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统御全球-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纳威尔带着自己两百多辆四号式坦克还有无数的装甲车,在突破英军的第一到防线后,快速地向第二,第三到防线碾压过去,英军第二和第三到防线同样被德国的钢铁洪流淹没,留下的只是无数的英军尸体,还有哪残破的英军军旗在微风中凄苦地述说,英军的悲壮。

    纳威尔只管突击,扩大突破口的任务自然有人来做,这不是纳威尔这个装甲团团长可以安排的。

    此时纳威尔率领的坦克突击群从出发到现在,坦克的燃油消耗十分严重,四号式坦克也是喝油的老虎,汽油消耗也是很大的。

    坦克不是运输车辆,所以坦克的耗油量是不以百公里来计算的。坦克是大马力的车辆,有时原地发动的机会很多(如观测和通讯联络),一公里都不走,但发动机也会耗掉很多油量。

    而且坦克不像汽车基本走的是公路,而大都是土路和山路,所以公路、土路、山路,各种路的消耗都不同,而且差别很大,如同样的油耗,走公路可以走500公里,走土路只能走400公里,走山路只能走300公里,所以以百公里计耗油量是不科学的。

    不同的发动机和不同马力的发动机耗油量是不同的,通常马力大的耗油大,燃气轮机比柴油机耗油大,(美军的m1a2坦克的耗油量早就是世界之最,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作战行动。

    2003年美军进攻伊拉克,因为没有足够的油料,战争停了一周),坦克的耗油量准确的说是以发动机的最大供油量克/千瓦、小时来衡量的。

    四号式坦克的耗油量是每小时237升,四号式内部有一个500升的燃油箱,马力全开的话可以行使5个多小时,而四号坦克的速度是公路60公里,越野50公里。

    四号可悲的行程,公里续航距离300多公里,越野续航距离250多公里,德国安排的是200公里就必须补充燃油和弹药,突破第三道防线后,英军开始撤退,虽然有空军的轰炸,但是漫山遍野的英军在逃跑,飞机的作用就大大降低了。

    而起决定行作用的坦克,却在关键的时刻没有燃油了,纳威尔只能眼睁睁看着无数的英军溃败而去,虽然没有能全部消灭在这里防守的一个英军步兵师,至少让他们损失了全部的重武器,和大量的人员。

    从战场上的英军尸体看,他们的减员起码在百分之三十以上,英军在德国的坦克前面,坚持到三道防线被突破才崩溃,已经是非常不错的部队了。

    没有办法的纳威尔只好派出搜索部队上前警戒,然后等待后面的后勤分队上来补充燃料和弹药,当然吃饭也可以一起解决了,给坦克加油可不是几分钟就能搞定的,还有弹药的补充,那炮弹要一颗一颗小心地从外面传递进坦克,然后在放入弹药架上,没有一个小时别想完工。

    该加油的加油,该搬运弹药的就搬运弹药,整个补充过程繁忙而有序,空中的飞机也在空中巡航,德国的坦克就好在空中有专门的“保姆”伺候,根本不用担心被敌人的飞机偷袭。

    争夺整个战场的制空权那不是第四航空师的职责,他们的职责是当自己坦克的“保姆”。阿米尼因此也得到一个外号“大保姆”,这让喜欢驾机翱翔的阿米尼非常不爽。

    一小时后纳威尔的坦克突击总算是把所有的补充搞完,全部德军正三三两两地在吃饭呢,突然通信员找到正在吃饭的纳威尔,急切地说:

    “团长,团长,空军通报,有大批的英军骑兵冲我们这里来了,大约两个骑兵旅。”

    “快,拉响战斗警报,准备战斗。”

    纳威尔直接扔掉自己手上的事物,就对着自己的坦克跑去,“快快,准备战斗。”

    “嗒嗒……嗒嗒……”地面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远处传来的马蹄声,只有数量众多的马匹,在如此远的距离,才能造成这样的效果。

    “喔喔喔……喔喔喔……”

    凄厉的战斗警报响起,无数正在吃饭的德国人丢自己手中的事物,奔向自己的战斗岗位,警报就是命令。

    纳威尔进入自己的坦克,拿起话筒就开始下达命令:

    “所有人员注意,九点钟方向有英军大批骑兵部队奔袭而来,距离十公里,所有坦克成扇形展开,匀速三十公里前进,装甲车迂回攻击。”

