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仕妖娆-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凤梧冷笑一声,蔑视那些参了自己一本的人,“我自认为将一位大定三年的进士气得吐血卧床不起不算什么功劳,可我也想一句,你行你上啊!”

一时间人人面面相觑。

刘仲洙可不是荒僻之地的渣渣进士,是正儿八经的大定三年进士,虽然是金国境内的士子,但却出自中原正统士族,绝对不是浪得虚名之辈。

唯独张杓一脸不爽,“区区刘仲洙何足挂齿!”

在场之人,能够出如此狂妄之语的人不多,偏偏张杓算一个。

二十一岁就权了刑部左侍郎的人,整个大宋都不多,是以他确实有这个底气这种话,了还不会让人觉得他是在故意装逼。

这特么就是事实啊。

你刘仲洙再厉害,不也偌大的岁数才中了个进士,张杓比你年轻多了,已是正四品上的刑部侍郎,两人的成就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李凤梧真心不明白,叔公张浚的儿子为什么要和自己唱对手戏,心里暗暗哭笑不得,我你这位刑部左侍郎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假意咳嗽一声,闷声道:“张侍郎年少得志,自然有此底气,那么,若是四元状元孟宗献呢?”

张杓愣了下,这事怎么又扯到四元状元孟宗献了?

自己再自大,可面对这位惊艳千古,前古人的四元状元,还是觉得有些压力,若只论四元状元之名,就是百年前的苏仙也要被压过一筹。

和张杓一般,朝堂上数人对此都感到很意外,李凤梧忽然提起孟宗献作甚?

唯独赵昚不着痕迹的笑了。

李凤梧义正言辞,很是大义凛然的样子:“虽然我只是区区一介奉礼郎,锁厅试中也未夺得头筹,但出使金国将刘仲洙气得卧床不起,在诸位看来怎的反倒成了有辱国颜的事情?那么我便再问一句,诸位之中有谁觉得自己可以答上孟宗献的千古绝对,又有谁有这个自信能够想个对子出来难住这位千古罕见的四元状元?”

笑了笑,意气风华的笑容,刻薄的嘴唇抿起来,很有些张狂:“诸位要是觉得自己可以做到这一,那你们倒是上啊!”

霎时安静,四元状元孟宗献之名宛若惊雷。

虽然是金国的四元状元,但如今中原地区大半沦落金国之手,远不是当年的辽国可比拟,此四元状元绝对不是浪得虚名的噱头。

第一百九十五章 终得“恩赐”

面对刘仲洙之名,张杓有他的底气。

但此时立于大庆殿,李凤梧有自己的底气!

千年以降,史上第一个四元状元孟宗献,在沽月山沽月楼中,自己舌战孟宗献,最后将这位四元状元气晕,虽然不知道他真晕还是假晕,但这是既定事实,可更改。

这便是李家官人的底气。

你行你上啊,反正宋金还要和谈,有本事再去找孟宗献较量一番。

许久才有人弱弱的道:“这都是你的片面之词,谁知道你的是不是真的,孟宗献连中四元着实惊艳,岂是你区区一舞象少年可比的。”

话之人原本是站在柳相正身后,因朱文修知建康府事儿迁职的太常少卿何山水。

李凤梧斜乜他一眼,还没出生辩解,便听得一声爽朗的笑意,龙椅之上的官家赵昚轻声笑道:“何少卿多虑了,此事属实,朕在昨日便收到了毫州送来的谍报。”

此言一出,人尽悚然。

孟宗献是谁,四元状元千古难见,如今在宋金两国的士族中,有谁不知孟宗献之名?

竟然也输给了李凤梧!

这简直宛若晴天霹雳,尤其是张杓,只觉头皮一阵发凉,自己先前的自负便成了天大的笑话,虽然自己年少得志,远不是刘仲洙可比,但若要和孟宗献比起来,似乎又要差得许远,一时间脸上火辣辣的疼,好似被人打脸了一百遍,着实尴尬到了极。

唯独汤思退有些不信。出列道:“不知陛下可带了此谍报。”

此等事情。金国断然不会宣扬。是以宋人很难知晓,但宋金两国历来都潜伏着细作在彼此境内,尤其是经过隆兴北伐,边境动荡,细作很容易潜伏进去。

因此赵昚有谍报,汤思退还以为是官家为李凤梧出头。

很不凑巧的是,作为相公,汤思退是有资格询问谍报出处和内容的。官家赵昚也不可能武断得在自己的相公咨询时还含糊其辞。

果然,赵昚笑…………,。≈。♂了笑,“没带。”

