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风月-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嵩谡舛抗
这人正是董大胆!
只见董大胆双手抱拳,叹服地点头:“玄武将军!确实是末将!没给您丢脸就好!”
城下的玄武点了点头,见大家的眼光仍略带怀疑地望向自己,这才意识到是因为自己戴了一个宽大的头盔,遮住了整脸,于是哈哈大笑,顺手把头盔摘下,向地上一扔,露出了俊朗的真面目:“众位将军,军师,王大人,还认得玄武否?哈哈哈!”
“哈哈哈!”城楼上的李成梁等人也发出了会心的笑容,急忙吩咐准备好酒,大开城门,欢迎玄武凯旋归来!
玄武进了城,与王崇古、李成梁和龚正陆每人干了一大海碗酒,却是不肯再喝,直言身后至少有五万女真铁骑,须臾即至。
李成梁点了点头,大战在即,虽说已经斩杀了敌方五位首脑,但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还不是庆贺的时候,如今乱军围城,五万多女真铁骑都惦记着血洗宁远,为他们的首脑们复仇,对于城内只有不到五千士兵的宁远来说,这一步才是前所未有的考验。
玄武简单把情况一说,特意提到了他们新选出来的两个首领:舒尔哈齐和雅尔哈齐。
李成梁和王崇古当即皱起了眉头,他们也没想到,女真人竟然这么快就从觉昌安等五位首脑尽失的混乱中解脱出来,还新立了首领。
龚正陆倒是熟门熟路,他静静地听玄武把情况说完,见李成梁和王崇古都异常担心,反倒安慰起他们来:“这两个人我很熟悉,他们是觉昌安的三子和四子,努尔哈赤的亲弟弟,他们能够即位应该是目前在军中的职位所致。二位尽可放心,就算这二人有意想当大首领和二首领,女真族人的习惯也是要经过各大族长一番平衡后才能确立的,所以目前他们肯定是暗流汹涌,绝非铁板一块。而且,这两兄弟各有特色,舒尔哈齐沉稳,雅尔哈齐善战,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好色。因此,既然玄武提到他们现在兵分两路,那么他们肯定都抢着回千山西峰争夺公主美色,而对于围城之事并不上心。所以,就算他们当中一个带队来此,也不会冒死进攻,心思肯定都惦记着大本营里公主的美貌呢。”
玄武点了点头:“军师所言极是,如此说来……”
李成梁接过他的话头:“如此说来,我们现在可以给皇上写密折子了,先请他放心,这五位首脑已经尽数被屠,围城之事有我们和谭大人里应外合,解困应该不是难事!”
“嗯!”王崇古也不住地点头,“就这么给皇上起草密奏折子吧,皇上等我们辽东的战报,一定已是心急如焚了……”
因为密奏折子是抢在大军围城前送出的,所以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到达了京城。
……
皇帝把密奏折子里的详细战报读了一遍又一遍,兴奋之情仍是久久不能平静。
辽东一旦平定,就相当于京城东北方向的大后方得到了稳固,此顽疾一经解决,相当于彻底消除了悬于头顶的危壶,真是不亦乐乎,快哉快哉!
第二百九十四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
他当即让冯保去派人请张居正来,然后由他亲自去请太后,再在偏殿摆一桌御宴,要好酒好菜,算是在节约令中破一次例。
冯保得知辽东大捷,也甚是喜悦,看见少帝如此开心,主动要求摆酒,当下也激动起来,拱手说道:“辽东大捷!这是天大的好事!微臣向皇上道喜了!”
皇帝乐了,用手指着他笑:“好好好!确实是大喜!此番大捷,力斩觉昌安等五名女真首脑,特别是粉碎了努尔哈赤这要命的‘野猪皮’,实在是可喜可贺!不过,朕看战报上说,这头等大功,都记在了玄武的身上!”
“这玄武可是你培养出来的,包括此次星夜疾驰到辽东去传命的朱雀,也是你培养的。还有青龙现在东南沿海,白虎正在山东。你手下的四大内卫,都已经承担了匡扶社稷的重任。就为了这个,朕也该好好奖赏你!”
