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理想年代-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闹,守住武昌城是没有问题的。”

李想点点头,“武昌城就是反清的一面大旗,只要坚立不倒,全国各地都会响应。满清也知道这里的利害关系,我们要加紧备战。现在时间多紧迫啊,你们还有闲心听小二说书,快给老子滚。”

说到最后,李想是真的有些火气出来了,曾高和李西屏只好灰溜溜的跑出茶馆,招兵买马、收笼旧部去。李想也不知是真的忧心时局,还是为满街关于他的流言而窝火,也许都有这么一点吧。

李想刚走出茶馆,竟然碰到一个他最想碰到的人——汤家小姐。还是昨夜的装束,婉约中隐现英气,正从咨议局那边过来,应该见过她老爹汤化龙了。只是昨晚闹得实在不愉快,李想想见又怕见,犹豫一下还是不去打招呼得了。李想低着头,就想从她身边混过去。昨晚上在汤家门口天乌漆抹黑的,李想也是一脸的污垢,而现在李想的脸早就洗得干干净净,汤家小姐未必认得出李想。

只是李想一身革命军军装,谁见了也会多看两眼。向汤家小姐这样心思细密的女子,还不是一眼就能认出李想。“李大帅这么快就忘了小女子?”

这时低头急走的李想,脸皮再厚也不能装作没听见。他停下脚步,抬头一看,作大惊状。“哦!是汤家小姐,刚才走的急,没看见,汤家小姐不要见怪。”

汤家小姐眼波流转,如一泓清泉静静流淌,面带轻笑,比这秋日的阳光还要温暖人心,语调弱弱不胜风吹,直痒到李想的骨子去了。“小女子那里敢责怪大帅,我只是为昨天的事向大帅道歉。幸好没有耽误举义大事,要不然小女子就成了革命的罪人了。”

李想连连摇手,“你无须自责,应该我向你道谢才是,没有你家的大宅门板,我也冲不到碉堡楼子下面去。”

汤家小姐认真的看着李想,“大帅,你真是健忘。你借的不是门板,是宝马名枪,现在武昌城的老百姓都知道。”

“宝马名枪~~~”李想的语调都弯了好几道,一口气实在喘不上来,脸部精彩的表情不比星爷差。汤家小姐果然是来找茬的,这市井流言害人不浅。

汤家小姐身后跟着的两个小丫头鼻子都笑歪了,汤家小姐还能一本正经的继续说道:“大帅,您说过,革命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东西有借有还。小女子的宝马名枪,您准备什么时候还啊?”

李想在心里大喊:真能扯,你丫比老子还能扯。李想也不愿示弱,干咳一声,整理一下面部表情。“鞑虏未灭,我还要凭借宝马名枪继续杀敌。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我一定会完碧奉还。所以还请汤家小姐看在民族大义的份上,多多谅解。”

汤家小姐突然低头不语,李想只看到她弯弯的长睫毛忽闪的眨个不停,看不到她如梦似幻的美丽眼睛,也同样是美的不可方物。李想心思还没迷糊,知道汤家小姐是在盘算什么鬼点子,心里建起提防,坚决抵抗汤家小姐的美人计。

汤家小姐长长的吐出一口气,好像是下定决心似的猛然抬头,与正傻看着她的李想四目相对,李想清楚的感觉到一通电流,比高压电还要高的电流,贯通全身,他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电似的,级兴奋而快乐颤抖。李想隐约听到汤家小姐说了句什么?然后满脸期待的看着李想。

李想几乎是条件反射的答道:“没问题……”那痴呆的表情维持过几秒钟之后,接着变成一只被踩到尾巴的猫,大叫道:“不行,不行!军队里没有女人。”

李想大吼大叫的引的大街上人人侧目,也顾不的这个时代的男女风化,拉着汤家小姐边走边说道:“汤家小姐,你现在的想法很危险,我是不会同意的,即使我同意,你老爹也不会同意。”

汤家小姐紧跟着李想,急急道:“你就这样拒绝一个革命青年报效国家的一腔热血?”

在喧闹的大街,李想拖着汤家小姐,后面还跟着两个丫头,李想现不止没有摆脱围观,反而还增添回头率。李想赶紧放开汤家小姐的手,“大小姐,快回家吧,街上乱,我们再见!”