汤思退便朗声道:“非是臣不敬,此等时期若谍报证实,臣等着实不敢相信李奉礼郎此等惊人壮举,想那孟宗献是何等才情惊艳人物,李奉礼郎不过是锁厅试第二名,焉能胜之。”

赵昚心里略有不爽,好你个汤思退,长脸了啊。连朕都要怀疑,不过宋金和议还要用到他。赵昚也不好和汤思退撕破脸皮,只得对谢盛堂挥挥手。

谢盛堂使了个眼色,殿后门帘处一位高品太监一溜烟跑了。

赵昚沉声道:“众卿不信,且等等罢。”

有道是君戏言。

看到汤思退如此撞赵昚,那些近期被汤思退拉拢的官员心里那个忐忑啊,我的汤相公嘞,你这是要作甚,且莫因为一个李凤梧也让官家对你失望啊。

且不谍报是否属实,如果官家拿不出谍报,你让官家怎么面对朝臣?

到时候面子挂不住的官家还不撕了你这个新晋相公。

而那些历来和汤思退不对付的官员,尤其是枢密院蒋芾和陈俊卿两位,心里甭提多高兴了,汤思退你这是自己作死啊。

自从汤思退权兼枢密院事后,两人虽然依然牢牢掌控着西府,但多多少少受到了不少掣肘,要是汤思退今日因李凤梧惹恼官家,去了他的枢密院事一职,那才叫人好生作爽。

约莫半刻终,离开的那位内侍省高级太监,内西殿头大太监返回大庆殿,将一封密信递给谢盛堂,赵昚挥挥手,谢盛堂便捧着密信下阶,递给汤思退。

事已至此,汤思退心里叹了口气。

哪怕这封密信是假的,自己也不能揭发出发,何况这还是封真密信,内容也和官家的一般二,四元状元孟宗献在毫州沽月上的沽月楼中,确实被咱们的大宋雏凤给气晕了。

按,汤思退看完之后是要将谍报传阅的,不过他却将谍报合上,坦然道:“李奉礼郎在沽月山中,面对金国孟宗献、曹璨、蔡珪、移剌道、刘仲洙等诸多士大夫和士子,以傲世之姿力折四元状元之威,兹是扬我大宋读书人之威,着实是大功一件,臣以为,应奖赏其敏智、勇慧,以激扬我大宋读书人的士气!”

这风头转得之快……

到了这个地步,没有人再敢觑那个区区的奉礼郎。

汤相公话里的人,除去刘仲洙是大定三年的进士,如今只是个官,其余人哪个是善与之辈,孟宗献不,曹璨可是正儿八经的三国曹魏后人,也是如今毫州门阀曹族的老族长,蔡珪虽然只是潍州刺史,但其大才注定将来要权倾燕京朝堂。

移剌道,礼部郎中,再前进一步,必然升任礼部侍郎然后礼部尚书,其才不比咱们大宋的六部尚书差。

李凤梧在这么多人中还气晕了孟宗献,句武将的话来,这和千军之中取敌将首级有何差别?

那些参了李凤梧一本的人默默的退回站列中,再人话。

赵昚心里笑了笑,汤思退这货反应着实敏捷,知道朕拿出谍报,那就是绝然不会处罚李凤梧,便立即调转风头,转而为李凤梧请功,瞬间将他自己从这一场朝堂辩论中摘了出来。

本来不打算恩赏李凤梧,是怕他风头过盛成为众矢之的,不过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自己若是不恩赏一下这位大宋雏凤,只怕传出去会寒了天下士子的心。

奈,思忖片刻,只得高声道:“奉礼郎李凤梧出使金国,略有功,宿州、毫州两辱敌国儒士,实涨我大宋读书人颜面,赐封承事郎,免试入太学上舍生。”

历朝以来,太学都属于中央官学。

北宋宋神宗赵顼扩建太学,订太学条制,推行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舍生考试成绩优异者直接授官,中等者直接参加蓼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省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李凤梧就不需要参加明年的春闱了。

太学入仕也有局限性。

况且赵昚将他从从八品的奉礼郎升到了正八品的承事郎,也只是个文散官。

第一百九十六章 叫苦的庆王

没几个人知晓,赵昚对出使金国三人恩赏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卢仲贤、赵云兆都升职了,尤其是卢仲贤,集英殿修撰,接下来很可能就要出任地方担任实权的地方长官,赵云兆也从鸿胪寺那个泥潭中爬了出来。

唯独对李凤梧的奖励相当的差。

若不是有人参了李凤梧一本,恐怕李凤梧连恩赏都捞不到,就算如此,也只是从从八品到正八品,这也算晋升?

