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大文豪-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季鸿明的说法是那是他随便写的,没有什么意义。

彼得逊律师出示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教授的声明,林子轩发明的《林氏汉语拼音方案》把汉语拉丁化,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和实用性。

按照这份拼音方案,那个笔名正是林子轩的汉语拼音。

季鸿明的律师对这个拼音方案表示怀疑,认为是林子轩捏造出来的,不能取信。

法官最终做出裁定,这份《林氏汉语拼音法案》没有得到中国官方的认可,不具有证明效力,除非能够让中国官方开具证明文件,否则不能作为证据。

下次开庭在一个星期后,如果林子轩无法提供中国官方的证明文件,形势将极为不利。

这需要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帮忙,王庚拿着《林氏汉语拼音方案》去了华盛顿,找施肇吉想办法。

彼得逊律师并不着急。

打官司就是这样,就算没有中国官方的证明文件,他也有法子把案子拖下去,律师就是依靠这个赚钱的,时间拖得越久,对林子轩越有利。

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证明林子轩的写作能力,那就是在美国出版林子轩的诗集和《乱世佳人》这部小说。

只要把林子轩著名作家的名头打出去,让社会舆论认可林子轩作家的头衔,他就有把握让法官和陪审团做出倾向于林子轩的判决。

法庭上注重证据,但场外因素也很重要。

很多时候,社会舆论有可能会影响到法官的判决。

在彼得逊律师的介绍下,林子轩把自己的诗集《一代人》和《乱世佳人》一半的稿子交给了佐治亚州的一家出版社出版。

之所以不在波士顿或者纽约出版,是因为《乱世佳人》是以一个美国南方人的视角在讲述故事,它描写的是美国南方社会的生活景象。

其中不免有作者自己的倾向,把奴隶主义下的南方社会描写的如田园牧歌般美好,美化了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

虽然书中塑造了很多形象饱满的黑人形象,但对黑人遭受的残酷对待所提甚少。

而且《乱世佳人》的情节正是发生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在那里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只是彼得逊律师说服林子轩的理由。

事实上,《乱世佳人》这种小说就算是在纽约也有出版社争抢着出版,这部小说或者视角不同,但却表达了美国人的普遍价值观。

表现了一个传统社会的崩溃瓦解,人们又如何应付这场社会巨变的艰辛过程。

它虚写战争,实写战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

就像书中最后所说的一样。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这种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充满希望,不屈不挠、勇敢坚强、不轻易认输的精神,正是美国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

彼得逊律师身为一个佐治亚州人,身为一个南方人,虽然在纽约生活多年,但骨子里还是看不起北方人。

他觉得这部小说只能被南方的出版社出版,也只有南方人才能真正看懂这部小说。我们虽然战败了,但心灵决不屈服。

第六十四章勇闯好莱坞

林子轩不知道自己被彼得逊律师忽悠了,他不怎么了解美国的出版行业,不过这家出版社给他的稿酬和版税相当不错,他也就同意了。

彼得逊律师在这点上没有欺骗林子轩。

他给林子轩争取到了美国著名作家才有的待遇,他觉得《乱世佳人》值得这个价码。

佐治亚州的出版社动作很快,他们对于林子轩的诗集兴趣不大,只是附带出版。

他们重点关注的是《乱世佳人》,从小说的上半部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规模宏大的战争史诗,而且是从美国南方人的视角来讲述的故事。

美国的内战虽然结束了几十年,但南方人和北方人之间仍然有着巨大的矛盾。

出版社在了解了林子轩的情况后,准备先出版《乱世佳人》的上部,等到林子轩写完小说后再出版下部。

林子轩翻看着出版合同,他估算了一下。

按照《乱世佳人》在美国和全世界的风靡程度,他靠着这本书的版税就能成为大富豪了。

以后好莱坞想要拍摄《乱世佳人》的电影,还要给他改编电影版权的费用。

美元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很坚挺的,在1921年,一美元可以兑换一块六角银元。

