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大文豪-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海假日》和上海这座城市融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座城市的风情画。

《纽约假日》更像是走马观花,把关注点放在了男女主角的恋情上。

没办法,谁让他们两个都是大明星呢,镜头里都是男女主角的身影,很少展现纽约的人文地理,风景名胜。

林子轩当初提了不少建议,都被后来的导演放弃了。

那位导演没有把握住《纽约假日》的精髓所在,电影不光是要讲一个爱情故事,也要讲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

美国媒体通过《上海假日》重新认识了中国。

《上海假日》里的上海是繁华的,是开放的,人们脸上露出的是笑容,而不是他们以前认为的战乱不断,贫穷落后,民众麻木困苦,挣扎存活。

这是自然,这部电影本来就是展现上海最美好的一面,满满的正能量。

有纽约的媒体还发现《上海假日》里的男主角似乎有点眼熟。

他们向林子轩在美国的代理人彼得逊律师求证,确认了那个男主角就是《乱世佳人》的作者。

而且,他们还了解到这位著名作家在中国是一个庞大家族的直系继承人,还是一位银行家,电影公司老板,有自己的报社和出版社,甚至还有一家唱片公司和广播电台。

这是中国的传媒大亨么?

他们不了解林子轩的总资产有多少,但按照美国这边的情况类比,他们直接把林子轩放到了和洛克菲勒家族继承人一样的位置上。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于是,《纽约时报》在第八版对林子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把林子轩描绘成实业家和艺术家的结合体,认为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林在东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涉及到多个领域,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

这让林子轩在美国小火了一把,不过这篇报道在美国人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毕竟他只是一名华人,他在美国最为人所知的头衔是《乱世佳人》的作者。

但在美国华人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就连和林子轩有过交往的张康任都迷糊了,还把这份报纸寄给了林子轩。

这其实是彼得逊律师耍的一个小花招,他只是介绍了林子轩旗下的产业,却含糊了这些产业的规模,给记者造成了错觉。

这个小老头非常精明,作为林子轩在美国的代理人,林子轩在美国越出名,他以后越好办事,他没有说谎,只是说的很有选择性。

这是律师惯常使用的手段。

在观看《上海假日》的那数十名普通观众中,有一名华人少女,叫做黄榴霜。

她出生于1905年,祖籍广东台山。

她的祖父是最早一代来加州淘金的华工,后来黄家在唐人街开一间洗衣铺来维持生计。

在她上小学的时候,正是好莱坞电影兴起之时,看电影成了人们时髦的玩意,她常常翘课溜进戏院,非常喜爱电影。

1919年的一天,一部叫做《红灯笼》的影片在中国城出外景,需要一个东方脸孔来演配角,才14岁的黄榴霜毛遂自荐,从此进入了电影圈。

这几年她一直在好莱坞跑龙套,听说戏院要放映中国电影,就托人进了戏院。

她看到《上海假日》后大为惊讶,没想到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已经可以和好莱坞电影相媲美了,连好莱坞都要翻拍中国电影。

这让黄榴霜非常自豪,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给林子轩写了一封信。

才17岁的黄榴霜在信中写了自己在好莱坞的遭遇,自己对电影的热爱,自己对《上海假日》的喜爱,自己对中国的思念,等攒够钱就回去看看等等。

她写这封信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平时在好莱坞受到不少不公正的待遇,想要倾诉自己的情绪,然后寄到了大洋彼岸。

她不知道林子轩的确切地址,信封上写的是上海明星电影公司。

林子轩竟然奇迹般的收到了信件,这多亏了他在上海的名气,同时,他还收到了张康任寄来的《纽约时报》。

对于报纸上的夸张报道,他一笑了之,可对于这个女孩的来信,就要慎重对待了。

从信中的内容看得出,这个女孩不是他的影迷,也不是崇拜者,似乎只是想要发泄一下自己的感情,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和后世网络上的漂流瓶差不多。

或许她把信寄出去,心里舒爽了,也就忘记了,没期望能够得到回信。

但林子轩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写了回信,能够给那个女孩的生活带来一点惊喜,这就足够了。

第一百二十六章有声电影的时代来临了!