冯保心里乐开了花,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急忙跌倒谢恩:“皇上千万莫要这么说!训练他们四人是臣的份内之事,让他们四人担此重任,还得说您慧眼识珠,有用人的胆魄!他们四人能够成就大事,特别是玄武,除了靠他们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有您带着首辅和谭大人、葛大人他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切一切的关键,都在于您!”
“是您带着我们‘头脑风暴’、‘鲶鱼效应’、‘醉入青楼’,这当中有的臣甚至闻所未闻!还有您带着我们发展新型枪炮、选拔精勇、勤俭节约、誓死抗洪、百折不弯,如果不是您,这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要论功行赏,你是真正的头功,玄武他们都在其次,至于微臣,更是万万不敢贪功,还请皇上明鉴!”
皇帝就喜欢冯保这样儿的,居功而不自傲,时时保持谨慎,这才是伴君之道、为政之道。
正打算再夸奖他几句,他却更为谨慎的一低头:“请陛下稍候,臣这去请首辅和太后,并安排可口的御宴,只是今日大喜,不知皇上想在御宴上用哪种酒为主饮,还请皇上定夺。”
皇帝笑了笑:“前段时间特别喜欢女儿红的味道,后来让你派人送去了辽东前线,咱们宫里还存着吧?”
冯保点了点头,却又摇了摇头:“皇上的话,宫里还存有。不过,照例来说,女儿红应该是在女儿出嫁,或者花好月圆之时喝,今天的这酒应该是得胜的酒……”
皇帝今天心情好,而且心里还是惦记着奖赏冯保,所以听到冯保这番话后,竟然也没再固执己见,而是展现出了少见的好脾气:“噢,看来这酒也是富有文化内涵之物。这样吧,太后和首辅你安排得力之人去请就好!朕对酒知之甚少,就请大伴儿给朕讲上一课。”
冯保急忙垂首:“不敢不敢!皇上的老师是首辅,张大人之才天下尽知,臣怎敢当皇上之师,给皇上讲课。”
皇帝笑着摆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做人能为师,做事能为师,甚至一字之师,亦是良友,张居正确实是朕的老师,但是朕的老师肯定不只他一个,只要虚心肯学,事事学之,字字学之,一碗酒亦能学之,不是么?”
冯保听到皇帝此论,愈发佩服:“皇上真乃千古明君,年轻虽轻,但虚心好学,有此虚心与恒心,必能使大明蒸蒸日上,四方来贺。微臣先安排人去请太后与首辅,回来再听皇上高见。”
说完转身出去了,但是明显刚才皇帝的这番话很是震撼了他一下,所以他的礼数愈发恭敬起来。
朱翊钧看出了这一点,不禁笑了。刚才对于为师的这些道理,其实都是在与晴天书信来往交流中,她告诉自己的。
没想到今日误打误撞,派上了用场,不过这也说明晴天对自己说的这番话很有道理,也让自己更加深了对这些道理的认识。
在这样的秋日里,心头洋溢着一丝暖意,特别是想到明天就是初十,是晴天每月进宫的日子,心里更是愈发地明亮起来。
冯保布置完毕,返回屋里,见皇上满脸是笑地看着他:“大伴儿!你就不要再谦虚啦!这酒的一课,你就给朕好好讲讲吧!以后说起来,你也可以称作朕的酒师傅,每次喝酒的时候,没准这些知识都用得上呢。”
冯保笑了,见皇上如此,也就不再客气,略一思忖,说出了自己对酒的见解:“酒者,佳酿也。古人品酒,早有渊源。早在周代,酒便有了《五齐》、《三酒》之分。”
“《周礼》云: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齐,五曰沉齐。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五齐是按酒的情致及味的厚落分为五类,三酒是依据酒的酿造时间和长短而划分。”
见皇帝频频点头,冯保微微一笑,继续说道:“自古以来,酒有益,亦有害。人们保留下来经常品尝的,都是利于延年益寿的美酒,截至今日,主要有黄酒、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等,至于各种药酒,那都是以动物或药材作引,具有一定的去湿和补血功效。”
皇帝听得兴起,插了一句嘴:“这女儿红就是最有名的黄酒,是吧?”
冯保点头:“圣上英明!黄酒属米酒,一般均是长期发酵,作为华夏最古老的酒,富含营养,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养生健身的‘仙酒’与‘珍浆’,深受人们喜爱,其中以绍兴黄酒为盛,‘女儿红’就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佳酿。”
“这也是绍兴黄酒从春秋战国至今一直盛行不衰,甚至成为宫廷用酒的重要原因。因为它的寓意,人们一般在婚丧嫁娶、月花月圆时饮用,寓意着情深意长、心心相印!”
