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辛亥之钢铁基地-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后,通过华国的帮助俄国人勉强获得了一个胜利的结局,虽然损失很大,但足以让尼古拉二世长出一口气。之后的尼古拉二世又走错了一步棋,他派人参加了*同盟战争,在远东集结的近十万名士兵全部损失在华国境内,连带着还丢失了对沙俄至关重要的东北地区。

梦寐以求的远东出海口丢失,在满洲的权益丢失,中东铁路路权丢失,往蒙古的渗透停止,沙俄在远东的扩张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几十年前。

国内境况更恶劣,战争的支出、经济的疲软、农业歉收、巨额外债、极端*等等问题折磨着尼古拉二世的神经,革命活动此起彼伏,竟有压制不住的趋势。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所有人都认为这个王朝已经穷途末路,只是等待倒塌的时间罢了。

没想到转机很快出现,石油价格迅速上升,里海沿岸的巴库油田成为欧洲地区最大的产油基地。俄国政府联合英国和法国财团加大了对巴库油田的投入,扩大油田规模,并建设了更多更完善的配套设施。

海量的原油通过铁路源源不断的运往欧洲,滋润着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在1907年全年,欧洲近半的原油都是来自巴库油田,另外的部分则由罗马尼亚油田和美国石油来填充。凭借这项意外收入,沙俄不但有能力偿还欧洲的外债,还有大量盈余用来改善国内经济环境,并以此推动国内改革,国内极端紧张的内部矛盾被迅速缓解,这也是武力扬诺夫的布派在国内混不下去的根本原因。

当1907年10月华国投资勘探开发的秋明油田开始产油,沙俄的财政迅速充盈起来。华国地质勘探队得到俄政府许可后进入西西伯利亚地区进行勘探,并很快找到了一块石油产区,一开始的勘探报告并没有引起沙俄政府的重视,因为上面注明这里的可开采储量只有一千万吨,算上投入成本和西西伯利亚的冻土、天气,并不适合大规模开采。

因此华国石油集团向沙俄政府提交开采申请后得到通过,石油集团拥有秋明油田的百分之九十的股份,剩余百分之十属于沙俄政府。只是随着秋明油田开始产油,沙俄石油官员开始后悔不已,秋明油田的储量和产量都要超出当初的勘探报告好几倍。

后悔了的沙俄开始耍赖,通过铁路限制、后勤限制等方面要挟华国改变股份结构,华方被迫同意之后,俄国又联合英国石油公司投入海量资金,以冲抵华国的巨额股份。国际势力的参与,再加上完全在俄国境内,华国石油集团只能妥协,最后的股份划分是华国拥有百分之六十,俄国政府拥有百分之三十,英国石油公司拥有百分之十。

秋明油田大部分原油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往华国,尤其是华国东北铁路网修至满洲里,并于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连网并轨之后,石油运输效率大大增加。在海量的财富面前,俄国人完全无视了事关国防安全的铁路并轨。相同规制的铁路让并轨变得非常简单,也让两国之间的运输效率大大增加。

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后首次实现盈利,这条铁路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作用,而不是之前完全的政治军事需要。日夜不间断的石油运输让铁路部门吃够了油水,规模更大的商品也从华国运输到沙俄欧洲部分,从汽车等机械产品,到棉布、合成橡胶等初级工业产品,再到玉米小麦等粮食,石油财富让沙俄拥有足够的财力支付这些商品的费用,而充足的物资供应业降低了沙俄国内短缺的尴尬,大大减缓了国内矛盾。(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七章

其实秋明油田出产的原油并不是不可或缺的,这一部分原油运到华国后成为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油料,和科威特大布尔干油田一样,秋明油田也面临着战争爆发之后产量降低、运输线被断的不利局面。

不过比起来,秋明油田带来的利润远远大于成本,这也是华国投入巨资开发这个冻土区油田的原因。从长远战略上看,战争爆发后这个巨型油田属于谁还说不定。

财政状况大大改善后,尼古拉二世在1907年中发起了一个名叫“皇家决心”的政治改革运动,重点是惩治国内极端严重的腐败。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没有让俄国国内达到政治清明的程度,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的泛滥,整个国家的颓势得到缓解,并表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

