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将之中也确实没人能够擅于水战,所以还是接续留用了陈标。

第两百四十八章谣言四起

陈标这个时候随军驻扎在琼州,海南一带有很多少数民族,主要是苗族、黎族和回族人,其中苗人和黎人向来不服王化,经常举兵造反,仅在明朝末期大大小小的起义暴动就达上百起,因此尚可喜在琼州除了派遣一支海军之外,还另外调遣了一万多名陆军士兵分守各地。

苗人黎人对于明军的战斗力是知根知底,但是对于清军的战斗力那就是两眼一抹黑了,清军这个时候还算的上是善战之军,不仅是满清八旗士兵能征善战,就连手下的这一干子汉人将领的军队也能打硬仗,苗人和黎人的几次暴动被有意杀鸡儆猴的尚可喜追住一顿胖揍,这下可算是将他们给打怕了,这才安稳了十几年,不过尚可喜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在岛上维持了当初的那个军队规模,并没有因为局势的稳定而消减驻军。

中华军摸清楚了尚可喜的军队部署之后,决定暂时不管广州城外的那批水军战船,因为他们的数量只有十余艘,而且都是小型战船,对中华军的制海权构不成威胁,所以先要解决琼州的这支清军。

经过三天的短暂休整之后,中华军出动了包括三艘铁甲舰在内的六十余艘战船组成的舰队开赴海南岛,意图一举铲除清军在东南沿海一带最后的一支水师力量。

而其他的舰船则在剩余的铁甲舰的带领这些继续对东南沿海的其他地方进行清理,这一段时间内沿海一带只要是吨位超过一百吨的船只,战船就会被直接击沉。商船则被扣押。商人给予小船放回去。船只则被中华军收缴,目的就是彻底的切断清军的战船来源。

不仅如此,中华军还对沿海的几处造船厂进行了炮击,这些造船厂是清军战船的主要来源,依照清军一个半月就能下水一艘战舰的速度,只要给他们一年半的时间,他们就能够再次组建一支规模达到甚至是超过施琅之前的那支舰队,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中华军当然不能容忍这些造船厂的继续存在了。

不过这些造船厂所处的位置往往都比较先要,周围也大多建设有固定炮台,好在炮台上面的火炮这个时候大多是老式火炮,对中华军的舰队的威胁有限,但是因为清军在陆地上的军队力量十分强大,所以中华军这边也没有冒险派出军队进行登陆,没有陆上军队的协助,想要彻底的破坏这些造船厂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中华军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炮击,而且还在之后每间隔一段时间就来炮击一次。使得清军的造船厂大受影响,出现了很多还怕被炮击而逃跑的船工。而且船坞里面的在建战船也大多会遭中,往往建造到一大半的时候就会被中华军炸的千传百孔,需要进行维修乃至重建,这些问题使得清军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面只有有限的几十艘战船建成下水,这个数字可谓是下降了九成以上。

为了应对这个局面,清军在后来将这些工匠和船厂的设备都转运到了长江一带,在长江沿岸的内陆城市兴建造船厂,这样局面稍稍好过一点。

在骚扰万清军的造船厂之后,中华军队沿海一带的岛屿进行了清剿,这些岛屿星罗棋布,遍布于沿海一带,很多岛上都有清军的驻军,但是这个时候随着其海军的全军覆灭,这些岛屿就会受到来自中华军海上的巨大威胁,所以清军在战后便开始着力从这些岛屿上面撤兵。

等到中华军开始清剿的时候,很多岛屿上的清军已经完成了撤退,但是还是有一些岛上还盘踞着一些抵抗势力,有些是还没来得及撤退的清军,另外就是还有一些活动在沿海一带的海盗。

对待这两股势力中华军自然是毫不留情,清军一律剿灭,愿意投降的就抓到台湾的矿上去劳作三年,然后再将其放回,至于海盗则没那么幸运了,这些海盗大多手上都站满了鲜血,中华军自然是严厉打击,一旦他们拼死抵抗的话往往是不留俘虏的,如果他们愿意投降,那么根据其过往的罪行对其实施惩罚,罪行太深的直接处死,剩下的视情节严重程度发配到矿上去上工,罪大的上工的时间长,罪责小的上工的时间稍短一些。