在战场厮杀而面不改色的李大帅,如今简直便是落慌而逃。汤家小姐用尽了平生最大的声音,朝李想逃跑的背影喊道:“我叫汤约宛,以后不要再叫我汤家小姐了……”

—://。。

卷一辛亥风雨10英雄功名(四)

更新时间:2011…11…197:03:03本章字数:4391

秋日的阳光,即使是在正午,落在身上也是懒洋洋的,真适合睡个午觉。然而此刻的李想却是精神翼翼,昨夜通宵厮杀没有使他疲倦,反而更添精神。大概是昨夜大丰收,兴奋到现在,肾上腺激素还在疯狂分泌。

李想早在咨议局收到吕中秋的天降横财时,他又给吕中秋下达一个任务,便是要他马上恢复电迅局。电迅局没有受到昨夜战火波及,瑞澄到登上楚豫舰为止,都没有来得及给满清朝庭拍个电报。吕中秋就是把原电迅局的工作人员请回来,武昌电讯就算恢复了。

李想来到电迅局,吕中秋正抱着一碗兰州拉面,吃得呼呼噜噜。他看到李想进来,就要站起来行礼,李想摆摆手示意免了。这小子还是放下碗筷,陪侍在李想身后,李想也懒得管他。

李想先用黎元洪的名义电促居正、黄兴、宋教仁等人来武昌;并请转电孙中山从回国主持大计;还宣布湖北革命军成立三个师,一之三师师长分别是吴兆麟、蔡济民、李想;同时通电全国,告以武昌光复,请即同时响应。

这又是李想的先斩后奏,他们要么都承认,要么都不承认。他这个师长,谁都得捏着鼻子认了。

到此为止,李想要在武昌城办的事情已经全部办完。先在就等着曾高和李西屏集齐两个团人马,而后便渡江光复汉阳、汉口。

下午,汤化龙被推举为总参议。由蔡济民提议组织谋略处,作为筹划和决定军政大事的机关。蔡济民、吴醒汉、张廷辅、邓玉麟、高尚志、徐达明、王文锦、陈宏诰、谢石钦、李作栋、黄元吉、吴兆麟、蔡大辅等任谋略。意图很明显,谋略处就是用来架空黎元洪和汤化龙的权力的机构。

只是汤化龙他们这群立宪派搞起政治比鬼还精,既然军政府成立,那么军政府下属部门参谋部、民政部、交通部、外交部、庶务部、书记部、军需部等也都在汤化龙总参议的指示下成立。利用谋略处和军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糊涂关系,谋略处的作用就在无形中被不断成立的其他机构挤掉了。汤化龙他们精明,蔡济民他们也不傻,两方就为这几个名额抢破了脑袋。

人事任命选举根本就是没有组织规程,咨议局里七嘴八舌,莫衷一是,好不热闹。在外人看来,到是极具民主气氛。

几经扯皮,才推定了参谋部人选,以张景良为参谋长,杨开甲、吴兆麟为副。

军务部长孙武(当时仍在养伤,未到任)

副部长蒋翊武(当时出逃在外,未归)

副部长张振武(代理部长)

副部长蔡绍忠(负责办事)

政务部长汤化龙(未到任)

副部长张知本

外交部长胡瑛

副部长王正廷(尚在上海,未到任)

开会就是扯皮,咨议局里的会议一直扯到日落西山。等这些大佬昏头晕脑的走出咨议局,才现李想已经……

在湖广总督府被革命军攻陷之前,湖广总督瑞澂丢下家人,带着亲兵打地洞爬出府邸。在文昌门又丢下一半亲兵,才狼狈逃到停泊在长江江边的楚豫号军舰,慌忙下令起锚转舵,在这兵荒马乱中,又丢下十口大箱子的古玩珍宝。这才是瑞澄最肉痛的地方,现在他也只能乐观的去想,幸好自己有先见之明,在汉口英租界汇丰银行还存有一份家当。

当时天大亮,瑞澄只是有些不甘心的在武昌城外长江水域游弋,蛇山的炮队见了,调转炮口便是两炮轰过去。炮弹擦着楚豫舰落在水里,楚豫舰又慌忙转舵,紧贴着长江北岸江堤的英**舰尾巴上停泊四官殿码头。

瑞澄派铁忠上岸到英租界宝顺路,英国驻汉口领事馆,给英驻汉总领事葛福(herbertgoffe)送信。铁忠是老不愿意与洋人打交道,只是瑞澄的命令不得不遵。

铁忠也知道一点洋人的规矩,不喜欢别人叫他大人,要叫先生,有爵位的要称爵爷。不过铁忠不知道葛福有没有爵位,就姑且称他先生。铁忠哈着腰,开口就喊:“葛先生,大清国湖广总督瑞澄大人派小的来给您送个信。”

葛福的英伦大胡子微不可察的跳动了一下,“我知道武昌城里出事了,是怎么回事?”