唯独的好处就是免试入太学,还是上舍生。

只是如今的太学……着实有些寒碜啊,也不知官家是怎么想的,若真是恩裳,让李凤梧进入国子学不更好么,怎的却送去了寒碜的太学中。

今时的太学,是以前临安知府王炎将岳飞在临安的府邸改建而成,如今在太学之中,那句“有发头陀寺,官御史台”的法极其盛行。

从侧面出了当今太学的窘状。

李凤梧在临安呆的不久,并不知晓各种曲折,反正皇帝老儿恩赏的,进入太学和当初进入文宣王庙差不多,都是走过场读书而已。

十月,已是初冬。

夜色黑的很早。

李凤梧在梧桐公社的听雪院书房中看书,头还有些微疼。

因初回到临安,上午刚才大内出来,就见舅舅周清丰一家子守在梧桐公社,周清丰甚至已在临安最为知名的民营酒楼之一的花月楼订好了雅间。

美其名曰,庆祝咱家官人高升。

对此李凤梧只能表示奈,从八品到正八品。这也叫升官么……别看自己今日在朝堂上春风得意。连六部侍郎都不放在眼里。可真要落实到生活中来,随便哪个侍郎都能拿捏死自己。

见到舅舅周清丰一家人对待自己的真诚,再想想是同样没有血缘关系的张杓,李凤梧感叹万千,也不知道叔公这儿子哪根筋不对,竟要为难自己。

舅舅一家极其热情,李凤梧于是喝了个微醉,直到傍晚时分才清醒过来。只是脑袋还有△△△△,。≠。↗涨疼,显是醉酒后遗症。

清醒过来的李凤梧发现自己事可干。

而且李凤梧明白了一件事:直到春闱,自己除了看书,便再也没事可干。

这让李家官人好不蛋疼。

于是李凤梧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不试着搞一部大宋的新华字典?

提前个几百年把汉语拼音搞出来?

不过这个念想只在脑海里存留了不到一分钟,李家官人就放弃了,搞一部新华字典那真不是工程,一个人的话没有个三五七年就甭想有成就。

隐约记得那一世的记忆里看了一本穿越历史书,书中主角似乎讨了苏仙的妹纸苏妹为妻,然后交给苏妹方法后让她将字典编纂了出来。

这倒是个可以借鉴的方法。可惜浅墨貌似没有苏妹之才,李凤梧也不忍心让浅墨经年埋首于书堆之中虚度了韶华……心中却又猛然想到一个人。

被杨迈买到府上的吴陌桑。这女子就是和李清照齐名的吴淑姬,等她成长起来,以她的才华应该能够做到吧?

李凤梧心里活络了,要不找个机会,看杨迈是否愿意让吴淑姬到临安来?

这个想法一旦滋生,就让李凤梧有些控制不住。

作为拥有两世记忆的人来,太了解汉语拼音对读书的重要性了,如今大宋的《广韵》根本不能和之相提并论。

况且李凤梧知晓,一旦自己编纂出一本字典,借由官家之手推行天下,那一天的自己,必将成为不输理学大家朱熹的旷世大儒!

甚至可能成为超越苏仙的大宋大儒。

李凤梧想了许多。

可终究改变不了此刻找不到事情做的窘状,而李巨鹿这货出去关扑回来,也显得有所事事,在书房里和官人大眼瞪眼。

李凤梧咂咂嘴,“要不咱们回建康,把你和淑臻的婚事办了?”

李巨鹿大喜,“甚好啊!”

“临安就这么聊,让你这位大宋雏凤如坐针毡?连太学都不愿意去了?”门外响起爽朗的声音,旋即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此时夜色已深沉,因有主子吩咐,听雪院中并下人,是以此人出现在这里,应该不会有任何人发现。

李凤梧苦笑道:“什么风把咱们的庆王殿下吹来了。”

来人正是赵恺。

那个身手极高,连李巨鹿都生出警惕之心的护卫依然忠心耿耿的跟在后面,事实上如果没有他,赵恺也进不了听雪院。

为了不被人发现,这名护卫率先进来,手起刀落,手刀一通挥舞,将梧桐公社诸多在房间里休憩的人砍晕。

就是已经睡着的人也未能幸免于难。

赵恺自顾自坐下,仿佛朋友相见般随和,示意李凤梧和李巨鹿两兄弟免礼,这才笑道:“当然是北风,你倒是去金国潇洒了一段日子,可苦了我。”

李凤梧顿时觉得自己冤枉到了极,“且不去出使金国不是潇洒,我殿下你在临安享受着秋风爽凉,哪来的辛苦可言。”

赵恺今儿个就是邀功来的,哪会被李家官人拿捏住,瞪眼道:“你以为你出使这段时间,我那两个兄弟就没使手段?要不是我,你能四肢健全的回到临安?”