林子轩明白在这个时代一名华裔女孩想要在好莱坞出人头地是多么的艰难,光是《排华法案》就会限制华人在美国的发展。

你永远演不了主角,只能是小配角。

而且,在美国电影中,华人的形象一向是丑恶和堕落的象征,这一点在后世也还存在,丑化华人是美国电影的普遍现象。

林子轩想要在信中劝说她放弃,因为这条路太过坎坷,不过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他没有资格说三道四。

于是,他在信中鼓励女孩一番。

并告诉黄榴霜,现在中国电影正在高速发展,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即将在戏院放映。

如果在好莱坞过的不好,可以回到国内来,明星电影公司随时欢迎你。

就算是在给一个陌生女孩写信,林子轩也没有忘记宣传他的有声电影,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这件事。

让全世界都知道自然是不可能的,不过经过高强度的宣传,上海本地人大多数都知道电影里的人会说话了,并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如果不是电台广播还没有弄好,林子轩可能会用广播不间断的轰炸宣传。

电影圈里的同行对此意见不一。

有人在看林子轩的笑话,认为电影是表演艺术,让人说话会破坏观众看电影的情绪。

否则,为什么美国人不拍摄有声电影?

林子轩是在哗众取宠,观众不会接受,最后肯定是要吃亏的,默片才是电影的根本。

也有人打听了一下有声电影机的价格,吓了一跳。

质量好的摄像机只要3000块银元,像但杜予从别人手里买的二手摄像机只用了1000块银元,而一台有声电影机需要20000块银元。

听说林子轩还买了两台,要是有声电影不被观众接受,他至少要赔上五万块钱,加上改造戏院的资金,少说也在十万以上。

这林子轩真是败家啊!

一时间,上海滩有了林子轩是败家子的传闻。

都说同行是冤家,这是有人在唱衰有声电影,抹黑林子轩,他们自己没办法拍摄有声电影,也不能让林子轩成功。

一旦观众接受了有声电影,那谁还看默片,这林子轩是把他们往死路上逼啊。

张时川就是其中之一。

他好不容易说服邵醉嗡投资拍摄一部功夫长片,这才刚刚拍摄,林子轩又弄出了有声电影,他有种跟不上潮流的感觉。

你是不是还想拍摄彩色电影啊?

你走这么快真的好么?还能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了?