    “所有人员注意,九点钟方向有英军大批骑兵部队奔袭而来,距离十公里,所有坦克成扇形展开,匀速三十公里前进,装甲车迂回攻击。”

    1939年,尼罗河集团军蒙哥马利总司令,在接到英军第五步兵师的求援电报后,紧急派出了自己的两个埃及骑兵旅前去支援第一线。

    这是蒙哥马利手中仅有的机动力量了,现在整个英军,数个方向都受到了德军的猛烈攻击,英军处处防守处处被动,到处都在要援兵,蒙哥马利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先用两个埃及骑兵旅去增援第五步兵师。

    蒙哥马利没有想到的是,第五步兵师面对的是德国最先进的装甲部队,并且单独配置了航空军,三个装甲师600多辆坦克组成的德国装甲部队已枕戈待敌。

    纳威尔(时任德国上校)和其他的士兵一样正在用餐,装甲兵们正在休息,有人在吃早餐,有人在梳洗,但大多数人已整装待命准备新的战斗。

    凄厉的战斗警报让所有人顿时飞奔起来,地面上留下无数的东西,有食物,有镜子,有剃须刀,他们都是被奔赴战斗岗位的德国丢弃的,很快真个德国坦克突击群就整队完毕,咆哮着冲了出去,整个坦克集群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快看东边”一个士兵的疾呼道,装甲兵们的目光齐聚到了东方,纳威尔隐约地看到东边尘土飞扬的地方有大队人马在移动,他快速地用望远镜看到远方有大队的骑兵在向这奔来,从他们的服饰来看,这是缠着英军服装的英军骑兵。

 第286章 这就是战争(下)

    装甲师做好了准备,战斗随即开始,隆隆作响的坦克排成直线立刻冲向了前方,纳威尔开着一辆“四号”式坦克冲到了最前沿。

    在这沙砾平原上,第七装甲师200多辆“四号”主战坦克主当正面作战,装甲车从两翼突出,和长距离迂回作战,德军试图将英军埋葬在这里。

    瞬间炮弹倾泻到英军人的队伍中,不少埃及骑兵被炸得人仰马翻,血肉横飞,随后,装甲师迅速切入敌阵展开新一轮攻势。

    埃及骑兵根本没有反坦克武器,竟用马刀和长矛劈戳坦克钢板,或用步枪向其射击,而躲在里面的德国装甲兵则通过枪眼对其进行扫射,轻易将埃及骑兵扫落下马。

    纳威尔驾驶坦克冲在最前沿,肆意转动操纵杆对埃及骑兵进行蛇形碾压,当在他前面的埃及骑兵纷纷葬身在他的坦克履带之下,连人带马被纳威尔碾成肉泥。

    其他坦克手也都热衷于这种游戏,纷纷停止机枪扫射,而转入这种疯狂的行动中来。

    战斗变成了屠杀,英军人被这种野蛮的打法惊得目瞪口呆,看着战友被这些钢铁怪物连人带马吞噬以至尸骨无存,不少埃及骑兵惊恐的试图溃逃。

    怎奈这种灵活机动的钢铁巨兽跑起来绝对不比他们的战马差,又有不少埃及骑兵随着坦克的隆隆声消失在了莽野。

    沙砾平原的旷野上,骠悍的埃及骑兵面对德国的坦克军团显得束手无策,他们疾驰的马蹄印很快被这群德国铁狼纵横交错的履辙所吞没,只留下大片的血迹和被绞烂的肉末……

    纳威尔试图向更远的地方挺进,怎奈坦克履带竟被死人肉挤住运转不得,他又点起一支烟,然后以飞快的速度打开舱盖跃了出去。

    他端起机枪瞄准了周围的英军人,“嗒嗒……”,埃及骑兵应声倒底,随即又被冲上来的德国坦克碾的尸骨无存,侥幸逃走的埃及骑兵又遇上包抄而来的装甲车的围杀,全军覆没。

    战斗打了近一个小时,15000名埃及骑兵从人间蒸发了,唯一佐证他们存在过的证据,就是那狼藉莽野上被深深碾入泥土中的肉末。

    埃及骑兵的覆没为德国装甲师主力打开了通往埃及的大门,也拉开了埃及保卫战的序幕,这是现代战争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幕,蒙哥马利居然把埃及骑兵派出来堵德军的装甲突击群,炮灰的下场就是变成肉末。

