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逆明1644-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托岳在地上翻滚了几圈,暂时逃离马月娥的攻势。
从地上爬了起来,托岳心里已经充满了震惊,几月不见,马月娥的武艺竟然长得如此之快,已经在他之上。有看了四周镶红旗的情况,托岳脸色都白了,一千七百镶红旗在白杆兵和身后应龙军第二军的夹击下,已经伤亡大半,此刻还能在马背上的只有不到三百人的,并且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减少着。
托岳没有来得及多想,马月娥的白杆枪便又朝他攻了过来。
惊险的避过马月娥刺来的枪头,托岳咬了咬牙,又跟马月娥激战在了一起。
又是三十几个会和后,托岳的右肩也中了马月娥的一枪,被刺出了一个血洞。
托岳不仅仅是一人,在跟马月娥对战的同时,他还得分出注意力关注镶红旗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武艺就不如马月娥的托岳,更加不是马月娥的对手。
当最后一个还在马背上的镶红旗满人也中弹坠马的时候,托岳第三次被马月娥刺中,小腹被刺出了一个血洞。
连中马月娥三枪,托岳深受重伤,往后踉跄的几步后,钢刀插在地上,支撑自己的身体不至于倒下。
“杀啊…………”这个时候,其他镶红旗满人已经全部被清理,数千应龙军第二军的士兵与白杆兵汇合在了一起,将托岳团团围住。
托岳口溢鲜血,悲哀的看了一眼四周尽是白杆兵和应龙军的身影,他知道,镶红旗完了,全军覆没!
镶红旗在自己的手中完了,自己是八旗的罪人。托岳显然无法接受这一个结果,如野兽一般怒吼了一声,强行挥刀再次朝马月娥猛攻了过去。
马月娥白杆枪猛地一刺。
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托岳自然无法躲过这一击,胸膛被刺了个对穿。
身死之前,托岳眼睛死死的瞪着马月娥,他不能接受镶红旗在他手中全军覆没,同样不能接受自己最后死在了一个女子手中。
伴随着自认为的耻辱,托岳一身是血的倒在地上,死不瞑目!
“娘,弟弟,我为你们报仇了!”大仇得报,马月娥双眼含泪,自己这几个月的日夜苦练没有白费,终于亲手将大仇人托岳击毙,覆灭镶红旗。
……………………………………………………………………………………………………………………………………………………………………………………………………………………
493。第493章 求和?
清军燕砀山溃败,超过四十万明军追杀,镶红旗的覆灭只是其中一个结果,清军的损失当然不止于此。
燕砀山以北的一处陵谷。
第一军数千应龙军和第七军数千士兵联合将满人正蓝旗堵在谷内。
一番激战,正蓝旗三千多满人毫无疑问全部被击毙,正蓝旗与镶红旗一样覆灭!
满八旗除了覆灭的镶红旗和正蓝旗,其他几旗也或多或少遭到重创,最惨的是镶黄旗,仅剩几百人,最好的是两白旗,因为跟归降军交战的关系,受创最低,加上又是两旗联合,冲出重围没有多少悬念,伤亡不到一半。
几十万汉旗军则没有满八旗那么好运了,因为没有战马的关系,汉旗军虽然不是明军追杀的第一目标,但也有八成左右或被歼或被俘虏。
还有满人老幼组成的破龙军,由于被应龙军三面夹击,四万破龙军仅突围了不到一千人。
最终,能够从燕砀山战场突围出去的清军只有两万余满八旗,三万余蒙古骑兵,不到一千破龙军,以及八万汉旗军,总数九十二万大军一败涂地,折损近八十万,经此一战,满清彻底没有了继续抵抗明军北伐大军的力量。
北京城,摄政王府。
昏迷中的多尔衮动了动手指,随即慢慢醒了过来。
“摄政王醒了!”
“摄政王行了!”
