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仕妖娆-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确定了今后的西院,将以大娘子文淑臻为主,小妾耶律弥勒为辅,两人共同打理李府诸事。

这也很可能是李府未来的模样。

反倒是正妻文浅墨,啥也没捞着。

不过也没人敢对她的地位有微言。

毕竟是正妻,主母的地位摆在那里。

而且再傻的人也看得出来,李凤梧对文浅墨的感情不是常人可比的。

对此文浅墨高兴得不要不要的。

小丫头才想去管那些家庭琐事呢,闲下来还得意的告诉李凤梧,官人你负责挣钱养家,姐姐负责安家守和。

自己负责貌美如花,如此真是太好。

朱唤儿也不喜欢那些琐事,因此没有意见。

至于夏暖滟,她能有个小妾名分,已经心满意足。

而耶律观音,一者和李凤梧还没办婚事,二者作为曾经的西辽郡主,那管得了油盐米醋的琐事,更是没有丝毫异议了。

落实了这件事,叶绘等人也有意意开始锻炼文淑臻和耶律弥勒的能力,毕竟将来的李家可是一大家子人。

没有一个好的主母很难做到家和万事兴。

只有家和,李凤梧才能安心仕途。

第三百九十六章 你是朕的相公!

李凤梧在建康惬意生活,临安却是波涛暗涌。

随着太子赵愭薨去。

临安如今仅有两位皇子了。

一位恭王,赵惇,其后有荆湖南路宣抚使李道的支持,加上光化军节度使林宗棠——这只是明面上的地方宣抚使节度使。

恐怕私下里不被人知的还有更多。

而在朝堂上风谲云诡。

原本在张杓掌控下,逐渐拉拢到太子麾下的势力,随着太子赵愭的薨去,这股势力轰然倒塌。

墙头草刑部尚书江君烈这一次很快反应,在太子薨去除丧后没几日,在朝堂之上,就逐渐有位为赵惇说话的架势。

户部尚书曾怀,原本也是太子势力,赵愭死后,这位尚书保持沉默……

不过看官家意思,似乎对这位尚书有些不满意,近期经常拿捏户部,若非这位大尚书能力极强,恐怕也坐不稳了。

然而官家拿捏户部的用意,却只有曾怀知道。

官家是在警戒自己,不要轻易站到剩余的两个皇子队伍中去。

恐怕就算自己保持中立,户部尚书一职大概也要丢了。

工部尚书的大女儿王望北,和礼部尚书、太尉魏杞的长公子魏廷晖也在太子除丧后成亲。

这两部一直处于中立。

这种局势下,两家又成了亲家,是一股谁都不敢忽视的力量。

吏部尚书史浩,自重新致仕一来,做事兢兢业业,从来不参与到争储中去——这其实是史浩仕途的缩影,从当年初入仕途到相公,史浩只支持过官家赵昚。

如今官家登基,史浩依然忠心于官家。

之前辞相,完全是因为不同意北伐而已。

如今北伐已过,史浩自然还是只站在官家那一边。

可以说,朝堂之中的臣子,除去赵珲、赵作仁、龙大渊和曾觌,史浩亦是官家可以完全相信的臣子,否则二次入仕也不会如此快速的就到了吏部尚书一职。

而庆郡王赵恺原本很是凄凉。

颇有些四面楚歌的感觉。

当初被贬为庆郡王,不看好他的人纷纷离开。

尽管如此,枢密院那群主战派也是一直看好赵恺的。

后来又娶了安和郡主为侧妃。

越发让人不看好他了。

但是太子赵愭死后,枢密院主战派的态度有了分化。

毕竟在他们看来,宋金二次大战中,安守建康的赵愭远远没有在安丰军冲锋陷阵的赵恺来得有北进雄风。

可赵愭死后,枢密院有些人又觉得,其实在宋金二次大战中也在前线立过大功的赵惇作为储君的话,貌似也是个不的选择。

于是赵恺如今在朝堂上越发不得势。

如今的赵恺身边,仅有的势力大概只有几个足重轻的人,谏议大夫赵云兆,国子司业赵云宸。

这两人都难以左右影响朝局大事。

只有同知枢密院事蒋芾偶尔还会为赵恺说说话。

而一直处于中立的左相汤思退,兵部尚书汤硕,虽然多次受到赵惇的拉拢,却依然没有表态,不是因为他们父子不想,而是着实不敢。

汤思退的本来策略的拱扑策居正。

如今太子已死。

就可以改成抱朴策居正。

然而他不敢。

事情要从太子除丧结束那一天的一席话说起。

太子除丧结束后,汤思退被官家口谕宣到了垂拱殿。

面有哀戚的官家,看见自己的左相进来,挤出了一抹笑意,“汤相公近些日子累坏了,来人,赐座罢。”

