炮声后,非常果断且明智的做出了一个选择,带着一些重要的满清权贵和禁卫军,连夜悄然离开了北京城!
乾隆从汉军兵临城下的速度和战报上,已经体会到了汉军的强大,他很清楚,在数万汉军兵临城下之际,北京城陷落只是汉军死多少人,花费多长时间的问题!
满清皇帝可没有君主守江山死社稷的慷慨气节,他们自己在心里都认为是窃取了汉人的江山,一直用封锁的手段保留着东三省的黑土地,以防在未来坐不住窃取的江山后,好有一条退路!
当然,不光是东三省,蒙古这个不断被满清拉拢的小伙伴,也是满清权贵逃亡的方向!
在不断的联姻和势力渗透之下,满清权贵实际上与蒙古王爷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可以说一荣俱荣个一损俱损!
在赵杜天前世里的那个满清朝代,蒙古骑兵可是没少帮满清帝国镇压太平天国,与外国侵略军对抗!
连蒙古最能打仗的王爷僧格林泌都死在了镇压叛乱的战斗中!
蒙古骑兵更是在为满清帝国卖命的途中,死伤无数!
可以说,满清能以少数人统治多数汉人,蒙古这个铁杆小弟功不可没!
正因如此,满清权贵在看汉人时,是用看待奴隶的目光,但在看蒙古人时,是看待朋友的目光,这一点在满清统治时期对蒙古人的各项优惠政策里很容易能看出来,蒙古人可是有着很多自主权利呢!
然而,就因为蒙古人和满清权贵关系密切,咱满清帝国被革命党掀翻后,整个蒙古都对中原革命党充满了敌视情绪,最终在沙俄和苏联的帮助下,外蒙古彻底从中国版图上独立出去!
乾隆皇帝逃亡的方向就是内蒙古区域,汉军既然能毫无压力的从天津大沽口登陆直抵京师,自然也可以从中国的任何沿海地区登陆,所以乾隆帝没有选择更加富饶的南方逃亡,而是选择牢靠且有着大量蒙古骑兵的土地逃跑!
当然,乾隆皇帝不可能一口气逃亡蒙古,他的第一个站点是山西,恩,用的巡狩的名义,乾隆皇帝将在山西首府组织对汉军的抵抗,以及希望缥缈的和谈……
至于首都丢掉对大清帝国造成的威望损失,乾隆皇帝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至少,丢掉首都总比皇帝死了这件事影响小得多……
只要皇帝不死,满清帝国就从法理和忠于帝国的人心里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抵抗和战争就能维持下去!
一旦皇帝死了,最高权力就会出现真空,会让大量的下层人士失去奋斗的方向,也会让野心家看到混乱的征兆,到了那时候,恐怕对满清帝国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在明末年间,崇祯在北京城上吊自杀后,南明小朝廷之所以面对满清铁蹄抵抗程度弱的令人发指,正是因为正统皇帝一死,继承权变得模糊,被扶植上去的年轻皇帝不足以服众,导致南明朝廷心不齐,在外领兵的大将渐成军阀之势,中央朝廷的威望与日剧减!
甚至,在南明时期,还有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来的战争!
可想而知,这种状态下的南明朝廷之所以存活那么久,只是因为入关的清军幸福来得太快,吃的太撑,消化不良,用了大量时间理清内部罢了……
当北方的清军理清了内部,巩固了统治后,大军南下,顷刻间,南明小朝廷彻底败亡!
跟南宋时期面对蒙古铁蹄,不死小强一样的生命力,南明朝廷简直就是个典型反例!
这就是失去正统皇帝的危害!
在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和平时期皇权更迭都要小心翼翼的进行,老皇帝都要事先一再给太子铺路,为太子培养心腹,并立下明确遗诏。
和平时期尚且如此,更何况战乱时期的皇权更迭?
特别是在首都丢掉后,换皇帝真心是个要命的差事!
乾隆帝和满清权贵很清楚这一点,才毫无心理压力的放弃了北京城!
419章 取而代之十一
乾隆皇帝逃跑的消息虽然一再封锁,但乾隆帝逃离北京可不是几个人逃跑,而是带着一大队禁卫军护卫,满清重要权贵,以及少数的子女和妃子!
人数加起来也有个上万人了,这么多人哪怕是陆陆续续离开的,想要瞒天过海也是不可能的!
对于外面看不到听不着的汉军攻城部队来说,瞒过去不难,但对于北京城内门路通熟的土耗子来说,这种消息简直就是亮瞎狗眼!
因此,在乾隆皇帝离开北京城后第二日,那些消息灵通的大臣和城防军官,就得到了皇帝老子跑路的噩耗!
随后,数日的发酵时间,几乎大半个北京城的人都知道了乾隆皇帝离开北京的消息!
虽说乾隆跑了也留下了威望很高的王爷和军机要臣统属北京城防御事务,但皇帝就相当于人心里的一个旗帜,这面旗帜一倒,味道就变了个样子!
本来面对汉军的火炮掷弹筒,清军守卫的就吃力且每日都会死伤大量人员,结果这皇帝老子一声不吭的就离开了,那些大头兵会怎么想?
或许,八旗子弟为了自己的江山,在王爷们的安抚下,咬咬牙还能坚持下去,但是那些绿营官兵和‘北京城管’们,心态可就一个天一个地了!
步兵统领衙门,也就是‘北京城管’,几乎一夜之间,军心士气变了个模样,上战场不想着杀敌,先想着如何找地方隐蔽保命,甚至不少人心里打着算盘,一旦汉军破城,第一个站出来投降!
北京城外的汉军虽然不知道乾隆皇帝跑路的消息,但守城清军抵抗力度的差异还是能看出来的,王起明接到的命令是尽可能快的拿下北京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在乾隆皇帝跑路的消息于北京城内传开后第三天,北京城所有的城墙宣告失守,诺大的北京城门彻底开启,在举着大汉一式步枪冲进来的汉国士兵过路俩边,是一排排跪伏着的临阵改邪归正的‘北京城管’!
其中还夹杂着不少汉人士兵,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