中华军的这一系列动作搞出来的动静可是不小,最初只是在广东和福建一带的海域施行,后来逐渐扩大到了浙江、江南甚至是山东和直隶省,各地遇袭和交战的战报和奏折就像是纸片一样纷至沓来,一时之间朝堂内部议论纷纷,之前水军主力几乎被全歼,五万大军全军覆灭已经让朝廷震动了,这个时候敌方搞出来的动静就像是要准备大举进攻一样,一时间所有的人都搞不清楚状况,不断的有人四处打探那个中华帝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国家位于哪个地方?人口几何,税负多少,军丁又有多少,这些情况不仅是普通大臣们搞不清楚,就连几位辅政大臣也弄不明白,之前还有一个懂得详情的施琅在,这个时候随着施琅的战死,这个信息来源就被掐断了,清军这个时候又丧失了制海权,想要从对方那里打探到一些消息实在是难上加难。

不过朝中的大臣们不了解,但是民间却是遍地流传,到处都在谣传说这个中华帝国就是之前明军的遗臣,一支退守到海外的明军,他们立志要推翻满清的统制,还广大汉人一个正统的地位,甚至还有人说前朝太子就在这个新建立的国家里面,他们幅员辽阔,人口有数百万之多,虽然比不上大清朝的人口数量,但是比起满人的百来万人口还是要多得多,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带甲之士上百万,战将上千员,不日就将剑指中原驱逐鞑虏,这些谣言就像是有人故意散播一般,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就从江南之地流传开来,一路传到四川、云贵。北边传到了山东、直隶,江南一带也是人人知晓,一时间朝野再一次震动,这个谣言带来的冲击相比于他们目前获得的战报更加具有冲击力。

第两百四十九章游逛基隆

经过中华军海军的这一系列的行动,清军的制海权彻底的丧失殆尽,沿海一带因为缺乏海上力量的保护,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各个险要的地段修建兵城和炮台,为此不仅消耗了清廷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也让各地的徭役大大增加,使得刚刚安定下来的局势瞬间又变得暗流涌动,原本就不愿意臣服的汉人百姓这个时候变得怨声载道。

从军事上来说,这个时候清军不得不调遣大量的军队到沿海一带驻防,这也使得内部防御空虚,对于各地有志举兵反抗的人士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

中华军在这些事情完成之后,并没有在这些岛屿上面派遣太多的军队,只在几个大一点的岛屿比如说金门岛、崇明岛、平潭岛上面驻扎了军队,其他的稍小一些的岛屿一来上面的情况比较艰苦,地理环境太差,而且距离大陆太近,在这上面驻军很容易遭到清军的偷袭,中华军这边只需要将封锁线推进到清军的门口就行了,占据几个大岛就已经足够切断清廷的各个出海口了。

在李权带着海军舰队亲自赶赴海南岛解决南海最后的一支清军的水军的时候,项玉带着众将已经返回了基隆,大军这一年的时间里面大小战事不断,这个眼下已经到了年底的时候,再加上战事已经结束,清廷也不可能组织像样的反扑,所以军队里面也都放了假,连续征战的士兵和将领们这个时候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

项玉自己也回到了将军府,终于可以在温柔乡里面好好的享受几天了。

这个时候基隆城里面张灯结彩。一是庆祝中华军打赢了这至关重要的一场战争。再就是马上就到了新年。家家户户都将屋子里里外外打扫干净,门外贴着对联和年画,小孩子拿着大人给的压岁钱正围着卖冰糖葫芦的小贩,四处都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喜气。

项玉这一天也带着松下美慧子和小玉两人难的的来到街上逛上一逛,这个时候学校早就放假了,所以松下美慧子拥有充足的时间,她不停的变着花样给项玉做各种好吃的,不仅有日本的各种名菜。而且还会学着做项玉爱吃的湘菜和川菜,不过台湾的香料倒不是很齐全,所以做出来的菜肴吃起来没有正宗的川菜和湘菜大师们做的地道,不过考虑到这个时候的不利条件,项玉倒是也不怎么挑剔。日本女人有一点是项玉最为津津乐道的,那就是她们确实是十分的温柔顺从,性格方面相对于后世的女子留给项玉的影响,那简直就是天差地别。