    英军用骑兵和德国的坦克对决是真实发生了,并且伤亡惨重,一万多埃及骑兵活下来的不足千人,这还是纳威尔在那些埃及骑兵打出白旗后,停止攻击后才剩下的,其余的全部葬身在这片属于他们的土地上。

    真实的历史上关于埃及骑兵对决德国坦克,也有很多争议,有一种说话就是这样的。

    这是一篇后世的报道,关于他的真实性,也无法考证:

    “关于二战初期欧洲战场的轶闻趣事中,英勇的埃及骑兵用长矛向德军坦克发起的殊死冲锋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战争场景之一。

    通常的说法是,当时埃及某骑兵旅突围时,由于不了解坦克的性能,用他们手中的长矛向德军的坦克展开了堂吉诃德式的进攻。

    德军见状大吃一惊,但很快就清醒过来,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机枪向英军扫射,用厚重的履带碾压埃及骑兵。

    埃及骑士想像中的战场决斗化成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屠杀,堂吉诃德的笑话被愚蠢地再现了。

    这一“马刀战坦克”的传奇得到了包括参战双方在内的广泛承认,有些严肃的历史纪录片中也采用了这种说法。

    1959年英军拍摄的由罗曼?英军斯基主演的反映骑兵生活的电影《罗特纳》,更对这个故事的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埃及骑兵当真以为坦克的装甲只不过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于是产生了战马的血肉之躯与坦克的钢铁之身的碰撞呢?我们不妨再一次翻开历史的画卷,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马刀战坦克”的故事来源于1941年9月19日发生的克罗扬蹄战斗,当时英军第18骑兵团在掩护“埃及走廊”英军总退却的过程中,向隆美尔率领的非洲军团的第2和第20摩托化师结合部发起一次攻击,其中两个执行迂回任务的埃及骑兵中队正好碰上一个就地休息的德军步兵营,埃及骑兵出其不意地发起冲锋,将猝不及防的德国步兵击溃。

    在追逐过程中,驻扎在周围的德军装甲部队闻讯赶到,在平原上攻击了没有准备的埃及骑兵,机枪的猛烈扫射给没有掩护的埃及骑兵以很大的杀伤,团长马特拉扎上校和团参谋长当场阵亡,埃及骑兵阵亡100余人,受到损失的埃及骑兵很快撤退了。

    第二天,赶来采访的意大利战地记者乔治?帕拉达看到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埃及骑兵以及战马的尸体和断矛。

    战场周围巡视着的德国坦克,并根据对参加战斗的德军士兵的采访,发表了一个著名的通讯,称英军精锐骑兵不了解坦克的性能,以为坦克装甲是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端着长矛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德军坦克,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个报道造成了轰动的效应。

    这样,“埃及骑兵用长矛和马刀向德国坦克冲锋”的神话就这么传开了。

    显然这个意大利记者的报道有些夸张的成分,并且其中的一些细节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但搞笑的意大利人就是这样。

    首先,说埃及骑兵不知坦克为何物,还以为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就有些不符合实际。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德国闪击英军是1941年的事,中间相隔了近二十几年,坦克不可能还是秘密武器。

    另外英军军队当时也装备有坦克,英军尼罗河军团能够动用的力量中就包括220辆轻型坦克和650辆中型坦克,由此可见,说英军的埃及仆从军不知坦克为何物,有些夸大其词。

    其次,说埃及骑兵部队都拿着长矛冲锋也有些不符合史实,二战前的埃及骑兵早已不是1683年维也纳城下的膘骑兵,长矛已于1934年从埃及骑兵的标准装备中消失,少量留用的长矛主要用于仪仗和悬挂旗帜,已并非其作战武器。

    

 第287章 墨索里尼的安排

    那么为什么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参战的英德双方都未出来澄清这场战斗的真相呢?