李凤梧这才恍然,“我就怎么出使期间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原来是我李凤梧有贵人相助啊。”

赵恺乐了,“那你怎么报答我?”

李凤梧岔过话题,问道:“他们都使了些什么手段?”

见李凤梧岔开自己的话题,赵恺略略有些失落,不过并没有表现在脸上,而是认真的回答李凤梧:“话我那两兄弟对你还真是恨之入骨,仅是你出使金国期间,被他俩派出临安,准备在金国境内取你性命的刺客就有七人,甚至还动过让边军和使团冲突,混乱中取你性命的计划。”

顿了一顿,赵恺不得意,“当然,在我夙夜不寐周密计划详细安排,只差没有呕心沥血的辛苦努力下都流产了,为此我感觉自己好像老了十岁,这段日子是真苦啊,真怕一不心,咱们的大宋雏凤就死于非命了。”

虽然邓王和恭王深受父皇喜爱,但我赵恺好歹也是庆王,也是一位节度使,别拿我庆王不当皇子看啊,好歹也有自己的势力。

第一百九十七章 太学

李凤梧沉默了许久,才道:“使团是从安丰军辖境内进入的金国边境,邓王和恭王的刺客原本是打算在哪里下手?”

有些怀疑,应喜河那个刺客难道是庆王或恭王的人?

赵恺好整以暇,“他们原本是计划在宿州城外,不过在进入江淮地区就被消失了。”

李凤梧松了口气,还好,如果知晓邓王或恭王和完颜永中勾结,那才是大宋的悲哀,“让边军设法和使团冲突,也被我家叔公处置了吧?”

赵恺哈哈一笑,“此等事,那值得张相公出马,薛岭薛统领足以。”

李凤梧心中一跳,想起了那日去见张浚,看见赵恺身后的护卫也去见了张浚,难道……沉吟了一阵轻声问道:“薛统领和我家叔公是支持你的?”

赵恺笑了笑,没有回答。

李凤梧也没继续问,许久才道:“恐怕有些事情要让你失望。”

赵恺愕然,“怎么了?”

李凤梧指了指天,“你家老头子春秋鼎盛,就算你有心化龙,也需要等上一二十载如上皇那般,我自认不是什么真的雏凤,也难以成为史浩那般的帝师……”

赵恺打断李凤梧,“我知晓,也不急,八字还没一撇的事情,只要你心中有父皇,闲暇之余顾着下我这个备受冷落的皇子就好。”

李凤梧苦笑,“你是不是太高看我了,我就一个八品文散官。”

赵恺哈哈大笑,“雏凤遇风雨。便能凤舞九天。我相信父皇的眼光。也相信我赵恺的直觉,你这位建康士子,未来必然是我大宋朝的鼎柱!”

赵恺没有的,这个评价并不是他出来的,而是张浚和父皇等人出来的,连张浚、父皇都如此评价李凤梧,自己焉能不全力交好于他。

况且,自己真的觉得和此人相谈甚好。虽然都有所保留,但未尝不能成为交心的好朋友。

李凤梧只觉压力好大。

也没纠结这个问题,“我明日要去太学报道,在春闱之前$⑤$⑤$⑤$⑤,。∧。±,我估计都得好好读书,只是还是有担心邓王和庆王……”

赵恺挥挥手,“如果我连这事都做不到,哪还有资格去逐|浪争鼎。”

李凤梧笑了。

……

……

第二日,李凤梧去了一趟太学。

看着这寒碜的太学,李凤梧只得苦笑。有发头陀寺,官御史台。真是名不虚传。

绍兴十二年,宋金和议达成,经过官员多次请求,高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二日下诏临安府,有他们“措置”太学恢复之事。十二月十二日,高宗又下诏,太学生员以三百人为额,次年正月,临安知府王炎把岳飞在临安前洋街的府邸改建成太学校址,并进行扩建。