“好!”皇帝听得鼓起掌来,“不问不知,一问才知自身浅薄,而感叹酒之渊源。说得好!大伴儿,就这么说下去!朕爱听!”
冯保一拱手,应了声:“是!”继续说道:“至于葡萄酒,因为其味甘甜、其性柔和,更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养生酒。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就曾盛赞它:‘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喜爱有加,不仅自己爱饮,还亲自督造。故唐朝诗人王翰作凉州词,头两句就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成为千古名句。著名的直臣魏征更是以酿制葡萄酒为擅长,曾亲自写诗称赞自制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到了唐人苏敬编制的药典《新修本草》中,已将葡萄酒列为补酒,认为它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冷’的功效。元人忽思慧在《饮膳正要》更是称赞它:‘益气调中,耐饥强志’”。
“就连本朝在世的大医学家李时珍也说葡萄酒有驻颜耐寒的养生作用。人们饮此酒,往往是意气风发,情致温暖之时,寓意着甘甜如醴、意兴盎然!”
皇帝此刻已经听得呆了,见冯保一顿,知道他又说完了一个种类,想想在现代葡萄酒又叫红酒,原以为那都是国人从老外那儿学来的洋玩意儿,死贵死贵的,带女生去喝就意味着有情调,却没想到这历史的渊源竟然出自华夏,看来老祖宗比这些洋鬼子们浪漫多了。
不行,得尝尝这明代的葡萄酒,看看是不是比那些“拉菲”什么的强多了,当下叫了起来:“既如此,那此番得胜要不就喝葡萄酒吧!”
冯保笑了:“可以!皇上!葡萄酒有意气风发之意。不过,自从王翰作了这首《凉州词》后,葡萄酒往往就作为出征前的壮行酒,因为在刚才那头两句之后,后两句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朱翊钧愣了一下,这前后两句他都听过,只是没想到会是同一首诗,不由得摇了摇头:“既然是出征酒,那今天还是别喝了,朕还希望谭纶、王崇古、李成梁和玄武他们平安归来呢,还有阿珠、小倩和朱雀,朕更是时时希望她们早日归来,可别真成了古来征战几人回了!”
冯保笑而不语。
皇帝点头:“嗯!继续说下去吧。大伴儿,还有什么酒?”
冯保说道:“桂花酒,同样是早在春秋战国时就为人们所饮用。屈原在《九歌》中说:‘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这种祭司仪式上所用的桂酒,就是用桂花酿制的桂花酒。所以古人也称之为桂醣、桂花醋、桂浆。”
“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饮之嘉千岁’。东汉大尚书崔寔模仿古时月令所著的农业著作《四民月今》就曾记载,汉代之桂花酒是人们敬神祭祖的佳品,祭祀完毕,晚辈向长辈敬上此酒,长辈们饮了此酒后,便会健康长寿。”
第二百九十五章 菊桂芳菲皆入酒
“除此而外,桂花酒还是人们宴宾待客的上品。《汉书·礼乐志》里就说:‘尊桂酒,宾八乡。’历来各代帝王还将桂花酒作为礼品赏赐给大臣。历代文人士大夫对桂花酒也赞不绝口,白居易曾有‘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的绝美诗句。”
“宋代苏东坡更作有《桂酒颂》,其中有词曰:‘中原百国东南倾,流膏输液归南溟。祝融司方发其英,沐日浴月百宝生。水娠黄金山空青,丹砂晨暾珠夜明。百卉甘辛角芳馨,旃檀沈水乃公卿。大夫芝兰士蕙蘅,桂君独立冬鲜荣。无所摄畏时靡争,酿为我醪淳而清。甘终不坏醉不醒,辅安五神伐三彭。肌肤渥丹身毛轻,冷然风飞罔水行。谁其传者疑方平,教我醒醉醉时醒。’故桂花酒,既是孝敬之酒,又是尊客之酿。”