    这应该是由于双方“周瑜打黄盖”式的一种默契:英军需要用这个故事来赞美自己抗击德军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德国人则需要用它来渲染第三帝国铁流和“闪击战”的威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逐渐被湮没。”

    不管事情真相如何,此时纳威尔基本打开通往埃及的道路,如果英军的“尼罗河集团军”在德国第七装甲师前面还设置了防线,那里等待他的同样是无情的碾压。

    根据情报,“尼罗河”集团军(8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司令官多姆布将军)为第2梯队,布置在开罗前沿地带。

    隆美尔是一点也不敢松懈,这可是自己的部队决战非洲的最后一仗,首站必须打出威风,打出名望,打出军心士气,如果决战就是败仗,那这个部队今后就不好带了,自己在德国的名望也将严重受损。

    “报告隆帅,前线通报。”

    “念。”

    “德国第七装甲师来电:我装甲集群于1941年3月5日4时出发,并越过埃及边境,于一小时后到达英军尼罗河集团军防线,随即展开六百余辆坦克和相应的装甲车,对英军阵地进行闪电突击。

    在空军在大力协助下,我军仅用两小时就突破英军防线,歼灭大量守军,英军余部溃散,因坦克燃料不足未予追击,遂就地休整补充。

    一小时后,英军方面派出大约两个埃及骑兵旅前来堵截我部,试图填补缺口,被我军迎头痛击,同时迂回包抄,全歼埃及骑兵部队一万五千余人,特此捷报。

    德国第七装甲师卢森堡师长:卢森堡

    1941年3月5日”

    德国第七装甲师坦克突击群在全歼埃及骑兵部队后,不在停留,把英军所有的战俘和伤员交给了后继部队,就猛烈地向埃及方向闪击。

    只要德国在继续突破“尼罗河集团军”的防线,哪么埃及的首都开罗就完全敞开了大门,同时也关闭了“尼罗河集团军”退往中东的道路。

    隆美尔的其余部队与英军在埃及防线上激战,他们紧紧地拖住了英军尼罗河军团,蒙哥马利就是想增援或者撤退都不可能了。

    只要卢森堡的装甲突击群继续突破到开罗,哪么英军尼罗河集团军也就彻底被德军合围了,这二十多万英军被消灭也就是时间问题了,英军的这这个重兵集团一旦被消灭,哪么英军在埃及境内将不在剩一兵一卒。

    第五装甲师和维京师装甲师已经没有什么仗可以打了,扩大突破口的任务本来也是一个不错的任务。

    那里知道英军在防线被纳威尔闪电突破后,蒙哥马利就下令前线交战的部队拼死抵抗,能撤退的部队立即脱离与德军的接触,然后向开罗紧急撤退。

    这没有仗可以打,施坦因纳和德克尔可就不干了,卢森堡带着自己的坦克突击群在风摩电驰,第五装甲师和维京师在他屁股后面吃尘土,特别不爽的施坦因纳和德克尔让部队继续前进,他们两个驱车到了隆美尔的指挥车。

    “报告。”

    “进来。”

    “哦,是你们两个,你们两个怎么能丢下部队跑到我这里来,就不怕我处分你们两个吗?”

    隆美尔一见是施坦因纳和德克尔两位师长,顿时整张脸就阴沉了下来。

    “隆帅,我对你的安排有意见。”

    “隆帅,我也有意见。”

    施坦因纳和德克尔虽然害怕隆美尔的虎威,但还是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哦,你们两个对我有意见,那说出来听听,如果真有道理,我到是可以放过你们两。”

    “说就说,隆帅你偏心,为什么总是安排你第七装甲师打头阵,而让我们在纳威尔屁股后面吃尘土,我们要求隆帅不能偏心,也该让我们两个师上了。”

    施坦因纳性格直爽一点抢先说了,然后是就德克尔连忙帮腔:

    “隆帅,这个打仗嘛,也不能光让卢森堡那小子一个人就把战功抢完了撒,也要想着给兄弟们留点嗦,如果隆帅派我们两个师上去,一定比卢森堡那小子干的漂亮,隆帅你说是不是嘛?”