《宋会要辑稿》崇儒之一三四有载:扩到本府城外民居冒占自用地,月得二千八余贯,冲太学养士之费。若以三百人为额,除假敌外,足以自用。

三百人的太学生员,一个月却只有二千八余贯,一个人一个月才十贯,可想太学之寒碜。

事实上太学初建期间,设备简陋规模极,生员三百人,斋舍十二幢,饮器止陶瓦,栋宇设饰。

直到南宋后期,太学才发展起来。

而此时的太学,甚至于比临安文宣王庙还要寒碜一,当然生员的质量远非临安王庙可比拟,毕竟这三百人都是大宋后备官员。

可以,这三百人中,未来必然都是要入仕的。

尽管太学寒碜,可麻雀虽五脏俱全。

目前校园约分为三区,中部为行政大礼堂区,有首善阁、崇化堂;西部为大成殿,即孔庙,殿门立二十四戟,堂廊彩绘孔子、孟子等七十二贤画像,作为太学生楷模,每年春秋两季祭拜;东部有学生宿舍区十余斋,每斋可住三十人,前后有亭榭,树木环植,环境清雅。

没有射圃,即学生参加射箭或者其他文娱活动的场所,也就是操场,如有需要,只能去找武学借用。

就算如此寒碜,太学也依然是数人削尖了脑袋都想进来的中央官学,一度达到恐怖的百人取三,比秋闱难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因李凤梧是被官家丢到太学来的,直接免试进入上舍生,这个来头在太学中不可谓不,因此太学的祭酒在知晓李凤梧来报道之后,亲自接待了他。

宋代临安中央官学主要有四:国子监下的国子学,为教育首府,其次是下辖的三学,即太学、武学和宗学。

因此当今太学的祭酒是由国子监参承程大昌权兼。

在祭酒的办公室里,李凤梧见到了这位绍兴二十一年的进士,刚到不惑的年龄,已在官场爬了十三年,着实玲珑剔透。

知晓李凤梧不是很想住校后,大笔一挥,开了个先例,让李凤梧走读。

这可是个不得了的特例。

太学管理极其严格,几乎所有学生都需要住在校内,平时也极少放假,一般情况下也不准外出,有类似后世的封闭学校。

哪怕你是**进入太学之中,若你老头子势力不是强大到官居一二品,那么对不起,还是老实的住校罢。

而程大昌胆敢给李凤梧这个特权,全因李凤梧这货是官家丢进来的,而且还免试为上舍生,作为国子监参承,程大昌焉能看不懂其中的门道。

更何况这位李凤梧出使金国气得刘仲洙吐血,又气晕四元状元孟宗献,大涨了大宋读书人的容颜,又是官家御口亲赞的大宋雏凤,怎么看这子到太学来都是走个过场。

来年的春闱哪怕他落第,估摸着官家也会恩赐个进士身份。

况且,大宋雏凤,锁厅试第二名会落第?

别程大昌不信,估摸着当今大宋士林之中没人相信,这都考不起进士的话,那我们这些太学生还读毛的书啊,都收拾行李回家种田得了。

李凤梧本来没奢望过能走读,只是在程大昌问起时提了一下,没想到对方竟然大开方便之门,真是个喜出望外。

封闭学校的痛苦,李凤梧是知晓的。

能够走读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当然,这其实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自己在太学中最多还能呆三个月,到明年二月就参加春闱。

第一百九十八章 魏家双姝

绍兴三十二年,也就是去年开窍之后,李凤梧享受了半年的安静,之后便是和柳子远的冲突,李府杀仆案,辛弃疾里通金国案,然后是秋闱、出使金国……

李凤梧一阵忙碌后,忽然安静下来读书,还觉得有不适应。

好在太学课程比较繁冗。

主要有经义、策论、诗赋三类,此外还有春秋,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候曾以《三经新义》为经类教材,南宋时期取缔了,仍以五经为教材,以诗赋为辅,两书也列入课程。

114年,太学初创,分为经义和诗赋两科,学生可以选择主科,1157年,高宗赵构恐轻经义之风滋长,改为兼习经义和诗赋,因此规定考试分三场:经义、诗赋、策论各一场。

到1161年,又恢复分科制。

课程都是由太学博士主讲,传授课业,然后学生讨论复习,由学谕辅导,学风醇厚。

因经义难,是以南宋太学生多选择诗赋,而在北宋则是选择经义的更多,李凤梧入学之后,一想到诗赋这玩意儿要才情,自己这才情怕是不够用。

偏生有个过目不忘的金手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