也有一拨人在观望,他们懂得技术,知道美国人不拍有声电影的原因,不过对于有声电影的前景没有把握。

林子轩走在了前面,给他们探路,他们很是赞赏。

对于这段时间攻击的暗流,林子轩毫不在意,随着明星电影公司的逐渐壮大,他和其他电影公司的矛盾会越来越深。

他知道未来的趋势,就会坚定的走下去,毕竟,时间不等人。

1922年9月1日,静安寺路127号,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

无论是支持林子轩的人,还是想看林子轩笑话的人都来到戏院。

洪慎带着剧组成员坐在最前面,殷明竹光彩照人,就连阮玲钰也请假从中西女校里跑了出来,应该是林晓玲鼓动的结果,她自己没这么大的胆子。

在包间里,大都是林子轩送票邀请来的社会知名人士。

有公共租界董事美国人费信惇以及几位英国董事,也有法租界的几位董事,这是冯敬尧邀请来的,宋子闻和宋倾龄也前来捧场,唯一遗憾的是孙仲山没有来。

据说,这些天孙仲山联络各派势力,非常得忙。

冯敬尧也听到了那些唱衰有声电影的声音,对今晚很重视。

毕竟收购和改造戏院投资了几十万,如果有声电影出了问题,那投资就打了水漂。

晚上七点半,电影正式开始。

和以往放映电影不同,旁边没有乐队伴奏,声音是从幕布后面的唱片中发出来的。

一阵悠扬的乐曲响起,幕布上开始出现字幕,都是导演和演员的名字。

三十秒后,乐曲停止,画面出现。

在一家舞厅内,台上正有一名歌女演唱着《夜上海》,下面则是喝酒的听众,整个舞厅内发出杂乱的声音。

歌女的歌声,乐队的弹奏声,听众的谈话声,酒保倒酒的声音,还有扯动椅子的声音……

这些杂乱的声音一股脑的冲入观众的耳朵里,虽然杂乱,但层次分明。

观众能分得清这些声音,从声音里很容易的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而不是像以往看默片的时候依靠猜想。

太神奇了!

林子轩可是知道光是拍摄这一幕就花费大量的时间,主要是录音的工作,如何让这些杂乱的声音听起来清楚明白,这可是技术活。

一曲结束,交际花陈白露从舞台上下来,娴熟的周旋在各色男人之中,展现着自己的魅力,引得舞厅内众多男人热切的追捧。

然后,她看到了一个青年,不由得愣住了,那青年正是她年轻时的恋人,方达生。

镜头一转,陈白露带着方达生回到旅馆,故事情节就此开始。

整部电影拍摄中最费时间的就是开头这一幕,林子轩为了把有声电影的优点完美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才弄了这么高难度的片段。

下面都是在封闭的环境里拍摄,也没有太多背景音效,录音较为容易。

观众还在回味着刚才舞厅内的一幕,那声音太真实了,和看默片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这一次不仅光是看,还能享受一场听觉盛宴。

就像后世的观众第一次看3D电影一样,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的确会让人震撼。

声音继续在戏院的上空回荡着,无论坐在那里都能听得清楚。

这也是林子轩选择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的原因,这家戏院在建设的时候似乎就考虑到了声音混响的问题。

或者当时考虑的不是声音,而是西班牙建筑的特色就是如此。

经过多次试映,林子轩觉得这种建筑风格最适合有声电影的放映。

因为是有声电影,不用在情节之间插入字幕,所以情节连贯,让观众没有时间分神,沉浸在电影之中。

在林子轩看来,只要前二十分钟没有观众退场,就说明有声电影被观众接受了。

现在看来,他成功了,有声电影的时代来临了!

第一百二十七章布卢姆斯伯里集团

第二日,上海的报纸上长篇累牍的报道了《日出》这部电影,包括上海的外文报纸。

他们报道的重点是电影发出了声音,感觉很惊奇,至于《日出》的剧情反而被忽略了,这让洪慎颇为无奈。

《日出》可是他竭尽心思的作品,艺术反而成了技术的陪衬。

这也是媒体争论的一个焦点,艺术和技术谁才是电影的根本。

他们认为有声电影这种技术破坏了电影的表演艺术。

这种争论在后世一直存在,电影特效这种技术的出现让电影表演越来越不重要。

甚至演员都不需要演技,只要在绿幕前摆出姿势,然后放在电脑里进行合成,一部电影就这样制作完成了。

这其实也是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的区别,商业片注重技术,艺术片注重表演。

在这个时代,有声电影的出现和后世电影特效的出现一样,都是一种技术革新,势必会引起激烈的争论。

唱衰的声音继续存在,认为有声电影长不了,只能是昙花一现。

一旦观众的新鲜感过去,就会厌倦这种发出声音的电影,重新欣赏电影的表演艺术。

激进者则认为有声电影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有了有声电影,以后谁还会去看那种哑巴电影,太过无趣了。