    隆美尔听他们这样说,也意识到了,自己可是非洲军团总司令,即将登上德国权力权力巅峰的新元首,那就不能偏心眼,不然部队不好带,自己手下的将领也会产生抱怨情绪。

    再说“第五装甲师”和“维京师”也是新部队,需要实战锻炼的,想到这里,隆美尔的脸色稍微好了点,但声音一样严肃。

    “你们两个的意见我知道了,但是现在闪电突击已经发起,卢森堡正在奔袭,这个时候是没有办法更换进攻部队的,等部队突击到开罗,就换上你们两个上去打头阵,到时候可不要给我拉稀摆带,这次你们擅自离开部队,口头警告一次,回去组织好你们的部队。”

    隆美尔把两个发牢骚的师长赶了出去,但是隆美尔的军指挥所也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来学习的,准确地说是墨索里尼派到隆美尔这里的学习隆美尔的“闪电战”的。

    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理论,也只有隆美尔运用得最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墨索里尼同样是一名野心勃勃的家伙,墨索里尼也知道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搞几个土著都搞不过,现在德国冉冉升起一颗最璀璨的将星——隆美尔。

    又正逢德国对英军全面开战的机会,墨索里尼派出了自己的爱将爱德华来隆美尔身边学习闪电战。

    墨索里尼在政治上可不是笨蛋,隆美尔被希特勒之人为接班人的事情墨索里尼当然知道,他此时派一名心腹爱将到隆美尔身边来学习闪电战,其意义可谓深厚啊!

    爱德华是意大利巴尔干总督,1915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34年参军,在意大利驻利比亚殖民军中任职,1935~1936年意埃战争期间,编入南部集团军,率部从南部入侵埃塞俄比亚,1937年晋升为陆军少将。

 第288章 意大利暗桩

    墨索里尼亲自和希特勒通了电话,请求希特勒让自己心爱的将军爱德华少将到德国里面去学习“闪电战”,将死的希特勒同意了,隆美尔已经不可能拒绝墨索里尼的这个要求。

    虽然隆美尔知道墨索里尼另有目的,多半是墨索里尼是想向他这个即将上任的新元首示好,但隆美尔觉得,这个爱德华应该更有价值,自己今后想要经营意大利,少不了这个学生和战友。

    爱德华是墨索里尼单独提拔起来的青年将领,相对于其他只知道泡妞的意大利军官来说,爱德华就是一个异类,总是热衷于战争,当然这也是独裁者墨索里尼看中爱德华的原因之一。

    爱德华这个意大利将军,居然跑到了隆美尔的前线指挥所,这让隆美尔对爱德华的第一印象不错,至少这位意大利将军并不惧怕战争。

    隆美尔一边看爱德华的简历一边请爱德华坐下喝极品龙井茶,一般的客人隆美尔可不会拿出来招待,咖啡到是管够。

    “隆帅,你的中国茶叶实在是太棒了,我可以这样说,这是我喝过的最美味的饮料,美丽的国度,神奇的国度。”

    “哦,爱德华将军也喜欢我故乡的茶叶,那走的时候我送你一小包,爱德华将军,你说的对,我的故乡本来就是美丽的国度,神奇的国度,让人魂牵梦绕的国度。”

    爱德华一边品茶一边静静地等待隆美尔看完自己的简历,其实爱德华很想到第一线的战斗部队去看看,当然这要看隆美尔隆帅的安排。

    “爱德华将军,你的简历我看完了,不错,你有一定的战斗经验,但是你要知道,你所指挥的意大利军队和我们的德国是完全不同的两支部队。

    我们使用的战法想来你也听说了,这种最新的战法叫闪电战,关于闪电战的理论,你可以去看古德里安的书,实战与理论也是有巨大差距的。

    现在你要学习闪电战,我本人表示欢迎你的到来,至于你是留在前线指挥部还是去第一线的战斗部队,这需要你自己拿主意。”

    爱德华立即站起来给隆美尔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十分严肃地说:

    “将军,我想到第一线去,最好是坦克突击群。”

    “爱德华将军,既然你决定要到第一线去,我当然会满足你的愿望,这样吧,你去纳威尔的坦克突击群,他现在正在往埃及方向突击,我可以派遣一架fa223运输直升机送你过去。”

    “感谢隆帅……”

    隆美尔的“蜂鸟”武装直升机现在不能用,前期生产的蜂鸟武装直升机在训练的时候,连续出现各种毛病和故障,结果摔了几架,隆美尔只好把全部的直升机送回去升级改造,匆匆忙忙搞出来的东西果然不靠谱,看来要等“蜂鸟”这个大杀器出来还要一些时间。

    爱德华拒绝了隆美尔邀请他一起用完餐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