朱翊钧点了点头,想起了明天前几日在书信中抄给他一首写桂花的诗,虽然极短,却是写得极有意境,是南宋时的杨万里写的《咏桂》,当下不自觉念了出来:“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冯保显然对皇上的文采提升也有不少的感触,也点了点头,对这种类似雅士评赏的意境很是陶醉,在得到皇上让他继续的眼神后,他又说了下去。
“至于菊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其药用和食用价值也开始被人们所了解。魏文帝曹丕认为菊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苏轼也认为菊花的花、叶、根、‘皆长生药也’”。
“人们开始用菊花酿酒是在汉代。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裁:‘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古人认为菊花是经霜不凋之花,所以菊花酒可以不老。本朝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说,菊花有去风、明目、平肝、清热等功效,对老人的听觉、视觉尤其有益。所以古代菊花酒倍受青睐,是重阳节的必备之物。因而菊花酒既是尊老之酒,也是不凋之酒。”
朱翊钧仍是点头,晴天在前几日书信中除了提到桂花,也提到了菊花,其中一首诗就是通过菊花写雅致生活的,是唐代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她在信中还特意说起,之所以提及桂花和菊花,是因为最近已过中秋,将近重阳,这两种花都是孝敬长辈之物,让他务必好好孝敬太后。
看来太后让她认张德闲作义女还真是没有错,如此孝字当头,真是难得。
他兀自点头,赞赏地看着冯保,问了一句:“还有么?”
冯保笑了笑,却闭上了嘴,摇了摇头。
朱翊钧乐了:“好嘛!这就没了,可是我说大伴儿,你这说了半天,我也没听出来哪是得胜时候喝的酒啊!”
“对了!”冯保挠了挠头,尴尬地笑了:“皇上说的是!您要是不提醒,我差点儿忘记了,咱们论酒的主题是说此次得胜喝哪种酒。是这样,皇上,桂花酒和菊花酒,既是尊老之酒,也是得胜之酒。因为得胜归来,最先进行的就是通报长辈,告知胜利之喜讯。而桂花多产自南方,所以南方地区喝桂花酒的居多。菊花在北方地区较为盛产,北方又以菊花酒为尊。”
朱翊钧这才重重点了点头,脑海里浮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经典镜头,满城遍是金黄的菊花,遍是黄金一样的亮色,还有如菊花一样丰腴绰约的宫女,不由得偷偷一笑:“既然如此,京城地处北方,那咱们要不就喝菊花酒吧,你说呢。”
冯保笑着拱手:“皇上圣明,微臣这就去吩咐御膳房准备!”
眼见他即将出门,皇帝却在后面叫住了他:“慢!”
冯保转身回来:“皇上还有何旨意,尽请吩咐!”
皇帝笑了:“前些天是中秋,因为咱们都忙于军务,加上母后那几天不太舒服,就没办仪式,眼下已近重阳,菊花正是应景,而桂花此刻也未落,正是芬芳馥郁之时。咱们京城虽说地处北方,却是华夏之都城,南北之核心。所以朕想了想,这次辽东大捷正赶上重阳已近,咱们要么不办,要办得办好,得想周全。要不就设菊花和桂花两种主酒吧?”
冯保先是一愣,继续愈发佩服起皇帝的心思缜密了,笑着向皇上施礼:“我主圣明!而且考虑得周详!老臣佩服!如此甚好!设两种主酒,既能弥补中秋之缺,又能彰显重阳之重。甚好!甚好!”
“嗯!”皇帝站起身来,“也正好借这个机会,向母后她老人家表表朕的孝心,虽说目前的三患齐发,是朕和你们一直在前面全力承担,可是实际上,一直在后面默默支持我们的,正是母后,她所承受和压力和重责,一点也不比朕小,还要操心朕的终身大事……”
冯保拜倒:“皇上孝心一片,日月可鉴,宫廷内外人所共知,确实发自肺腑。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相信如果太后知道皇上如此有心,一定会万分感动的。”
皇帝回过头来对他笑了一笑:“好!你快去准备吧。一会儿母后和首辅他们就该来了!”