汤思退受宠若惊。

只敢坐半边屁股。

赵昚淡淡的道:“如今太子新薨,朕也不欲再立太子,需等东宫晦气尽除,汤相公以为何。”

汤思退楞了下,“但凭官家。”

赵昚点点头,忽然问道:“太子薨去后,朕还有二皇子赵恺,三皇子赵惇,两人皆有英武之风,汤相公以为何为储君为好?”

汤思退心中警铃大作。

官家先说不欲急着立储君,现在却又急急忙忙问自己谁当太子合适。

这个问话顺序是不是反了?

以官家的聪敏,断然不会出现这种失误。

那就是故意为之。

官家是在提点自己什么吧……

心思电转,猛然想起,当初立储赵愭时候,官家就不爽的很,现在肯定还是不想立太子——毕竟赵愭入主东宫后很快拉拢了巨大的势力,着实让官家不爽了一段时日。

又猛然想起,官家近日在政事上,总是在拿捏户部尚书曾怀。

恐怕也在敲打他别让他再站队了。

这样说来,官家心里根本没有再立储的想法——当初立储,也是被那一场病逼的。

想到这里,汤思退立即明白了官家的意思。

难怪会给自己赐座。

朗声道:“庆郡王、恭王皆年轻,经验欠缺,还需诸多磨砺,臣以为不宜太早立为储君,最好需再等多年,两位皇子成熟稳重,官家一手打造的盛世之下,再议立储之事。”

赵昚心中略喜,这才是朕倚重的汤相公啊。

虽然自己想要恢复江山北伐。

虽然也要倚重枢密院那群主战派。

但大宋的官家,是历来将制衡玩得最溜的。

主战派要重用,主和派也需要重用。

有了蒋芾、王刚中等人,那就得有汤思退这么一位主和派相公——其实赵昚知晓,汤思退的主和,不过是他仕途立场而已。

也许这位主和派相公,其内心深处依然是想着恢复江山的。

大宋的文臣,几个不想恢复江山?

只不过所奉行的策略不同。

才有了主战和主和之分。

但在官家的眼中,主战和主和都只是个标签。

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臣子。

赵昚微微笑道:“汤相公之言极是,只不知朝臣会如何想。”

汤思退立即恍然,官家这是要自己带头。

不仅不要站队到两位皇子中去,还要起表率作用,告诉朝臣,近来今年不要再提立储的事情了,想到这回道:“臣为左相,当表率群臣。”

赵昚哈哈大笑,“汝相,吾心慰矣。”

你果然是朕的相公。

汤思退心中也大喜,只要这种局面维持,自己的相位必然稳固。

相比而言,那个右相诸葛瑾我的立场就让赵昚有些不满意,虽然你女婿是柳子承,但你也没必要彻底倒向惇儿罢。

这么一说,张杓倒还不,太子薨了后,他便不再参与争储了。

第三百九十七章 盛世之雏,恢复江山之望1

张杓确实受到了巨大打击。

他真的没想到。

赵愭竟然病了,然后真的死了。

虽然官家最后下旨,将那些个用药过量的庸医押入大牢,不在大赦天下的范围内,等待秋后问斩,但这都济于事。

赵愭死了!

死了就是没了的意思。

很简单。

作为太子首席谋臣,张杓原本注定是要登上大宋左相——虽然官家会换相,但只要自己成为左相,经营几年,加上赵愭主动请荐的话。

也许,自己不仅是左相,更是三公的太师太傅太保!