………………………………………………………………………………………………
多尔衮一醒过来便回忆起了所发生的事情,顿时目露辈色与绝望。
他怎能不绝望,燕砀山一战葬送了大清所有的精锐,经此一战,大清再没有抵抗明军进攻的资本了。
“摄政王,您终于醒了,奴才等人担忧摄政王!”汇聚在这里的大多是两白旗的将领,或是忠于多尔衮的将领。
“燕砀山一战结果究竟如何了?”虽然结果已经很明显了,大清完败,但多尔衮还是有此一问,他想知道得更细致一些。
“回摄政王,燕砀山一战,大清……………………”正白旗的一名将领向多尔衮详细述说了燕砀山一战的结果,特别是镶红旗和正白旗全军覆没的事情,还有大清各路大军逃回来的情况。
听完这些,多尔衮满嘴苦涩,绝望充斥了他的内心,果然,大清损失如此惨重,完全没有实力再和大明对抗了。
“摄政王,大清虽败,但还有近三万八旗铁骑,并非没有一战之力,还请摄政王一定振作,大清离不开摄政王啊!”两白旗的将领看到多尔衮眼中的绝望,担忧的劝说道。
多尔衮无力的摆了摆手,他知道两白旗的将领只不过是安慰他罢了,大清仅于不到三万八旗,蒙古人和汉旗军………呵呵,这个时候根本不用再想那些人了。
蒙古人原本就是靠着联姻结成的铁血同盟,在大清还有力量的时候,他们便是大清最坚定的盟友,而今大清实力不在,明显敌不过大明,蒙古人就算还没有生出异心,也一定不会继续死命跟随他们满人,至于汉旗军,多尔衮至始至终就没有相信过汉人,所以当前大清只能靠着不到三万八旗了。
紧靠这样的实力,八旗无论如何已经无法再对抗明军了。
多尔衮很清楚这些,不过他还没有倒下,他还有最后一个期盼,那就是与大明和谈!
不错,就是和谈,虽说依照朱慈踉的性情而言,可能性极低,但为了几十万族人,他必须试上一试。
“来人,拿笔墨来,本王要写信给大明皇帝求和!”多尔衮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求和?众八旗将领一惊。
“摄政王…………”
“不必多言,除了求和,大清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吗?”说道这,多尔衮还苦涩一笑,喃喃了一句道:“况且,就算求和,大明皇帝也不见得能够接受吧。”
众八旗将领虽然极度不甘,但也知道多尔衮说得是对的,不说大明皇帝朱慈踉的性情,就依照大清数十年来不断攻杀大明而结下的仇恨,大明在这样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接受求和的可能真的很小,可是事到如今,大清近两百万大军都八战八败了,精锐尽失,仅剩不到三万八旗,不求和他们还能怎么样?
所有人都不说话了,多尔衮开始书写求和信。
…………………………………………………………………………………………………………………………………………
燕砀山,距离大战结束已经数个时辰了,大军正在打扫战场,掩埋尸体。
“皇上,这便是收拢到的清军仿制神武野战大炮,一共九十三门!”第一军军长纪锋对着朱慈踉说道。
燕砀山一战,清军总共投入和三百多门仿制神武野战大炮,不多大部分都在炮战当中被明军的大炮摧毁,仅剩九十三门,朱慈踉下旨全部收拢起来。
“全部收起来吧,以后或许有用!”朱慈踉淡淡的说道。
清军仿制的神武野战大炮虽然不如大明的正版神武野战大炮,更不如大明当前最新的九十毫米口径新式大炮,但依然是这个世界当前最先进的大炮之一,还是有些用处的。
“启禀皇上,燕砀山之战的结果统计出来了!”李岩来到朱慈踉面前说道。
“念!”
“燕砀山一战,应龙军第一军死伤一千二百三十人,其中战死三百二十七人,伤九百零三人,第二军………………………”当李岩念完,朱慈踉淡淡的点了点头。
应龙军死伤五千多人,归降军死伤五万多,其他各军死伤两万多人,总共死伤近六万人,损失看上去虽然很重,不过却也击溃了清军九十余万大军,斩杀,俘虏清军七十余万,几乎十几比一的战果,算得上一场绝对的大胜了。
朱慈踉相信,燕砀山一战过后,清军精锐尽失,再没有威胁北伐大军的资本了,这场北伐之战,大明必胜无疑!
下一战便是攻打北京城,收复这座大明遗失了数年的故都。
“报…………”一名斥候快马来报。
“启禀皇上,满人派使者送来求和信件,想见皇上!”这名斥候禀报道。
斥候在十里外游弋,第一时间碰到了满人派来的使者,事关重大,斥候立刻来向朱慈踉禀报。
“求和?”朱慈踉冷笑,事到如今,大明占尽优势,必胜无疑,他还怎么可能接受满人的求和,想都不要想!