“是!”冯保应命而出。
……
傍晚时分,正是华灯初上之时,乾清宫的偏殿内,正是喜气洋洋。
冯保有心,在宫内的通道里铺上了很多菊花瓣,还真是有满城尽是菊花黄的意思。而且,他还让花匠从暖房搬出不少精心培植的观赏桂花来,用大花盆装着,很巧妙地布置在各殿的拐角处。
菊瓣遍地,满处金黄,正是满眼香。
有道是: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桂花芬馥,微沁人心,恰如微蜜黄。
有道是:
有客尚芳丛,移根自幽谷。
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绝。
晓露秋晖浮,清应药栏曲。
更待繁花白,邀君弄芳馥。
朱翊钧把李太后让到了主位,她推辞了一会儿,见儿子执意,也就坐了,让儿子挨着自己快快坐下,心疼地说他这些天又瘦了。
张居正和冯保分坐在两侧,脸上尽是欢快神色,辽东大捷加上中秋、重阳之喜,让他们悬着的心暂且放下,崭露出罕见的开怀大笑。
皇帝轻轻捧过了两盏酒,笑着和母后说起了其中的缘故。
末了,他先端起了桂花酒,平举在胸前,郑重地对李太后说道:“母后!中秋佳节才去,那几日您身体欠安,孩儿因为焦心三地事务,只是去看了一下您。见您今日气色甚佳,孩儿这才放心。虽然如此,但孩儿实属不孝,没有尽到做儿子的义务。这碗桂花酒,象征着中秋团圆,孩儿以此酒敬您,祝您身体康健!”
“好好好!”李太后站起身来,也要了半盏桂花酒,眼里含着点点泪花,“我儿莫要这么说!你小小年纪,已是大明一国之君,两个肩膀压着千公重担,一刻也不得停歇,母亲前日只是着了凉,服了你让太医熬制的汤药,第二天就好了很多。现在早已经断了根了,我儿有心,做母亲的很欣慰!当妈的已经多日不饮酒,今天这桂花和菊花算是素酒,而且辽东大捷,又值佳节,就吃上几盏。来!咱们母子共饮此酒!”
皇帝也非常动情,将酒盏与母后碰了一下,一仰脖,一饮而尽。
“我儿长大了!我儿真是长大了!”李太后兀自感叹,愈发动容。
皇帝放下酒盏,又端起了一盏菊花酒,声音开始高昂起来:“母后!重阳佳节将至。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重阳佳节是敬老之节,孩儿以此酒感谢母后的生养之恩!今日辽东大捷,不久即将平定,这一切都是母后洪福齐天所至。孩儿当满饮此盏,祝您笑口常开!”
“我儿……”一是身体康健,二是笑口常开,李太后明显感受到了皇帝的赤子之情,竟然一度哽咽,泪水一下子夺眶而出。身后贴身的宫女王姑姑急忙上前递上手绢。
李太后接过了手绢,轻轻擦拭一下,看到皇帝笑着看她,不由得也笑了,“瞧你妈妈,人老了,就越来越不中用了,以前年轻的时候,你妈妈我还很少哭呢。”
皇帝笑了,眼里也含着泪:“母后这是高兴的眼泪!”
“是啊!”李太后一下子感触起来,“仿佛就在昨天,妈妈看你还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娃娃,但就在这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我儿好象一下子就长大了。不光成为了一国之君,还愈发地沉稳、厚重,有些问题考虑得比我这当妈的还长远。母后为你高兴,来!九九重阳,今又重阳!有道是: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今天老身也豁出去了,与我儿满饮此盏!”
第二百九十六章 文武之道股肱臣
说完,上次只喝了半盏桂花酒的她,竟然主动要了满满一盏菊花酒,眼角的一滴泪落入盏中,随着淡淡的菊花酒香一齐饮入口内。
此时,张居正和冯保一起高举酒盏,高声叫道:“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太后万岁万岁万万岁!”
照理,他们应该喊皇太后千岁千千岁才是。但是李太后作为监国曾经主持过朝政,深得百官信任,又加上近来主持皇宫,极有威望。所以在呼喊完皇上万岁后呼喊皇太后万岁,也是发自肺腑的,皇上也不会介意。
李太后把菊花酒一饮而尽,拉起了皇帝的手,一齐向二位股肱之臣致意。
君臣欢笑,其乐融融。
……
接下来,按照祖制,在庆贺重阳节的时候,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
李太后亲自挑选了两块上好的花糕,来到张居正和冯保面前,亲手赐予他俩,作为他们精心辅佐皇帝的奖赏。
二人受宠若惊,急忙跪倒谢恩,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