不过项玉接触过这个时代的中国女子,也基本上和后世的日本女人一样,温顺体贴样样都有。大男子主义大行其道,女性沦为了一种附庸。所以迫于社会地位的低下,这才有了这样的一个局面。

将军府内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小玉了,这个丫头今年已经十五岁了,这个年纪在这个时候已经到了该出嫁的年纪了,松下美惠子之前并不了解中国社会的习俗,还时常来找项玉要他帮忙给小玉介绍一个好人家,这种事情项玉也不好明着开口,总不能说一般小姐出嫁了身边的丫鬟都要陪嫁的,这样说恐怕她也很难接受和理解,所以只是含混其词。

到了后来随着松下美惠子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的加深,她自己也知道了这方面的事情,所以就没有再提这件事情了,不过小玉倒也不着急,她在府中并没有被当做下人对待,松下美惠子对她十分的亲昵,拿她当做姐妹看待,而且在知道了中国的这种习俗之后就显得更加亲近了,就连一直在外征战回家不多的项玉对她也是十分的客气,这种客气让她心里有点点不安。

小玉自幼就跟随私塾夫子学习知识,对中国的古文化的了解比松下美惠子这个半吊子出家的要深刻的多,她自然是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着怎样的选择,无非就是被将军赐婚,许配给其他人,多半是军中的将领,这在古代是常见的笼络人心的做法。

再者就是被自家将军纳为小妾,这种可能性是最大的,任何一个正常女人都是不会甘心屈于人下的,小妾在一家之中不仅地位低下,身份也很低,不过对方好歹是一个将军,是台湾最大的官,说不定日后。。。。。。

她这个时候无依无靠的,在将军府内过得已经很不错了,小玉自己也没什么追求了,再说自家姑爷和小姐人都挺好的,就算是要嫁做小妾,也总比嫁给那些军中的五大三粗的丘八要强吧,小玉咬了咬牙,暗暗地下定了决心。

基隆城的布局随着台湾岛的南北走势而自然的形成了一个南北长度要大约东西宽度的局面,这也使得两座学校分别坐落于南北两城区,而商人们是很会选择地理位置好的地段,中国古时候一般大一点的地方,比如南京城、北京城、广州城之类的地方,当地一般都有许多有名的酒家,靠近在学府周围,引来士子们的光顾,士子们的吟诗作对也会为酒店附上一个高雅风月场所的名头,更有利于店家的宣传。

台湾这个时候并没有建立向古时候的科举制度,因此没有向明朝时期遍布各地的学院和学府,但是在基隆城内有两座学校,两座学校的规模不仅超过了各地任何一座学院的规模,而且里面的学生的人数更是数不胜数,这一商机自然会被商人们发掘,因此学校周边很快就出现了各种店铺,有卖纸笔文具的店铺,也有贩卖特色小吃的小店铺,更多的还是项玉眼前的这种大酒楼。

项玉三人一上午从南城出发,这个时候已经逛到了北城的学校脚下,松下美惠子对于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她曾在北校任职过一段时间,因此对这里的布局和特色小吃以及有名的酒家都有了解。

三人来到了一个名叫“君悦”酒家的酒楼下面,这个名字是后世一家很出名的高档酒店的名字,因此项玉一见到这个名字就忍不住扯了扯嘴角。

第两百五十章人才问题

君悦酒家的酒楼是一栋五层楼高的建筑,这个高度在城中也算是首屈一指了,三人来到了三楼的一处雅间,松下美惠子似乎跟这里的老板很熟,老板甚至亲自跑过来招呼三人,显然他是看出了项玉的身份。

不过项玉也不太在意,城中认识自己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因此就算是出行很低调也会很容易就被周围百姓认出来,还好这个时候手机这种东西没有被发明出来,不然走到哪里都被人跟着抓拍,想想也觉得蛋疼无比。

项玉虽然是三人出来逛街,但是并不是说只有他们三个人,实际上十几名亲兵也都潜伏在周围,他们身着便衣,在三人的周围暗中保护着他们的安全,项玉只跟着刘阳学过一招半式,武艺稀松平常,要是遇到有人行刺,只怕就很危险了。