所谓的求和不过是一张废纸罢了,大明与满人交战数十年,期间也不是没有签过什么和约,但满人还不是年年攻伐大明,现在他们一时求和,也不过是为了缓和损失罢了,一旦让他们恢复过来,有了再次与大明交战的实力,便依然会如猛兽一般狠狠的跳出来在大明身上撕咬下一块血肉出来,这种养虎为患的蠢事,朱慈踉是不会做的,所以他连见一见满人的使者的想法都欠奉。
“将满人使者暴打一顿,扔出大营,让他们回去告诉多尔衮,朕不同意求和,满人只有一条路,那便是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大明!”朱慈踉冷笑着说道。
不仅拒绝了满人的求和,朱慈踉还下旨休整半日后,大军直扑北京城,要彻底结束这场北伐之战!
……………………………………………………………………………………………………………………………………………
494。第494章 心如死灰的多尔衮
北京城,皇宫金銮殿。
自多尔衮醒后,满清的文武百官便要求见多尔衮,孝庄皇太后和顺治小皇帝便直接趁机让多尔衮在金銮殿会见百官,事实上,在当前明军即将兵临城下的这样一种情况下,孝庄皇太后和顺治皇帝也坐不住了,或者说整个大清没有谁还能坐得住。
多尔衮同意了孝庄皇太后和顺治小皇帝的请求,在皇宫金銮殿召见文武百官,商议国事。
多尔衮第一件事便是和百官述说了自己写信与大明皇帝求和的事情。
对此,不管是满人,汉人还是蒙古人都沉默住了,一时之间整个金銮殿都静了下来,大家心照不宣的停止了商议,等待大明皇帝的决定传来。
一个时辰多后,一名正白旗将领在孝庄皇太后和顺治皇帝的宣召下快步走进大殿。
“启禀皇上,太后,摄政王,使者带回了大明皇帝的回话,大明拒绝投降,大明皇帝更是直言,大清只有一条路,那便是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这名正白旗将领单膝跪在地上,将多尔衮亲笔写的那封求和信呈在手上,未有任何拆封过的痕迹表明,大明皇帝连求和信都懒得看,拒绝求和的决定是何等的坚定。
这下,整个金銮殿都炸锅了。
大明皇帝拒绝求和,这不是表明根本不打算给大清活路吗?
满人愤怒了,大声叫嚣还有一战之力,要再次发兵与明军决战,大部分汉人官员也同样叫嚣再与大明决战,倒是蒙古人全部沉默,目光闪烁,什么也没有表态,但他们的想法也不难猜得出来。
幕帘后面的孝庄皇太后忍不住看向蒙古科尔沁部的代表她的亲哥哥吴克善。
可惜,吴克善发现之后,虽然有些不忍,但还是转过了头去,再一次表明蒙古的态度,隐意识就是觉得,满人这一次必败无疑,而且连辽东祖地都保不住,没有任何翻身的余地了,蒙古为了自身的利益着想,不能再继续做满人的铁杆盟友了。
多尔衮冷心的看着金銮殿上的一众文武百官们。
说到底,还是满人子弟最可信,蒙古人看样子已经对大清离心离德了,连大玉儿的面子也不顾了,足以说明一切,至于那些同样叫嚣得厉害的汉人,他们的心思多尔衮更是一清二楚。
这些汉人官员大多是士族豪强的子弟,代表着士族豪强的利益,大明明显打压士族豪强,况且他们已经帮助大清对抗大明这么久了,事也做了,钱也出了,在大明眼里,他们这些人就是汉奸的代表,大清若是真败了,他们没有半点好果子吃,巴不得大清为了保护他们继续和大明大战。
多尔衮也不服输,也想带着八旗和大明继续大战,可是大清近两百万大军都在明军的北伐之下败了,如今八旗子弟还能战的不到三万,汉旗军不到十万,也就是说不算上蒙古人的话,大清只还有十三万大清能够拿得出手,就这点实力,出去跟明军碰撞,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死路一条。那些汉人士族豪强们或许没有了退路,不得已孤注一掷,还想和大明进行一次决战,可是他多尔衮不能那样做,他必须要为满人留下一点最后的火种,否则失去了所有青壮的族人只有灭族一条路可走了!