那一天,自己将用实际行动告诉父亲,告诉天下人,我张杓,天之骄子,比之大宋雏凤更为杰出。

然而赵愭死了,这一切都没了。

当然,自己封三公的机会并不是没有,只是显得更漫长了而已。

而且——还真可能没有。

如果今后赵惇登基,只要自己这些年不支持他,等他成为大宋天子,自己估计也就会被寻个借口贬到地方提举洞霄宫什么的……

虽然自己还不到三十,已是副相参知政事。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不是右相就是左相。

但是左相汤思退的位置固若金汤,右相诸葛瑾我如今也甚是虞。

自己这最后两步端的是漫漫期。

不由得想起了那个回建康及冠成婚的家伙,想起他曾经说过的话,又想起父亲致仕前说的那句词,张杓忽然觉得有些事情好讽刺。

自己真是绕了个巨大的圈子。

如今却又回到了原点。

想明白了一些事的张杓,自此之后,在朝中安静下来。

秉持公事,从不参与同僚宴请。

亦从不宴请同僚。

宛若一颗光鲜亮丽的雨花石,在大雨之后的泥泞里,忽然开始沉淀起来——

终有一日,会绽放出灿烂光辉。

临安渐渐不闻天骄声,亦不见天骄影。

乾道三年的秋末,临安问斩了几个翰林庸医。

几张圣旨传下,两淮以及襄阳、川陕等地出现了大幅度的人事变动。

因春风渡一功擢为安丰军正将,在来安大战中因军功升任安丰军统制的宗平,终于去了权兼一词,正式成为安丰军制置使。

原本仅是正将的宗复,升任安丰军副都统制。

副将的汪继伦,反而升任了安丰军都统制。

这估计是两人的能力,在这几年被吏部考察了个透彻,宗复确实要差上汪继伦一筹。

庆远军节度使李道之子李睿,因统率轻骑立下千里纵江淮的大功,在清流关大败拐子马和铁浮屠,迁升为光化军统制。

乾道三年秋的圣旨一下,李睿成了光化军都统制。

全权掌管组成了建制的重骑军!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命,要知道,大宋骑军本来就少,何况重骑军。

这支重骑军,还是西辽的五百匹精锐战马,加上大理送过来的战马中挑选了两百来匹,才勉强有了个雏形。

不过,也仅七百余骑耳。

然而这七百余骑,全是精锐中的精锐。

装备更是万金打造一骑,奢华得让轻骑士兵流口水。

据悉,看到重骑军的林宗棠只说了一句话:当屠铁浮屠!

铁浮屠就是金国骑军王牌重骑军!

可想而知这支两百余骑的重骑军有多么精锐。

这只是雏形,随着西辽那边每年送过来的,加上从草原购买的战马,也许等几年北伐时,大宋的重骑军就能达到三千甚至五千之巨!

一支三五千的重骑军,绝对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甚至可以左右一场战局。

尤其可见,官家对重骑军的重视,也可见官家对李睿的信任。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李凤梧的出使辽国。

没有李凤梧出使辽国,就不会有这五百匹精锐战马,大宋要打造重骑军,就还需要时日,不至于在乾道三年就让重骑军具备雏形。

李凤梧之功,就是林宗棠都忍不住放下成见,在说了那句“当屠铁浮屠”后又道了一句:“狗|日的李凤梧,这功也甚是泼了天了,这次老子服了他。”

林宗棠这一句狗|日的,绝对不是辱骂。

而是一种武将的至高赞誉。

至少在李睿看来,自己老丈人这句话是赞誉,军界出身的武臣,也这般认为。

至于文臣怎么想,这些粗犷汉子没那心思去管。

至于读书人李凤梧是不是觉得在辱骂他,林宗棠也浑然不惧。

一甲探花,应该能听出这话的言外之意。

抛去立场不同的事情,林宗棠是真的服了大宋雏凤。

恐怕不仅他林宗棠,偌大的大宋朝野,至少有七成的文臣武将,自认做不到李凤梧这些事情,对大宋雏凤的功劳和升迁,更是没有丝毫怨言。

使金、使大理、使辽。

三使,简直漂亮的不能再漂亮。

这样的大宋文臣,就算是武臣,对此也没有丝毫怨言。

而是由衷的佩服。

关键是这货并不是儒雅的读书人而已,襄阳死战,这位大宋雏凤可是坚守到了最后,等到了李睿磨磨蹭蹭的支援,才挺着脊梁回到了临安。

这样的读书人,又岂仅仅是读书人而已?

这就是大宋的脊梁啊!