这个时候几名亲兵也跟着进了君悦酒家,他们没有跟进包间,而是在外面占据了两地方,一处靠近窗户,可以随时观察街道上的动向,另一群人则占据了靠近楼梯的桌子,一旦遇到意外他们能够尽快的封锁和保护好出口。

不过实际上基隆城的安全系数还是很高的,清军这个时候并没有来的及向台湾渗透,这主要是在台南海战之前清廷根本就没有将中华军放在心上,认为这不过是个弹丸小地,折腾不出什么东西来,因此也没有派遣细作混进来。

几人点的菜很快就被端上来了,三人逛了半天的街,这个时候自然早就饿了。于是项玉开始狼吞虎咽起来。自从他穿越到这个时空之后。他就感觉自己的饭量大增,以前一顿只能吃一碗米饭,这个时候至少要吃两碗,有时候甚至两碗都还不够,这大概是因为这个时候的菜里面的油水比较少吧,加上活动量也要大很多。

靠近学院的酒楼,自然免不了有人议论国事,项玉同意来到这里也就是想要了解一些民间的这些知识分子们。在私底下对上面有什么议论,他不想让内务部分去处理这件事,因为那样很容易就搞成向明朝的锦衣卫的那种模式了,中华帝国需要的是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一味的打压对整个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包间门口是用一卷帘子遮起来的,所以隔音效果很差,因此项玉能够很清楚的听到外面的士子们的议论声。

“朱兄今日不呆在家中陪伴娇妻,竟然跑了出来,只怕是晚上回家去之后要被惩罚跪搓衣板了!哈哈哈哈!”一人姗姗来迟,几人拿他打趣。

来迟这人连忙对着几人施了一礼。表示自己的歉意,几人也都纷纷还礼。一番见礼之后这才重新坐了下来。

“梁兄你是有所不知,最近公务繁忙,上面催逼的紧,整日里忙死忙活的,家里的那位可是不满了,这不,今天趁着假期偷偷溜出来,要是让她知道了,那兄弟我晚上回去可就真的遭了。”姓朱的这人做出一副可怜样子,边说边叹气,引得几人又是一顿打趣。

“朱兄这是享尽齐人之福尚且不能满足,那要让我等形单影只之人怎么过活,列位说我说的是也不是?”之前打趣他的那人继续揶揄道,言罢便得到了几人的响应。

朱姓的那人知道他们是开他玩笑,也不以为意,项玉和外面的这下人隔了一个帘子,因此瞧不清楚这些人的长相,不过听那姓朱的说公务繁忙,想来多半是在为公家做事了,只不过不知道是哪里的。

几人又是一番打趣,似乎尽聊得都是这些话题,这让项玉微微有点点失望,台湾在这个时候被称为蛮荒之地,因此大陆有很多人都不愿意来到台湾,一来这里比较偏僻,二来跋山涉水还要跨越一道海峡,十分的不易,加之在之前荷兰人统制期间,荷兰人对于岛上的华人的控制和防范都比较严厉,所以岛上的文化活动十分低迷,不仅没有像内陆那样的学院和士子,就连教书先生也是逐年减少。

后来虽然历经郑成功收复台湾,赶走了荷兰人,加上之后中华军在各地吸引移民,再加上对台湾的一系列开发,使得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人口也成倍增长,但是士子的力量也就是读书人的力量还是十分的单薄,这对于中华帝国的发展有利也有弊。

后世太祖曾说过,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这句话尽管不算对,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却也有一些道理,比如在明朝末期的民间起义之中,若是参杂了一些读书人甚至是士子进去了,那么起义军所带来的的危害要比单纯的农民起义更加具有危害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士子们对于一个国家的了解,比普通农民要深刻的多,加上他们手肘的知识,使得他们的大局观和管理行政制度更加健全,这样的军队才不至于像是一群流寇一样不成气候,而是能够威胁到统治者的根基。

中华帝国里面没有这股势力,所以项玉想要发动什么改革或者是推行什么制度,所面临的的阻力会小得多,普通老百姓对固有的制度虽然有所了解,但是远远没有读书人了解的那么深刻,因此他们对于新东西的接受能力会比深受封建统治思想毒害的读书人来说更加容易一些。