他需要委托一位信得过的律师替他管理这笔以后的巨大收入,彼得逊律师很适合这个角色,此人是张康任的朋友,值得信赖。

于是,林子轩签署了一份委托书,彼得逊律师将全权代理林子轩在美国的一切事务。

毕竟,在这个年代的美国,华人的地位不高,想要办事情只能依靠美国人。

为了长远考虑,林子轩有心和彼得逊律师打好关系,建立深厚的友谊。

他来到美国不只是和季鸿明打官司,还要把自己的电影卖出去,赚取美国人的金钱。

彼得逊律师对中国的电影颇感兴趣。

他能和张康任交朋友,不仅因为两人都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还因为他对神秘的东方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纽约,他算是美国人中的亲华派。

彼得逊律师托熟人找了一家破旧的小影院,看完了林子轩带来的《上海假日》。

他惊叹于中国电影的成熟,不亚于美国电影,而且电影中上海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让他痴迷不已,更别说其中的爱情故事了。

彼得逊律师并不熟悉好莱坞,他代理的案子大多是纽约当地的民事案件。

不过他还是从以往的客户中找到了一个人,此人叫做沃尔什,原本是纽约的一名舞台剧演员,后来转入了电影行业。

纽约有着著名的百老汇大街,这可是美国的戏剧艺术中心。

20世纪初,纽约人在百老汇大街两旁建起戏院,丰富多彩的舞台演出很快就成为这座迅速成型的大都会吸引人的亮点。

很多美国演员在未成名前都在百老汇演出,寻找机会,这是一条进入电影圈的捷径。

沃尔什就是如此,他在1914年成为了大卫格里菲斯的助手,并且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扮演了杀死林肯的凶手。

大卫格里菲斯可以说是美国二十世纪初期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他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是美国电影早期的两个无法逾越的高峰,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同期的其他电影。

他创造了很多电影拍摄手法,比如近景和特写画面、大全景、狄更斯式平行剪辑、悬念保持、圈出、自然的表演等等。

他擅长拍摄史诗电影,大制作和大场面,当然也花费了大量的资金。

他拍摄《一个国家的诞生》耗费了50万美元,而《党同伐异》更是花费了190万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

在中国拍摄一部电影只要上千块,就算是《上海假日》也用不到一万块。

按照好莱坞的拍摄成本,《上海假日》只能算是低成本电影。

当然,这和中国演员的片酬不高,以及消费水平低有直接关系,但也说明了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拍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的精彩程度,想要拍摄好看的电影,只能增加投入。

在1919年,格里菲斯和好莱坞其他几位著名人物,包括查理卓别林、玛丽璧克馥和道格拉斯范朋克一起创立联美电影公司。

联美公司在纽约成立时只是个小公司。

目的是为了摆脱大电影公司的束缚和剥削,争取更多的创作自由和更大的利润。

它没有自己的摄影棚,拍片时需要租用场地,没有自己雇用的电影明星和导演,采用向独立制片人投资的方式拍片。

没有自己的电影院,发行影片采取与发行商逐片签订合同的方式。

在彼得逊律师的介绍下,林子轩见到了沃尔什。

沃尔什原本是名演员,后来在格里菲斯的指导下转行做了导演,正在筹划拍摄自己的新电影,他对林子轩等人并不热情,对来自中国的电影也没什么兴趣。

他认为中国电影就是在脸上涂抹上油彩,在台上杂耍的片子。

他说的是戏曲,也是中国早期拍摄的电影。

沃尔什的表现也是此时大多数美国人对华人的态度,想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就要拿出真材实料来。

在彼得逊律师的极力推荐下,沃尔什勉强答应观看一场中国电影。

《上海假日》的高水准让他吃惊,虽然电影在拍摄手法上过于古板,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也很差,在布景上甚至可以说是粗制滥造。

但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如果加上一些中国电影的噱头,应该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沃尔什不动声色,他在想如何用低价从这个中国人手中取得这部电影的版权,到时候转卖给大电影公司,从中捞一笔。

那他新电影的拍摄费用就不用发愁了,甚至还能过上一段滋润的日子。

至于这些中国人,不就是应该被骗么?