之前此起彼伏的革命声浪让贵族和社会上层们得到了教训,在环境略微改善后,大地主、封建贵族和大资本家们将社会资源略微的向底层倾斜。在东欧平原上耕作的农奴们不至于饿死,工人们每天也可以获得价值十个土豆报酬,贵族们零星的施舍就让俄国社会的动荡归于平静,并让农奴们对其感恩戴德。

巩固了罗曼洛夫王朝政权,恢复了社会秩序,拥有了大笔财富,尼古拉二世的野心再次跳动。扩张的动力和对土地狂热而又偏执的热爱让老毛子永不安稳,在远东,俄国陆军成立新的远东集团军、蒙古集团军,总人数超过三十万,其目的在于保护俄国的远东利益,保护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安全。

远东集团军和蒙古集团军在边境地区构筑大量永备工事,建设要塞所采用的钢筋水泥等原材料完全来自华国出口,要塞设计工作也由华国工程师担任,甚至建筑这些要塞的劳工也大部分来自华国。

在帮助俄国修建军事要塞这件事上,华国内部是存在争论的,以普通人军官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坚决反对为了一点经济利益,而出现这种资敌行为。从战略上看俄罗斯是华夏天然的敌人,漫长的国境线和广袤的国土,造成了两国必定在边境地区囤积重兵。

边境线俄罗斯一方都是渺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地区,对于俄国来说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就算失去乌拉尔山脉以东整个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也不会损伤到俄罗斯的核心。但华国不同,边境线以南就是华国的经济腹地,随着东北地区的开发,那里的重要程度日益明显,所有人都能看出来那里将成为华国最重要的重工业中心和农业中心,一旦战争爆发,那里将首先受到威胁。另外,穿越蒙古大草原后,就是华夏传统上的中原地区,俄国人将像古时候的游牧民族一样对中原产生巨大的威胁。

激进的军官们甚至要求将出卖国家利益的公司首脑、同意此事的政府相关人员全部以破坏国家安全为名处死,剥夺他们的财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激进的军官们大多都是军队中一个叫“总统近卫军”的青年军官组织的成员,这个组织的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效忠于总统,为总统献身!

他们想不到的是,决定此事的最大头目就是他们效忠的伟大的吕梁总统!他与基因人高层军官们商议后认为,现代战争中封闭的要塞并不能挡住军队前进的步伐,缩头乌龟一样的防守策略已经过时,华国军工中有多种秘密武器可以对付封闭的要塞。这样一来可以让俄军相对集中,便与歼灭。

后来的事实证明基因人们僵硬的大脑和吕梁的异想天开反而成了华军进攻的阻碍,造成的损失让吕梁后悔不已,再次为自己的拍大腿决定方式而自责。包括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伯力(哈巴罗夫斯克)要塞、赤塔要塞、乌兰乌德要塞、伊尔库茨克要塞在内的一连串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上的城市,最终成为阻挡华军进攻的拦路虎。战争时期的吕梁为此事向国民鞠躬道歉,主动承认这是由于自己的错误决定造成的过失,并因为此事将国民对总统的个人崇拜中拉出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利用石油财富,俄国为陆军增添了大量新式装备,包括新式步枪、机枪、迫击炮、大口径火炮和列车炮在内的武器装备慢慢填充着远东集团军和蒙古集团军的腰包。从英国订购的新式战斗机、从法国订购的坦克也将在1909年5月之前全部运抵俄国境内。本国军工厂仿制的飞机和坦克成为俄国军队的主流装备,虽然性能差强人意,但有总比没有好。