但是对于中华帝国不利的一面也很明显,那就是短期内国中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虽然各地这个时候都在兴建学校,都在进行人才的培养,但是人才的培养不是今天挖个坑浇点水,明天就能开花结果那么快,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最短也需要五到七年,慢一点则至少需要十到二十年,但是显然中华帝国的建设不能等那么长的时间,因此这个时候还是不得不依赖一些原来体系里面的知识分子的帮助。

在回去的路上,项玉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人才的困境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关乎着中华帝国今后的发展和建设的速度,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第两百五十一章粮食战略

人才方面的考量只把眼光盯着台湾内部是没什么用的,要引进人才只能将目光投向大陆,这个时候中华军已经取得了完全的制海权,这给从沿海一带移民创造了条件,没有了清军水师的干扰,人口战略将迎来发展的快车道,在这些人之中提高一些可用之才的数量,就成为了中华军在沿海一带的情报组织们要做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实际上福建一带的移民已经差不多都被吸引过来了,因此后劲不是很足,但是随着中华军将控制范围的扩大,人口的引进范围也扩到了整个沿海地带,北起直隶,难道海南岛,都是可选之地,加上在之前的行动之中中华军扣押和收缴了大量的船只,这个时候拥有充足的船只来运输这些百姓,因此台湾马上就将引来新一批的移民潮。

而第一个月也就是新年的首月,报上来的数字显示战后第一个月中华军一共从各地吸纳了超过五万人,这个数字已经是非常高了,远超出项玉的估计,这些人大部分被安置在台南和台中,剩余的人被安置在基隆。

台南经过长时间的战争,人口流失的十分严重,这个时候其总人口还不到基隆的一半,这对于台南一带的开发来说是远远不足的。

台南一带拥有众多的河流和降水,土地也比较肥沃,一直都是台湾的主要粮仓,这一局面知道后世依然如此,固然有台南最先开发起来的原因,但是其地利上面的优势确实是十分的明显。

中华军目前比较大的制约就是粮食的问题。台湾北部的空地面积不是很多。加上山地众多。所以不适合大规模的发展农业,但是中华军这个时候还在进行扩军备战,加上大量的移民的涌入,这都需要大量的粮食的储备,因此发展农业便成为了这个时候的首要事情了。

台南以东一直到台东的这一大片地区都十分适合种植农作物,从北部山脉留下来的溪水和土壤使得水稻的种植十分的方便,加上其全年的温度都比较高,所以一年可以种植两到三季的水稻。如果施肥和管理得当,亩产量能够达到四百斤左右,这个产量当然无法和后世的那种杂交水稻的动辄上千公斤相比,但是在没有化肥和优质种子之前,这样的产量也是十分可观了。

台南目前一共开发出来了两百万亩的土地,城中只有十余万的百姓,还不到两万户,实际上一户人家拥有一百亩以上的水田,他们当然种不了这么多了,在全人力劳作的情况之下一户人家最多种植三十亩田地就已经是累的够呛了。所以剩下的还有很多的土地开垦出来之后变的荒芜了起来,这个时候随着首批移民的迁入。一直困扰着邓明的劳动力不足的局面终于能够得到改观了。

要将台南所有的已开恳的田地利用起来,项玉估算至少还需要向台南移民三十万人,最终使台南的人口达到五十万人以上,这个人口其实不多,中国目前的大城市比如广州、南京、北京等都能够轻而易举的达到这个标准。

实际上如果是按照目前的这个吸纳人口的速度,只需要五个月的时间就能将台南的农业人口数量补足,这些人能够赶在今年的水稻晚稻种植之前分到土地,然后至少可以收获一季的粮食,两百万亩土地一年的产量至少有能够满足一百五十万人口的消耗,再加上基隆和吕宋岛上的其他粮食的收获,中华军的粮食问题将会得到彻底的解决。

但是项玉考虑到日后还会跟清廷作战,战火的迁延势必会造成很多的难民,这些人想要妥善的安置,都是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的,而最主要的就是粮食了。

因此粮食永远都不会嫌多,家中有粮才能心里不慌,而台南可供开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