沃尔什打定主意,以专业的口吻从各个方面批评《上海假日》,让人觉得这部片子就应该不值一文。

然后,他向林子轩询问这部片子的拍摄成本。

在得知电影拍摄只用了一万块不到的时候,他大发慈悲的决定用两万美元买下来。

林子轩和郑证秋对视一眼,心里凉飕飕的。

谁都不是傻子,这是把我们当凯子了,这还是彼得逊律师介绍来的熟人,心就这么黑,那些大电影公司还不知道怎么坑人呢。

这好莱坞,不好闯啊!

第六十五章敲门砖和交学费

林子轩没有拒绝沃尔什,也没有答应。

沃尔什在好莱坞或许只是一个小人物,不过林子轩需要通过此人进入好莱坞的电影圈子。

每个圈子都有着看不见的壁垒,没有熟悉的人引荐永远只能在外围打转。

他和郑证秋在中国算是电影行业的领军人物,但在好莱坞,只是没有人认识的路人甲。

这就是现实。

既然这个外国人对《上海假日》感兴趣,那林子轩就要利用这部电影作为敲门砖,来打开通往好莱坞的大门。

只是看要付出多少好处而已。

他和沃尔什闲聊,说自己来一趟美国不容易,想要见一见好莱坞的大人物,那些真正的大明星和大导演,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沃尔什明白眼前这个东方人不好糊弄,要想拿到好处就要付出一些代价,这个东方人需要自己在好莱坞的人脉关系。

两人讨价还价一番。

最终,林子轩同意把《上海假日》交给沃尔什运作,沃尔什则要分走《上海假日》两成的利润。

也就是说,如果《上海假日》卖出去十万美元,沃尔什要拿走两万。

这么做也是为了激发沃尔什工作的积极性,能够把电影卖出一个好价钱。

有了利益牵连,沃尔什的态度明显不同了,他联系了他的朋友,好莱坞著名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向这位导演推荐了《上海假日》。

沃尔什把《上海假日》狠狠的夸赞了一番,把它说成是最好的东方电影。

格里菲斯相信了他的话,让沃尔什带着电影到联美电影公司来。

联美电影公司的地址就在纽约,目前还是一家小型公司,除了拍摄自己的电影外,还代理一些独立制片人的电影。

所谓独立制片人就是游走在大片厂体系或主流商业电影制作体制之外,从事影片制作的制片人。

像林子轩这种拿着电影到处找买家的也属于独立制片人。

在这个年代,好莱坞的电影院线掌握在大电影公司手中,而不是后来电影公司和院线分离的经营模式。

当大电影公司掌握院线的时候,电影院里放什么电影由电影公司说了算,观众看什么电影也是由电影公司说了算,这就容易造成垄断。

电影产业不是由市场来决定,而是由大电影公司来决定。

于是,在1948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对“派拉蒙案”做出裁决,判定大制片厂垂直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电影发行和电影院放映的业务。