铁忠连忙说道:“匪党叛乱,这次事件绝不同以往的长沙、广州的匪党叛乱。瑞大人请您向北京英国公使馆告之事变的生,请求英政府的支持,希望驻汉口长江边的英国海军舰队参战,炮轰武昌匪党,帮助大清国重夺武昌城。”

葛福也深知事态之严重,英国在华利益几乎全集中在长江、珠江流域。他当即电告北京英国公使朱尔典(J11Jordan),朱尔典也是头痛万分,他尽管非常讨厌革命,可革命潮流是世界的大势所趋,谁又能逆转得了。而中国革命最活跃的地区便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是英国在华核心利益区,战火扩大势必对它的利益造成直接的影响和损害,所以必须尽量运用和平手段,使局势安定下来。朱尔典遂指示英国在华海军“给以瑞徵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

援助是不允许英**舰主动开火,除非自身受到来自对方的武力威胁——这就是英公使电文中“力所能及”的意思。他们选择暂时性的观望,一方面是为长远计,先不和革命党把关系搞疆。另一方面不能让战火损害英国的在华利益。还有便是英国也实在抽不出多余的兵力远征远东。当时,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并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对立军事集团,一场世界大战已经在爆的边缘。欧洲战局才是英国的重中之重,英国不可能有更多的军事力量投入远东。要向中国革命开战,英国现在是真的力不能及的,最多也就是抽调几艘军舰,在长江水道摆摆样子。

英国政府的态度,瑞澄总督大人总算是明白了。除了送个信,什么也没办成的铁忠还在罗嗦道:“葛先生说了,按万国公约,国际外交基本法则,他们坚决保持中立。但是可以给予我们适当的保护,但也不会向匪党开战。这是大清国的内政,他们不便插手。”

瑞澄站在楚豫舰甲板上,手扶着栏杆,吹着凌凌江风。蔚蓝的天边飘浮两朵白云,阳光灿烂,他这胖脸却是阴云密布。葛福竟然无耻到连“大清国的内政,我们不便插手。”都说的出口。瑞澄狠狠的咒骂一句,“大清国完蛋,你们还能在这片土地作威作福。”

瑞澄咒骂一阵,才对铁忠道:“你再去一趟英国驻汉口领事馆,请葛福转电朝庭,火派兵南下,一定要强调此次武昌叛乱与前数次例如长沙、广州匪党闹事有更为巨大的威胁。聚众叛乱的湖北新军,他们装备新良,训练有素,是可于北洋新军匹敌的一支雄师。如今梁柱摧折,大厦倾倒,时间延误,将不止是湖北武昌一省一城的事变了。”

“喳!”铁忠又火急火燎的往英国驻汉口领事馆跑去。

武昌举义的爆乱传紫禁城的时候,也同时到传至恒上村。凑巧的是袁大胖子正在做寿,华灯初上,宾客来往,寿宴正是最热闹的时候。

袁大胖子的大公子一脸惊喜的拿着一张电文,不顾仪表的飞跑进堂,喊道:“父亲,湖北党人扇动新军闹事,武昌沦陷。”

闻听湖北乱起,满堂皆惊。袁大胖子立刻让人撤去酒宴,挥退戏子。然后,他摆下茶围,与来客共谈国事。

袁大胖子红光满面,反复强调,“这国事,大家是谈,不能说‘商’。”

在座诸人,你一言我一语,大抵都讲,武昌叛逆不过数营,瑞澄、张彪定能制服叛逆。也有人说,匪革头子孙大炮、黄兴都不在湖北,叛逆之人群龙无,定不能成事。还有人讲,武昌是乱兵哗变,当晚叛逆的三个主脑吴兆麟、蔡济民、李想都是从未听过的无名小辈,叛逆志在哄抢,一俟大军压境,必然随之消亡。

袁世凯不言语,静听诸人言。良久,他徐徐道:“武昌之乱党,可不比长毛。现在黎元洪坐镇,他实为全国所知的名将,收笼武昌军民不在话下。而瑞澄、张彪二人,正是未得民心,才被赶出武昌城的,安能镇乱!”

听袁大胖子如此说,自有人立刻有人奉承:“这天下大事,非袁宫保您出面不行!”