多尔衮看着金銮殿的虚空,眼中有着无限的迷茫。
他想到了自己的一生。
自十二岁第一次跟父汗出征蒙古至十四岁,两年间,做为父汗最喜爱的儿子,父汗到什么地方他便在什么地方,父汗亲自叫他读书写字,兵书谋略,多少兄弟爱慕不来。
十四岁那年,父汗兵败宁远城下,重伤而死了。有传言,父汗临死前亲口将汗位传给了他,诏书就在父汗的大妃他的额娘手中,可是还没等他看到诏书,额娘便被皇太极联合代善等四人逼死了,皇太极登上汗位。
皇太极是他敬重的八哥,若是没有额娘被逼死的一幕,他就算相信父汗的诏书一事,但心里也不会在意是自己坐上汗位还是八哥坐上汗位,若八哥坐上汗位,他相信八哥的才能,会尽力辅佐八哥,不会有二心,他心诚如此,可惜没有看见,八哥等人千不该万不该没有等到他表态便直接逼死了他的额娘。
他真的不在乎什么汗位,可是额娘却因此死了,从那以后他便恨上了皇太极,不过他很清楚自己太弱小了,无法与已经登上汗位的皇太极对抗,他能做的只有立下大量的战功,取得皇太极的信任,进而司机报仇,夺回本该属于他的汗位。
自此,十六岁他第一次带兵出征蒙古,获大捷,以战功获封固山贝勒。
今后十数年,他年年征战,不断出征,立下海量战功,终于在他二十四岁的那年,因再破蒙古,招降蒙古察哈尔的林丹汗子孙额哲,替大清彻底收服蒙古各部,受封睿亲王,手掌两旗兵力,间接控制四期兵力,自此,他开始有了与皇太极抗衡的资本。
今后数年,他征战之余,设计阿敏和莽古尔泰获罪,阿敏被圈禁而死,莽古尔泰死后被削了王爵,大仇报了一半,而后他继续跟皇太极争斗。
可惜,他终究还是太嫩了,最终斗不过皇太极,于二十九岁那年被皇太极抓住了把柄,趁机问罪,削了亲王爵和部分兵权,为此,他一度消沉下去了一段时间,不过后来他又重新振作了起来。次年他便以再次大败明军,连立数次战功功勋,迫使皇太极恢复了他的王爵和兵权,自此,他看到了皇太极并非不可战胜,更加极力于跟皇太极对抗。
终于,在他三十一岁的那一年,皇太极死了,他终于死了,再也没有人可以压制得了他。
而后,他虽然没有在皇太极死后第一时间登上皇位,只当了个摄政王,而让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登上了皇位,但之后,随着他渐渐大权在握,只要他想,他随时可以废了福临登上皇位,不过他没有那样做,自己曾经受过的罪,他要让皇太极的儿子也受一遍,让皇太极的儿子替皇太极尝尝被死死压住动弹不得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玉儿,这是一个他一定要得到的女人,也因为她,他才一直没有对福临下狠手。
燕砀山之战前,他也终于得到了这个女人,将这个女人狠狠的压在身下,圆了他多年的一个夙愿之一。
想到此,多尔衮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幕帘后面的大玉儿,又看了一眼她身边的小福临。
算了,事情便到此为止吧。
原以为自己带领着八旗入关,短短时间内便席卷汉人的半壁江山,大清可以如同当年的蒙古人一样,占领汉人的全部锦绣江山。
可惜,前期的形势是极好的,不说他自己,就连全天下人都以为他真的能够最终灭了大明占有汉人全部锦绣江山,只不过,大明虽然只剩下半壁江山,还退到了江南,看似苟延残喘,但却也换了一个皇帝,自此,应龙军横空出世,大明就跟完全变了一个样似的,从此一改原先屡战屡败的颓势,变成了连战连捷,就连大清也在徐州城第一次全方面败给了大明。
时至今日,大明变化更大,一场北伐,不仅逼得他八战八败,只能退到北京城苟延残喘,就连辽东祖地,此刻被大明一支渡海大军占了去,大清真的没有任何抵抗大明的力量了,大清真的败了,败了个彻彻底底,再也没有翻身的余地了。
想到当前的形势,多尔衮心如死灰,绝望透顶。
好一会,多尔衮突然不发一言的走下台阶,朝金銮殿外走去,留下被惊得目瞪口呆的一众文武百官,太后和顺治小皇帝等人,一个个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
495。第495章 满人西迁之始
多尔衮突然不告一声的离去,让金銮殿上的满清文武百官们无比尴尬,气得脸色一下子青一下子白的,不过到底没有人敢直接站出来对多尔衮破口大骂。
毕竟,燕砀山一战葬送了大清几乎所有的精锐,回来的不到三万八旗里面,多尔衮的嫡系两白旗占了其中一半,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都能让人极为顾虑。
文武百官虽然没有人敢直接站出来对多尔衮破口大骂,但对多尔衮的不满还是不由得表露在了脸上。
这场金銮殿议事因为多尔衮的离去,无疾而终。
不同于文武百官,多尔衮这样的做法引起了孝庄皇太后另一层面上的担忧,金銮殿散朝后,她第一时间往多尔衮的摄政王府赶去。
多尔衮这样的做法也不仅引起了孝庄皇太后的担忧,也引起了两白旗嫡系将领们的担忧。
“摄政王!”