林子轩知道因为有声电影拍摄成本和戏院的问题,默片还会存在一段时间。

但时代的大潮滚滚而来,阻挡不了。

他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日出》的拷贝卖不出去。

南洋的片商持观望的态度,因为即便把《日出》的拷贝拿回去,南洋也没有戏院可以放映这种有声电影,改造戏院需要花费不菲。

如果有声电影真的是昙花一现,那就太吃亏了。

所以,他们宁愿等上一年半载,也不愿意现在就出手,反正现在默片还很受观众欢迎,并不急于一时。

林子轩对此也没有办法,任何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时间。

《日出》只是一次试水,他真正在意的是年底的那部《大闹天宫》,那才是一部大制作。

到时候,看到了效果,他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有声电影的行列中来。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津门大侠霍元甲》和《日出》送到美国去公映,刚好道格拉斯希拉也要回美国了。

这位美国人在上海呆了半年的时间,这是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

他回到美国后就不会去打杂了,而是会投身电影行业,准备拍摄电影。

林子轩对此表示支持,在好莱坞有一位自己熟悉的导演无疑是一件好事。

他甚至会提供资金支持,有了这种关系,以后明星电影公司的导演可以到好莱坞学习,演员也会有机会参与到美国电影的拍摄之中。

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笔投资非常划算。

林子轩把道格拉斯希拉送回了美国,在英国伦敦,徐至摩正准备出席一场重要的聚会。

徐至摩来到英国已经有两年了,他除了学习外,尤为喜好结交英国的社会名流。

1921年4月,经英国小说家狄更生的介绍,他进入了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学习政治经济学,在这里他结识了不少英国学者和社会名流。

比如英国汉学界的卞因,魏雷、翟理丝等人,他还曾拜访过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哈代和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曼斯菲尔德。

这成了他回国后增加身价的资本,总是在文章中提及这些人的名字。

1922年8月,他离开剑桥大学回到伦敦,继续在英国的上流社会游荡。

在9月份,他接到了一份重要的邀请,这是一份诗歌朗诵会的邀请。

在欧美地区,诗人写诗并不是像中国诗人一样闷头写诗,而是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会邀请亲密的朋友或者相熟的诗人小聚,在聚会上朗诵自己的诗作,供大家欣赏。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对诗作进行讨论,也有利于激发诗人的灵感。

这是英国文坛常有的事情。

这份邀请之所以那么重要,是因为邀请人叫做弗吉尼亚伍尔芙。

在英国文学界,没有加入以弗吉尼亚伍尔芙为代表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就不算进入英国文学界的圈子,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

从1906年起,弗吉尼亚的兄弟在剑桥结识的朋友们不断来家聚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的中心,也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

这里面包括了当时文化界的大批精英。

其核心成员有:作家伦纳德伍尔芙,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作家福斯特等。

除此之外,哲学家罗素、诗人艾略特、乔伊斯、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奥尔都斯赫胥黎也与布卢姆斯伯里团体过从甚密。

就以那位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例,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这些人是英国真正的精英人物。

徐至摩对这个精英圈子向往已久,但没有人引荐,根本就进不去,所以他对这次聚会格外的重视,他觉得自己终于进入了英国文化界的核心圈子。

这让他有一种被重视和尊重的感觉。

他来到伦敦菲茨罗伊广场29号,才知道这是美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诗歌朗诵会,参与的都是英国诗歌界的翘楚人物,其中大多是象征派诗人。

艾略特朗诵的诗歌叫做《荒原》。

这首诗作不是艾略特第一次当场朗诵了,他写了有几个月的时间,期间反复的修改,也听取了其他诗人的建议,在英国诗歌界已经相当出名。

这一次是他的最终稿。

诗歌朗诵会非常成功,在座的诗人或者学者都很振奋,觉得这是一首象征主义的杰作,是非常了不起的诗歌。

徐至摩也跟着鼓掌,对这首诗作大加赞赏。

这时候,艾略特找到了他,拿着一本薄薄的诗集。

“我写作《荒原》的主要灵感来自于这本诗集,我打听过这位诗人,据说是来自中国,徐先生也是从中国来,不知道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这位诗人。”艾略特亲切的说道。