袁大胖子仰头一笑,周身肥肉抖动,连忙摆手:“今日只谈风月,莫论国事……”

袁大胖子怎能不知道,一个无比巨大的历史机遇,已经出现在他面前。这个千年未遇之大变局,自有千年未遇之大机遇。正如他少年时所写一联: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天下风云起,袁大胖子志得意满的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英雄事业,以他的大名叙写华夏春秋。只是袁大胖子怎么也想不到,此刻爆乱的一个未入法眼的无名小辈,会成为今后一次又一次阻绕他脚步的最大拌脚石……

—://。。

卷一辛亥风雨11缺月梧桐(一)

更新时间:2011…11…197:03:04本章字数:4351

夕阳余晖,恋恋不舍的停留在汉口大智门一带。白墙黑瓦的寻常人家小院,胡玉珍焦急的等待,更添度日如年的煎熬。院门紧闭,枣树下拴的老狗无精打采的爬在地上假寐。胡玉珍就在枣树下的石凳旁站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站起来,不时张望挂在院墙外即将落下的夕阳,又不时扫过依旧紧闭的斑驳院门。安静的小院,从里屋传来高低起伏的呼噜声,大通铺上睡了十几个上夜工的大汉。都是在大智门火车站买苦力的游民,这里是哥老会的一个据点,也是革命党人的联络站。

如今汉口是清末内地最大的进出口口岸,自然是跑码头走江湖的流民汇集之地,哥老会便是这里最大的帮会。哥老会与革命党更是关系紧密,是一股反清的强大势力。

焦急的胡玉珍突然看到,趴在地上的老狗双耳耸动,抬起头倾听一下又站了起来,没有吠叫,是听主人回来了。然后就听到外面喊门声,是范明山和袁金生回来了。胡玉珍三步并两步的跑去开院门,取下门拴打开院门,看到范明山和袁金生后面多了一个人。这人他认识,是金兆龙。

范明山低声道:“进去再说。”

范明山进里屋把还在睡觉的大汉都叫醒了,全打到屋外巷角明哨暗哨放着。

屋内采光不足,加上正是黄昏时候,更是昏暗。四面墙壁上挂满零零碎碎的奇怪事物,屋内浑浊的空气,是挥之不散的男人汗臭和脚臭。胡玉珍他们四个人就般了四条长板凳,围坐在茶座边。

金兆龙把他的大嗓门压低了说道:“武昌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黎公任湖北鄂都督,湖北革命军成立三个师团,吴兆麟、蔡济民、李想分别任一、二、三师师长。现军政府决定派三师师长李大帅光复阳夏,李大帅派我来联络同志们响应举义大事。”

听闻武昌革命成功,胡玉珍激动的端着茶碗的手都在微微抖。而范明山和袁金生已经是第二次听金兆龙说起,还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大口的呼吸屋内浑浊的空气,才没有兴奋的呐喊。武昌举义成功,革命的第一枪已经打响,瑞澄和张彪竟然毫无抵抗之力,夹着尾巴跑了。这个压迫汉族同胞两百六十多年的关外之族,已经到了西山落日的境地,再也压制不住中华民族的崛起。这个丧权辱国到了极处的腐朽王朝,已经只剩下垂死的挣扎,再也没机会量我中华财力物力,以结洋人之欢心。那个宁与洋人,不与家奴的老太婆,那些要把所有汉人变成家奴的某某大帝,在九泉之下也休想安宁。

范明山一拍桌子,道:“是我汉族同胞,都应该起来反清,这个丧权辱国的腐朽满清政府已经烂到根了。”

胡玉珍卷上一根烟,抽上两口稍稍平静心情,才说道:“李大帅要我们怎样配合?”

金兆龙一口气喝干一碗茶,衣袖在嘴角一擦。“大帅兵分两个团,分取汉阳和汉口。天黑之后暗度长江,你回汉阳召集同志响应,时间定为晚上八点,与李西屏内外夹击,还怕不成。”

胡玉珍连忙起身道:“天都快黑了,时间紧迫,我现在就回汉阳。不过即使时间仓促,我们也能准及时响应举义。这两天我们就现时局不对,早暗中有了准备。”

胡玉珍说完就串出小院,一路急跑的往回赶。

金兆龙看着胡玉珍的背影消失在门外,接着说道:“我们组织哥老会的兄弟,八点钟在刘家庙接应湖北革命军三十二团渡江。”