这个案件之后,放映方可以自由选择放映任何一家片厂或者独立制片人出品的电影。

但在1921年的好莱坞,林子轩想要在美国公映《上海假日》,就必须找到大电影公司,把电影卖给他们。

可以想象,在这种大电影公司掌握绝对权力的情况下,来自东方的《上海假日》根本卖不上一个好价钱,或许那些大电影公司完全看不上。

这就需要一家有实力的代理公司去和大电影公司谈判,争取更好的价码。

沃尔什向林子轩解释的很清楚,他没有资格和派拉蒙或者环球那样的电影巨头谈判,只能把电影卖给联美公司。

至于联美公司把《上海假日》多少钱卖给大电影公司,就和他们没关系了。

这已经是比较好的结果了,林子轩同意了下来。

在联美公司内部的小放映厅里,正在放映《上海假日》,观看的是联美公司的四巨头。

大卫格里菲斯喜欢宏大的历史题材,对《上海假日》这种小制作的兴趣不大,卓别林擅长喜剧题材,也不太看好这部东方电影。

只有玛丽碧克馥和她的丈夫道格拉斯范朋克看的津津有味,他们两人都是好莱坞著名的电影明星,对这类爱情题材的电影情有独钟。

特别是玛丽碧克馥,她看到的是一个好故事,而这个好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城市。

《上海假日》是一部展现女主角魅力的电影,片中的公主光彩照人,所有人都成了她的陪衬,故事情节完美的展现了公主的品性。

这是一部能把女主角魅力发挥到极致的电影。

玛丽碧克馥想要在美国翻拍这部电影,而她就是片中的公主,如果她和她的丈夫一起出演的话,更加具有话题性。

影片结束,四巨头反应不一。

在沃尔什的极力推荐,玛丽碧克馥和丈夫也相当看好的情况下,联美公司最终拿出八万美元买断了《上海假日》在北美的放映权。

八万美元在好莱坞相当于什么?