“王爷………………”
……………………………………………………………………………………………………………………………
两白旗的将领跟着多尔衮进入摄政王府。
多尔衮对着王府议事大堂中央供奉的一把金鞘佩剑发呆,背影充满了无线的落寞,如枭雄末路。
要说这把金鞘剑还是当年父汗努尔哈赤为了表彰他第一次立下战功而奖励给他的,他极为珍惜,就算上战场也不舍得带去,害怕有所损伤。
“本王是大清的罪人啊!”许久,多尔衮才转身对着身后的两白旗将领悲叹了一声出来,语气中充满了绝望,这一次是彻底的绝望,心如死灰了,燕砀山一败,加上辽东祖地的丧失,大清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了,不仅精锐尽失,而且连辽东祖宗之地现在也被明军从海上登陆攻占了,多尔衮一时无法想象,大清今后该何去何从。
众八旗降临都听出了多尔衮心里的绝望与无奈。
“摄政王……………”
“请摄政王不要妄自菲薄,这些年,您的功绩大家都看在眼里,是您带着大清入关击败了李自成,占了明朝的京城,席卷汉人半壁江山,让大清发展到了巅峰,这种功绩,大清唯有您一人,就算先帝和太祖也不曾有过,您何罪之有!”济哈尔是正白旗将领,是多尔衮最信得过的心腹之一,无论任何情况下他都会对多尔衮忠心耿耿,所以见到多尔衮这般绝望,他连忙出言劝说。
听到这样的劝说,多尔衮自嘲一笑:“本王是带着大清席卷天下半壁江山,将大清带到巅峰,可是大清今日之败,精锐尽失也是本王指挥不当的缘故,说到底本王还是不如大明皇帝朱慈踉啊,本王不是大清的罪人,还有谁能当得起大清的罪人!”
多尔衮还有一句话,大清落到现在这样的境地,除了他多尔衮,没有人有资格顶替这份罪责,这是他多尔衮应得的。
“摄政王……………”济哈尔还想继续劝说,他不能看着多尔衮就这样消沉下去,但他还没有将接下来的劝说说出来,便被多尔衮打断了。
“罢了!罢了!不必多言!”多尔衮摆了摆手,阻止了济哈尔的继续劝说,安慰的话任谁都能听得出来,他多尔衮虽然失败了,但也不至于需要人昧着心来安慰,败了就是败了!
多尔衮定下心来嘱咐众人。
“大清虽无法在与大明抗衡,但投降大明,任由大明宰割也不可取,而今为了给大清留下继续存留于世的火种,尔等稍后派人去与大玉儿述说,让她召集八旗贵胄,商议八旗西迁一事,远离大明,相信八旗终有再能发展的一天,去吧!”多尔衮说完,便挥手让在场的心腹将领出去。
大明不同意求和,又占据了辽东祖地,加上近日几十万大军就要兵临城下,大清无法继续抵抗,西迁,是目前唯一能让八旗继续存在的唯一办法。
多尔衮的语气充满了淡漠,又有一丝让人隐隐有些惶恐的意味在里面,似乎多尔衮想做什么令人担忧的事情。
“摄政王,您这是………………”济哈尔最先问出来,多尔衮虽然让他们下去,可当前这样的情形,又让他们怎么可能真正放心的走出这扇大门。
“怎么?尔等打算不听本王的命令了是吗?”多尔衮沉声扫视济哈尔几人道。
济哈尔等人一时语塞,做为摄政王的心腹,他们怎么可能不听从摄政王的命令。
“回摄政王,奴才等不敢!”济哈尔单膝跪地道。
“不敢就出去!”多尔衮挥了挥手,再次下令道。
济哈尔等人无奈,虽然担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