徐至摩取过诗集,看着封面上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就是《一代人》。

第一百二十八章诗歌的艺术

徐至摩翻开诗集,看到第一首诗,就确认了这是林子轩的诗集无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诗虽然简短,却意味深长,而且在国内流传很广。

鲁讯曾经对这首诗作做过解读,这是一代人在黑暗中顽强的跋涉前行,对于国家未来命运执着的追寻。

国内不少青年都把这首诗作当成自己的追求,要打破黑暗的世界,让光明投射进来。

即便是身在英国伦敦,徐至摩也听过这首诗,更何况他对林子轩并不陌生。

不说他们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渡过的两年室友时光,就是在伦敦,每当有国内的留学生来到伦敦,大家谈论起国内文学的现状,林子轩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有关林子轩的传闻非常多。

有赞赏者认为他代表着新文学的一种方向,不同于鲁讯和胡拾,而是另辟蹊径,有自己的道路和风格,是名副其实的“新文学三杰”。

有鄙视者认为他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是混迹在新文学队伍中的蛀虫,是上海滩旧派文学的维护者,完全就是欺世盗名之辈。

无论是赞赏还是鄙视,都说明了林子轩在国内文坛的影响力。

这是徐至摩以前的观点。

今天他看到这本诗集,突然发现林子轩的影响已经突破了国内,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家,而且他还听说林子轩在美利坚更有影响力。

这只是两年之内发生的事情,太不可思议了。

两年前的林子轩是什么样子?没有人比徐至摩更了解。

那时候,林子轩厌倦了学习经济学,崇尚美利坚的自由主义,整日里四处玩乐,和那些堕落的留学生一样,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乱生活。

然而,自从林子轩回国之后,一切就突然改变了。

或许,从他离开美国的时候就改变了,徐至摩还记得在伦敦和林子轩的那次见面,林子轩在剑桥大学写了一首诗歌,优美至极。

徐至摩在心里叹息一声,他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接到这份邀请,是因为林子轩的缘故。

这不免让他有些失落。

当年他可是不大看得起林子轩,如今却要借助林子轩的名声才能混迹在伦敦文学界的核心圈子里,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其实,这是他妄自菲薄了。

徐至摩之所以接到邀请,还因为他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学生,而且在英国上流社会有一定的名声,否则根本不会接到邀请。

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的成员大多数来自于剑桥大学的使徒社,这个社团可是举世闻名。

剑桥使徒社是1820年由莫里斯、丁尼生和哈勒姆开创的秘密社团,由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和国王学院最优秀的12名成员组成,会员既有在校本科生,也有已经毕业的前剑桥学生。

使徒成员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拣选,一般是剑桥学子中最为出类拔萃的才智之士。

它的宗旨是:与一群志同道合、亲密无间的朋友一起,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追求真理。

这个团体每周六晚有一次正式的聚会,实际上是一个小小的“皇家学会”。

“在我的剑桥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被选为使徒。”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侄儿朱利安贝尔在1930年写道:“我真正感觉到我是坐在剑桥理性主义的塔尖上。”

顺便一提,这个叫做朱利安贝尔的家伙是个极端主义者,在1935年怀揣着改变世界的理想来到中国,应聘到武汉大学做英国文学教授。

他最终没有能改变中国,反而爱上了一名叫做凌淑华的中国女子。

凌淑华生于1900年,出身名门世家。

她的文学老师叫做辜鸿名,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师,她的绘画老师是缪嘉慧,这是慈禧太后御用的画师。

所以,她在文学和绘画方面具有很高的才艺,而且相貌出众。

当朱利安贝尔遇到凌淑华的时候,她已经结婚了,她的丈夫陈愿同样是社会名人。

至于结果,还是不要说了,较为尴尬,反正就是男女之间的那些事。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和国王学院的学生,就没有资格加入这个圈子。

徐至摩以前只在这个圈子的外围游荡,现在终于进入了核心。

他收拾心情,和托马斯艾略特攀谈起来,把林子轩在中国的事迹告诉了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