大宋尖刀宗平,飞骑李睿之外,宋金二次大战出现的三个人才,襄阳卢震,在死守襄阳后擢升光化军副将,后迁利州路兵马都监,旨意一出,卢震高升数级,竟然成了利州路都钤辖。

品秩相当于一军之副都统制。

武功大夫、安丰军副都统制、寿州知州辛弃疾。

这位大宋辛青兕终于再进了一步,依然文武并封,摘掉了因为赵恺挂过虚职而让权兼的安丰军节度使一职。

正式成为一军节度使。

当然,在文职方面,权兼淮南东路招讨使……

这个职位有点令人难以揣测。

不过想到淮南东路那边,本来空职没有,能硬生生给辛弃疾一个淮南东路招讨使,都算是官家绞尽脑汁的事情。

这样一来,文武并封的辛弃疾,再一次向着枢密使的位置迈进。

当然,升职的不仅这几人。

还有许多地方州府路军,都有变动,只不过平迁居多,像这般升职的却不鲜见。

有心人很快发现了此次大范围人事变动的诡异之处:但凡是宋金二次大战中因功升职的,这一次人事变动中,都或大或小幅度的升官了。

第三百九十八章 盛世之雏,恢复江山之望2

比如襄阳死守战中,最后剩下的那些士卒,在这一次大幅度的升职浪潮中,亦有几人爬上了副将、部将的位置。

又比如当年跟随宗平在春风渡四千破一万,又五百残兵偷城的最后剩下的那两三百人,亦有人高升,成为一军官员的中坚力量。

这是个信号!

对于武将来说,这是个让人振奋的信号。

官家忽然重用了宋金二次大战的功臣,明显是在告诉天下臣子,朕又有了要北伐的雄心,你们这些沙场武将可要准备好了……

盛世英雄。

乱世出武臣。

宋金二次大战后,闲了几年的武臣们都感到机会来了。

从隆兴大战之后,官家励精图治,到今年乾道三年,虽然还没达到盛世的风光,但如今国内国泰民安,再有个几年,恐怕真能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北伐恢复江山。

作为武将,对此喜闻乐见。

然而朝中的主和派,却忧思重重。

好在官家在此次大封之后,并其他更为激进的动作。

毕竟盛世的风华刚显。

就算要北伐,至少也还得等上三五年——一场战争带来的创伤,并不是短短两三年就可以修复的,况且从隆兴二年到乾道三年,四年的时间里不仅要修复战争创伤,还要累积财力为北伐准备。

至少也得十年左右。

人远虑必有近忧。

可以说,官家此举,便是远见的布置。

为将来的北伐储备人才。

这个局面就是:只要大宋有了一定的国力,官家不仅有心,有能力,还有人来北伐恢复江山。

有道是文成武治。

官家意图北伐,当然不会只重用宋金二次大战的功臣武将。

那些有着经略之才的读书人文臣,不少人也纷纷被吏部考核后,受到了的官家的擢升。

最为显耀的便是建康知府陆游,便擢升为淮南东路转运使,权兼建康知府,加封正奉大夫,入宝文阁待制。

隆兴二年春闱中高中一甲状元的木待问,入阁之后在外地出仕了几个月,随着这一次大幅度的人事变动,木待问前往建康,权兼建康府通判。

隆兴二年春闱高中一甲榜眼却又被李凤梧的探花抢去风头的黄洽,被派到寿州,补了辛弃疾寿州知州的缺。

不仅这两人,近十年来的大科中,年富力强的有才之士纷纷得到起用。

本科状元赵汝愚,被召回京后,很快权兼他职。

任然补着郭师元门下省录事的职,但又让官家给他权兼了个殿中侍御史,加封朝请郎——这擢升幅度之大,即可媲美当年的李凤梧。

而起居舍人柳子承,也迁了。

平迁。

从起居舍人迁到了侍御史。

职官上只比赵汝愚高了一阶。

不仅这些,赵云宸从国子司业迁到了枢密都承旨,高升一级。

但不可同日而语。

从搞教育到了枢密院去,这是要重用的迹象。

而谏议大夫赵云兆,升任给事中。

这个位置极其重要,属于中枢三省。

随着这一连串的旨意降下,临安朝野的人顿时有些震惊莫名——官家重用了如此多的文臣武将,俨然是在为将来北伐储备人才。

但却又有个信号在里面。

太子赵愭薨后,太子的原有势力,不知道为何,除了刑部尚书江君烈很快倒向了恭王赵惇,其余大部分人竟然都保持中立去了。

偏生谁都知晓是恭王赵惇的人,那个阴才柳子承,反而从起居舍人带了侍御史。

这个侍御史可就没起居舍人有分量可言。

此消彼长,庆郡王赵恺的谋臣赵汝愚,却权兼了殿中侍御史,还加封朝请郎,俨然就是要平步青云——要知晓赵汝愚是本科的状元!