为了应对华国的威胁,俄国陆军还成立了中亚集团军,这支部队主要由当地牧民组成,大部分是机动力强的骑兵,装备部分小口径火炮。受制于当地经济水平低、距离俄罗斯欧洲腹地和华国亚洲腹地遥远,运输困难,所以俄国人没有在这里修建类似远东的军事要塞。陆军高层认为中亚广袤的草原和戈壁沙漠足以让任何进攻的军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俄罗斯的重心一直在欧洲方向,从未改变,亚洲只是斯拉夫人扩张野心的添头。为了应对德意志帝国陆军的压力、应对在巴尔干方向的扩张,俄国陆军应尼古拉二世的要求,在欧洲方向整编了六个集团军的兵力。陆军大臣向尼古拉二世承诺,一旦战争全面爆发,俄国可以在一个月内扩充三个集团军的兵力,在半年内将兵力扩充到一百五十万,一年内扩充到三百万。

廉价的农奴使陆军不缺少补充兵力,但脆弱的工业不足以应付大扩军带来的装备需求压力。尼古拉二世从未放弃海上的野心,也没有放弃寻求不冻港,在海军大部分覆灭于远东战场后,俄国海军正好迎来了五岳舰时代。与英国不同,俄国海军老旧军舰大部分消失,这可以让新补充的军舰赶得上时代的步伐。

可惜的是俄国造船工业没有生产新式战列舰的能力,而全世界都在造舰狂潮中疯狂着,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将辛苦生产出来的战列舰卖给别的国家。当然,除了华国之外,他们将四艘超级战列舰卖给德国的事直到一年多后还被人们谈论着,这是个异数,充满让人无法理解的秘密,大部分西方人将其归咎于东方文明的神奇,有些人甚至因为这个而放弃了对耶稣的信仰,转而到华国寻找上帝的痕迹。

尼古拉二世命令外交大臣向华国提出购买战列舰的请求,而且财大气粗的他们一口气就提出了四艘超级战列舰的购买意向清单,可惜的是华国坚决不出售这种武器。无奈之下的俄罗斯自己摸索着设计建造,直到大战爆发俄罗斯海军也没有得到一艘新式战列舰。

造船工业只是俄国薄弱工业基础的一个体现,另外在钢铁产量、产业工人数量等方面俄国都落后于新兴工业国家。在战争开始之前,俄国本土军工业只为陆军提供了九百辆坦克、两千五百门火炮和一千一百架飞机,另外枪械、弹药等都有很大的缺口。

石油带来的财富大部分被贵族、企业主、大地主等挥霍消耗,他们从全世界购买奢侈品,互相竞争斗富。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大贵族家中往往存放着上百辆世界名车,从最珍贵的华国产跑车,到精密的德国汽车,再到奔放的美国轿车,应有尽有。俄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然而由于本国的石化加工能力不足,最后还得从欧洲进口成品油料!

“富有的俄国佬”一时成为上层舞会流行的词汇,贵族们没有将财富投入到工业中扩大生产规模、更新生产技术和设备,而是将钞票塞进女人的胸沟中。因为俄国富豪,世界范围内的红酒、艺术品、豪车、手表等奢侈品的价格呈几何倍数上升,在一次华俄两国商界举行的酒会上,寒酸的华国富商被富有的俄国佬好一阵嘲笑。因为那些华国商人身上没有一颗钻石,没有一块高档手表,没有一串珍珠项链。华国人将用来装饰的消耗投入到生产之中,几年后又用那些生产出来的武器闯进了俄国富豪的家门,将所有的奢侈品全部抢了过来。

PS:剧透,明天的内容是政府总结工作报告,战争开始之前要不要再加上点内容?小白君还想写奥运会、南美布局,请书友们给出建议。非常感谢!(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八章

Ps:通过一个广场来展现国家经济建设成就,大家是否认可这种写法呢?