李想站在文昌门的城门楼子上,身后侍立曾高和李西屏两人。夕阳下,他们三个的身影拉的老长。武昌城内已是炊烟袅袅,似乎又是一片天下太平景象。李想遥望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古兴亡多少事,浪花淘尽多少英雄情?古来英雄俱往矣,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曾高和李西屏从后面看着面迎余晖的李想,瘦小的背影被一个淡淡的光晕环绕。就是他这个小小的个子,挑起了革命先锋的重担。他总是敢为他人先,他总是信心爆满,他似乎能预知未来。

城门前集结了七、八千人马,清一色的青色军装,排成整齐的方阵呈现在李想面前,集成的规模效应震撼到李想的小脑袋瓜,**城楼前的阅兵仪式便是这种感觉。

傲立在李想面前的革命军,组成如钢铁的巨人,即便是他们身后的滚滚长江也冲不垮。他们不忍满清的奴役,他们不愿做满清的走狗,他们不耻满清对洋人的媚外,他们痛恨这个丧权辱国的满清,他们对满清已经是忍无可忍,他们要推翻这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他们为此集结在一起并肩战斗,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他们是在为中国的民族独立而战,他们是为革满清的命而战,他们是为自己心中的理想而战。

看到战士们激昂的情绪,李想也知道无须他多说什么,所有战士都做好了思想准备。即使李想想说点什么,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也只有前排的人能听到他说话。李想举起紧握拳头的右手,呐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这一声呐喊,李想憋住丹田之气大吼而出,破开长江的隆隆浪淘声远远的传播开来。即使最后面的士兵听不见,只看李想的手势也知道喊的是这句口号。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山呼海啸的呐喊随之而起,声浪滚滚,一浪高过一浪,直到压过滚滚长江的隆隆浪淘声。

广阔的长江水面,浩瀚无边,江流带动的劲风吹得铁血十八星旗猎猎作响。通红的太阳沉下西山,收起金灿灿美丽光环,西天如被火烧的云霞慢慢黯淡下去。李想偏过头道:“你们准备渡江。”

曾高和李西屏大声应是,风风火火的走下城楼,带着下属各自奔赴渡口。

李想依旧站在上,看着夜幕降临,看着万家灯火升起。他清楚的知道,历史上一场惨烈的大战快要降临在对面,革命军的鲜血曾把汉江、长江染红。革命需要流血牺牲,可是李想固执的认为,革命就是要革敌人的命,流敌人的血。

李想正在展开阳夏大战的准备工作,他要把这里变成斯大林格勒,把这里变成战场搅肉机,拖住北洋的反扑,炸干冯国璋军团的每一滴血。

汤家大宅的院子里有一棵百年梧桐树,繁密的枝丫伸展开,把整个院子都遮住。秋风潇瑟,树梢残留的最后几片梧桐叶挣扎一阵,心有不甘的落下,落得满地厚厚的一层又一层。家里的丫鬟要把满园的梧桐树叶扫掉,汤家小姐硬是不许。她不太懂古人为何悲秋,吟出那么多的千古传诵的伤秋名句。她要留下满园的秋叶,慢慢体会古人的寂寥。

黄昏,秋风清冷,秋意正浓。汤约宛款款而行,风姿绰约,每一步落下,沙沙的声音就如秋一般寂寥。此刻,汤约宛走在走过几百遍的梧桐秋叶上,心里却浮现出从未有过的滋味,这便是秋吗?她走上凉亭,缓缓吟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寂寞的不是秋,是心。

汤化龙一直到天黑才回汤府,汤府门前挂的两个大红灯笼已经燃起。汤化龙行走如风,正是志得意满。刚进家门,就接到他夫人递上的一封书信。汤化龙不看还好,一看志得意满消失的干干净净。

汤化龙尚未来得及看内容,只看信封上女儿那熟悉的瘦金体,已经知道要出事。打开信封一看,果然,她离家出走,是去干革命了。

汤化龙气得七窍生烟,他夫人哭哭啼啼更添恼火。“哭什么!有什么好担心的?她又不是没有出过门。”

“她一个女儿家,这世道,多危险啊。”她夫人抹着眼泪,呜咽道。

汤化龙紧锁眉头,两眼喷火的说道:“她跑不远,我会让革命党留意的。真是该早点嫁出去省事。”

听汤化龙这么一说,他夫人到来了神,马上街道:“我留意这呢,张家公子不错。都说他人品好,才学好,相貌也周正,又是官宦世族,与我们家约宛最登对了。你要同意,我就去找三姑,让她搭个线。”

汤化龙的夫人唠唠叨叨,汤化龙气就不打一处来。“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