本科状元,大凡是需要去外地出仕一阵,赵汝愚却不到半年就回了临安。

然后就进了中枢,然后又没过多久,权兼殿中侍御史,加封朝请郎,这种擢升幅度,不得不让人揣摩其中的信号。

赵汝愚和柳子承,分别代表庆郡王赵恺和赵惇。

官家重用庆郡王的人。

而且是在太子薨后不久,有人提过立储,官家大怒之下将赵恺宣到垂拱殿训斥之后发生,只是训斥了一顿,却又重用了赵恺的人,这就不少人明白了过来,三王均衡之后,太子赵愭入主东宫,如今薨了,便是双王对峙。

官家这一连番的动作,摆明了告诉众臣。

朕要继续保持双王制衡的局面!

恐怕也是打算长时间内不立储,一心打造盛世,图谋今后的北伐恢复江山了。

随着邸报送地全国。

大宋境内,人心沸腾。

远见之士,纷纷抚掌——如今盛世曙光已现,当今天子如此重用贤才,几乎都在期盼盛世之后的江山北复。

李凤梧也不得不佩服。

尽管有自己这只蝴蝶扇了翅膀,赵昚终究是中兴之主。

给他恢复了雄心,那就一心要恢复祖业。

尤其是升职了赵云宸、赵云兆和赵汝愚这三个宗室子弟,恐怕也能直接提升赵恺争储的心气——如果这样赵恺还振作不起来,那自己还是愉快老实的带着铁木真回蒙古吧。

成为元帝国的开国世家,貌似也是不的选择,没准到时候还能在中原这边当个封王,权倾中原什么的。

日子依然要过。

官家的旨意和意思布置下去后。

临安朝堂却忽然冒起了不和谐的声音。

刚刚返回临安的秘书少监、太中大夫、秘书少监、开国子李凤梧,上奏请求官家,组建一支商队下西洋。

大宋因为被金国、吐蕃堵住了商贸通道,海运急剧发展。

但国家主持的大型商队下西洋,这不是一件事小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

朝中反对声遍野。

李凤梧也没在意,反正就是回到临安上个折子表示一下自己成婚之后也在忧思官家给官家表一下忠心而已,并没有奢望南宋就能如明朝那般,做到七下西洋……

那需要的不仅是财力,还需要国内局势的稳定——更需要人才。

南宋没有三宝太监郑和。

所以对此并没有寄以厚望。

第三百九十九章 盛世的美好人生

成婚之后,度完蜜月的李凤梧,举家出发来到临安重新修缮装潢了的梧桐公社。

这一次规模浩大。

除了父亲李老三,母亲叶绘,二娘周月娥,三娘张约素,妹妹李长生,铁木真和耶律观音留在了建康,其余人众尽数来到了临安。

文浅墨、文淑臻、朱唤儿、耶律弥勒、夏暖滟、李巨鹿、徐眉娇、玉观音……

文启来两口子,也想着出门透透气,于是来到了临安。

梧桐公社还是那个梧桐公社。

但规模庞大了三倍不止。

在李凤梧回到建康这段期间,张观丢下了手头的一些事情,和杜仲卿两人一起配合,买下了梧桐公社周边不少地皮,重新修缮了几座院子起来。

原来的房间,也扩大规模了不少。

假山流水,水榭楼台,廊桥栈道,荷叶田田,进门照壁轿亭,门口石狮镇府——重新装潢修葺的梧桐公社,占地近十五亩之多。

装潢之豪华,就是青云街上,也找不到几个。

这在临安确实引起了轩然大波。

所有人都知道,李凤梧从入仕一来,就没拿到过朝廷的一份俸禄,如今他却忽然大兴土木,重新修缮的梧桐公社之豪华,让人瞠目结舌。

花费之巨,怕是得十万贯。

一时之间,弹劾李凤梧可能存在贪污受贿的折子如雪片一般飞到垂拱殿。

赵昚的御书桌上很快摆不下。

每日都是数十封折子,全是弹劾李凤梧贪污受贿的。

开始赵昚还留中不发,后来受不了了,只好让相关部门去查了一下。

当然查不出什么。

这一次李凤梧出了大血。

这几年攒的家底全部投了进去。

青云书社赚的钱,德云堂在西湖花船、临安青楼上赚的钱,建康天一素斋坊、琼绾道场赚的钱,以及一品麻辣会馆赚的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