以玛丽碧克馥为例,她拍摄一部电影的薪酬是35万美元,这算是好莱坞顶级影星的价码,而殷明竹拍摄《上海假日》只拿到了800银元。

在好莱坞一般的电影制作费用都要10万美元以上,像大卫格里菲斯那样拍一部电影动辄要上百万。

所以说,八万美元只相当于废品回收价。

林子轩知道《上海假日》绝对会物超所值,票房大卖,可这里是好莱坞,你手里没有电影院线,说什么都是白搭。

那些大电影公司根本不会和你签票房分成,只会是一口价买断,你爱卖不卖,他们不会在乎。

这与他当初和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的谈判一样,对方有底气那么做。

算了,就相当于交学费了。

林子轩自我安慰,能有几万美元入账这次美国就没有白来,还和联美公司有了联系,以后明星公司拍摄的电影也算有了一条外销的渠道。

交易达成,林子轩邀请联美公司的四巨头吃饭,拉近彼此的关系。

饭桌上,大卫格里菲斯和卓别林较为冷淡,玛丽碧克馥和她丈夫比较热情。

玛丽碧克馥提到翻拍的话题,林子轩建议她把故事背景放到纽约或者罗马,至于翻拍的版权问题,林子轩只象征性的收取了1000美元。

不过要加上一个条款,如果玛丽碧克馥在五年内没有翻拍《上海假日》的话,协议自动作废。

这是因为到了有声电影的时代,肯定还会有电影公司想翻拍《上海假日》,到时候林子轩还能再收一次钱。

第六十六章提前出炉的奥斯卡

林子轩之所以低价把翻拍权卖出去,不是因为看玛丽碧克馥脸蛋漂亮。

虽然这位正当红的好莱坞女明星甜美可人,却不是他喜欢的类型,他比较喜欢英格丽褒曼、格蕾丝凯莉和奥黛丽赫本那种。

当然,这指的是她们的荧幕形象。

对于女明星来说,荧幕形象和私人生活有时候差别很大。

玛丽碧克馥1893年出生于加拿大的多伦多,5岁时父亲死于工伤事故。

她过早地挑起了维持家庭生活的重担,艰苦的工作造就了玛丽的生存能力,她开始在加拿大演出话剧,8岁时她就参加巡回演出团,足迹遍布加拿大和美国。

14岁时,玛丽决定进军百老汇献艺。

1909年,渴望成名的玛丽恋恋不舍地离开百老汇的舞台,凭借同样的魅力和决心得到比沃格拉夫电影公司大卫格里菲斯的赏识而进入美国电影界。

从玛丽碧克馥拍摄电影的薪酬状况就能看出她在好莱坞的地位。

1909年初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时,周薪40美元。

1910年在帝国影片公司时,周薪已升至175美元。

1911年到美琪影片公司又升至275美元。

1912年转到A朱克的名演员影片公司,周薪已达到500美元。

之后其薪金一直周期性翻番,到1916年中期,玛丽与朱克签订了一项令人惊愕的合同:每周1万美元外加30万美元奖金。

在1917年,她拍摄一部电影的薪酬是35万美元。

她是这个时代好莱坞最顶尖的女明星之一,在好莱坞电影圈有着深厚的人脉关系,和沃尔什相比,她才是好莱坞的大人物。

林子轩需要玛丽碧克馥把他介绍给其他好莱坞大佬。

尤其是像派拉蒙和环球这种大电影公司的当家人,和这种人脉关系相比,那点金钱的损失不算什么。

谈钱伤感情,但不谈钱连感情都没有。

在席间,林子轩谈起了有声电影的话题,不过这个话题遭到了这几位好莱坞大人物的一致嘲讽。

在好莱坞,有声电影就是一个笑话。

卓别林甚至即兴模仿了一段鸭子的叫声来嘲笑有声电影,认为给电影加上声音会破坏电影的表演艺术,到时候电影就是一群鸭子在乱叫。

联美的四巨头都是默片坚定的拥护者,他们对有声电影极为排斥。

但林子轩知道,有声电影的时代终究要来临,默片时代在数年后就会终结。

这是时代的大潮流,浩浩荡荡,无从抵挡。

能跟上时代步伐的人会获得新生,否则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事实上,卓别林后来也拍摄了有声电影,并获得巨大成功,而大卫格里菲思曾尝试拍摄有声电影,但观众反应平淡。

1931年,大卫格里菲斯完全退出了电影界。

玛丽碧克馥和道格拉斯范朋克转向了幕后,开办了电影公司。

十年时间,有声电影的浪潮就会席卷而来,一批默片时代的大明星和大导演将失去舞台,被时代抛弃。

林子轩知道未来的趋势,所以他对有声电影抱有极大的期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会失败,可一旦成功,将获得巨大的收益。

既然联美四巨头嘲讽有声电影,林子轩就没有继续这个话题。

在1921年的好莱坞,还是默片的天下。

他打算之后再和玛丽碧克馥单独谈论这个话题,还要请她介绍好莱坞的大人物。

“既然好莱坞电影这么兴盛,为什么不设立一个奖项呢?”饭局到了尾声,林子轩挑起了一个话题,“每年对好莱坞拍摄的电影进行一次评选,比如最佳电影、最佳故事、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等。”

林子轩所说的就是后世的奥斯卡金像奖。

无论新闻媒体如何抨击奥斯卡金像奖评选的不公正,但不可否认,奥斯卡金像奖不仅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和成就,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就算是林子轩不提,过几年美国人也会弄出来奥斯卡。

林子轩的目的自然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这是以后明星电影公司有机会争取到的奖项。

要是能和奥斯卡金像奖的创始人打好关系,对他极为有利。

这个话题果然吸引了联美四巨头的注意力,如果好莱坞有这个奖项的话……

他们在心里权衡着利弊,这对于玛丽碧克馥更具有吸引力。

在好莱坞,和她同级别的女明星还有几个人,她们之间攀比的无非是片酬和观众的喜爱程度,可这都没有一个奖项的肯定更有价值。

最佳女主角,这就是她想要的东西。

这一刻,玛丽碧克馥觉得林子轩太懂的她的内心了,只要她能把《纽约假日》拍出来,那下一年的最佳女主角就非她莫属了。

女人的虚荣心攀升到了极点,她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就算要设立这个奖项,也是那些大电影公司的事情,和我们没有关系。”卓别林酸溜溜的说道。

他也希望得到奖项的肯定,但现在的好莱坞是大电影公司的天下,他们这种小公司能够分一杯羹已经满足了,奖项一定会被那几家大电影公司包揽的。

“四位都是好莱坞顶尖的人物,若是联手推动这个奖项的成立,那在好莱坞的地位就会更为稳固。”林子轩鼓动道,“我相信联美电影公司在将来一定也能成为和派拉蒙一样的大电影公司。”

这话卓别林喜欢听,他看林子轩也顺眼了不少。

四人商议了一下,觉得这件事没什么危害,反而好处多多。

在玛丽碧克馥的强烈要求下,他们准备以联美电影公司的名义发出倡议,和其他几大电影公司一起创立一个奖项,来评选好莱坞一年来所拍摄的电影。

“为了彰显好莱坞的国际化,我觉得应该设立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林子轩趁机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微笑道,“这样以后像我这样的东方人也能带着电影参加评选,美国电影会更加繁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