武汉市中心长江广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游客,这是一名美国男子,身边跟着两名健硕的护卫。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不远处几名青年华夏男子不时的将目光投向这边,腰间鼓鼓的样子,警惕的观察周围的环境。这一切都表明了这名美国男子特殊的身份,因为他是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卸任美国总统后先是在他新泽西的牧场居住了一段时间,写写传记、向报社投些评论文章,日子过得倒也逍遥。不过他绝不是耐得住寂寞的人,即使在牧场里也没有天天骑马打猎钓鱼,他的书房里堆满了报纸的新闻和情报部门提供的信息,可以说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在那段时间里,他不但研究了自己政途失败的原因,还详细分析了国际局势的变化、现状和未来趋势。而所有的一切,都与华国紧密相连,因此他对华夏、对吕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阅读了大量关于华夏的书籍和文章。

许多东西是从文字中找不到的,于是在1909年的7月,罗斯福搭乘华国的豪华游轮总统号,从纽约出发,历经三个多月的航行,终于抵达上海。之后从上海转乘内河客轮,10月15日在武汉靠岸,开始了他为期半年时间的华国之旅。

考察从登上华国总统号邮轮就开始了,总统号下水时造成的轰动逐渐散去,人们的热情被转移到乘坐这艘世界最顶级的邮轮上面。当时罗斯福也被其吸引,特地搜集了一部分关于华国造船业的情报分析,再加上华国自己公布的部分数据,相结合之下,就会发现华国已经拥有了英美水平的造船工业。

在1905年以前,华国的大中型船只均由设立于湛江、广州、杭州以及上海的几家国有造船厂建造,从1905年中下旬开始,随着民间资本逐渐雄厚,华国逐渐将造船合同下发给一些民间私营造船厂,以减轻国有造船厂面临的沉重压力,以集中精力生产军用舰艇。

海上运输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的巨大推动力,让民间造船业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吴氏财团和梅氏财团为代表的华国大资本家,他们可以投入巨资,并采取先进制造技术、聘用高水平的工程师和工人,起点非常高。

造船企业的增多、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下降让船只价格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几大国有货运公司、众多中小型运输公司、渔业公司对私营船厂的信心增长,大量的订单涌向私人企业。在丰厚利润基础上,私营造船厂有充足的资金用于船坞、船台的扩建以及维修设施的升级改进,在基础设施方面赶超国有造船厂,使自身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更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北方的大连、青岛、天津成为新的造船中心,这三个港口可以辐射北方大部分地区,利用国家政策扶持、北方经济飞速发展和南方雄厚资金投入,三个地区的造船厂总产能已经基本与南方民间造船厂持平。几大国有造船厂正在这些港口建设规模更大的军用造船基地,也满足海军对战舰的需求。

到1909年末,华国年产民用三千吨以上运输船六百五十艘,其中五千吨级以上达到四百艘,万吨级以上大型货轮达到七十艘。而华国各私营或国有运输公司持有的三千吨级以上货船数量超过一千九百艘,更小型的货船不计其数,华夏从大陆走入海洋的大门已经开启,从一个大陆国家成为一个海洋国家,就是华夏崛起的关键因素。

按照预计,战争时期,在国家不进入战争状态下,华国造船工业经过动员,每年可以提供一千艘左右的货轮。如果进入战争状态,华国造船业可以爆发出每年两千五百艘的产量,用下饺子来形容绝不为过。

从出发以来,不论是华国总统号邮轮,还是上海繁华忙碌的港口,还是承载着无数客货轮的黄金水道,都没有眼前的长江广场带给他的震撼剧烈。位于武汉市中心的长江广场,是武汉市区规划重建后吕梁特意安排留出的城市绿地,五个街区长、两个街区宽,大部分被绿色植物覆盖,因此也被称为长江公园。

管中窥豹,其实罗斯福完全可以通过一个长江广场,透视华国的经济建设成就。站在广场入口处,罗斯福的目光首先被广场四周高大的建筑群吸引,这片建筑群不亚于纽约华尔街的高楼大厦。华国总统府位于广场的东侧、总理府位于广场的西侧,东西两侧还有各国使馆区、华国财政部、警察总部、外交部等行政机关总部,华国权力机关的核心就在这片广场之上。

狭长的南北两侧是震撼人心的摩天大厦,吴氏财团总部大楼和梅氏财团总部大楼、武汉经贸大厦是这里三座最高的建筑,聚集着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东北街区是华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聚集着五十多幢摩天大厦的西北街区是武汉最大的公务办公中心。南边五个街区长的沿广场路,是武汉最大的购物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

这些最能体现华国建筑业的发达,全国各省的大中城市都在科学的规划下转变为现代化的都市。高居世界第一的水泥产量为建筑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作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华国甚至有些浪费的消耗庞大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北方工业建设完成第一步后,华国的水泥产量不但超过美国,还超过了美国和英国的总和。

华国甚至有余力在广场内铺满高等级路面,漫步在广场内部,徜徉在绿树之间,脚下传来的触感让罗斯福回想起有些脏乱的纽约市区。广场内平坦舒适的路面也是一种风景,发达的公路交通系统是华国领先世界的一点。

在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便捷的公路已经延伸到乡镇,正在向当地每一个村落前进。在最发达的广东省、浙江省等地,一辆汽车从市中心出发,可以毫无阻碍的抵达任何村庄。而在北方地区,公路系统显得更加大气磅礴,更辽阔的国土和更合适的气候为北方公路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连接省会和经济中心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已经出现,并成为铁路交通的重要辅助。

根据粗略统计,华国拥有的公路里程超过后几名的总和,即使在经济最发达的美国、英国和德国,这种水泥公路和沥青公路都是稀有景观,大部分公路都是土质沙质公路。虽然美国正在努力建设高等级公路,但与华国的差距显而易见。

不过,最重要的仍旧是铁路交通,南方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已经建成蜘蛛网般的铁路系统。干线与支线交错串联,跨越水网、山区、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蜀道天险,成就了世界铁路建设的传奇。

而北方铁路建设的成就可以成为世界铁路修建的巅峰,从一组数据就可以看出。华国铁路总里程在1909年底达到二十一万公里,仅次于美国的三十二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华国北方铁路通车里程为十二万公里,最重要的是,这些铁路大部分是在第二次北伐结束之后修建的,大约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十多万公里的铁路。这样的工程绝对算得上巅峰之作,要知道美国从十万公里的里程到三十万公里,经历了三十年时间,而且他们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和气候问题要比华国小得多。

华国铁路中最重要的是两条战略路线,一是东北的中东铁路,它向北延伸到华俄边境附近,向东延伸到海参崴,向北通过满洲里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这条铁路将成为对俄战略的关键。另外还有一条支线从丹东进入朝鲜半岛,并一直连接到半岛南端的釜山市,这条支线铁路是华国对日战略最重要的线路之一。

另一条是通往西北的中央大铁路,在1909年成功完工,直抵华国新疆与中亚地区的边境线。在新疆,这条铁路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向北部和南部扩展,将广袤的新疆地区牢牢地控制在手中。铁路不但具有关键的战略作用,还有重要的经济促进作用,新疆地区具有令人羡慕的资源储量,华国将这里作为北方工业基地建设后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钢铁、石化、机械加工、纺织等工业门类为华国工业提供了有力的补充,更可以在以后缩短后勤运输长度,为战争提供强大的动力。(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二章

为了解决农业落后局面,华国使用机械、化肥和水利三大法宝,以五大政策促进农业转型,最终实现粮食产量超过美国。

华灯初上,广场上灯火通明,造型古朴的路灯本身就是一种风景。身穿五颜六色服装的人群聚集到广场上,或散步,或聊天,或观看艺人自发组织的表演,罗斯福觉得,只看人群的服饰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华国本身就是纺织业最大的市场,工业化开始后,传统的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分工更加明确和收入迅速增加使百姓手里有更多的钱,来装饰自己的外表。布匹的作用从御寒遮掩扩展到修饰,人们更多的注重服饰的造型、颜色等等,许多流行元素通过服饰来体现。

纺织业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锋,造就了日不落帝国的强大,纺织企业成为华国数量最多的企业,吸纳了众多劳动人口,提供最多的工作机会。据统计,华国拥有超过十万家大小纺织企业,利用棉麻、羊毛、鸭绒、皮革等原材料制造无数的工业产品。从事纺织业的直接就业人口达到550万,间接就业人口超过1500万,位居各行业首位。

内部巨大的市场使华国纺织工业的产能仿佛没有充足的时候,不过,根据计算和预测,在1910年后华国内部市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